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专题07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古代诗文阅读(解析版)
巅峰冲刺江苏省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考点扫描专题07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古代诗文阅读【考点解读】江苏省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B级。
预测2020年高考,是江苏省语文卷的必考内容。
“常见文言实词”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只是考查文言实词知识,还要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大纲上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我们在复习时,要在掌握 120个文言实词的基础上,扩大文言实词的内容范围,了解更多文言实词的含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文章大都选自课外,考生未曾相识,全是陌生的文字,历年都是这样,这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即使有的考生碰巧读过所选的文章,也不会知道试题的,那可是国家机密。
这时,考生应当淡定,不要惊慌。
首先,要快速把几道试题阅读一篇,有个初步印象,然后带着试题阅读原文,再下来就是答题。
这样收效会好一些。
我们不提倡先读文本,再读试题,接下来答题。
这样,目标不能早明确,显得有些茫然,会造成思维反复运用,导致重复劳动,效果会差一些。
当然,这里还要考虑到每个考生不同的答题习惯。
总而言之,考生按照平时的答题习惯来运作就好,不必非要怎么着不可。
这里主要讲一下答题方法:(一)掌握文言实词。
高考一直都在考文言实词,只是近两年未考,是不是从此退出了?不会。
它仍然是高考大纲规定的主要考点之一,即使不直接考查,也会在文言文翻译题中得到体现。
今后可能用一种新题型来考查文言实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学好课文是基础,举一反三是关键。
你熟练掌握了120个文言实词,甚至熟练掌握了360个文言实词,如果不会举一反三,也不能在考试中正确答题。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 关联的意义。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 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 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题。把握一词 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 比喻义和假借义。
实 词
一词多义现象示例 例句 译文
计亦死。《陈涉》 今复十年,存亡不 可知。《苏武传》
实词释义
郡中的贤德人士向当政者 请求,立即清理废弃的魏 忠贤祠堂的旧址以埋葬五 位壮士。
清 理
予除右丞相兼枢 我被封官为右丞相兼枢密 拜 密使 使。 官 掌握一词多义需多读、多查字典、多积累。
另外,要掌握一些多义词词义推断方法。
多义词词义推断方法
字形推断法
语境推断法
课文迁移法
成语印证法
对句判断法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 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 西洲。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分析: 1、“常见文言实词”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 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 2、“在文中的含义”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 的意义; 3、重点掌握多义词、古今异义、偏义复词、 古字通假等实词知识。 本考点不仅考查考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 情况,还考查考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2、语境推断法
高考考查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 翻译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理解推断。 如某年高考试题要求选择文末"子访得之"的"访"字 的意思: A、咨询 B、探望 C、寻求 D、访问 联系上下文内容,李衡临终告诉儿子,自己生 前曾购置有"千头木奴",只有"寻求"一义合适,其 余三个义项均不合文意。
语法分析法
1、字形推断法(形训法)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三理解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提要:“ 常见实词”,指一般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古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常用的词;或古今常用,意义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词。
“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是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考查最多。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最大的是词汇。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
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复习时,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
重点是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难点是古今异义、异读字和异体字。
1、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词的古今异义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还有一些古今字形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词义发生了演变。
〈1〉词义扩大江:专指长江→泛指大的河流好:女子相貌好看→美好的气质〈2〉词义缩小臭:气味好坏→坏气味让:谦让、辞让,责备→谦让、辞让〈3〉词义转移涕:眼泪→鼻涕偷: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偷窃〈4〉词义弱化很:凶狠〈程度很高〉→〈程度减低〉怨:仇恨、怀恨→埋怨、责备〈5〉词义强化恨:遗憾、不满意→仇恨、怀恨诛:责备→杀戮〈6〉感情色彩变化卑鄙: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品质恶劣爪牙:得力帮手→坏人的党羽〈7〉名称、说法改变目—眼睛寡—少歧—岔路夷—平傍—靠近2、分辨单音词和复音词文言文单音词居多数,现代汉语双音词占多数。
文言单音词发展为白话双音词有以下三种情况:〈1〉前后加辅助成分〈前缀、后缀〉师→老师姨→阿姨担→ 担子石→石头〈2〉前后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亡→逃亡诱→诱惑旗→旗帜奇→奇特〈3〉换为完全不同的词悟→明白寐→睡觉冥→昏暗邦→国家注意:〈1〉不要把文言的两个单音词误认做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整理精校版)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必修教案1015 19:58::《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文言实词是历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
2015届高考模拟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1. 常见文言实词。
所谓“常见”,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上所列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文化经典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2. 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
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等,其中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的考查是重点。
考查形式主要有:1. 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
要么是对某个实词提供四个备选项,要求选出正确答案;要么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后者是近几年高考常见的考查形式。
2. 要求考生辨别词义差异。
要么是比较不同句子中字形相同的实词的意义,重点考查一词多义的情况,要么是要求找出与现代汉语在意义上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即比较词语古今义的异同。
一、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就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文言实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
词的意义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形式延伸出来的。
【例】(2015高考模拟·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卖酒者传魏禧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
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
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不得决者,相对咨嗟。
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
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四百金。
”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
作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试大纲》规定,实质就是依据上下文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它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
纵观近几年高考涉及的文言实词可以看出,主要考查的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等。
1、一词多义这种情况包含两层含意:一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一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
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的形成情况比较复杂,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延伸出来的。
例如:①间:间缝。
《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②中间。
《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
”③缝隙,空隙。
《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④介入其间,参与。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⑤隔开,隔绝。
《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
”⑥断断续续,间或。
《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⑦隔阂。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故君臣多间”。
⑧挑拨离间。
《史记·屈原列传》:“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⑨暗中,偷偷地,悄悄地。
《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乃屏人间语……”⑩抄近路,抄小路。
《鸿门宴》:“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又如:“朝服衣冠”的“朝”,应该读zhāo,义为早晨,名词,是本义。
因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是在早晨,所以引申为“朝拜”,动词。
课文中“皆朝于齐”的“朝”就是“朝拜”,进一步引申为大臣朝拜皇帝的地方,即“朝廷”,课文中“于是入朝见威王”即是此义。
识记一词多义可以以词语的本义入手,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按照发散特点进行识记。
2、通假字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
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
通假字和本字本来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是,在阅读时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解释不通时,那么它可能就是通假字了。
通用字,指两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中考语文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一考点一般直接独立设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是不可忽视的考查重点。
综观近年考情,该考点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考查特点:1.从考查方式看,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文中选出四个语句,要求解释加点的实词的意思。
考查时,以单音节词居多,双音节词也时有出现。
(2)偶尔在选择题中与虚词混合在一起考查。
(3)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且实词往往是得分点。
2.从考查内容方面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涉及五个考查点: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偏义复词等现象。
其中,前三种是重中之重。
3.从文言实词的根本来源看,中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中出现过,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中考文言文中出现的相关实词看似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没有联系,但认真分析后可以看出,这些词的意思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不可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了解文言实词的定义和重要性,探索它们在古代诗文和小说中的应用,以及 如何在现代汉语中理解和运用这些词汇。
常见文言实词介绍
1山
不仅表示地理概念,还具 有象征和隐喻的意义。
2水
在文言文中,不仅代表自 然界的水,还包含着世界 的变化和生命的流动。
3明
除了表示光亮和清晰,还 可以用来描述个体的智慧 和思想的启迪。
通过用毛笔书写文言实词,加深对其内涵的感悟和 理解。
弯
弯月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描绘浪漫与情感。
鸟
鸟儿常常被用来象征自由、渴望和追求。
文言小说中的文言实词运用
1
英雄
文言小说中经常用来形容勇敢、正直和坚韧的主人公。
2
美人
除了形容女性的美丽,还可以指代机智、聪明和灵动。
3
妖精
用来描述神秘、诡异和超自然的存在。
4
奸臣
代表着权谋、欺诈和背叛。
文言实词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3 注意上下文逻辑
关注文言实词使用的背景 和环境,推导出可能的意 义和含义。
文言实词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阅读经典文学
通过阅读古代经典文学,加深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和 运用。
使用单词卡片
编写文言实词卡片,加强记忆和巩固词汇的使用。
参加文言实词课程
找到专业的导师,系统学习和掌握文言实词的技巧 和应用。
练习书写文言实词
红
既可以表示颜色,也表示光鲜 和喜庆。
白
除了表示颜色,还可以表示纯 洁、无辜和公正。
黑
除了表示颜色,还可以表示邪 恶、不幸和神秘。
如何通过上下文的特点和文法 规则,加深对句子结构的 理解。
2 熟悉相关字词
文言文所有实词解释
文言文所有实词解释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表达方式,使用的词汇和句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实词在文言文中的解释:1. 之:表示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介词"的"。
2. 乃: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连词"就"。
3. 是:引导主语或宾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
4. 以:表示手段、方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介词"用"。
5. 也:表示肯定或推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了"、"吧"。
6. 去:表示离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动词"走"。
7. 吾:指代第一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
8. 汝:指代第二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
9. 尔:指代第二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
10. 於:表示地点、时间、范围等,在句中常有介词的作用。
11. 何: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疑问代词"什么"。
12. 之所以:表示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连词"因为"。
13. 昔者:表示过去的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从前"。
14. 可以:表示可能、许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可以"。
15. 必将:表示必然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定会"。
16. 无论:表示不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连词"无论"。
17. 且:表示连词"而且"或副词"还"的意思,用来连接句子,表示顺承。
18. 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副词"也",表示程度较轻。
19. 久:表示时间的长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长时间"。
20. 尽:表示竭尽、全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全部"。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
谢谢你的关注
谢谢你的关注
20
(4)由原只表示某事物一部分的词, 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的整体。
【例如】
“秋”。 《说文》:“禾谷熟也。”本指
一年四季中的“秋季”。后由一个 季节扩大为一年的意思。如“一日 不见,如隔三秋”。
谢谢你的关注
谢谢你的关注
21
2、词义缩小
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 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 的现象。
②“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触龙说赵太
后》:“丈夫变爱怜其子乎?”这里指成年男子。
今义“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
③“子”:最初是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孩女孩都
称子。现在“子”只指“儿子”。
④“臭”:古代泛指气味。现在只指难闻的气味。
谢谢你的关注
谢谢你的关注
24
(3)词义义项的减少 【例如】
①“劝”:古义常用义项有鼓励、劝说、规劝。《劝学》
谢谢你的关注
谢谢你的关注
18
(2)由感觉性质相通,从原意扩大到其它 感情相似的意义。
【例如】
①甘”。
《说文》:“美也。”“物之甘美者也,甜
也。”现在常用的意义除了指味美,味道甜之外,
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甘心情愿”。
②“苦”。
《说文》:“苦,苓也。”“苓”是一种苦
菜,表示味苦的意思。现在的“苦”,不仅有
理解常见文言
实词在文中的 含义谢Fra bibliotek你的关注谢谢你的关注
1
【考点阐析】
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 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 “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综合这两 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 我们掌握文言实词的情况,又是考查运用这些知 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一章: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与用法1.1 学习目标: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概念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及其基本含义。
1.2 教学内容:文言文实词的定义与分类。
常见文言文实词的举例及其含义。
文言文实词在句子中的用法。
1.3 教学活动:引入实词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现代汉语实词的学习。
通过举例讲解常见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及用法。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1.4 练习与巩固:提供一些文言文句子,让学生识别并解释其中的实词。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第二章:一词多义现象2.1 学习目标:理解一词多义的概念及其在文言文中的表现。
学会通过上下文来判断词义。
2.2 教学内容:一词多义的定义及原因。
举例说明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的具体运用。
上下文对词义判断的重要性。
2.3 教学活动:引入一词多义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现代汉语中一词多义的例子。
通过文言文例句展示一词多义的现象。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的运用。
2.4 练习与巩固:提供一些含有一词多义的文言文句子,让学生通过上下文判断词义。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对一词多义的理解。
第三章:词类活用现象3.1 学习目标:理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及其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
学会识别并分析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2 教学内容:词类活用的定义及分类。
常见词类活用的例子及其含义。
词类活用在句子中的运用。
3.3 教学活动:引入词类活用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现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例子。
通过举例讲解常见词类活用的含义及用法。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词类活用的理解。
3.4 练习与巩固:提供一些含有词类活用的文言文句子,让学生识别并解释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对词类活用的理解。
第四章:通假字现象4.1 学习目标:理解通假字的概念及其在文言文中的运用。
学会识别并解释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4.2 教学内容:通假字的定义及原因。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有点难)
三、文言实词词义理解出错的主要原因 1.不明词义 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 择,难以辨析古今意义的细微差别,这都 会导致错解实词。 【例 1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 质:询问 B.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善:友好 C.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玩: 玩味 D.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 录:记载
1 .同音通假。同音通假指的是通 假字与本字读音相同。例如:蒲苇纫 ( 纫,通“韧” ) 如丝。 ( 《孔雀东南 飞》) 2 .双声通假。双声通假指的是通 假字与本字声母相同,韵母不同。例 如: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 “纳”)。(《鸿门宴》) 3 .叠韵通假。叠韵通假指的是通 假字与本字韵母相同,声母不同。例 如:举酒属(属,通“嘱”)客。 (《赤壁赋》)
则其负(载)大舟也无力。(《逍遥游》)
担、支撑,再引申为抱有、享有,又引申为依仗、
武安负 ( 依仗 ) 贵而好权。 ( 《史记·魏其武
安侯列传》)
2.音不同,义也不同。此类多为多音 多义词。例如: “属”: (1 )shǔ,意思有:①隶属, 如“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 部”(《琵琶行》);②掌管,如“在骨髓, 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 《扁鹊见蔡桓 公》 ) ;③类,等辈,如“不者,若属皆 且为所虏”(《鸿门宴》)。(2)zhǔ,意思 有:①连接,如“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 异”(《三峡》);②撰写,如“衡少善属 文”(《张衡传》)。
4.词的古今感情色彩不同
词的感情色彩不同,表现的意思也不一样。
如“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的“爪牙”,古
义指“兽类的脚爪和牙齿”,无贬义;今义喻指 坏人的党羽,属贬义词。又如,“先帝不以臣卑 鄙”(《出师表》)的“卑鄙”,古义为“低微浅 陋”,表谦虚的中性词;今义是品质恶劣,属贬 义词。
古诗文阅读专题1第1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例如:“今有一人 ,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 ,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 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暗 衬。
• 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 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
• [解析] A.刘兰芝应该是昼夜勤奋地“作”, 此处是偏义复词,偏指“作”。B.希望可以救助 的应是“急”,此处“缓”为暗衬。C.“得”指“成功” ,“失”指“失败”,此处是单音词连用,无偏指 。D.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偏指“入”,此处是 偏义复词。
• 文章助读
• 批注:①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这部分内容 多在开头。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 、性情有关。如本层中:姓名,马文升;字 ,负图;品行,刚正不阿。
• 批注②:主要事迹一。在阅读时要理清时间 、地点、人物、官职、事物等。时间:成化 年间。事件1,初年,召为南京大理卿。事件 2,满四之乱,晋升为左副都御史,救灾民, 并分别于黑水口、汤羊岭败贼。事件3,晋升 右都御史,调粮、盐价银救百姓。事件4,孝
• 批注⑤:主要事迹四。事件,正德年间告老 还乡,正德五年去世。
• 批注⑥:整体概括。1.文武全才、随机应变。
• [审明题意] 对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 确的
• [解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 中的具体含义,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 或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 项,还要注意联系课本举一反三。A.“登”,在 此处应为“考中”之意。“进士”不是官职,只相 当于当代的“学历”,所以此处不能译为“升职” 。据下文“授御史”,可知应是先考中进士,后 授御史一职。B.“录”,记载。可见熟语“备忘 录”。C.“振”通“赈”,救济。D.“勒”,铭刻,可 见于范仲淹《渔家傲》有“燕然未勒归无计”就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练习: 1、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名词 作状语的两项是( )。 A、人皆得以隶使之 B、沛公欲王关中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俊才星驰 E、籍吏民,封府库
当堂训练: 1、邹忌朝服衣冠。 2、有一老父,衣褐,至良人所。 3、江水又东。 4、其疾病而死 5、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迷,不复得路。 答案:
1、服:穿上戴好 2、 衣:穿 3、东:向东流 4、疾病:患疾病 5、 志:做标记。
二、名词活用为状语:
古汉语中 , 有的名词可直接放在动词前作状 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
考点 分布 1.一词多义。 2.通假字。 3.古今异义词。 4.偏义复词。 5.词类活用。
文言文专题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弄清楚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 成分组成; 2、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规律 解答试题; 3、引导学生运用所讲的方法,能自行归纳其 他文言知识规律。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快速判断出活用词,根据活 用的常见规律,明确活用类型。
4.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 均为方位名词,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 “向”“到”或者“对”一类的介词。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5.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这一类句中 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 词“每”,也可将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 “一……比……”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规律: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今王鼓乐于此。
5、“所”+名词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实词第二部分 考点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第二部分 考点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11
基础知识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古今词义的变化 古今词义变化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感情色彩变化。 掌握古今词义变化的规律,是为了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材必修和选修教材之中。其中文言文11篇,诗词曲22篇。
二、一词多义 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 义,而且往往属于不同词类。学习一词多义的知识,可 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以“引”字为例:
命题规律
一、考情回顾 2007 - 2013 年高考语文(广东卷)文言实词的考查方式及 内容:
二、2014年预测 1.题型。
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设问形式与上表中近三年的
表述相近。 2.方式。 静态考查,将实词的意义置于词语或短语中进行辨 析。 3.内容。 考查词语不一定在《考试说明》规定的120个实词之
(2)联系成语。即从成语和习惯用语中考察古词古义。 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联 想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 【例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 【例2】危乎高哉(《蜀道难》) 【例3】亡去不义(《鸿门宴》) 例1的“爽”义为“差错”,成语有“屡试不爽”,词 语有“爽约”。例2的“危”义为“正”,成语有“正襟危 坐”。例3的“亡”义为“逃跑”,成语有“追亡逐 北”“亡命天涯”。 (3)联想课文。遇到需要解释的词语,联想初高中的 课文中的有关词语,帮助判断。 【例】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旧唐书· 裴矩传》) 《鸿门宴》中有“不如因而善遇之”,“遇”为“对待” 之义,根据上下文语境,不难发现此处“遇”应该解作“对 待”,而不是“优待”。 4.推断句法,理其结构。 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与其前后的 词都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分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文言文是我们必须学习和了解的一种语言形式。
在中国古代,文言文是我们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中最为主流的方式,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本功。
即使现在,文言文仍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是指语言中有实际意义的词。
它们是构成句子的基本语音单位,而且这些词在句子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根据字义和用法,文言实词又分为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助词等七种类型。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理解这些实词的含义是理解文言句子的关键。
一、名词名词指的是人、事、物、地方等名字,它在句子中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和状语等。
常见的文言名词有“甫”、“兮”、“焉”、“乃”等。
这些名词在句子中的含义与字面意义可能会略有不同,比如“甫”在句子中可以表示“刚刚”、“方才”的含义,而“兮”则是一种语气助词,表示肯定或疑问。
二、形容词形容词是用来描述人、事、物、地方、天气、时间等性质的词语,它在句子中可以作定语、补语和表语等。
常见的文言形容词有“清”、“瘦”、“深”、“高”等。
这些形容词常常带有象征性含义,例如“清”可以表示纯洁、清白;“深”可以表示深刻、深沉;“高”则表示高尚、崇高。
三、动词动词指的是表示动作或者状态的词语,它在句子中可以做谓语、宾语、状语、补语等。
常见的文言动词有“行”、“逝”、“来”、“思”等。
这些动词常常带有诗意或者哲理性的含义,例如“行”可以表示行动、实践;“逝”则表示流逝、消逝;“来”可以表示到来、归来;“思”则表示思考、思念等。
四、副词副词指的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句子的词语,它在句子中一般用来增强语气或者表达强烈感情。
常见的文言副词有“频”、“恍”、“已”、“往”等。
这些副词大多数可以表示时间或空间的关系,例如“频”可以表示频繁、多次;“恍”可以表示恍惚、迷糊;“已”则可以表示已经、已经过。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
二、注意:一是“常见实词”。
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是指在文章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
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这主要包括初高中课本、读本及其他课外读物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有的涉及通假,有的多音多义,有的古今异义,还有的由于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变化,因而实词的含义只有根据具体的语境才能明确。
三、文言实词的复习注意:1、不要离开原文2、不要离开课本3、要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四、文言实词考什么1、选出对词语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2、选出与例句中指定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3、判断各组句子中同一词的词义是否相同;4、语句翻译。
五、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单音性、多义性、近义性、活用性(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通假性。
六、正确理解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种词类:1、通假字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4、偏义复词5、单音词和复音词6、反训词7、词类活用七、逐类过关(一)通假字:通假,是古文中音同或音近的字通用或借用的现象。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通假字包括通用字、假借字和古今字。
1、它有三种情况:(1)、以声旁代替本字。
(“直”通“值”,“县”通“悬”,“反”通“返”,“禽”通“擒”,“卒”通“猝”)(2)、以同声旁的同音字代替本字。
(“帖”通“贴”,“厝”通“措”,“谕”通“喻”,“说”通“悦”)(3)、没有声旁联系的同音字(“惠”通“慧”,“蚤”通“早”,“要”通“邀”,“裁”通“才”)2、掌握辨别通假字的方法1)一个字,按照它本身的含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时,可考虑定为通假字。
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中的“裁”,按其本身含义“剪裁;割裂”、“削减;消除”、“节制”、“估量;识别”等,无论如何也讲不通。
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复习 ┃ 高中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二、古今异义 古今词义的演变,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词义 扩大;②词义缩小;③词义转移;④感情色彩变化;⑤名称说 法改变。考生必须熟悉这些情况,才能准确理解古书内容。
高考复习 ┃ 高中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1.词义扩大 其特点是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如 “江”“河”,古代分别是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大 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现在泛指美好的事物、 品质等;“中国”,原指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
高考复习 ┃ 高中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3.词义转移 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或甲动作转移为乙动作等。 如“狱”,古义为“案件”“官司”。“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曹刿论战》):今义的“狱”是“监狱”的意思。 “走”,古义为“跑”“逃跑”,现在指“步行”。“假”古 义指“借”,现在为“假期”或“虚假”,连词性都转移了。 又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 “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 人”; “哭泣无涕, 中心不戚”《庄子》 ( )中的“涕”指“眼泪”, 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 现一般指“嗅觉”。
高考复习 ┃ 高中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如“锻炼”其本义为“冶炼”,古时多用来指“玩弄法律, 罗织罪名,对人进行诬陷”,属于贬义,而现代汉语中则指“通 过体育运动是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智的品德,或通过生产劳 动和工作实践来提高素质和能力”,变成褒义词了。 如“泼辣”古时指“凶悍,蛮横不讲理”,为贬义,而现 代汉语中多指“勇猛,有魄力,是褒义”。
高考复习 ┃ 高中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2.词义缩小 与词义扩大相反,它的今义范围小于古义。如“让”,古 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也可以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后一 意义不用了;“亲戚”,古代指亲属,可包括父母子女,现在 仅指因婚姻联成的亲属;“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现在 专指“妻”的配偶;“金”,古代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 金;“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 的建筑材料”称为“瓦”。
隐性考点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隐性考点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谓“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是指在运用中出现频率较高,属常用词或次常用词;二是要弄清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
综观近年来高考试题对本考点的考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文言实词主要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几种情况,但考查比较多的是“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2)考查的形式以选择题为主。
一般要求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其中“不正确的”一项。
对实词的理解在文言翻译中也有考查。
一、掌握文言实词的类常考形式(一)一词多义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义项,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
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
以“引”为例:[即时小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③复前行,欲穷其林④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④/②⑥/③⑤C.①④/②③/⑤⑥D.①②/③⑤/④⑥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穷”的多种义项。
③⑤寻求到尽头/动词;②⑥穷尽/动词;①④处境困难/形容词。
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大树将军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
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
每所止舍,诸将升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选自《后汉书·冯异传》)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①冯异为人谦退不伐伐:自夸②十年春,齐师伐我伐:讨伐,征伐B.①进止皆有表识识:赏识②天下谁人不识君识:认识C.①每所止舍舍:宿营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舍:舍弃D.①光武以此多之多:赏赐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多:大多A [解析] B项,①应解释为“标志”;C项,②应解释为“停息”;D项,①应解释为“赞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的“登”是“应试得中、考中”的意思。A项这个句子要表
达的意思应是“景泰二年考中进士”,根据这个语境,可判定 “登”的意义是“应试得中,考中”。B项句子中的“功”的 意思是“功绩”,结合前文看,应是平定“满四之乱”的功 绩,“进”是“晋升”,“左副都御史”是官职,把B项所给 的“记载”的意义放入句中恰当。C项句子中的“巩昌、临洮 饥民”是巩昌、临洮两地的饥灾百姓,结合后文“抚安流移”
其确切含义。
语境推断法在判定文言实词含义时,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运用下面几种方法时,往往也要运用该法确定具体含义。
方法2:结构分析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 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 语的词性、词义。
失,开御前讲席,断绝游玩和宴饮,停办并不紧急的事务,停
止额外织造,赈济饥民,捕捉盗贼。事后,文升又奏陈吏部主 管的十件事。孝宗全都表示赞赏并接纳。正德年间,朝政已转 移到宦官手里,文升年老,接连上疏要求离开,皇帝答应了。
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
不回答。五年后去世,终年八十五岁。文升有文武两方面的才 能,擅长应变,朝廷中的大事往往要等他来做决定。他在边疆 建立功勋,外国都知道他的名声。尤其看重气节,砥砺操守 (厉,同“砺”。廉隅,棱角,比喻端方的行为、品性),行 事坚守正道。他去世一年后,大盗到了钧州,因为马文升的家 在此地,即放弃了那里离开了。
如《荆轲刺秦王》中“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中的
“把”和“揕”,从结构上对举分析,可以推知较生僻的“揕” 是动词,再运用语境推断法,结合上下文写到刺杀秦王的语境, 可推断“揕”是“刺”的意思。
方法3:语法分析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 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主语、宾语常由名词、 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
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
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 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
待之决。功在边镇,外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
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未接触到的典范著作中经常出
现的实词,其考查点多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 活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等。 (2)“在文中的含义”,明确规定了考查的是文言实词 的语境含义。
2.了解命题形式 (1)客观选择题。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具体语境 中实词含义。
(2)主观表述题。在翻译题中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意
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授解题策略】
一、判定文言实词含义的五种方法 方法1:语境推断法 词义是不确定的,但上下文的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 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如《鸿门宴》中的“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一句中的 “谢”有“感谢;道歉;推辞;辞别;告诉;衰亡,凋落”等
义项,根据上文项羽要攻打刘邦的语境,可以判定“道歉”为
②辨明体裁风格。文言文体裁主要有三种:传记、散文、 议论文。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笔法,有不同的用词习惯, 心中有文体概念不仅有助于把握文意,而且便于理解词语。同 时,文章的整体风格特点也是我们解读文章、理解词语的一个 重要切入点。
③积累常用的文化常识。文言文中往往含有比较多的历史
文化信息,比如典章制度、官职封号、历法纪年、礼仪器物、 姓字名讳等,它们往往会成为我们阅读理解文言文的绊脚石。 因此,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
2.读句 文言实词最小的语境就是其所在的句子。文言语句有其 “个性”:
这些特点都是把握句意的重要“节点”,因此,我们应在 把握这些“节点”的基础上理解句意。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 句与句之间的关联性,不能把语句割裂开来理解,不能断章取
义。
3.读题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多以选择题为主。读题干,要弄清题干 要求是选择“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的一项”。读选项,
以缩小选择的范围,降低选择的难度。
【知识延伸】 高考高频考查的实词 籍、属、益、诣、第、易、然、鄙、归、著、薄、卒、干、
趣、及、寻、会、遂、质、委、躬、已、累、方、臣、次、矫、
延、顾、刺、称、多、度、就、假、舍、知、使。
【析典型例题】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 的问题。
(《聊斋志异·武技》)一句中的“鄙”的意义,选项所给的
意义是“粗俗”。我们可联想到学过的《烛之武退秦师》“越
国以鄙远”中的“鄙”,可以推知其应解释为“边邑”,从而
判定此项不正确。
方法5:成语对应法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理解 成语的基础上,便可推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荆轲刺秦王》中的“进兵北略地”中的“略”,可以
年,尽心军务,对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等事务,他多次
上书分条陈奏。只要是应当说明的国家大事,即使并非他的本 职,也言无不尽。曾经因为太子年已四岁,应该及早进行教 育,文升请求挑选淳朴严谨、老成又熟悉历史的人,教育扶持
太子,对太子言语举止都要正确引导。山东久旱无雨,浙江以
及南畿发生水灾,马文升奏请命有关部门救济抚恤,操练士卒 以备不测。皇帝都完全接纳。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 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吏部尚书 屠滽被罢免,倪岳取代了屠滽,倪岳去世,由马文升代替倪岳 任吏部尚书。南京、凤阳发生大风雨,房屋被毁坏,树木被拔 起,马文升请求皇帝减少饮食撤去歌舞音乐,修养德行反省过
一读句子,把握句子的基本特征,弄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二
读解释,揣测命题人设题的意图,大致确定词语释义的方向,
根据解释判断实词的词性以及该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
4.选答 文言实词的命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我们在确定选 项时,可以采取下面的方法: ①代入检验的方法。将解释放入句子中,看解释是否符合 语境,语句是否通畅,与原文大语境是否吻合; ②排除确定选项的方法。将自己有把握的选项剔除出去,
联想到成语“攻城略地”中的“略”,两者均应解释为“掠夺,
夺取”。
二、解答文言实词类题目的四大技巧 1.读文 理解词语是读懂文章的关键,理解文意 是推断词语意义的基础。因此,我们理解文 言实词,首先要会读文言文。具体说来,要
做到:
①培养文言意识。文言文中词语的意义大多不同于现代汉 语,因此,我们要在思想上让自己进入文言情境,从而形成思 维上的文言状态。这是我们解读文言文的感性入口。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
﹒
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 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 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
﹒
﹒
﹒
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 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 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
常考题型高分突破系列之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释题型特点】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古代记叙散文。文
言实词是古文表达内容的主体要素,要解 读文章内容,必须准确理解文言实词在文 中的含义。所以,文言文阅读中,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 含义就成为必考题目。
1.明确考点内容 (1)“常见文言实词”,明确了考查范围。指的是文言 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主要包括《新课程标准》上所举的
当等。
如《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前有副词
“数”(屡次、多次),后有名词短语“项王”,因此“目”
在此应是动词,作谓语,“递眼色”的意思。
方法4:联想推断法 有些文言句子,虽然我们没有见过,但是其重点实词的意 义和用法在学过的课文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 善于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 通。 如要判断“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
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
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 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 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
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
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 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 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 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 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 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
找到四个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并勾画出来。
第二步:整体把握,重点解读
文章主要写马文升为官尽职尽责,关爱百姓,进击寇贼,
训练军士,进谏朝廷,辅佐君主,政绩显赫。在整体理解文章 内容的基础上,重点解读四个句子及其前后句子的含意。
第三步:放入原句,核实意义 A项中的“景泰二年”是年号,“进士”是对古代科举殿 试考中者的称呼,不是什么官职,可以联想到成语“折桂登科”
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知识延伸】 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
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