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解读数的运算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课标要求及课标解读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标要求及课标解读《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标要求:《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会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正确进行运算”“在具体的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发展数感”。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万以内数加减法运算的意义,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能运用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做出解释”。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标解读:本单元内容是对学过的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巩固和应用,又是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基础。
主要包括这些内容: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和在100以内);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结合具体情境,合理选择估算策略,用估算解决问题。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是“数与代数”中的一部分,是本册中计算内容的基础。
本单元在内容编排的顺序、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择等方面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帮助学生获得对运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体会计算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培养估算的意识。
逐步积累估算的经验,掌握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在课程实施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旧知迁移类推、操作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理解算理,掌握算法;通过适度的专项练习、综合练习、针对练习和改错练习,形成计算技能,提高学生的初步运算能力。
同时,在教学“例4”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感受到估算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
一、教材中为新知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感受到计算与生活的联系教学设计了参观“世博会”的情境,提出买车票的张数、比较各种车票的价格,引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提供现实背景;通过“海宝”的销售量等实际问题,为教学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提供现实素材;为估算教学设计了“看巨幕电影能不能坐下”等实际问题。
数学新课标解读二年级
数学新课标解读二年级数学新课标,即《数学课程标准》,是指导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文件。
它规定了学生在不同年级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以及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新课标有以下几点核心内容:一、数学知识与技能1. 数的认识:二年级学生需要掌握100以内的整数,包括数的顺序、大小比较、基本的数的运算等。
2. 加减法:学生应能够进行两位数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并理解加减法的基本概念。
3. 乘法初步:开始接触乘法的概念,理解乘法作为重复加法的简便运算方式。
4. 几何图形: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并能够识别和描述它们的特征。
5. 度量:学习使用尺子进行长度的测量,并理解单位的概念,如厘米和米。
二、数学思维与问题解决1. 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逻辑推理解决问题。
2. 问题解决:鼓励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3. 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数学应用1. 日常生活: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如购物时的计算、时间的安排等。
2. 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如在科学实验中使用数学进行测量和数据分析。
四、数学学习态度1. 兴趣培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享受数学学习的过程。
2. 自信心建立:鼓励学生相信自己能够解决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五、评价与反馈1. 多元化评价:采用多种形式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包括平时表现、作业、测试等。
2. 及时反馈: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
结尾二年级的数学新课标强调了基础知识的掌握,数学思维的培养,以及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还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师和家长应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有趣的数学学习环境。
课标解读数的运算(课堂PPT)
3
二、内容变化解读。 1.加强的内容。
4
(1)注重计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标准》中提出:“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 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 简单的问题。”“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 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计算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但其反映的内容又常常是现 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新课程注 重计算的现实意义,适当让学生经历一些现实情境,使学生 通过活动体验、感受和理解运算的意义、来源、现实背景和 本质。
9
三、《课标》对“数的运算”有什么新要 求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也强调 “应当淡化对运算的熟练程度的要求。注重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准确 地得到运算结果,比运算的熟练程度更重要,更有价值。所以我们应当 重视学生是否理解了运算的道理,是否能准确地得出运算的结果,而不 是单纯地看运算的速度。”
7
二、内容变化解读。
2.削弱的内容。
8
(1)删减珠算的内容。 四则在(混2整)删合数运减运算繁算(以琐方两面的步,运为《算主标步,准不骤》超。明过确三提步出):。“”进行简单的整数
(3)删减运算的数目要求。
在口算方面,《标准》提出:“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 除两位数。”在笔算方面,提出:“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5
(2)加强计算器的运用。
《标准》中强调:“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 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 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 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演示文稿-整数运算的《课标》要求
(一)课标上的要求
第一学段: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参见例 5 ) 。 2. 能熟练地口算 20 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百 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3. 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 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4 .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学习整数的运算首先要使学生理解算理,把握四则运算 的本质。
如,加一个正数比原数大,学习加法时,要使学生理解 这个算理。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减去一个正数就比原 来的数小。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是求相同加数的和 ,这是乘法的本质特征。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算理与算法是不是一回事 ?
•算理是四则运算的理论依据 , 它是由数概念、运算定律 、运算性质等构成的。 •算法(主要指计算法则)是四则运算的基本程序和方 法。
运算是基于法则进行的,而法则又要满足运算定律,所 以算理为法则提供理论依据,法则又使算理具体化。
324+245
= ( 300+20+4 ) + ( 200+40+5 ) = ( 300+200 ) + ( 20+40 ) + ( 4 +5 ) =500+60+9 =569
交换律、结合律 、整数十进制计 数法,运用运算 定律保证了结果 的唯一性
第二学段: 1 .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的除法。 2 .认识中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 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3 .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 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 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4 .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 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新课标运算能力解读
新课标运算能力解读新课标运算能力解读新课标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国家实行素质教育的体现。
其中数学是长期以来被关注的重点学科之一,而数学的运算能力更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可谓是数学学科中的“基础中的基础”。
因此,新课标中提出了运算能力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进行了具体的解读和强调。
一、新课标中运算能力的概念运算能力是指学生在真实情景中,通过数学概念、方法和技能,运用思维方法对数学问题进行推理、计算、验证和解决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可以分为基本运算能力和高级运算能力两个层次。
基本运算能力是指对于数的大小比较、四则运算、分数的计算与转化、基本几何图形的计算和构造等基本数学技能和思想方法的掌握和应用,是数学学习和应用的基础。
高级运算能力则指学生在基本运算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应用深化、拓展技能,如整式的加减乘除、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函数与图像的表示、应用型问题的解决等,提高数学思维水平,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二、新课标中运算能力的要求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应该全面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基础、巩固基础,突出应用、拓展应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而其中以基本运算能力的掌握和运用为基础,进而提升高级运算能力,以满足未来的学习和职业需要。
具体来说,新课标中对于不同年级、不同课程、不同教学环节的要求如下:1、小学阶段:小学数学中注重“应用数学”,通过数学应用来增强数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2、初中阶段:初中数学中内容涉及较多的分数、小数、代数式等概念,课程的不同教学环节都需要基本运算能力的支持。
同时,在初中阶段,学生对于高级运算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
3、高中阶段:高中数学中,高级运算能力的讲解需要更加深入和具体,同时也需要注重实际应用,教学中要关注数学概念和实际问题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新课标中运算能力的具体方法1、设置基本数学知识点,强化基础新课标在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点的教学和强化,通过实际操作和应用来帮助学生升级自己的基本运算能力。
新课标“数与运算”主题的结构化及
新课标指出,小学“数与代数”领域包含两个主题:“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其中“数与运算”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并且“数与运算之间有密切的关联”。
我围绕为何把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合并、如何理解计数单位以及如何开展体现数与运算的一致性的教学等问题,对马云鹏教授和吴正宪老师进行了访谈。
一、如何理解“数与运算”成为一个主题?访谈者:在2001年版和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都是把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作为“数与代数”领域两个单独的主题,为什么新课标中要特别将这两个主题合并呢?马云鹏:数的运算和数的认识在本质上是一体的,因为数概念具有概念过程性[1],从数系扩充的角度来说,计数产生了自然数,加法表达计数行为的过程,乘法是对相同加数求和的压缩;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为了使减法具有封闭性,产生了负整数;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与分数的表达相关联。
因此,可以说,数概念本身就包含着运算的过程。
这次新课标的修订中还特别强调数学的抽象结构可以表述为“研究对象+”的形式,其中“+”的内容可以是性质、关系、运算[2]。
也就是说,在学习数学概念的同时,还要强调数学概念的性质、关系或者运算。
因此,将数的认识与运算整合成一个主题能够体现结构化的理念,尤其是整体性的特征,使数的认识和运算同步。
而且,小学阶段所有的运算都是针对数的,所以,小学阶段的运算就是数的运算。
可以说,数与运算二者是相伴而生的,二者紧密相连。
吴正宪:马老师用“相伴而生”四个字把“数”与“运算”的关系讲得深刻且明了,让我们在“数”与“运算”的闭环中看到了循环,感受到二者的紧密相连。
我认为,数是运算的基础,运算是数的应用,小学学习的运算就是数的运算,二者不可分割。
我们要从该内容结构的整体性上认识数的一致性、认识运算的一致性,沟通“数”与“运算”的联系。
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数概念和数运算割裂的现象。
新课标强调课程内容组织的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对数与运算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就是要重视对数概念与数运算的整体理解,抓住共同的核心要素,沟通知识的内在关联,这是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
《多位数乘一位数》课标解读
《多位数乘一位数》课标解读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确凿进行运算〃〃在详尽的情境中,能选择适合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结合详尽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的乘法〃〃能结合详尽情境,选择适合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做出解释〃。
二、课标解读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能够正确地口算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和应用乘法解决问题三个部分。
在课程实施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突出算理的教学,注重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理解算理,逐步归纳出计算方法,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获得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学习方法;注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创设与学生生活背景、知识基础密切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教学中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也可以创设其他和学生实际贴近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借助直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
如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和笔算乘法时,可以调整教材的情境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
如用鸡蛋图的情境图(12个鸡蛋为一堆,其中有一板是10个,旁边还有2个),所呈现的数学信息是〃一堆有12个,问3堆这样的鸡蛋一共有多少个?〃通过现实情境图引导学生运用拆数的方法理解算理,掌握每一步的含义,加深学生对口算和笔算乘法方法的理解。
情境图还可以是其他的素材,但都要满足一个十和几个一为一份的条件,便当学生看图想到拆数计算。
分析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数的运算”内容
分析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 “数 的 运 算 ”内 容
周彩娥
摘 要:文章从“数的运算”教学中从深钻教材中挖掘;教 学 目 标 中 明 确;教 学 设 计 中 定 位;知 识 形 成 中 体 验;巩 固 练 习 中 内 化;归纳总结中凝练;解决问题中领悟七方面入手,以小学数 学 教 材 为 基 准,百 分 数 的 运 算 为 主 要 研 究 对 象,进 行 数 学 运 算 的 内 容 ,方 法 进 行 总 结 梳 理 ,提 高 小 学 生 的 运 算 能 力 .
周刊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材分析及课标解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材分析及课标解读一、教材分析(一)主要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编排本单元的目的是对以前的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混合运算的顺序;解决问题。
1.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例1到例3)学生在前学习前面教材基础之上,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使学生对每种运算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是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意义的基础,对于四则运算意义认识的提升,将为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打下基础。
2.四则混合运算(例4)。
学生在已初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学习并认识中括号,通过“你知道吗”知识框让学生了解大括号。
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概括和总结。
由此,不仅使学生丰富了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也为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为进一步学习代数运算做好准备。
3.解决问题(例5)。
本单元设置租船问题,用两、三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旨在让学生合理灵活的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感受、领悟优化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四则运算的意义、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3.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4.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建议1.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会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积累了丰富的有关加、减、乘、除的意义的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再以“为什么要用加(减、乘、除)法计算?”引导学生思考,概括运算的意义。
新课标数学一二年级解读
新课标数学一二年级解读新课标数学一二年级的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对新课标数学一二年级内容的解读:1. 数的认识:一年级学生将学习认识数字0-10,理解它们的含义和顺序。
二年级学生则扩展到认识0-100的数字,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
2. 数的运算:一年级学生将学习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掌握基础的运算规则。
二年级学生则在此基础上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并开始接触乘法和除法的初步概念。
3. 几何图形:一年级学生将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并能够识别和描述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
二年级学生将进一步学习图形的属性,如边的数量和长度,以及图形的对称性。
4. 度量单位:一年级学生将学习基本的长度单位(如厘米和米)和容量单位(如毫升和升),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度量。
二年级学生则扩展到学习重量单位(如克和千克)和时间单位(如小时和分钟)。
5.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年级学生将学习如何收集和整理简单的数据,如通过图表或列表来表示。
二年级学生则学习更复杂的数据表示方法,如条形图和折线图。
6. 数学思维: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包括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7. 数学语言: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思想和解决问题,这包括数学符号、术语和表达式的正确使用。
8. 数学活动:新课标鼓励通过数学游戏、实践活动和探究学习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参与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9. 评价方式:新课标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包括传统的笔试,还包括口头表达、实际操作和项目作业等,以全面评估学生的数学能力。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一二年级的学生将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培养出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关于数的运算的教学设计—课标研读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和计算能力;
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
促进学生团队合作和共享学习成果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设计
1. 课前准备
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数的运算能力,确定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
第四步:练习与巩固
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步:拓展应用
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步:课堂总结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数的运算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五、教学评价方式
1.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解题表现等,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评价。
2. 作业及测验
设计适量的作业和测验,检测学生对数的运算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
3. 学业成绩评价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和测验成绩,对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进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四、教学方法选择
1. 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发散思维的引导、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数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Nhomakorabea 合作学习法
通过小组活动、讨论与合作,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共享学习成果的意识。
3.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通过多媒体课件、视瓶教学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数的运算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小学数学《分数乘法》课标解读
《分数乘法》课标解读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了“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能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和分数(不含带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要求。
二、课标解读分数乘法是在学习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课堂教学理念。
(一)利用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掌握新的运算技能 1.教材强调通过对算理的充分理解得出算法。
利用“分蛋糕”“桶装水容积计算”“土地中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计算”等生活中的情景,借助“几何直观”,沟通分数乘法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的联系,实现由整数乘法意义向分数乘法意义的正迁移,促进学生形成对分数乘法意义的有效理解,再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结合尝试计算、探索验证、比较优化、合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构建新知的完整过程。
在教学内容方面,体现为在观察、操作的基础上开展探索、讨论与交流,理解计算算理,归纳计算法则,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二)通过丰富多样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培养优化意识,提高运算能力 1.注重在练习中对学生进行算法优化意识的渗透和培养。
利用分数计算中“能先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分数乘法简便计算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和训练学生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以切实提高运算能力。
2.习题的编排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选用丰富的素材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课标解读
《小数除法》课标解读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借助计算器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能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和分数(不含带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规律”。
二、课标解读“小数除法”是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中的重要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整数乘除法和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运用小数除法及其他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取商的近似数是培养学生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小数除法、商的近似数、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是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和循环小数。
(一)创设生活情境,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经历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1.创设晨练的现实情境,引出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问题。
经历自主探索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和解释算法的过程。
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小数除法和整数除法的计算步骤基本相同。
再联系小数的意义,让学生理解“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2.创设相关情境,提出不同的问题,引出小数除以整数中比较特殊的两种情况。
通过思考“为什么要商0呢?”等问题,让学生通过尝试、分析、解答,解决计算中遇到的新问题,从而全面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一般、特殊情况。
再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初步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3.提出验算要求,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结合计算独立思考如何验算,体会小数除法和整数除法验算方法的一致性,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课标对数的运算新要求
一、《课标》对“数的运算”新要求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同时在《课标解读》中也强调“应当淡化对运算的熟练程度的要求,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准确地得到运算结果,比运算的熟练程度更重要。
应当重视学生是否理解了运算的道理,是否能准确地得出运算的结果,而不是单纯地看运算的速度。
”这一目标的提出就要求教师在数的运算教学中,不能仅仅关注于学生运算技能的掌握,更要注重学生理解算例、掌握算法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在教学中要注重将算理与算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如何处理运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的关系(一)借助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处理好运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更多的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创设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不仅能够很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够借助童话情境帮助他们理解算例、掌握算法。
如在教学《 20 以内进位加法》一课中,就可为学生创设了学生喜爱的小动物上车的童话情境( PPT )。
首先通过让学生在第一站帮助 6个小动物上车,来复习十加几的口算,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为他们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帮助小动物而感到高兴。
接下来再通过第二站帮助 9个小动物上车,复习连加,并通过追问“有什么好方法能让我们算得又对又快?”使学生感受到先凑“十”再算“十加几”简便快捷,为理解“进位加”的算理做好了孕伏。
9个小动物上车后,与在第一站上车的 6个小动物合起来,这时车上一共有多少个小动物?从而引出了 6+9= ?这一进位加法。
如何计算,学生结合生动、形象、具体的现实情境,很快就想到把6分成 1 和 5 , 1 和 9 组成 10 , 10 加5 等于 15 。
就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童话情境中,顺利的理解和掌握了进位加的算理与算法。
《1~5认识和加减法》课标解读小学数学
《1~5认识和加减法》课标解读小学数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小学生正式学习数学知识的开始,是第一学段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1~5的认识、加减法及0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材在编排这些内容时,注意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建立起丰富的数概念。
注重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力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用处,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一、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从“生活化”抽象为“数学化”的过程学生在入学前基本上都已经会读、写、数20以内的数,基本上能正确口算5以内加减法。
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还只停留在“生活化”中的数学,他们对数概念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不深刻的。
像“一个人”“一支笔”这些单个数量的物体,学生知道可以用“1”来表示,但像“一筐梨”“一盘苹果”,有的学生就认为不能用“1”表示,认为筐里的梨、盘里的桃都有好几个,怎么能用“1”表示呢?再如像“第二个学生”,有的学生也认为不能用“2”表示,认为只有1个学生,怎么能用“2”表示呢?还有像5以内加减法,学生虽然能正确算出结果,但他们用的算法是掰手指头数或心里数,即比较“原始的”算法,且算得速度也较慢。
从这些现象中不难看出,虽然学生已经会读、写、数20以内的数,但不代表他们已经形成正确的数概念。
他们脑中的数还只是原生态的、生活化的,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抽象化的数。
虽然学生能正确算出5以内加减法的结果,但不代表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口算能力。
因此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从“生活化”抽象为“数学化”的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1.数概念教学包含:数的产生,基数与序数的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数的大小和数的组成。
其中数的产生是这些概念中的核心。
教材中借助横向计算器,直观形象地演示出:1添1就是2,2添1就是3,3添1就是4,4添1就是5,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每一个数产生的过程。
《对数运算法则》课标解读
《对数运算法则》课标解读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B版第二册第四章第2节中的“对数运算法则”,前面学习的对数概念是本节内容的基础,本节所学内容又是下一节对数函数的一个重要铺垫,特别是对数运算法则和换底公式在对数式的化简中意义重大.对于运算法则的学习,主要结合指数运算的关系进行转化推理;对于换底公式的学习,可利用指数式与对数式的关系以及对数的运算法则,得到换底公式,旨在用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求任意正常数为底数的对数,内容虽然全新,但是只要把握好以前所学知识的关系可以顺利推导和应用.本节所涉及的主要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一个全新的内容,要探究并发现对数的运算法则,让学生在课堂中快速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解题思路的构建,有一定的挑战性.从学生能力上来看,探索出方法,有条理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还需加强锻炼,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上还有明显的不足.学习时可从定义入手,结合前面指数运算法则的学习,将新的知识转化成指数的运算,通过合理推理与自主探究,在教师合理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自主地完成对数运算法则的发现、推导、证明及应用.教学建议结合指数式的运算法则类比学习,通过自主推理、讨论和概括,推导对数运算法则以及换底公式.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让学生记住对数的各个运算法则,能够熟练使用,提升数学抽象和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与素养1.掌握积、商、幂的对数运算法则,达到数学运算核心素养水平一的要求.2.掌握对数的换底公式及其推论,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达到数学抽象和逻辑推理水平一的要求.3.会运用对数运算法则及换底公式进行一些简单的化简与证明,达到逻辑推理水平二的要求.情境与问题案例一结合欧拉发现的对数与指数关系,提出运算疑问,引入新课,根据对数式可看作指数运算的逆运算,从指数与对数的关系以及指数运算法则,得出相应的对数运算法则.内容与节点1.积、商的对数运算法则可以把乘、除运算转化为加、减运算,加快了运算速度,简化了计算方法,显示了对数运算的优越性.2.利用指数式、对数式的关系启发学生研究对数运算法则,培养学生注意探索、研究、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大胆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后续继续学习对数函数的性质打下基础.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数运算法则的探索及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等价转化和演绎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创新意识,提升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数运算法则及其推导过程,对数的换底公式.难点对数的换底公式及其灵活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培养估算能力。在第一学段中强调“能结合具 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第二学段中强调“在解决具体 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2.削弱的内容。
(1)删减珠算的内容。 (2)删减繁琐的运算步骤。
在整数运算方面,《标准》明确提出:“进行简单的整数 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地得到运算结果,比运算的熟练程度更重要,更有价值。所以我们应当 重视学生是否理解了运算的道理,是否能准确地得出运算的结果,而不
是单纯地看运算的速度。”
四、教学要点。
第一学段总体要求:“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 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 化地叙述‘算理’。” 第二学段总体要求:“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 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 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
3.如何加强估算意识?
估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的计算技能。在小学阶段的 计算教学中,与估算相关的内容很多,如估计商的近似值、试商、估计小数乘法 的结果、用估算进行验算,等等。“加强估算”的要求,可以着力于以下两方面: (1)培养数感是打好估算的基础。 数感是对数和数的关系的一种良好的直觉。在估算中数感主要表现为能在具 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对结果的 合理性作出解释。估算可以发展学生对数的认识,培养数感;同时,良好的数感 又是学生进行估算的必要基础。除了在数的认识时要加强数感的培养,在数的运 算过程中更应结合具体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
(2)科学合理地训练,强化基本口算。
当前小学生基本口算能力的现状和错误分布情况,发现在低年级阶段有些老 师过分提高口算的速度要求(每分钟算30道甚至50道),而中高年级则忽视基本口 算训练,过分依赖笔算。 要强化基本口算,首先应重视基本口算方法的教学。小学生口算的方法一般有三 个层次:逐一重新计数→借数数加算或减算→按数群运算。在教学基本口算时, 要重视让学生逐步掌握按数群运算的方法。 其次,应注重退位减法与表内除法的思路教学。 再次,应注意口算训练的科学性。
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的解决。
1.如何建立四则运算概念?
首先,应注重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运算意义。四则运算是小学数学最基础
的知识。 《标准》提出“结合具体情境”的要求。
2.如何重视口算教学?
(1)在数形结合中理解口算原理。
数的运算,其实质是对现实生活中物体的个数进行运算,可以说小学阶段的 每个算式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实例。在让学生理解口算的算理时,除了要与实际 情境相结合,还要逐步过渡为数学的语言符号。
3.如何加强估算意识?
(2)掌握估算方法,养成估算习惯。 小学生最常使用的估算方法主要有三种:简约、转换和补偿。
所谓“简约”,是指学生在估算时先把数简化成比较简单的形式。例如估算 “495+310”,把 495看作500,把310看作300,这样估算时只要想比较简单的形 式“500+300”,即可。 所谓“转换”,是指学生在估算时把一种问题转换成另一种问题来思考。例如, 估算加法问题“602+597+589”,把加法问题转换为乘法问题:“600乘3是 1800, 所以答案差不多是1800左右。” 而所谓“补偿”,则是学生在进行简约或转换时,进行一些调整,以补偿前面运 算中的不足,使估算比较准确。
五、当前计算教学存在的基本矛盾和处理策略。
1.情境创设与复习铺垫。
现在的计算教学几乎不见了过去教学中的“复习铺垫”,取而代之的 是“情境创设”。 创设情境和复习铺垫并不是对立的矛盾,并不是所有的计算教学都必 须从生活中找“原型”,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取决于计算教学的内容特 点和学生的1.加强的内容。
(1)注重计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标准》中提出:“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 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 简单的问题。”“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 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计算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但其反映的内容又常常是现 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新课程注 重计算的现实意义,适当让学生经历一些现实情境,使学生 通过活动体验、感受和理解运算的意义、来源、现实背景和 本质。
六、 对“数的运算”教学的建议
(一)处理好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的关系 。这个理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教 师可以通过现实情境、直观的图、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帮助学生去理解。 (二)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 。算法多样化,要关注学生的个 性,可能这个学生适合这样的方法,那个学生喜欢另一种方法,但是它们背后的 道理是一样的,老师要想办法通过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去理解这个道理,使学生 能够更有效的进行数学学习。 (三)处理好技能训练与思维训练的关系 。它不是一种单纯的、机械的、做 题量的积累,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注重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发展思维。 (四)注重计算与日常生活以及解决问题的联系 。学习加减乘除的计算,最 终要为解决问题服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实际价 值。
(3)强化估算的作用。
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生产中,对一些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 精确测量和计算的数量所进行的近似或粗略估计的一种方法。另外,估算还
可以用于平时的计算,在计算前对结果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合理、灵活地用多种 方法去思考问题;在计算后对结果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最有价值的检验 结果的方法。所以估算能力是现代化社会生活的需要,是衡量人们计算能力的一个 重要标准。重视、加强估算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
算理是指四则计算的理论依据,它是由数学概念、性质、定律等内容 构成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算法是实施四则计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通 常是算理指导下的一些人为规定。算理为算法提供了理论指导,算法使 算理具体化。
五、当前计算教学存在的基本矛盾和处理策略。 3.算法多样与算法优化。 4.解决问题与技能形成。
《标准》中不再设置专门的“应用题”领域,而是注重让学生“经历 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 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4.如何体现算法多样化?
(2)找准算法多样化的前提。 (3)把握算法优化的标准。
基本算法的三个维度:一是从心理学维度看,多数学生喜欢的方法; 二是从教育学维度看,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的方法;三是从学科维度看, 对后续知识的掌握有价值的方法。理想的基本算法是三位一体的。在小 学阶段,随着年级的升高对学科维度要求会逐渐增强。
4.如何体现算法多样化?
《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 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 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要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应注重以下三方 面: (1)理解算法多样化的内涵。 所谓算法就是指解决各种数学问题的程序与方法,具体包括运算的 方法与解题策略。这两者都由一定的程序与规则组成,因此运算方法与 解题策略有共性也有区别。前者更偏重于技能,可以通过练习获得,并 进而成为技巧,而后者虽然也可进行训练,但由于信息复杂,更多要依 靠思维能力。两者无本质区别,只有层次之差。
课标解读
---“数的运算”
意义和价值
内容变化 课标要求 教学要点
当前教学存在矛盾及处理策略
教学建议
一、重要意义和价值
“数的运算”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正确认识计算 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准确了解计算的内在思想和方法,能使我们的计算教学更加 科学有效。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 生观察、记忆、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 素的培养。一定的计算能力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1.在日常生活中有广 泛的应用。
2.对培养学生的思 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3.有利于渗透数学 思想方法的教育。
从抽象的观点看,客观世界的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数量、空间和时间及相互之间 数的运算是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低级到高级、从 学习数的运算的过程就是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数的运算的概念、性质、法则、 的关系。从数学的角度看,主要表现在数、量、形三个方面,而计量是离不开数的 简单到复杂。而数的运算中又有很多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概念和计算方 公式之间都有内在联系,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性。每个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的引 运算的,空间形式及其关系要量化也离不开数与计算。 入与建立,都要经过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 法。
(3)删减运算的数目要求。
在口算方面,《标准》提出:“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 除两位数。”在笔算方面,提出:“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三、《课标》对“数的运算”有什么新要 求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也强调
“应当淡化对运算的熟练程度的要求。注重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准确
(2)加强计算器的运用。
《标准》中强调:“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 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 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
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一方面,学生可以用它进行大数目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节约 时间,提高计算的速度;另一方面,借助计算器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一些复 杂的、更为现实的应用问题。计算器进入课堂,能逐步把学生从繁琐的技 巧性计算中解放出来,以学习更多有用的数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