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第五讲 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第五章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齐美尔(1858-1918年)形式社会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论社会分化》(1890年)、《货币哲学》(1900年)、《历史哲学问题》(1905年和1907年)、《社会学》(1908年)这些著作主要研究了社会性的相互作用问题、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问题、相对论、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社会科学中的研究对象的确定以及论证方法问题等等。
齐美尔首先提出了“社会化的形式”这一独特的概念,因此他被认为是形式社会学的创始人,认为社会学应将社会化的形式或人类关系的形式作为研究对象,并称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形式的科学。
1.《论社会分化》:社会分化对社会的影响。
一个社会越粗鲁、越不文明、越不分化,它的内部结合就越紧密,它在外部交往中就以越封闭的形式出现。
相反,一个社会越发达,它的内部关系越分化,那么,它的成员的个性也就越鲜明。
分化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一个标准,分化促进了社会中的各要素相互作用和交织的程度。
一个社会中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程度与分化的程度是同步发展的,影响分化和相互作用的程度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分工的发展以及文化的发展。
《论社会分化》不仅使齐美尔在社会学中获得了经典作家的位置,也显现了他的社会学研究特征。
即:试图关注现代社会特有的诸多矛盾和悸论中的两个对立面,以求全面地把握各种社会现象。
就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齐美尔并没有试图在社会的冲击面前保护和拯救独特的个人的东西,而是借助社会分化对个人的独特性给出一种社会学的理解。
他的这种理解为现代社会学中的角色理论以及个人同一性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化和社会化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两种现象指向某种无所不包的社会的全过程。
要理解现代社会中的个人自由和个人独特性,就必须将个人化的历史过程与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结合起来考察。
2.形式社会学社会学的任务在于对人们共同生活的形式的描写和规则的发现。
这里的规则指的是个人在其所属群体中的行为规则以及群体间的互动规则;而人们共同生活的形式也就是他们通过行动相互作用的形式,这些形式包括劳动分工、统治、冲突和斗争、社交和友谊等等。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思想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思想齐美尔(一译西梅尔,1858—1918),是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毕业于柏林大学。
曾任柏林大学讲师、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
1887年开始讲授有关社会学的课程,并于1890年发表第一部社会学专著《论社会分化》,在该书以及《社会学问题》(1894)中,他为社会学标立出一个他将终身遵守的方案,即把社会学视为一门抽象的学科,旨在分析社会相互作用的形式,如交流、冲突、统治与服从、秘密与荣誉等。
由于他所持的这一观点,他经常被称为“形式社会学家”。
他在这一方面的主要论述发表在《社会学:结合的形式的研究》(1908)中,该书试图把康德的“先验”范畴运用到社会相互作用的领域中,说明社会冲突如何造成群体凝聚、群体大小对相互作用方式的影响,并描述了诸如“局外人”、“穷人”、“中间人”和“叛教变节者”等社会类型。
他还描写过人们在社交中、通信时或在带有嫉妒和感恩色彩的关系中所体验的一切,这有助于促发学者们创立了目前称为“日常生活社会学”的学科。
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齐美尔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形式。
他认为,饥饿、爱、劳动、宗教信仰……统统不是社会的。
只有当它们把仅仅是孤立的个人的集合体转化为一定的形式,纳入一般的交往概念时,它们才是社会交往中的因素。
社会交往是形式,个人通过这种形式结合成一个满足他们利益的单位。
个人通过社会交往的形式发展成统一体;爱、意图和偏好,通过在形式中实现自身而从个人的属性转变为社会现象。
社会交往的形式包括等级制度、社团、婚姻、友谊;形式不创造社会,形式就是社会。
一旦交往全部停止,社会本身也就不复存在。
制度和行动的内容可以改变,但形式依然存在。
经济利益既可以通过合作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竞争的形式实现。
权力由于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联系在一起的交往结构而成为一种社会学的形式:例如,绝对权力总是涉及一种交往,一种上下级行动之间的交换。
齐美尔的形式中最著名的大概要算二人互动形式了。
二人互动是处于直接相互关联中的两个人的关系。
齐美尔的冲突理论

2.齐美尔的社会冲突思想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 1858-1918)是西方社会学古典时期反实证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之一,形式社会学和微观社会学的创始人。
他是一个多产的社会学家,一生写有20多部著作,200多篇论文。
其中,重要著作有《社会分化》(1890)、《社会学问题》(1894)、《社会学:关于社会形式的探讨》(1908)、《社会学的基本问题》(1917)、《冲突与群体成员网》(1955)、《现代文化中的冲突》(1968)。
齐美尔关于社会冲突的思想,在《冲突与群体成员网》中作了较为集中的论述。
他认为,社会是由相互间有多重关系的个人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网络,社会成员处于经常的相互作用之中,社会就是人们相互作用和联系起来的特定方式。
社会学应重点研究构成社会结构的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即社会交往形式,他的这一些观点被称作“形式社会学”。
从社会现实中抽象出来的形式,有多种类型,社会冲突就是社会交往的基本形式之一,齐美尔正是从形式社会学的观点出发,考察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与冲突。
他认为,个人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过程的环节,社会化了的个人和社会总是保持着一种双重关系:他被结合在社会里,又和社会相对立;他是社会里的人,又是社会外的人;他为社会而存在,同时也为自己而存在。
人既是社会的环节,又是他自己本身;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自主生活的产物。
当一个人作出决定的同时,他已被社会所决定;当他准备采取行动的时候,他只是按照社会的要求在行动。
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被结合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社会既允许又阻止个性的发展,个人的行为只有在符合社会规范时,才是自由的。
个人和社会之间联系和冲突的观点,贯串于齐美尔的全部社会学理论。
齐美尔把社会视为一个包含着协调和冲突、吸引和排斥、爱和恨的统一体。
在他看来,完全协调的社会群体是不存在的,如果这样的群体存在,它不会有任何生命力,也不可能变革和发展。
个人和群体发泄不满情绪,对社会具有安全阀作用,如果没有这种安全阀,很多社会关系就不可能持久。
第四章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委托婚介机构高调海选妻子,举办各类相亲会,
众多妙龄美女趋之若鹜。仅仅在2010年,北京、
上海、深圳、广州、南京、武汉和成都等大都市,
都进行过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模的富豪相亲会,应征女士人数常
在三、五千人。
实际上,富豪相亲会并非男女双方相见认识, 而是富豪以巨资委托婚介机构进行海选,然后在 胜出的女孩当中选择未来妻子。
庆、长沙等地选拔上来的美女一起,参加最后的
考验,胜出者参加10月份的富豪派对,才能见到
富豪的真面目。
• 齐美尔将一些数学概念,如数量、距离、 位置、对称性等引入到其形式社会学中, 分析社会交往的形式。
• 1、群体规模与社会互动
• 齐美尔试图研究群体的规模大小对于群体 互动形式的影响。
• (1)两人群体。互动是直接的,群体生存取决于 双方的直接合作,所以不存在超出个人的结构。 每个人可以高度地保持自己的个性。
•
江苏卫视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因出现
“宝马女”马诺、“富二代”刘云超而备受各界
关注。一位爱好骑自行车且无业的男嘉宾问马诺:
“你喜欢和我一起骑自行车逛街吗?”马诺毫不
犹豫地回答:“我更喜欢在宝马里哭。” 马诺直
白地问一位男生:“你家有钱吗?”男生则直接
宣布“我家是开厂的,在上海有三套房子。”
•
有中国媒体披露,近来中国富豪花费巨资,
些在具体内容上完全不同、而在形式上相 近的社会现象能够相互比较。
• 齐美尔被认为是用形式主义方法解释社会, 并由此确立“形式社会学”的第一人。
• 二、社会交往的形式
• 齐美尔列出了他认为比较重要的一些社会 交往形式,如:统治、服从、竞争、合作 党派、分工、亲密、疏远、权力变换、上 层制度和下层制度、群体的外部界限和内 部结合等等。
7第七讲 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补充参考书目
• 陈戎女《西美尔与现代性》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 成伯清《格奥尔格·齐美尔:现代性的诊断》,杭州:杭
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 北川东子,2002,《齐美尔:生存形式》,赵玉婷译,石
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 [德]G.齐美尔《桥与门——齐美尔随笔集》,涯鸿、宇声
等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年。 • 盖奥尔格·齐美尔,2002a,《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
文化社会学
客观文化和主观文化
• 都市生活:理智至上、计算性格、傲慢冷漠、矜 持保留、自我表现
• 货币哲学:《货币哲学》发表于1900年,它不仅 是齐美尔自身思想的一个里程碑,而且对20世纪 社会理论的发展也举足轻重。齐美尔研究专家弗 里斯比说“《货币哲学》中社会交换和分工的影 响、物化、大城市生活等论题的全面讨论,很少 有人能够相比,其问题意识的宽广和深远,也是 难以企及的。”
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 [德]西美尔《生命直观:先验论四章》,刁承俊译,北京: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 齐美尔的三本文集《叔本华与尼采——一组演讲》(莫光华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哲学的主要问题》(钱敏汝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历史哲学问题——认识论随笔》(陈志 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 杨向荣《现代性与距离——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齐美尔美学》,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 [英]戴维·弗里斯比:《现代性的碎片》,卢晖临等译,北京:商务印 书馆2003年。
对齐美尔的简评
只是到了现在,齐美尔才开始被认为是非常(也 许是最)有力度和最富洞察力的现代性分析家; 他被认为是一位敢于发表言论的作家,是一种异 端思想,而这种异端思想在他死后多年才变成社 会学智慧中的常识;他被认为是一位思想家,比 其他任何人都更加合乎当时的经历;他被认为是 一位开创了社会学风格的人,这种风格后来被认 为是最适当的,最能符合它试图表述的社会实在。 在齐美尔的社会学中,那些在他那个时代曾将他 锁闭在这一行当边缘地带的方方面面,现在却渐 渐开始被视为具有惊人远见的预示,它预见了即 将到来的事物的形状。齐美尔过去的罪恶变成了 美德,弱点变成了优点。(鲍曼《现代性与矛盾 性》281-282)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精品课件

二、形式社会学
(二)三人群体 当增加一人,变成出现第三者时,二人群体就变成三人 群体了,三人群体的重要性在于,虽然只增加了一个成员, 但群体的性质结构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1、三人群体的突出特征 群体获得了支配个体的能力。三人群体中存在少数服从 多数的情况,所以当少数和多数发生对立时,他仅作为个人 存在,而多数仍能保持群体的资格,于是多数便以群体的地 位制约那位作为少数的个人。
学业 1876年,齐美尔本科毕业后, 进入柏林大学。在这所著名的大 学中,齐美尔先是从师于历史学 家蒙森教授;接着,转向心理学 和人类学教授拉扎勒斯和施泰因 塔尔;再往后,追随民族学家巴 斯蒂安。虽说最后齐美尔是在泽 勒和哈姆斯的指导下,凭《从康 德的自然单子论看物质的质性》 (1881年)一文,获得了哲学 博士学位,但先前的这些经历为 他了解历史学、心理学、人类学 和民族学等多种社会科学打下了 坚实的基础。
2020/9/19
齐美尔对“社会”的理解 (一)对唯名论与唯实论的综合
社会唯实论认为只有社会结构才是真实存在 的;
而社会唯名论认为客观存在的是个体及其行 为,社会只不过是个人及其行为的集合。
齐美尔在批判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的基 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社会观。
2020/9/19
齐美尔对“社会”的理解
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和社会化的个人总是保持 着一种双重关系:他被结合在社会里面,又和社 会相对应;他既内在于社会,同时又外在于社会; 他既为社会而存在,同时又为了自己而存在。
2020/9/19
1901年学校当局才勉强聘他为副教授;其实, 这仍然是一个虚职,除了比先前的编外讲师“风光” 一些,他还是被排斥在学术委员会的一切事务之外, 处在原先局外人的边际状态。
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本章学习要点社会学视角形式社会学

第五章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本章学习要点:●社会学视角●形式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客观文化和主观文化)●货币哲学教学重点与难点:形式社会学;文化霸权课时安排:3学时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内容:梧奥尔格.齐美尔(1858-1918)是德国早期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本人承认自己并没有创建什么社会学体系,但由于他强调社会学以社会交往形式为其研究对象,所以在社会学只上一般称他的社会学为形式社会学。
第一节生平与著述齐美尔出生在柏林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
还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由他家的好友、一个音乐出版社的经理作了他的监护人。
母亲的冷漠和盛气凌人的态度使他与家庭的关系比较疏远,幼年的齐美尔就开始感受到人世间的冷暖。
齐美尔从古典中学毕业后,在柏林大学攻读历史和哲学,从师于当时一些有名的学者,如历史学家蒙森、哲学家哈尔姆和蔡勒、艺术史学家格林、心理学家拉察鲁斯等。
1881年,他以关于康德的论文获哲学博士学位。
齐美尔在大学学习期间广泛涉猎了哲学、历史和心理学等学科,这对他以后的学术生活有很大影响。
1885年,他在柏林大学任哲学讲师,没有薪金,只收学生听课费。
直到1901年,他取得编外教授的称号,但依然是没有正式薪金。
这时,他已是一个拥有6部著作和70多篇论文的著名学者了。
由于当时德国的反犹主义,齐美尔的学术能力和成果受到官僚机构和官由学术机构的冷遇。
直到1914年,他才在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得了正式教授的职位。
他在该校曾讲授过逻辑学、哲学史、形而上学、伦理学、宗教哲学、艺术哲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康德、叔本华和达尔文的学说。
齐美尔虽然受到官方的不公正待遇,但是他在学术界却有很高声望。
他的一些著作被译成英文、法文、意大利文、波兰文和俄文,他的若干观点得到了韦伯等许多著名社会学家的赞同,他被认为是德国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
齐美尔是一位多产的作家。
生前有200多篇论文发表在大量期刊、报纸上;在社会学、伦理学、哲学和文学理论领域,他撰写了20部左右的著作他的早期主要著作有:《论社会分化》(1890)、《历史哲学问题》(1892)、《伦理学科学导论》(18921893)、《货币哲学》(1900)等。
第五章 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2、关于陌生人的论述
• 所谓陌生人,就是距我们既不太远,又不太近的 所谓陌生人,就是距我们既不太远, 人,如果距离太远,他将失去与我们的联系,因 如果距离太远,他将失去与我们的联系, 而对于我们毫无关系.也就不是什么陌生人; 而对于我们毫无关系.也就不是什么陌生人;而 如果太近, 如果太近,也就成了我们的熟人也就不再是陌生 人。 • 陌生人与我们之间这种若即若离,不即不离的关 陌生人与我们之间这种若即若离, 使得他与人们之间能够以特殊方式发生互动; 系,使得他与人们之间能够以特殊方式发生互动; 由于他不是我们的熟人,所以我们对他有特殊的 由于他不是我们的熟人, 信任,可以将不便对熟人谈的事情向他倾诉, 信任,可以将不便对熟人谈的事情向他倾诉,这 也就是说陌生人与我们之间特殊的距离, 也就是说陌生人与我们之间特殊的距离,决定了 他与我们之间互动形式的特殊性, 他与我们之间互动形式的特殊性,正是从这个角 度而言, 度而言,齐美尔并不把陌生人看作是一类特殊的 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特殊的互动形式。 人,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特殊的互动形式。
• 3、文化悲剧的实质 、
• 在理想情境中,主观文化影响塑造着客观文化,同时也要受客观文化的影响, 此时客观文化和主观文化一一相符,两者达到和谐统一。 •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条件下,客观文化和主观文化之间的理想关系难以实现。 在现代社会中,客观文化越来越朝着自主的方向发展,变为一个自成体系的 王国
2、纯粹社会学(Pure Sociology)
• 这一研究撇开了其中的具体内容,关注的只是抽象 社会交往的纯粹要素——形式(form),也可以称为 形式社会学(formal sociology). •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齐美尔意识到要对与自 然现象不同的、具有唯一性的社会历史事件进行有 效的研究,就只能抛开这些事件的特殊性,而去关 注构成这些事件的同一性即它们的外在形式。—— 社会几何学( Social Geometry )
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主 讲:姜立强
山东建筑大学法政学院
一、对社会学的定位:社会学是切入社会的视角
(一)对两种社会学思潮的反思(92) 1.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社会学不是社会科学之王, 要有自己的边界。 (1)孔德、斯宾塞的社会学帝国主义:社会学应包 罗万象,是社会科学之王。
(2)齐美尔:社会学不是社会科学之王。如果所有 在其他学科中没有得到很好处理的问题,都被收容进社 会学这门新兴科学,那社会学的边界将不清楚。
作为内容的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可以被不 同学科从不同视角纳入自己的理论范畴。
但是社会互动的形式(也可以理解成模式、规则、 性质)确是社会学专有的研究对象。
主 讲:姜立强
山东建筑大学法政学院
四、社会学的问题领域(94)
齐美尔认为,社会学由普通社会学、纯粹社会学/形 式社会学、哲学社会学三个相关论域组成。
(1)包含压制和服从(矛盾)两方面
(2)相互影响、不可分离、对立统一。
主 讲:姜立强
山东建筑大学法政学院
(3)不同的统治形式
服从于个人 (一位领导者实施的统治)
统治和服从矛盾的协调 a领袖靠权力和个人魅力赢 得成员认同 b采用各种手段使自己的意 志变成成员的一致行动,统治 和服从的矛盾得以协调,形成 群体内部团结。
(2)社会唯实论:集体论 只承认社会结构 (如各种制度和规范) 是真实的存在,社会外 在于个人,不能还原为个 体的生理或心理现象。 如孔德和涂尔干就 认为社会是独立于个体 之外的客观过程。
快说,是社会 唯名论还是社 会唯实论
主 讲:姜立强
山东建筑大学法政学院
(二)齐美尔的社会观:调和二者与过程论 既不能把社会理解为独立于个体的客观过 程,也不能归结为个人行为。齐美尔对社会的 回答非常简单:
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前言早在1917年,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以《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为题,出版了他的社会学著作。
齐美尔认为,个人之间是处在不断地互相作用过程之中的,由于个人的互相作用而联系起来的网络就是社会。
社会只不过是对互动着的一群人的称呼。
社会学的任务是要阐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阐明个人怎样互相交往而形成群体,群体又怎样制约个人的,所以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在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争论的焦点是社会本位主义,还是个人本位主义,因为这个分歧把社会学家观察社会的视角分成宏观和微观两种。
从中国传统文化上看,社会本位主义一直占主导地位(注:孔子的“仁”,孟子的“义”,都是主张个人的价值在于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对社会没有贡献,个人就没有价值。
当代“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说法,也反映社会本位主义。
),所以中国历史上的社会思想和社会理论多是宏观大论,很少有微观分析。
从认识论上讲,不论是主张社会本位主义还是主张个人本位主义,对事物的认识都不能从整体入手,而必须从个体入手,对个体的属性进行抽象,然后把抽象得到的规定性返还给事物本身,使人对事物的认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一、角色人格体系(一)个人与角色社会上没有抽象的个人,只有承担着各种社会角色的具体的个人。
个人与社会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是有机联系。
社会中的个人是有价值标准、有行动目的、与他人发生联系和互动的个体;社会是由个人互动而联结起来的网络,个人就是这张网络中的纽结。
所以社会不是个人的简单相加,个人也不是无主体意识的社会的零部件,社会总体大于个体的简单相加之合。
而社会总体大于个体总和的全部秘密在于社会关系。
而角色就是由于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比个人更抽象的概念。
个人是以角色的名义与他人发生关系的。
角色是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也是社会网络上最小的纽结。
在社会学里,角色就是与一定的地位相连的一套规范;它是对处在特定职位上的人的行为期待。
齐美尔形式社会学名词解释(一)

齐美尔形式社会学名词解释(一)齐美尔形式社会学名词解释齐美尔形式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主要研究社会行为的集体性和那些构成社会整体的社会形式。
以下是几个相关的名词及其解释说明:观察者观察者是齐美尔形式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研究者或研究团队在研究社会行为时,对特定社会群体进行观察和记录的人。
观察者通常以中立、客观的立场观察和记录社会行为,以期得出准确的研究结论。
例子:一位社会学家在研究学校中的校园欺凌行为时,作为观察者会去学校现场观察校园中发生的各种行为,并明确观察对象、观察的周期和时长等相关因素。
社会形式社会形式是指组成社会整体的各种规范、价值观、习俗和制度等。
这些社会形式能够在社会中起到规范、引导和约束的作用,并且会影响和塑造人们的社会行为。
例子:婚姻制度、社会等级制度、教育制度和法律制度等都是典型的社会形式。
它们以特定的规范和价值观来规定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和互动方式,从而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指个人或集体在社会环境中所表现出的行为。
社会行为受到社会形式的影响和制约,通过交流、互动和合作等方式来实现个人和集体的需求和目标。
例子:团体合作、社交互动、意见交流、组织管理等都是社会行为的例子。
社会行为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际展现出来的行为,它们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
集体性集体性是指社会行为的一种特征,表示社会行为是由多个个体共同参与和展现的。
集体性使得社会行为具有规模化、协作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不仅受到个体的影响,也受到集体整体的影响。
例子:示威游行、群体闹事、团队合作等行为都是集体性行为的例子。
这些行为通常是由一群人共同参与和展现的,个体的行为会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种具有集体性的行为模式。
以上是齐美尔形式社会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及其解释说明。
通过对这些名词的理解和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行为及其背后的社会形式和集体性特征。
西美尔(齐美尔)社会学理论

西美尔旳社会学理论1.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实论以及西美尔对社会旳理解?答:社会唯实论觉得只有社会构造才是真正客观旳存在。
社会唯名论觉得不存在社会这样一种实体。
客观存在旳是个体及其行为,社会只但是是个人及其行为旳一种集合。
西美尔觉得构成社会旳是个体与个体之间旳互动关系。
这种个人之间故意义互动关系所涉及旳社会形式,构成了社会学旳研究对象。
1.西美尔承认个体旳存在,也承认社会构造旳存在;2.社会并非是一种实体,而是一种过程,一种具故意识旳个体之间互动旳过程,正是人与人之间旳互动(交往),构成了社会;3.社会由透过互动而结合在一起旳个体所构成,社会旳存在就表目前这些互动旳关系上。
这种个人之间故意义旳互动关系所涉及旳社会形式构成社会学旳研究对象。
2.社会旳本质是什么?答:社会本质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旳交往(互动)过程之中。
社会学研究旳并不是个人互动,而是互动旳抽象形式,社会学旳任务是对人与人之间旳互动形式进行分析,正是这种互动旳总和,构成了社会。
3.如何理解社会是一种过程?答:社会是一种具故意识旳个体之间旳互动过程。
这种人与人之间旳互动过程(交往)构成了社会。
1.具故意识旳个体之间旳互动。
2.互动中旳个体关系,高下贵贱旳地位、凝聚、模仿、劳动分工、互换、一般旳袭击或防卫、宗教社团、政党旳形成,诸多其他等等。
互动是在这些框架中旳发展或用它来表征。
3.社会是这些居于一定关系旳互动过程旳总称。
4.社会交往形式是什么?社会交往形式:个人之间交往旳方式。
并通过这种方式是交往构成社会现实。
西美尔讨论旳多种社会交往形式,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基本旳社会互动形式:合伙,竞争,联合,秘密等。
2.体制化构造旳形式:国家、教会、家庭、军事组织等。
3.自主旳游戏形式:社交、体育活动、游戏等。
4.社会自身旳一般形式:艺术、政治、科学、宗教等。
5.社会交往旳类型分别是什么?答:西美尔讲社会交往划分为不同旳类型。
如吝啬者、挥霍者、穷人、贵族、冒险家、娼妓、陌生人等等。
第七讲: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一、生平
• 1.Geoge Simmel ,1858-1918,生于柏林市 的一位犹太富商家庭。 • 2、1876年进入柏林大学。 • 3、1881年获博士学位。 • 4、私人教师,1991年成为编外教授, 1914年成为弗拉堡大学教授。
二、著作
• • • • • 一生发表20多部著作,200多篇论文。 1、《论社会分化》 2、《货币哲学》 3、《社会学基本问题》 4、《社会学——关于社会互动形式的研究》
• 8、网络社会学
四、评价
• 默顿:齐美尔是一个有着无穷创新精神的 人。
• 4、主体文化与客体文化 • 客体文化对主体文化的优势——文化的悲 剧。
• 5、社会分化及影响 • 社会分化对群体组成原则的影响。 • 社会分化对群体数量的创造价值 (2)货币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3)货币对个人产生的影响。
• 7、城乡社会的差异
三、主要理论观点
• 1、社会:当人们之间的交往达到足够的频 度和密度,以至于人们能相互影响并组成 较为固定的群体时,社会便产生了。 • 2、社会学:应研究人们交往的基本过程以 及社会组织的类型,研究历史和现实中人 们相互作用、联系和行为的基本模式。包 括:冲突、交换、统治、社会化等众多内 容。
• 3、社会几何学 • 即用几何学的基本概念来研究分析社会现 象。 • (1)数量,如群体的数量。 • (2)社会互动的距离,如陌生人。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 2、货币经济与文化矛盾 • 齐美尔以资本主义货币经济的发展说明了
这种文化矛盾。 • (1)货币是资本主义文化发展的主要结果
和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总和。货币的出现 集中反映了文化的客观性。(一般等价物)
• (2)货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朝着越来越理 性化和非个人化的方向发展。社会交往的 目的性、斤斤计较、精于计算
(2)理由
• 社会现象的形式和内容在认识上是可以相 对分离的。
• 人们之间交往的具体内容十分复杂,如果 不能从大量的社会现象中抽象出某些共同 的形式特征,就无法深入研究复杂多样的 社会现象。
• 因此,有必要将某些共同的基本形式从社 会现象中抽象出来。
• (3)作用 • 将几种内容的形式彼此联系起来,使得那
• 江苏卫视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因出现“宝 马女”马诺、“富二代”刘云超而备受各界关注。 一位爱好骑自行车且无业的男嘉宾问马诺:“你 喜欢和我一起骑自行车逛街吗?”马诺毫不犹豫 地回答:“我更喜欢在宝马里哭。” 马诺直白地 问一位男生:“你家有钱吗?”男生则直接宣布 “我家是开厂的,在上海有三套房子。”
• (2)三人群体。互动会出现超出个人的结构。可 以通过某两个人的合作,把意志强加给第三者。 所以出现了权威和支配。
• (3)大群体。为了协调与控制群体的生存和发展, 必须制定出各种制度,将群体成员间的互动制度 化。这一方面使群体的统一性加强,但另一方面 使成员间的互动面变得狭窄,距离加大。
• 2、会互动的距离
• (3)以货币为基础的契约社会关系使得原 来具有个性、感情因素、道德因素的社会 关系遭到排斥。
• (4)货币的出现使得劳动者和他的劳动产 品的分离成为可能。
西方社会学第四章 齐美尔形式社会学

第四章 齐美尔形式社会学
2、社会交往的形式——以统治为例
统治包括压制与屈服两个方面,分析了两种形式的统 治:
A、一人统治: 易团结群体也易产生冲突,消除冲突就是使双方在同
样的权力地位上发挥作用,即多元的或民主的统治,这可 以给个人更多的自由,有助于团结,但也易产生争端,导 致分裂。
B、客观原则下的统治: 以客观规律为名义的统治,是最具攻击性、最残酷的,
第四章 齐美尔形式社会学
2、冲突的强度
(1)冲突双方感情投入越大,冲突就可能越激烈。 (2)冲突群体成员对冲突的理解超出个人目标和 利益的程度越大,冲突就越可能更加激烈。 (3)冲突越是作为一种达到清楚规定的目标的手 段,其激烈的可能性就越小。(利益表达越清楚, 群体目标越集中,冲突仅是一种手段)
冲突是人类的天性之一。在群体中生活的人们都具有一 种“排他性”,即竞争的本能。 (2)社会因素:
社会分化、单位组织化程度的增加以及社会关系的控制 等。
第四章 齐美尔形式社会学
二、冲突的类型和功能
1、冲突的类
(1)从冲突的现实性看,可分为: ①现实的冲突,为了解决问题; ②非现实的冲突,为了发泄情绪。 (2)从冲突的范围上,可分为: ①群体内部冲突,如群体内部的不合、仇视或派 别、宗派斗争。 ②群体间的冲突,即战争
第四章 齐美尔形式社会学
第二节 形式社会学
一、社会学理论的对象与结 构 二、形式社会学 三、不同群体的互动形式
第四章 齐美尔形式社会学
一、社会学理论的对象与结构 1、社会学的学科地位问题
社会学不是社会科学之王,社会学是一种新的 方法(归纳法),一种研究手段,一种探索所有 科学的主题的新的途径(社会学提出的是一种视 角——即我们应该将人视为一种社会存在,以及 社会是所有历史过程的媒介,但它本身并不包含 什么现代科学未曾触及的研究主题,更不是科学 之王)。
齐美尔

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述评——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201214510123 潘博齐美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反对社会是脱离个体心灵的精神产物的看法,认为社会不是个人的总和,而是由互动结合在一起的若干个人的总称。
他把社会学划分为一般社会学、形式社会学和哲学社会学三类。
他的社会学思想受到新康德主义和生命哲学的影响。
他也是这两个派别在社会学领域内的主要代言人。
他反对社会是脱离个体心灵的精神产物的看法,认为这是一种神秘主义和概念主义的观点;但社会并不是个人的总和,而是由互动结合在一起的若干个人的名称。
他把社会学划分为一般社会学、形式社会学和哲学社会学三类。
认为一般社会学是社会学方法在各种社会科学中的运用,它所研究的是以社会的形式构成的整个历史生活。
形式社会学是社会学的重点,它研究社会现象的纯粹形式。
齐美尔认为,社会是人们互动中的协调、冲突、吸引、排斥、爱和恨等关系的统一体。
社会现象包括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社会学的任务是从社会现象中把社会交往的因素分离开来,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并进行心理学的论证和描述,即形式的研究;从社会现象中分离出社会交往的形式,就像从语言中分离出语法的纯粹形式、几何学从客观事物中分离出形式关系一样;哲学社会学是研究如何认识社会及怎样建立社会学的概念体系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本体论)的问题。
他使用了“理解”的概念,认为在研究社会现象时总带有研究者本人或他所属社会群体的兴趣,因而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就具有主观的价值取向,其知识也具有主的和相对的性质。
齐美尔用形式社会学考察社会群体与社会结构问题时,创立了小群体的形式研究。
他认为二人群体没有超个人的结构,而三人群体会发生较复杂的情况:三者中的任何一人可以充作中间人并利用他人的不和从中渔利;中间人还可以对其余二人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
他对三人群体的研究促进了社会学对群体和社会结构的网络分析。
齐美尔从社会交往的复杂性出发,反对社会只有协调没有冲突的观点。
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2.社会至关重要的 问题,都由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 的相对距离所决定的。 例如,在《货币哲学》中,对“价值” 的看法;《论陌生人》中对“陌生人” 的定义。
第四节 文化社会学
一、主体文化与客体文化 1.主体(个体)文化; 2.客体文化; 3.主、客体文化之间的关系:客体文化对 主体的影响。
总结:齐美尔的贡献
1.通过确定社会学的独特研究视角,对于推动社 会学走向独立作出了贡献。 2.从两种对立的社会观基础上开拓崭新的研究视 角,具有中和性。 3.社会交往形式概念具有适度抽象性,对交往形 式的概括是一个富有成果的抽象,使社会学 理论从思辨形式到科学命题的过渡。 4.从社会学发展史角度:“社会交往”为现代社 会学理论的重要流派提供了思考方式。
本讲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生平与著作 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形式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第一节 生平与著作
齐美尔(G · Simmel,1858-1918), 在德国的学术界始终受到冷遇。 主要著作:1890年《论社会分化》; 1892年《历史哲学问题》;1900年《货 币哲学》;1908年《社会学:关于社会 交往形式的研究》
二、社会交往者的类型
社会交往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形式,参加 交往的人们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例如:穷人(按照齐美尔就是那些被别 人援助或有权得到别人援助的人);社 会应该建立一种援助穷人的机制。 相对贫困的思想。
三、对社会交往形式的研究
齐美尔十分重视数学的作用,将数学的 思想扩展到社会学领域,因而被称为 “社会几何学”。 1.群体规模对交往形式的影响 主要研究群体的规模(构成群体的人数) 对于互动性质和个人、群体的影响。
二人群体的特征
第四讲 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当增加一人,二人群体变为三人群体,这不 是人数的增加,而且群体的结构、性质都发 生了根本的变化,出现了另一个独立的社会 结构,原先不存在的社交角色出现了。他对 三人群体进行了分析之后,指出在三人群体 中,会产生独立于个人、在二人群体中不存 在的社会结于二人群 体的一个重要特点。随着群体人数、群体规 模的增大,这种情形将更加明显。
2,社会互动的距离 齐美尔认为,互动的形式、事物的价值等至关重要 的问题,都与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的相对距 离相关,甚至可以说,是由相对距离决定的。一个 事物如果与人的距离太近或太远,都将变得毫无意 义。例如,如果一个人发现一个距离我们一亿光年 的完全由黄金构成的星球,由于其距离过于遥远, 我们无法到达那个地方,因而,这个星球对我们毫 无价值。从另一方面看,空气是我们不可时刻离开 的东西,但由于离我们太近,太容易获得,因而也 没有什么价值。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那些通过努 力并且只有通过努力,才会得到并且能够得到的东 西
第三节 文化社会学
和所有经典时期的社会学家一样,齐美尔试图 对现代工业社会的实质从理论上作出解释。其文化 社会学关注的最主要议题,就是揭示和剖析资本主 义文化的内在矛盾和文化危机,他称之为“文化悲 剧”。这种“文化悲剧根基于主观文化(或个人的)和 客观文化(或集体的)的区 分”。①在齐美尔看来,社会结构以及各种文化产 物,如宗教、习俗、意识形态、社会组织等,无时 无处不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这种影响甚至是一种 威胁,它危及了个体的自由及个性的发展,有鉴于 此,他对主观文化和客观文化作了很有意思的区分。 可以说,这是一种研究范式的转移,即由政治经济 的观点,转移为文化社会学的视角
另外,齐美尔也对“时尚”进行了研究。认 为“时尚”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形式。他认 为,时尚的基本动机包括既相互矛盾又相互 一致的过程,即既要与别人相似(同化), 又要区别于别人(分化)。在他看来,现代 社会中的精英阶层,总是企图用一种明显的 标识(如休闲方式、服饰等)使自己引人注 目,而下层社会成员也总是想借助于这些标 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一旦这种标识开始 大众化时,精英阶层又会引入新的标识,从 而引发新一轮的时尚潮流。
齐美尔形式社会学名词解释

齐美尔形式社会学名词解释齐美尔是 20 世纪初期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
他的形式社会学方法是他在社会学领域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本文将介绍齐美尔形式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点。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3篇《齐美尔形式社会学名词解释》,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齐美尔形式社会学名词解释》篇1齐美尔形式社会学是 20 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齐美尔所提出的一种社会学研究方法。
齐美尔认为,社会学应该研究社会现象的形式结构,而不是它们的内容或意义。
他主张通过分析社会现象的形式结构来理解社会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齐美尔形式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是“社会形式”。
社会形式是指社会现象的形式结构,包括社会规范、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等。
齐美尔认为,社会形式是社会的本质,因为它们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和条件。
社会形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现象的内容和意义。
齐美尔形式社会学的主要特点是注重社会现象的形式结构,忽视社会现象的内容和意义。
齐美尔认为,社会现象的内容和意义是暂时的、易变的,而社会现象的形式结构是相对稳定和不变的。
因此,只有通过分析社会现象的形式结构,才能真正理解社会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齐美尔形式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于理解社会的本质和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齐美尔形式社会学名词解释》篇2齐美尔形式社会学是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提出的一种社会学理论,强调研究社会交往的形式而非内容。
齐美尔认为,社会关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条件,而形式具有共同性,可以脱离具体内容进行研究。
他将社会关系分为不同的形式,如统治、顺从、竞争、交换、模仿、冲突、协作、分工、隔离、联合、接触、反抗等,这些形式都是社会关系的一般形式。
齐美尔认为,形式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互动的形式,从这些形式中分离出社会交往的要素。
他强调冲突和凝聚是社会互动形式中最重要的因素,而且冲突不一定是有害的,有时可以促进群体的凝聚力。
齐美尔的思想对后来的社会学、哲学、文化研究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章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本章学习要点社会学视角形式社会学文化

第五章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本章学习要点:●社会学视角●形式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客观文化和主观文化)●货币哲学教学重点与难点:形式社会学;文化霸权课时安排:3学时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内容:梧奥尔格.齐美尔(1858-1918)是德国早期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本人承认自己并没有创建什么社会学体系,但由于他强调社会学以社会交往形式为其研究对象,所以在社会学只上一般称他的社会学为形式社会学。
第一节生平与著述齐美尔出生在柏林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
还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由他家的好友、一个音乐出版社的经理作了他的监护人。
母亲的冷漠和盛气凌人的态度使他与家庭的关系比较疏远,幼年的齐美尔就开始感受到人世间的冷暖。
齐美尔从古典中学毕业后,在柏林大学攻读历史和哲学,从师于当时一些有名的学者,如历史学家蒙森、哲学家哈尔姆和蔡勒、艺术史学家格林、心理学家拉察鲁斯等。
1881年,他以关于康德的论文获哲学博士学位。
齐美尔在大学学习期间广泛涉猎了哲学、历史和心理学等学科,这对他以后的学术生活有很大影响。
1885年,他在柏林大学任哲学讲师,没有薪金,只收学生听课费。
直到1901年,他取得编外教授的称号,但依然是没有正式薪金。
这时,他已是一个拥有6部著作和70多篇论文的著名学者了。
由于当时德国的反犹主义,齐美尔的学术能力和成果受到官僚机构和官由学术机构的冷遇。
直到1914年,他才在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得了正式教授的职位。
他在该校曾讲授过逻辑学、哲学史、形而上学、伦理学、宗教哲学、艺术哲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康德、叔本华和达尔文的学说。
齐美尔虽然受到官方的不公正待遇,但是他在学术界却有很高声望。
他的一些著作被译成英文、法文、意大利文、波兰文和俄文,他的若干观点得到了韦伯等许多著名社会学家的赞同,他被认为是德国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
齐美尔是一位多产的作家。
生前有200多篇论文发表在大量期刊、报纸上;在社会学、伦理学、哲学和文学理论领域,他撰写了20部左右的著作他的早期主要著作有:《论社会分化》(1890)、《历史哲学问题》(1892)、《伦理学科学导论》(18921893)、《货币哲学》(1900)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交往,就是社会中个人之间互动的过程, 社会交往,就是社会中个人之间互动的过程, 齐美尔认为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齐美尔认为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构成了 社会。 社会。 2.完全舍弃社会交往的内容,而纯粹研究形式是 完全舍弃社会交往的内容, 完全舍弃社会交往的内容 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一、社会交往形式
4.形式社会学研究所舍弃的内容:A、心理现象; 形式社会学研究所舍弃的内容: 、心理现象; 形式社会学研究所舍弃的内容 B、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 5.形式社会学研究的特点: 形式社会学研究的特点: 形式社会学研究的特点 (1)研究重点放在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 )研究重点放在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 —社会交往过程; 社会交往过程; 社会交往过程 (2)不是全面研究社会交往,而是将其中稳定 )不是全面研究社会交往, 的形式抽象出来,加以研究; 的形式抽象出来,加以研究; (3)将心理现象、文化价值现象舍弃,只进行 )将心理现象、文化价值现象舍弃, 纯粹社会交往的研究。 纯粹社会交往的研究。 (追求社会学的客观 性)
1.通过确定社会学的独特研究视角,对于推动社 通过确定社会学的独特研究视角, 通过确定社会学的独特研究视角 会学走向独立作出了贡献。 会学走向独立作出了贡献。 2.从两种对立的社会观基础上开拓崭新的研究视 从两种对立的社会观基础上开拓崭新的研究视 具有中和性。 角,具有中和性。 3.社会交往形式概念具有适度抽象性,对交往形 社会交往形式概念具有适度抽象性, 社会交往形式概念具有适度抽象性 式的概括是一个富有成果的抽象, 式的概括是一个富有成果的抽象,使社会学 理论从思辨形式到科学命题的过渡。 理论从思辨形式到科学命题的过渡。 4.从社会学发展史角度:“社会交往”为现代社 从社会学发展史角度: 社会交往” 从社会学发展史角度 会学理论的重要流派提供了思考方式。 会学理论的重要流派提供了思考方式。
第二节 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齐美尔认为社会学主要是研究社会交往形式 所以叫做形式社会学 形式社会学。 的,所以叫做形式社会学。
一、齐美尔的社会观
对传统的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做一种批 判性的综合。 判性的综合。 社会是由个人间互动创造的, 社会是由个人间互动创造的 , 处于永恒生成 过程中的, 具有特定形式的、 过程中的 , 具有特定形式的 、 真实存在的综 合体。 合体。
三、对社会交往形式的研究
齐美尔十分重视数学的作用, 齐美尔十分重视数学的作用,将数学的 思想扩展到社会学领域, 思想扩展到社会学领域,因而被称为 社会几何学” “社会几何学”。 1.群体规模对交往形式的影响 群体规模对交往形式的影响 主要研究群体的规模(构成群体的人数) 主要研究群体的规模(构成群体的人数) 对于互动性质和个人、群体的影响。 对于互动性质和个人、群体的影响。
本讲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生平与著作 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形式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第一节 生平与著作
齐美尔( 齐美尔(G Simmel,1858-1918), , - ), 在德国的学术界始终受到冷遇。 在德国的学术界始终受到冷遇。 主要著作:1890年《论社会分化》; 主要著作: 年 论社会分化》; 1892年《历史哲学问题》; 》;1900年《货 年 历史哲学问题》; 年 币哲学》; 》;1908年《社会学:关于社会 币哲学》; 年 社会学: 交往形式的研究》 交往形式的研究》
二人群体的特征
互动是直接的, 互动是直接的,该群体的性质完全取决 于它的两个人的性质, 于它的两个人的性质,不存在超出个人 以外的群体结构。 以外的群体结构。 极富个性化的关系: 极富个性化的关系 :每一方需考虑具体 的对方的需要, 的对方的需要, 决定交往性质是全方位 密切的、独特的、也是脆弱的关系。 的、 密切的 、独特的、也是脆弱的关系。 所谓隐私仅仅存在于二人组合之中。 所谓隐私仅仅存在于二人组合之中。
二、社会分化
研究社会分化对交往形式的影响。 研究社会分化对交往形式的影响。 社会分化使互动形式发生两个根本性变 化: (1)群体的组成原则从“有机的标准”转 )群体的组成原则从“有机的标准” 理性的标准” 为“理性的标准”; (2)导致社会群体总数量的增加。 )导致社会群体总数量的增加。
总结: 总结:齐美尔的贡献
三人群体的特征
是一个最小的社会群体单位。 是一个最小的社会群体单位。 具备群体 最本质特征。 最本质特征 。具有超出个人要素的独立 生命。 生命 。这样数量的变化导致交往形式的 变化,使群体内部交往形式的复杂化、 变化 ,使群体内部交往形式的复杂化 、 多元化。 多元化。 中间人、调停人;渔利者;离间者。 中间人、调停人;渔利者;离间者。
2.社会互动的距离 社会互动的距离
互动的形式、 互动的形式、事物的意义等至关重要的 问题,都由人与人之间、 问题,都由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 的相对距离所决定的。 的相对距离所决定的。 例如, 货币哲学》 价值” 例如,在《货币哲学》中,对“价值” 的看法; 论陌生人》中对“陌生人” 的看法;《论陌生人》中对“陌生人” 的定义。 的定义。
第四节 文化社会学
一、主体文化与客体文化 1.主体(个体)文化; 主体( 主体 个体)文化; 2.客体文化; 客体文化; 客体文化 3.主、客体文化之间的关系:客体文化对 主 客体文化之间的关系: 主体的影响。 主体的影响。
一、主体文化与客体文化
4.客体文化对主体文化的优势表现。 客体文化对主体文化的优势表现。 客体文化对主体文化的优势表现 A、客体文化越来越丰富,主体的技能却 、客体文化越来越丰富, 变得越来越低; 变得越来越低; B、专家型人物越来越多; 、专家型人物越来越多; C、人在劳动中的价值感越来越缺乏。 、人在劳动中的价值感越来越缺乏。
第三节 形式社会学
社会的本质存在于人们之间交往(互动) 社会的本质存在于人们之间交往(互动) 的过程。 的过程。 正确理解“形式”概念! 正确理解“形式”概念! 形式研究的可能性、必要性。 形式研究的可能性、必要性。
一、社会交往形式
1.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
内容 交往 形式(齐美尔研究的重点) 形式(齐美尔研究的重点)
一、社会交往形式
3.什么是社会交往的形式? 什么是社会交往的形式? 什么是社会交往的形式 形式:一个对象的特定的结构方式, 形式:一个对象的特定的结构方式,具有形 态的模式的特征, 态的模式的特征,是思维对事物内部相互关 系和本质的抽象, 系和本质的抽象,是区别于现象的稳定的东 西。 所谓社会交往的形式 即是“ 社会交往的形式, 所谓社会交往的形式,即是“个人之间交往 的方式,通过或者说在这种方式中, 的方式,通过或者说在这种方式中,交往成 为社会现实。 为社会现实。”
二、社会交往者的类型
社会交往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形式, 社会交往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形式,参加 交往的人们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交往的人们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例如:穷人( 例如:穷人(按照齐美尔就是那些被别 人援助或有权得到别人援助的人);社 人援助或有权得到别人援助的人);社 ); 会应该建立一种援助穷人的机制。 会应该建立一种援助穷人的机制。 相对贫困的思想。 相对贫困的思想。
二、社会的本质
1.社会学研究的三个领域 社会学研究的三个领域 (2)一般社会学 ) (3)哲学社会学 )
二、社会的本质
2.社会的形成及特征 社会的形成及特征 人具有创造性的意识, 人具有创造性的意识,出于各种目的或 动机,彼此之间相互交往, 动机,彼此之间相互交往,才构成了社 会。 人的创造性的产物——社会结构、风俗 社会结构、 人的创造性的产物 社会结构 习惯等文化因素,会不断“异化” 习惯等文化因素,会不断“异化”于人 类,生活世界因而日益成为人们无法逃 脱的牢笼。 脱的牢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