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文学批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大序》㈣
“主文而谲谏” ——对诗歌形式特点的要求 “主文”即注重文采,讲究形式; “谲谏”即“刺上”的方式应委婉含 蓄, 不可直露急切。
《诗大序》㈤
“变风变雅” ——诗歌创作与时代发展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国异政,家 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即“伤人伦之废,哀刑 政之苛”的诗
董仲舒
董仲舒的经学家文论 ㈠
屈 原
附:王逸对屈原的评论
• 高度肯定屈原的人格精神,批评班固对屈 原的指责 • 分析屈原作品的创作动机及作品功用 • 高度肯定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认为屈原 的作品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乐记》的文艺思想 ㈠
音乐艺术的创作发生
音乐的创作发生是 “人心”活动的结果 情之产生是人心对 外物感应的结果
《乐记》的文艺思想 ㈢
论艺术本质
乐者,心之动也。 ……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 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诗乐舞同出一源,其源即情 音乐的本质在于人 的内在情品的内容与形式
“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 中,而英华外发:唯乐不可以为伪。” “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 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 象,然后治其饰。”
二、鉴赏论
1、无载之虚 2、师旷之耳 3、听有音之音者聋, 听无音之音者聪。
司马迁与“发愤著书”
• 司马迁在前人的 思想基础上,结 合自身经验,明 确提出了“发愤 著书”说,对后 世的文学创作和 文论发展产生了 深远影响。 • 在《史记》中专 门为文学家设传, 并对作家们的生 平事迹及作品展 开评论,推动了 古代作家论和作 品评论的发展。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 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 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 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 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 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 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诗大序》(二)
“止 乎 礼 义”
——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
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 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 泽也。
《诗大序》㈢
“讽谏”和“教化”
——对诗歌政治功用的强调
(诗)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 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 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 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 移风俗。
董仲舒的经学家文论 ㈢
诗 无 达 诂 《春秋繁露· 精华》云:“所闻 诗无达诂。”此命题是说诗没有通 达完备的解说。 “诗无达诂”为汉儒们随意 解诗提供了理论根据。但从诗歌欣 赏角度看,此论又有合理性。
董仲舒的经学家文论 ㈣
论文与质
志为质,物为文。文著于质,质 不居文,文安施质?质文两备,然后 礼成;文质偏行,不得有我尔之名; 俱不能备而偏之,宁有质而无文。 (《春秋繁露· 玉杯》)
汉代经学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分
• 今文经学。政治视角,讲阴阳灾异,发微 言大义,活泼但流于空疏; • 古文经学。历史视角,讲文字训诂,究典 章制度,求经文本义,朴实但失之繁琐。
汉 代 文 化 与 文 学
汉 代 文 论 的 基 本 层 面
《诗大序》
诗经论
班固《汉书·艺文志》 郑玄《诗谱序》 刘安、司马迁:高度评价
乐本、乐象、乐饰 三要素
《乐记》的文艺思想 ㈤
音乐活动中的以类相动
“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 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 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 (《乐本》)
创作和欣赏中都存在着主 客体之间的“以类相动”
《诗大序》㈠
“志之所之”和“吟咏情性”
——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 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 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
司马迁《史记》
“发愤著书”说
• 愤: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
• 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 品位和质量。
• “发愤著书”说具有与儒家“温柔敦厚” 说、“中和”之美说等完全不同的美学品 格。
《史记》的屈原论
• 指出《离骚》是怨愤而作 • 分析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 • 对屈原的思想及人格作出高度评价 • 对屈原作品讽谏意义的肯定
两汉文学批评
本章导航
• • • • • 经学时代 《淮南子》 《史记》 《诗大序》 《论衡》
两汉思想文化的基本状况
黄老之学
“独尊儒术” 儒学与谶纬神学合流 反谶纬思想兴起,谶纬儒学式微
经学时代
诸不在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从西汉中到东汉中二百余年,是经学的全 盛时代,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
屈原论
扬雄:率先提出异议 班固:既有肯定,又有否定
汉赋论
司马相如、司马迁、扬 雄、班固等人的评论
1、西汉中期以前 (受道家思想影响) 汉代文论 发展的 历史阶段 2、西汉中叶至东汉 (受经学思想影响) 3、东汉时期 (受谶纬迷信思想影响)
《淮南子》的道家文论
一、美丑观
1.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 2.美之所在,虽污辱,世不能贱; 恶之所在,虽高隆,世不能贵。 3.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 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
“天人感应”与文学创作
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 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喜怒,化天 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 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 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乐, 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
(《春秋繁露· 为人者天》)
董仲舒的经学家文论 ㈡
论诗歌内容和功用
诗道志,故长于质。 礼之所以重者在志。 (《春秋繁露· 玉杯》) 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弊,明 文武之功业,周道灿然复兴,诗人美之而作 及至周室之衰,其卿大夫缓于谊而急于利, 亡推让之风,而有争田之讼,故诗人疾而刺之。 (《举贤良对策》)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音乐创作是一个由自然 之声到审美之音的过程
《乐记》的文艺思想 ㈡
音乐的作用
• 政治功用 ① 声音之道与政通 ② 审乐以知政 ③ 致乐以治心 • 审美功用 夫乐者乐也,人 情之所不能免也。 乐必发于声音,形 于动静,人之道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