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总体设计教案 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专题3 历史的回声 后人之鉴 阿房宫赋古今对译 苏教必修2苏教
高中语文 专题 3 历史的回 声 后人之鉴 阿房宫赋古今
对译 苏教必修 2 苏教
高中语文 专题 3 历史的回声 后人之鉴 阿房宫赋古今对译 苏教必修 2 苏教
阿房宫赋
高中语文 专题 3 历史的回声 后人之鉴 阿房宫赋古今对译 苏教必修 2 苏教
高中语文 专题 3 历史的回声 后人之鉴 阿房宫赋古今对译 苏教必修 2 苏教
高中语文 专题 3 历史的回声 后人之鉴 阿房宫赋古今对译 苏教必修 2 苏教
高中语文 专题 3 历史的回声 后人之鉴 阿房宫赋古今对译 苏教必修 2 苏教
江苏省江阴市南闸实验学校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历史的回声 阿房宫赋教案 苏教版必修2
《阿房宫赋》一、教学目标1.生疏封建统治者荒淫铺张、鱼肉百姓的罪恶,理解秦王朝自取灭亡的道理。
2.了解作者杜牧和“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3.识记和理解“毕、兀、构、缦、霁、杳、逦迤、纷奢、负、庾、举、族、念、哀”等文言词语,了解文中词语活用的现象和文言句式。
4.背诵课文,归纳“焉、而、夫”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二、教学重点1.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
2.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难点1.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谈论的写作方法。
2.背诵全文。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熟读课文,调动已有的学问储备,加深理解文句疑难,不断培育语感)2.自主学习和老师点拨结合。
(同学自查工具书,参考注释,翻译课文;老师就同学自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如字、词、句的解释;作者借古讽今,阐述天下兴亡的道理等)五、课时支配: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同学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内容,把握赋体“体物写志”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荀子又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
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铺张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
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再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二、解题1.杜牧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
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
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
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
杜牧工诗、赋、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江苏省江阴市南闸实验学校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阿房宫赋学案苏教版必修2
阿房宫赋学习目标1、掌握重要文言字词以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2、诵读感受赋的文体特征,理解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的修辞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所起的作用;3、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
重点难点:1、掌握重要文言字词以及文言现象;2、理解文章内容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学习指导:通过诵读文本,感受赋铺叙风物、托物抒情、讽喻现实的特点。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中唐名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擅长文赋,代表作《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看到唐帝国种种内忧外患,平时读书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又曾为《孙子》十三篇作注。
在文学创作上,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
2、文体介绍关于赋,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认为:“赋者,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铺采摛文”就是铺陈文采辞藻,极力渲染夸张,“体物写志”相当于咏物说理,即通过描写来寄予作者的讽喻之意,一般认为“写志”是立赋的根本。
3、补充材料:阿房宫,秦宫名。
秦统一六国后,“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于公元前212年,发徒卒七十余万人,在渭水南面营造阿房宫,“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史记·秦始皇本纪》)。
宫未建成,秦朝灭亡。
阿房,犹言近旁,“以其去咸阳近,且号阿旁”;也有说因其形“四阿房广”(言四角有曲檐)而得名。
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唐敬宗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学习任务1、认真阅读课文,读准字音、句读,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在文中标注文言基础知识(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2、再读课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⑴起首四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⑵本文是怎样描写阿房宫的豪华与宫廷生活的奢侈的?这些描写对表现秦王朝崩溃的迅速和总结历史教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⑶第三段中,“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流露出杜牧怎样的思想感情?3、归纳总结: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4、拓展延伸:伶官传序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精品】高中语文专题三历史的回声专题写作学案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专题三历史的回声专题写作学案苏教版必修2
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训练目标掌握议论文的论证要领: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言之成理”就是讲道理,“持之有故”就是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其中,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证要求具有极严谨的逻辑性和强有力的辩论性,为此,论证过程就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作文命题:(2016·全国Ⅲ)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历经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
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就充斥市场。
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就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
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发布推行。
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本借鉴。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历史的回声(文本研习)单元序列写作3课件苏教版必修2
单元序列写作〔三〕 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言之成理”就是讲道理,“持之有故”就是指所持的见解和 主张有一定的根据。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 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而“摆事 实、讲道理”的过程就是用论据来论证论点的过程。用事实说话是 议论文的根本,写好一篇议论文,“讲怎样的道理,摆怎样的事 实”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度能容,才能走向成功,个人如此,集体、社会、国家亦 然。
蔡元培先生在任北大校长之初,就秉持“兼容并包”的理念, 彼时的北大,能够容忍留着小辫子的辜鸿铭,能够接纳陈独秀、李 大钊这样的革命人物。当时的北大教授,既有学贯中西的博学鸿 儒,又有仅有小学文凭从未出过国的“土”教授。“兼容并包”, 也成就了北大复兴的伟大梦 想。实现美丽的中国梦,需要在治国理政时展现出非凡的胸襟气 度。对外,以开放创新推动包容式全球化发展,求同存异,海纳百 川;对内,以广阔的胸怀宽容失败,论证、听取不同的声音。“君 子以厚德载物”,大度能容即为君子之“厚德”,国家之“助 力”。
“腹中天地宽,常有渡人船”,愿我们都能如“器”之能容, 在发展的浪潮中得渡人之船,兼容并包,在碰撞中获取激发成功的 灵感。
2012年北京遭受了60多年一遇的严重水灾,100多名游客处于危 难之中,几十个农民工自发组织起来,在湍急的洪水中,在泥石流 的废墟中,抢救出了百余条宝贵的生命。尽管他们生活在这个社会 的底层,但这场暴雨折射出的他们的善良却足以让我们每个人仰 视。同样的,为弘扬善良与正义,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将这些参与救 人的农民工一一找到,请他们吃饭,并请著名歌星韩红现场演唱。 这种善心善意,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⑤
1.注意论据的典型性 事实论据包括各方面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只有典型 的、有代表性的论据才能有说服力。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 研究性学习 历史的回声 苏教版 必修2
第三单元研究性学习历史的回声本单元的“研究性学习”可与本单元后的“写作实践”结合进行。
本单元的主题是“历史的回声”,单元后的“写作实践”就是围绕这一主题来设计的。
根据这一主题,我们的研究性学习可以这样来展开:一、研究课题勿忘历史,警钟长鸣二、研究过程1.明确认识:一个优秀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尊重历史的民族;一个优秀的民族,必定是一个牢记历史的民族。
从耶路撒冷的哭墙到波兰的大屠杀纪念碑,再到响彻俄罗斯全境的纪念卫国战争警报,无不在昭示历史教训的深刻,纪念历史是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中华民族历史上惨痛的一页,吸取教训,更好地前行。
2.搜集材料:你认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有哪些最值得牢记的惨痛的事件和教训,课后搜集有关方面的资料。
3.研究形式:设计讨论的方法,设计活动结果的呈现方式。
活动方式可以多样化。
活动课不是全体学生和教师的讨论会,应当允许、甚至鼓励学生选择多种成果呈现方式。
例如,有艺术爱好的学生可以布置历史事件展板、编印历史事件小报,或专门的历史事件墙报,以“展示”为特征;有较强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可以自己办网站,将自己的资料和同学们的资料,包括基本事实与自己的评价,在网络上表现出来;有组织活动能力的学生,可以寻找更多的资料来源,邀请更多的校内外指导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专题讨论、专题成果展示,为自己和同学们的活动寻找更多的听众和观众,以及搜集别人对自己的历史资料的评价。
附:活动实例:“勿忘历史,警钟长鸣”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展示会活动题目:“勿忘历史,警钟长鸣”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展示会活动目的:让学生通过回顾历史,总结教训,认识“落后必将挨打”“国兴我荣,国衰我耻”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并培养他们热爱祖国、为国拼搏争光的理想和信念;同时锻炼学生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培养他们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活动安排:先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勿忘历史,警钟长鸣”研究性学习,然后利用一节课,每组各以一种形式进行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展示。
【新学案】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历史的回声(含解析)苏教版必修2
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阿房宫赋课前准备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善用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 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3. 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资料卡片1.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
赋在内容上要通过“体物”以“写志”,在艺术表现上就必然注重铺陈,在语言上就不免要使用华美的词藻,着上绚丽的色彩,这也就是“铺采摛文”的意思。
赋在结构上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前面有序,说明作赋的缘由,用不押韵的散文或骈体文;中间是赋本身;后面有“乱”或“讯”的部分,对全篇作小结。
在形式上,赋字数不限,但以四、六言为主。
赋的作用一般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治。
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赋的特点。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文赋多个阶段。
本文属于文赋。
2.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未完成,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
从此,阿房宫的兴亡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3. 杜牧(803—852),字牧之,后人称之为“杜樊川”。
擅长诗、赋、辞,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和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
著有《樊川文集》。
知识梳理1. 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阿(ē)房宫蜀山兀(wù)囷(qūn)囷焉矗(chù)立妃嫔(pín)媵嫱(qiáng)横槛(jiàn)鼎铛(chēng)珠砾(lì)呕(ōu)哑(yā)缦(màn)立辘(lù)辘远听尽态极妍(yán)架梁之椽(chuán)剽(piāo)掠其人锱(zī)铢(zhū)逦(lǐ)迤(yǐ)2. 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六国论(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2
六国论【教学目标】①了解并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梳理文章的大意;②感知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从而理清作者借古讽今的目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梳理字词了解文本内容为主]一、导入方案一:苏轼二十岁,去考进士。
等考期问,有几个自负举人戏弄苏轼。
备了六个下酒菜,请苏轼喝酒。
喝酒要行酒令,让每人联系菜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那样菜就归谁吃。
第一个说“姜尚渭水钓鱼”,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端走了马肉;接下来的四位也都陆续端走了菜。
轮到苏轼了,他说了一个行酒令,就把六盘菜都端到自己面前了。
大家猜猜: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明确:赢政并吞六国苏轼认为秦吞并了六国导致六国灭亡,那他父亲苏洵又是怎样认为的昵?且看苏洵的《六国论》。
(板书)方案二:请阅读这首诗:“大器晚成传美名,言兵六国出奇声。
三苏共逐文坛盛,不负老泉劳半生!”〔投影)猜一猜这首诗歌咏的是宋朝哪一位大文豪?明确:苏询。
《三字经》中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说的就是苏询“大器晚成”。
“言兵六国出奇声”指的是苏询史论文的典范之作《六国论》。
“三苏共逐文坛盛”说的就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大文豪,古人云“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六国论》,看看苏洵的这篇文章究竟发出了怎样的“奇声”?二、解题1、题目中的“论”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预设的答案有:“议论”“论述”等与之相关的意思。
)2、古人云,论者,议也。
是议论的一种文体。
分为两种:政论、史论。
[见《学案》P38]六国论也就是论六国。
我们之前预习了课文,如果题目是个省略式短语,我们该怎样把题目补充完整昵?大家说说是论六国的什么?(学生们在这一课之前需要充分地预习课文,包括诵读、浏览文本、了解大意,对个别字词也会做相关方面的查阅。
所以不难发现答案:论六国灭亡的原因。
)3、论六国灭亡的意图是什么?注释⑾,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一样,都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告诫统治要以史为鉴。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现代文部分 苏教版必修2
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专题复习总合本专题分为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后人之鉴”选入《六国论》、《阿房宫赋》两篇史论,皆为兴亡论。
第二板块“千古江山”选入宋人怀古词二首: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第三板块“永志不忘”收入两篇新闻报道类文章,朱启平的记录日本签字投降那历史的一刻的《落日》和《消息一则》。
前一篇是历史的现场著录,后一篇是人们对于历史事件的反思和作出的回应。
复习要点:1通过对文本的研习,学习审视历史,反思历史,借鉴历史经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2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等文言基础知识。
3能从历史评论的学习中,进一步了解如何处理议论文中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现代文部分一、字音字形1字音识记舷.梯ián 翘.qiáo首半晌.hǎng 湔.iān雪挪.动nuó虔.qián诚归咎.iù饶.恕ráo亚裔.ì勋绶.hòu 寒风凛冽..ǐn iè密密簇簇.cù 海风轻拂.fú 拾.级登梯hè厥.功甚伟ué一瘸.一拐(qué)2.多音辨析⑴咔:ǎ咔叽。
ā咔嚓。
⑵拾:hè拾级。
hí拾人牙慧。
⑶翘:qiáo 翘首、翘棱。
qiào 翘辫子、翘尾巴⑷菲:fěi妄自菲薄。
fēi 芳菲、菲菲。
3易写错别字天网恢恢天理昭彰目不暇接问心无愧厥功甚伟郑重其事千姿百态二、近义词辨析1庄严·庄重庄严:庄重而严肃。
庄重:(言语、举止)不随便;不轻浮。
例:⑴麦克阿瑟执讲稿在手,极清晰、极庄严、一个字一个字对着扩音机宣读。
日本代表团肃立静听。
⑵这位年轻的女郎,秀美而健康,她深知这一点,于是极为庄重的姿态中双眼沉稳、率真地直视摄影师,直视我们,不容回避,要你说出是爱是恨。
2审视·审慎审视:仔细看审慎:周密而谨慎例:⑴他说完后,一个日本人走到桌前,审视那两份像大书夹一样白纸黑字的投降书,证明无误,然后又折回入队。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永遇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苏教版必修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目标:1、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2、诵读体味,明了作者借古事抒发政治苦闷失意等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探讨用典于辛词的意义,探究其词风形成;2、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其豪放词风。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对联导入,激发兴趣1、解题:永遇乐:词牌;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词的内容。
同学们,如果我们有机会到济南大明湖,别忘了参观那里的辛弃疾纪念祠;到江西上饶,也记得到阳原山麓,拜谒一下那里的辛弃疾墓。
不论是在纪念祠,还是在墓前,人们都会看到一副有名的对联,它是郭沫若题写的。
齐读一下: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有没有同学能够说出这副对联的大概意思?明确:上联说辛弃疾词风豪放。
“铁板铜琶”,本是前人评价东坡的话,说辛弃疾继承苏轼豪放词风,并发扬光大,使之蔚然成为一大宗派。
下联主要是说辛的黍离之悲。
他献过《美芹十论》,纵论强国富民措施;他有着黍离之悲,担心南宋不思收复。
这儿“黍离”二字,运用了《诗经》的典故,集中反映了他的爱国情怀。
板书:豪放爱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辛弃疾的代表作。
二、整体感知,把握特征请大家齐读课文并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教师正音、正句,注意“佛bì狸祠”以及“封狼居胥”的句读。
生说特点:用典。
大家感悟力很强,辛弃疾词风豪放在这首词里的主要表现就是用典。
大家数一数,一共用了几个典故?请各用6字短语加以概括。
参考:①孙权坐断东南;②寄奴成功北伐;③元嘉仓皇北顾;④佛狸神鸦社鼓;⑤廉颇忠勇遭弃。
全词共5个典故,只有“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没有用典。
因此,理解典故的作用,是鉴赏这首词的关键所在。
三、文本研习,品味典故(一)研习上阕1、提生读上阕。
思考问题:诗人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想到了什么人?景:千古江山、舞榭歌台(虚写);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孙权、刘裕。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之“历史的回声”专题教学计划及教案 苏教版必修2
“历史的回声”专题教学计划一、题内涵解说专“历史的回声”是指集体的历史记忆以及这种记忆在前人心中的价值意义、感情态度,是前人对历史的认识、评价和记录。
学习“历史的回声”专题的着眼点,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因何追踪历史,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在于学习如何把握历史的瞬间,进行忠实的记录;在于学习前人的智慧,吸取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昭示未来。
《历史的回声》专题由三个板块组成,“后人之鉴”选入两篇史论,苏洵《六国论》和杜枚《阿房宫赋》,皆为兴亡论。
“千古江山”选入两首宋词,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个人对江山和历史的咏叹。
“永志不忘”所选的新闻报道,一篇是长篇通讯《落日》,是历史的现场实录,报道了1945年9月2日“密苏里”号战舰上举行的日本受降仪式;一篇是《消息二则》,记录着人们对于历史事件的反思和作出的回应。
学习《落日》一方面要了解历史,了解我国自甲午战争以来因日本帝国主义欺凌所受的民族屈辱,抗日战争中全民族的重大牺牲,反法西斯盟国在太平洋战争中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方面要深入领会课文,研读文本,体会作者感情。
三个板块又在“历史的回声”这一专题统领下共同承载着积累文言语感、理解文本内容、欣赏章法艺术、培养史识素养等从文字、文章到文化的专题目标。
二、教学目标1、了解把握历史、感悟历史的常见文本形式,了解新闻作品的特点和常用的样式。
2、通过沉吟涵咏,熟读成诵,对古代史论和怀古词进行品赏,丰富感情世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从史论的学习中,进一步认识议论文如何处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4、了解文言实词活用的知识,并能够予以运用。
5、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历史遗踪的寻访、考察和史料的搜集、整理,并且选择合适的文本,抒发自己的见解或感受。
6、了解通讯和消息的特点,并通过采访练习写作。
四、专题内容解析六国论苏洵教学目标:1、理解:弊、率、完、暴、速、再、数、礼、宜、故事、颠覆等词语的含义。
苏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历史的回声(作文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苏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历史的回声(作文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命题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事物在改变,如容颜、职位、年龄、环境、人事等,但也有一些东西永恒不变,如友情、亲情、志向、心灵等。
古人也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不变)。
请以“变与不变”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自定立意,自拟题目。
命题立意:本单元《江南的冬景》描写了江南冬日的美丽。
江南的冬天有艳阳高照,温暖迷人;有微雨寒村,象一幅水墨画;可冬郊散步,逍遥自在。
江南景物参差,富于变化,不变的是作者对江南那片热土的永恒挚爱。
《赤壁赋》中也谈了“变与不变”的道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总之,两文都很好地承载了“变与不变”这一话题。
问题预测1、不能很好地扣合话题,写作时只体现其一面。
2、语言干瘪,缺乏生动感。
文法指导1、给作文引进意象《江南的冬景》中有很多意象:晨霜、鸟雀、微雨、芦花、杂木、冬雪等。
《赤壁赋》也有意象: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月出东山之上。
写作为什么要强调引入意象呢?有了意象,就意味着有了描写,有了描写就有了意境,有了意境就有了美感。
意象的运用有两个层次:一是语言运用,如《江南的冬景》《赤壁赋》中的诸多意象;二是构思运用,如后文提到的《一树一树梨花开》中的“梨花”,在构思的过程中引进意象,为的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使文章更有韵味。
2、让语言美起来让语言美有很多方法,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教案只就所选作文列举三种方法:①巧用修辞②引用或化引③引进意象习作展示我就是我没有红的绚目,紫的淡雅,更没有白的洁净无暇,我是自然界中最普通的一种颜色——绿色。
但我想我无须模仿他们。
红就是红,绿就是绿,我就是我,一个独立的我。
——题记赤橙黄绿蓝靛紫,各有各的颜色;金木水火土,各有各的属性,世界万物,都是一个个独立的自我。
曾经以为小燕子的眼睛最美。
我便努力睁大了眼睛,但目光却几近呆滞,结果几天下来,眼睛又酸又胀。
苏教版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教案合集
苏教版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教课设计合集苏教版一般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六国论》教课设计【课前导学】本文是一篇史学论文——史论,主要阐述战国期间(前 475—前 221 年)“七雄”中除秦之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国消亡的原由在于“赂秦”,从而得出一定团结抗敌的历史教训,小题大做,以古讽今,以责备北宋代廷辱没乞降的外交路线。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弱的王朝,常常遇到契丹、西夏的威迫与侵略,朝廷不敢果断抵挡,采纳妥协的方法,以财赂敌,求得偷安。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 年),朝廷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 1042 年),契丹要求割地,结果每年又增添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庆历三年( 1043 年),宋代赞同每年馈赠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叶三万斤。
这类做法增添了敌方的财产,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和平”并未换来,终难免于消亡。
这同六国的“赂秦”而亡,实质上是同样的。
苏洵主张果断抗敌,反对妥协投诚,因此写下这篇《六国论》。
1、正音:①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② 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③ 洎()牧以镵()诛④ 输赢之数()数()吕师孟叔侄⑤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从()散约败2、在下边括号里填上适合的字,以辨析形似字:① 与()而不助五国也② ()粮而景从③ 悉使()兵负草填之④ 革灭()尽之标⑤ ()然自得()笑大方(《景色谈》)3、有些文言词(或短语)与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不一样,翻译时要注意其差别。
看课文说明,做课文后“思虑和练习”四和以下的增补练习(提示:其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可查《现代汉语字典》):① 六国互丧② 思厥先祖父③ 始速祸焉④ 至于推翻4、文言句中如有一些省略成分,在翻译常常需要补出。
?试补出下边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在括号中),而后翻译。
①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高中语文 专题三 历史的回声 文本9 阿房宫赋学案 苏教版必修2
文本9 阿房宫赋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背诵全文。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3.认识赋的特点和手法,掌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深度的写作特色。
1.字音辨识(1)骊.山( ) (2)囷.囷焉( )(3)在庾.之粟.粒( ) (4)摽.掠( )(5)锱铢...( )..( ) (6)妃嫔媵嫱(7)呕哑..( )..( ) (8)逦迤(9)鼎铛.玉石( ) (10)参差..( )(11)直栏横槛.( ) (12)不霁.何虹( )答案(1)Lí(2)qūn(3)yǔ sù(4)piāo(5)zī zhū(6)pín yìnɡ qiánɡ(7)ōu yā(8)lǐ yǐ(9)chēnɡ(10)cēncī(11)jiàn(12)jì2.词语解释(1)蜀山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覆压..三百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廊腰缦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钩心斗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矗.不知乎几千万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尽态极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而望幸.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摽掠..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弃掷逦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奈何取之尽锱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高而上平,指伐尽蜀山的树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总体设计教案苏教版必修2
一、专题内涵解说:
历史是一棵古槐,被亘古的岁月刀削斧劈,瘦骨嶙峋的树干写尽了千年的沧桑。
那些苍老年轮的记忆,痕迹褶皱,一道道的伤痕,弯弯曲曲,如同历史的章节纵横交错;历史是一面镜子,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过无数令人感奋、发人深省的事件,也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聆听历史的回声,我们仿佛是看到了一个历史老人正在陈述着厚重的过去,强劲有力的臂膀正把一本历史的长卷展现在我的面前。
一出出,一幕幕,渐行渐近,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本专题共有三个版块:“后人之鉴”:以古鉴今,针砭时弊,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千古江山”: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永志不忘”:再现历史的情境,让我们永远铭记壮烈而惨痛的历史。
所有的这些使我们的心沉甸甸的,是历史责任的警钟,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鞭挞,旧一代的生命已挥之而去,新一代的我们接过前辈们的猎猎红旗,历史赋予了明年春天新一代青年新的责任,我们的民族要前行。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本的研习,学习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2.品位出人们把握和认识历史的不同的方式和感情态度,着重认识新闻类作品的特实用文档
征和主要的表现方式。
3.能调动自己的文言诗文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积累,通过沉吟涵咏对古代诗文进行体味和品赏,丰富感情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4.能从历史评论的学习之中,进一步了解如何处理议论中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5.能够用有关文言实词活用常见的几种形式去解读文言作品。
三、教学建议:
第一、要着眼于学习课文的本身,而不在把精力过多地耗费到资料的搜集、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上。
媒体有关的报道也相当多,要注意选取与课文关系密切的。
有的材料看上去似乎与课文有关,但是实际上对于学习并没有太大的价值,甚至起了某种干扰作用。
第二、学习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侧重于总体把握,寻绎思路,体会要点;可以抓住关键句子、词语,深入领会;也可以比较异同,突出其相同或相异之点,探究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本专题前两个模块:“后人之鉴”、“千古江山”,是古典作品。
学习的主要障碍,是对于文句的理解。
结构和立意方面的把握,困难并不大。
可以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习吟咏讽诵。
如《六国论》宜侧重体会其气势;《阿房宫赋》及三首词,宜侧重体会其声律之美。
最后一个板块“永志不忘”,宜侧重指导学生总体把握、理清思路。
实用文档
四、课时安排:(总计8课时)
第一板块:后人之鉴(4课时)
第二板块:千古江山(2课时)
第三板块:永志不忘(1—2课时)
五、预习安排:
阅读《语文读本》中“兴亡的评说”部分,并做阅读笔记实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