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标解析(2017年版)

合集下载

解读01 前言——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解读

解读01 前言——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解读

2003年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前言部分,对化学学科的含义、特点与作用进行了明确的描述,准确定位了化学课程标准,明确了化学学科在高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调动化学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肯定了03版的作用和贡献,同时提出面对新时代社会的变化和要求以及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修订改进之处。

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前言部分主要是对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2.基本原则(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坚持反映时代要求。

(3)坚持科学论证。

(4)坚持继承发展。

二、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1.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主要变化■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强调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不只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一是保留原有学习科目,在英语、日语、俄语基础上,增加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

二是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

三是进一步明确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必修课程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全修全考;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选修选考;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可以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为学生就业和高校自主招生录取提供参考。

四是合理确定各类课程学分比例,在毕业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对原必修课程学分进行重构,由必修课程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学分组成,适当增加选修课程学分,既保证基础性,又兼顾选择性。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理解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理解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理解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于2018年1月出版。

新课标进一步强化了学科的育人功能,体现了鲜明的育人导向,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等明显增强。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新课标对于“化学”的定义上,补充了它的特征,即从微观层次认识物质,以符号的形式描述物质,在不同层面创造物质。

对于“高中化学课程”的定义,进一步补充了它的地位作用,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同时提出了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并强调了它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基本理念将原有的八条整合更新为五条,并为每一条进行了命名。

将原有“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体现化学学科的人文内涵”“引导教师反思”等删除;将原有“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社会面临的社会问题”整合为“选择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化学课程内容”;将原有的“评价方式”进行优化,变为“倡导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新增“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的基本理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为更好的体现化学学科育人的价值,适应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2017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目标部分做了较大的修改,新增学科核心素养。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不仅通过内涵、目标来描述,而且对5个方面的素养进一步划分出4级水平。

在课程目标的设定上,不再细分三维教学目标,而是根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对高中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提出高中化学的课程目标。

将原三维目标(认知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及体验性目标)的行为动词描述做了调整,对新的课程目标统一划分出4级水平(从水平1到水平4),不再细究行为动词在三个维度的不同表述,而是更加具体的展示出了4级水平的具体内容。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构成。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Ⅲ卷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Ⅲ卷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Ⅲ卷理综化学试题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Li 7 C 12 N 14 O 16 S 32 K39 Cr 52 Mn 55 Fe 56一、选择题:本题共7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PM2.5是指粒径不大于2.5 μm的可吸入悬浮颗粒物B.绿色化学要求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C.燃煤中加入CaO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及温室气体的排放D.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是我国目前推广使用的清洁燃料【答案】C【名师点睛】考查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涉及环境污染的来源与防治,其中绿色化学的特点是:(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3)提高原子利用率,力图使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会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产品。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植物油氢化过程中发生了加成反应B.淀粉和纤维素互为同分异构体C.环己烷与苯可用酸性KMnO4溶液鉴别D.水可以用来分离溴苯和苯的混合物【答案】A【解析】A.组成植物油的高级脂肪酸为不饱和酸,含有碳碳双键,氢化过程为植物油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故A正确;B.淀粉和纤维素的聚合度不同,造成它们的分子量不等,所以不是同分异构体,故B错误;C.环己烷与苯都不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所以不能用该方法鉴别环己烷与苯,故C错误;D.溴苯与苯互溶,不能用水分离溴苯和苯的混合物,故D错误。

答案选A。

【名师点睛】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涉及油脂的氢化、糖类的组成结构及有机物的鉴别等;常见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有机物有烯烃、炔烃、苯的同系物、醇、酚、醛等;而选择用水鉴别的有机物通常可从水溶性及与水的密度比较角度分析,如存在与水混溶的,难溶于水但密度有比水大的、有比水小的,即可用水鉴别。

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解析课件(共29张PPT)

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解析课件(共29张PPT)
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解析
市教学研究室
交流提纲
一、 化学学科的本质及价值 二、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结构 三、 基于化学学科主题的课程内容体系 四、 素养为本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
一、化学学科的本质及价值
(一)化学学科的本质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 转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从微观层次认识物质, 以符号形式描述物质,在不同层面创造物质。
化学学科主题的框架结构 :
2017版课标必修课程内容,共有5个主题:
主题1: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属于化学方法主题; 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属于无机物性质主题; 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及化学反应规律,属于反应原理主题和物质结 构主题; 主题4: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属于有机物性质主题; 主题5:化学与社会发展,属于化学价值主题。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对于科学文化的传承和高 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结构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是指一个人在完成一件工作或解决一个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 能力和品格。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化学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 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明确“板块”的素养发展功能
“离子反应”(第1课时)课堂教学板块设计
“离子反应”(第1课时)课堂教学板块素养发展功能
3.注重化学学习任务的素养发展功能设计 4.注重化学学习活动的素养发展功能设计 5.注重真实化学学习情境的设计 6.注重化学教学目标的素养化设计 7.注重“教、学、评”的一体化设计
三、基于化学学科主题的课程内容体系
(一)化学学科主题的框架结构
化学学科主题,是指能够统摄一类化学知识的化学学科核心概念 或化学学科思想、方法与观念。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理综化学试题解析(解析版)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理综化学试题解析(解析版)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理综化学试题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S 32 Cl 35.5 K 39 Ti 48 Fe 56 I 127 7.下列生活用品中主要由合成纤维制造的是A.尼龙绳B.宣纸C.羊绒衫D.棉衬衣【答案】A8.《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

”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A.蒸馏B.升华C.干馏D.萃取【答案】B【解析】“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属于固体直接转化为气体,类似于碘的升华,因此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答案选B。

9.已知(b)、(d)、(p)的分子式均为C6H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的同分异构体只有d和p两种B.b、d、p的二氯代物均只有三种C.b、d、p均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D.b、d、p中只有b的所有原子处于同一平面【答案】D【解析】A.b是苯,其同分异构体有多种,不止d和p两种,A错误;B.d分子中氢原子分为2类,根据定一移一可知d的二氯代物是6种,B错误;C.b、p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双键,不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反应,C错误;D.苯是平面形结构,所有原子共平面,d、p中均含有饱和碳原子,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D正确。

答案选D。

10.实验室用H2还原WO3制备金属W的装置如图所示(Zn粒中往往含有硫等杂质,焦性没食子酸溶液用于吸收少量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②、③中依次盛装KMnO4溶液、浓H2SO4、焦性没食子酸溶液B.管式炉加热前,用试管在④处收集气体并点燃,通过声音判断气体纯度C.结束反应时,先关闭活塞K,再停止加热D.装置Q(启普发生器)也可用于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答案】B11.支撑海港码头基础的钢管桩,常用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进行防腐,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其中高硅铸铁为惰性辅助阳极。

2017课标卷Ⅰ2017年高中真题详解化学(答案)

2017课标卷Ⅰ2017年高中真题详解化学(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课标全国卷Ⅰ)7.A本题考查由合成纤维制造的生活用品,属识记内容,为较易题。

制造尼龙绳的尼龙属于合成纤维;制造宣纸、羊绒衫、棉衬衣的原料为天然纤维。

8.B由文中描述“……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可看出此过程中固体直接转化为气体,气体又凝结为固体,故涉及的操作方法为升华。

9.D本题考查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A项,除d、p外,b还有多种链状同分异构体,错误。

B项,b的二氯代物有邻、间、对三种;d的二氯代物有、、、、、六种;p的二氯代物有、、三种,错误。

C项,d中含,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b、p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均不反应,错误。

10.B本题考查化学实验基础知识。

A项,①中应盛KMnO4溶液(除去H2S等还原性气体),②中应盛焦性没食子酸溶液(吸收少量O2),③中应盛浓H2SO4(干燥H2);C项,应先停止加热,继续通H2,直至冷却至室温,防止灼热的W被氧化;D项,MnO2为粉末状固体,且用MnO2和浓盐酸反应制Cl2需要加热,因此不能用启普发生器。

11.C本题考查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C项,高硅铸铁为惰性辅助阳极,不可能损耗,错误。

12.C 本题考查元素推断及元素化合物知识等。

由液氨可作制冷剂可推出W 为N;由Y 的原子半径是所有短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大的可推出Y 为Na;由Na 2S 2O 3+2HCl2NaCl+S↓+SO 2↑+H 2O 结合W 、X 、Y 、Z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可推出X为O,Z 为S 。

C 项,Na 2S 的水溶液呈碱性,可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错误。

13.D 本题考查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及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分析题意及题图可知,图中曲线M 表示pH 与lg- -的变化关系,曲线N 表示pH 与lg -的变化关系,B 正确;在曲线M 上选择点(0.0,5.37),c(H +)=1×10-5.37mol/L,--=100=1, (H 2X)=- -=10-5.37,数量级为10-6,A 项正确;当--=1时,溶液显酸性,所以NaHX 溶液中c(H +)>c(OH -),C 正确;当c(X 2-)与c(HX -)相等时,溶液显酸性,若要使溶液显中性,需再加入NaOH 溶液,则X 2-的浓度大于HX -的浓度,各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c(Na +)>c(X 2-)>c(HX -)>c(OH -)=c(H +),D 错误。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解读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2017 年版)》于 2018 年 1 月出版。

新课标进一步强化了学科的育人功能,体现了鲜明的育人导向,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等明显增强。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新课标对于“化学”的定义上,补充了它的特征,即从微观层次认识物质,以符号的形式描述物质,在不同层面创造物质。

对于“高中化学课程”的定义,进一步补充了它的地位作用,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同时提出了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并强调了它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基本理念将原有的八条整合更新为五条,并为每一条进行了命名。

将原有“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体现化学学科的人文内涵”“引导教师反思”等删除;将原有“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社会面临的社会问题”整合为“选择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化学课程内容”;将原有的“评价方式”进行优化,变为“倡导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新增“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的基本理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为更好的体现化学学科育人的价值,适应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2017 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目标部分做了较大的修改,新增学科核心素养。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不仅通过内涵、目标来描述,而且对 5 个方面的素养进一步划分出 4 级水平。

在课程目标的设定上,不再细分三维教学目标,而是根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对高中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提出高中化学的课程目标。

将原三维目标 (认知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及体验性目标 )的行为动词描述做了调整,对新的课程目标统一划分出4 级水平 (从水平 1 到水平 4),不再细究行为动词在三个维度的不同表述,而是更加具体的展示出了 4 级水平的具体内容。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S32Cl35.5K39Ti48Fe56I127 7.下列生活用品中主要由合成纤维制造的是A.尼龙绳B.宣纸C.羊绒衫D.棉衬衣【答案】A【名师点睛】掌握常见物质的组成以及合成纤维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羊绒衫和棉衬衣的区别。

8.《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

”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A.蒸馏B.升华C.干馏D.萃取【答案】B【解析】“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属于固体直接转化为气体,类似于碘的升华,因此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学#科.网华,答案选B。

【名师点睛】掌握常见物质分离与提纯的方法是解答的关键,易错选项是A,注意升华与蒸馏的区别,蒸馏是依据混合物中各组分沸点不同而分离的一种法,适用于除去易挥发、难挥发或不挥发杂质,固体不经过液体直接变为气体的叫升华,例如碘的升华等。

9.已知(b)、(d)、(p)的分子式均为C6H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的同分异构体只有d和p两种B.b、d、p的二氯代物均只有三种C.b、d、p均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D.b、d、p中只有b的所有原子处于同一平面【答案】D【解析】A.b是苯,其同分异构体有多种,不止d和p两种,A错误;B.d分子中氢原子分为2类,根据定一移一可知d的二氯代物是6种,B错误;C.b、p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双键,不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反应,C错误;D.苯是平面形结构,所有原子共平面,d、p中均含有饱和碳原子,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D正确。

答案选D。

【名师点睛】明确有机物的结构特点是解答的关键,难点是二氯取代物和共平面判断。

二取代或多取代产物数目的判断一般采用定一移一或定二移一法,即可固定一个取代基的位置,再移动另一取代基的位置以确定同分异构体的数目,注意不要重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ASES-T模型(郑长龙,2015)
5、化学课程实施的变化
素养如何在课堂上落地?
课程基本理念
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
教学与评价建议
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教
师积极开展“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实践,
主动探索“素养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和策略。
教学与评价建议
“素养为本”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
教、学、考的一致性
输入性要求和输出性要求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
输入性要求——内容要求 输出性要求——学业质量要求
学业 质量要求
基于主题的 学业质量要求 基于课程的 学业质量要求
学业要求 学业质量水平
谢 谢!
建构性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Fe2+和Fe3+的转化关系,了解铁 盐和亚铁盐的性质。
迁移性目标
实验探究铝盐和铁盐的净水效果。
(6)教学评的一体化设计
围绕化学教学重点内容设计 注重两个“一致性”
甲烷分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通过对甲烷分子中C、H原子间相互作用方式和空间
排布方式的辨识,认识甲烷分子的结构。 【学习任务1】讨论交流甲烷分子中C、H原子间相互作用 方式。 【学习任务2】制作甲烷分子模型。 【学习任务3】学习用结构式表征有机物的方法。
实践
化学 科学思维
宏观辨识与 微观探析 变化观念与 平衡思想 证据推理与 模型认知
认识
化学 科学价值 科学态度与 社会责任
再实践
3、化学课程结构的变化
化学选择性 必修课程
化学 选修课程
化学 必修课程
化学必修课程 (4学分)
主题1: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 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 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与化学反应规律 主题4: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主题5:化学与社会发展
是指能够统摄一类化学知识的化学 学科核心概念或化学学科思想与观念。
(2)学科主题具有怎样的层级结构?
化学 学科主题
化学 知识主题
化学 方法主题
化学 价值主题
一级主题
反应原理主题 物质结构主题 物质性质主题
二级主题
无机物 性质主题
有机物 性质主题
三级主题
(3)各学科主题内容有哪些重大变化?
化学必修课程主题
【学习任务1】NaCl溶液呈中性的原因分析 【学习任务2】NH4Cl溶液呈酸性的原因分析 【学习任务3】CH3COONa溶液呈碱性的原因分析 【学习任务4】分析盐溶液呈现酸碱性的一般思路
学习任务1、2、3的素养功能在于:通过强酸 强碱盐溶液呈中性、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弱酸 强碱盐溶液呈碱性的分析过程,发展学生基于“微 粒”和“平衡关系”的视角进行“微观探析”的素 养。
内容 要求
输入-建构
教学提示
化学学科 核心素养
输出-迁移
教学提示
学业 要求
教学提示
教学策略 学习活动建议 情境素材建议
内容(Content) 活动(Activity) 情境(Situation) 评价(Evaluation) 策略(Strategy) 首 字 母 组 合 , CASES 表 示 系统整体,T是系统所要 达成的目标。
· 概括关联能力
●能概括常见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碳原子的成键类型。 ●能论证证据与模型建立及其发展之间的关系。
· 解释说明能力
●能利用相关理论解释简单的共价分子的空间结构。 ●能选择实例说明溶液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 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 推断预测能力
●能利用电负性判断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强弱, 推测化学键的极性。 ●能基于官能团、化学键的特点及反应规律,分析和 推断含有典型官能团的有机物的化学性质。
“什么是绿色化处理?”“汽车尾气的最主要成分有哪些? ”“如何将有毒有害物质转化为无毒无害物质、如何转化、转 化需要哪些条件?”等,这些具体的问题解决任务,促使学生 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实验探究等,正是在这样的问题解决过 程中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了提升和发展。
(5)目标的素养化设计
输入:建构性化学教学目标 输出:迁移性化学教学目标
P3: 电解质 只有在 水溶液 中才能 导电吗

P4: 电解质 的电离 如何来 表征?
P1: 溶液导 电现象
离子的 发现
宏观 现象
P2: 离子的 产生Ⅰ
水分子 作用
电离Ⅰ
P3: 离子的 产生Ⅱ
加热至 熔融 电离Ⅱ
微观 本质
P4: 电离方
程式
电离的 表征
符号 表征
(2)内容的任务化设计
板块: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分析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解析
(2017年版)
一、改革背景
1、国家层面:立德树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 创新型人才
2、教育层面:“片追”问题
有知识无素养 教、学、考的一致性
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输入——建构 输出——迁移
二、重大变化解析
1、对化学学科 本质和价值认识的变化
(1)化学学科特征
主题1: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 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 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与化学反应规律 主题4: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主题5:化学与社会发展
8大元素—Na Fe Al Cu Cl S N Si 5大元素——Na Fe Cl S N
化学选择性必修课程主题
—化学反应原理
主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 主题2: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 主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
· 设计验证能力
●能设计实验探究不同组分浓度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 的影响。 ●能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的角度,依据复分解反应 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变化, 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
· 分析评价能力
●针对典型案例,能从限度、速率等角度,对化学反 应和化工生产条件进行综合分析。 ●能从有机化合物及其性质的角度,对有关能源、材 料、饮食、健康、环境等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 评价。
化学选择性必修课程 (6学分)
模块1:化学反应原理(2学分) 模块2:物质结构与性质(2学分) 模块3:有机化学基础(2学分)
化学选修课程 (0-4学分) 系列1:实验化学 系列2:化学与社会 系列3:发展中的化学科学
4、化学课程内容的变化
(1)为什么 基于学科主题设置课程内容?
化学学科主题
化学选择性必修课程主题
—有机化学基础
主题1: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主题2: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主题3:生物大分子及合成高分子
· 引进生物大分子概念(跨学科) · 重视认识思路
明确必做实验
必修课程9个 选择性必修课程9个
(4)各学科主题内容呈现的变化?
化学学科主题的呈现
【内容要求】 【教学提示】 【学业要求】
迁移性化学学习情境的设计
帮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所建构的化学核心概 念和学科基本观念解决实际问题。
应注重发挥真实的STSE问题的作用,将化学 核心概念的迁移和应用与STSE问题的解决过程有机 结合起来,使学生能从学科价值上把握化学科学的 社会功能和责任。
氧化还原反应
如何根据氧化还原原理对汽车尾气进行绿色化处理
· 引进体系和内能(物质的聚集状态) · 引进浓度商 · 引进基元反应和反应历程 · 重视化学反应的调控
化学选择性必修课程主题
—物质结构与性质
主题1: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主题2: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与物质的性质 主题3:研究物质结构的方法与价值
· 引进量子化概念 · 引进过渡晶体和混合型晶体 · 重视从不同尺度认识物质结构 · 重视物质结构的表征手段
【评价目标】 通过对甲烷分子中C、H原子间相互作用方式的讨论
和甲烷分子模型的制作,诊断并发展学生物质结构的认识 水平。 【评价任务】
诊断并发展学生物质结构的认识水平(原子相互作 用方式视角、原子空间排布方式视角、综合视角)
素养如何在考试上落地?
输入性要求—课标—教学 输出性要求—考纲—考试
如何解决教、考分离问题?
帮助学生建构化学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
应注重发挥化学史实的作用,将化学核心概念 的建构与化学核心概念的发展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生能从学科本原上把握化学核心概念发展中所 蕴含的学科思想观念。
水溶液中离子的产生
教师可以分别提供“法拉第的电离理论”(认为电解质 水溶液在通电情况下产生离子)和“阿伦尼乌斯的电离学说 ”(认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自发产生离子),使学生产生认 知冲突,提出“电解质水溶液中离子的产生到底需不需要通 电?”“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真的能自发产生离子吗?”等学 科本原性问题,形成实验探究的欲望和冲动。
(1)思路的板块化设计
板块
“板块”(Plate ,缩写为P)是化学课堂教学板块的简 称,指的是构成化学教学系统的一级子系统。
教师在备课时,首先思考的就是这节课我要讲几个大 问题,这个“大问题”就是板块,每一个大问题就是一个 板块。
P1: 氯化钠 水溶液 为什么 会导电

P2: 电解质 在水溶 液中导 电是因 为通电 吗?
指学生通过化学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 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
(智力因素)
必备品格
(非智力因素)
正确价值观念
(价值取向)
真实情境 问题解决
(2)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与科学素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化学教学层 化学认识层 化学知识层
化学课堂教学系统的圈层结构(郑长龙,2011)
哲学认识
硫及其化合物
教学目标之一:能从物质种类和元素价态视角选择硫及 其化合物的转化路径(发展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
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交流(一般性学习活动) ,运用设计、分析、比较、评价、选择等方法(学科性学习 活动),优选出硫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路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