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横断面和路基设计说明
道路勘测设计 第5章 横断面设计

路幅分隔的方式:
分隔带分隔(整体式断面) 将上、下行车道放在不同的平面上加以分隔(分离式断面)
昌九高速公路 沪蓉西高速公路
行车道
右路肩
路幅布置类型 ⑴. 单幅双车道
⑵.双幅多车道
⑶.单车道
( 四 级 公 路 )
双幅多车道(高速、一级公路) 部分四级公路)
单幅双车道( 二、三级公路及
单 车 道
公路横断面小结
• 最大超高坡度:结合路面类型,自然条件等 ,《规范》规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超高横 坡度不应大于10%,其他各级公路不应大于8 %,积雪冰冻地区不宜大于6%。 • 超高坡度的确定:根据圆曲线半径,自然条 件和公路等级按《规范》确定。
超高坡度=路拱横坡
无中间带公路
三、超高过渡方式
有中间带公路
超高坡度>路拱横坡
一、加宽值
1. 几何加宽值
-几何关系
b
NA 2R
2
2. 摆动加宽值
-速度
b
0 . 05 V R
3. 标准规定的加宽值(内侧全加宽)
b N( A
2
0 . 05 V R
)
2R
• 4. 加宽值的运用 • 平曲线半径≤250m时,应在平曲线内侧加宽。表3.15 、3.16 • 四级公路和设计速度为30km/h的三级公路采用第1类加
1 .路肩的构成 路肩是位于行车道外缘至路基边缘,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 铺设硬路肩 结构部分。
进行了铺装的路 肩,可以承受汽 车荷载的作用力 又称“加固路肩 ” 路 缘 带 路肩的构成
路肩
硬路肩 土 路 肩 又称“保护路肩 ”
• 2 .路肩的作用 (1)保护行车道等主要结构的稳定; (2)供发生故障的车辆临时停放; (3)提供侧向余宽,有利于安全,增加舒适感; (4)可供行人、自行车通行; (5)为设置路上设施提供位置; (6)作为养护操作的工作场地; (7)在不损坏公路的前提下,也可作为埋设地下设施的 位置; (8)挖方路段,可以增加弯道视距,减小行车事故; (9)精心养护的路肩,能增加公路的美观。
路基标准横断面

路基标准横断面是指在公路路基设计中,根据设计要求所确定的路堤、路基、路面等各部分的几何形状和尺寸,在横截面上的表现。
路基标准横断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路基宽度:路基宽度是指路基两侧边坡或护坡之间的距离。
路
基宽度应根据设计要求和交通量确定,一般要满足车辆通行、
施工和排水等需要。
2.路堤高度:路堤高度是指路基路面与原地面之间的高度差。
路
堤高度应根据设计要求和地形条件确定,一般要满足路面平整、
排水和满足交通安全要求等需要。
3.护坡高度:护坡高度是指路基两侧的护坡高度。
护坡高度应根
据设计要求和地形条件确定,一般要满足防止土方坍塌和保护
路基的需要。
4.边坡坡度:边坡坡度是指路基与路堤、路面交界处的坡度。
边
坡坡度应根据设计要求和地形条件确定,一般要满足稳定性和
排水等需要。
5.路基截面形状:路基截面形状应根据设计要求和地形条件确定,
一般可以是平坦形、梯形、圆形等。
6.路槽形状:路槽形状应根据设计要求和排水条件确定,一般可
以是V形、U形等。
华联公路加宽工程--路基路面设计说明

第三篇路基一、设计依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201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15-2011);《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B02-201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公路挡土墙设计及施工技术细则》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08.03o二、路基横断面布置及加宽路段路段加宽、超高(一)路基横断面布置本项目原为农村公路,原路基宽4-4.5米,路面宽4-4.5m,路拱为平坡。
根据业主委托意见,除困难路段外,根据实际情况沿单侧加宽0.5-3米。
旨在提高公路的车辆通行能力。
项目设计时,平纵指标拟合原路。
加宽时尽量采用单侧加宽,按规范要求对加宽宽度的路基进行处理后铺筑结构层,全路段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涵洞设计荷载采用公路TI级,设计指标符合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等现行规范的要求。
(一)加宽路段该项目原有硬化道路段为已通车多年的的农村公路项目,本次设计根据建设单位要求,项目平纵拟合原路,尽量满足当地居民的实际用地需要,减少与工量。
为保证路基压实度,填方路基宜作超填宽度压实后修整边坡。
当左侧与右侧加宽交换路面说明渐变时,两侧均需按路面设计要求进行植筋和钢筋补强加固。
三、路基设计1、一般路基(1)路线通过地段为单斜脊状重丘及梳状冲沟。
根据沿线岩土性质、构造特征、裂状发育程度、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索•,进行边坡设计。
(2)挖方边坡:挖方路基边坡系根据土实程度、成因类型及生成年代,以及岩石的岩性、构造、风化破碎程度,结合挖方边坡高度、地下水、地表水等因素综合拟定边坡坡度。
(3)填方边坡:填土方时,填高HW8米时为1:1.5,H>8米时为1:1.75,并在8米高处设2.0米宽护坡道,并向路基外侧倾斜2%〜4%的横坡;填石路堤边坡为1:1(填石路堤应由不易风化的较大石块填筑),边坡坡面应选用大于25Cm的石块进行台阶式码砌,码砌厚度为1〜2米,填石路堤高度不应大于20米。
设计说明3级公路

用1: 0.5。
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说明一、设计依据及规模1、《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07)358号;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For pers 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5、《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C);7、《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本段改移道路长度为125・5m。
二、路基横断面布置及加宽、超高方式说明(一)路基横断面布置本段路基采用双车道标准,标准路幅宽度8.5米,其路幅构成为:0.5米(土路肩)+)+7.50米(行车道)+0.5米(土路肩)=8.5米。
(二)路拱横坡一般路段,行车道路拱横坡采用2%,原则上横坡可采用既有路面横坡,以便以平顺衔接。
(三)路基横断面加宽、超高方式本段路线采用三类加宽值在曲线内侧加宽。
本段线路采用左、右不同超高渐变率的过渡方式。
路面超高旋转轴为道路中心线。
超高起点一般位于路线ZH或HZ点,超高终点位于缓和曲线内或者圆曲线起、终点。
左、右行车道同时开始绕中心线独立旋转。
超高过渡方式采用线性渐变。
超高过渡段的纵向渐变率不大于1/125,并不得小于1/330。
三、路基设计说明(一)、一般路基设计1、边坡坡度路堑边坡:本段边坡不高,土质路堑边坡根据高度坡率采用1: 0.75,石质路堑边坡坡率采路堑边坡的坡脚、坡顶采用圆弧过渡,以贴近自然地貌。
(2)护坡道和碎落台碎落台:边沟外侧一般设置0.5m碎落台。
2、坡面防护由于该段边坡不高,边坡稳定,不考虑坡面防护,坡面绿化让其自然恢复。
(二)路床处理帮宽部分路面的路基基底必须碾压密实,若为黏性土,应换填0.2m碎石土。
路基横断面设计 横断面设计的基本要求

6. 中央分隔带的设计
路基横断面设计的 基本要求
(1)中央分隔带形式
中央分隔带宽度大于或等于3.0m时宜用凹形;宽度小于3.0m时可釆用凸形。
(2)中央分隔带缘石
中央分隔带宽度大于或等于3.0m时宜采用平齐式;宽度小于3.0m时可釆用
平齐式或斜式。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中央分隔带不得采用栏式缘石。
(3)中央分隔带表面处理
中央分隔带宽度大于或等于3.0m时宜植草皮;宽度小于3.0m时可栽灌木或
进行铺面封闭。
路基横断面设计的 基本要求
7. 公路横断面范围内的排水设计除应自成体系、满足功能要求外,设 置在紧靠车道处的边沟,其断面宜釆用浅碟形或漫流方式,否则应加 设盖板。 8. 冬季积雪路段、工程地质病害严重路段可适当加宽路基,以改善行 车条件,保障行车安全。
路基横断面设计的基本要求
01
02
路基 横断面
03
模块四
路基横断面组成分析 路基横断面设计
路基 横断面设计 的基本要求
路基土石方数量计 公路横断面设计应最大限度降低路提高度,减小对沿线生态的影 响,保护环境,使公路融入自然。条件受限制不得已而出现高填、 深挖时,应同架桥、建隧、分离式路基等方案进行论证比选。
路基横断面设计的 基本要求
4. 整体式路基分开为分离式路基或分离式路基汇合为整体式路基,其 中间带的宽度增宽或减窄时,应设置过渡段。过渡段以设置在圆曲线 半径较大的路段为宜。
路基横断面设计的 基本要求
5. 公路横断面设计还应注重路侧安全及宽容设计理念的运用,做好中 间带、加(减)速车道、路肩以及渠化、左(右)转弯车道、交通岛 等各组成部分的细节设计,清除有碍行车安全的障碍物,提供足够宽 的无阻碍路侧安全区。
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

3、分车带设计
第一节公路横断面设计概述
(二)路幅布臵形式 1.单幅双车道,单幅双车道公路指的是 整体式的双车道公路。这类公路的交通量范围 大,最高达7000辆/昼夜,行车速度可以从 20km/h至80km/h。二级公路、三级公路 和一部分四级公路都属于这一种。此类公路的 最大缺点是混合交通所造成的交通干扰。
第一节公路横断面设计概述
第一节公路横断面设计概述
3.单车道,对交通量小、地形复杂、工程艰巨的山 区公路或地方性道路,可采用单车道,我国《公路工 程技术标准》中的山区四级公路路基宽度为4.50m, 路面宽度为3.50m的就属于此类。此类公路虽然交 通量很小,但仍然会出现错车和超车,为此,应在不 大于300m的距离内选择有利地点设臵错车道,使驾 驶员能够看到相邻两错车道驶来的车辆。错车道处的 路基宽度≥6.5m,有效长度≥20m,错车道的尺寸规 定见图1.4.2。
Qh Qda k 4315711% 0.6 2848 pcu / h).13 1690 pcu / h) (
N设计 N可能 c 1690 0.8 1352 pcu / h) (
③
N Qh 2848 2.11 N设计 1352
2.双幅多车道 ,四车道、六车道和更多车道的 公路,中间一般都设中间带或做成分离式路基而构成 “双幅”路。有些分离式路基为了利用地形或处于风 景区等原因甚至做成两条独立的单向行车的道路。 这种类型的公路设计车速高、通行能力大,每条 车道能担负的交通量比一条双车道公路的还多,而且 行车顺适、事故率低。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 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属于此种类型。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主要差别在是否全立交和 全封闭以及各种服务设施、安全设施、环境美化等方 面的完备程度。
公路边坡地质灾害设计

说明一、路基横断面布置及加宽超高1、路基横断面布置:6.5米路基宽度:加固土路肩0.25米+行车道2×3米+加固土路肩0.25米;7.0米路基宽度:加固土路肩0.5米+行车道2×3米+加固土路肩0.5米。
2、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圆曲线加宽采用第1类加宽值进行加宽。
3、本项目属于改造工程,超高过渡方式采用绕路中线旋转。
二、路基设计1、设计原则根据沿线岩土类别、物理力学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以及对沿线已建道路挖方边坡及其稳定状况的调查,结合本路段挖方边坡高度,拟定挖方边坡坡度取值,土质1:0.75~1:1,石质1:0.3~1:0.75,视具体地质情况对软弱或破碎岩层挖方设置2m宽度的平台。
填方路基原则上利用挖方中土、石作填料(其强度CBR值符合规范要求),但有机质土,湿度过大以及高膨胀性的粘土不能用作填料(必要时应作改良处理),填方边坡坡度取值1:1.5~1:2。
对于挖方高度大于30m的边坡,对于填方高度大于20m及斜坡路堤等边坡则通过稳定计算确定处治设计方案。
2、路基压实标准本项目的路基压实度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关于压实度的要求执行,路基压实度采用重型击实标准,路面底面以下路基不同深度的压实度可按下表执行:表3.2-1 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压实度表填挖类别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强度(CBR)(%)压实度(%)填方路基上路床0~30 5 ≥94下路床30~80 3 ≥94上路堤80~150 3 ≥93下路堤150以下 2 ≥90零填及路堑路床上路床0~30 5 ≥94下路床30~80 3 ≥943、填挖边坡及其防护设计填方路基本线由于基本属于新线,纵坡设计考虑尽可能避免高填深挖进行高程控制。
填方边坡最上级采用8m高度与1:1.5坡率,以下各级边坡均采用10m高度,坡率从1:1.75至1:2,坡脚视地形情况进行加固处理。
挖方路基挖方边坡的高度与坡率视具体岩土性质而定,采用分级开挖的方式,每级边坡高度一般为8m~10m,坡率范围为1:0.75~1:1,平台宽度2.0m,平台仅用于软弱或破碎岩质及土质挖方。
道路横断面组成及设计

2.鞍式列车的加宽值计算方法:
2.鞍式列车的加宽值计算方法:
双车道路面的加宽值规定见表;单车道路面加宽值按表列数值的1/2采用。
平曲线加宽标准: 《标准》规定,平曲线半径等于或小于250m时,应在平曲线内侧加宽。
三类加宽值的采用: 四级公路和山岭、重丘区的三级公路采用第一类加宽值; 其余各级公路采用第3类加宽值。 对不经常通行集装箱运输半挂车的公路,可采用第2类加宽值。 由三条以上车道构成的行车道,其加宽值应另行计算。
按双车道公路错车时行驶速度于横向间距的关系确定行车道宽度:
不同速度错车时,两汽车车厢所需净距(x)值与错车速度(V1+V2)的关系式为 x=0.17+0.016(V1+V2)。
(二)有中央分隔带的行车道宽度
平曲线加宽原因:
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前后轮轨迹不重合,占路面宽度大。
由于横向力影响,汽车出现横向摆动。
二、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
单幅路
划出快、慢车行驶分车线,快车和机动车辆在中间行驶,慢车和非机动车靠两侧行驶。
不划分车线。
二、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
双幅路: 在车道中心用分隔带或分隔墩将车行道分为两半,上、下行车辆分向行驶。各自再根据需要决定是否划分快、慢车道。
二、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
三幅路: 中间为双向行驶的机动车车道,两侧为靠右侧行驶的非机动车车道。
加宽值的计算
汽车行驶在曲线上,各轮迹半径不同,其中以后内轮轨迹半径最小,且偏向曲线内侧,故曲线内侧应增路面宽度,以确保曲线上行车的顺适与安全。
二、平曲线路面加宽及其过渡
(一)加宽值的计算
式中:A——汽车后轴至前保险杠的距离(m): R——圆曲线半径(m)。 对于有N个车道的行车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道路横断面和路基设计3.1横断面布置本段路为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根据公路《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
路基总宽度为24.5m,桥梁和隧道路基断面设置见后面桥梁和隧道设计。
表3.1 路基宽度组成车道宽度(m)中间带宽度(m)硬路肩(m)土路肩(m)路基总宽(m)3.75×2+3.75×0.5+2.00+0.5 2.5+2.5 0.75+0.75 24.523.2路基设计3.2.1一般路基设计1)填方路基设计(1)填方路基断面形式图3.1填方路基断面形式(2)填料选择此段路位于山区,可以利用挖方的土石进行填筑,碎石土强度高、水稳定性好、易于碾压,而且透水性好有利于路基的排水。
填料岩芯抗压强度不小于15 MPa (用于护坡的不小于20MPa),在石方爆破时采取相应的爆破工艺,按比例分出三类石料:①路基的主填料,要求石块粒径不超过25 cm,供粗粒层用;②石屑等细料,供细粒层用;③码砌边坡用的块石,主要是粒径为0. 3~0. 5m 的块石,选用表面比较平整的石块。
路基底层首先进行地表处理,清除表土15cm。
采用分层摊铺,分层碾压。
每层厚度为40cm左右,采用大型压路机进行碾压。
在与路床接触的那层填筑一层40 cm 厚的碎石、石屑过渡层。
相邻段采用不同材料土填筑时采用斜坡连接。
(3)压实标准路基土石经充分压实后,变得相当紧密,可减少压缩性,透水性及体积变化,提高强度,抗变形能力和水稳定性,消除自重,行车荷载干湿作用引起的沉降和压实变形。
路基压实标准见表表3.2 路基压实度标准(%)路床顶面以下深度(cm)0~30 30~80 80~150 >150 压实度标准≥96 ≥96 ≥94 ≥93基底压实度≥90% 。
2)挖方路基设计(1)挖方路基断面形式图3.2 挖方路基断面形式(2)挖方路床处理在半填半挖路段,将挖方区域,进行多挖40cm,进行碎石处理,由此底部回弹模量相同。
在全挖方路段,只多挖富裕空间,利用底基层水泥粉煤灰碎石进行找平处理。
3)边坡防护路基边坡表面的防护,主要是防止地面水流的冲刷,而且将坡面封闭隔离、可避免与大气直接接触,阻止岩土进一步风化破坏。
(1)填方填方最大高度为6m,坡度为1:1.5。
全部采用护拱护坡,在拱内种植草被,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互配合。
(2)挖方一般挖方岩石边坡稳定性较好。
在K0+150.00~K0+270.00、K0+730.00~K0+810.00、K0+940.00~K0+990.00段路肩处挖方高度大于10m,局部段超过20m,上部岩层破碎,每高8m设置1.5m碎落台的台阶式边坡。
最上部坡面采用1:0.75坡度,并采用浆砌片石护面墙防护。
下部全部采用1:0.5坡度,在岩石破碎段采用浆砌片石护面墙防护,其余岩石没风化段不进行坡面防护。
护面墙每隔10m设置一条伸缩缝,墙身应预留泄水孔,基础要稳固,顶部应封闭。
护面墙厚度见表3.3表3.3 护面墙厚度(m)护面墙高度H/m护面墙厚度顶宽b 底宽d≤6 0.40 0.40+0.10H3.2.2稳定性分析《公路路基设计规范》规定,当填方路基的边坡高度大于20m(土石边坡) 和12m(砂、砾石边坡) 时, 宜进行稳定性验算。
通常我们将边坡高度大于20m(土石边坡) 以及12m(砂、砾石边坡)的填方路基视为高填方路基。
此段路最大填方高度6m,没有高填方路基,路基主要为碎石土,稳定性很好,则不需进行稳定性验算。
挖方路段,岩石稳定性很好,挖方高度最大在25m,则不需进行稳定性验算。
3.2.3支挡设计设计支挡结构主要是防止水流冲刷更加有利于山沟的排水,设置支挡结构,全部为路肩墙,地段为K1+050.00至K1+280.00。
(1)支挡类型石材比较充足,而且岩石性质很好,地基为岩石,承载力较高。
则采用浆砌块石重力式路肩墙结构,结构简单、施工方便。
(2)支挡结构构造设计墙背竖直,墙面斜度为1:0.30,墙顶宽度为0.6m,基础埋深为1.50m。
支挡结构为浆砌块石挡土墙,砂浆选用混合砂浆强度为M7.5。
墙顶采用C15混凝土浇筑,厚10cm。
挡土墙基础底采用10cm厚碎石垫层。
沉降伸缩缝为每15m 设置一处,缝宽为2cm。
结构构造见图图3.3 挡土墙构造(3)支挡结构验算①挡土墙验算计算模型行车荷载换算为相当与路基岩土层厚度,计入滑块体的重力中。
单位长度路段计算公式为0NQhBLγ=(3.1)式中h——行车荷载换算高度,m;L——前后轮最大轴距,取L=4.0m;Q——辆重车的重力,汽车-10为150Kn;N——并列车辆数,双车道取N=2;γ——路基填料的容重,3/kN m;B——荷载横向分布宽度,B=Nb+(N-1)m+d,其中b:后轮轴距,取1.8m;m:相邻两辆撤后轮的中心间距,取1.3m;d:轮胎着地宽度,取0.5m。
则00.55h=m。
计算模型如图3.4图3.4 挡土墙验算计算模型② 土压力计算填料参数:320/kN m γ=,40ϕ=,1202δϕ==,填方最大高度 4.5h m =。
采用库伦方法计算 破裂角tan tan θψ=-+ (3.2) ψϕδα=++ (3.3)01(2)2A H H h =+ (3.4) 0001(2)tan 2B dh H H h α=-+⋅ (3.5)式中 θ——破裂角,°;ψ、0A 、0B ——系数;δ——墙背与土体见的摩擦角,°;α——墙背的倾角,仰斜时取负值,俯斜时取正值,°;H ——挡土墙高度,m ;ϕ——岩土的内摩擦角,°墙背竖直0α=,H=6m ,假设破裂面交于荷载内,则60ψϕδα=++=01(2)21.32A H H h =+= 0001(2)tan 1.462B dh H H h α=-+⋅=tan tan 0.758θψ=-= 则'379θ=。
核算:(tan tan ) 4.55H θα+=,破裂面在荷载内。
计算主动土压力cos()(tan tan )sin()K θϕθαθψ+=++ (3.6)00cos()(tan )sin()a E A B θϕγθθψ+=-⋅+ (3.7)cos()x a E E δα=+ (3.8) sin()y a E E δα=+ (3.9)式中 K ——主动土压力系数;a E ——主动土压力,kN/m ;x E 、y E ——主动土压力在x 、y 方向的分力,kN/m 。
则cos(37.1240)(tan 37.12tan 0)0.17sin(37.1260)K +=+=+cos(37.1240)20(21.3tan 37.12 1.46)92.69sin(37.1260)a E +=⨯-⋅=+ (/)kN m92.69cos(200)87.1x E =+= (/)kN m 92.69sin(200)37.1y E =+= (/)kN m土压力作用点00(1)32y h H Z H h =++ (3.10) tan x y Z B Z α=- (3.11)土压应力00h K σγ= (3.12)H HK σγ= (3.13)则60.55(1) 2.52320.55y Z H =+=+⨯ ()m , 2.4tan 0 2.4x y Z Z =-= ()m0200.550.17 1.87σ=⨯⨯= 3(/)kN m 20 6.00.1720.4H σ=⨯⨯= 3(/)kN m ③ 抗滑动稳定性验算一般情况,挡土墙的滑动稳定方程与抗滑稳定系数应满足:[]111(1.1)0.670Q y n Q x p c c X G E CB E N E K K E γμγμ++->⎫⎪+⎬=≥⎪⎭∑ (3.14) 式中 1B ——挡土墙基底水平投影宽度,m ;n μ——地基土的内摩擦系数,tan n μϕ=;ϕ——地基土的内摩擦角;G ——作用与基底水平滑动面上的墙身重力、基础重力、基础上填土的重力、作用与墙顶的其他荷载的竖向力以及倾斜基底与滑动面间的土锲的重力,kN ;1Q γ——主动土压力分布系数; N ∑——作用与基底的竖向力的代数和,kN ,y N G E =+∑; x E ——墙背主动土压力的水平分力,kN ;p E ——墙前被动土压力,kN ,一般忽略不计; []c K ——容许的抗滑动稳定系数。
浆砌块石容重323/kN m γ=,挡土墙基底摩擦系数0.50μ=,[] 1.3c K =,。
则(0.6 2.4)2362072G +⎡⎤=⨯⨯=⎢⎥⎣⎦kN20731.7238.7yN G E=+=+=∑ kN[]0.5238.71.37 1.387.1c c K K ⨯==>=经验算,抗滑稳定性符合要求。
④ 抗倾覆稳定性验算挡土墙的抗倾覆稳定性是指它抵抗墙身绕墙趾向外转动的能力,用抗倾覆稳定系数0K 表示,其倾覆稳定方程与0K 应满足:[]120000.8()0/G Q y y x x Q p p y GZ E Z E Z E Z K M M K γγ+-+>⎫⎪⎬=≥⎪⎭∑∑ (3.15)式中 1Q γ,2Q γ——主动土压力分项系数,被动土压力分项系数;y M ∑——各力系对墙趾的稳定力矩之和,kN m ⋅,即yG y y p Ep MGZ E Z E Z =++∑M∑——各力系对墙趾的倾覆力矩之和,kN m ⋅,即x x ME Z =∑G Z 、x Z 、y Z 、Ep Z ——相应各力对墙趾的力臂,m ;[]0K ——容许的抗倾覆稳定系数。
抗倾覆稳定系数[]0 1.3K =,经过计算挡土墙重心 1.56G Z m =,则207 1.5631.7 2.40399yM =⨯+⨯+=∑ kN m ⋅ 087.1 2.52219.49M=⨯=∑ kN m ⋅[]003991.82 1.3219.49K K ==>=经验算,抗倾覆稳定性符合要求。
⑤ 基底应力及偏心距验算 基底合力的偏心距,按下式计算j jM e N =(3.16)式中 e ——基底合力的偏心距,m ;j M ——作用与基底型芯的弯矩组合值,MPa ;j N ——垂直力组合值,/kN m 。
则399219.50.750.420731.76Be -==>=+设置在岩石土基上的挡土墙明挖基础,不计基底拉应力,仅按压应力重分布计算基底压应力,即max 1min 230j N P a P ⎫=⎪⎬⎪=⎭(3.17) 垂直一基底的合力对受压边缘的力臂1a ,按下式计算12Ba e =- (3.18) 基底最大应力值,应满足max P kf ≤ (3.19)式中 f ——经基础埋深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设计值,kPa ; k ——地基承载力设计值提高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