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的国际化之路

三星的国际化之路
三星的国际化之路

案例:三星集团国际化成功之道

?三星集团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概括地说,这个过程先后经历了贸易、低价扩张和高端品牌三个发展阶段。

三星集团(以下简称三星)成立于1938年,如今已经成长为国际著名的跨国企业集团之一。三星集团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概括地说,这个过程先后经历了贸易、低价扩张和高端品牌三个发展阶段。

三星集团简介

三星集团早期业务主要是将韩国的干制鱼、蔬菜、和水果等出口到中国的北京及满洲里。1950年初,三星成为韩国头号贸易公司。朝鲜战争后,三星开始从国际贸易进军生产领域,先后生产白糖和布料。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三星已经成为韩国最大型的企业之一,成功实现了纺织品从原料到终端产品生产的一体化,并开始在石化、造船、航空、金融、和重化工几大主要工业领域扩张。

三星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决策之一是其在20世纪70年代决定进军电子领域。1969年1月,韩国实施(电子工业振兴法)。三星抓住时机,于同年成立了三星电子。1974年,三星电子收购了韩国半导体公司50%的股份,从此以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80年代以后,三星先后进入美国和欧洲市场,并把亚洲作为其生产基地。1993年,三星发起以变革为核心的“新经营”运动,强调质量重于数量,进行了事业结构、人才培养、产品设计和生产、流程控制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并确立了国际化和复合化的方针。

2003年,三星集团营业额约965亿美元,旗下3家企业进入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 0强行列,近20种产品世界市场占有率居全球企业之首,品牌价值高达108.5亿美元,在世界百大品牌中排名第25位,连续两年成为成长最快的品牌。

三星集团的国际化历程

第一阶段、出口贸易(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

这一阶段,三星集团采取了零星出口、通过独立代理商出口和建立海外销售机构三种模式,并通过为日本企业生产来学习国际化经营和管理经验。

20世纪60年代,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发达国家渐渐变得无利可图。韩国美国等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调整的机遇,针对国内市场狭小、资源短缺和劳动力相对丰富的情况,实施了出口主导战略。顺应韩国政府的出口导向战略,三星公司千方百计地开辟国际市场,并先后在东京、纽约设立办事处,后来又扩展到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和非洲。1969年,三星以OEM的方式使用三洋电气的商标生产12英寸黑白电视机,向三洋公司学习半导体等技术。70年代初期三星开始生产电视、录像机等家用电

器并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三星在低档市场的优势由于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和日本公司的逐步退出而加强。1977年,三星专门设立了对外贸易部门。1978年,三星电子黑白电视机的产量超过日本松下,成为世界第一。

为了扩大出口市场,1979年,三星电子在美国建立了海外销售子公司。针对美国市场容量大、自由度高和技术领先的特点,三星在美国的销售集中在低档产品市场,从而发扬了廉价劳动力带来的成本优势,又避开了自身的技术劣势。由于三星的品牌在美国的知名度并不高,三星进入美国市场时选择了“经销商品牌”的产品策略,依靠大的零售商已经建立进来的营销网络来实现规模销售。

第二阶段、低价扩张(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

在韩国政府的政策引导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三星加快了在海外投资设厂的步伐,先后在美国、欧洲、和亚洲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由于在国际化经验、资金、技术实力和营销模式等方面缺乏足够的积累,同时也由于看到在低端领域有巨大的利润空间,三星采取了低价扩展策略,定位于生产和销售低价、低技术含量的产品来参与国际竞争。

80年代以后,为了扩大出口市场,稳定国际资源进口,抑制贸易保护主义,强化本国产业的升级,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降低劳动力成本,韩国推行了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基地策略。韩国政府通过财政、金融等手段鼓励本国企业向外扩张,在信贷、税收和保险制度等方面给予优惠。据有关资料显示,80年代韩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40%以上是靠政府支援筹措资金发展起来的。韩国对外直接投资首先是资源开发型产品投资,服务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其次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一些本国限制性的产业,同时降低劳动力成本;最后是对发达国家投资,借以达到引进高科技和现代管理手段的目的。

与韩国政府同步,1984年,三星集团在美国新泽西州建立了SII(Samsung Internati onal Inc.)。SII在新泽西的工厂是三星在美国的第一个生产投资项目,该项目获得了当地政府的低息资助。三星公司在美国投资设厂的直接诱因是1983年几家美国公司和工会针对三星提出的反倾销诉讼。当然,三星建立SII还有多重目的,包括扩展国际市场,学习美国先进的管理技术、绕过美国政府的关税保护和提高三星在美国的品牌形象等。为了适应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三星在1988年把新泽西的组装厂搬到了墨西哥的蒂华纳,并于1992年对该厂进行了扩建。

90年代初,三星集团的版图扩张到了欧洲。1992年,三星收购了东德时代生产电视机显像管的工厂,每年生产160万支显像管,后来又对该厂追加投资。通过这一举动,三星不仅获取了电器产品的潮流和市场信息,而且获得了融资方面的便利,进入了欧盟后来容量巨大的成熟电子电器消费市场。90年代,三星还在西班牙设厂,生产录像机、洗衣机和吸尘器等产品。

三星集团在亚洲的投资也是其国际化战略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韩国工资水平的提高和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出口加工区行列,三星从80年代开始逐步将其生产基地向

海外转移。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三星先后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越南投资建厂,生产电冰箱、微波和彩色电视机。

1992年4月,三星康宁公司在天津建立了第一家在华合资企业。1995年1月,三星集团中国总部成立,直接管辖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地区。三星在中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部三大区域:第一是以北京、天津和威海为中心,第二是以苏州和上海为中心,第三是以深圳、东莞、惠州和顺德为中心。截止1995年底,三星公司已经在中国建立了11家合资企业,年生产产量为7万台。

到1995年,三星集团拥有6个海外生产基地:SAMEX(墨西哥)、SHE(匈牙利)、SE MUK(英国)、SETAS(土耳其)、TSE(泰国)、TTSEC(中国)。由于美国当时是三星最大的市场,邻近美国的墨西哥的SAMEX成为最大的一个生产基地,占海外产量的19%。除了6个海外生产基地,三星还有4个制造基地正在建造中,它们分别位于巴西、越南、印度和西班牙。1 995年,三星电子的彩电总产量是600万台,其中44%产自海外。

三星在这一阶段并不是没有对进军高端市场进行思考和尝试。早在1993年,当时的三星集团总裁李健熙就认识到三星隐藏的危机,提出了“质量管理”的概念,发起了以变革为核心的“新经营”运动,强调质量重于数量,并着手进行了事业结构、人才培养、产品设计和生产、流程控制等各个方面的变革。

第三阶段、高端品牌(1997年以后)

经过几十年的国际化实践,三星集团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化经验。开始于1993年的“新经营”运动使三星从一个单纯模仿地他人技术的低端产品制造商逐步向一个拥有自己核心技术的创新领导者转变。然而,真正从根本是促使三星全面向高端路线转变的是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促成了三星的根本性转变。

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海外市场上,虽然三星已经建立多个海外生产基地,但技术方面与索尼、飞利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且占领的主要是低端市场,而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也威胁到了三星的发展。在韩国国内市场,一些外国公司,譬如索尼、松下、通用电气等已大举进入,发展分销网络、专业销售人员和售后服务,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韩国GDP在一年内缩水了6.7个百分点,30家最大的集团公司中有16家被收购、合并或倒闭。到1997年底,三星集团总裁负债在当时的汇率下达到了380亿美元,资产负债率达到366%。

金融危机带来的沉重的财务危机逼迫三星进行全面的战略转移,全面收缩经营规模,剥离了石化、飞机、汽车和轮船等业务,将10个事业部以15亿美元卖给海外财团以偿还债务,重新将电子、金融、及服务业确定为核心业务。其中,三星电子产品的定位和经营模式完全转变,对于收益率低又没有成长趋势的业务都作了清理,力求转为以高技术和尖端设备为核心的追求现金流和高利润率的品牌经营模式。

以三星电子为例,三星的深刻变革在营销、技术和竞争理念等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在美国市场上,三星电子决定摒弃以住的低价策略,采用了高价位策略。三星认识到,由于美国在全球市场的领导地位,美国市场对于品牌塑造而言具有强大的示范作用,只有在美国市场获得成功,三星才能成为世界顶级品牌。为此三星将55家广告代理予以合作,发起统一的广告战。为了和品牌形象一致,三星把DVD、电视等产品撤出沃尔玛等以价格取胜的连锁超市,转而摆上Best Buy和Sears这样特色商店的货架。三星还加入了奥运会TOP 计划的行列,成为奥运会的全球合作伙伴。赞助奥运会使三星能够和柯达等全球一流公司同台表演。2002年,三星品牌价值增长速度位居全球第一,增长率达30%。

从1998年开始,三星公司着力研制开发基于数字技术的自有品牌产品。2001年,三星电子将总销售额的7.5%(相当于13.39亿美元)投入研发。经过几年的积累,三星公司在众多的领域创造了一系列的尖端技术产品,包括液晶显示器、超薄笔记本电脑等。2001年,三星公司的专利数在全球排名第五名,仅次于IBM、NEC、佳能和Micron公司,领先于索尼、日立。为了摆脱“生产别人设计出来的东西的模仿者”的形象,三星还创造机会让公司的主要设计师与美国同行中的优秀人才共同工作,以紧跟世界最高水平。

三星总是力争将最先进的产品在竞争爆发之前就摆上零售架。三星推出第一个珍珠白色的手机、第一个挂在脖子上的手机、第一个增加人体生理节律的手机。与其他公司不同的是,三星一起自主化生产,没有采用外包,这使得三星可以及时调整产品线,满足消费者需要。三星逐渐从标准化产品的规模制造商转向以研发和自主化生产为基础的潮流制造者。

随着全球竞争局势的改变,三星国际化的战略重点也发生了转移。三星注意到,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整个东亚地区正在形成一个超国家的经济体。三星对中国这一个特殊市场尤其关注。三星看到,中国的长江三角地区和珠江三角地区既外在东亚的核心地带,又处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后边有庞大的市场潜力和廉价的劳动力,是一个区位优势叠加的地区,也是一个“工厂”和市场相结合的地区。2000年以来,由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市场开放孕育的巨大商机。三星开始在中国加大投资和市场开拓力度。三星电子推出完整的生产线,仔细选择商品,然后通过强大的营销体系来推动市场。三星集中精力攻克十大重点城市,而不是平均用力。2001年,三星电子在中国实现2.28亿美元利润。而到2003年,三星中国总部属下生产企业近30家,总投资额近24亿美元,三星电子在中国的销售额达到97亿美元,占三星电子在全球大约370亿美元销售额的18%左右,其中在中国市场上内销的部分占到65亿美元,达到了中国销售额的67%。

2004年,三星电子在上海科技馆举行了“全球商品展示会”。会上,三星电子CEO尹钟龙表示,三星的战略使中国从生产基地变成全球经营的前沿阵地,从新兴市场变成未来的战略市场,从制造人力的中心变成获得市场营销及研发等核心人才的中心。三星电子一再强调,三星在中国的战略是“选择和集中”、“打造高端品牌”和“加强以当地为主的经营”。三星计划到2010年把其在中国的销售额增加至250亿美元。

华为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分析

图书分类号: 密级: 毕业论文 华为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分析INTERNATIONAL STRATEGY ANALYSIS OF HUAWEI 学生姓名韩剑成 学号20131401249 班级13国贸 2 指导教师谭艳琼王璟 专业名称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院名称经济学院 2017年5月24日

徐州工程学院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或参考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注。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徐州工程学院学位论文版权协议书 本人完全了解徐州工程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本校学生在学习期间所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徐州工程学院所拥有。徐州工程学院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纸本复印件和电子文档拷贝,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徐州工程学院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提交至各类数据库进行发布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

摘要 近几年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全球性、一体化的特点。以史为鉴,闭关锁国来发展经济是消极的。与此相反,在当今世界,谁能更快、更好的融入到全球市场之中,谁就能在全球市场中获得先发优势。中国在加入WTO之后,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市场环境更为宽松,大量的中国企业不断走出国门,挑战全球市场,华为公司便是这批企业的先驱之一。华为公司在国内市场日益饱和的情况下,将目光转向国际市场,为在国际市场获得市场份额并且跻身国际巨头从而制定了一系列国际化战略。本文首先介绍华为公司在国内外的经营状况,然后选取华为公司在国际化道路上采取的战略作简要介绍并作分析,接下来指出华为公司在国际化进程中仍存在融资,品牌等问题,最后介绍未来华为公司可以采取的措施来完善其国际化。研究华为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可以帮助国内企业采取正确的战略来成功实施国际化,以及明确在国际化进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这些问题的出现。 关键词华为公司;国际化;战略

论国际化视野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论国际化视野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摘要:国际化是与全球化相的一种世界潮流,是以经济国际化为主并同时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综合性现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始终立足于中国国情的道路,按照党的基本路线发展前进的道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道路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在国际化进程中,我们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继续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国际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特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富国强民之路,开创了亘古未有的宏图伟业。在国际化深入发展的趋势下,我们党应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主动的精神,积极把握新机遇,沉着应对新挑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国际化是中国与世界关系发展的重要态势 (一)国际化是与全球化相的一种世界潮流,是以经济国际化为主并同时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综合性现象 从超越国家界限而相互来说,国际化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全球化的范围更广,层次更高,更侧重于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超越政治、经济、文化差异和地理分割,趋于形成紧密、相互制约的共同体。每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和适应全球化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种参与和适应的过程反过来又会推进国际化进程,这是一种现实和循序渐进的选择。在全球化中推进国际化,在国际化中参与全球化。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世界日益紧密的过程。可以说,当今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处在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变动和浪潮之中,就其态势来说,是无法阻挡和躲避的。 (二)中国的国家利益已经不仅仅限于自己的国境线之内,而是日益广泛地体现在与外部世界的之中,需要更多地通过这种来谋取和维护自己的利益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且这种“离不开”的程度越来越高。范围也越来越广。随着对外开放的日益加深,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更加紧密地参与到世界经济的大家庭中,外部因素对中国国家利益的影响也明显增大。突出地表现为对外贸易的规模越来越

华为国际化战略分析

华为国际化战略分析 班级:2011级会计2班 姓名:马成祥 学号:P112315719 一、简介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坂田华为基地。华为的产品主要涉及通信网络中的交换网络、传输网络、无线及有线固定接入网络和数据通信网络及无线终端产品,为世界各地通信运营商及专业网络拥有者提供硬件设备、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华为于1987年在中国深圳正式注册成立。现任总裁为任正非,董事长为孙亚芳。 2007年合同销售额160亿美元,其中海外销售额115亿美元,并且是当年中国国内电子行业营利和纳税第一。截至到2008年底,华为在国际市场上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排名前50名的电信运营商中,已有45家使用华为的产品和服务。 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5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 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中华为排行全球第315位,与上年相比上升三十六位 二、华为的全球化战略 (一)国际化指导方针 1、拒绝机会主义,踏踏实实做准备。华为总裁任正非说:“海外市场拒绝机会主义。”凭着这个信念,华为依靠自己的实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将海外市场一点一点啃了下来(如进军俄罗斯、欧盟、泰国)。 2、以土地换和平。对手都是相对的和暂时的,为了长远利益,应该与对手建立长期战略关系。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暂时牺牲一些自己的利益也是值得的。

3、循序渐进树立国际品牌。国际化是一步一步完成的,是与一个跨国公司合作然后再与另一家跨国公司合作推动的。华为在走向国际化的路程中通过两种途径树立国际化品牌,一是通过独立的净销售在海外打折销售中国产品,赢得客户,另一个通过并购获得一个国际品牌的使用权利。 4.以客户需求为基础 (二)研究开发 1.华为持续提升围绕客户需求进行创新的能力,长期坚持不少于销售收入10%的研发投入,并坚持将研发投入的10%用于预研,对新技术、新领域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和跟踪。目前,华为在FMC、IMS、WiMAX、IPTV等新技术和新应用领域,都已经成功推出了解决方案。 2.华为主动应对未来网络融合和业务转型的趋势,从业务与应用层、核心层、承载层、接入层到终端,提供全网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全面构筑面向未来网络融合的独特优势。 3.华为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美国达拉斯及硅谷、印度班加罗尔、俄罗斯莫斯科,以及中国的深圳、上海、北京、南京、西安、成都和武汉等地设立了研发机构,通过跨文化团队合作,实施全球异步研发战略。印度所、南京所、中央软件部和上海研究所通过CMM5级国际认证,表明华为的软件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已达到业界先进水平。 (三)国际化进程的方式 为了走向全球化,任正非不断寻找这自己的方法。任正非非常崇拜毛泽东主席,因此在华为身上你总能感到毛泽东思想的存在。 1、英文化:国际化中影响效率的原因很多,如:员工职业化,管理体系建设,对本地文化的理解等等,英文能力是影响效率因素之一,它虽然不是最主要的,但影响很大。尤其是随着全球化的加深,英文化越来越重要。 2、“掺沙子”行动:掺沙子:所有通过改变组织机构人员结构,注入不同于原有班子的新因素,达到改变某组织的力量对比、改变其性

华为一个国际化品牌的成长故事

华为:一个国际化品牌的成长故事2006-5-18 全球品牌网冉永平 华为模式:自主品牌、高科技出口 今天来看,华为的海外战略是成功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华为海外市场的销售收入已经突破20亿美元,占了总销售收入的四成,而更值得欣慰的是,华为的所有出口产品均为高科技产品,均为华为的自主品牌。也就是说,华为的海外战略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

条最艰难的道路———自主品牌出口。 华为模式的成功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对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的看法。2005年4月28日,英国电信宣布其21世纪网络供应商名单,华为作为唯一一家中国厂商,与国际跨国公司入围“八家企业短名单”。英国电信对于供应商的选择在业内以苛刻着称,尤其对于此次被称为业界最具前瞻性的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因为,英国电信未来5年将为此投资100亿英镑,所以“八

家企业短名单”的产生就耗时两年。 一家历史不到20年的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也不过10年,能在竞争激烈的世界通信市场站住脚,令人欣慰,也让人思考。 华为模式的基础:技术上的杀手锏 品牌出口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技术,特别是高科技行业,没有核心技术,品牌会空壳化,没有生命力。所以,华为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自主的技术路线。

自主技术路线背后是巨大的风险。道理十分简单:投入高科技研发,有可能血本无归。但是华为选择了挑战风险。以华为的特定用途集成芯片(A-SIC)研发为例,早在1999年,华为就意识到开发WCDMA,ASIC技术是一种必然趋势。当时业界尚无任何成熟的ASIC,某西方公司已经公开宣布他们将于2002年推出ASIC。于是当时很多声音认为自己开发风险太大,不如今后直接购买该西方公司的技术。但华为认为,要提高WCDMA产品的国

企业国际化:六大行业国际化战略评述

六大行业国际化战略评述 2006-12-26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 一、石油企业:加快了资源导向型的国际化道路 近几年,中国石油企业加快了资源导向型的国际化道路,发展模式也趋于多元化。未来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收购的数量和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但受国内石油企业综合能力不高、国内市场化程度低、国际经验缺乏等约束,国际化道路充满了风险。 1. 中国石油业与世界石油市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2004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二大原油加工国、第三大原油进口国、第六大产油国、第十二大原油探明储量国。中国石油业正在向竞争性市场发展,与世界石油市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评价中国石油行业的国际地位,有三个特点比较突出: (1)相对于需求的资源短缺。1993年中国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原油的对外依存度一路攀升,从1997年的8.9%上升到2004年的40.4%; (2)国内原油产量平稳增长,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自1990年代以来,国内原油产量占世界份额稳定在 4.3%~4.4%之间,而国内原油消费需求从1994年的4.61%上升到2004年的8.28%; (3)国内炼油能力和加工量的全球份额越来越高。2004年,中国炼油能力和原油加工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炼油能力从1995年的5.2%上升到2004年的6.9%,原油加工量从4.3%上升到7.4%。 在《福布斯》2005年2000强企业排名中,中国石油股份公司、中石化股份公司和中海油有限公司在石油天然气领域分别排第8、第11和第41位。但与国际重要石油公司相比,中国石油企业仍存在着较大的系统性差距,主要表现在经营总量和效益差距大、上下游一体化协调性不强、经营效率有待提高、企业国际化程度低(国际石油公司大多是全产业链国际化,中国石油企业主要是上游国际化,在海外的原油产量比重、海外原油加工量比重和海外成品油销售比重等三个指标都非常低,甚至为零)。 2.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主要有六种模式 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路径可以分为“请进来”(1988年,宁波镇海石化成为中国第一个为海外客商承接国外原油来料加工业务的企业)和“走出去”两个阶段,其中走出去阶段,又可以分为多途径走出去(1993年中石油中标秘鲁塔拉拉六、七区块项目,中国石油企业开始了走出去的国际化发展道路)、油气资源收购(2002年,中海油以5.85亿美元收购了印尼五个区块油气

项目管理国际化之路

总承包项目管理——项目管理的国际化之路 在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中承包商的作用比较单一,就是进行工程施工建设。这种状况在近年来的国际承包市场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同形式的总承包项目管理作为工程项目的一体化服务方式越来越多的得到采用,许多国际大承包商已经超越了施工阶段而在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毫无疑问,总承包项目管理将是中国先进的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实现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从当前的现实来看,总承包项目管理在中国还仅仅处于初始阶段,非常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高等院校、以及企业的项目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者共同努力来培育和推进。关于总承包项目管理我把它概括为三种形式。 第一种是施工总承包项目管理 这是在工程施工阶段对业主负总责的项目管理,包括土建施工、设备安装、装饰装修、园林绿化等等。总承包商根据所承包项目情况,采取招标形式将工程分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各专业分包商。总承包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包括施工总包单位、专业分包单位和劳务分包单位。总包对分包实行统一指挥、协调、管理和监督,分包企业按照分包合同的约定对总承包企业负责。 对于施工总承包,我们已经有所起步,有所实践。但是发展施工总承包的市场条件是要形成总包和分包两级市场,而中国的分包市场尚未发育成熟,肢解工程、指定分包的情况还相当普遍。这样总承包负总责的责任体系确立不起来,施工总承包项目管理也就难以推进。所以说,总分包市场是否健全,对施工总承包项目管理的推行将起到关键作用。 如果我们在建筑市场运行规则上真正实现了总包市场的招标投标,又实现了总包对分包的招标投标,如同香港的“分判制”那样,那么总包企业和各类分包企业必然会呈现出层次化,在市场空间分层错位,施工总承包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也就会强化起来。我们常讲的政府推动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没有客观的总包和分包的市场行为,那么施工总承包资质和专业及劳务企

华为的国际化战略案例分析

姓名:万强文 学号: 0911022176 学院:商学院 学校:江西师范大学

【摘要】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踏上跨国经营之路。华为在跨国经营的道路上,通过有效的策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华为的国际化战略之路,用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来总结华为国际化之路的经验,并提出问题和对策。 【关键字】华为科技有限公司;国际化战略;swot分析 【前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广东深圳市的生产销售电信设备 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于1988年成立于中国深圳。是电信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的主要营业范围是交换,传输,无线和数据通信类电信产品,在电信领域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网络设备、服务和解决方案。总裁任正非,董事长孙亚芳。 一、华为国际化战略动因 (一)国际化需要 国内电信设备市场的总体发展速度放缓,而且由于政策原因,新技术应用难以大规模启动(如3G),国内市场已不能满足华为的发展要求;此时国际市场却有着广阔空间,尤其是中东、非洲、东南亚这些新兴市场进入门槛低,国际电信设备制造巨头也未高度关注,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促使华为选择“走出去”。 (二)国际化机遇 公司总裁任正非多次随国家领导人出访,为华为打开俄罗斯、埃及等国家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华为还利用各种国际展览会和论坛发言的机会宣传自己,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创造和把握海外市场商机。 (三)国际化能力 雄厚的实力是通信制造型企业赢得国际市场的基础,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启动国际化战略开始,华为在研发、制造和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向国外领先企业学习,

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华为网络产品的技术领先度和价格性能比已充分具备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 (四)企业家精神 华为领导,主要是任正非的企业家精神,使之具有比其他公司更强的对海外市场的野心和好奇心,能有意识地识别、挖掘和开发国际化机会。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与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一起规划《华为基本法》时,任正非就明确提出,要把华为做成一个国际化的公司,显示了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和高瞻远瞩。 (五)企业文化 任正非的一段话成功注释了华为的企业文化:“发展中的企业犹如一只狼,企业要扩张,必须要具备狼的3大特性:敏锐的嗅觉;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群体奋斗的意识。”华为人发挥他们的土狼精神,对市场猎物有机敏的嗅觉,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为获取猎物不择手段。其无坚不摧的“土狼精神”既增加了华为“走出去”的勇气,也获得了公司内部员工对这项决策的认可和支持。 二、公司层国际化战略 在公司层国际化战略中,有三种企业国际化战略,分别是国际本土化战略、全球化战略、跨国战略。我认为华为的国际化战略中比较倾向于采取全球化战略。 三、国际化竞争的范围和方式 1、选择参与竞争范围

三星集团国际化道路(研究三星必备)

三星集团国际化道路 三星集团国际化道路 三星集团(简称:三星)是大韩民国第一大企业,同时也是一个跨国的企业集团,三星集团包括众多的国际下属企业,旗下子公司有:三星电子、三星物产、三星生命、三星航空等等,业务涉及电子、金融、机械、化学等众多领域。是美国《财富》杂志评选为世界500强企业之列。三星电子是旗下最大的子公司,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手机生产商、全球营收最

大的电子企业,在2011年的全球企业市值中为1500亿美元。三星集团是家族企业,李氏家族世袭,旗下各个三星产业均为家族产业,并由家族中的其他成员管理,目前的集团领导人已传至李氏第三代。 三星集团简介 三星集团早期业务主要是将韩国的干制鱼、蔬菜、和水果等出口到中国的北京及满洲里。1950年初,三星成为韩国头号贸易公司。朝鲜战争后,三星开始从国际贸易进军生产领域,先后生产白糖和布料。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三星已经成为韩国最大型的企业之一,成功实现了纺织品从原料到终端产品生产的一体化,并开始在石化、造船、航空、金融、和重化工几大主要工业领域扩张。 三星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决策之一是其在20世纪70年代决定进军电子领域。1969年1月,韩国实施(电子工业振兴法)。三星抓住时机,于同年成立了三星电子。1974年,三星电子收购了韩国半导体公司50%的股份,从此以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80年代以后,三星先后进入美国和欧洲市场,并把亚洲作为其生产基地。1993年,三星发起以变革为核心的“新经营”运动,强调质量重于数量,进行了事业结构、人才培养、产品设计和生产、流程控制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并确立了国际化和复合化的方针。 2003年,三星集团营业额约965亿美元,旗下3家企业进入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行列,近20种产品世界市场占有率居全球企业之首,品牌价值高达108.5亿美元,在世界百大品牌中排名第25位,连续两年成为成长最快的品牌。 品牌价值 在数字时代,产品将会更多地根据其品牌进行区分,而不是以其功能或者质量。从1999年开始,三星电子坚持实施全球品牌传播战略。根据美国Interbrand发布的研究结果表明,三星电子的品牌资产价值从2001年的64亿美元增长到了2004年的125.5亿美元,成为增长最快的品牌。2005年11月10日以来,三星电子将实施整体市场营销战略,来取代单独的市场营销计划,以增强其市场力量,并用高质量的产品提升品牌价值。在“Wow(惊叹)、Simple(简单)和Inclusive(亲和力)”的品牌理念指导下,三星电子正在展开一个全球范围的品牌推广活动。 三星集团的国际化历程 出口贸易(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 这一阶段,三星集团采取了零星出口、通过独立代理商出口和建立海外销售机构三种模式,并通过为日本企业生产来学习国际化经营和管理经验。 20世纪60年代,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发达国家渐渐变得无利可图。韩国美国等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调整的机遇,针对国内市场狭小、资源短缺和劳动力相对丰富的情况,实施了出口主导战略。顺应韩国政府的出口导向战略,三星公司千方百计地开辟国际市场,并先后在东京、纽约设立办事处,后来又扩展到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和非洲。1969年,三星以OEM的方式使用三洋电气的商标生产12英寸黑白电视机,向三洋公司学习半导体等技术。70年代初期三星开始生产电视、录像机等家用电器并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三星在低档市场的优势由于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和日本公司的逐步退出而加强。1977年,三星专门设立了对外贸易部门。1978年,三星电子黑白电视机的产量超过日本松下,成为世界第一。 为了扩大出口市场,1979年,三星电子在美国建立了海外销售子公司。针对美国市场容量大、自由度高和技术领先的特点,三星在美国的销售集中在低档产品市场,从而发扬了

华为国际化调查报告

华为国际化调查报告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华为国际化调查报告》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XX。当今,最让跨国公司胆怯和痛苦的中国公司是谁?中国最有可能实现国际化的跨国公司又是谁?通过这份调查报告,本刊将给出一份最为详实的答案。在调查报告采写过程中,本刊记者深入华为,从高管到员工,经过长达一周的零距离接触和边缘摸底,历经一个多月大范围调查,掌握了大量而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本文通过细腻的笔触,把华为8年海外艰难而具有传奇色彩的国际化历程真实地还原给读者。 最初的“冲动” 任正非判断国际化是华为度过“冬天”的惟一出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在与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一起规划《华为基本法》时,任正非就明确提出,要把华为做成一个国际化的公司。与此同时,华为的国际化行动就跌跌撞撞地开始了。 2004年2月的一天,华为总部接到了奥运会承办方的意外电话,点名要华为为即将召开的雅典奥运会提供全套的GSM设备系统。并表示,立即支付900万美元的订金。 一向把竞标程序设定得极为严格烦琐的奥运会承办方,这次竟如此“化烦为简”,直点华为,一时让业界大为刮目相看。3月25日,华为在英国设立欧洲地区总部。这是华为在海外最大的机构之一,也是中国企业在英国的最大投资。英国泰晤士论报的权威评称,此举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6月份范文写作,华为光网络全球市场份额跨杆似的撇开了朗讯和北电,直逼阿尔卡特。 7月28日,思科华为案的平局,让之前

默默无闻的华为以此为跳板,纵身一跃至全球瞩目的视野之内,从而获得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合法驰骋身份。 8月18日,《IT时代周刊》深入华为总部腹地采访时获悉,近期华为还将与西门子在欧洲有震撼合作。 据接近华为高层的内部人士透露,一直以来为阿尔卡特所独占的巴西最大电信公司Telemar的互联网设备业务,现在已经被华为夺去了60%。 目前,在欧洲、非洲以及中东市场,华为的电话线高速接入互联网设备已达到%的市场份额,而在6个月前,这个数据还不到1%。 不久前,在瑞典铁路公司1000万美元的宽频设备的长期大合同的竞标中,华为力挫国际众敌,独得标主。 同样是不久前,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电信运营商Etisalat的16000万美元的网络升级业务竞标中,华为和西门子、阿尔卡特等国际巨头再度“狭路相逢”,并再次以技压群雄而中标。

浅谈沃尔玛之国际化道路

浅谈沃尔玛之国际化道路 沃尔玛自1991年开始从美国向海外拓展以来,一直大力推行全球化。1993年,沃尔玛海外商店的数量仅占全部商店的1%,到2000年已经增长到25%,两年之后又增长到27%,从1996年到2000年,该公司销售增长中有27%来自海外经营。即使是全球经济不景气的2001和2002年,海外经营对公司销售贡献也达到了17%。沃尔玛在全球化道路上,充分利用了通过美国国内市场获得的两大关键资源。 第一,沃尔玛与宝洁公司、Campbell Soup、高露洁、通用电气、可口可乐及3M等供货商巨头保持密切的供销关系,从而未沃尔玛的 海外连锁店提供了高效的供货渠道。 第二,沃尔玛利用其完善的国内信息库以及商店管理、经营技巧和后勤保障等方面的丰富经验,为海外分店提供指导和帮助。 沃尔玛为什么要实行全球化?因为国内市场的饱和,因为国际市场的广阔,还因为新兴市场为廉价折扣零售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在全球化的初始阶段,最好先挑选一个或少量的产品系列作为开辟市场的先头部队。这是因为全球化拓展要求企业必须至少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了解国外市场的能力、管理国外分支机构以及人员的技能。如果缺少这三方面的能力,企业很难被当地的环境所接受,企业的海外拓展也将面临高风险。对市场的选择必须坚持“利润最大,风险最小”这两个基本原则。对企业来说,初始阶段的行动是一个大量吸取经验的试验过程。而且,成功带来的现金流又为进一步全球化提

供了动力。 在确定了打算进入的市场以后,沃尔玛面临的下一个决策就是制定相应的市场进入模式。这一决策面对几种选择:要么收购一家现成的当地企业,要么同当地企业联营,还可以从头开始独立的经营系统,或者是综合使用这三种方式。沃尔玛进入不同市场的经验表明,市场进入的模式应该因市场而异。 例如1994年,沃尔玛完全通过整体收购进入加拿大市场。这一选择的合理性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加拿大是一个成熟的市场,从头开始创建独立的经营系统无利可图,增加新的商店只会加剧当地已经非常激烈的竞争。第二,美国与加拿大市场在收入与文化方面情况极为接近,因此沃尔玛几乎不需要积累什么新经验。第三,当时的加拿大市场上正好有一家经营不善的零售商Woolco,完全可以低价收购。 而在打入墨西哥市场时,沃尔玛考虑到美国与墨西哥市场在收入与文化方面差异较大,采取了另外一种方式。当时,企业需要深入了解当地的市场状况,并根据当地的环境对经营手段进行调整。因此,沃尔玛与墨西哥最大的零售商Cifra 通过对等投资组建了一个合资企业,依靠Cifra提供的经营经验,应对墨西哥动荡多变的经营环境。 20年来沃尔玛在海外的扩张并不尽如人意。虽然在加拿大、墨西哥沃尔玛已经成为当地零售业领袖,但是沃尔玛1999年在英国斥资110亿美元的收购案、1995年进入阿根廷和巴西、1998年进入德国、1994年进入香港地区、1996年进入印尼的时候,沃尔玛也都遭遇了各式各样的失败。2006年5月,沃尔玛将其在韩国的分店作价8.82亿美元转让给韩国新世界集团,正式退出韩国市场。在欧洲最重要的市场德国,在经营了8年之后,全军溃败,2006年7月,将其

海尔国际化之路

海尔的前身是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青岛电冰箱总厂。15年来,在创世界名牌思想指导下,通过产品经营、资本运营和国际化战略,海尔迅速成长为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米色家电的企业。 一、海尔集团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名牌战略阶段:1984至1991年。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增强质量的核心竞争能力。海尔用了7年的时间,专心致志地做好一个冰箱产品,逐步建立起品牌的声誉与信用。1988年海尔摘取了中国冰箱行业历史上第一枚质量金牌,名牌战略初步成功。通过做冰箱积累了一套经验,形成了“OEC”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锻炼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海尔以后的战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多元化战略阶段:1992至1998年。这一阶段是增强整体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名牌战略成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战略创新和转移。按“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战略指导思想,从冰箱到空调,冷柜,洗衣机,彩电登,每1-2年做好一种产品,重要家电生产线已接近完整。发挥海尔文化的优势,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多元化扩张,由一个名牌产品发展成为全部系列家电名牌产品群,增强了企业的整体实力。 第三阶段国际化战略阶段:1999年开始。这个阶段旨在增强国际上的核心竞争能力。以1999年为转折点,在多元化战略成功的基础上,又一次进行战略创新和转移,海尔到海外去发展。 第四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2006年至今 海尔产品目前已出口10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欧美占60%以上,进入了19家世界大的连锁集团,并在海外设厂6个,在建厂达到10个。国际市场布局日趋合理,海外销售增长迅速,在美国180升以下的冰箱中海尔占20%的市场份额;在德国,海尔占中国出口冰箱的95%以上。1999年,海尔出口创汇1.38亿美元,今年1至5月出口创汇1.39亿,超过去年全年出口创汇总额。 二、国际化战略 海尔的国际化的目标是“三个三分之一”,即最终实现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3,国内生产海外销售1/3,海外建厂海外销售1/3。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海尔的国际市场开拓遵循以下两个战略: ●国际市场开发战略“先难后易”,即坚持打海尔品牌出口,产品先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创出名牌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建立海外信息站和设计分部。为了了解国际家电市场的最新情况,包括技术和市场动态,海尔集团建立了由各个信息站组成的海尔国际信息网络,进行信息的搜集和反馈活动。 ●国际化品牌战略开发出国际化的知名品牌。海尔通过“先难后易”出口,凭高质量让用户对海尔品牌达到“认知”的目的;通过“三位一体”实现扎根,美国海尔就是本土化海尔的一个范例,它的设计中心设在洛杉矶,营销中心设在纽约,生产制造中心设在美国南卡州。最后通过“超前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在当地实现融资融智,创造本土化的名牌。“创牌”是海尔出口的目的。“优质优价”的定价策略。正确的做法必须是反其道而为之,从自己产品在发达国家登陆的第一天,就要实行优质产品的价格与国外名牌同类产品价格不相上下的定价策略。西方国家不认中国产品,无形中也创造了机会。虽然,开始由于西方消费者的偏见可能受到冷遇,第一天无人问津,第二天、第三天还是如此,但只要坚持不降价,到了第四天就可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兴趣,当消费者使用海尔产品后,就会因优良的产品质量带动更多的人购买自己的产品,国际名牌战略才能获得成功。目前,海尔产品在欧美市场享有一定的美誉,的确同当初海尔的优质优价原则有很大的联系。事实上,这也是抓住了当前西方消费者在价格与质量的抉择中,更加注重质量而价格高低则相对次要的消费心理。 ●国际技术联盟。海尔集团与一些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确立了技术联盟关系。最早的是1991年与日本三菱重工在空调上的技术合作,目前,他还同意大利的海梅公司、美国的ESS公司在朗迅公司、德国的迈兹(Metz)公司、荷兰的飞利浦公司建立起技术联盟,在冰箱、洗衣机、数字彩电等许多领域实行技术合作与共同开发。

华为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分析汇总

华为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分析院系:管理学院专业:加弧姓名:陈峥指导教师:薛求知教授完成日期:2 005年4月30日米激意032025411陈峥华为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分析中文摘要目前,随着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崛起,越来越多的我国通信设备制造厂商在满足国内通信市场需求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以取得成功。在这种状况下研究国内通信制造商进军国际市场的国际化 战略势在必行,而华为公司则扮演了中国移动通信制造商进军国际市场的领军角色。研究华为公司的国际化战略,一方面可以帮助国内的企业确定自己现在所处的阶段和国内外 市场的现状,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企业明确应采用何种战略才雏成功地实施国际化。以及在国际化进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这些问题的出现。在本文中,首先介绍了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行业及产业链状况,进而分析了国内外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接下来本文研究了华为的国际化战略,首先介绍了华为的国际化现状和国际化的背景,明确了华为国际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国际上所有的跨国通信制造业巨头都已进入中国,国内市场竞争空前激烈,而市场增长速度却逐渐放慢的情况下,华为顽强的经受住考验,首先在国内竞争中站稳了脚跟,进而将视野转向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开始走出国门与跨国通信巨头们争夺国际市场份额,维持了企业的高速增长速度。接 下来,本文通过研究华为的组织结构来分析华为如何实现对众多海外分公司的协调与控制,并分析了华为国际化的成功因素,以及华为在向全球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然后针对华为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华为国际化下一步发展的策略和建议。在本文的晟后,基于以上对华为国际化战略的分析,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全球化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对越来越多的走向全球化进程的中国高科技企业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关键词:国际化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成功因素中图分类 号:C93032025411陈峥华为公训的国际化战略分析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teleco mmunicati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moreand more China telecommunication manufact urers are actively explorin g the overseasmarket.Under this circumstance,it is imp erative to research the

华为的国际化之路及人力资源管理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 讨论课题:华为的国际化之路及人力资源管理 高召 目录: 一、华为的国际化之路 (3) (一)华为从1996年开始全球化战略布局 (二)华为国际化之路遇到的问题 (三)华为的渐进式国际化征途:动因、战略、竞争力 二、华为的人力资源策略 (8)

华为的国际化之路与人力资源策略 一、华为的国际化之路 华为于1987年成立于中国深圳。在20多年的时间里,华为全体员工付出艰苦卓越的努力,以开放的姿态参与到全球化的经济竞合中,逐步发展成一家业务遍及全球140多个国家的全球化公司。 (一)华为从1996年开始全球化战略布局 全球化背景: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市场竞争环境激烈,市场份额大幅度萎缩;通信设备关税低,国际通讯巨头攫取中国市场。全球化动因力求持续发展,全球化战略是“逼上梁山”的选择;电信设备商必须符合国际标准化,依靠区域市场难以生存。"友商"战略;国内市场画地为牢,以守为攻;国外市场"低成本战略"大举进攻。 华为国际市场进入模式:21世纪初,通信设备的关税相对较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华为以"成本领先优势"进入国际市场;国际电信巨头研发成本高,遭遇华为低成本战略,迫使其与华为进行战略合作;国内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巨变,全球化是华为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全球研发为特点,华为在全球建立了12个研究所,研发系统实行CMM管理;通过这些研发机构引入国际先进的人才、技术,为华为总部的产品开发提供支持与服务,实现全球同步开发。在欠发达国家,依靠低价格策略进行自主品牌的建设;在发达国家,积极寻求与国际电信巨头的战略合作,积极进行OEM商务洽谈。 华为全球化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屡战屡败可以理解为一个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直到零的突破, 第二阶段:赢得突破这个阶段进一步派人。到各个国家,只要哪一个国家人口多,电话需求大,就派人做市场。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在2001年基本上实现了3个多亿的销售。 第三阶段:拓展欧美市场蕴含着两条战线:1.华为在全球布网以后,在欧美以外的市场全面突破;2.大力的拓展欧美市场. (二)华为国际化之路遇到的问题 中国加入WTO以后,国际化愈加成为中国企业发展中无法绕过的门槛。而华为提早将国际化作为战略重点,还有其他因素的考虑。从华为所在的电信设备市场来看,进入21世纪之后,虽然移动通信与宽带网络市场仍有较快的增长,但中国电信设备市场的总体发展速度已明显放缓,电信运营商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从1996~2000年24.9%,快速下降到2000~2002年2.1%(资料来源:CCIC)。在传统产品市场上,收入与利润的增长已变得异常困难,因此,这些厂家必须在战略上做出调整,以维持自身的持续发展。 早在1994年,当华为自主开发的数字程控交换机刚刚取得一定的市场地位时,任正非就预感到未来中国市场竞争的惨烈和参与国际市场的意义。这一年,华为第一次在北京参加国际通信展,1996年开始开拓国际市场。华为国际市场开拓,还是沿用国内市场所采用的“农村包围城市”的先易后难策略,首先瞄准的是深圳的近邻香港,俄罗斯和拉美市场是华为首先瞄准的"猎物"。从电信发展较薄弱的国家“下手”,步步为营,层层包围进军东南亚以及中东、非洲等区域市场。延伸发达国家,攻占欧美市场,为香港提供以窄带交换机为核心产品的“商业网”产品;为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市场以及中东、非洲等区域市场提供移动智能网;以10GSDH光网络产品德国为起点,通过与当地著名代理商合作,华为产品成功进入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等发达国家。随后,华为开始考虑发展中国

人民币国际化之路漫长回顾近年来的一些标志性事件

人民币国际化之路漫长回顾近年来的一些标志性事件:2007年东盟10国以及日本、中国和韩国的财长达成建设区域性外汇储备一揽子货币体系协议,明确人民币是亚洲最重要货币之一的地位;2008年12月,国务院正式确定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直到4月2日,中国央行6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总额达6500亿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被视为人民币国际化又迈出关键性一步。 “金融危机使得与中国进行货币互换的国家多了一种支付手段,也为人民币区域化、甚至国际化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 但是,专家指出,必须清醒认识到人民币的区域化、国际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要求中国与贸易伙伴的经贸关系更加紧密,更要求中国能够以大国的风度在经济上维护区域活力、在政治上维护区域稳定。人民币国际化只能是中国硬实力不断提高后水到渠成的结果。对于一些人预计的“十年后人民币将成为能和欧元平起平坐的国际货币”,也许我们应该保持清醒头脑。 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引用了“日元国际化”的例子。日本当年制定了很详细的“货币国际化”规划,包括推进日元在进出口和大宗贸易结算中的使用,现在日元已经成为国际主要货币之一。但是和美元、欧元的地位比起来,日元的地位还是不够高。“日本制定了这么详尽的战略,但现在的结果也是差强人意。同样,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也会很艰难,也会遇到很多外部的阻力。”他说,稳定的货币币值对于国际化非常重要。中国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造成了我国外汇占款的被动增加,人民币发行量的增多势必导致货币购买力的下降。虽然央行可以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回收和对冲流动性,但是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人民币长期贬值的压力就会一直存在,而这显然不利于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和国际化。 光大银行策略分析师黄学军指出,一国货币在全球市场所占的比重大小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及市场规模、经济开放程度、该国货币的升值比重以及其汇率波动幅度。他表示,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主要由市场决定,人民币是否有吸引力、是否享有足够的定价权都将受到考量。“尽管随着我国企业的定价能力不断增强,使用人民币进行国际结算将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如东南亚、中东、南美、俄罗斯和印度等。但相对来说,欧美和日本地区的人民币国际结算需求较弱,人民币被这些地区接受将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他说。 而人民币在中国周边地区的区域化也面临着很多技术和机制上的挑战。目前,边境贸易中的人民币结算多以现金为主,而现金结算中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参与程度比较高,风险很大。“随着贸易量的增长和整个地区的资金流的增长,非正规金融机构所暴露出的问题也在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更应加大正规金融机构在结算中的参与度,促进人民币区域化的硬件建设。”赵庆明说。

国际化案例

“海尔”、“TCL”、“格兰仕”,不同的国际化道路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国,加入W'I'O以后,中国市场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世界著名跨国公司都到中国来投资,市场竞争变得更为激烈,出现了“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格局。中国企业必须要有国际化的视野,“走出去”进行国际化经营是中国企业应对跨国公司挑战和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战略取向。在中国的企业当中,毫无疑问,“海尔”、“TCL”、“格兰仕”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三面旗帜。 一、海尔的国际化道路:“先难后易”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经过20多年持续稳定的发展,已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 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海尔”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1名,品牌价值高达616亿元。2004年1月31日,世界五大品牌价值评估机构之一的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报告揭晓,“海尔”是中国的唯一人选者,排名第95位,实现了中国品牌零的突破,2005年上升至第89位。2006年“海尔”实现全球营业额139亿美元,其中海外营业额33亿美元,占全球营业额的23.7%(超过全球通行的对全球化公司评价标准其中之一,即海外收入占总收入20%以上)。2005年,“海尔”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唯一白色家电赞助商;2006年,“海尔”成为NBA战略合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国际赞助,“海尔”品牌在国际上进一步提升,其品牌的国际化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海尔”是国内最早开始实施国际化的企业之一,通过采取“先难后易”的策略,实施市场国际化,成就国际化的海尔,创出中国的世界品牌。1990年,在国内市场取得稳固地位之后,海尔就提出了“3个1/3”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即“国内生产国内销售占1/3,国内生产海外销售占1/3,海外生产海外销售占1/3”。海尔创造了本土化的国际化战略,该战略分为认知阶段、扎根阶段和名牌阶段三个阶段。 (1)本土化认知阶段。按照“创牌”而不是“创汇”的方针,出口产品开拓海外市场,打“知名度”。 (2)本土化扎根阶段。按照“先有市场后有工厂”的原则,当销售量达到建厂盈亏平衡点时,开办海外工厂,打“信誉度”。 (3)本土化名牌阶段,实行设计、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本土发展战略,

三星的国际化之路

案例:三星集团国际化成功之道 ?三星集团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概括地说,这个过程先后经历了贸易、低价扩张和高端品牌三个发展阶段。 三星集团(以下简称三星)成立于1938年,如今已经成长为国际著名的跨国企业集团之一。三星集团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概括地说,这个过程先后经历了贸易、低价扩张和高端品牌三个发展阶段。 三星集团简介 三星集团早期业务主要是将韩国的干制鱼、蔬菜、和水果等出口到中国的北京及满洲里。1950年初,三星成为韩国头号贸易公司。朝鲜战争后,三星开始从国际贸易进军生产领域,先后生产白糖和布料。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三星已经成为韩国最大型的企业之一,成功实现了纺织品从原料到终端产品生产的一体化,并开始在石化、造船、航空、金融、和重化工几大主要工业领域扩张。 三星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决策之一是其在20世纪70年代决定进军电子领域。1969年1月,韩国实施(电子工业振兴法)。三星抓住时机,于同年成立了三星电子。1974年,三星电子收购了韩国半导体公司50%的股份,从此以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80年代以后,三星先后进入美国和欧洲市场,并把亚洲作为其生产基地。1993年,三星发起以变革为核心的“新经营”运动,强调质量重于数量,进行了事业结构、人才培养、产品设计和生产、流程控制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并确立了国际化和复合化的方针。 2003年,三星集团营业额约965亿美元,旗下3家企业进入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 0强行列,近20种产品世界市场占有率居全球企业之首,品牌价值高达108.5亿美元,在世界百大品牌中排名第25位,连续两年成为成长最快的品牌。 三星集团的国际化历程 第一阶段、出口贸易(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 这一阶段,三星集团采取了零星出口、通过独立代理商出口和建立海外销售机构三种模式,并通过为日本企业生产来学习国际化经营和管理经验。 20世纪60年代,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发达国家渐渐变得无利可图。韩国美国等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调整的机遇,针对国内市场狭小、资源短缺和劳动力相对丰富的情况,实施了出口主导战略。顺应韩国政府的出口导向战略,三星公司千方百计地开辟国际市场,并先后在东京、纽约设立办事处,后来又扩展到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和非洲。1969年,三星以OEM的方式使用三洋电气的商标生产12英寸黑白电视机,向三洋公司学习半导体等技术。70年代初期三星开始生产电视、录像机等家用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