我国大部制改革的问题及路径深化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的_大部制_改革及其难点分析

中国的_大部制_改革及其难点分析

中国的“大部制”改革及其难点分析汪玉凯(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北京100089)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有关“大部制”改革的思路,引起各方的关注。

那么,究竟什么是“大部制”,中国为什么要进行大部制改革,大部制改革有可能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本文对此做一简要分析。

一、什么是大部制改革党的十七大在部署未来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明确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报告特别指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

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减少领导职数,严格控制编制”。

应该说,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的一系列有别于以往改革的思路,为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那么,究竟什么是大部制呢?笔者认为,所谓大部门体制,或者大部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类同的事务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

大部制是国外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比如“大运输”、“大农业”等,并在公共管理变革中有了新的发展,如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等。

市场化国家之所以普遍实行大部制管理模式,主要在于它有一些明显的优越性。

首先,这种管理模式能够减少部门、机构的数量,降低行政成本;其次,这种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避免政府机构之间由于职能分工过细,导致政府职能交叉、重叠等引发的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再次,由于实行相近业务的统一管理,因此可以防止部门之间沟通难、协调难等政府经常会遇到的通病。

大部制改革研究综述(五篇范文)

大部制改革研究综述(五篇范文)

大部制改革研究综述(五篇范文)第一篇:大部制改革研究综述大部制改革研究综述一、什么是大部制我们在对大部制改革进行研究的时候,首先要明白一个概念,即什么叫大部门制。

只有先了解什么是大部门制,然后分析大部制存在的现状和问题是什么,大部制改革才能顺利和有序的进行。

那么我就来看一下什么是大部门制。

对于大部门制这个概念,国内外的学者都对其进行了不同的表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我认为大部门制就是对政府中相近或者相同的职能进行有效的整合,归入一个更大的部门管理,由相关的部门进行协调处理公共事务的制度。

或者说是对相近或者相同的机构进行有效的整合,把他们归入一个更大的机构,实现统一职能、统一职责,以及分工和协作的有机协调。

从而实现我国有限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廉洁政府、廉价政府的目标。

二、对于大部制的评价“大部门制”这个概念在我国官方首次提到的时间是在2007年10月15日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中。

这次报告提出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加大整合机构整合和改革力度,探索实现职能统一的大部门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到目前为止,我国国务院已经批准了15个地方政府的改革方案,这一举动同时也标志我国的大部制改革已经从中央政府向地方征服稳步的前进了。

对此我国学者对大部制改革也掀起了一股浪潮。

对于大部制的改革背景,各路学者也给予了不同的见解。

比如有的学者认为从推动大部制改革的直接动因是大部制改革致力于改革中国长期以来机构重叠、职责交叉、职能交叉以及政出多门的问题,但从深层次来说,政府致力于推动大部制改革是出于市场经济的需要。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政府致力于推动大部制改革是把中国历次机构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当成入口点,他们认为现行中国的政府机构和行政管理体制存在许多有缺陷的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分工的情况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不相协调,同时政府运行过程中的对于机构改革的进程缓慢滞后也与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息息相关。

我国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路径思考

我国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路径思考
!
,
而地 方政府 的改革关键在 于 地 方
, ,
政府社会职 能 部门的改 革 如果这些部门按 照职 责同构 模式进 行 大部制改革 无 疑将 会进 一步 巩 固职 责同构 基
础 上 形成 的政 绩 观 地 方政 府为 了 获取 政 府 资 源 和 获
得 晋 升 唯 上级 政府 和条 条是从 忽 视 了公 民 的需 要
,
(资料来源 : 张 志 红 著当代 中国政 府 间纵 向 关 系研 究
天 津人 民 出 版 社 第 1 7 5 一 1 7 页 ) 8
20 0 8 年 第 6

Ju o
湖 必 行 政 学院 学报
No
n , 一s
.
6 20 8 ) (
,
总第 4 期 2
n r a
l
o
fH
u
b e i A d m n !i i
t r
a
t
io
l
i t* u
te
G
e n
e ra
lN
o
42
#
管理 研究
#
我 国 地 方 政府 大部 制 改 革 的 路径 思 考
立 交通 运 输 部 人 力 资 源 和 社 会保障 部等 大部 门 笔 者
信息化 局 县工 业 和 信息 化 局 等等 那 么 大部制 改 革 就
是 简单 的机 构合 并 并 不 能 起 到 精简 政府机构 的作 用 ; 我 国 目前 的 情 况 是 上 级政 府 和 条条 决 策 下 级 政 府 和
"
首先 明 确 划
职 责配 置 的问题
我 国地 方政府 大部制 改革 面 对 地 方
"

大部制改革

大部制改革

试论我国大部制改革的路径与挑战摘要: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的重要论述,是针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机构设置过多、职责分工过细、协调配合不力等的实际问题,提出的一项带有探索性、创造性的改革举措。

本文首先阐述了大部制的内涵及实行的时代背景,进而分析了我国大部制改革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并明确了大部制改革的必要性,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部制改革的路径。

但就目前来讲,从我国大部制改革的程度来看,我们还有一段很长的改革之路要走。

关键词:大部制;政府职能;行政管理体制;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这是一种有别于以往改革的新思路,为我国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实行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大部制”,是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使政府部门逐步向“宽职能、少机构”的方向发展。

通过大部制改革由此形成决策部门、执行部门、监督部门三大类部门组成的中央政府组织机构总体框架,有利于权力的分离和制衡的行政运行机制,真正做到十一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规范行政权力,调整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与职责分工,改进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由管理向服务转变。

确立大部门体制,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相同的事项,相对集中起来,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减少部门、机构的数量,方便集中决策,明确责任,提升决策能力和整合政策资源的能力,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的。

一、大部制的内涵及实行的时代背景有学者提出,“所谓大部门体制,就是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

”有学者认为,“大部门体制,或者大部制,就是在政府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

浅谈大部制改革

浅谈大部制改革

浅谈大部制改革第一篇:浅谈大部制改革浅谈大部制改革一、“大部制改革”基本概述所谓“大部制”改革,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

大部门制,是国外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比如“大运输”、“大农业”等,并在公共管理变革中有了新的发展,如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等。

“大部制改革”最早起源于西方,但是历数我国近代维新的各项举措,不难发现中国在“西学东渐、洋为中用”的过程中,也曾对大部制有过试验。

然而由于改革过于急切,机构改革缺少事前筹划和事后补救,缺乏对裁撤官员的安置方案。

改革的效果如何还不能确定。

在国外,“大部制改革”也是近几十年来进行的一系列的长期的摸索、探索的过程,比较成功的是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他们的内阁核心部门的数量一般都不超过20个,比如说美国是15个,法国15个,德国14个。

“大部制”实行顺畅的这些国家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市场经济比较完善、发达,同时政府的主要职能基本覆盖到了社会各领域,但政府不是什么都管,主要负责经济调节。

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所以核心机构数量相应较少。

从国外几十年的改革成果不难看出,“大部制改革”绝不是简单的部门相加,关键是要出台行政组织法确定好每一部门的职责权限,并且尽可能使其职责权限相互不发生冲突,这样以来,不管大部门体制的运行有多复杂,它还是可以顺利地履行好政府的职责。

然后,随着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和协调的机制逐渐在每一级政府内部和每一个大部门内部形成,不仅能使行政管理告别过去的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所带来的扯皮多、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而且使管理水平不断向科学、民主、法治的目标迈进。

从1982年到2003年我国先后进行了五次机构改革,五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是政府机构数量有所减少。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大部门制改革研究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大部门制改革研究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大部门制改革研究作者:余建华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02期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却又保持政治体制的基本稳固,其原因就在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采取的路径是渐进式改革。

文章通过阐述政治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涵义、介绍大部门制改革的历程与逻辑、概括深化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总结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了解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视角。

关键词: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大部门制改革;政策选择一、政治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涵义中国的政治体制作为国家政权的组织方式,包括怎样进行领导和管理的运行方式,都是由政治制度构成,政治体制表现为一整套关于政权组织方式、运行方式的政治制度体系。

因此,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针对国家政治制度的改革,更确切地说,是针对那些不适宜、有弊端的政治制度而进行的改革。

二、大部门制改革的历程与逻辑大部门制改革是一个目前正在探讨实行中的中国行政机构改革方案。

转变政府职能、对目前政府机构人员进行有效整合、彻底改变政府机构繁杂、职能重叠交叉的不良现象是国家进行大部门制改革的核心内容。

通过一系列改革有效减少冗余机构的数量,降低各部门分工协作的困难,提升政府运作效率,更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改变过去我们只是简单地推行政企分开的局面。

大部门制改革是社会转型过程中政府保障服务性功能凸显、行政色彩淡化的必然选择。

(一)大部门制改革的历程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中国正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社会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要求,行政机构设置需要根据现实情况适时做出相应调整。

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间,出现过数次行政机构改革。

具体改革历程如下:第一次改革(1982):改革对各级各部门的职数、公职人员的年龄及其文化素质结构都进行了清晰明确的规定,削减机构的副职、提高官员的整体素质。

浅析我国大部制改革面临的困境

浅析我国大部制改革面临的困境
一部门之间的改革重组与职能的整合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完善的理论支撑从1982年至今中央政府部门实行改革结果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所采取的策略与方法不妥当如中央政府部门进行的改革起初仅是对存在的部门数量进行改革而不去考虑对应相应的职能需要解决问题的需要最后使得部门的数量虽得到了减少但不久后裁撤掉的部门又被重新设置起来这就使得大部制的改革并未取得明显的效果改过后的部门数量仍旧很多甚至出现了不减反增的现象使得大部制改革并未得到顺利进行
仅是 对存 在的部 门数量 进行 改革 , 而 不去考虑 对应相应 的职能 需要, 解 满足 当前对 大部 门体制改革进 行科学 指导 的需要 。 因此就 目 前而 言, 迫 决 问题 的需要 , 最后使 得 部门的数量 虽得 到了减少, 但不久 后, 裁 撤掉 切需要 研究 适合我 国现阶段政 府部 门实际情况 的改革 的相应 特点和规 的部 门又被 重新 设 置起 来 , 这 就使得大 部制的改 革并未取 得 明显 的效 律 , 认清 中央 与地 方各层 级政 府的行政职 能及 相应的组织结 构、 社 会事


我国进行大部制改革面临的困境
从大部制 改革 推行至今, 我国的行政管 理体制 已取得 了一些成 就 ,
多前所 未有 的困难 , 但 由于国情 的不同加之我国进行 改革起步较 晚 , 因 此对 于西方国家的有益经验 我们应该 并且只能进行 借鉴, 而不能完全照 搬 照抄, 对照 我国的具体 国情 , 针对 我国大部制 改革中遇到的 困难 进行
政治理论I P O L I T i C A L T H E O R Y
浅析我国大部制改革面临的困境
黎慧
新疆大学
[ 摘 要] 大部 门 体 制已成为世界各 国现 代政 府管理体制改革 的趋势, 同 2 0 0 8 年十七 大报 告 中正式提 出要加 大政 府机 构的改革力度 , 并将 时也是极具 代表性的政 府 管理体制, 在 当前的形势下, 大部 门体制改革 已 划分 为前后两个 阶段 。 有 些地方 政府 在大部 制改革 的前一个 阶段就 已 成为我 国政府部 门改革 的必然趋势。 本文从分析当前我 国大部制改革 过程 进行 了相应 的改革 , 但有 很多往往 没能得 到上级 的认可, 使得 改革 的成 中面临的种种困境 出发, 通过探索化解我国大部制改革面临的困境 的有效 果不能得到很好 的保证 , 从而陷入了 “ 先精 简后膨 胀” 的窘境 。 有了前一 路径, 来加深 对我 国大部 制改革 的认识 与理解, 以使我 国大部制改革能够 个阶段 的教训 , 在 大部制改革 的后一 阶段, 地 方政府 由于种种原 因往 往 顺利进行。 缺乏进 行改革 的内生动力 , 因此如果 未来的经费不能 常态 化 , 则过 去出 [ 关键 词] 大部门体制; 政府部 门; 行 蜡 理体制改革 现的 问题很有可能会卷 土重来 ; 其 次, 有些地方政府 照搬中央政府 的改 在 当前 , 实 行 大部制改革 是进行 科学 构建政 府 运行机 制的重 要 内 革, 或对 照上一级 政府 的 中存在 相关 部门来设 计本级 政府 中应 当存在 的部 门, 由此使 得改革后成 立的部 门不能 起到应有 的作用, 造 成浪费 ,

地方大部制改革的问题与措施探究

地方大部制改革的问题与措施探究

地方大部制改革的问题与措施探究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上提出“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由此,一轮以大部制为主要内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在中央基本完成大部制改革后,地方也积极探索,但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本文通过对大部制有关内容的论述,着重探究改革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一、大部制定义、特征与含义大部门体制,或者大部制,就是在政府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

基于上述定义,有学者揭示出了大部制的四大基本特征:大、少、合、协。

其一“大”,表现为部门的组织规模大、职能范围广。

其二“少”,表现为部门数量少。

其三“合”,是指不是简单的减少职能部门,而是将职能相近、业务趋同的部门集中起来,进行行政资源整合,合成一个大部。

最后的“协”是指加强对大部门的协调、管理和监督,优化组织结构,使政府机构高度协调[1]。

应注意的是,大部制改革并不是仅仅是权力的位移,更有其深刻的含义:权力的结构调整。

首先,大部改是从质的角度对权力进行拆分。

实行大部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或是第一步骤是进行权力的拆分。

以前我们认为,谁该管这件事,谁就有权处理,这个处理既包括决策又包括执行,还包括着执行后的监督。

决策、执行、监督从头到尾都由一个部门完成,那怎么能做到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呢?所以,要实现决策、执行、监督三权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就要首先将它们分开,对其进行必要的拆分。

其次,大部制要对政府某些方面的权力进行削减。

地方大部制改革:路径与现实

地方大部制改革:路径与现实

地方大部制改革:路径与现实人民网发表时评,劝公众也要有“平和的心态”。

“这项改革比照的坐标系是自己而不是发达国家。

”人员编制不缩减在各地正在如火如荼的大部制改革,已经让全国共减少了厅局级机构80多个。

而除了四川因灾后重建任务重可适当推迟外,全国30个省份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已获中央批准。

在人员编制的控制上,“大部制”改革的目标与公众愿望之间,存在误解。

与公众的想象不同,“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不缩减人员编制”,已被概括为此次改革的特色之一。

为了减小改革的阻力,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张柏林曾建议“大部制改革不缩减编制”。

广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综合处处长李玉明在接受采访时亦称,“人员编制不减少是这次大部制改革的特点”。

例如,吉林省已将原来的58个机构精简为47个,但为了不影响干部工作积极性,一些处级干部虽不再任领导职务,却保留处级待遇,工资不降,待遇不变,没有人因这次改革而离开公务员队伍。

广州的改革同样如此。

李玉明说,如果涉及到新部门的编制比较少、原来的部门多出来了一部分人,那么这部分人员也不会分流到企业或者事业单位或者企业中,而是安排到其它部门去。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曾在地方调研“大部制”改革。

在他看来,对于那些地方改革所涉及到的部门领导来说,职位平调、暂不改变级别和待遇还是能接受的。

“未来政府部门的人员可能还会增加。

”他说。

“不过,中央对地方的‘大部门’改革也有比较严格的控制方法。

”一位中编办内部人士介绍说。

比如,首次提出机构编制的备案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机构数量和人员编制,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等,按不同的级别,都有具体的要求。

”虽然各省对市里上报的方案有审批权,但该方案必须送到中央备案。

同样,县级的方案,市级可批,但要在省里备案。

地方模式开路各个地方的“大部制”改革启动时间并不一致。

在2008年中央部委开始推行此项改革之前,已有小范围的实验。

在这些先行一步的地方中,已有部分改革被学者概括为“某某模式”,表明其经验有着推广的价值。

新时期我国大部制改革问题探析

新时期我国大部制改革问题探析

新时期我国大部制改革问题探析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稍显不足,各职能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日渐突显。

大部制改革顺势而生,从改革伊始至今,学界和政府都努力发现并解决了许多困难,但在改革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难以想象的障碍,为了突破这些障碍,文章从大部制的理论背景及其基本含义入手,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大部制;大部门体制;改革;对策1大部制改革的发展现状1.1大部制改革的源起大部制改革就是调整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和管辖范围,把那些职能、业务性质相近的政府部门,经过合并重构,整合为一个更大的机构,使其管辖范围变宽,更侧重于横向的宏观管理,避免和减少政府部门对微观经济的干预。

这是一种政务综合管理组织的调整,是现代公共服务政府理念下的产物,与我国以往实行的小部门体制相比,其特征是以民生为本、职能大、领域宽、机构精简、效能高,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类似于中国的大部制改革,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源于撒切尔政府和里根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迅速在90年代扩展到几乎所有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并波及到经济转型中的原苏东国家和其他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一股世界性的行政体制改革浪潮。

1.2国内外大部制改革的现状为适应对外开放政策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1982年后我国陆续进行了几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以机构和大量领导职数精简为主的1982年改革,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缩减约25%。

1988年为转变职能,国务院工作机构从72个精简为68个,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人员编制精简约20%。

1993年围绕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

1998年精简了很多与计划经济相关的经济部门,国务院有15个部委不再保留,新组建部委4个,更名部委3个。

我国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游杨明漪10107031011大部制,又称为大部门体制,核心部制或巨型部制,即为了实现减少政府部门数量,扩大管理幅度,减少行政层级,实现高效行政的部门组织结构模式。

当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地纷纷展开大部制改革。

然而,面对当前我国大部制轰轰烈烈的改革势头,对于什么是大部制改革,改革是否有助于或者真正实现了我国行政机构的精简、效率的提高,服务型政府的建立等等问题随之而来。

地方政府在推进大部制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1.权力磨合难要实行大部制,解决政府机构职能交叉的问题,这些交叉、重叠的职能部门环环相扣,要整合这些行政资源,就要十分的小心,否则就会出现权力过大或者权力真空的现象。

做到平稳过渡,无缝衔接,确实很不容易。

2.人员分流难机构精简势必带来人员的分流。

地方自身的人员不易分流,又加之“上级”政府的人员下泄,使得地方政府的人员分流问题成为难题。

在大部制下,机构内部的磨合,外部的磨合,上下之间的磨合,与执政党的机构设置如何对接,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重叠等等,都在考虑大部制的生存系数。

4.运行监督难实行大部门体制管理后,由原来的几部委组成新部门,权力和财力更加集中,可能在、会造成权力过度集中,滋生腐败、部门利益化等问题。

大部制机构设置有可能把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相互扯皮问题,通过改变组织形态来加以抑制,但也可能把分散的部门利益,积聚为集中的部门利益,使得监督变得更困难。

为了应对大部制改革带来的挑战,地方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进行政府职能转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积极转变职能,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而且更侧重于公共服务。

同时,鼓励一定程度上的社会自治,鼓励发展各种非政府组织,服务社会。

2、建立强有力的监督和协调机制。

政府内部,实行决策与监督部门统一管理。

减少部门的层级结构。

3、因地制宜、鼓励创新。

实行大部改,要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鼓励地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

大部制改革_重点_难点及可行路径_孙磊

大部制改革_重点_难点及可行路径_孙磊

大部制改革:重点、难点及可行路径孙磊,尉迟光斌(湖北医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十堰442000)摘要:大部制改革是行政改革,也是整个中国社会进一步良性发展的必然趋势。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

当前,大部制改革面临诸多问题和难题,精简事权是大部制改革的重点,部门利益是大部制改革的难点。

大部制改革应在“小政府、大社会、强服务”的取向下,走“从上到下、整体协调、分阶段实施”的进路,关键是要观念突破,树立“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三管齐下,有效遏制部门利益膨胀格局;统筹兼顾,形成大部制改革的协同效应。

关键词:大部制;精简事权;部门利益;路径选择;协同效应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14)01-0115-04Super Ministry Reform :Keys ,Difficulties and FeasibilitiesSUN Lei ,YUCHI Guangbin(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Hube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Shiyan Hubei 442000,China)Abstract:Super ministry reform ,as an administrative reform ,is a tendency that promotes Chinesesociety to further develop.It ’s written in the report of the 18th of national congress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at we ’ll steadily advance super ministry restructure and improve department responsibility system.Currently there is a wide variety of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among which the key is to streamline administrative power and the difficulty is about the interest of different departments.The super ministry reform should be in the direction of “small government ,big society and good service ”and go the way of “from top to bottom ,integrity coordination ,and phrasal compliment ”.The crucial is to make breakthrough in some concepts to set up the people -first administrative idea.These three aspects work together to sufficiently curb the interest inflation trend of some departments.We shoul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of all issues so as to produce synergistic effect of the super ministry reform.Key Words:Super Ministry ;Reform Streamline Administrative Power ;Department Interest ;Access Choice Synergistic Effect按照部门的职能大小和机构的数量多少不同,政府机构设置一般有“小部制”与“大部制”两种类型。

浅析推行大部制改革所面临的难题及对策

浅析推行大部制改革所面临的难题及对策

大家谈大部制改革的相关背景十七大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谈到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即“大部制”改革问题。

他说:“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主要围绕转变职能,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调整和完善行业管理机构,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针对职责交叉、权责脱节问题,明确界定部门分工和权限,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健全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

”所谓的大部制,即在政府机构设置上,在横向整合职能和管辖范围相近、业务性质类似的政府部门,组建一个大的部门统一行使相关管辖权的管理体制。

与传统的专业性部门相比,大部门管辖范围较宽,侧重于宏观管理,侧重于制定战略和大的政策。

此次大部制改革是自1982年以来中国进行的第六次机构改革,从1982年开始,大约每隔5年左右中国都会进行一次大的机构改革,从精兵简政到政府职能转变,每次机构改革的侧重都和中国体制改革的进程相配套。

此次“大部制”改革,也有其特有的背景。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由生存型社会转向发展型社会,这是“大部门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背景。

近年来社会矛盾在某些方面愈发激化,部门利益日甚,贫富差距加大,要求政府将工作重心和重点放到经济性公共服务和社会性公共服务上来。

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政府部门的权力过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垄断行业改革阻力较大,难以贯彻,以上种种现象必然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

可以说,大部制改革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直接相关。

十七大以后,各方面对新阶段的大部制改革寄予厚望,希望能借此建立完善的公共治理结构,推进全面改革。

这次机构改革不只是一般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而是要实现政府转型,实现部门利益的突破,加强宏观调控与市场监管,做好社会管理与公共管理的统一。

目前我国实行大部制所面临的难题回顾我国历次机构改革的难以摆脱的“精简之后必有反复”怪圈,此次提出的大部制改革,能否真的全面深化,能否最终落实,始终打着一个问号,而存在已久的部门之间职能分工、权责边界划分等等触及利益的棘手问题,也将大大增加改革的复杂性。

论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探索与挑战

论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探索与挑战

论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探索与挑战党的十七大闭幕之后,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思路进一步理清,中央政府部门设置“大部制”,它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一次大动作。

通过贯彻实施大部门行政管理体制,为人民群众打造一个更加高效廉洁、办事得力、服务到位的人民政府。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进程入手,探讨了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根源及意义,分析了“大部制”改革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改革措施。

相信我们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积极稳妥、坚定不移地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向前进,国家的体制机制必将更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必将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标签:行政机构改革;大部制;政府职能;“三定”1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进程中国“大部制”改革,是与我国经济、社会体制发展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的,计划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部门设置多,实行条条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管理部门的改革也不断深入。

从1982年至今,我国先后进行过5次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如今进行了第六次国务院机构改革,通过了实行“大部制”。

具体内容包括:(1)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2)加强能源管理机构。

设立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国家能源委员会。

组建国家能源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3)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4)组建交通运输部;(5)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6)组建环境保护部。

不再保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7)组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不再保留建设部;(8)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

此次改革相比在整体思路上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强调建立起行政管理体制框架,建立一个决策、执行、监督三者相互协调、制约的权力机构。

改革的目标明确定位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更强调反映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理念和宗旨。

2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意义2.1较好解决职能交叉和职责不清问题“大部门制”改革中加入了“决策、执行、监督” 的分立,使“三权”进行分立归属,而不仅仅是把职能相近部门合并。

“大部制”改革工作的调研 报告.docx

“大部制”改革工作的调研 报告.docx

关于我县“大部制”改革工作的调研报告为整合部门资源,推进行政职能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加快经济发展,根据县委、县政府“解放自我、创新发展”***实践科学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新优势课题调研要求,县发改委在充分征求相关部门和部分乡镇意见的基础上,根据“***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的实际,对全县“大部制”改革工作开展了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围绕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总战略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责关系,明确和强化责任,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完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1、坚持精简统一效能。

推进职能整合和机构调整,着力解决行政管理体制中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能。

2、坚持上下衔接。

职能调整和机构设置与省政府机构改革相衔接,省里要求地方政府加强和强化的部门及职能,予以对应落实,建立与省政府组织框架总体协调的行政组织体制。

3、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健全公共治理机构,改革和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构建和完善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

4、坚持权责一致。

合理界定和配置政府部门职能,理顺职责关系,明确和强化部门责任,将相同或相近的职能交由一个部门承担,着力解决多头管理、权责脱节的问题。

5、坚持依法行政。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推进行政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认真执行政府组织法律法规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逐步实现政府组织机构、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

略论我国大部门行政体制改革

略论我国大部门行政体制改革

略论我国大部门行政体制改革摘要:本文通过对大部门体制出台的背景、意义等的分析,剖析了实行大部门体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的经验来完善我国的大部门体制改革。

关键词:大部门体制;行政体制;改革“大部制改革”是近来在我国政坛上最受世人瞩目的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2008年国务院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

总体上看,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涉及15个机构调整变动,正部级机构减少四个。

1我国大部门行政体制实施面临的问题1.1部门之间的利益化问题这次大部门体制改革看是以合为主的,但在机构改革方案真正推出来之前,一些媒体猜测或者是人们有所期待的,像大农业、大金融、大文化,这样的合都没有出现。

而对某些在“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条件下享有特殊权力和利益资源的部门及人员而言,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无异于要求他们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

如大能源部的呼声最高,但最终没有实现,要整合能源部这么多部门的交叉权力实属不易。

相比较其他大部制的行业,能源行业还需要宏观调控,特别是有太多的强势国有企业——包括电力、石油等,这些国有企业不愿意多一个管实事、责权明确的新“婆婆”来管。

这些强势企业、强势部门也在不同场合谏言国家高层,慎行能源部。

1.2权力与制衡的问题第一,中央与地方的职能划分极其重要。

这些年,我们在这方面有所进展,但是总的说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划分还是存在一些缺陷的。

现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可能未来应该朝着以基本公共服务为导向的中央地方关系发展,在明确划分事权的前提下,在解决现行财政税收体制的前提下,地方机构改革才有了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第二,部门之间的权利制衡问题。

现今,除中央与地方、大型国企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外,已形成庞大的利益团体,机构大分拆、重组,势必将因利益分配带来强大反弹。

大部门体制改革除涉及职能整合与机构合并外,还涉及政府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深刻变革,涉及到政府部门的组织形式、协调机制、领导层级、管理机制、监督机制等复杂问题。

大部制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大部制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2009年第10期下半月·总第438期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学者们普遍认为,大部制是指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换言之,大部制是一种政府组织架构类型,是指以相对较少的政府组成部门覆盖尽可能多的政府的基本职能。

深圳经济特区自建立以来,充分发挥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在大力开展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大胆打破旧的传统行政管理模式,逐步探索建立与特区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相适应的大部门行政管理体制。

在1981年第一次机构改革精简撤并了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的基础上,建立综合管理机构,实行了大类管理,其后合并职能相近和相关的机构,设立综合性部门,实行大系统管理。

经过多次机构调整,深圳在2003年已初步形成大行业、大系统归口管理的机构设置,同时按大交通、大文化、大系统要求设置了相应机构,并且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惟独深圳单设监察局。

本文就此对深圳大部制改革探索作一分析评述。

(一)改革成果深圳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通过不断的改革调整,建立起了大行业、大系统综合管理体系,分别承担着经济、社会、城市管理等方面的行政职能。

主要体现为:1、大贸工管理。

大贸工管理就是按照政企分开原则,精简专业经济管理机构,组建贸易工业局,建立大系统、大行业的综合性工业经济、内外贸易、招商管理体制,对全市各种行业、各种性质的工业企业,内贸、外贸,引进外资工作实行统一管理。

2、大农业管理。

大农业管理就是组建农林渔业局,对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乡镇企业、农村经济及海洋业进行统一管理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这种大农业系统管理,既有类似于内地各省市农委的协调职能,又有农口各专业局的管理职能,而且机构精简,人员精干。

3、大交通管理。

完善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思考

完善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思考

完善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思考中国自1982年至今,已经完成了五次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第六次政府机构改革也已初见成效。

伴随社会变迁、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机构改革还会继续。

在未来的改革中我们应不断总结古今中外的有益经验,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探索更完善的改革路径。

标签:“大部制”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一、“大部制”改革的原因新中国建立初期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都在建设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政府管理部门设置多,实行纵向的条条管理,所以我国在建国初期国务院设置了100多个部。

政府机构设置过多过细,管理对象与管理事务重叠,造成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协调困难的情况十分普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政府管理部门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客观要求政治体制建设服务于经济体制建设。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政府不能过多干预微观经济,反映在政府体制上就必须走“大部制”管理的道路。

“大部制”是现代社会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制度产物,也是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普遍采用的政府体制模式。

实行“大部制”管理,可以大大减少政府部门之间职能的交叉重叠,改“九龙治水”为“一龙管水”,这对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大部制”改革的历史沿革公正地说,大部制源于中国。

早在秦汉时期,当时的中央政府实行三公列卿制,三公即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执行机构则为列卿,这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大部制的雏形。

到隋唐时期,大部制得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成熟的六部制,即大家熟悉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它是中央政府最重要的机构。

六部之间职能分配合理,权限划分明确。

六部制的确立是我国古代行政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为后世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到了近现代,百余年前的光绪朝,曾有过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部制”改革。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改革中央部门,其中一项主要内容是合并一些职能重叠的部门,组建大部门。

我国大部制改革的问题及路径深化研究

我国大部制改革的问题及路径深化研究

我国大部制改革的问题及路径深化研究摘要:大部制改革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广受学界关注。

我国既从组织层面上理顺部际关系、整合机构职能、减少机构数量,又从管理层面上将政府职能重点转移到公共服务上来。

然而,在大部制改革过程中依然突出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持续有效推进。

因此,我国应致力于构建服务型政府,探索大部制改革的深化路径。

关键词:大部制;成效;问题;对策随着社会公共事务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我国政府机构显现出机构膨胀、职责过细、部门林立、多头领导等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几次政府机构改革,过分强调政府和市场职能界限初步划分,忽视了政府部门内部职能的整及再分配,因此始终难以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党的十八大又强调“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基础上进行政府机构整合、理顺权责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明确职责”,这表明了新时代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强大决心。

一、大部制内涵与理论基础(一)大部制的内涵学界对大部制的内涵意见各异,但大致达成了统一,其中比较受推崇的是汪玉凯教授对大部制的定义,他认为大部制是“将政府机构内部性质相近、内容相似、管理范围相雷同的工作事项,分析整合并相对集中,由一个大部门进行统一管理,以最大可能降低职责交叉、政出多门、互相推诿等现象,有效提高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

(二)理论基础整体性治理理论以公众需求为主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协调与责任为理念,在各方通力合作的基础上实现资源最优、效率最优的整体性政府组织运作模式,为公众提供无缝隙服务。

整体性治理理论强调以“共治”为理念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协调作用,尤其重视政府在多元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

它要求我国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关注政府规模与职能的关系。

我国大部制改革的难点分析

我国大部制改革的难点分析

我国大部制改革的难点分析摘要:为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西方实践经验的启示和国内现实需要的共同作用下,我国政府开始实行大部制改革。

这对于中央政府精简机构、转变职能、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与此同时,改革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阻力,我们必须立足国情,以西方为鉴戒,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大部门体制。

关键词:政府改革;大部制;难点;建议政府改革是政府为适应社会的变化而对政府体系的结构、功能以及行为进行调整和变革的过程。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这是一种有别于以往行政改革的新思路,其着力点是“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四个方面。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

必须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推进地方政府改革。

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合理界定和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能,明确相应的责任,做到权利与责任对等。

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要根据各层级政府的职责重点,合理调整地方政府机构设置,进一步理顺和明确权责关系,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精简和规范议事协调机构及办事机构。

我国协调职能交叉重叠的部门间关系,主要是依靠建立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办事机构,这直接导致此类机构在数量上的增加。

改革要求严格控制此类机构的膨胀,该撤消的坚决撤消,任务交由职能部门承担。

坚持一事一部门负责制,涉及跨部门的事项,明确牵头部门,分清主次责任,避免职能交叉重叠、政出多门;重构政府权力的运行机制。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优化组织结构,完善运行机制。

在行政体系内部建立多层次的决策、执行与监督适度分离的运行机制,设立专业的执行与监督机构来增强整体政府的能力,加强政府内部监督,强化政府问责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大部制改革的问题及路径深化研究
发表时间:2018-04-11T16:41:08.33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月上作者:牟怡
[导读] 我国应致力于构建服务型政府,探索大部制改革的深化路径。

西南大学重庆北碚 400715
摘要:大部制改革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广受学界关注。

我国既从组织层面上理顺部际关系、整合机构职能、减少机构数量,又从管理层面上将政府职能重点转移到公共服务上来。

然而,在大部制改革过程中依然突出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持续有效推进。

因此,我国应致力于构建服务型政府,探索大部制改革的深化路径。

关键词:大部制;成效;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公共事务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我国政府机构显现出机构膨胀、职责过细、部门林立、多头领导等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几次政府机构改革,过分强调政府和市场职能界限初步划分,忽视了政府部门内部职能的整及再分配,因此始终难以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党的十八大又强调“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基础上进行政府机构整合、理顺权责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明确职责”,这表明了新时代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强大决心。

一、大部制内涵与理论基础
(一)大部制的内涵
学界对大部制的内涵意见各异,但大致达成了统一,其中比较受推崇的是汪玉凯教授对大部制的定义,他认为大部制是“将政府机构内部性质相近、内容相似、管理范围相雷同的工作事项,分析整合并相对集中,由一个大部门进行统一管理,以最大可能降低职责交叉、政出多门、互相推诿等现象,有效提高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

(二)理论基础
整体性治理理论以公众需求为主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协调与责任为理念,在各方通力合作的基础上实现资源最优、效率最优的整体性政府组织运作模式,为公众提供无缝隙服务。

整体性治理理论强调以“共治”为理念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协调作用,尤其重视政府在多元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

它要求我国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关注政府规模与职能的关系。

就我国政府目前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不假思索地裁撤政府机构、缩小政府管理范围并不利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真正发挥政府在社会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必须通过政府职能转变、组织结构优化等大部制改革模式。

二、我国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内外部协调混乱
大部制改革初衷是通过整合职能相近或相同的部门以避免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等情况出现。

然而,大部制改革牵涉部门多、利益杂、范围广,综合大部的组织规模、职能范围和人员数量进一步扩张,不仅导致大部内部工作任务及难度的激增,也加剧了大部之间协调混乱的问题。

例如环保、林业、水利、国土、海洋等多个部门共同行使环境保护职能,相关政策并未对各部门的职责关系进行明确规定;食品安全监管权分散于农业、质检、工商、药监等多个部门,容易出现责任推诿、多头领导的现象。

“大部”内职能如何进一步整合,是下一步推进大部制改革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机构整合与职能转变错位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机构长期存在机构庞杂、职能交叉、部门林立、权责不一等问题,因此,精兵简政一直作为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目标。

早在1988年改革中就明确提出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基础进行改革,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阻碍始终未取得实效,政府职能缺位、越位、错位现象突出,我国政府机构难以逃脱“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职能转变是大部制改革的重心,但却常常遭遇困境,一方面由于集权式政府长期存在,妨碍了市场和社会的自我管理和成长;另一方面,职能转变缺乏宏观系统性的设计,难以走出职能交叉、部门林立的困境。

三、大部制改革的路径深化
(一)树立公共理念,实现治理现代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都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由此带来的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不公平问题频出,因此新常态下应该革新公共行政价值理念,树立效率和公平兼顾的思想。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逐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要求从政府集权式管理朝社会多元治理转变,同时,政府职能侧重点还必须从经济管理向社会保障转变、从权力行使向责任承担转变、从社会管理到公共服务提供转变。

(二)注重职能转变
新时期下大部制改革应以职能转变为重点,以职能重构为重心,注重职能转移、下放、整合与强化。

要合理划分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高效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也要增强社会组织的活力和能力,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为解决“统得过死或缺乏积极性”等问题,应该合理下放中央权力给地方、上级权力给下级,逐步下放行政审批权,减少政府微观管理。

为切实解决部门之间职能交叉、推诿扯皮等问题,应该围绕服务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整合政府职能。

(三)加强法律保障
当下我国处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期,法律作为具有强制力的规范和必须遵守的标准,能够保障大部制改革方案法律化、执行规范化、成效持续化、监督程序化。

大部制改革过程中凸显出的部门利益扩大化问题既有工作人员个人主观原因又有外部立法监督缺失的原因。

大部制推进尚未实现法律层面的落实和规范,常常出现短期性、易变性和不规范性。

因此,应该加快大部制立法建设,从行政组织、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这一系列流程着手制定法律规范。

日本政府大部制改革取得成功,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从法律高度确定了对大部制改革的保障和维持,为我国在法治建设道路上提供了有效的经验。

(四)培育社会组织
大部制改革实质是政府在转变职能的基础上简政放权,将某些职能职责转移到市场和社会组织手中。

可是由于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和
集权式政府的存在,市场和社会自制能力较弱,以致政府下放得权力管不了或者管不好,因此,大力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组织至关重要。

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重视程度,给予其资金和政策上的帮助和扶持;另一方面要完善社会组织内部的管理体制实现其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最后必须制定法律法规强化非政府组织的法律地位,有效提升其管理效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 汪玉凯.冷静看待“大部制”.理论视野,2013(3).]]
[[[] 曾凡军.从竞争治理迈向整体治理.学术论坛,2009(9).]]
[[[] 刘伟.“论“大部制”改革与构建协同型政府”.长白学刊,2008(4).
作者简介:牟怡(1996.12-),女,汉族,重庆江津人,本科,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行政管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