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副词
古代汉语2通论副词
概说1、定义是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等。
《马氏文通》中的状字多是指副词。
2、古今比较(1)相同点: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在句中多位于谓语之前充当状语,或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
(2)不同点:古代汉语的副词常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谓语,这是古今不一致的。
①夫鹦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庄子•秋水》)3、分类对于副词的分类,各家的意见历来存在分歧。
比较一致的有:范围、时间、程度、否定、表敬五种。
根据语法作用,我们把副词分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语气、否定、谦敬、指代性副词。
二、副词介绍(一)程度副词1.定义:表示性质、状态、动作的程度,修饰形容词和心理动词。
2.分类:古代汉语程度副词可以分为三类:,表示程度之极程度深」程度甚〔程度过甚程度浅程度的变化(1)表示程度之极译为“最”“极”;常用词:“綦(qD ”“至”“极”“最”①其用知甚简,其为事不劳而功名致大,甚易处而綦可乐也。
(《荀子・王霸》)甚不表示最②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冕而前旅,所以蔽明;黄主纩[tbu kuang,黄绵所制的小球。
悬于冠冕之上,垂两耳旁,以示不欲妄听是非。
】充耳,所以塞聪。
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文选答客难》)【察,清高;清白。
徒:同类,同伙。
】③李广军极简易。
(《史记・李将军列传》)④叔孙得臣,最善射者也。
(《谷梁传・文公十一年》)(2)表示程度高译为“很、特别、非常”常见词:丕、孔、甚、殊、大、良、颇、雅、奇、酷、笃、绝。
①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
(《尚书・康诰》)朕:先秦之前有一定地位的人也可以称朕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战国策・赵策四》)③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焉而已矣。
(《孟子》)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史记・淮阴侯列传》)⑤肃宗先闻后有才色,数以讯诸姬傅。
古代汉语 副词
5
2、表示程度轻微
除了“颇”,还有“少、略、小、差”等,而“稍” 是时间副词,直到唐代都有“逐渐”意。例如: 今予病少痊。
(庄子·徐无鬼)
其为人也小有才。(孟子·尽心下) 元始中,车师后王国有新道,出五船北,通玉门关, 往来差近。 (汉书·西域传下)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籍略知其意,又不 肯竟学。 (史记·项羽本纪)
(左传·僖公四年)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盘庚上)
35
“宁、庸、独”表示反问词气,相当于“岂”, 义同“难道”。例如: 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史记·陆贾列传)
虽得贤,庸必能用之乎?
(管子·在匡)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也?(孟子·许行)
36
七、否定副词
古汉语中常用的否定副词有
(三国志·魏书·阮 传)
俱死无益于国,适所以快敌耳。
(《三国志·吴书·孙峻传》注) 17
“曾”、“尝”在古代汉语中都可当“曾经” 讲,表示事实发生在过去。例如: 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剌盎。(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至今仍袭旧名,未曾改正。
(梦溪笔谈·辩证一)
18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吾尝 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论语·述而)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子皙信美矣。
(左传·昭公元年)
臣,北方之鄙人也,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
(吕氏春秋·爱类)
28
“固”作副词,在古代汉语中义为“本来”“当然” 或 “坚决”、“肯定”,与现代汉语“固然”意 思完全不同。例如: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人固不易知,知人亦未易也。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禹拜稽首固辞。 (李)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
副词副词是一半实一半虚的词,它能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作用等,有一定词汇意义,能独立用作句中的次要成份,这是它近似实词的一方面;但是,它又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同时又不能作句子的主要成份:主语、谓语,也不能作宾语、定语,这是它同其它虚词相通的一方面。
副词具有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的功能,经常在句中充当状语。
根据定义,古代汉语的副词大致可以归纳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和表敬六类。
下面对这六类副词中值得注意的地方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一、程度副词用来表示事物性状和行为的程度的副词,一般多用来修饰形容词或表示心理状态(恐、思、恶、望等词)的动词。
有时也可以修饰一般的动词,大多数作状语,少数(甚、极)也能作补语。
程度副词可分为表轻度、表过甚、表极致、表比较四类。
1)表轻度程度的词古代汉语里一些常用的程度副词如“最”“至”“甚”“太”等字从古到今变化不大。
有少数程度副词变化比较大,读古文时必须特别注意。
例如:“少”和“稍”就是如此。
现代汉语里的“少”用作形容词,古代汉语里的“少”则常作副词,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稍”;而古汉语里的“稍”则是时间副词,有“逐渐”的意思。
先看“少”的例子:1、太后之色少.解。
2、战少.利,陈余复请兵。
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也。
《战国策》(稍微进一点自己所嗜好的食物,使身体舒服。
)4、然而天下少.安,何也?《治安策》再看“稍”,在古汉语里主要表示动作行为实现渐进,可译为“逐渐”“渐渐”“逐步”,有人作程度副词,有人归于时间副词。
5、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6、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
《史记》7、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竟成始皇。
《史记·秦本纪》(秦国逐渐蚕食诸侯,终于在始皇手中完成统一大业。
)8、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黔之驴》yi(谨慎的样子)9、其群臣稍稍..背叛之。
古代汉语 第十一课 副词
第十一课 副词
副词
副词是表示行为、性状的某些特征的词,修
饰动词、形容词或名词性谓语,在句子中作 状语。 副词共分六类。
一、程度副词
(一)表示程度高的副词主要有: “最”“极”“殊”“甚”“尤”“绝”“良”等。 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特别”。
例如: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战国策·赵策》)
“颇”也表示“稍微”“很”的意思。
二、范围副词
范围副词用来表示动作行为施加者的范围、动作行 为所涉及的范围或者事物的数量范围,按其意义可 分为两类: (一)表示总括的范围副词主要有 “皆”“尽”“咸”“悉”“毕”“具”等,相当 于现代汉语的“都”“全”。
例如: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三、时间副词
(一)表示动作已经或曾经发生的时间副词主要有 “既”“已”“业”“曾”“尝”等。例:哙既饮酒,
拔剑切肉食,尽之。 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既”“已”“业”表示动作行为已经结束,相当 于“已经”
例:孝惠帝曾出游离宫。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别”或“不要”。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发生或实现,相
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没有”。
第五节常用副词简介(下)
第五节常用副词简介(下)古代汉语副词(下)四、情态副词情态副词是古汉语中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一定的情态或语气的副词。
一般来说,凡不能归入程度、范围、时间、否定、谦敬、指代诸类的副词,均可视为情态副词。
古汉语中的情态副词比较丰富,按其所表语气和情态,约可分为六种,即:肯定确认语气、估量测度语气、反问诘难语气、转折语气、暂时让步情态、故意特指情态。
(一)表示肯定确认语气的副词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相当于“确实”、“的确”、“必定”、“本来”、“就是”等。
常用的副词有:信、诚、实、果、必、良、即、固、乃。
值得注意的副词是:固、乃。
1、固“固”的本义是“四塞也”,即“国所依阻者也”。
虚化为情态副词,表示两种含义:(1) 表示对进行某种活动态度坚决,可译为“坚决”、“坚定地”。
例如:《史记·齐太公世家》:“管仲固谏,不听。
”《左传·桓公六年》:“齐侯又请娶之,固辞。
”(2) 表示对所述状况的肯定,译作“本来”、“当然”(与现代“固然”之义不同)。
例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左传·僖公十五年》:“愎谏违卜,固败是求,又何逃焉?”《孟子·滕文公上》:“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此外,“固”和“也”结合成凝固结构“固也”,作应答之辞,意为“本来么”、“本来如此”、“当然如此”。
例如:《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晁)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
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2、乃“乃”的本义是“曳词之难也”,是个造字语词。
“乃”作情态副词,主要有两种含义:(1) 用在判断句的名词谓语前面,具有加强肯定和申明辩白的意味,译作“就是”、“是”。
例如:《史记·高祖本纪》:“吕公女乃吕后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韩信所以去也。
古代汉语(副词)
副词(一)程度副词表示程度高的主要有“最、绝、极、太、殊、尤、甚”等;表示程度加深的主要有“弥、益、愈”等;表示程度不深、轻微的主要有“少、略、微、稍、颇”。
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
(论衡·别通)(二)范围副词表示总括全部的有“皆、悉、尽、咸”等;表示范围小的有“但、徒、特、第、直、仅”。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左传·隐公元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乐府诗集·木兰诗)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梁惠王)(三)时间副词“行、垂、且、将”等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方、正、适、会”等表示正在进行;“既、已、业、尝、曾”等表示已经过去;“长、常、雅、素、俄、暂、姑、”表示动作行为的久暂。
(四)情态副词方式:俱、并、间、微、窃、故、固;速度:暂、遽、猝、立、即、旋、稍、渐;频率:数、亟、累、屡、仍、辄、每(五)否定副词常用的有“不、弗、毋、勿、未、非、否”等。
1.不和弗:都是表示一般的否定。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齐桓公伐楚)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在秦汉以前,“弗”字的使用范围非常狭窄,一般来说,“弗”字后面的动词只能是及物动词,但动词后面却不带宾语。
这是和“不”的用法显著不同的。
例如:功成而弗居。
(老子)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墨子·兼爱上)“弗”字后面动词带宾语的例子,在先秦非常少见。
例如: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孟子·告子上)2.毋(无)和勿:都经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意思是“不要”或“别”。
这是和“不、弗”的重要区别。
例如:苟富贵,无相忘。
(史记·陈涉起义)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孟子·梁惠王上)有时“毋”和“勿”用于陈述句,则表示一般的否定。
这种用法频率较低。
(九)副词
(九)副詞【教学目的】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副词。
学习本章,要让学生了解副词的特殊性质,要掌握一些主要副词古今含义和用法的差异,能从古籍中正确辨认出这些副词,并准确理解其用法和意义,从而提高阅读理解古籍的能力。
【基本概念】表敬副词【基本理论】为什么说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古汉语中的副词“少、稍、颇、但、徒、特、第(弟)、直、仅、曾、再、且”等古今的用法有何差异?否定副词“不”和“弗”在用法上有何差异?否定副词“毋”和“勿”在用法上有何差异?否定副词“未”、“非”、“否”在用法上各有何特点?“未”与“未尝”表达的含义有何不同?何为“表敬副词”?表敬副词分为哪两类?表敬副词“请”的古今用法有何差异?【重点难点】“少、稍、颇、但、第(弟)、直、仅、曾、再”古代的含义“不”和“弗”用法的差异“表敬副词”概念“请”古今用法的差异【教学内容】第1学时一、副词的性质副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和否定等作用的词。
按傳統的觀點,一般都把它歸入虛詞。
現代語法學家根據它的語法功能,將它歸入實詞。
郭錫良:副词是半实半虚的词:实词的性质: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独立充当句子的次要成份。
虚词的性质:不能单独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事实,不能作句子的主要成份主语、谓语等。
●古漢語副詞的數量很多,用法複雜,表義廣泛。
根据意義和用法,可分:程度副詞、範圍副詞、時間副詞、情態副詞、否定副詞、語氣副詞、敬謙副詞一、程度副詞程度副詞是表示事物的性質、狀態或動作、行爲的程度的副詞。
它一般作狀語,個別的也可作補語。
多用來修飾形容詞。
(一)表示程度高深1、殊、良、甚、頗可譯爲“很”、“十分”、“非常”、“特別”、“格外”等。
①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戰國策·趙策四)②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
(史記·商君列傳)③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賈誼《論積貯疏》)④王丞相有幸妾姓雷,頗預政事,纳貨。
浅谈古汉语副词的语法功能
浅谈古汉语副词的语法功能依据古代汉语副词的意义,可以将副词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表态副词、谦敬副词六类。
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分别是:1、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性质的程度。
可分为三种:(1)有的程度副词表示某种情况的最高程度。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最”、“甚”、“极”、“绝”、“殊”、“太”、“尤”等。
例如:①群臣争功,岁余不决。
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
(《史记萧相国世家》)②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贾谊《论积贮疏》)③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陶渊明《桃花源记》)④嫪毒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
(《史记吕不韦列传》)⑤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战国策赵策》)⑥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史记主父偃列传》)⑦苍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
(《史记张丞相列传》)(2)有的程度副词表示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层。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愈、益、弥、加等。
例如:①承相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晁错传》)②汉矢且尽,广乃令持满勿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
(《史记李将军列传》)③退而修《诗》《书》《礼》《乐》,**弥众。
(《史记孔子世家》)④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3)有的程度副词表示程度较轻。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差”、“少”、“略”、“颇”等。
例如:①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
(《后汉书光武纪》)②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赵策》)③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
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史记项羽本纪》)④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2、范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范围的副词。
可分为两种:(1)有的表范围的全部,如“皆”、“尽”、“悉”、“悉”、“举”、“徧(遍)、“咸”、“毕”等。
例如:①盎调为陇西都尉,仁爱士卒皆争为死。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②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2012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考试辅导:古代汉语中的虚词——副词
特点:副词是⼀种半实半虚的词。
作⽤:古今⼀致:基本作⽤是修饰动词、形容词,作状语。
古今不同:古代汉语的副词能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词语。
主要类别和⽤法:时间副词:向(乡)、既、已、业、尝、曾表⽰⾏为动作发⽣在过去的时间⽤在动词谓语或主谓结构前⾯作状语译为"从前""先前""已经""曾经"⽅、正、适、会表⽰动作⾏为正在进⾏的时间⽤在动词谓语或主语前⾯作状语译为"正在""正遇上""恰巧"⾏、将、且、垂表⽰动作⾏为将要进⾏的时间⽤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译为"将要""就要""快要"俄、暂、姑、常、雅、素表⽰动作⾏为时间的暂久⽤在动词谓语或主语前⾯作状语译为"⼀会⼉""不久""时常""平素""⼀向"范围副词:皆、尽、毕、悉、举、成、具、凡、都、共、率表⽰对情况和数量的总括⽤在动词或数词前作状语译为"都""全部""凡是""⼤凡""总共""⼤致""⼤都"但、特、只、直、⽌、第、独、徒、仅、唯表⽰范围⼩或有限制或有例外⽤在动词、数词谓语前作状语译为"只""仅仅"("仅"还克译为"⼏乎""将近")程度副词:最、⾄、极、绝、⼤、太、殊、特、尤、良、甚表⽰程度⾼⽤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译为"最""⼗分""特别""⾮常""很""的确"少、略、微、稍、颇表⽰程度不深、轻微⽤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译为"稍微""略微"加、更、愈、益、弥、兹(滋)表⽰程度在原有基础上加深加重⽤在形容词或⼼理动词前作状语译为"更""越""更加"情态副词:俱、并(间)微、窃、故、固表⽰动作⾏为进⾏的⽅式⽤在动词前作状语译为"⼀起""暗中""故意""坚决"暂、卒(猝)、⽴、即、旋、稍、渐表⽰动作⾏为的速度⽤在动词前作状语译为"突然""匆忙急迫""匆促突然""⽴即""逐渐"数、累、屡、仍、辄、每、复表⽰动作⾏为的频率⽤在动词前作状语译为"多次""往往""总是""每""再"语⽓副词:乃、即、必、定、诚、信、果表⽰确认的语⽓⽤在谓语前作状语。
词类二 副词之程度、范围分析
(3)表示程度在原有的基础上 加深、加重 这类副词一般用在形容词 或者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前而 起修饰作用。有“更、加、愈、 益、弥、滋”等词,意思相当 于“更加、越”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 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 闻者彰。荀子《劝学》
邻国之民不加少,而寡人之民不 加多,何也?《孟子 梁惠王上》
二、古代汉语副词 (一)概念与内涵 副词是对动作行为或者某种性 质状态进行修饰限制的一类词。 它可以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 表示程度、范围、时间、可能 性、情态等意义。
副词的基本语法功能是作句子 的状语,修饰谓词性成分(动 词或形容词)或整个句子(句 首状语)所以传统上又称为 “状字”。
副词在现代汉语中划为实词范 畴,但在古代汉语中,由于其 往往是由动词、形容词、名词、 代词等虚化而来,并且副词表 示的意义比动词、形容词、名 词等要虚一些,所以传统上把 其归入虚词范畴。
“凡”副词用法 1、凡是(用于句首,对一种规律 的总结)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 次之。《孙子兵法 谋攻》 凡载于诗书六艺,皆名之善者 也。韩愈《送孟东野序》
2、总共(用于数词前,表示总 的计数) 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 ,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 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司马迁《报任安书》 陈胜王,凡六月。《史记 陈涉 世家》
稍:情态副词——程度副词 1、逐渐地、渐渐地,情态副词(唐 宋前)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史记 项羽本纪》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 相知。柳宗元《黔之驴》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江淹《恨赋》 2、稍微,程度副词(唐宋后)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归有光《项脊 轩志》
颇:程度副词 1、很、非常,言其程度高 李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韩 愈《张中丞传后叙》 2、稍微、略微,言其程度低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 尤深者观蛟龙。王充《论衡》 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柳 宗元《愚溪诗序》
古代汉语之副词
❖
❖
❖ ❖ ❖
❖
❖
❖
❖
时席
为
谨
送
间设
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订
呈
::
俩
于
:
敬举 备行 喜结 筵婚
农 历
公 历
年年
XXX
先 生
恭典 月 月 台
请礼 光
日
( 星
日
启 :
XXX
XXX
敬
临
期
邀
日
)
❖ 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 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 敢问何谓也?
您赶快下定变更法度的决心,应该不要顾及天下人议论您。
(五)否定副词 不和弗:表示一般性否定——不。
毋(无)、勿 、莫: 表示禁止或劝阻性否定— —不要、别。 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 “没有” 。
非(匪)和否: “非”和“否”
都是特殊的否定副词。“非”所否 定的不止是动词,而是后面整个谓 语。
(三)时间副词
❖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 (1)表示时间已经成为过去:既、业、尝、
曾、已、初、卒、竟——曾经: ❖ (2)表示现在时的:方、会、适、正 ❖ (3)表示将来时的:且、将、行
❖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因--就 ❖ 卒成帝业。(李斯谏逐客书)
❖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我从今以后相信您的确能把国家治理好。信: 确实,的确。可事;
可以成事。
海客谈瀛州,烟涛微茫信难求。航海的人谈
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
古汉语副词
古汉语副词古汉语副词古代汉语的副词数量很多,类别也很复杂,是学习的难点之一。
古代汉语的副词有否定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表数副词、情状副词、语气副词、谦敬副词等八类。
一、否定副词古代汉语的否定副词比较多,用法也复杂,有些问题现在还没有搞清楚。
古代汉语的否定副词可以分为五类:(1)一般否定;(2)祈使否定;(3)已然否定;(4)存在否定;(5)判断否定。
(一)一般否定一般否定主要有“不”和“弗”。
这两个词的区别在于,“不”与谓语动词(形容词)在搭配上不受限制,谓语动词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
“弗”一般只否定及物动词,而且受其否定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再带宾语。
例如:(1)蔡小而不顺,楚大而不德。
(《左传·昭公十一年》)(2)君子谋道不谋食。
(《论语·卫灵公》)(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孟子·告子上》)(4)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左传·隐公元年》)受“弗”否定的及物动词带宾语的情况偶尔也有。
例如:伯廖告人曰:“(公子曼满)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之《离》,弗过之矣。
”(《左传·宣公六年》)(二)祈使否定表示祈使否定的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别”“不要”,主要是“毋”和“勿”,“毋”有时也写作“无”。
在伪古文《尚书》里“罔”也可以表示祈使否定。
此外,“莫”“不”有时也可以用于祈使否定。
汉代以后出现“曼(漫、谩)”,也表示祈使否定。
“毋”和“勿”的区别与“不”与“弗”的区别基本相同,受“毋”否定的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受“勿”否定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
例如:(1)益曰:“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
”(伪古文《尚书·大禹谟》)(2)将军毋失时,时间不容息。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3)子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4)尔无不信,朕不食言。
古代汉语副词
副词(一)程度副词表示程度高的主要有“最、绝、极、太、殊、尤、甚”等;表示程度加深的主要有“弥、益、愈”等;表示程度不深、轻微的主要有“少、略、微、稍、颇”。
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
(论衡·别通)(二)范围副词表示总括全部的有“皆、悉、尽、咸”等;表示范围小的有“但、徒、特、第、直、仅”。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左传·隐公元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乐府诗集·木兰诗)不可,直不百步耳,就是亦走也。
(孟子·梁惠王)(三)时间副词“行、垂、且、将”等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方、正、适、会”等表示正在进行;“既、已、业、尝、曾”等表示已经过去;“长、常、雅、素、俄、暂、姑、”表示动作行为的久暂。
(四)情态副词方式:俱、并、间、微、窃、故、固;速度:暂、遽、猝、立、即、旋、稍、渐;频率:数、亟、累、屡、仍、辄、每(五)否定副词常用的有“不、弗、毋、勿、未、非、否”等。
1.不与弗:都就是表示一般的否定。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就是问。
(左传·齐桓公伐楚)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在秦汉以前,“弗”字的使用范围非常狭窄,一般来说,“弗”字后面的动词只能就是及物动词,但动词后面却不带宾语。
这就是与“不”的用法显著不同的。
例如:功成而弗居。
(老子)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墨子·兼爱上)“弗”字后面动词带宾语的例子,在先秦非常少见。
例如: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孟子·告子上)2、毋(无)与勿:都经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意思就是“不要”或“别”。
这就是与“不、弗”的重要区别。
例如:苟富贵,无相忘。
(史记·陈涉起义)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孟子·梁惠王上)有时“毋”与“勿”用于陈述句,则表示一般的否定。
古代汉语2 通论副词
副词一、概说1、定义是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等。
《马氏文通》中的状字多是指副词。
2、古今比较(1)相同点: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在句中多位于谓语之前充当状语,或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
(2)不同点:古代汉语的副词常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谓语,这是古今不一致的。
①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庄子·秋水》)3、分类对于副词的分类,各家的意见历来存在分歧。
比较一致的有:范围、时间、程度、否定、表敬五种。
根据语法作用,我们把副词分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语气、否定、谦敬、指代性副词。
二、副词介绍(一)程度副词1.定义:表示性质、状态、动作的程度,修饰形容词和心理动词。
2.分类:古代汉语程度副词可以分为三类:(1)表示程度之极译为“最”“极”;常用词:“綦(qí)”“至”“极”“最”①其用知甚简,其为事不劳而功名致大,甚易处而綦可乐也。
(《荀子·王霸》)甚不表示最②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tǒu kuànɡ,黄绵所制的小球。
悬于冠冕之上,垂两耳旁,以示不欲妄听是非。
】充耳,所以塞聪。
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文选·答客难》)【察,清高;清白。
徒:同类,同伙。
】③李广军极简易。
(《史记·李将军列传》)④叔孙得臣,最善射者也。
(《谷梁传·文公十一年》)(2)表示程度高译为“很、特别、非常”常见词:丕、孔、甚、殊、大、良、颇、雅、奇、酷、笃、绝。
①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
(《尚书·康诰》)朕:先秦之前有一定地位的人也可以称朕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战国策·赵策四》)③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爲而已矣。
(《孟子》)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古汉语中的副词
⏹古汉语中的副词⏹副词,是一种只能充当状语的虚词。
在句中一般修饰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
⏹现代汉语归入实词,传统语言学归入虚词。
⏹古代汉语中,副词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谓语,这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
⏹《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
⏹《荀子·性恶》:此皆古之良马也。
⏹古汉语副词按照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分成:⏹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情态副词⏹语气副词⏹否定副词⏹谦敬副词⏹指代性副词⏹一、程度副词⏹程度副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动作、行为的程度的副词。
⏹(一)表程度高⏹有“最、大、太、至、极、绝、尤、愈、略、殊、良、甚、孔”等⏹最、至、极、绝——最高度⏹大——十分⏹太(泰)——指程度上超过一定的限度⏹殊、尤、特——特别、非常⏹以上词古今意义变化不大⏹讨论:⏹1、良⏹“良”在汉代,与“久”连用,“良久”就是很久⏹六朝以后,修饰其他词语,“的确”、“很”⏹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史记·商君列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经注·江水)⏹2、甚:⏹在六朝以前,既作状语,也作谓语、定语,是形容词。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夫人。
”(《战国策·赵策四》)⏹苛政暴吏,甚于虎也。
(《论衡·遭虎》)⏹六朝以后,才由形容词转变为表程度高的副词。
⏹好读书,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其实汉代偶有使用:⏹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贾谊《论积贮疏》)⏹此外,较为特殊的有“孔”、“重”,一般可译为“很”。
⏹①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诗经·豳风·东山》)⏹②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礼记·檀弓下》)⏹(二)表程度不深、轻微⏹常见的有“少”、“稍”、“略”、“颇”、“微”等,一般可译为“稍微”、“略微”等。
⏹先秦一般用“少”⏹汉代以后才用“略、微、颇”⏹唐宋以后用“稍”⏹例如:⏹①太后之色少解。
文言文常见的副词和介词作业
文言文常见的副词和介词作业
文言虚词的复杂性及其用法的特殊性——古代汉语的虚词也包括副词、连词、助词、介词、叹词五大类。
有的语法书将文言虚词分为语气词和关系词两大类。
不管怎样分类,各类虚词的基本用法,古今大体相同。
但除虚词外的其它文言虚词的用法,同现代汉语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有些用法甚至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
文言中常用的副词有:“益、少、略、略无、但、方、几、既、既而、固、盖、乃、弗、非、未、毋、勿、莫、窃、谨、敬、请、幸、辱、愚、相、见”等;常用的介词有:“以、于、为、与、及”等;常用的连词有:“而、且、则、虽、然、然则、固”等;常用的助词有:“也、矣、耳(尔)、焉、乎、欤(与)、邪(耶)、哉、夫、者、所”等。
助词中除去者、所这两个特殊的助词外,其它都是语气助词,即叹词。
文言文有时候也是要看语境的,建议你可以买一本文言文的字典,很有用,我高中的时候就买了一本,不懂的就翻一翻,时间长了,有了语境,有的解释可以猜出来的。
副词古代汉语通论
第二章 古汉语通论
第三节 副词
· 一、程度副 词· 1. 表示程度达到最高的副词。
· “极、最、甚、殊、良、颇、至、孔、(太、 绝)等。
· (1)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战 国策·赵策》
· (2)初极狭,才通人。陶渊明《桃花源记》
· (3)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贾谊 《积论贮疏》
· (4)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赵策》
· (4)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柳 宗元《捕蛇者说》
· 7.用时间副词“寻”、“旋”、“姑”、“俄”等 表示时间的短促。
(1)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陶渊明《桃花源记》 (2)卓既杀琼、珌,旋亦悔之。《后汉书·董卓传》 (3)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左传·隐公元
年》 (4)俄见小虫跃起。《聊斋志异·促织》
·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 三、时间副 词· 1. 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的时间。
· 有“将”、“且”、“行将”、“方”等。
· (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传左·庄公十年》
· (2)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记》
· (3)行将蒙祸。马中锡《中山狼传》
· (4)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 (1)自冯瀛王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版本。 沈括《梦溪笔谈》
· 4. 表示动作行为最后发生。 · “卒”、“终”、“竟”等。 · (1)终死于秦,不能自脱。《史记·老庄
申 韩列传》 · (2)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柳宗元《黔
之 驴》 · (3)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王秦。
《史记·陈涉世家》
· (4)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史记·陈涉世家》
· (5)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记·袁盎 列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非:用法特殊,它所否定的不只是后面的动词,而是后面整个谓语。例: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
(6)否
①用法特殊,它和表肯定的应答之词“然”对立,常用语单词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或“不
是的”有时还用于假设否定。例:曰:否。许子衣褐。(《孟子·滕文公上》)
指示代词
(1)
近指
①此,可以指人。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齐桓公伐楚》)
②是,可以指人。例: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逍遥游》)
③斯。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④)兹。例:挹彼注兹(《诗经·大雅》)
(2)远指
①彼,指示性较强,也可以指人,但常常带有轻视意味。例: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6)仍:频繁、重复多次,于现代汉语不同。例:晋乃无道而鲜胄。(《国语·晋语》)
(7)且:略等于“将要”。例:若属皆且为所掳。(《史记·鸿门宴》)
情态副词
(1)曾:用来加强否定语气,和现代“居然”、“竟”的意思略微相近。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魏风·河广》)
(2)且:姑且、尚且。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
(2)指事
(1)孰:仍表示选择。例:两者孰足为也?(《荀子·强国》)
(2)何:可以做谓语、定语、状语。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齐桓公伐楚》)
(3)胡:可以作状语(“为什么”,“怎么”)、宾语(“胡为”)。例:胡不见我于王?(《墨子公输》)
(4)曷:用法同上。例: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
(4)第(弟):同上。例: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膑》)
(5)直:同上。例: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6)独
①原是“独自”的意思,引申为“只”。例:其人与骨皆以朽矣,独其言在耳!(《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②在反问句中,主要表示反问语气,不再有“独自”和“只”的意思。例:“然则治天下,独课耕可且为与?(《孟子·许行》)
②稍、略。例: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范围副词
(1)但:在古代汉语中主要表示范围的副词,和现代的“只”意思相当。例: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示儿》)
(2)徒:在古代汉语中常用来表示“只”的意思。例:徒善不足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
(3)特:同上。例: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
A.安:?用于宾语的情况较少。例: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礼记·檀弓上》)
B.恶:同上。例: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C.且:同上。例: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无定代词
(1)或
①肯定性的,一般指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人”、“有的人”或“某人”。例:或劳心,或劳力。(《孟子·许行》)
②然:常用于作谓语,略等于此案带汉语的“如此”、“这样”或“那样”。例:河东凶亦然。(《孟子·梁惠王上》)
③尔:同上。例: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古诗十九首》)
④焉:一种特殊的指示代词,同时兼语气词的性质。不仅可用来代指某一范围或方面,还经常用于陈述句的句尾表示停顿。在所指代的范围或方面,常与人物或处所有关。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注:“焉”一般只用在不及物动词之后,这点和“之”正相反。
②有时只表示不肯定的论断语气,不一定放在句首,有“大概”的意思。例: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③“盖”在句中还有连接作用。例: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否定副词
(1)不:可以否定及物和不及物动词、形容词。例: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
(2)弗
①秦汉以前:其后的动词只能是及物动词,但是不能带宾语。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墨子·兼爱上》)
②汉代以后:范围放宽,偶尔能否定形容词。例:今呂氏王,大臣弗平。(《史记·吕后本纪》)
(3)“毋”与“勿”
①相当于现代汉语“不要”、“别”,用于祈使句中,表示禁止或劝阻。
A.毋:语法作用和“不”相当。例:大毋侵小。(《左传·襄公十九年》)
(2)尝:古代常用来表示“曾经”。例:公亦尝闻天子之怒呼?(《战国策·魏策》)
(3)再:古代汉语的“再“是数量词,一般专指两次。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转庄·公十年)
(4)复:又一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再”。例:复投一弟子河中。(《史记·西门豹治邺》)
(5)稍:逐渐。例: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左转·召公十年》)
辅助性代词
(1)者
①在动词和形容词(或动词性和形容词性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相当于“的”。例:大者王,小者侯。(《汉书·高帝纪》)
②放在数词和时间词之后表示一定的范围或种类。例: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
③还可以用来复指主语,引出谓语。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起义》)
②还常常前后呼应,表示列举不同的情况,可以指人、指物。例: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孟子·梁惠王上》)
(2)莫
①(先秦)否定性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谁”或“没有什么东西(事情)”。例: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庄子·秋水》)
代
词
②汉以后,成为否定副词,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相当于“勿(不要)”。例:诸将皆莫言。(《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②魏晋以后,“吾”可以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例: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三国志》)
(2)朕:历代封建帝王的自称。但在秦以前,一般人自称也可以用“朕”。例:朕皇考曰伯庸。(《离骚》)
(3)我。例: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左传·子产论尹何为邑》)
(4)予(余)。例:居,予语汝!(《庄子·达声》)又例:曰:“余病矣。”(《左传·鞍之战》)
②还经常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里,表示否定的一面。例:吾得见与否,在此岁也。(《左传·襄公三十年》)
(7)古代汉语又常用“微”表示否定。例:微禹,吾其鱼呼!(左传·昭公元年)
表敬副词
(1)表示尊人的副词
①请。例: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②幸。例:秦王跻曰:“先生不幸教寡人呼?“(《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③所字结构的前面还可以用行为主动者作定语来修饰它,一般在定语之后要用“之”字。例:“民之所食”
④还可以再“所”字之后再加上名词,举出人或事物的名称,“所”字结构放在前面作定语修饰它。例: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史记·项羽本纪》)
⑤“所”字后加介词的情况
(5)乃:同上。例: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
第三人称代词
(1)其:只用作定语。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2)之:只用作宾语。例: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3)他
①上古的意思是“其他”、“别的”。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7)仅
①表示“只”、“才”、“刚够”的意思,特点是言其少。例:齐王遁而走呂,仅以身免。(《史记·乐毅列传》)
②在唐代诗文中还可以言其多,有“几乎”、“将近”、“差不多到达“的意思。例:江国踰千里,山城仅百层》(杜甫《泊岳阳城下》)
时间副词
(1)曾:表示时间,意思相当于“曾经”,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例:孟尝君曾待客夜食。(《史记·孟尝君列传》)
(2)所
①所:指代的是某种动作的对象,位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后,和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结合成“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后面必须是及物动词,。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左传·庄公十年》)
②“所……者”结构:作用和“所……”相同,仍是指代行为的对象。例: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战国策·齐策四》)
(5)奚:作状语时同“胡”,用于宾语,表示事物或处所。例: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3)指处所
①用于状语
A.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例: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
B.恶:同上。例: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墨子·兼爱上》)
C.且: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②用于宾语
②夫,指示性较弱。例:食夫稻,衣夫锦。(《论语·阳货》)
(3)泛指:之,用作定语或宾语。例: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邶风·燕燕》)
(4)特指:其,用来指示一定的人或物,大致和现代汉语“那个”、“那种”相当,用作定语。例: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史记·西门豹治邺》)
(5)其他
①若:常用于定语,例:闻若言,莫不挥泣击臂而欲战。(《战国策·齐策》)
第二人称代词
(1))女(汝):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例: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氏。(《左传·齐桓公伐楚》)
(2)尔。同上。例: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宜公十五年》)
(3)若。同上。例:若为庸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起义》)
(4)而:一般只用作定语。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哉?(《史记·平原君列传》)
古代汉语副词、代词、介词和连词的主要用法总结
07级汉教四班:卢文珊学号:20070510394
词性
分类
常用词释义及例子
副
词
程度副词
(1)少:稍微、略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稍”。例: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2)颇
①程度偏高,略近“很、甚”。例:唯袁盎明絳侯无罪,絳侯得释,盎颇有力。(《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3)固:本来、当然,与现代汉语“固然“完全不同。例: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孟子·许行》)此外,也常与语气词“也”结合成固定形式“固也”,表示“本来如此”或“当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