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制改革资料

合集下载

大部制改革

大部制改革

而下迚行,对于任何的自下而上方 式迚行的试验都要慎重。其次,构 筑大部门体制需要对政府机构设置 迚行通盘考虑,充分考虑管理要素、 行政任务和实际需要。第三,处理 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第四,处理 好大部门改革的通盘规划与分步骤 推迚改革方案的关系。第革简单地等同于大
这和以前的“官本位”是相冲突的, 而且大部制实际上是在精简机构,各 级政府存在改革动力不足的问题,这 个动力有观念上的,也有实际利益上 的冲突。
• • • • • •
改革原则: 1.回应性调适原则。 2.总体性统筹原则。 3.系统性集中原则。 4.制约性协调原则。 5.总揽性分别原则。
• 首先,大部门体制变革一定要自上
• 大部制改革,不是部门越大越好,而是要达到简政放权的目的,减
少政府对市场对社会的干预,削减政府的权力,剥夺政府的部门利 益,这才是最核心的,如果没有这些内涵的改革,简单的部门合并 其意义并不大。大部制改革绝不简单仅仅是行政改革,改革的前期 是政治改革,后期就是经济改革,大部制是两者的结合点。
改革难点与弊端
种由核心化的行政决策中枢及其办事机构、综合化的政府组成部门、专门 化的执行机构三个要素形成的政府组织架构。大部门体系应采取决策权、 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大部门体制的实质是 一种政府治理模式。大部门体制改革应该是政府组织架构调整与政府运行 机制再造的统一。[
大部制改革的原因
2013年大部制改革
2013年3月10日发表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 职能转变方案表示,国务院组成部门至 少减至25个。(一)实行铁路政企分开 (二)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三)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四)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 总局(五)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六) 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

大部制改革

大部制改革
能整合与机构整合
以职能整合带动机构整合,将相关政府职能合 并进大部门中实现政府职能有机协同。
2内容协调机制的建设
传统的协调机制为部长负责制、部务会议制或 党委会议制 改革后可在部长负责制和部长办公会议制基础 上建立类似理事会协调机制。由部长、决策司 负责人、管理局与执行局负责人共同组成大部 门的议事协调中枢
五构架:
是大部门体系和机制的有机统一。 由一种核心化的行政决策中枢及其办 事机构、综合化的政府组成部门、专 门化的执行机构三个要素形成的政府 组织架构
六运行机制:
采用决策权、监督权、执行权三权 分立。 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
背景: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 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综合影响,是 大部制改革的深刻背景。 现行的政府部门职能分工的状况不适应经济社 会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目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与政府机 构改革相对滞后、机构设置过细有关。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大部制改革的内在基本动因;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好地维护人民 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大部制改革的外部驱动因素
我国经历的5次改革:
1982年―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 轻化 1988年―“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 键” 1993年―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 要 1998年―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 2003年―目标: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 正透明、廉洁高效
起止时间:
2008年3月公布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是对 我国中央政府大部制改革的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 新组建5个部门,共27部门 2013年预案:1中共中央直属机构改革 2军事管理体制调整思路 3司法机关体制改革 4党群团体改革 5国务院组成部门改革

大部制改革研究综述(五篇范文)

大部制改革研究综述(五篇范文)

大部制改革研究综述(五篇范文)第一篇:大部制改革研究综述大部制改革研究综述一、什么是大部制我们在对大部制改革进行研究的时候,首先要明白一个概念,即什么叫大部门制。

只有先了解什么是大部门制,然后分析大部制存在的现状和问题是什么,大部制改革才能顺利和有序的进行。

那么我就来看一下什么是大部门制。

对于大部门制这个概念,国内外的学者都对其进行了不同的表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我认为大部门制就是对政府中相近或者相同的职能进行有效的整合,归入一个更大的部门管理,由相关的部门进行协调处理公共事务的制度。

或者说是对相近或者相同的机构进行有效的整合,把他们归入一个更大的机构,实现统一职能、统一职责,以及分工和协作的有机协调。

从而实现我国有限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廉洁政府、廉价政府的目标。

二、对于大部制的评价“大部门制”这个概念在我国官方首次提到的时间是在2007年10月15日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中。

这次报告提出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加大整合机构整合和改革力度,探索实现职能统一的大部门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到目前为止,我国国务院已经批准了15个地方政府的改革方案,这一举动同时也标志我国的大部制改革已经从中央政府向地方征服稳步的前进了。

对此我国学者对大部制改革也掀起了一股浪潮。

对于大部制的改革背景,各路学者也给予了不同的见解。

比如有的学者认为从推动大部制改革的直接动因是大部制改革致力于改革中国长期以来机构重叠、职责交叉、职能交叉以及政出多门的问题,但从深层次来说,政府致力于推动大部制改革是出于市场经济的需要。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政府致力于推动大部制改革是把中国历次机构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当成入口点,他们认为现行中国的政府机构和行政管理体制存在许多有缺陷的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分工的情况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不相协调,同时政府运行过程中的对于机构改革的进程缓慢滞后也与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息息相关。

大部制改革

大部制改革
人员分流难:大部制下,机构减少了,官位势必也减少,必定要有 一部分人为此而“牺牲”官位。机构精简和重组势必带来人员的分流。分 流人员是历次机构改革最为头疼的事。公务员是国家整体运行宝贵的人 力资源,是维护正常国家秩序的保障和基础,公务员队伍的稳定,关乎 社会稳定。以1998年机构改革人员分流为鉴,基本办法有四种,即带职 分流、定向培训、加强企业和优化结构。
运行监督难:实行大部制管理后,由原来的几部委组成新部门,权 力和财力势必更加集中,一个部门的权力更大了,能不能建立起有效的 权力约束机制,能不能有效遏制部门利益,怎样防止因权力过度集中而 产生的腐败问题,成为影响改革的一大关键因素。大部制机构设置有可 能把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相互扯皮问题,通过改变组织形态来加 以抑制。但有人担心,大部制改革可能把分散的部门利益,积聚为集中 的部门利益。如果一个部门变为一个超级部,权力很大,相当于过去一 个副总理的职权,就会“尾大不掉”,对它进行监督恐怕更加困难。而如 何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 和运行机制,是最为关键之举。
二、大部制改革亮点(人民网)
1.“三权分立”:加入“决策、执行、监督”分立的意图,对“三权”进 行厘清、分立归属,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把职能相近、业务雷同部门合并 或拆减。
2.部门大量合并:将根据政府职能业务的雷同性、共性和重合性合 并一些部门,但权力相互监督的部门应该不会融合到一个部门里。
3.彻底塑造公共服务型政府: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 困难,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角色定位,彻 底塑造公共服务型政府。
定编制比较棘手:定编制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是改革的难点之 一。虽然目前“三定”方案最终没有公开,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

浅谈大部制改革

浅谈大部制改革

浅谈大部制改革第一篇:浅谈大部制改革浅谈大部制改革一、“大部制改革”基本概述所谓“大部制”改革,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

大部门制,是国外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比如“大运输”、“大农业”等,并在公共管理变革中有了新的发展,如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等。

“大部制改革”最早起源于西方,但是历数我国近代维新的各项举措,不难发现中国在“西学东渐、洋为中用”的过程中,也曾对大部制有过试验。

然而由于改革过于急切,机构改革缺少事前筹划和事后补救,缺乏对裁撤官员的安置方案。

改革的效果如何还不能确定。

在国外,“大部制改革”也是近几十年来进行的一系列的长期的摸索、探索的过程,比较成功的是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他们的内阁核心部门的数量一般都不超过20个,比如说美国是15个,法国15个,德国14个。

“大部制”实行顺畅的这些国家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市场经济比较完善、发达,同时政府的主要职能基本覆盖到了社会各领域,但政府不是什么都管,主要负责经济调节。

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所以核心机构数量相应较少。

从国外几十年的改革成果不难看出,“大部制改革”绝不是简单的部门相加,关键是要出台行政组织法确定好每一部门的职责权限,并且尽可能使其职责权限相互不发生冲突,这样以来,不管大部门体制的运行有多复杂,它还是可以顺利地履行好政府的职责。

然后,随着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和协调的机制逐渐在每一级政府内部和每一个大部门内部形成,不仅能使行政管理告别过去的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所带来的扯皮多、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而且使管理水平不断向科学、民主、法治的目标迈进。

从1982年到2003年我国先后进行了五次机构改革,五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是政府机构数量有所减少。

中国大部制改革简史及发展方向初探

中国大部制改革简史及发展方向初探

从改革历史初探中国大部制改革的发展趋势一,. 大部制的含义及其特点(一)含义:大部制(Large department system)即为大部门体制,即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

、(二)特点: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二.中国大部制改革历史发展概述(一)简述:中国自改革开放后,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应对社会各种复杂的局面与挑战,从1982年(中共十二大开始)到2013年(12届全国人大),共进行7次大部门体制改革。

从最初的100个部门,精简、整合为现在拟设置的25个部门。

(二)各阶段中国大部门体制改革1.1982年改革核心: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内容:一是开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二是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

政府职能没有转变。

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

2.1988年改革核心:转变政府职能内容: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其历史性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

由于后来一系列复杂的政治经济原因,这一命题在实践中没有及时“破题”,原定于1989年开展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

国务院在调整和减少工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方面取得了进展。

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改革后人员编制减少了9700多人。

3.1993年改革核心: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内容:首次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1993年中革。

其历史性的贡献在于,首次提出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但从学术观察的角度,199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目的清楚、目标不明确”。

大部制改革方案要点2024年大部制改革方案

大部制改革方案要点2024年大部制改革方案

大部制改革方案要点2024年大部制改革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笔记本上,笔尖在纸上舞动,思路如泉涌。

关于2024年的大部制改革方案,我决定以意识流的方式,将十年的经验倾注其中。

一、改革背景2024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提高政府治理效能,优化资源配置,减轻企业负担,我们提出大部制改革方案。

二、改革目标1.精简政府机构,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2.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社会成本。

3.提升企业竞争力,激发市场活力。

4.加强部门间协调,形成合力。

三、改革措施1.合并相似部门,减少管理层级。

将相似职能的部门进行合并,如将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合并为农业农村水利局,将教育、科技、文化等部门合并为教科文局。

这样做可以减少管理层级,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2.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监管和服务。

政府职能要从过去的直接管理向监管和服务转变,强化对市场的监管,保障公平竞争。

同时,政府要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减轻企业负担。

3.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内部调整、外部招聘等方式,优化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配置,确保每个岗位都有合适的人选。

同时,加强对公务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工作效率。

4.强化部门间协调,形成合力。

政府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合力。

通过建立跨部门工作小组、召开协调会议等方式,确保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高效协同。

5.推进数字化改革,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通过数据共享、信息互通,实现部门间的无缝对接。

四、改革步骤1.调查研究:对现有政府机构、职能、人员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制定方案: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制定大部制改革方案,明确改革目标、措施和步骤。

3.宣传发动:广泛宣传改革的意义和目的,赢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4.组织实施:按照改革方案,有序推进政府机构调整、职能转变等工作。

5.监督评估:对改革效果进行监督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优化改革措施。

大部制改革全

大部制改革全

大部制改革专题材料(一)什么是大部制大部制,是大部门体制的简称,是指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趋同的部门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十七大报告提出“大部制”改革的思路,是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举措;它可以化解政府部门中存在的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的矛盾以及权限冲突,有助于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简化公务手续和环节,提高政策执行效能;也是国外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

(二)大部制三大亮点(1)“三权分立”。

与改革开放以来的五次行政体制改革最大的不同是,大部制改革加入了“决策、执行、监督”分立的意图,对“三权”进行厘清、分立归属,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把职能相近、业务雷同部门合并或拆减。

(2)部门大量合并。

大部制将根据政府职能业务的雷同性、共性和重合性合并一些部门,但权力相互监督的部门不会融合到一个部门里。

(3)彻底塑造公共服务型政府。

过去政府机构改革的重点在政府职能转变,比如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市分开,以及从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而大部制则是侧重改变政府职能机构繁多、职能交叉的现象,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难度,并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进行分立,可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角色定位,彻底塑造公共服务型政府。

(三)大部制改革四大难题(1)权力整合难。

大部制下,相关几个部门的权力重新洗牌,整合到一块,考验改革者的政治智慧和操作水平,既要大刀阔斧,又要心细如丝,做到平稳过渡,无缝衔接,确实不容易。

(2)人员分流难。

机构精简和重组势必带来人员的分流。

分流人员是历次机构改革最为头疼的事。

公务员是国家整体运行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维护正常国家秩序的保障和基础,公务员队伍的稳定,关乎社会稳定。

(3)机制磨合难。

在大部制下,机构内部的磨合,外部的磨合,上下之间的磨合,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重叠等,都在考验大部制的生存能力。

大部制改革

大部制改革

背景: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

按照业内专家的提法,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

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第一次:1982年: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

第二次:1988年: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改革后人员编制减少了9700多人。

第三次:1993年: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

第四次:1998年:不再保留15个部委,新组建4个部委,3个部委更名。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第五次:2003年:设立国资委、银监会,组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总局,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28个。

联系课本的基本知识:中国的行政改革易考点(热点分析)一、建国后的历次改革:1、第一次改革:1954年政府机构改革:设立六大地区,改政务院位国务院2、第二次改革:1958—1959年政府机构改革:放权给地方,减少微观经济管理部门。

3、第三次改革:19658年:加强中央权利,机构增多,机构总数达97个。

4、第四次改革:1982年:机构总数100个,是我国中央机构最多的时期。

机构减少到61个,并第一次废除了领导终身制,副部长60岁退休,部长65岁5、第五次改革:1988年:增设了很多机构。

开始转变政府职能,把政企分开6、第六次改革:。

1993年将1988年增设的许多机构合并。

7、第七次改革:1998年改革:部级减少到29个。

创立了国家局和稽查特派员制度。

分流最大的一次改革。

8.第八次改革:2003年改革。

设立了商务部,28个部委组成9.第九次改革:2008年改革。

确立了大部制改革的思路易考点专题整理:二、2008年的大部制改革:所谓“大部制”,或叫大部门体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大部制改革方案文档资料

大部制改革方案文档资料

大部制改革方案文档资料一、引言大部制是指对国家机关的一种重要举措,旨在优化机构设置,提高机关效能以及加强党的领导。

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大部制的详细方案文档,以便于了解和实施该项措施。

二、目标1.优化机构设置:通过整合和精简部门,去除重复职能,提高机构效能;2.提高机关效能:改善管理模式,提供更高效和便捷的服务;3.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对机关工作的领导地位,确保机关与党的工作同向同行。

三、原则1.顺应发展需求: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和优化;2.理顺职能关系:通过清晰明确的机构设置和职责划分,避免部门间的重复和冲突;3.保障干部利益:保持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确保干部权益;4.引入市场机制:适当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提高效能。

四、措施1.机构整合:整合相似部门,消除交叉职能,提高工作效率;2.职责划分:明确机构职责,避免冲突和重复,确保工作顺畅进行;3.人员安置:对于因整合而产生的人员安置问题,提出明确方案,并确保干部权益;4.流程优化:对机关工作流程进行全面梳理,简化手续,提高效率;5.管理创新:引入市场机制和先进管理模式,提高机关工作竞争力。

五、计划1.制定方案:成立工作组,负责制定的具体方案,明确时间表和重点任务;2.试点实施:选择少数机关进行试点实施,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全面推行积累经验;3.推行全面: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扩大范围,全面推行大部制;4.监督评估:建立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六、带来的影响和意义1.提高行政效能:去除重复和冲突,提高工作效率,提供更好的服务;2.加强党的领导:明确机关的职责和权限,确保机关工作与党的工作同向同行;3.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整合部门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4.推动政府:大部制是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推动整体进行。

七、总结大部制是一项重要的举措,旨在优化机构设置,提高机关效能以及加强党的领导。

通过机构整合、职责划分、人员安置、流程优化和管理创新等措施,可以实现目标。

中国大部制改革

中国大部制改革

简述大部制改革党的十七大在部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明确指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1]随后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对我国新时期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做出了新的部署,在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2008 年3 月15 日,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高票通过,中国新一轮政府机构大部制的改革正式拉开帷幕。

一、大部制的含义所谓大部制即大部门体制。

按照一些专家的提法: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

大部制改革不仅包括中央大部制改革和地方大部门改革的内部横向整合,还包括了中央与地方之间上下联动的纵向整合。

实行大部制,最核心的目标是转变政府职能。

目前,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越位”和“缺位”现象并存。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部门职能配置不够科学、机构设置不尽合理。

大部制改革将会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

换言之,推行大部制就意味着政府职能必须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从而使得政府权力得以规范、回归公共服务。

实行大部制,另一个着眼点是提高政府效能。

政府部门职能交叉、权责配置脱节、多头重复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影响行政效能的体制性障碍。

例如在城乡建设、环境资源、交通运输、食品药品管理等领域,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实行大部制,从体制上减少职能交叉现象,理顺部门关系,明确部门责任,无疑有助于提高政府效能。

二、大部制实施的背景及意义十七大提出大部制的改革思路,是在总结我国过去几十年的行政管理经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借鉴发达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熟经验基础上,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个新举措,因此大部制的出现有其时代背景。

大部制改革的简述

大部制改革的简述

大部制改革的简述1、大部制改革的主要背景。

(1)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我国长期留存下来的官本位价值取向,是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主要原因。

从官本位过度到权力本位,所谓“学而优则士”,人们追求行政级别,能上不能下,能官不能民,人员分流触及到了部门和人员的切身利益,再加上中国传统人情观念的影响,使得改革阻力巨大。

各地方机构的部门设置,人员编制还要繁杂,这给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2)地方政府机构职能上,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相互扯皮。

机构之间互相扯皮,是影响行政效率的一大顽症。

“三不管”事件层出不穷,“三不管”地带众多,往往是有利益一起插手,无利益谁也不管。

行事要牵扯到各个相关部门,难以提高效率。

因此,此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要着力解决职责交叉、权责脱节等突出问题,不断健全部门协作机制,积极探索明确和强化责任的途径及方法。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紧紧围绕职能转变和理顺职责关系,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2、大部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新公共管理思想指导下的西方政府改革实践主要有三种类型;以英美为代表的新公共管理的改革、以德法为代表的渐进主义改革和以意大利希腊为代表的争取行政合法性或强制性制度化的改革,但不论是哪种类型的改革,都穿插着对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对我们当前的地方政府机构的大部制改革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1)机构设置方面。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紧紧围绕职能转变和理顺职责关系,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新公共管理思想指导下的公共部门精简,主要目的是寻求更少的政府开支,它的方法就是目标直率,假设政府有极大地浪费因此必须削减。

正如波利特所说,大多数评论者都偏好专门化的、经受的、扁平的、资质的组织形式,而不是规模庞大的、多功能的等级官僚制组织。

大部制改革

大部制改革

年份 1982 1988
机构数(个) 100-61 72-67
编制数
职能定位
减少25%(3万) 撤并机构,减人员(定编不定人) 减少20%(1万) 强调政企分开,政府职能为核心 精简、统一、效能
1993
86-59
减少20%(4.1万)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 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
减少47.5%(1.7) 精简人员、撤销所有工业经济部门 和部委办直属局等 幅度不大 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 公共服务
• 以职能转变为 核心 • 稳步推进大部 制改革
2003年
2013年
2008年大部制改革图示
组建部门(法定地位) 国家能源局 (发改委管理的国家局) 工业与信息化部 (国务院组成部门) 交通运输部 (国务院组成部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国务院组成部门) 环境保护部 (国务院组成部门) 撤并机构(原法定地位) 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信息产业部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交通部(国务院组成部门)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国务院直属机构) 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国务院组成部门) 人事部(国务院组成部门)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国务院直属机构)
机构
职能整合 但如何 “有机”
权力
一个基本判断 从行政学的视角来看,大部制改革的实践, 厘清了机构与职能之间的理论关系

机构裁剪=职能转变 机构整合 职能的重新配置和优化
大部制推行中的难题
难题一:大部门的边界如何区分?
通常政府组织职能分工依据管理服务的对象、流程或是领域
划分,大部门大到多大比较合适? Case: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的管理职能
案例:铁道部的大部制改革(政企分开)

大部制改革方案出炉

大部制改革方案出炉

大部制改革(培训资料)什么是大部制?大部门体制,又称大部门制、大部制,一般是指将职能相同或相近的部门整合、归并为一个较大的部门,或者使相同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管理为主,以减少机构重叠、职责交叉、多头管理,增强政府履行职能的能力。

大部门作为政府机构设置的一种形式,是相对于小部门而言的,通常管理职能较宽,业务管理范围较广,对一项政府事务或几项相近事务实行统一管理。

实行大部门体制的关键,在于实现职能有机统一。

在我国现阶段,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有利于提高政府履行职能的能力。

2. 有利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3.有利于形成精干高效的政府组织结构。

2010年06月18日佛山大部制改革方案出炉各区大部制改革有三特点一、机构名称、职能相对规范统一各区机构设置、职能配备原则上参照顺德区大部制的模式,机构名称和职能尽可能相对统一,撤销的机构不再保留原机构的牌子。

二、省垂直管理部门暂不纳入大部门体制改革省垂直管理的地税、工商、质监等部门维持现体制不变,暂不纳入这次大部门体制改革,待省有新的规定再作调整。

市垂直管理的公安、国土、规划、社保基金机构,纳入区大部制改革。

公安部门由于管理上的特殊性,改革后各区维持分局的体制和名称不变,单独设置,仍是市公安局的派出机构,占区的机构个数。

三、大部门首长由区领导兼任区领导中区委书记、区长、副书记和1名常务副区长不兼任大部门首长,其余原则上兼任大部门首长。

区领导不足的,可配备副处级领导干部担任。

禅城南海高明三水佛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透露,禅城、南海、高明、三水四区大部制改革方案已敲定并印发。

改革后,这四个区与顺德一样均综合设置16个党政机构。

与顺德不同的是,顺德设财税局,而其它四区仍保留财政局。

各区均明确将进一步强化人大监督、政协监督、新闻媒体监督和社会监督,建立具体实施程序和运行机制,健全以党政领导为重点对象的问责制度。

据了解,各区改革工作将于6月底前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大部制改革具体内容
1. 这一次政府机构的调整――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 职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 具体审批事项,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国家发展和 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要建立健 全协调机制,形成更加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2. 加强能源管理机构。设立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 国家能源委员会。组建国家能源局,由国家发展 和改革委员会管理。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组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原属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改为国 务院直属机构。同时,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 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 员会(简称“国资委”),以指导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重 组;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 以加强金融监管,确保金融机构安全、稳健、高效运行。
大部制改革
大部制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按照业内专家的提 法w,elc为om推e进to 政us府e th事es务e P综ow合e管rPo理int与te协mp调lat,es,按N政ew府综 合C管on理ten职t d能es合ign并, 1政0 y府ea部rs 门ex,per组ien成ce超级大部的政府 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 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 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 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2008年大部制改革具体内容
5. 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建国家公务员局, 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管理。不再保留人事部、劳 动和社会保障部。
6. 组建环境保护部。不再保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7. 组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不再保留建设部。
8.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明 确卫生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 安全重大事故的责任。
3. 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组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国家烟草专卖局改由工业和 信息化部管理。不再保留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4. 组建交通运输部。组建国家民用航空局,由交 通运输部管理。国家邮政局改由交通运输部管理。 不再保留交通部、中国民用航空总局。
1982年
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 建国以来的最高峰。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 改革开放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改革。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 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 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 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 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 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 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在国 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 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 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1993年
1993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方 案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 86个减少到共59个,人员减少20%。
Content
大部制改革的原因
我国进行大部制改革,是与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自身 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的。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这些问题,直接影响 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通过 深化改革切实加以解决。有些方面权力仍然过于集中,且缺乏有效监督 和制约,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现象仍然存在。设置数量依 然较多,机构臃肿,行政成本高。职责过多,削弱了政府的决策职能, 也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另外,各部门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职责交叉, 行政职能的错位和交叉,不仅造成了部门之间扯皮现象多,行政效能低 下,过多经济资源被行政机构自身消耗掉;更重要的是,它无法履行宏 观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能,无法向民众提供合格的公共 服务和社会保障等。
根据改革方案,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新 组建的有4个部、委。更名的有3个部、委。改革后除国务 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从1998年开始,国务院机构改革首先进行,随后中共 中央各部门和其它国家机关及群众团体的机构改革陆续展 开;1999年以后,省级政府和党委的机构改革分别展开; 2000年,市县乡机构改革全面启动。截至2002年6月,经 过四年半的机构改革,全国各级党政群机关共精简行政编 制115万人。
2003年
2003年3月10日,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 会议以绝对多数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 方案特别提出了“决策、执行、监督”三权相协调的要求。 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29个组成部门经过改革调整为 28个,不再保留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其职能并入新组 建的商务部。
根据方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 革委员会,其任务是研究拟订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进行 总量平衡,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
1988年
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 机构改革方案,启动了新一轮的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着重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经 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 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其内容主要是合理配 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职能, 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 立法。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 管理部门。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 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
1993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的直属机 构由19个调整为13个,办事机构由9个调整为5 个。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 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此外,国务院还 设置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国务院新闻办公 室。
1998年
1998年3月10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 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 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 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 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 政管理体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