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上)3副词
古代汉语 副词
5
2、表示程度轻微
除了“颇”,还有“少、略、小、差”等,而“稍” 是时间副词,直到唐代都有“逐渐”意。例如: 今予病少痊。
(庄子·徐无鬼)
其为人也小有才。(孟子·尽心下) 元始中,车师后王国有新道,出五船北,通玉门关, 往来差近。 (汉书·西域传下)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籍略知其意,又不 肯竟学。 (史记·项羽本纪)
(左传·僖公四年)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盘庚上)
35
“宁、庸、独”表示反问词气,相当于“岂”, 义同“难道”。例如: 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史记·陆贾列传)
虽得贤,庸必能用之乎?
(管子·在匡)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也?(孟子·许行)
36
七、否定副词
古汉语中常用的否定副词有
(三国志·魏书·阮 传)
俱死无益于国,适所以快敌耳。
(《三国志·吴书·孙峻传》注) 17
“曾”、“尝”在古代汉语中都可当“曾经” 讲,表示事实发生在过去。例如: 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剌盎。(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至今仍袭旧名,未曾改正。
(梦溪笔谈·辩证一)
18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吾尝 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论语·述而)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子皙信美矣。
(左传·昭公元年)
臣,北方之鄙人也,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
(吕氏春秋·爱类)
28
“固”作副词,在古代汉语中义为“本来”“当然” 或 “坚决”、“肯定”,与现代汉语“固然”意 思完全不同。例如: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人固不易知,知人亦未易也。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禹拜稽首固辞。 (李)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古代汉语 第十一课 副词
第十一课 副词
副词
副词是表示行为、性状的某些特征的词,修
饰动词、形容词或名词性谓语,在句子中作 状语。 副词共分六类。
一、程度副词
(一)表示程度高的副词主要有: “最”“极”“殊”“甚”“尤”“绝”“良”等。 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特别”。
例如: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战国策·赵策》)
“颇”也表示“稍微”“很”的意思。
二、范围副词
范围副词用来表示动作行为施加者的范围、动作行 为所涉及的范围或者事物的数量范围,按其意义可 分为两类: (一)表示总括的范围副词主要有 “皆”“尽”“咸”“悉”“毕”“具”等,相当 于现代汉语的“都”“全”。
例如: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三、时间副词
(一)表示动作已经或曾经发生的时间副词主要有 “既”“已”“业”“曾”“尝”等。例:哙既饮酒,
拔剑切肉食,尽之。 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既”“已”“业”表示动作行为已经结束,相当 于“已经”
例:孝惠帝曾出游离宫。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别”或“不要”。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发生或实现,相
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没有”。
古代汉语副词
(5)非:用法特殊,它所否定的不只是后面的动词,而是后面整个谓语。例: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
(6)否
①用法特殊,它和表肯定的应答之词“然”对立,常用语单词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或“不
是的”有时还用于假设否定。例:曰:否。许子衣褐。(《孟子·滕文公上》)
指示代词
(1)
近指
①此,可以指人。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齐桓公伐楚》)
②是,可以指人。例: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逍遥游》)
③斯。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④)兹。例:挹彼注兹(《诗经·大雅》)
(2)远指
①彼,指示性较强,也可以指人,但常常带有轻视意味。例: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6)仍:频繁、重复多次,于现代汉语不同。例:晋乃无道而鲜胄。(《国语·晋语》)
(7)且:略等于“将要”。例:若属皆且为所掳。(《史记·鸿门宴》)
情态副词
(1)曾:用来加强否定语气,和现代“居然”、“竟”的意思略微相近。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魏风·河广》)
(2)且:姑且、尚且。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
(2)指事
(1)孰:仍表示选择。例:两者孰足为也?(《荀子·强国》)
(2)何:可以做谓语、定语、状语。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齐桓公伐楚》)
(3)胡:可以作状语(“为什么”,“怎么”)、宾语(“胡为”)。例:胡不见我于王?(《墨子公输》)
(4)曷:用法同上。例: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
(4)第(弟):同上。例: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膑》)
古代汉语(上)(3)王子坊
况我大魏天 王,不为华 侈: 何况我是大 魏王朝的天 王,不该讲 究豪华奢侈 吗?
平城石雕柱础(北魏)
造迎风馆於后园。牕户之上,列钱青琐,玉凤 衔铃,金龙吐佩: 牕,窗。列钱,雕刻成排列的钱币的图案。 青琐,雕刻成连环花纹,涂青。琐即连环。 他在后园建造迎风馆。门窗上都雕有钱币图案 和连环花纹,镶嵌在上面的玉凤口里衔着金铃, 金龙口里衔着玉佩。
各部落羌人听到篪声,全都流下了眼泪,纷纷 说:为什么要离开祖坟和乡井,在山谷里做贼 寇呢?马上一个接一个地归降。 陇西风光
秦民语曰:快马健儿, 不如老妪吹篪: 语,谚语,用为动 词,编写谚语。
秦州百姓编了个谚 语说:快马健儿, 赶不上老太婆吹篪。
轻装甲骑兵陶俑(北魏)
琛在秦州,多无政绩。遣 使向西域求名马,远至波 斯国,得千里马,号曰追 风赤骥: 多,副词,表程度。 波斯,今伊朗。 元琛在秦州时,根本没有 政绩。他派遣使者到西域 寻求名马,最远抵达波斯 国,得到一匹千里马,号 称追风赤骥。
於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 之饶,争修园宅,互相夸竞: 外戚,帝王的母亲、妻妾娘家的亲戚。 擅,占有。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宗族、王公诸侯、外戚公 主们占据群山大海的财富,拥有河川林木的资 产,他们争相修建园林住宅,互相夸耀比赛豪 华。
崇门丰室,洞户连房, 飞馆生风,重楼起雾: 崇,高;丰,宽; 洞户,深户;户指内宅。 宅门高大,房间宽敞, 内宅深幽,房屋栉比, 凌空而飞的馆舍生出清 风,重重叠起的楼观腾 起云雾。
融立性贪暴,志欲无 限,见之惋叹,不 觉生疾: 立性,秉性,本性。 元融天性贪婪残暴, 欲望没有限度,看 到元琛的财富叹息 不已,不觉患了病。
龙门石窟
还家,卧三日不起。江阳 王继来省疾,谓曰:卿之 财产,应得抗衡。何为叹 白马寺风光 羡,以至於此: 继,元继,北魏皇族。 回家以后,他躺了三天没有起床。江阳王元 继前来探病,对他说:你的财产应该可以和 元琛抗衡,为什么要哀叹羡慕,以至于到了 这种地步呢?
文言讲堂文言文中的副词(上)
文言讲堂文言文中的副词(上)烧脑的学问古代汉语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词性中,介词连词代词动词可能还算简单易学,但副词恐怕没人说简单。
光是副词里头,就有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否定副词、谦敬副词等一系列复杂的分类,每一种分类都是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
上一篇《情态副词》里我们简单解释了古代汉语的冰山一角“情态副词”,今天这篇我们不妨再看一个“角”——程度副词吧。
程度副词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性质的程度。
有的程度副词表示某种情况的最高程度。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最”、“甚”、“极”、“绝”、“殊”、“太”、“尤”等。
例如:① 群臣争功,岁余不决。
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
(《史记萧相国世家》)②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贾谊《论积贮疏》)③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陶渊明《桃花源记》)④ 嫪毒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
(《史记吕不韦列传》)⑤ 四面险绝,无由升陟矣。
(《水经注清水》)⑥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战国策赵策》)⑦ 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史记主父偃列传》)⑧ 苍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
(《史记张丞相列传》)以上八例中⑤“绝”充当补语,其他诸例中的程度副词充当状语。
这一组七个程度副词中,“最”、“太”可以不译;“甚”、“极”、“绝”、“殊”、“尤”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特别”义。
//////////有的程度副词表示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层。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愈、益、弥、加等。
例如:① 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晁错传》)(译:丞相很快发病死了,晁错显得更加尊贵。
)② 汉矢且尽,广乃令持满勿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
(《史记·李将军列传》)③ 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
(《史记·孔子世家》)④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⑤ 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
古汉语副词
古汉语副词古汉语副词古代汉语的副词数量很多,类别也很复杂,是学习的难点之一。
古代汉语的副词有否定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表数副词、情状副词、语气副词、谦敬副词等八类。
一、否定副词古代汉语的否定副词比较多,用法也复杂,有些问题现在还没有搞清楚。
古代汉语的否定副词可以分为五类:(1)一般否定;(2)祈使否定;(3)已然否定;(4)存在否定;(5)判断否定。
(一)一般否定一般否定主要有“不”和“弗”。
这两个词的区别在于,“不”与谓语动词(形容词)在搭配上不受限制,谓语动词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
“弗”一般只否定及物动词,而且受其否定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再带宾语。
例如:(1)蔡小而不顺,楚大而不德。
(《左传·昭公十一年》)(2)君子谋道不谋食。
(《论语·卫灵公》)(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孟子·告子上》)(4)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左传·隐公元年》)受“弗”否定的及物动词带宾语的情况偶尔也有。
例如:伯廖告人曰:“(公子曼满)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之《离》,弗过之矣。
”(《左传·宣公六年》)(二)祈使否定表示祈使否定的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别”“不要”,主要是“毋”和“勿”,“毋”有时也写作“无”。
在伪古文《尚书》里“罔”也可以表示祈使否定。
此外,“莫”“不”有时也可以用于祈使否定。
汉代以后出现“曼(漫、谩)”,也表示祈使否定。
“毋”和“勿”的区别与“不”与“弗”的区别基本相同,受“毋”否定的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受“勿”否定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
例如:(1)益曰:“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
”(伪古文《尚书·大禹谟》)(2)将军毋失时,时间不容息。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3)子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4)尔无不信,朕不食言。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副词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副词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副词古代汉语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的副词更是其独特之处。
副词是一种语法范畴,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类,起到补充说明、限定范围、加强语气等作用。
在古代汉语中,副词的使用非常广泛,其种类繁多,含义丰富,为我们理解古代文献、诗词等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参考。
本文将对古代汉语中的一些常见副词进行复习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的精髓。
首先,我们来看一些表示时间的副词。
在古代汉语中,表示时间的副词有很多种,如“时”、“曾”、“曾经”、“昔”、“昔日”等。
这些副词可以用来表示过去的时间,强调过去的经历或事情。
例如,“曾经”表示过去的某个时间段,常与“经历”、“见过”等动词连用,如“曾经见过的人”。
其次,我们来看一些表示地点的副词。
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地点的副词也有很多种,如“处”、“所”、“之”、“地”等。
这些副词可以用来表示某个具体的地点或范围。
例如,“处”表示某个具体的地方,常与“居住”、“停留”等动词连用,如“居处在山间”。
此外,我们还要了解一些表示方式或程度的副词。
在古代汉语中,表示方式或程度的副词有很多种,如“甚”、“颇”、“尤”、“特”等。
这些副词可以用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方式或程度,强调某个方面的特点。
例如,“甚”表示非常、十分,常与形容词连用,如“甚美”、“甚好”。
最后,我们来看一些表示目的或结果的副词。
在古代汉语中,表示目的或结果的副词也有很多种,如“以”、“为”、“故”、“以致”等。
这些副词可以用来表示某个行为或情况的目的或结果。
例如,“以”表示为了、以便,常与动词连用,如“以求进步”。
通过对古代汉语中一些常见副词的复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诗词等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古代汉语的副词丰富多样,每个副词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用法,需要我们在学习和运用中加以理解和掌握。
同时,副词的使用也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使我们的语言更加准确、生动。
总之,副词是古代汉语中的重要语法范畴,对于理解古代文献、诗词等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汉语副词
副词(一)程度副词表示程度高的主要有“最、绝、极、太、殊、尤、甚”等;表示程度加深的主要有“弥、益、愈”等;表示程度不深、轻微的主要有“少、略、微、稍、颇”。
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
(论衡·别通)(二)范围副词表示总括全部的有“皆、悉、尽、咸”等;表示范围小的有“但、徒、特、第、直、仅”。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左传·隐公元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乐府诗集·木兰诗)不可,直不百步耳,就是亦走也。
(孟子·梁惠王)(三)时间副词“行、垂、且、将”等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方、正、适、会”等表示正在进行;“既、已、业、尝、曾”等表示已经过去;“长、常、雅、素、俄、暂、姑、”表示动作行为的久暂。
(四)情态副词方式:俱、并、间、微、窃、故、固;速度:暂、遽、猝、立、即、旋、稍、渐;频率:数、亟、累、屡、仍、辄、每(五)否定副词常用的有“不、弗、毋、勿、未、非、否”等。
1.不与弗:都就是表示一般的否定。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就是问。
(左传·齐桓公伐楚)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在秦汉以前,“弗”字的使用范围非常狭窄,一般来说,“弗”字后面的动词只能就是及物动词,但动词后面却不带宾语。
这就是与“不”的用法显著不同的。
例如:功成而弗居。
(老子)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墨子·兼爱上)“弗”字后面动词带宾语的例子,在先秦非常少见。
例如: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孟子·告子上)2、毋(无)与勿:都经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意思就是“不要”或“别”。
这就是与“不、弗”的重要区别。
例如:苟富贵,无相忘。
(史记·陈涉起义)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孟子·梁惠王上)有时“毋”与“勿”用于陈述句,则表示一般的否定。
古代汉语-语法学(三)形容词副词
第三講語法學(三)古漢語的詞類:形容詞、副詞一、形容詞形容詞是表示人或事物性質或狀態的詞。
被形容詞修飾的事物可以區別於同類別的事物,因此有時形容詞也被稱爲區別詞。
1.形容詞的分類1)表示性質:描寫人和事物的屬性,能接受副詞修飾:善、良、美、智、愚、堅、強、清、濁、疾、徐、遲、速、奇、巧、貴、賤、寬大、狹隘、奇偉、單純……古漢語中大部分單音節形容詞都屬於這一類。
2)表示狀態:描寫事物的情態,不能接受副詞修飾:我來自東,零雨其濛(雨一时的状态)。
《詩經·豳風·東山》毛《傳》:“濛,雨貌。
”凡民有喪,匍匐(救的状态)救之。
《詩經·邶風·谷風》鄭玄箋:“匍匐,言盡力也。
”怊乎若嬰兒之失其母也,儻乎若行而失其道也。
《莊子·天地》(怊乎、儻乎:迷茫的样子)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論語·述而》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
《孟子·梁惠王上》很多疊音詞、派生詞和聯綿詞屬於這一類:莞爾、徒然、欣然、殷殷、悻悻、望洋、闌珊、狼藉……2.語法功能1)在名詞之前作定語:善人、義士、良馬、深情厚誼、微言大義、小國寡民●如果作定語的形容詞不止一個或是多音節詞,則定語和名詞之間往往加“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左傳·莊公十年》怪迂阿諛苟合之徒自此興,不可勝數也。
《史記·封禪書》2)在動詞之前作狀語:昔者夫子居於宋,見桓司馬自爲石椁,三年而不成。
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禮記·檀弓上》速:可以单独使用,是形容词,副词一定要和动词搭配毛羽未成,不可以高飛。
《史記·蘇秦列傳》肥養一犬,以彩繩纓牽,並取死者所乘馬衣物,皆燒而送之。
《後漢書·烏桓傳》大王無良臣,故事紛紛至此。
《史記·韓長孺列傳》3)作謂語: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盡心下》●现代汉语中,形容词作谓语前面要加副词,如“今天很热”心猶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
“上”的用法归纳
“上”的意义、用法归纳汉语言1班140003021129 李雯静一.引言“上”是人们表达空间位置关系的最基本的方位词,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方位词之一,在方位词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人们对于“上”的了解,最初也是从它作为方位词开始研究的。
但是随着汉语的发展,“上”除了表示方向位置外,在言语交际中也常用来表示动作或表达与方向位置有关,又或表达与方向位置无关的引申义。
“上”作为多词性方位词的典型,也作为副词和谓词而使用,而作名词时大都在古代汉语中使用,在此不予阐述。
其实对“上”的研究很早就已经开始,许多研究者在对方位词或趋向动词进行宏观研究时都涉及到“上”,如吕叔湘的《方位词使用情况的初步考察》以及赵姗姗的《说“上”》。
本文大部分文献来源于此。
而在此我将对于古文中的“上”一些用法和现代汉语中的用法作些补充和举例。
二.“上”的基本义《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上”作为方位词的解释有:1)位置高。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朝上看。
2)物体的顶部或表面。
山上;脸上。
3指范围。
有时是“里”的意思。
书上;世界上。
4)指某方面。
他在英语研究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意见相一致。
5)用在表示年龄的问语后,相当于“···的时候”。
我十岁上来到北京。
6)指住处。
上肢;上风。
7)指前一半时间或刚过去的时间,上半夜;指次序靠前的,上一次。
8)指等级或质量高。
如上将。
而《现代汉语词典》中“上”有关方向位置意义有两个:位置处于高处;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
这时的“上”可单独做句子成分,通常为主语,例:此时的“开拓民”,上无片瓦,下无锥地。
(高杰《最后的遗孤》)三.“上”作为方位词时的用法(一)“上”的基本空间义根据《说文解字》我们得到,“上”的本义是“高”,也就是“位置在高处”。
《汉语大字典》中“上”的第一个义项即是“高处”。
《现代汉语词典》“上”的基本义是“在物体的表面”。
可见,作为单纯词的“上”的空间意义是十分明确的,表示一个笼统的“上”的空间位置。
古代汉语之副词
❖
❖
❖ ❖ ❖
❖
❖
❖
❖
时席
为
谨
送
间设
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订
呈
::
俩
于
:
敬举 备行 喜结 筵婚
农 历
公 历
年年
XXX
先 生
恭典 月 月 台
请礼 光
日
( 星
日
启 :
XXX
XXX
敬
临
期
邀
日
)
❖ 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 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 敢问何谓也?
您赶快下定变更法度的决心,应该不要顾及天下人议论您。
(五)否定副词 不和弗:表示一般性否定——不。
毋(无)、勿 、莫: 表示禁止或劝阻性否定— —不要、别。 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 “没有” 。
非(匪)和否: “非”和“否”
都是特殊的否定副词。“非”所否 定的不止是动词,而是后面整个谓 语。
(三)时间副词
❖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 (1)表示时间已经成为过去:既、业、尝、
曾、已、初、卒、竟——曾经: ❖ (2)表示现在时的:方、会、适、正 ❖ (3)表示将来时的:且、将、行
❖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因--就 ❖ 卒成帝业。(李斯谏逐客书)
❖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我从今以后相信您的确能把国家治理好。信: 确实,的确。可事;
可以成事。
海客谈瀛州,烟涛微茫信难求。航海的人谈
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
古汉语副词使用
二、范围副词
1、总括范围: 全部:皆、尽、悉、咸、举、毕、全、通、周、徧(遍)、 备、一、一概、一并
总计:凡、合
2、限定范围:但、直、特、独、只、唯、徒、仅、第 3、共同:俱、兼、并、共、相 4、类同:亦
(一)总括范围
表总括范围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都”、“全”。如: ① 盎调为陇西都尉,仁爱士卒皆争为死。(史记〃袁盎晁 错列传) ②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史记〃项 羽本纪) ③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孟子〃离娄下) ④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 然有喜色……(孟子〃梁惠王下)
1、已然:既、已、既已、业、业已、已业
2、曾然:尝、曾
1、已然: 既、已、既已、业、业已、已业
①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管晏列传) ② 既见君子,云何不乐。(诗〃唐风〃扬之水) ③ 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史记〃蒙恬列传) ④ 季子将入,遇子羔将出,曰:“门已闭矣!”(左传〃哀 公十五年) ⑤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墨子〃公输) ⑥ 是时汉兵已逾句注(山名),二十余万兵已业行。(史记〃 刘敬传) ⑦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留侯世家) ⑧ 使者业已受节,可至皮山而还。(汉书〃西域传上)
2、曾然:尝、曾
①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战国策〃魏策四) ②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③ 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记〃袁盎传) ④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史记〃孟尝君列传)
“曾”更常见的用法是作语气副词,加强否定语 气,可译为“居然”、“竟然”。如:
①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卫风〃河广) ②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赵策)
有称代作用的副词-相
常见虚词归类
常见虚词归类1.古代汉语里的程度副词主要有哪些?1)表程度达到极至的副词,主要有极、最、殊、太、至、尤、颇、绝、良、孔等。
相当于现代的“最、很、非常、特别”等。
如:感我此言良久立。
值得注意的是,“颇”作程度副词,既可表程度达到极至,又可表程度轻微;“良”既可作程度副词,也可作情态副词。
2)表程度加深的副词,主要有“愈、益、弥、兹、滋”和“加”等,译为“更加”。
如:若是,弟子之惑滋甚。
注:“益”还可作时间副词,表示“渐渐”。
3)表程度轻微的副词,主要有稍、少、略、颇。
译为“稍微”、“略微”。
如: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注:“稍”在上古作“渐渐”讲,唐以后才有“稍微”义。
2.范围副词主要有哪些?1)表全体的副词,有“皆、咸、悉、毕、俱(具)、既、举、并、尽、遍、凡”等。
凡译为“总共”,其余为“全、都”。
如:宋人已成列,楚人未既济。
2)表共同的副词,有“共、同、并、相、互、相与”等,译为“共同、互相”。
如: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3)表限制的副词,有“但、第、仅、独、唯(惟)、特、直、止、徒、才”等,译为“只、只是、仅仅”等。
如: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注:“仅”在唐以后,又可以强调“多”,有“几乎、将近”的意思。
如: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情态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和状态的副词,主要有诚、实、信、良、果、必、固、故、特(直)、反、乃、顾、尚、犹等。
意义较复杂,必须根据上下文意来翻译。
如: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烟涛微茫信难求。
以为犬良我友。
天地果无初乎?以上可翻译成“的确、真的”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以上可译为“必定、一定”等。
蔺相如固止之——是“坚决地”固不如也——是“本来、原来”广故数言欲亡。
河南,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直堕其履圮下。
以上可译为“故意、特地”足反居上,首顾居下。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以上可译为“反而、却、竟”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古汉语中的副词
⏹古汉语中的副词⏹副词,是一种只能充当状语的虚词。
在句中一般修饰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
⏹现代汉语归入实词,传统语言学归入虚词。
⏹古代汉语中,副词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谓语,这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
⏹《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
⏹《荀子·性恶》:此皆古之良马也。
⏹古汉语副词按照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分成:⏹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情态副词⏹语气副词⏹否定副词⏹谦敬副词⏹指代性副词⏹一、程度副词⏹程度副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动作、行为的程度的副词。
⏹(一)表程度高⏹有“最、大、太、至、极、绝、尤、愈、略、殊、良、甚、孔”等⏹最、至、极、绝——最高度⏹大——十分⏹太(泰)——指程度上超过一定的限度⏹殊、尤、特——特别、非常⏹以上词古今意义变化不大⏹讨论:⏹1、良⏹“良”在汉代,与“久”连用,“良久”就是很久⏹六朝以后,修饰其他词语,“的确”、“很”⏹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史记·商君列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经注·江水)⏹2、甚:⏹在六朝以前,既作状语,也作谓语、定语,是形容词。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夫人。
”(《战国策·赵策四》)⏹苛政暴吏,甚于虎也。
(《论衡·遭虎》)⏹六朝以后,才由形容词转变为表程度高的副词。
⏹好读书,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其实汉代偶有使用:⏹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贾谊《论积贮疏》)⏹此外,较为特殊的有“孔”、“重”,一般可译为“很”。
⏹①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诗经·豳风·东山》)⏹②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礼记·檀弓下》)⏹(二)表程度不深、轻微⏹常见的有“少”、“稍”、“略”、“颇”、“微”等,一般可译为“稍微”、“略微”等。
⏹先秦一般用“少”⏹汉代以后才用“略、微、颇”⏹唐宋以后用“稍”⏹例如:⏹①太后之色少解。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
副词副词是一半实一半虚的词,它能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作用等,有一定词汇意义,能独立用作句中的次要成份,这是它近似实词的一方面;但是,它又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同时又不能作句子的主要成份:主语、谓语,也不能作宾语、定语,这是它同其它虚词相通的一方面。
副词具有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的功能,经常在句中充当状语。
根据定义,古代汉语的副词大致可以归纳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和表敬六类。
下面对这六类副词中值得注意的地方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一、程度副词用来表示事物性状和行为的程度的副词,一般多用来修饰形容词或表示心理状态(恐、思、恶、望等词)的动词。
有时也可以修饰一般的动词,大多数作状语,少数(甚、极)也能作补语。
程度副词可分为表轻度、表过甚、表极致、表比较四类。
1)表轻度程度的词古代汉语里一些常用的程度副词如“最”“至”“甚”“太”等字从古到今变化不大。
有少数程度副词变化比较大,读古文时必须特别注意。
例如:“少”和“稍”就是如此。
现代汉语里的“少”用作形容词,古代汉语里的“少”则常作副词,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稍”;而古汉语里的“稍”则是时间副词,有“逐渐”的意思。
先看“少”的例子:1、太后之色少.解。
2、战少.利,陈余复请兵。
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也。
《战国策》(稍微进一点自己所嗜好的食物,使身体舒服。
)4、然而天下少.安,何也?《治安策》再看“稍”,在古汉语里主要表示动作行为实现渐进,可译为“逐渐”“渐渐”“逐步”,有人作程度副词,有人归于时间副词。
5、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6、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
《史记》7、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竟成始皇。
《史记·秦本纪》(秦国逐渐蚕食诸侯,终于在始皇手中完成统一大业。
)8、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黔之驴》yi(谨慎的样子)9、其群臣稍稍..背叛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孟子· 告子上)
今吕氏王,大臣弗平。(史记· 吕后本纪)
“毋(无)、勿”常用于祈使句中表示禁止或劝 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或“别”。“毋” 或写作“无”,可否定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而 “勿”一般只否定及物动词,其动词后不带宾语。 二者的语法作用分别和“不”与“弗”相当。例如: 信乃令军毋斩广武君,有生得之者,购千金。 (汉书· 韩信传)
主 讲 教 师 : 徐 志 奇
辅 导 课 程 十 三
古 代 汉 语 ( 上 )
6.语气副词
表示说话人语气的副词称为语气副词。 有的人把这种副词归并入情态副词。有 “必、殆、其、盖、岂、独、宁、庸” 等。
“殆、其、盖”表示不定的论断语气,义近 “大概”。例如:
吾尝见一子于路,殆君之子也。(史记· 赵 世家)
7.否定副词
古汉语中常用的否定副词有“不、弗、 毋(无)、勿、未、非(匪、靡)、微、 莫、否)”等。
“ 不、弗”都表一般性否定。“不”古今用法 同,可否定所有动词和形容词;“弗”一般只否定 及物动词,而且其动词后面不带宾语,只偶有例外。 例如: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 梁惠王上)
昭王之不复,寡人是问。(左传· 僖公四年)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 逍遥 游)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 隐公元年)
吾请无攻宋矣。(墨子· 公输)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史记· 廉颇 蔺相如列传) 臣忝当大任,义在安国 。(三国志· 魏 书· 三少帝纪)
臣伏计之,大王奉高帝宗庙最宜称。(史 记· 孝文本纪)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李密《陈情表》)
六.代词
□ 代词的分类
□ 指示代词
□ 人称代词
□ 疑问代词
□ 无定代词
“幸、辱、惠、蒙”等本来是幸运、屈辱、 恩惠、承蒙等意思,用作表敬副词后,原有的 具体意义变得不明显,甚至消灭,仅表示一种 敬意,除“蒙”可仍译“承蒙”,其他都可不 译出。例如: 愿大王幸听臣等。(史记· 孝文本纪)
子,一国太子,辱在此。(史记· 晋世家)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 愿也。(左传· 僖公四年) 故超万里归诚,自陈苦急,延颈逾望,三年 于今,未蒙省录。(后汉书· 班超传)
德音莫违,及尔同死。(诗· 邶风· 谷风)
君有急病见于面,莫多饮酒。(三国志· 魏 书· 方技传) 早图之,莫如尽灭之。(左传· 哀公六年) 诸将皆莫信。(史记· 淮阴侯列传)
“否”作副词、一是常用于单词句,和表肯定的 应答辞“然”相对立,相当于今的“不”或“不是 的”;一是与肯定词语迭用,表否定的一面。例如: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 “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 衣袍。”(孟子· 滕文公上)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左传· 僖公四 年)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尚书· 盘庚上)
“宁、庸、独”表示反问词气,相当于“岂”, 义同“难道”。例如: 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 乎?”(史记· 陆贾列传)
虽得贤,庸必能用之乎?(管子· 在匡)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也?(孟子· 许行)
“毋(无)、勿”有时用在疑问句或陈述句 中,不表禁止,表一般性否定,用同于“不”。 例如: 以我为君子也,君子安可毋敬也?(韩非 子· 说林下) 因令韩庆入秦,而使三国无攻秦。(战国 策· 西周策) 天子以伍被雅辞多引汉之美,欲勿诛。(史 记· 淮南王传)
“未”是带有时间性的否定,表示事情在当前 还没有实现,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没有”。例如:
微独赵,请侯有在者乎?(战国策· 赵策)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 邶风· 柏舟) “非”和“微”都可用在假设句中表事后假 设,义同“如果不是”。例如: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 秋水)
微禹,吾其鱼乎!(左传· 昭公元年)
“莫”作否定副词,可表示禁止性否定和一 般性否定,与“勿”和“不”用法同,分别相 当于现代汉语中“来自要”、“别”和“不”。 例如:
“谨、敬、敢、请、窃、忝、伏、猥”等本 来是谨慎、恭敬、敢于、请求、私下、辱没、伏 地、卑贱等意思,用作表谦副词后,原有意思多 不能译出,而已经消失。例如: 驺忌子曰:“谨受令。”(史记· 田敬仲世 家)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 劳将军。”(史记· 绛侯周勃世家) 赤也惑,敢问。(论语· 先进)
□ 辅助性代词
“非(匪· 靡)”作为否定副词,否定整个谓 语,义同“不是”。与“不”只否定动词或形 容词本身有不同。例如: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孟子· 梁惠王 上)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 也。(孟子· 公孙丑下) 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韩非子· 五 蠹)
“微”一般否定动词性谓语,义为“不”或 “不是”,例如:
夫人韩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左传· 襄 公三十一年) 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左传· 僖公三十年) 凡此饮酒,成醉枵否。(诗· 小雅· 宾之初筵)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 “然。”“许子织布而衣乎?”曰:“否。许子 衣褐。”(孟子· 滕文公上) 夫人韩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左 传· 襄公三十一年) 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左传· 僖公三 十年) 凡此饮酒,或醉或否。(诗· 小雅· 宾之初筵)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易经· 系辞)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盖有之矣,我 未之见也。(论语· 里仁)
“盖”还可放在句首表示提示和推测性论断 语气,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其”还可用在祈使 句中表劝勉、期望、命令等祈使语气,用在反问 句中表反问语气。例如:
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史记· 考文 本纪)
城濮之役,王思之,故使止子玉曰:“毋死”。 (左传· 文公十年)
苟富贵,无相忘。(史记· 陈涉世家) 齐侯许之,管仲曰:“君其勿许”。(左传· 僖 公七年)
“勿”不带宾语的规则在先秦已不太 严格,汉魏之后,“毋”和“勿”分别 渐失,“勿”渐代替“毋”。例如: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孟子· 梁惠 王上) 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 而击之,利。(孙子兵法· 行军)
宋人即成列,楚人未既济。(左传· 僖公二十 二年)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史记· 孙子吴 起列传) “未尝”是否定过去的动作行为或事情,意思 是“不曾”、“没有……过”。例如: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论语· 述而) 三年之后,未尝见牛也。(庄子· 养生主)
“未”有时不表时间性否定,而只表一种 委婉的否定,义同“不”。例如: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 未为迟也。(战国策· 楚策) 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战国 策· 齐策)
8.谦敬副词
指用于下级对上级、臣属对君王、晚辈对长 辈、或者同辈之间表示尊敬的副词。可分为表敬 副词和表谦副词两类。 表敬副词,用在表示别人发出的动作行为的 动词前,表达对别人的动作行为的感激和尊重之 情。常见的有“幸、辱、惠、蒙”等。 表谦副词,用在表示说话人本人发出的动作 行为的动词前,表示自身的谦逊,当然也就含有 对对方的尊敬。常见的有“谨、敬、敢、请、窃、 忝、伏、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