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研究
普通高中开发历史校本课程的实践和研究
“普通高中开发历史校本课程的实践和研究”地课题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教学决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的过程,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
因为不论多么丰富的学习活动都是一种教育手段,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期课改”在课程理念上实现了突破性变革,即树立起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体现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的课程体系;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的整合,促进课程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
新课程方案提出课程要向学生提供“五种学习经历”的新概念,即通过提供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体育与健身、艺术修养和发展、社会实践等五大方面的经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学生由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化。
方案同时提出,要建立相应的语言文学、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身、综合实践等8大学习领域课程;上海的中小学生今后将实现想学什么就能找到相对应的课程,让课程适应学生,使课程的选择性和自由度更大。
方案还提出,课程实施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管理,增大学校对课程的开发与选择权限。
基于此,学校必须丰富课程资源,逐步开发与学生实际相联系,与二期课改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根据二期课改要求,教师不是在“教教材”,而是“用教材”。
当然,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直到现在依然不可或缺,仍然是我们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伴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材将越来越不仅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而且其相对作用也呈下降的趋势,只不过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若干媒体之一。
所以,教师不能只是新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应成为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我们尝试在了解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在普通高中高一年级开设历史校本课程,正是响应二期的要求,根据具体的学情、教情,进行本土化、校本化的改造。
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的有效性探究
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的有效性探究随着高中历史教学的日益发展和丰富,校本教材在其中的实施也愈加重要。
本文将针对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进行探究。
首先,校本教材能够带给学生更加亲近和贴近实际的学习体验。
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可能会过于简化或者忽略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或者人物,从而影响学生们理解历史的深度和广度。
而校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能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与参与,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细致的设计,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感受和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
其次,校本教材能够更加符合高中历史教材改革精神。
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事实和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发展与变化。
如果教科书中没有及时更新,就无法准确反映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
而校本教材则可以根据当代历史事实和社会发展变化进行及时更新和调整,以更加准确地呈现历史事实和展示历史精神。
另外,校本教材也能够更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校本教材的制作是针对本校的学生和教学需求,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进行针对性设计和编写。
例如,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特殊需求开设一些专业化的历史课程,而校本教材则可以更好地满足这些专业化教育的需求。
然而,校本教材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首先,校本教材的编写者与教师并非专业的历史学者,这意味着他们可能无法为学生提供较为深刻和高层次的历史分析。
其次,校本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上,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是通过与传统教材相结合,以及对当代学生需求的针对性设计和更新来实现的。
虽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但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材改革的深入,相信校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的有效性探究
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的有效性探究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无疑是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校本教材具有与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相适应的特点,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校本教材的编写能够更贴近地方实际,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校本教材还能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扩展阅读材料,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
校本教材具有与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特点进行科学设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校本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规律。
在历史内容的呈现上,校本教材注重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插图来描述历史事件,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校本教材也注重对历史知识的分层次教学,将历史知识分为基础知识和拓展知识,并提供对应的教学资源和习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校本教材的编写能够更贴近地方实际,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历史学科有着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校本教材的编写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当地的历史特点和文化传承。
通过了解和研究自己地方的历史,学生可以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逻辑。
在江苏省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校本教材突出了“鲁、豫、苏、浙文化”四大文化传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地区历史的发展轨迹和文化特点。
校本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扩展阅读材料,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
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应该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该是学生思考和创新的引导者。
校本教材的编写注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扩展阅读材料,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扩展材料,了解不同历史事件的多元解释和争议观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的有效性探究
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的有效性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和探讨。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学校对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应用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有必要对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本研究旨在探讨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有效性,从而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2 问题提出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校本教材的有效性一直备受关注,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总会遇到各种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寻找解决之道。
本文将重点对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进行探究,希望能解决以下问题:如何评估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际效果?传统评估方法是否适用于校本教材的评价,是否需要创新性评估方法来更准确地反映其实施效果?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到底有何优势和局限性?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优势,同时化解其局限性,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究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教师、学生、课程设置等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校本教材的实施效果?希望通过对这些关键问题的研究,能够提出有效的策略,提升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效果。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探讨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有效性,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分析校本教材的应用情况和实施效果评估,可以了解其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和影响,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参考和借鉴。
其次,探讨校本教材的优势和局限性,有助于发挥其优势,并针对其局限性进行改进和完善,提高教材的质量和适用性。
此外,分析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影响因素,可以为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创新。
因此,深入研究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有效性,有助于改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推动历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的有效性探究
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的有效性探究引言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传统的教材虽然仍然是主要的教学资源,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历史知识的更新,考试要求和教学目标的提高,教师们也开始探索更具当代价值的校本教材在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效果,并探讨其在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
一、校本教材概述校本教材是指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由学校自行编写或选编的、符合国家相关教学大纲要求的教材。
与传统的统一教材不同,校本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实际,能够更好地满足学校教学特色和个性化教学的要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校本教材不仅可以传授丰富的历史知识,还可以提供更多的案例、教学资源和实践活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校本教材的优势1. 贴近学生实际校本教材是由学校自主编写或选编的,因此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教材内容更加贴合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更易引发学生的兴趣。
2. 突出学校特色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教学理念,通过校本教材的编写和选用,学校可以更好地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更好地实施个性化教学。
3. 提供更多教学资源相比传统教材,校本教材能够提供更多的案例、实践活动、教学资源等,能够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形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效果1. 提高学生参与度校本教材不仅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还提供更多的案例和教学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参与度。
2. 提升师生互动校本教材的特色在于其贴合学校实际,学校教师对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具有更大的话语权,这样有利于增强学校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良好的教师-学生关系。
3. 增强学科整合性校本教材可以更好地整合学科资源,使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更加紧密,有利于丰富学科内涵和提高历史学科的综合素质。
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的有效性探究
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的有效性探究校本教材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结合国家的教育政策和课程标准,组织教师自主编写的教材。
相对于传统的教科书,校本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的思维习惯和生活经验,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本文将以高中历史课程为例,探究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
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体现在学科知识的传授上。
校本教材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知识的张驰过程,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
对于历史事件的讲解,校本教材可以通过多角度的解读和对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影响。
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还体现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
历史学科不仅仅要求学生记住一些历史事实和人物,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校本教材可以通过提供各种历史材料和案例,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究。
通过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校本教材还能够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校本教材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对于热爱文学的学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来解读历史事件;对于对艺术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艺术品和音乐来感受历史的情境等等。
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也面临一些挑战。
教师编写校本教材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校本教材的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学校可能因为条件有限或教师水平不高,导致校本教材的内容和形式不尽如人意。
校本教材可能会受到教材审定制度和政策的限制,对于一些敏感的历史事件和观点可能无法正面表述,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它能够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求。
校本教材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的有效性探究
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的有效性探究校本教材是指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需求和课程特点而编写的教材。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校本教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教学内容的贴近度和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探讨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并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
校本教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往往过于枯燥和抽象,难以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而校本教材通过增加生动的案例、插图和故事,使得历史事件和人物更加具体和有趣。
在探讨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时,可以选取一些有趣的发明故事,引导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会更加主动积极,提高学习效果。
校本教材能够增加教学内容的贴近度和针对性。
传统教科书的内容通常比较广泛,涵盖面较广,但对于学生来说,不一定都是所需的、重要的知识点。
而校本教材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的,内容更加具体和针对。
对于某些历史事件,可以选取当地的具体案例进行解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与自身的关系。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校本教材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校本教材通常更加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科书往往注重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简单描述和记忆,而缺乏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而校本教材则可以通过一定的案例分析、问题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能力。
在学习历史决策时,可以设计一些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历史背景和一定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
在实施校本教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根据学校实施校本教材的具体情况,合理规划和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确保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教师要注重教材编写的质量,确保教材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教师可以与学校的资源部门、历史学者等进行合作,确保教材的内容有科学性和可信度。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讨论,以及与学生进行密切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调整和指导。
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的有效性探究
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的有效性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高中历史教育的不断发展,校本教材在教学中逐渐受到重视。
校本教材是指由学校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教学目标编写的教材,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相比于传统的统一教材,校本教材更能符合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和提高教学效果。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校本教材的实施情况如何?校本教材在提高学生历史素养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方面是否有效?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来回答。
本研究旨在探讨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深入分析校本教材的实施情况、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问题阐述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传统教材内容的接受度和学习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面临着教材内容过时、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问题。
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校本教材来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成为当前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
在实施校本教材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如何确保校本教材内容符合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学习需求,如何有效整合校本教材与传统教材,以及如何评价校本教材实施的效果等。
由于每所学校的历史教学资源和师资水平存在差异,校本教材的实施也面临着教学资源不均衡、教师专业素养需提高等挑战。
如何在实施校本教材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对于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指本次研究对于高中历史教学以及校本教材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的有效性进行探究,可以进一步了解校本教材在提升学生历史学科学习效果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研究校本教材的有效性可以为教育部门和学校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历史教学方案和教材编写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研究还可为历史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指导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应用校本教材进行教学。
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的有效性探究
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的有效性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国家教育政策支持下,校本教材的研发和实施工作也在不断深化和推广。
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到底如何,是否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能够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这些问题仍然需要进行研究和探讨。
本文旨在对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进行探究,为教学实践和教材开发提供参考依据和借鉴经验。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效果进行深入探究,旨在了解校本教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作用与影响。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评估校本教材是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情感,以及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对校本教材在历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可以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建议,为学校和教育部门制定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政策和课程改革方案提供有力支持。
本研究还旨在为推动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要求的高中历史教育体系作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历史素养的重要阶段,而校本教材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和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的有效性进行探究,可以有针对性地了解校本教材在提升学生历史学习效果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和优化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和方式,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研究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有助于发掘校本教材的潜力和优势,促进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更加广泛应用和推广。
通过深入研究校本教材的实施策略和有效性评估,可以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和支持,推动历史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探究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具有深远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的有效性探究
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的有效性探究校本教材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繁多,尤其是学生对于一些枯燥的历史知识往往缺乏兴趣。
而校本教材则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点进行编写,选取一些有趣、具体、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和材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校本教材能够更好地反映本地历史文化。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课本无法完全覆盖这些内容。
而校本教材则能够结合本地实际,选取本地历史事件和文物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感受本地的历史文化,提高历史学科的地方性特色。
校本教材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传统的国家课本注重的是历史事实和基本知识的传授,较少涉及思维训练和学科能力的培养。
而校本教材则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拓展和能力培养,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面临的问题。
校本教材能够增加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和思考。
历史学科研究的是过去的事情,而校本教材则能够将历史与当下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去思考和解读当代社会问题,使历史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而是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有意义的学科。
这种历史思维的培养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校本教材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传统的国家课本大多数是通识性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陷入板书和讲解的方式,缺乏灵活性。
而校本教材则为教师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需求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校本教材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校本教材的编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学科素养和教育研究能力;校本教材的质量和可靠性也需要加强和保证,避免出现错误和主观臆断等问题。
校本教材的实施需要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与国家课程标准相适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具有明显的有效性。
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的有效性探究
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的有效性探究1.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对于历史内容的阐释较为固定,难以满足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多样化需求。
而校本教材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进行定制,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通过校本教材,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校本教材的编写往往会采用更加生动和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案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喜好,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比传统教科书,校本教材往往更加注重历史知识的应用和拓展。
通过校本教材,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历史知识的基本概念,还可以通过实例分析和思辨,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思辨能力。
二、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方式1.建立校本教材编写团队高中历史教师和专业教学研究员共同组成校本教材编写团队,根据学校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编写相关的校本教材。
4.实施教学将编写好的校本教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2.促进学生的历史知识的消化和应用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往往过于注重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难以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应用。
而校本教材重视历史知识的应用和拓展,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消化和应用。
3.提高教学效果校本教材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际效果。
在实践中,在校本教材的编写和实施中,需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实用性,以期更好地发挥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的有效性探究
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的有效性探究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高中教育中,校本教材的引入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改革方式,可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本文旨在探究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以期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校本教材的定义和特点校本教材是指由学校或教师根据教师教学需要及学生学习水平编写的教材。
它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由学校或教师编写,能充分符合学校教学大纲和课程要求,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相适应;第二,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对道德品质的塑造;第三,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第四,更加灵活,有上下级联运的特点,可供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课程,也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安排,提高教学效果。
历史学科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且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成果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高中历史教材存在年代久远、内容陈旧、过于抽象,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等问题。
因此,引入校本教材来丰富历史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实效和寓教于乐,具有实效性和迫切性。
1.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校本教材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其一,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其二,能够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促进历史学科的多元化发展。
其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2.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校本教材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还可以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和个人品行的完善。
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新颖、有趣的历史人物和事迹,可以为学生构建更加全面、真实、客观的历史世界,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素养。
同时,它还可以启发学生追求真理和美好,同时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积极阳光的人生态度。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与研究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与研究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与研究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措施。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全面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和条件。
本文将重点探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具体情况和意义,为教育改革提供思路和参考。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具体情况随着教育应试化的局面逐渐扭转,国家课程校本化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具体来说,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自主开发教材学校可以自主开发本校的教材,更好地适应学校的师生特点和学校的教学任务。
同时,学校教材的开发也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更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2.教学内容自主设计学校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师生需求,自主设计教学内容,更好地发挥学校特色。
同时,学校的教学内容不再是统一的、死板的国家课程,而是基于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更具实际价值和生活意义。
3.教学方法不再单一学校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自主选择教学方法,更好地体现教学灵活性和多样性。
学校教学方法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讲授式,更加注重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如游戏教学、实践教学等。
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意义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目标是让学校教育更加贴近实际和生活,更好地满足师生需求。
具体而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意义如下:1.培养更加全面的人才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意味着学校可以更好地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选择更为实用和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培养出更加全面的人才。
2.促进教育公平每个学校都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特点,自主开发教材、设计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使得教育质量和水平不再由城市或学校质量决定,而是由学校自身确定。
因此,可以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
3.提高教学质量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和特点,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多样性,并且更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研究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研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迭代更新,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推动历史教育的创新和发展,课程改革成为必然。
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背景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历史是我们了解自己、了解国家和民族的重要途径。
然而,长期以来,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常被指责为繁重、机械、记忆式的,学生往往在应对考试的时候仅仅追求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对历史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应用不够深入。
因此,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程目标和重点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确定明确的课程目标和重点。
传统的历史教育侧重知识的传授,而现代历史教育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改革,将历史教育转向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在确定课程目标方面,我们应该注重学生成为历史探究者和历史思考者的培养,使他们能够主动、深入地思考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并能够从中获取启示和经验。
另外,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也是重要目标之一。
只有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他们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课程的重点需要重新调整,将学习的重心从纯粹的事实记忆转移到历史思考和分析上来。
学生应该通过研究历史事件和相关背景,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后果,从而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不仅需要调整课程目标和重点,还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历史教学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听讲,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存在不足。
因此,我们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激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运用信息技术是一个好的选择。
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和互联网等,可以使历史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并积极参与到历史研究和交流中。
此外,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团队中相互学习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的有效性探究
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的有效性探究摘要: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逐渐得到重视与应用。
本文通过对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与分析,探讨了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一、引言校本教材作为教学资源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时效性、局部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校本教材的使用已经成为一个趋势。
教师和学生对校本教材的有效性还存在一些争议。
本文旨在探究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以及相关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改进措施。
校本教材的使用情况: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与不同地区、学校和教师有关。
一些学校和教师较早地引入了校本教材,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中;而另一些学校和教师则对校本教材持保守态度,认为国家教材已经足够完整和权威,不需要引入校本教材。
教师对校本教材的态度:教师对校本教材的态度是影响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些教师认为校本教材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而另一些教师则认为校本教材存在信息不全面、权威性不足等问题。
1.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校本教材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为其时效性、局部性和针对性更强。
校本教材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校本教材在设计和编写过程中通常注重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动机,因此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生对校本教材的积极反馈表明,校本教材可以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提高教学效果:校本教材作为新的教学资源,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校本教材的内容和结构进行灵活的教学安排,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一些教师的教学案例表明,校本教材能够创造更多的教学机会和互动空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的有效性探究
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的有效性探究引言校本教材指的是学校自行编写的教材,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教学目标制定的教学材料。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采用校本教材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
一、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校本教材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要进行编写,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情况。
通过调研学生对历史教学的兴趣和需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意见来编写校本教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可以选择与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作为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校本教材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进行分层次编写,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习的效果。
二、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校本教材的设计中,可以融入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创造,使学习过程更加主动和积极。
通过引入一些启发性问题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思辨和探究能力,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校本教材还可以增加一些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在课堂之外进行拓展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校本教材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校本教材可以加入一些历史思维训练的内容,如历史推理、史料分析等,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方法进行思考和分析。
校本教材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发现规律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
四、增加教师的教学灵活性校本教材的实施可以增加教师的教学灵活性,使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来调整校本教材的内容和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效果。
校本教材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多样性。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与研究
2023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与研究CATALOGUE目录•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意义•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基本理论•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个案分析•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问题与对策01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意义1背景与现状23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和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国家课程难以完全适应不同地区和学校的需求,需要进行校本化实施。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逐渐成为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研究目的研究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模式。
总结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成果和经验,形成可推广的案例。
研究意义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实现教育目标。
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和教育教学品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发展。
02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基本理论概念界定国家课程校本化指在坚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和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基于学校特定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条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国家课程进行改编、整合、补充、拓展和创生,使之更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和学校教育实际的过程。
国家课程指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制定和实施的标准化的课程,也称必修课程或国家课程。
理论基础课程论关注课程本质、目的、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是指导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基础理论。
要点一要点二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发展规律,为教育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要点三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实证研究法通过实地调查、观察、实验等手段,对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际效果进行验证和评估。
综合研究法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综合运用文献、案例、实证等多种手段,全面深入地探讨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理论与实践。
高中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研究
高中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研究摘要:薄弱高中的历史教学必须依据学生的学情,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的实施调整。
这种调整必须要在符合课标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条件等进行。
而校本化实施的首要环节是教学设计的校本化,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流程四个方面。
关键词:高中历史国家课程教学设计一、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内涵国家课程,主要是指国家委托有关部门或某种机构制定的基础教育必修课程或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或大纲。
本文所指的国家课程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核通过的由岳麓书社出版的高中历史教材。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即学校基于本校的教育哲学(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等),针对本校的学生实际(包括学生基础差异的实际、学生发展需求的差异等),凭借本校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本校的学校文化及传统、教师的优势与特长、本地社区的教育资源等),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将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处理,包括就教学目标、课程资源、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因素进行自主决策,以最大限度地落实国家课程的执行力的课程实施行为,是学校层面对国家课程的“再加工”。
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原因国家课程体现的是一个国家关于教育的基本思路与理念,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是专门为了培养未来的公民而设计的,是依据未来公民所要达到的素质与水平而设计的课程”。
它无法兼顾不同层次学校、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
但是,“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它所具有的复杂性是其他学校的经验不能说明的,是理论所不能充分验证、诠释的。
”就我校高中的历史教学而言,自2005年就采用了岳麓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在教学方法上也开始提倡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
但随着学校生源越来越差,新课改提倡的精神和理念越来越难以实施,公开课上十八套武艺用尽,常规课仍然回归传统。
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为:1.从教学目的来看。
我校学生生源是全区四所高中最弱的,如果以考上本科的目的来进行授课的话,学生根本无法掌握授课的内容,达到相应的思维能力。
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的有效性探究
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的有效性探究【摘要】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一直备受关注。
本研究旨在探究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效果及其优势和挑战。
文章解释了校本教材的定义和特点,分析了其在历史教学中的现状。
随后,讨论了校本教材设计原则和实施策略,以及其有效性探究。
结合实际案例和调查数据,初步总结了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效果,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启示,指出了对未来研究和实践的建议。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经验。
【关键词】关键词:校本教材、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实施、优势、挑战、设计、策略、实施效果、发展前景、启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传统的教科书或许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校本教材则可以更好地融入学校的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对于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效果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进行探究,可以更好地推动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旨在从实践出发,探讨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效果,以期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探究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效果,分析其优势和挑战,并提出设计原则和实施策略,从而进一步探讨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
通过深入研究校本教材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对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旨在全面了解校本教材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推动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更广泛应用,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全面提升。
通过对校本教材实施的有效性探究,深化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认识,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的有效性探究
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的有效性探究随着教育实施的改革与发展,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校本教材指的是由学校自行编写的教材,其编写过程充分考虑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生活经验。
本文旨在探讨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的有效性,并就其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
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以下优势。
校本教材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
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经常遇到的问题是与课本内容相距较远,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而校本教材的编写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人性化的设计和内容的选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校本教材的编写可以更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得学生更容易将抽象的历史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校本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延伸上具有灵活性。
校本教材的编写可以参考多种来源的教学资源,不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可以更加全面、丰富和深入地展开历史教学。
校本教材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校本教材要求教师对历史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内容的编写和创新。
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也可以促进教学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校本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校本教材的编写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这对于学校教师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学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支持,提高教师编写校本教材的能力和水平。
校本教材的编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对于学校来说可能是一项成本较高的工作。
学校需要充分考虑利弊,并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
校本教材的编写需要与课本内容进行结合和衔接,避免重复和疏漏,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为了更好地实施校本教材,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学校需要组织专门的教研团队,负责校本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工作。
教研团队可以由教师、专家和学生代表组成,确保教材的质量和有效性。
学校可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高教师编写校本教材的能力和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研究摘要:薄弱高中的历史教学必须依据学生的学情,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的实施调整。
这种调整必须要在符合课标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条件等进行。
而校本化实施的首要环节是教学设计的校本化,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流程四个方面。
关键词:高中历史国家课程教学设计一、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内涵国家课程,主要是指国家委托有关部门或某种机构制定的基础教育必修课程或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或大纲。
本文所指的国家课程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核通过的由岳麓书社出版的高中历史教材。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即学校基于本校的教育哲学(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等),针对本校的学生实际(包括学生基础差异的实际、学生发展需求的差异等),凭借本校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本校的学校文化及传统、教师的优势与特长、本地社区的教育资源等),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将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处理,包括就教学目标、课程资源、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因素进行自主决策,以最大限度地落实国家课程的执行力的课程实施行为,是学校层面对国家课程的“再加工”。
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原因国家课程体现的是一个国家关于教育的基本思路与理念,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是专门为了培养未来的公民而设计的,是依据未来公民所要达到的素质与水平而设计的课程”。
它无法兼顾不同层次学校、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
但是,“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它所具有的复杂性是其他学校的经验不能说明的,是理论所不能充分验证、诠释的。
”就我校高中的历史教学而言,自2005年就采用了岳麓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在教学方法上也开始提倡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
但随着学校生源越来越差,新课改提倡的精神和理念越来越难以实施,公开课上十八套武艺用尽,常规课仍然回归传统。
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为:1.从教学目的来看。
我校学生生源是全区四所高中最弱的,如果以考上本科的目的来进行授课的话,学生根本无法掌握授课的内容,达到相应的思维能力。
2.从教学方法来看。
教师按照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精心进行备课,可由于学生缺乏基础知识和基本思维能力,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学习兴趣不高,不愿动脑思考问题,从而导致设计的教学过程根本无法落实。
久而久之,多数教师又回到了传统的讲授式授课方式。
3.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来看。
学生的自我约束性差,人生观、价值观不明确,所以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频繁发生,对学校的德育管理带来严重考验。
作为价值观教育的显性课程的历史学科,在以往教学设计中教师大多只注重本学科内的知识传授,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运用,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环节体现较少。
所以,要提升我校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效能,必须从我校学生的学情出发,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主动性及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心理素质等,再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办学优势,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对国家课程进行适当调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形成课程特色。
三、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教学设计的实施策略“成功的教学往往来源于良好的教学设计”,教学的校本化设计是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首要环节,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所以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应如何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办学资源及学生的学情进行校本化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的校本化。
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将学校的教学哲学思想、办学目标与学生的学情、学生的价值观和发展趋向融合在一起。
我校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健康等方面表现出诸多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自我人格健康成长的现象。
并且,对历史学习积极性不高,历史成绩一直偏低,许多学生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无法一次性考过。
综合考虑这些问题后,我们结合学校提出“强化责任、勇于创新、突出特色、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特色高中、精品初中”的办学目标,以及“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实施为人生的预备教育”的办学思想,确定了我校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策略,主要包括:(1)以学业水平考试为标尺,以降低教材难度、减少内容总量为原则制定课程目标。
我校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首要目标是能顺利拿到高中毕业证,而学习特长的学生,只要高考时总分达到350左右就能考入本科学校。
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能以高考题的难度来进行授课(特别是在高一和高二年级),否则学生领悟不了基本知识和规律,更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
(2)三维目标设计中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以突显人文学科的教育优势。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成长比学会学习更重要。
针对我校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教师更应重视育人的重要性。
人文学科的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历史教师必须意识到并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充分利用每一节课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渗透教育。
(3)课时目标的设计必须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语言表述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这样学生在实际中才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也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价。
2.教学内容的校本化。
新课标要求教材是按照文明史观和专题模块编排的,这种设计理念有利于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但是,它打破了原有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特别是我校学生初中历史通史掌握得较差,就更不利于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系统的历史知识结构。
因此,我们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教学内容的校本化处理:(1)对教材内容进行“瘦身”处理。
历史知识浩瀚繁杂,基于我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弱,依据学业水平考试要求和近几年高考突出主干知识考察的特点,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缩减处理。
历史教研组集体编制“学业水平考试双向细目表”和“近五年高考双向细目表”,分别为高一高二和高三的教学内容选择提供瘦身依据。
对于高频考点,教师重点关注,对于考试较少涉及的知识点,可以滤过不讲,减少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掌握效果。
(2)对教材内容进行“补漏”处理。
为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不同阶段我们采用了不同的补漏方式。
高一高二年级,主要通过“时间轴”建立通史体系,具体做法是:在单元教学之初,教师先画出本单元涉及到的断代史的时间轴,并在相应时间的上方或下方标出发生的重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事件或表现。
通过此方法,让学生了解通史概念,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初步理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关系,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高三年级,因我校特长生有近半年的时间都在学专业,真正复习文化课的时间只有3个月多,所以从复习开始就直接对必修和选修的内容进行整合,按照古代、近代、现代的通史顺序构建知识体系,打破模块界限,既节省教学时间,也能减少一些无效劳动。
(3)教学内容的“潮流化”处理。
国家教材的更新速度是比较慢的,往往存在旧的观点和内容。
而现在对学生的考察却利用新事件、新思想、新研究来出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跟上社会变更的潮流,并及时地把与高中历史内容有关的变化传达给学生。
这样,学生会改变“历史课古板陈旧”的看法,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他们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度和适应力,真正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奠基。
3.教学资源的校本化。
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还是教学内容的实施,都离不开教学资源的支持。
国家课程开发和利用涉及的历史课程资源,主要照顾基础性和共同性,但忽略了具体性和差异性。
所以,我们必须从校内外环境、周边社区、教师和学生自身以及信息化技术平台中寻找适应本校学生使用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中,我校历史教师遵守以下策略:(1)首选历史影像资料作为展示相关知识点的资源,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理解的直观性。
历史影像资料,既包括真实的历史记录、录音,也包括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
两者的实际使用情况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内容科学可信,可直接展现某段历史事件或某个历史人物;后者是现代人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再加工再创造,会有一定戏说的性质,可通过让学生寻找“符合历史的信息”或“违背历史的信息”的方式使用。
(2)关注乡土资源,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我校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不高,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学生觉得历史“枯燥、没意思、远离生活”,而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消除学生对历史的距离感。
我校周边有丰富的乡土资源,比如古代手工业的辉煌代表——陶瓷、丝绸,明清文化的代表——聊斋小说和俚曲,民族工业的缩影——矿务局,近代列强入侵的标志——西山公园的建筑,等等。
在学习相关知识点时,通过学生对这些乡土资源的了解和感悟,可以体会历史对周边生活中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自豪感。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课程资源。
我校为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现已建成了云存储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班级里的云存储设备到平台里查阅教师提供的资源,也可以上网搜索自己需要的资源。
同时,学生带手机到校的现象已屡禁不止,我组教师集体设计了“淄博十中历史微信平台”,在微信平台上针对不同年级的学习任务设计了相应的栏目,学生可通过自己的手机在历史课上或课外闲暇时间查看资源,也可以上传自己的作业,发表自己的看法评论。
这样既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又可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
(4)充分调动老师建设微课程资源库。
现代社会已进入“微”时代,教育改革中也出现了翻转课堂,建设微课程的趋势。
我组教师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学情,将每课中的重难点知识录制微课程,编制了微课程学习目录,并制作成了相应的链接,学生可随时点击观看,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4.教学流程的校本化。
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和我校的办学条件,进行教学流程的校本化实践,主要包括六个操作环节:(1)激趣启动,明确目标。
(2)补偿学习,导引诱思。
(3)学案导学,合作探究。
(4)展示交流,互动提升。
(5)回顾整理,总结反思。
(6)拓展应用,布置预习。
其中“补偿教学”是为我校所独有的,符合我校学情的教学环节。
我校“学困生”较多,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及学习品质较差,许多知识存在结构性缺失。
为使他们能在学习中跟上教学进度,教师进行了补偿教学,达到知识结构的完整掌握,并与后面的学习实现平滑过渡、无缝对接,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除了教学设计的校本化外,还涉及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整、学生评价方式的校本化等多方面。
我校高中历史组通过实践国家课程校本化,促使了教师观念的转变和执教能力的提升,促使了学生学习状态的转变,有利于塑造学生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真正推进学科教学特色的形成,实现学生的生命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