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之副词
古代汉语 副词
5
2、表示程度轻微
除了“颇”,还有“少、略、小、差”等,而“稍” 是时间副词,直到唐代都有“逐渐”意。例如: 今予病少痊。
(庄子·徐无鬼)
其为人也小有才。(孟子·尽心下) 元始中,车师后王国有新道,出五船北,通玉门关, 往来差近。 (汉书·西域传下)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籍略知其意,又不 肯竟学。 (史记·项羽本纪)
(左传·僖公四年)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盘庚上)
35
“宁、庸、独”表示反问词气,相当于“岂”, 义同“难道”。例如: 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史记·陆贾列传)
虽得贤,庸必能用之乎?
(管子·在匡)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也?(孟子·许行)
36
七、否定副词
古汉语中常用的否定副词有
(三国志·魏书·阮 传)
俱死无益于国,适所以快敌耳。
(《三国志·吴书·孙峻传》注) 17
“曾”、“尝”在古代汉语中都可当“曾经” 讲,表示事实发生在过去。例如: 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剌盎。(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至今仍袭旧名,未曾改正。
(梦溪笔谈·辩证一)
18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吾尝 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论语·述而)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子皙信美矣。
(左传·昭公元年)
臣,北方之鄙人也,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
(吕氏春秋·爱类)
28
“固”作副词,在古代汉语中义为“本来”“当然” 或 “坚决”、“肯定”,与现代汉语“固然”意 思完全不同。例如: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人固不易知,知人亦未易也。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禹拜稽首固辞。 (李)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古汉语的副词
注意:表現在時的“方”與“適”、“會”有所區別。
“方”相當於現漢的“正”;“適”、“會”相當於“恰巧”。
3、表將來時 將、且、行、方、垂、當、其、欲
①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左傳·莊公十年) ②故天之且風,草木未動而鳥已翔矣。(淮南子·泰族訓) ③法不信,則君行危矣。(韓非子·有度) ④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爲人所并,豈足託乎?(資治通 鑒·赤壁之戰) ⑤今治水軍八十萬,方與將軍會獵于吴。(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⑥牛奔直取水,垂堕,忽轉。(古小説鈎沉· 幽明録) ⑦王敦引軍垂至大桁,明帝自出中堂。(《世説新語· 捷悟》) ⑧阮籍當葬母,蒸一肥豚,飲酒二斗,然後臨决,直言:“窮矣!” (世説·任誕) ⑨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詩經· 豳風· 七月》) ⑩吾嘗患齒,摇動欲落,飲食熱冷,皆苦疼痛。(《顔氏家訓· 養 生》)
一、程度副詞
程度副詞是表示事物的性質、狀態或動作、行爲的程度的副詞。 它一般作狀語,個別的也可作補語。多用來修飾形容詞。
(一)表示程度高深 1、殊、良、甚、頗
可譯爲“很”、“十分”、“非常”、“特別”、“格外”等。 ①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戰國策·趙策四) ②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史記·商君 列傳) ③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賈誼《論積貯疏》) ④王丞相有幸妾姓雷,頗預政事,纳貨。(世説新語· 惑溺) ⑤奸民久于獄,與胥卒表裏,頗有奇羨。(方苞《獄中雜記》)
三、時間副詞
時間副詞是用來表示動作、行爲發生的時間、頻率的副詞。
(一)“三時”副詞 1、表過去時(表示動作、行爲發生在過去的時間) 已、既、業、向(鄉、嚮);曾、嘗;素、雅;既、既而、已、 已而 (1)表示動作已經發生:已、既、業、向(鄉、嚮) ①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論語·微子) ②相如既歸,趙王以爲賢大夫。(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良業爲取履,因長跪履之。(史記·留侯世家) ④向也不怒,而今也怒。(莊子·山本)
古汉语·虚词
助词;在句尾,常与“何”等词语呼应,表示疑问;相当现代汉语:呢。
动词;①表充当谓语;意义应文而异,常见的相当现代汉语:做、作为、说、叫作。
②作判断词,表判断;相当现代汉语:是。
②介绍处置的对象;相当现代汉语:把。
③介绍动作、行为所产生的原因;相当现代汉语:由于、因为、按……而论。
④介绍时间、地点;相当现代汉语:在、从。
连词;①连接词、短语、句子,表示动作行为的并列关系;相当现代汉语:而(来)。
②表后一行为是前一行为的目的、结果;相当现代汉语:来、去、为了、以至。
代词;①用作领属性定语;相当现代汉语:你、你们。
②起指代作用;相当现代汉语:他的、他们的、那。
虽
连词;①表示既存状态;相当现代汉语:虽然。
②表示未存状态;相当现代汉语:即使。
然
代词;①起指代作用;相当现代汉语:这、这样、如此。
②与“虽”连用组成固定结构“虽然”,即起指代作用,有表示表转折;相当现代汉语:(虽然)这样、(但是)……。
也
助词;①用在句末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②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呢。
③用在句尾表感叹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啊。
④用在句中表语气停顿;可不译。
⑤用在句尾表判断语气;起是的作用。
矣yǐ
助词;①用于陈述句或描写句;相当现代汉语:了、啦。
②用于感叹句祈使句或疑问句;相当现代汉语:啦、吧、呢、啊。
⑥表递进关系;相当现代汉语:而且、并且。
⑦表补充关系;相当现代汉语:得、就、个、来、去、而又、向、以等。
古汉语副词
(二)古汉语副词的分类 有关古代汉语副词的分类各 家说法不一,采取常见的分法, 家说法不一,采取常见的分法, 将副词按照其用法和意义分为程
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 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 情态副词、否定副词和谦敬副词 情态副词、
六类。 六类。
1、程度副词——程度副词主要表示行为动作、 、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主要表示行为动作、 程度副词主要表示行为动作 性质状态、数量多少的程度, 性质状态、数量多少的程度,按照其所表 达的意义可以分为三类: 达的意义可以分为三类:
作为情态副词,表义丰富,可以是1、 乃:作为情态副词,表义丰富,可以是 、就、
• 固: 作为情态副词是“本来、当然”的意思,和 作为情态副词是“本来、当然”的意思,
现代汉语的“固然”意思完全不同。例如: 现代汉语的“固然”意思完全不同。例如:
•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孟子·许行)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 安书)
间,相当现代汉语的“曾经”。例如:
•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 (史记·孟尝君列传)
今天已经消失,值得注意。 例如:
•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诗经·卫风·河广)
• 尝: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曾经”。例如:
•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战国策·魏策四) •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史记·陈涉世家)
•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诗·郑风·褰裳) •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左传·僖公十年) • 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 (战国策·赵策)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古代汉语语法(一)古代汉语的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一、名词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
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
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 客.从外来,与坐谈。
(《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 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 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
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
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
古代汉语副词
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在句中多位于谓语之前充当状语,有时也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这是古今一致的。
现代汉语中副词一般不修饰名词,而古代汉语的副词常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谓语,这是古今不一致的。
例如: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庄子·秋水)句中否定副词“非”可以修饰其后的名词。
对于副词的分类,各家的意见历来存在分歧。
比较一致的有:范围、时间、程度、否定、表敬五种。
根据语法作用,我们把副词分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表敬等六类。
此外,还有指代性副词,附带也说一下。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一、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程度。
例如表示最高程度的主要有“最、绝、极”等,表示较高程度的主要有“太、殊、尤、甚”等,表示程度加深的主要有“弥、益、俞”等。
这些比较容易理解,不再举例。
下面的两个词值得注意。
1、少,是“稍微”、“略微”的意思,例如: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
(庄子·徐无鬼)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2、颇,在古代有两种意义:一是程度偏高,略近“很、甚”。
例如: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另一个意思是“稍、略”。
例如: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
(论衡·别通)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二、范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的范围。
1、表示总括全部的有“皆、悉、尽、咸”等。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全”“都”“总共”。
这些比较容易理解,下面各举一例。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左传·隐公元年)齐悉复得其故城。
(史记·燕召公世家)周礼尽在鲁矣。
(左传·昭公2年)使天下咸安土乐业,亡有动摇之心。
(汉书·元帝纪)2、古汉语中,“但、徒、特、第、直”常用来表示“只”的意思。
例如: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精编版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精编版文言虚词“之”在古汉语中具有多种用法,是古文中常见且重要的一种虚词。
它的用法多样,可以作为代词、助词、连词等,起到指代、修饰、连接等作用,下面就是对“之”的用法的详细解析。
一、代词1.人称代词:在句子中代替人或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爱之者欲其生,恶之者欲其死。
”(代人)2.指示代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等。
例如:“之二虫又何知?”(代事)二、助词1.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例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定语和中心词之间)2.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实际意义。
例如:“填然鼓之。
”(形容词末尾)三、连词连词“之”通常用来连接两个并列的句子或段落,以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连接两个并列的句子)四、动词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之”也可以用作动词。
例如:“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动词,意为“到去”)五、其他用法文言虚词“之”还有其他的用法,如在特定语境中作为前置宾语、后置定语、省略句中的宾语等。
例如:“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宾语前置句)六、特殊用法除了以上提到的用法外,“之”在古汉语中还有一些特殊的用法。
例如:1.用作补语:在古汉语中,“之”可以用作动词的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工具、时间、处所等。
例如:“以手拂之”(用手擦)2.用作定语:在古汉语中,“之”也可以用作名词的定语,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属性、特征等。
例如:“小大之狱”(大小事情的界限)3.用作状语:在古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形容词的状语,表示程度、范围、方式等。
例如:“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认真对待父母、祖先和先烈)4.用作谓语:在古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动词的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状态等。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常见副词
学生姓名:授课教师:
年级:辅导科目:语文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时间
课程名称
章节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
通论五:副词
学习目标
1.掌握副词在文言句子中的性质和语法作用。
2.能够区分句子中具体的副词属于什么类别。
3.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副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内容
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可以表示行为或状态的各种特征,对谓语起修饰作用,作句子的状语;但是,它不能单独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同时副词一般不能独立存在,更不能脱离谓语,它总是依附于谓语。
译文:只有善德不足以处理国家的政务,只有法令不能够让自己发挥作用。徒:仅仅,只是。
17.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荀子·非相》
译文:人之所以成为人,并不只是因为有两只脚而身上没有毛,而是因为他(对各种事物的界限)都有所区别。特:只是,仅仅。例句:特与小儿戏耳。
18.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 《史记·孙膑》
11.齐悉复得其故城。 《史记·燕召公世家》
译文:齐国全部重新得到他所丢失的旧城。悉:悉数、全部。
12.为勇者尽之于军。 《韩非子·五蠹》
译文:一切勇力都必须用到从军打仗上。尽:副词作动词,全部用到。
1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集序》
译文: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毕、咸:全、都。
15.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岛同。(陆游《示儿》)
16.徒善不足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
17.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
18.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膑》
第五节常用副词简介(下)
第五节常用副词简介(下)古代汉语副词(下)四、情态副词情态副词是古汉语中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一定的情态或语气的副词。
一般来说,凡不能归入程度、范围、时间、否定、谦敬、指代诸类的副词,均可视为情态副词。
古汉语中的情态副词比较丰富,按其所表语气和情态,约可分为六种,即:肯定确认语气、估量测度语气、反问诘难语气、转折语气、暂时让步情态、故意特指情态。
(一)表示肯定确认语气的副词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相当于“确实”、“的确”、“必定”、“本来”、“就是”等。
常用的副词有:信、诚、实、果、必、良、即、固、乃。
值得注意的副词是:固、乃。
1、固“固”的本义是“四塞也”,即“国所依阻者也”。
虚化为情态副词,表示两种含义:(1) 表示对进行某种活动态度坚决,可译为“坚决”、“坚定地”。
例如:《史记·齐太公世家》:“管仲固谏,不听。
”《左传·桓公六年》:“齐侯又请娶之,固辞。
”(2) 表示对所述状况的肯定,译作“本来”、“当然”(与现代“固然”之义不同)。
例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左传·僖公十五年》:“愎谏违卜,固败是求,又何逃焉?”《孟子·滕文公上》:“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此外,“固”和“也”结合成凝固结构“固也”,作应答之辞,意为“本来么”、“本来如此”、“当然如此”。
例如:《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晁)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
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2、乃“乃”的本义是“曳词之难也”,是个造字语词。
“乃”作情态副词,主要有两种含义:(1) 用在判断句的名词谓语前面,具有加强肯定和申明辩白的意味,译作“就是”、“是”。
例如:《史记·高祖本纪》:“吕公女乃吕后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韩信所以去也。
第四节常用副词简介(上)
第四节常用副词简介(上)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
它通常表示动作行为和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情态、肯定否定等,具有一定的词汇意义;它能独立充当句子的状语,用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这是它“实”的方面。
但是,副词不能单独表示一种实物、实情或实事,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它必须依附于其他词,这是它“虚”的方面。
在古代汉语中,副词应用广泛,数量很多。
按照副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归纳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敬谦和称代七类。
下面,我们介绍古汉语中最值得注意的一些常用副词。
一、程度副词程度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和性质状态的程度的。
按照副词所表示的程度的轻重、深浅,约可分为三种:程度最高、程度加深、程度较低。
(一)表示最高程度的副词副词表示最高程度,相当于现代的“最”、“很”、“非常”、“特别”、“极其”、“十分”等。
常用的副词有:最、太、至、尤、甚、绝、殊、极、良、雅、颇、孔、尽。
值得注意的副词是:殊、良、雅、颇、孔。
1、殊“殊”的本义是“死也”。
虚化为副词,表示程度之高、之深,相当于“极”、“甚”、“非常”,“殊”后常有“不”,表示否定之深。
例如:《战国策·赵策》:“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丞相特前戏许灌夫,殊无意往。
”《梦溪笔谈·技艺》:“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2、良“良”的本义是“善也”,虚化为副词,表示两种含义:(1) 表程度,相当于“甚”。
例如:《后汉书·公孙述传》:“良失斩将吊人之义也。
”李贤注:“良犹甚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默然良久。
”《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2) 表情态,意为“的确”、“确实”、“实在”。
例如:《史记·赵世家》:“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
浅谈古汉语副词的语法功能
浅谈古汉语副词的语法功能依据古代汉语副词的意义,可以将副词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表态副词、谦敬副词六类。
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分别是:1、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性质的程度。
可分为三种:(1)有的程度副词表示某种情况的最高程度。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最”、“甚”、“极”、“绝”、“殊”、“太”、“尤”等。
例如:①群臣争功,岁余不决。
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
(《史记萧相国世家》)②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贾谊《论积贮疏》)③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陶渊明《桃花源记》)④嫪毒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
(《史记吕不韦列传》)⑤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战国策赵策》)⑥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史记主父偃列传》)⑦苍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
(《史记张丞相列传》)(2)有的程度副词表示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层。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愈、益、弥、加等。
例如:①承相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晁错传》)②汉矢且尽,广乃令持满勿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
(《史记李将军列传》)③退而修《诗》《书》《礼》《乐》,**弥众。
(《史记孔子世家》)④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3)有的程度副词表示程度较轻。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差”、“少”、“略”、“颇”等。
例如:①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
(《后汉书光武纪》)②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赵策》)③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
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史记项羽本纪》)④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2、范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范围的副词。
可分为两种:(1)有的表范围的全部,如“皆”、“尽”、“悉”、“悉”、“举”、“徧(遍)、“咸”、“毕”等。
例如:①盎调为陇西都尉,仁爱士卒皆争为死。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②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词类二 副词之程度、范围分析
(3)表示程度在原有的基础上 加深、加重 这类副词一般用在形容词 或者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前而 起修饰作用。有“更、加、愈、 益、弥、滋”等词,意思相当 于“更加、越”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 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 闻者彰。荀子《劝学》
邻国之民不加少,而寡人之民不 加多,何也?《孟子 梁惠王上》
二、古代汉语副词 (一)概念与内涵 副词是对动作行为或者某种性 质状态进行修饰限制的一类词。 它可以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 表示程度、范围、时间、可能 性、情态等意义。
副词的基本语法功能是作句子 的状语,修饰谓词性成分(动 词或形容词)或整个句子(句 首状语)所以传统上又称为 “状字”。
副词在现代汉语中划为实词范 畴,但在古代汉语中,由于其 往往是由动词、形容词、名词、 代词等虚化而来,并且副词表 示的意义比动词、形容词、名 词等要虚一些,所以传统上把 其归入虚词范畴。
“凡”副词用法 1、凡是(用于句首,对一种规律 的总结)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 次之。《孙子兵法 谋攻》 凡载于诗书六艺,皆名之善者 也。韩愈《送孟东野序》
2、总共(用于数词前,表示总 的计数) 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 ,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 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司马迁《报任安书》 陈胜王,凡六月。《史记 陈涉 世家》
稍:情态副词——程度副词 1、逐渐地、渐渐地,情态副词(唐 宋前)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史记 项羽本纪》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 相知。柳宗元《黔之驴》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江淹《恨赋》 2、稍微,程度副词(唐宋后)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归有光《项脊 轩志》
颇:程度副词 1、很、非常,言其程度高 李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韩 愈《张中丞传后叙》 2、稍微、略微,言其程度低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 尤深者观蛟龙。王充《论衡》 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柳 宗元《愚溪诗序》
文言讲堂文言文中的副词(上)
文言讲堂文言文中的副词(上)烧脑的学问古代汉语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词性中,介词连词代词动词可能还算简单易学,但副词恐怕没人说简单。
光是副词里头,就有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否定副词、谦敬副词等一系列复杂的分类,每一种分类都是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
上一篇《情态副词》里我们简单解释了古代汉语的冰山一角“情态副词”,今天这篇我们不妨再看一个“角”——程度副词吧。
程度副词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性质的程度。
有的程度副词表示某种情况的最高程度。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最”、“甚”、“极”、“绝”、“殊”、“太”、“尤”等。
例如:① 群臣争功,岁余不决。
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
(《史记萧相国世家》)②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贾谊《论积贮疏》)③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陶渊明《桃花源记》)④ 嫪毒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
(《史记吕不韦列传》)⑤ 四面险绝,无由升陟矣。
(《水经注清水》)⑥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战国策赵策》)⑦ 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史记主父偃列传》)⑧ 苍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
(《史记张丞相列传》)以上八例中⑤“绝”充当补语,其他诸例中的程度副词充当状语。
这一组七个程度副词中,“最”、“太”可以不译;“甚”、“极”、“绝”、“殊”、“尤”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特别”义。
//////////有的程度副词表示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层。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愈、益、弥、加等。
例如:① 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晁错传》)(译:丞相很快发病死了,晁错显得更加尊贵。
)② 汉矢且尽,广乃令持满勿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
(《史记·李将军列传》)③ 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
(《史记·孔子世家》)④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⑤ 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
古汉语副词
古汉语副词古汉语副词古代汉语的副词数量很多,类别也很复杂,是学习的难点之一。
古代汉语的副词有否定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表数副词、情状副词、语气副词、谦敬副词等八类。
一、否定副词古代汉语的否定副词比较多,用法也复杂,有些问题现在还没有搞清楚。
古代汉语的否定副词可以分为五类:(1)一般否定;(2)祈使否定;(3)已然否定;(4)存在否定;(5)判断否定。
(一)一般否定一般否定主要有“不”和“弗”。
这两个词的区别在于,“不”与谓语动词(形容词)在搭配上不受限制,谓语动词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
“弗”一般只否定及物动词,而且受其否定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再带宾语。
例如:(1)蔡小而不顺,楚大而不德。
(《左传·昭公十一年》)(2)君子谋道不谋食。
(《论语·卫灵公》)(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孟子·告子上》)(4)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左传·隐公元年》)受“弗”否定的及物动词带宾语的情况偶尔也有。
例如:伯廖告人曰:“(公子曼满)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之《离》,弗过之矣。
”(《左传·宣公六年》)(二)祈使否定表示祈使否定的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别”“不要”,主要是“毋”和“勿”,“毋”有时也写作“无”。
在伪古文《尚书》里“罔”也可以表示祈使否定。
此外,“莫”“不”有时也可以用于祈使否定。
汉代以后出现“曼(漫、谩)”,也表示祈使否定。
“毋”和“勿”的区别与“不”与“弗”的区别基本相同,受“毋”否定的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受“勿”否定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
例如:(1)益曰:“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
”(伪古文《尚书·大禹谟》)(2)将军毋失时,时间不容息。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3)子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4)尔无不信,朕不食言。
古汉语中的副词
⏹古汉语中的副词⏹副词,是一种只能充当状语的虚词。
在句中一般修饰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
⏹现代汉语归入实词,传统语言学归入虚词。
⏹古代汉语中,副词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谓语,这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
⏹《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
⏹《荀子·性恶》:此皆古之良马也。
⏹古汉语副词按照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分成:⏹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情态副词⏹语气副词⏹否定副词⏹谦敬副词⏹指代性副词⏹一、程度副词⏹程度副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动作、行为的程度的副词。
⏹(一)表程度高⏹有“最、大、太、至、极、绝、尤、愈、略、殊、良、甚、孔”等⏹最、至、极、绝——最高度⏹大——十分⏹太(泰)——指程度上超过一定的限度⏹殊、尤、特——特别、非常⏹以上词古今意义变化不大⏹讨论:⏹1、良⏹“良”在汉代,与“久”连用,“良久”就是很久⏹六朝以后,修饰其他词语,“的确”、“很”⏹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史记·商君列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经注·江水)⏹2、甚:⏹在六朝以前,既作状语,也作谓语、定语,是形容词。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夫人。
”(《战国策·赵策四》)⏹苛政暴吏,甚于虎也。
(《论衡·遭虎》)⏹六朝以后,才由形容词转变为表程度高的副词。
⏹好读书,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其实汉代偶有使用:⏹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贾谊《论积贮疏》)⏹此外,较为特殊的有“孔”、“重”,一般可译为“很”。
⏹①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诗经·豳风·东山》)⏹②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礼记·檀弓下》)⏹(二)表程度不深、轻微⏹常见的有“少”、“稍”、“略”、“颇”、“微”等,一般可译为“稍微”、“略微”等。
⏹先秦一般用“少”⏹汉代以后才用“略、微、颇”⏹唐宋以后用“稍”⏹例如:⏹①太后之色少解。
古汉语文言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
常用文言文虚词之十八:之.《说文》:“之,出也。
”本义为动词,义为“出”“往”“到”。
“之”的虚词用法是其假借义,可作代词、连词和助词。
代词“之”用法灵活,可代人、事物、处所等,现代汉语仍保留了部分用法;连词“之”多见于先秦典籍中;助词“之”主要用于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
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也保留了结构助词“之”的一些用法。
代词“之”既可作人称代词,亦可作指示代词。
一、人称代词。
“之”指代第三人称,不仅可指代人,而且可以指代事、物、时、地等。
既可指单数,也可指复数。
在句中主要用作宾语,少数充当定语。
(一)“之”作动词宾语。
1.“之”所指代的对象或事物出现在上文中。
可译为“他(们)”“她(们)”“它(们)”,或根据文义灵活译出。
例: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勾践灭吴》)2.“之”所指代的对象、事物出现在下文中,内容多为引述前人的名言或古书的记载。
动词主要以“闻”“有”“识”“歌”等为常见。
“之”可根据文义灵活译出。
例: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勾践灭吴》)3.“之”字指人,形式上是指第三人称,实际上是指说话者自己,即指第一人称。
可译为“我”。
例: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捕蛇者说》)4.“之”字指人,形式上是指第三人称,实际上是指听话人,即指第二人称。
可译为“我”。
例: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左传·宣公二年》)按:“之”指代听话人(赵盾),可译为“您”。
古汉语副词
(二)范圍副詞
1、但、徒、特、第(弟)、直 、 )、直 2、獨 、 3、僅 、
(二)範圍副詞
但
現漢中的“ 現漢中的“但”是轉折連詞; 是轉折連詞; 古漢中的“ 主要是表示範圍副詞, 古漢中的“但”主要是表示範圍副詞, 用來限制範圍, 僅僅” 用來限制範圍,是“只”、“僅僅”的意 現代漢語中的“ 思。現代漢語中的“不但”、“但願如 ”“但求無悔”等詞語中還保留“ 此”“但求無悔”等詞語中還保留“但” 的古代用法。 的古代用法。如: 匈奴匿其壯士肥牛馬, 匈奴匿其壯士肥牛馬,但見老弱及羸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畜。(《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不聞爺娘喚女聲,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 樂府詩集·木蘭詩》 濺。(《樂府詩集·木蘭詩》)
(四)情態副詞 蓋
古漢, 可作情態副詞 情態副詞, 古漢, “蓋”可作情態副詞,常放在 句子開頭,表示提示或推測性論斷的語氣, 句子開頭,表示提示或推測性論斷的語氣, 起引起下文的作用,一般不好進行對譯。 起引起下文的作用,一般不好進行對譯。如: 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
劌論戰》 劌論戰》)
田忌一不勝而再 史記·孫臏》 田忌一不勝而再勝。(《史記·孫臏》) 到了唐代,又可以專指“第二次” 到了唐代,又可以專指“第二次”: 寺憶新遊處,橋憐再渡時。 杜甫《 寺憶新遊處,橋憐再渡時。(杜甫《後游
修覺寺》 修覺寺》)
(三)時間副詞 復
現漢, 現漢,“復”是不成詞語素,表示事情 不成詞語素, 又一次發生,意思是“ 古漢, 又一次發生,意思是“再”、“又”。古漢, 是時間副詞,表示事情又一次發生, “復”是時間副詞,表示事情又一次發生, 意思也是“ 意思也是“再”、“又”。如: 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古汉语文言虚词疑问代词助词副词归类(转)
第三节疑问代词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要紧有“谁”“孰”“何”“曷”“奚”“胡”“恶(wū)”“安”“焉”“几”“几何”。
汉魏时期显现“何物”“何等”,是询问事物的,相当于“什么”。
“谁”“孰”要紧用来询问人。
例如:(1)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歧予望之。
(《诗经·卫风·河广》)——按:歧,通“企”,踮起脚跟。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3)哀公问:“门生孰为宜学?”(《论语·雍也》《尚书》里有一“畴”字,也是用来询问人的,相当于“谁”。
例如:(4)帝曰:“畴咨假设时登庸?”(《尚书·尧典》)——按:此例《史记》翻译成“尧曰:‘谁可顺此事?’”“谁”在汉魏以后也说成“阿谁”。
例如:(5)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何”“奚”要紧用来询问事物,能够翻译成“什么”。
其中“何”偶然也写作“可”。
例如:(1)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2)人能够食,鲜能够饱。
(《诗经·小雅·苕之华》)——按:此例意思是,人拿什么吃,拿什么饱?(3)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诗经》里“以”有时也是疑问代词,当“何”字解。
例如:(4)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诗经·召南·采蘩》)汉魏时期产生的“何物”“何等”相当于上古的“何”,也是询问事物的,能够翻译成“什么”。
例如:(5)所谓尸解者,何等也?(《论衡·虚道》)(6)令有酒色,因遥问:“伧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
”禇因举手答曰:“河南禇季野。
”(《世说新语·雅量》)(7)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卿何物?”(《世说新语·方正》)(8)大鬼事后,捉得一小鬼,问:“此何物?”曰:“杀人以此矛戟……”(《搜神记·夏侯弘》)“胡”有人说是“何故”的合音,用来询问缘故,能够翻译成“什么缘故”;但也能够用来询问其它事物,能够翻译成“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率:(单用译作“一律”“全都”,与 “大”连用,可译作“大都”“大抵”)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古 诗率.以四言为体。《全晋文》 (古 诗大都以四字一句作为它的体裁。) 饮 食,大率..鼠之余也。《柳州某之鼠》 (吃的东西,大抵是老鼠剩下的。)
3.表示共同、相互:共、同、相、互、交、 交相、相与 相:(作副词表达内容比较丰富) 1) 作“互相”讲 ……故曰:“教学相.长。” 《礼记· 学记》 (教育别人和自己学习是 互 相促进的。)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2) 作递进讲, 即一个接一个,一代接一代 前后相.随 父子相.传 3)“相”还可偏指一方 不 久自当归,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 ([焦仲卿语刘兰芝]不久我一定归来,我发誓 决不辜负你。) 穆居家多年,在朝诸公多 有相.推荐者。《后汉书· 朱穆传》 (大臣 中有许多人推荐他。)
(14)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但 是“独”在问句中,不表示“表示”或 “只”的意思,主要是表达反问语气。 (15)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16)且鄙人虽愚,独.不知夫狼乎?《中 山狼传》
范围副词“仅”从古到今也发生过较大的变化, “仅”表示“只”“才”“刚够”的意思,这是 古今一致的。例如: (17)齐王遁而走莒 (ju),仅.以身免。《史记》 (18)室 仅.方丈,可容一人居。《项脊轩志》 “仅”的 特点是言其少,但是,在唐代诗文中“仅”还可 以言其多,有“几乎”“将近”“差不多达到” 的意思。 (19)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 《张中丞传后叙》 (20)凡枉赠答诗仅.百 篇。《与元九书》 (21)江国路千里,山城 仅.百层。(《泊岳阳城下》杜甫) 这类“仅” 一般只用在数目了前面,读去声jìn。
2)表示统括,相当于现代汉语“都”“全”: 尽、皆、咸、举、俱(具)、并、备、毕、既、 胜、凡、率、大凡、大率 毕、咸:(1)群贤 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 (很 多贤明的人都到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 一起。) (2)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 者,并举而争起矣。 《论积贮疏》 (政治 没有完全上轨道,远方对朝廷怀有二心的人就 会争相起来造反。) 既: (1)宋人既成列, 楚人未既.济。《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 (2) 东西周皆入秦,周既.不祀。《史记· 周本纪》 (东周西周都并入了秦国,周朝完全不进行祭 祀。)
除“但”以外,“徒”“特”“第”“直” 在古代汉语中也常用来表示“只”的意思。 例如: (5)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 (6)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7) 是直.可欺当时之人,而不可欺后世 也。《与高司谏书》 (8)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从二足 而无毛也,以其有辩也。《荀子· 非相》
欲:可作助动词,“想要”“打算”讲。 作副词当“将”、“将要”讲,表示某种 情况将要发生。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 欲.来风满楼。(唐· 许诨· 《咸阳城东楼》) 佗脉之曰:“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 内疽,食腥物所为也”。《华佗》 且:将、 将要。 赵寇至,且.入界。《史记》 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 《史记》 臣死且.不避,巵酒安足辞? 《史记》 (尚且、姑且,情态副词。)
一、副词的性 质
副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在句子 中充当状语或补语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 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和否定等 作用的词。 副词是半实半虚的词①实词的 性质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独立充当句子的 次要成份。②虚词的性质不能单独表示一 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事实不能作句子 的主要成份主语、谓语等。 古代汉语的副 词有些今天已经不使用了有的还在使用还 在使用有的古今意义无别有的古今意义有 别。对于古今意义有别的我们要特别注意 也重点讲解这些。
3、 示将来(表示动作将要发生):行、且、 将、垂、欲。 行:“行”和“行将”义同, 当“就要”、“即将”、“很快”讲,也当 “将近”讲。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 行.休。《归去来辞》 (羡慕自然界的一 切生物及时发育,感叹我的一切即将终止。) 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与吴质书》 (时光容易消逝,离别以来又将近四年。) 垂:当“将要”讲,也当“将近”讲。 四 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垂老别》杜甫) (天下没有太平,快要死了还不得安宁。) 雄据巴、汉垂.三十年。《三国志· 魏书· 张勇 传》 ([张勇]称雄占据四川、汉中将近三十 年。)
胜:(作副词当“尽”讲) 不胜 枚.举 美不胜.收 古者富贵而 名摩灭者,不可胜.记。《报任安书》 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荀子· 强国》
凡:(率、大凡、大率,这几个词都表示总括) 凡.杀三人,伤五人。《汉书· 文三王传》武 留匈奴凡.十九岁。《汉书· 苏武》 凡.事豫 (预)则立,不豫则废。《礼记· 中庸》 (所 有的事,预先有计划有准备就成功,------失败。) 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雠者所快。 《后汉书》 大凡:(词性可作副词,可译为 “一般地说”“大体上说”) 大 凡..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部,万 三十二百六十九卷。 《汉书· 艺文志 》 (书 大体上分成六大类38种,由596家写成,共 13269卷。)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送孟东野序》韩愈) (一般地说,事 物得不到它合理的待遇时,就要发出不满的呼 声。)
但是,副词“曾”在古代的主要用法并不是表 示时间,而表示情态,用来加强否定语气,和 现代“居然”“竟”的意思微微相近。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 纣贵为天子,死曾.不如匹夫。《史记》
宿:当“一向”讲。 灵帝宿.闻其名,数引纳 之。《后汉书· 刘陶传》 (宿,素也。可作动、 形。) 雅:当“素常”、“向来”讲。“雅素”、 “雅故”与“雅”同义。 雍齿雅.不欲属沛公。 《史记· 高祖本纪》 (雍齿本来[从来]不愿意隶属 沛公。) 甫(fǔ):当“才”、“刚才”讲。 武 俊甫.十五,善骑射,与张孝忠齐名,隶李室臣帐 下为裨(pì)将。 《新唐书》 今歌吟 之声未绝,伤痍者甫.起。《汉书· 匈奴传》 (受伤的人刚刚能起来。) 适、方:也作“刚才” 讲,“方”可作“正在”讲。 适.启其口,匕首 已陷其匈(胸)矣。《治安策》 剧辛方.赵至, 邹衍复其来。(《古风十九首》李白) (剧辛刚 从赵国到燕国来,邹衍又从齐国来。)
既: a.时间:过去。“既已”可连用,“既而”等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相持既.久,日 晷(gui)渐移。 《中山狼》 (相持的[时间]已久, 太阳的影子渐渐移动。) 既.已得之,又恐失之。 《荀子· 子道》 b.表示行为很快就要发生,当“马 上”“立刻”(较少) 既.当远别,遂住三日 共语。《世说新语》 (马上就要远别,于是留住 三天一块说说话。) c.表示动作行为保持原状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羌村三首》杜甫) (战争依然不止,孩子们都去东征了。) d.范围 副词,“全部”、“都”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 既.济。《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 e.既,表示时 间短暂,可译为“过了不久”、“一会儿”
少 现代汉语中的“少”常作形容词其含义与 “多”相对古汉语中“少”常作程度副词 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相当于现代的 “稍”。如 辅之以晋可以少安《左传· 僖公 五年》稍微安定些。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 策· 触龙说赵太后 稍微消解。
现代汉语中的“稍”是 “稍微、略微”古 汉语中的“稍”却是 “逐渐、渐渐”的意 思。如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史记· 项羽本纪》 逐渐地剥夺。 蔽林间 窥之稍出近之 柳宗元《三戒· 黔之驴》逐渐 出来。
既.,荣公为卿士。《国语· 周语》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 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左传· 隐 公元年》
古代汉语里作副词用时,可以表示时间,意思 相当于“曾经”,各现代汉语用法相同梁王以 此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记· 袁盎晁错列 传》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史记》
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史记· 三代世表序》略微有。
这一副词说明动作或与动作有关事物的范 围,或数量的多少。范围副词,如 “皆”“尽”等古今变化不大,变化比较大 的有“但”。现代汉语里,“但”主要是表 示转折的连词;古汉语里,“但”则主要是 表示范围的副词,和现代汉语的“只”相当。
1.表限定,把人、事物的动作、行为限定 在某个范围: “但”“特”“徒”“独”“仅”“直” “第”“唯(惟)”“只”“止”。 ⑴ 光武不取财物,但.会兵计策。《后汉书》 ⑵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示儿》 ⑶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 但.见老弱羸畜。《史记》 (匈奴隐藏 了他们精壮士兵,肥大牛马,只露出老弱 的兵士和瘦弱的牲畜。) ⑷不闻爷娘唤 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9)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 孙 子吴起传》 (10)江山之外,第.见风帆、 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黄州新建竹楼 记》 (11)君弟.(第)去,臣亦且亡。 《史记· 袁盎晁错列传》 (您只管逃走, 我也将要逃亡。) “独”原是“独自”的 意思,也可以引申为“只”。 (12)天 明登前程,独.与老翁别。《石壕吏》 (13)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史记》
古代汉语常 识之副词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副词。 学习本章要让学生了解副词的特殊性质要掌 握一些主要副词古今含义和用法的差异能从 古籍中正确辨认出这些副词并准确理解其用 法和意义从而提高阅读理解古籍的能力。 【重点难点】 “少、稍、颇、但、第,弟、 直、仅、曾、再”古代的含义 “不”和 “弗”用法的差异 “表敬副词”概念 “请”古今用法的差异
2. 表现在。“方”、“正”、“鼎” 方: 主要表示现在时。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 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吕氏春秋· 察 今》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何辞为?《史记· 项羽本纪》 (现在人家 已拿着刀和砧板,我们已象等着被刀切的 鱼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