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时 解决问题-最新范文
第7单元第4课时问题解决(教案)|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7单元第4课时问题解决(教案)|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在上一课时中,我们探讨了问题解决的策略,本课时将继续深入这一主题,通过具体案例来引导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
一、教学内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7单元的第4课时,即问题解决部分。
本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问题解决的策略,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1. 理解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2. 学习问题解决的常用策略:画图、列举、猜想、验证等。
3. 通过实际案例,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学会运用策略来解决问题。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课时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PPT、案例材料、问题解决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解决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和常用策略,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方法和技巧。
3. 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所学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5. 作业: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策略来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本课时的板书设计主要包括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和常用策略,以及实际案例的分析。
七、作业设计答案:可以通过列举所有可能的行程安排,然后比较各种安排的效率,选择效率最大化的方案。
答案:可以通过列举所有可能的购买方案,然后比较各种方案的花费,选择花费最少的方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问题解决的策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第五单元第4课时解决问题》(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五单元第4课时解决问题》(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在上一课时中,我们学习了分数除法应用题,知道了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探讨如何更好地解决分数除法应用题。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继续使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五单元的第4课时,即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进一步探讨。
我们将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实质,学会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实质,掌握解题的一般方法。
2. 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实质,学会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如何处理一些特殊情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用于展示问题和解析过程。
2. 练习题:用于随堂练习和巩固知识。
3. 黑板:用于板书问题和解析过程。
五、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例如:“一家超市举行促销活动,买3斤苹果送1斤,小华买了5斤苹果,他实际上付出了多少?”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2)新课讲解:讲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实质,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3)课堂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期间,我会进行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并掌握解题方法。
(5)课后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问题和解析过程。
我会将问题写在黑板上,并在旁边标注解析步骤,以便学生跟随我的思路进行学习。
七、作业设计(1)一个篮子里有12个苹果,分给小明、小红和小华三人,如果小明分得的水果数量是小红的2倍,小红分得的水果数量是小华的3倍,请问小华分得了几个苹果?(2)一家工厂生产一批产品,如果每天生产400个,则需要8天完成任务。
三年级下第4课时解决问题
三年级下第4课时解决问题在三年级的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通过解决问题,同学们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还能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在这第 4 课时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常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小明去商店买糖果,每颗糖果2 元,他想买 5 颗,那么他需要带多少钱呢?这是一个很常见的乘法问题,我们可以用单价乘以数量来计算总价,也就是 2×5 = 10 元。
再来看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例子。
小红有 20 元钱,她买了一个 8元的文具盒和一本 6 元的笔记本,还剩下多少钱呢?这就需要我们先算出买文具盒和笔记本一共花了多少钱,即 8 + 6 = 14 元,然后用总钱数减去花掉的钱数,20 14 = 6 元,所以还剩下 6 元。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通常是要认真读题,理解题目所表达的意思。
要弄清楚题目中给出了哪些信息,要求的是什么。
比如上面的例子中,给出了物品的价格和拥有的钱数等信息,要求的是剩余的钱数。
在理解了题目之后,接下来就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常见的方法有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还有综合运用这些运算。
比如计算物品的总价时可能用到乘法,计算剩余的钱数时可能用到减法。
有时候,我们还可以通过画图来帮助我们理解问题。
比如有这样一个题目:果园里有苹果树 30 棵,梨树比苹果树少 10 棵,梨树有多少棵?我们可以先画 30 个圆圈代表苹果树,然后再少画 10 个圆圈代表梨树,这样就能更直观地看出梨树的数量。
还有一种情况,题目中的信息可能不是直接给出的,需要我们通过分析和推理来获取。
比如: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 60 千米,行驶了 3 小时,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路程,但我们知道路程=速度×时间,所以可以计算出 60×3 = 180 千米。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比如计算长度时,如果前面给出的是米,后面计算结果是厘米,就需要进行单位换算。
六年级上第4课时解决问题1
六年级上第4课时解决问题1在六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第 4 课时的解决问题 1 往往是一个关键的学习点。
这一课时的问题通常会涉及到各种数学概念和运算的综合运用,对于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让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例子。
比如说,有一个班级组织春游,总共有 50 名同学参加。
老师准备给每位同学发一瓶矿泉水,每瓶矿泉水 2 元。
同时,还要为大家准备一些面包,每个面包 3 元,一共需要购买100 个面包。
那么,老师购买矿泉水和面包总共需要花费多少钱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分别计算购买矿泉水和面包的费用。
购买矿泉水的费用很容易计算,因为每位同学一瓶矿泉水,每瓶2 元,一共 50 名同学,所以矿泉水的费用就是 50×2 = 100 元。
接下来计算购买面包的费用,每个面包 3 元,一共需要 100 个面包,那么面包的费用就是 100×3 = 300 元。
最后,将购买矿泉水的费用 100 元和购买面包的费用 300 元相加,得到老师总共需要花费的钱数:100 + 300 = 400 元。
通过这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中所给出的信息和问题。
然后,分析这些信息,确定需要用到的数学知识和运算方法。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用到了乘法和加法。
最后,按照计算步骤得出结果。
再来看另一个例子。
某工厂要生产一批零件,原计划每天生产 80 个,15 天完成任务。
但由于技术改进,实际每天生产 100 个零件。
那么实际完成任务需要多少天?首先,我们根据原计划的生产情况,可以计算出这批零件的总数:80×15 = 1200 个。
然后,用零件总数除以实际每天生产的数量,就能得到实际完成任务所需的天数:1200÷100 = 12 天。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解决问题时要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还可能会遇到一些稍微复杂的情况。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4课时用估算解决问题优秀教学案例
1.估算方法引入: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发现估算的方法,并讲解估算的基本步骤。
2.估算方法讲解: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操作,理解估算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估算方法巩固: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运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问题提出:给出具体问题,让学生运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
2.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问题解决方法。
3.讨论分享: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总结归纳
1.估算方法归纳:引导学生总结估算方法,明确估算的基本步骤。
2.解决问题策略归纳:让学生归纳解决问题时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归纳:总结小组合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2.小组分享:让学生小组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3.小组评价:对小组合作过程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自我反思: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
2.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关注同伴的优点和进步,培养学生的关爱他人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
3.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爱他人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爱他人的情感。
4.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4课时用估算解决问题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教学案例围绕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4课时“用估算解决问题”进行设计,旨在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估算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花园里的花”为情境载体,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用估算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 解决问题-人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4课时,主要学习如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问题的基本结构,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并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并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运用加减法进行解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情境图片,图片中有3个小朋友在分苹果。
小明有10个苹果,他想把苹果分给小华和小红,要求小华得到苹果的数量是小红的2倍。
请学生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
2. 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用画图或列表的方式表示出小华和小红分到的苹果数量,然后找出符合条件的情况。
3. 合作交流4.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小明有20个糖果,他想把糖果分给小华和小红,要求小华得到的糖果数量是小红的3倍。
请学生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
教师巡回指导,选取不同学生的解答进行讲解,强调解答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5.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解答。
题目如下:(1)小华有15个玩具,小红比小华少5个玩具。
请问小红有多少个玩具?(2)小明的书比小华的多3本,小华的书比小红的少5本。
请问小红有多少本书?6. 板书设计板书题目:小明有20个糖果,想把糖果分给小华和小红,要求小华得到的糖果数量是小红的3倍。
请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解答过程:20 15 = 5 (小华得到的糖果数量)5 ÷ 3 = 1 2 (小红得到的糖果数量)7.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小明有30个饼干,他想把饼干分给小华和小红,要求小华得到的饼干数量是小红的4倍。
三年级下第4课时解决问题2
三年级下第4课时解决问题2在三年级数学的学习旅程中,第 4 课时的解决问题 2 可真是个有趣又充满挑战的部分。
这一课时的问题,往往需要我们小朋友们开动小脑袋瓜,认真思考,灵活运用之前学到的知识。
比如说,会有这样的题目:“学校图书馆新购进了一批图书,其中故事书有 150 本,科技书的数量比故事书多 80 本,请问科技书有多少本?”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故事书有150 本,这是已知的;而科技书的数量比故事书多 80 本,这就是我们解题的关键线索。
那要算出科技书的数量,就需要用故事书的 150 本加上多出的 80 本,也就是 150 + 80 = 230 本。
这样,我们就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再看另一个例子:“班级里组织植树活动,同学们分成了5 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 8 棵树,后来又补种了 12 棵,请问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这个问题同样需要我们一步步来分析。
首先,每个小组种 8 棵树,一共有 5 个小组,那么一开始种的树的数量就是 5×8 = 40 棵。
然后又补种了 12 棵,所以总共种的树就是 40 + 12 = 52 棵。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仔细读题,不能漏掉任何一个重要的数字和条件。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数字或者一个关键的词语,就能决定我们能不能把题目做对。
还有像这样的题目:“超市里苹果每斤 5 元,香蕉每斤 3 元,妈妈买了 3 斤苹果和 4 斤香蕉,一共花了多少钱?”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算出买苹果花的钱,也就是 5×3 = 15 元。
再算出买香蕉花的钱,3×4 = 12 元。
最后把两者相加,15 + 12 = 27 元,这就是妈妈一共花的钱。
其实,解决问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掌握了方法,多做练习,就能越来越熟练。
比如说,我们可以在读完题目后,把重要的信息写下来,这样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还有,做完题目后,要养成检查的好习惯,看看我们的答案是不是合理,计算有没有错误。
精选-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 解决问题-文档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教学环节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学习难点
分析题中的等量关系
学习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学具准备:直尺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导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解决问题第4课时》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解决问题第4课时》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解决问题第4课时》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方程的意义,学会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能够熟练运用方程解决相关问题。
教材中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练习题,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方程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代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对解方程的基本步骤有一定的掌握。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将问题转化为方程,或者在列方程时出现错误。
因此,本节课需要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方程的意义,学会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能够熟练运用方程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能够熟练运用方程解决相关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对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的过程理解和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引导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
通过练习题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出方程的概念。
2.新课讲解:讲解方程的意义,引导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
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3.练习环节: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4.总结环节: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方程的意义和解题方法。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主要涉及第4课时的问题解决部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通过简单的加减法运算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购物时如何计算总价,如何分配物品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实际应用,学会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准备:PPT、黑板、粉笔、练习题。
学具准备: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购物场景,让学生了解加减法的实际应用。
例如:老师带了30元钱去商店购物,买了2支铅笔花了8元,还剩下多少钱?2. 例题讲解:引导学生通过加减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让学生列出算式308=22。
然后解释,30元减去8元等于22元,所以老师还剩下22元。
3. 随堂练习: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例如:小明有10个苹果,他吃掉了3个,还剩下多少个苹果?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加减法解决这个问题。
每组给出自己的答案,并进行解释。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购物问题:30元 8元 = 22元苹果问题:10个 3个 = 7个七、作业设计(1)妈妈买了3个苹果,又买了2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2)小华有5个糖果,他吃掉了2个,还剩下多少个糖果?2. 请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加减法解决,并写出解答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了加减法的实际应用。
在课后,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同时,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尝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例如:购物时如何计算找回的钱,如何分配物品等。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带来的是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中的第4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47页例1及第48页的练习题。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如何通过画线段图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用图形来直观地表示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画线段图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线段图来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们能够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线段图来表示问题,并能够通过线段图来解决问题。
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线段图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已经准备好了白板、黑板刷、直尺、铅笔等教具,以及练习题和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将以一个实际问题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例如:“如果有3个苹果,然后再加入2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尝试用图形来表示这个问题。
2. 新课导入:介绍线段图的概念,并展示一些线段图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并理解线段图的意义。
3.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例1为例,讲解如何通过线段图来解决问题。
我会引导学生一起画出线段图,并解释线段图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关系。
4. 练习环节:让学生尝试解决教材第48页的练习题,我会逐一讲解学生的答案,并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步骤,以及线段图的示例。
我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展示教学内容,以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
七、作业设计答案:小明一共有8个糖果。
2. 请学生尝试自己找一个实际问题,并用线段图来表示并解决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会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是否能够理解线段图的意义,以及是否能够运用线段图来解决问题。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我会考虑提供更多的辅导和支持。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运用线段图来解决问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解决问题(1)(教案)(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解决问题(1)(教案)(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如何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我们将学习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来解决它们。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2. 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的案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示范。
2. 学生需要准备纸和笔,以便记录和计算。
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计算购物时的总价和找零等。
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一些实际问题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来解决它们。
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让他们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
3. 练习: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地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1.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解决问题(1)2. 教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3. 教学目标: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4. 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作业设计1. 让学生自己寻找一些实际问题,并尝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它们。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短文。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年级下第4课时解决问题
一年级下第4课时解决问题《一年级下第 4 课时解决问题》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们来说,学会解决问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在这第 4 课时里,我们将一起探索如何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一年级小朋友在解决问题时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困难。
他们的识字量有限,可能读不懂题目中的文字;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在初步发展阶段,对于复杂的问题关系可能难以理清;而且,他们的耐心和专注力也相对较弱,容易在解题过程中感到挫败或者分心。
为了帮助孩子们克服这些困难,老师在教学时需要采取一些特别的方法。
比如说,用生动形象的图片来辅助文字,让题目变得更加直观易懂。
老师还可以把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步骤,带着孩子们逐步思考。
在这一课时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类型。
比如简单的加减法问题:小明有 3 个苹果,小红有 2 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几个苹果?对于这类问题,孩子们要先理解“一共”的意思,就是要把小明和小红的苹果数合起来,然后再进行 3 + 2 的计算。
还有比较类的问题:小明有 5 支铅笔,小红有 7 支铅笔,谁的铅笔多?多几支?这就需要孩子们先比较 5 和 7 的大小,得出小红的铅笔多,然后再用 7 5 算出多 2 支。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和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比如购物问题。
一个本子 2 元钱,一支铅笔 1 元钱,买一个本子和一支铅笔一共要花多少钱?这就要求孩子们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场景中。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需要学会认真读题。
虽然他们识字不多,但可以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图片的帮助,理解题目的意思。
还要学会找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比如数字、关键词等。
另外,画图也是一个很好的解题方法。
比如在解决排队问题时,画一些简单的图形来表示小朋友们的位置,就能更清楚地看出答案。
同时,检查答案也是很重要的一步。
孩子们要养成做完题再看一看、算一算的好习惯,确保答案是正确的。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和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给他们创造一些练习的机会。
(最新编辑)-数学六年级第4课时 解决问题
当我恍然大悟时,腰部和头脑,都已经开始石化。
幸好我随身带着笔记本,在还有行动力时,将这件事情记录下来,以供未来首长和战友们查证。
东莞留学机构https:/// 。
我们没有因为条件艰苦和寂寞难耐而逃避,我们一直站在这里坚守,和敌人进行着无声而漫长的战斗。
哪怕我们变成石头,哪怕要战斗千年万年,也无怨无悔。
我们会永远屹立在这里,保卫着我们的家园……我看到这里,不知不觉,眼中流下晶莹的泪滴,但很快就被海风吹干。
我向着这四块石头,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我一定要将你们的事迹,告诉世人,将你们承受的委屈、误解和痛苦统统解释清楚。
海潮退去,海水中的礁石慢慢露出水面。
我的脑际一片恍惚,感到有一道红光射来,炙热如火焰。
车站路面街而居,平日里伏案做事,感觉疲惫,推开窗户门,探出半个头,居高临下,扫视窗外:宽敞的火车站广场,繁华的站前路街道,川流的车辆,趱动的人头一派兴旺景象尽收眼底。
使人感到心旷神怡,疲惫顿失。
新冠肺炎病疫爆发,得听党的话老老实实窝居家中,不给社会添乱,也为了可暂不能丢的小命。
这是初五啦,按照我地风俗习惯,要过“五中”;餐桌上也是要添几个菜的。
以前有的人家还要放鞭炮。
过了五中,过年初一初二的剩菜就可以吃啦。
今年听不到鞭炮响,谁家餐桌上是否多添了几个菜那就不得而知啦——不准串门呗。
实在闷得慌,我又拉开窗帘,推开窗门,一眼望去。
只见一个穿着黄格条反光服的身影在街道上闪动。
是他,环卫工人老王,我把他叫王公。
他实名叫王公愚。
他本是基层退休干部,退休后又找来这份环卫工作。
别人笑话他,有退休工资,子女都在外发展得不错,不愁吃、不愁穿,还要来做苦力,何苦啊。
他乐哈哈地说,孩子们的钱不能要,他们肩挑重担,一头父母,一头小孩,要把钱放小孩一头。
再说,坐着不动会得病,变痴呆,把钱送医院不合算,当这苦力还划得来。
他负责火车站广场和车站路区域的环卫卫生工作。
每天我出门总能遇到他,我们已是成了说话投机的老朋友了。
每次遇见,总要问个好,唠叨几句,无话找话说上一阵。
【冀教版】2018年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解决问题
【冀教版】2018年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解决问题第一篇:【冀教版】2018年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解决问题第二单元加减混合运算第4课时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加减混合混合运算应用的过程。
2、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估计的计算方法。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重点】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估计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情境图先说一说了解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教师提问:我用50元钱买了一件物品,还剩20多元,猜一猜我买的可能是哪件物品? 师先引导学生审题,题中关键词是什么、审题需要注意什么? 生:关键词是一件,还剩20多元。
师:要想知道我买的可能是哪件物品,必须先知道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然后全班交流。
重点让学生说清楚是怎么想的。
可能出现的结果有: 生:可能买了一个书包生:可能买了一本《童话故事》活动2:小组几个同学一起,做猜一猜的游戏。
再全班交流。
二、练一练1、独立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再请几名学生说一说他的答案。
重点关注语言的准确与完整性。
先引导学生审题,再独立完成,最后全班交流。
重点让学生说清自己的想法。
3、生先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重点关注能简算的学生是否简算了。
4、计时口算比赛。
5、数学冲浪,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
重点让学生说清自己的想法。
板书设计一、加强计算的练习,提高正确率;二、教学多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第二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六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第六课时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体会在解决问题时,弄清题意,选择合适的方法解题。
2.过程与方法:体验乘法和加法的意义,明确求“几个几”的和与求“几和几”的和的区别。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将所学知识加以应用的意识和能力,了解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根据题中的已知信息,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 ② 能买 1个卷笔刀和 2支普
通铅笔: 1.2+0.6 + 0.6 = 1.7(元)
③ 能买 1支普通铅笔、1块橡皮和1个练习本: 0.6+0.5+0.9 = 1.7(元)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还可以把要买物品的价钱都加 起来,看比 10 元多还是少?
6.8+2.5+0.6 = 9.9(元) 9.9 < 10,小丽的钱够了。 如果把 换成 ,6.8+2.5+1.2 = 10.5(元) 10.5 > 10,所以钱不够。
三 随堂练习 (教科书第97页做一做)
(1)小亮有 2 元钱,能买什么东西?(答案不唯一)
方法一: 先算买 1 个 后,小丽还剩多少钱,再算买 1 个
和 1 支 一共多少钱,然后把这两者进行比较, 如果剩余的钱多,就够。
10−6.8 = 3.2(元) 2.5+0.6 = 3.1(元) 3.1 < 3.2 ,小丽的钱够了。 如果把 换成 ,2.5+1.2 = 3.7(元) 3.7 > 3.2,所以钱不够。
(答案不唯一)
例:买 1个书包和 1个文具盒,一共需要多 少钱? 25.8+6.8 = 32.6(元) 答:一共需要 32.6元钱。
四 培优训练
一. 华兴文体店周年庆,所有文体商品降价促销。
原价:7.5 元 现价:5.9 元
原价:45.7 元 现价:39.5 元
原价:21.3 元 现价:18.6 元
方法二: 52.6 −42 = 10.6 10.6 +4.2 = 14.8 答:正确的结果应该是 14.8。
解此类题,可以根据加、减法互逆的性质计 算,也可以将错就错求出另一个数,再计算。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解析:①把一个加数 4.2 看成了 42 ,可以用减法算一算多 加了多少,再从结果中把多加的部分减去。②因为将加数 4.2 看成了 42 ,结果是 52.6 ,所以可以用 52.6 减去 42 得到另一个 加数,再用得到的这个加数加上 4.2 ,即可得出正确的结果。
方法一: 42−4.2 = 37.8 52.6 −37.8 = 14.8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7 小数的初步认识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一 复习导入
你还会其他的计算方法吗?
5.4 元
4.5 元
才才有 10 元钱,可以同时买这两种玩具吗?
5.4+4.5 = 9.9( 元 ) 9.9 < 10 答:可以同时买这两种玩具。
二 新课探究 (教科书第97页例4)
思考一下该如何 帮助小丽解决问题?
1.现在买一根跳绳和一个足球,一共可以便宜多少钱?
7.5 − 5.9 = 1.6(元) 45.7 − 39.5 = 6.2(元) 1.6 + 6.2 = 7.8(元) 答:一共可以便宜 7.8 元钱。
原价:7.5 元 现价:5.9 元
原价:45.7 元 现价:39.5 元
原价:21.3 元 现价:18.6 元
分析与解答
方法二: 先算买 1 个 后还剩多少钱,再算买 1 个 后
还剩多少钱,再和 的价钱作比较,如果比 价钱少, 就不够;如果比 价钱多,就够。
10−6.8 = 3.2(元) 3.2−2.5 = 0.7(元) 0.7 > 0.6,买 够了。 0.7 < 1.2,买 不够。
回顾与反思 不同的方法可以互相检验哦!
2.小勇有 65元钱,买了一个足球后,剩下的钱够 买一根跳绳和一副乒乓球拍吗?
39.5+5.9+18.6 = 64(元)
65 > 64,够。
答:剩下的钱够买一根跳绳和一副乒乓球。
五 课堂小结
解题技巧:
例:小强是个小马虎,在计算小数加法时,把其中一 个加数 4.2 看成了 42 ,结果得 52.6 ,正确的结果 应该是多少?
4 小丽有 10元钱,买了 1个 ,还想买 1个 , 和 1支 ,她的钱够吗?如果把 换成 ,钱 够吗?
阅读与理解 从题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从题中我们知道 1 个 6.8 元 ,1 个 2.5 元,1 支 0.6 元,要求小丽的钱够不够买?如果 把 换成 ,钱够不够?
你有哪些计算方法?
分析与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