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的统治政策圣公会圣本德中学S.K.H
秦汉教育管理制度
秦汉教育管理制度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朝代,其教育管理制度在当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这个时期,教育被视为国家的根本大计,因此教育管理制度是非常严格和完善的。
本文将就秦汉教育管理制度的组成、特点以及影响进行详细探讨。
教育管理制度的组成秦汉教育管理制度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教育机构、教育内容、教育人员、教育制度等。
教育机构在秦汉时期,教育机构主要分为太学和郡学两种。
太学是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教育机构,主要用来培养国家的官员。
郡学则是地方政府管理的教育机构,用来培养地方官员和士族子弟。
此外,还有私学和家塾等地方性教育机构。
教育内容秦汉时期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儒家经典的学习,如《礼记》、《春秋左传》、《尚书》、《论语》等。
在太学和郡学中,学生们要通过严格的诵读和讲解来学习这些经典。
教育人员教育人员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教师主要由有经验的士人担任,他们要通过科举考试才能成为太学的教师。
学生则分为三级,即生、弟子和门生,基本上是按照学业的成绩来划分的。
教育制度秦汉时期的教育制度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科举制度和课程制度。
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拔官员而设立的,通过严格的考试和筛选来选拔有才能的人才。
课程制度则是为了规范教育内容和学习进度而设立的,主要是通过严格的课程安排和考试制度来管理学生的学习。
教育管理制度的特点秦汉教育管理制度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严格性。
在秦汉时期,教育管理制度非常严格,所有的教育机构和学生都受到严格的管理和监督。
2. 筛选性。
秦汉时期的教育管理制度主要是为了选拔有才能和德行的人才,因此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品行要求非常严格。
3. 统一性。
在秦汉时期,教育内容和管理制度基本上是统一的,太学和郡学的教育内容和管理制度都是由中央政府制定和规定的。
4. 儒家主导。
秦汉时期的教育内容和管理制度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对儒家经典的学习非常重视。
教育管理制度的影响秦汉教育管理制度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秦汉知识点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秦汉知识点秦汉必背知识点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
(土地兼并、政治腐败[暴政]、思想专制)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
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三国两晋南北朝必背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的分裂到统一;封建经济破坏、恢复和南方的开发;封建化和大融合。
)1、南方开发的原因、发展和影响。
2、文化:圆周率,《齐民要术》,郦道元与《水经注》,佛教和道教,范缜,陶渊明,艺术。
隋唐必背知识点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
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
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
正确看待历史上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尤其从制度分析。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秦汉教育
(5)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 书籍被焚,言论被禁,私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唯一可以作为学业的 就是法令了,而且只能以那些制定,掌管并解释法令的吏为师。“若 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 重吏不重师,取消专职教师,取消了学校教育制度,教育的全部就是 法制教育,教育的退步。 – 秦的博士制度 – “博士”,古代学官名,始于战国,最初是学者的泛称,至战国末期, 为适应统一战争日益加剧的社会局面,各国不得不礼贤下士以确保统 治安全,在这种情况下,齐、魏等国都设置了博士官,使学识渊博的 学者充任参谋和顾问,确定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参与政议,辅助决策。 – 《汉书》“博士,秦官。掌古通今,秩比六百石” – 博士是东方六国的政治代表,秦始皇吸收各国的士人参加政府,设置 博士官,让他们参议朝政,从而组建了参议辅政集团,创建了博士议 政制度。
2016/12/4 12
2016/12/4
13
• 太学(西周时的大学)是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 • (一)教师 • 太学的教师称为博士,其主要职责是“掌教弟子”, 以教学为主。同时也参与政府的政治和学术活动,为政府 提供咨询服务。在博士之上设有首领,西汉时称为仆射, 东汉时改称祭酒,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校长,由德高望重的 博士担任。 • 汉武帝时设有七人,宣帝时增为十二人,元帝时增为十五 人,平帝时又增为三十人,至东汉初年,光武帝乃定为十 四人。他们分别教授《施氏易》、《孟氏易》、《梁丘 易》、《京氏易》、《欧阳书》、《大夏侯书》、《小夏 侯书》、《齐诗》、《鲁诗》、《韩诗》、《大戴礼》、 《小戴礼》、《严氏春秋》与《颜氏春秋》,史称“五经 十四博士”(即太学教学内容,都是今文经学)
2016/12/4
6
2、汉朝的文教政策:
汉初文教政策:无 为而治 (1)重视知识分 子的作用《求贤诏 》 (2)允许开办私 学 (3)废除“挟书 令” 汉武帝即位后: 有为而治 (1)推崇孔子, 罢黜百家 (2)兴太学以养 士 (3)重视选举, 选贤任能 相关措施 (1)设立五经博 士 (2)开设太学 (3)建立察举制 度
初中历史秦汉制度总结
初中历史秦汉制度总结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形成的许多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嬴政建立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制度。
首先是皇帝制度。
嬴政认为过往君王的称呼不能显示其至高无上的权威,于是创造了“皇帝”这个称号,自称为“始皇帝”。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其次是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手,负责监察百官。
九卿则分管着不同的具体事务。
这种分工明确的中央官制,使得秦朝的中央政权得以高效运转。
在地方制度上,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秦朝还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度量衡的统一方便了经济交流和税收管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文字统一为小篆,后来又推广了更为简便的隶书,这极大地加强了各地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秦朝的法律也非常严苛,以严刑峻法来维护统治。
但过度的法律压迫也引发了民众的不满。
汉朝在继承秦朝制度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调整和创新。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在部分地区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了一些诸侯王。
但随着诸侯王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了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汉朝的中央官制基本沿袭秦朝,但也有所变化。
汉武帝时期,为削弱丞相权力,设立了内朝,由皇帝身边的亲信组成,参与决策。
在选官制度方面,汉朝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征辟制则是皇帝和高级官员直接征聘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
汉朝的经济制度也有其特点。
农业上,推广了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盐铁官营政策加强了国家对重要经济资源的控制。
在思想文化方面,汉初奉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高二下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考点
高二下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考点
以下是高二下册历史必修三的一些知识点和考点:
1. 秦朝的统一中国:了解秦朝的历史背景和经过,如秦始皇统一六国、焚书坑儒、修
筑连墙等,了解秦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特点。
2. 秦朝的法家思想:了解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如以法治国、强调法律执行的
严格性、推行墨子教义等。
3. 秦朝的兵马俑和地下宫殿:了解秦朝兵马俑和地下宫殿的发现、特点和意义。
4. 汉朝的建立:了解刘邦和项羽之间的争斗以及汉朝的建立过程,了解刘邦在政治上
的一些改革措施。
5. 汉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了解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度的实施以及推动经
济发展的一些政策,了解汉朝的文化成就,如《诗经》的整理和传播、汉字的发展等。
6. 西汉的衰亡:了解汉朝中后期的一些内外因素导致了西汉王朝的衰亡,如宦官干政、外族侵扰等。
7. 东汉的建立和三国时期:了解东汉的建立以及黄巾起义的发生,了解三国时期的政
治格局和主要三国势力的特点。
8. 三国时期的著名历史人物:了解三国时期的著名历史人物,如刘备、曹操、孙权等,了解他们的生平和才能。
9. 三国时期的战争和政治斗争:了解三国时期的战争和政治斗争,如赤壁之战、建安
七子之间的政治斗争等。
10. 三国时期的文化和文学:了解三国时期的文化和文学成就,如《三国演义》的创作、三国时期的历史书籍等。
这些是高二下册历史必修三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和考点,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江苏省丹徒区世业实验学校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总复习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素材北师大版
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一、秦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中央集权制的理论来源:战国时期法家韩非提出了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发展历程:(1)秦朝确立——表现在:政治方面: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地方设郡县。
经济文化方面: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思想方面:焚书坑儒。
(2)西汉巩固——表现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军事上: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保证北部边疆的安全。
(3)隋唐完善。
(4)元朝发展。
(5)明清强化。
3、历史作用:(1)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2)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限制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
(3)皇帝个人因素对政局影响巨大,统治集团的各种矛盾斗争(宦官专权,外戚干政),可以说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副产品。
消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越来越大,特别是明清以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
二、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主要体现在“战”“和”两个方面。
1、“战”:秦朝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后移民戍边,修万里长城阻止匈奴南下。
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使其无力与西汉抗衡,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2、“和”:汉初和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3、汉初“和亲”政策和汉武帝时“武力”政策不同关键在于“国家实力”,汉初“国弱”,汉武帝时,经过文景之治,“国力强盛”,具备了反击乃至胜利的决定条件。
汉初“和亲”和“昭君出塞”又有所不同,前者被动,后者主动。
昭君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秦汉教育管理制度
秦汉教育管理制度秦汉时期是中国教育制度逐渐完善的时期,其教育管理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创新。
在这个时期,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人才,更是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和巩固国家实力,因此教育管理制度在秦汉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历史资料、典籍和考古发现中探讨秦汉时期的教育管理制度,以及其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影响。
一、秦汉时期的教育制度概述秦朝统一六国后,发动了诸多改革,其中包括教育制度的改革。
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和法制,也进行了教育制度的改革。
秦始皇在位时,实行了乡学制度,可以说是早期的薄甲乡原学。
始皇帝继承了先秦诸子学的教学体系,即以先秦诸子的著作为教材,实行“师己而后集”。
而因法律的严明和统一,也对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革。
此外,秦始皇还实行了严密的奴仆制度,以保证奴仆能够为国家服务。
这一时期的教育制度可以说是一种综合的农业包围城市制度。
汉朝是承续秦朝传统的朝廷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的,故而汉朝的教育制度也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教育制度。
汉武帝时,又大量招收学生,将学校规模扩大。
汉武帝对教育有较高的重视,开设文学馆,资助贫困学生,大规模征召学生参加国家考试。
这些措施都促进了汉朝教育的发展。
总之,秦汉时期的教育制度是以政治目的为核心,教育制度是完整的且发展、变化是积极的。
二、秦汉时期的教育管理制度(一)教育管理机构与职责在秦汉时期,教育管理机构主要包括官学、郡学、府学等各级学校。
官学属于中央政府,主要选拔并培养政府官员,是统治者借以巩固国家和维护统治地位的职能。
郡学属于郡守,是地方政府的教育机构,主要负责地方官员的选拔和培养。
府学是地方每个府的教育机构,负责各级官员的培养。
这些教育机构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实行一套规范的教育制度,并负责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此外,秦汉时期还有私学和家庭教育,虽然并不属于官方的教育机构,但其在社会上却有着广泛的影响。
这些私学和家庭教育在辅助官学、郡学、府学的教育体系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的教育管理。
秦汉时期的制度改革与普及教育
秦汉时期的制度改革与普及教育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制度改革和普及教育的进程。
这一时期的制度改革和教育普及不仅对中国古代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今天的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制度改革是秦汉时期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变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制度和官制改革。
在土地制度方面,秦始皇实行“均田制”,把土地重新平分给农民。
这一制度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土地利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而在官制方面,秦始皇推行的是“郡县制”,废除了封建制度中的诸侯王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
这一制度改革为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制度改革同时进行的是教育的普及。
秦汉时期的教育可以分为官学教育和民间教育两种形式。
其中,官学教育由政府直接管理,旨在培养官员和士人。
民间教育则是由私人创办或家庭传统,面向广大民众普及儒家经典。
这些教育形式共同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在官学教育方面,秦始皇统一文字和度量衡,使官学具有了更加明确和统一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而在民间教育方面,人们通过阅读经典和家庭传统的方式进行学习,使儒家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和流传。
正因为制度改革和教育普及的推动,在秦汉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呈现出了稳定和繁荣的局面。
制度改革打破了封建制度下的僵局,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教育普及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秦汉时期的制度改革和教育普及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制度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推进制度的变革,通过改革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教育的普及和发展,通过教育培养和发掘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我们需要借鉴秦汉时期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创造出更多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文化。
总之,秦汉时期的制度改革与普及教育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圣公会圣本德中学
聖公會聖本德中學周年校務報告(2005-2006)一. 辦學宗旨本校本著基督精神辦學,為青少年提供全人教育;使其能在基督的愛中學習與成長,建立其人格,陶冶其心靈,使其能自尊自重、自立自信、肯追尋真理、關心社群、面向世界、重視未來。
並且有盼望、有承擔、有見地、有愛心、樂意做一個「乃役於人」的社會棟樑。
二. 學校資料本校於1965年由香港聖公會開辦,現隸屬於香港聖公會東九龍教區,是一所政府資助的全日制中學。
現有二十四間課室及十六間特別室、另有多媒體學習中心、英語自學中心、圖書館、禮堂、小禮堂(兼食物部)及露天操場各一。
三. 班級結構本年度共開設二十四班,包括中一至中五各四班,中六及中七各兩班。
男生共有495人,女生共有386人。
四. 校董會本校現共有校董十一人,校董會主席為徐贊生主教,校監為黎敏先生,其他成員包括教育界人士、法律及會計專業人士、商界人士和聖品等。
五. 教師資料(1) 校長及教師學歷:本校共有教師57人,其學歷如下:具備學士學位: 71.9%具備碩士或博士學位: 19.3%曾接受正規師資訓練: 96.5%(2) 本校教師教學經驗如下:4年或以下: 21.1%5-9年: 17.5%10-15年: 24.6%16年或以上: 36.8%六. 教師專業發展1. 舉辦了三次教師專業發展日,日期及主要內容如下:• 於12/9/2005在校內舉行,主題是「優質課堂元素」,邀請香港浸會大學教育學院兩位講師主講。
• 於28/10/2005在校內舉行,主題是「課堂學習研究及變易理論」,邀請香港教育學院盧敏玲博士主講。
• 於16/3/2006於賽馬會西貢戶外訓練營舉行,主題是「共建團隊精神」,上午由小童群益會社工帶領歷奇活動,下午則分組參與營內之活動。
2. 推行以教師專業發展為主的教師考績制度,考績範圍包括教學、功能委員會、課外活動及班主任工作。
3. 為提升老師的教學質素及加強老師的教學交流,積極推行集體備課及同儕觀課,全年各科合共進行了154次集體備課及75次同儕觀課。
评述秦朝的文教政策与措施
评述秦朝的文教政策与措施
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其文教政策和措施对中国古代教育的
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秦始皇实施的一系列文教政策和措施,不仅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也为后来的统一大一统王朝奠定了基础。
首先,秦朝实行了文字统一的政策,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标准,推动了文字的
规范化和统一。
这一举措为统一文字标准奠定了基础,有利于信息传递和国家管理。
此举也为后来的统一帝国提供了范本。
其次,秦始皇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对儒家经典和历史书籍进行了大规模的
烧毁,禁止私人收藏和传阅。
这一政策导致了大量的文化损失,但也推动了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此举虽然残酷,但也为统一大一统王朝的文化一体化做出了贡献。
另外,秦始皇还推行了统一的教育制度,设立太学、太子少师等教育机构,选
拔和培养人才。
这一举措为统一帝国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教育制度和选拔机制提供了参考。
太学的设立为后来的皇家学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对中国的文化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秦朝还推行了统一的制度和法律,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标准,规范了文
化教育的发展。
这一政策为后来的统一帝国的文教事业奠定了基础,也为统一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秦朝的文教政策和措施,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统一大一统王朝的文化一体化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的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24年高二下学期历史考点总结
2024年高二下学期历史考点总结第一章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1.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2. 秦汉经济的发展与城乡关系3. 秦汉法律制度发展及对后世的影响4. 秦汉文化艺术的繁荣与特点5. 秦汉农业技术的进步及其影响6. 秦汉与匈奴、西域等边疆地区的联系与影响第二章中世纪欧洲的形成与发展1. 罗马帝国的衰落与分裂,以及对欧洲的影响2. 封建社会的形成与特点3. 封建制度下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兴起4. 城市与教会的权力对抗及其影响5. 西欧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发展6. 中世纪欧洲文化与教育的传承与发展第三章近代欧洲的变革与革命1. 文艺复兴对欧洲社会的影响与发展2. 宗教改革与新教的兴起3. 经济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兴起4. 啤酒革命和英国清教革命的原因与影响5. 西方科技与文化向东方传播的途径与后果6.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时期的重要事件与影响第四章近代中国的启蒙与变革1.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思想与影响2. 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与发展3. 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4.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5.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战争与中国革命的胜利6. 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第五章二战后的冷战格局与国际关系演变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与结果2. 冷战的形成与特点3. 西方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对立与合作4. 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与非洲、亚洲的解放运动5. 冷战期间的危机与对抗6. 二战后国际体系的演变与多极化趋势第六章近现代中国的发展与挑战1. 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初期2. 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国经济的发展3.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4. 改革开放与中国经济的转型5. 台湾问题与中共的对台政策6. 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以上仅为在____年高二下学期历史课程可能涉及的考点总结,内容较为简略,具体考纲和要求还需以教材为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秦汉教育史
秦汉学校的发展
太学
教育目标: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 太学的教师:由博士担任,个专一经,在太学 中对弟子进行讲授。 太学的学生:称为“博士”弟子。由正式生+特 别生构成。 教育内容:孔子删定的儒家《五经》
鸿都门学
政治背景:“党锢”之争 学校性质:专门从事辞赋、书法、绘画 创作及教学的专门机构。 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 门学校
公元前206年,秦被农民起义推翻,为刘邦 建立的汉王朝(前206—220)所取代。由 于人们普遍希望从秦末酷政和战火所造成 的紧张中缓解过来,汉初在政治上实行 “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策。汉 武帝即位,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决定利用 汉初几十年在政治、经济方面打下的基础, 实行有为政治。
秦代的文教政策
二、兴太学以养士 “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 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兴办大学,政府直接掌管教育大权,决定人才 培养目标,也是整齐学术、促进儒学独尊的重 要手段之一。
汉代的文教政策
三、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 录德而定位”
汉代的文教政策
汉武帝采取的具体措施: 立五经博士 开设太学 察举制的完全确立
“ 焚书坑儒”
秦代文教政策
三、禁游宦 禁游宦是要取缔人们流动、迁徙、集会、结社、 会盟、讲学和言论的自由,使士人回到彼此信 息不沟通的封闭环境中去。
秦代文教政策
四、吏师制度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政策 秦又一次人为地将官与师结汉代的文教政策
宫邸学
学校性质:专门为外戚子弟办的学校,史称“四 姓小侯学”,为(樊、郭、阴、马) 学校规模:七八十人、设有专门的校舍,从事经 籍教学 地位:是汉代唯一由官方举办的小学
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知识点
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知识点一、秦朝的统一中国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王朝。
公元前221年,秦国的嬴政称皇帝,建立了秦朝,结束了战国时期长期以来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对中国大部分领土的统一。
秦朝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统一思想:秦朝统一思想的核心是“法家”思想,即以法治国,重视法律的约束力和严格执行。
以法治国的思想为基础,秦朝推行了一系列法制改革,包括统一的法律制度、明确的刑罚规定等,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提升了统治的稳定性。
2. 统一文字:秦朝还制定了统一的文字,即秦篆。
秦朝通过统一文字,推动了文字的标准化和传播,对于文化的交流和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统一文字也有助于统治者掌握信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
3. 统一行政区划:秦朝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实行县官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此举使得秦朝能够更好地调动和利用地方各方面的资源,提高了秦朝的执政效率。
4.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秦朝还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统一货币方便了商品交流和贸易,统一度量衡有助于规范各地的计量单位,提升了经济发展的效率。
二、秦朝的政治和经济制度1. 公子(王子)世袭制:秦朝实行公子世袭制,即君主的儿子继承王位。
这种制度使得秦朝在政治上保持稳定,有利于统一统治。
2. 中央集权:秦朝实行集权制度,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
皇帝拥有极高的权力,掌握军队、行政、财政等重要权力,使得国家政权稳定,能够更好地实施统一统治。
3. 徭役制:秦朝实行徭役制度,即通过征发人力物力来完成国家目标。
徭役制度给予中央强大的动员资源的能力,但同时也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导致社会不满。
4. 辟土之法:秦朝实行辟土之法,即通过开垦新的土地来增加农田面积。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5. 货币制度:秦朝实行了铜质货币制度,简化了交易手段,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繁荣。
三、秦朝的文化和科技1. 文字的统一和标准化:秦朝通过使用秦篆汉字,实现了文字的标准化和统一,为后来的文字发展提供了基础。
第四讲秦汉的文教政策
第一节 秦汉的文教政策
❖ 一、秦代的文教政策
❖ (一)“书同文” 、”行同伦”
❖ “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二)教学内容
❖ 董仲舒基于独尊儒术的思想,即以“六艺”(六 经)——《诗》、《书》、《礼》、《易》、 《乐》、《春秋》为教材,并提出六艺各有独具 的特点和培养任务。“ 《诗》道志,故长于质。 《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 《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 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
❖ 所谓“圣人之性”,是天生的“过善”之性, 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
❖ “斗筲之性”,是无“善质”的,生来就 “恶”的,教化无用,只能采用刑罚的手段 来处置他们。
❖ 董仲舒对于人性论的发展还在于他认为 “性”与“善”是两回事,“善如米, 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 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性与善 是有着严格的区别的。
❖ 2.兴办太学
❖ 这个建议是在统一思想的大前提下具体扎实地 养士储材的重大措施,关系到修明政治、发展 文化教育的诸方面。兴办太学之所以重要,就 因为它是养士求贤的根本途径,又是普及和提 高教化的渊源。
❖ 3.注重选举
❖ 针对汉初官吏的选拔和任用的弊病,董仲舒 提出了加强选举、合理任用人才的主张。
❖ 董仲舒认为任官之法十分重要。吏治败坏 是同“任子”制、“纳资”捐官和累日取 贵、积久致官的做法分不开的。
❖ 他建议选举贤良,“量材而授官”。董仲 舒的建议直接推动了汉代察举制的创立。
十七中秦汉政治学生版
第二单元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封建大一统形成时期——秦汉(一)秦朝的统治(公元前221-前207年)一、秦的统一1、秦统一的背景①客观条件(1)经济: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经济发展(2)政治:各国改革增强了地主阶级的经济政治实力;兼并战争使统一趋势加强(3)思想:法家思想提供理论基础(4)民族:民族融合加强(5)民心:人民渴望统一②主观原因(1)国家实力: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国力(2)个人因素:秦王嬴政雄才大略2、秦统一过程:东灭六国——南统越族——西统西南——北击匈奴;东方:南方:征岭南修灵渠:置郡县(三郡)西南:开“五尺道“西南夷北方:击匈奴、夺河套、修长城筑直道3、秦朝疆域四至:东临,西到,南濒,北抵一带。
4、秦统一中国的意义:政治——结束战乱局面,符合历史潮流,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基础。
经济——为社会经济恢复与发展,生活安定和交往,提供有利条件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1、措施、项目内容政治经济文化2、评价积极方面:(1)为维护封建统一提供了条件;(2)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消极方面: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三、秦末农民起义1、原因:①根本原因:暴政激化阶级矛盾表现为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
②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2、经过:(1)陈胜吴广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建立张楚政权。
(2)刘邦项羽灭秦:前207年,巨鹿之战——秦朝灭亡。
3、意义:(第一次;推翻暴秦;改善统治;首创精神;布衣将相。
)①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首创精神,树立榜样;②推翻了秦朝,打击了地主阶级,迫使汉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对汉初“布衣将相”的影响。
重点探析:政治制度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⑴含义:易错分析①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
第五讲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文教政策及教育制度
鸿都门学,东汉灵帝(178年)设立,因校 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取此名,这所学校实际 是宦官与官僚集团政治斗争的产物,是宦 官为对抗太学生的反抗而另立的一所官学。 鸿都门学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学校,而 且也是世界上创立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 校。鸿都门学的出现,为后来特别是唐代 的科举和设立各种专科学校开辟了道路。
中国封建社会官学制度的发展
东汉时,郡国学校得以普遍设立,官学私 学交织发展,形成“学校如林,庠序盈门” 的景象。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官学 国家处于战乱分裂之中,官学或兴或废, 地方官学较之中央官学更为衰废。
中国封建社会官学制度的发展
1.国子学与太学并立 西晋初,晋武帝设立国子学与太学并立。这 是我国古代于太学之外专为士族子弟另设 国子学之始,这是门阀世族享有各种特权 在教育制度上的反映。 2.专门学校的产生 律学、书学、医学,四科并立表明“儒学独 尊”逐渐为“儒释道”并行的局面所代替, 科技的传授开始在学校教育中取得一定的 地位。
中国封建社会官学制度的发展
隋唐时期是封建官学的昌盛时期,官学制度 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 隋朝结束分裂,国家重新统一,隋文帝创设 管理中央官学的专门机构国子寺(后称国子 监),下设五学。 唐承隋制,设国子监,其下设有六学: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 后三学是实科性质的学校,招生对象是下级 官员及庶人子孙。
2.官学形式有所发展 宋代学校制度基本采用唐制,但在学校形 式上增设了画学(徽宗立)和武学(神宗 立)。辽、金、元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学校制度上虽仿唐宋,也有民族特色。金 世宗“女真国子学”,元代于国子学外, 又设“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
中国封建社会官学制度的发展
汉兴,因秦制度,崇恩德,行简易,以抚海内。赏析
汉兴,因秦制度,崇恩德,行简易,以抚海内。
赏析如下:
这段话的意思是:汉朝建立后,沿用秦朝的制度,重视施恩德,实行简政放权,以安抚天下百姓。
这段话强调了汉朝初期政治上的简政放权和施恩德的特点,这种政策有利于提高政府效率和改善民生,同时也能够稳定社会和促进经济发展。
这种政策思路在历史上也被称为“黄老思想”,强调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对于汉朝初期恢复经济、稳定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因此,这段话可以被用来赏析和评价汉朝初期的政治思想和治国理念,也可以用来思考当今政府如何更好地服务人民、提高治理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改革政制
內閣權輕
➢ 在宮內文淵閣設內閣, 雖居內閣,官必以尚書為尊。
選拔親信官員入值,不
──孫承譯:《春明夢餘錄》
單可掌理詔誥,更可參 語譯:
預重大軍國政務的討論, 雖然處於內閣大學士的位置,但做 甚至可對六部要政提出 官必定以六部尚書的地位最高。
意見,以供成祖參考
明代內閣大學士的 權力與唐宋時期的 宰相有甚麼不同?
──《明史‧諸王傳》 語譯: 因為在南京建立首都,距離西北邊境邊遠,不是宗 室子弟不足以鎮守邊境而防禦外患。
明太祖認為「非親子 弟不足以鎮撫而悍外 患」,你認同他的觀 點嗎?
第 1 節 明代的君主集權 •明太袓的君主集權措施
1. 找出燕京的位置,此 為燕王朱棣的封地。
2. 留意燕、晉等九王的 分封位置均在東北至 西北的沿邊重鎮,他 們因有抵抗蒙古及其 他外族入侵的責任, 所以手握重兵。
罷中書省,廢宰相,政歸君主。
各省設三司,分掌行政、軍事 及刑法,互不統屬,直隸中央; 復行封建,分封子孫,以鎮守 地方,屏藩王室。
中央設都察院,彈劾百官;置 十三道監察御史,巡視地方。
宋、明兩代政制比較表
第 1 節 明代的君主集權
•明成袓加強君主集權的措施
明成祖如何在明太祖的君主集權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 提高君權?
明初北邊形勢及諸王封地圖
第 1 節 明代的君主集權 •明太袓的君主集權措施
明太祖所採取的措施有哪幾項與君權的提升直接有關?
4. 誅殺功臣
➢ 猜忌開國功臣,大肆誅殺,以胡惟庸、藍玉兩案最為慘烈
明太祖對待開國功臣的態度
今勳舊耆德,咸思辭祿去位,如劉基、李善長之見猜,李善長、 周德興之被謗,視蕭何、韓信其危疑相去幾何矣!
➢ 地方立「三 司」,將地方 軍政權力一分 為三,三者互 相監督和牽制
錦衣衛木印
北平行都指揮使司夜巡銅牌
第 1 節 明代的君主集權 •明太袓的君主集權措施
明太祖所採取的措施有哪幾項與君權的提升直接有關?
2. 嚴明法紀
➢ 頒《大明律》整飭吏治,要求君臣熟讀《大誥》
嚴法治國
「大抵事關典禮及風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較《明 律》為重,賊盜及有關帑項錢糧等事,《明律》又較 《唐律》為重。」它稍微減輕了對間接觸犯封建統治 行為的懲處,卻大大加重對直接危害封建國家行為的 鎮壓。
──《太祖實錄》
語譯:
由秦代開始,統治者都沒有以秦代設立宰相帶來的禍害 作為教訓,跟從秦代的做法來任命宰相,往往損害到國 家君主的,原因在於宰相超越職權,自己獨斷獨行。
明太祖廢相的根本原 因是甚麼?
第 1 節 明代的君主集權 •明太袓的君主集權措施
明太祖所採取的措施有哪幾項與君權的提升直接有關?
1. 改革政制
第 1 節 明代的君主集權 •明太袓的君主集權措施
明太祖所採取的措施有哪幾代宰相有不同的待遇, 這對君主來說有甚麼利弊?
明代宰相的待遇
第 1 節 明代的君主集權
•明太袓的君主集權措施
明太祖所採取的措施有哪幾項與君權的提升直接有關?
7. 科場束縛
明太祖所採取的措施有哪幾項與君權的提升直接有關?
4. 誅殺功臣
徐達被明太祖「賜死」
朱文正遭鞭死
第 1 節 明代的君主集權 •明太袓的君主集權措施
明太祖所採取的措施有哪幾項與君權的提升直接有關?
5. 控制軍權
➢ 設五軍都督府統兵,兵部掌調兵權力,互相制約
6. 跪對廷杖
➢ 朝臣進見必須跪對,逆旨大臣當場廷杖、鞭笞
目錄 第 1 節 明代的君主集權
第 2 節 清代的君主集權
第 1 節 明代的君主集權 •明太袓的君主集權措施
明太祖所採取的措施有哪幾項與君權的提升直接有關?
1. 改革政制
➢ 廢中書省與丞相制,皇帝直轄六部尚書
宰相「擅專威福」
自秦以下,眾君天下者,皆不鑒秦設相之患,相從而命 之,往往病及於國君者,其故在擅專威福。
──《明史‧刑法志》 語譯: 刑部主管全國的司法工作,都察院監督司法 部門的工作,大理時覆審和糾正案件的判決。
明太祖讓三法司互相制衡, 對提高君權有甚麼幫助?
第 1 節 明代的君主集權 •明太袓的君主集權措施
明太祖所採取的措施有哪幾項與君權的提升直接有關?
1. 改革政制
➢ 置錦衣衛刺探 臣民私穩,懲 辦對皇帝不忠 的人
──《明史‧李仕魯傳附陳漢輝傳》 語譯:
現在,以往的功臣和德高望重的老臣子,都希望拒受俸祿,不 再做官,恐怕像劉基、李善長的受到猜忌,或像李善長、周德 興的遭受誹謗,他們處身危險的境地,就距離蕭何、韓信的情 況差不多啊!
為甚麼明初的功臣 都想辭官而去?
第 1 節 明代的君主集權 •明太袓的君主集權措施
➢ 都察院監察全國 官員,給事中監 察六部工作
明代監察御史王抒 的象牙腰牌
第 1 節 明代的君主集權 •明太袓的君主集權措施
明太祖所採取的措施有哪幾項與君權的提升直接有關?
1. 改革政制
➢ 立「三法司」共 審大案,司法部 門互相牽制
➢ 創設通政司,負 責呈遞臣下奏疏, 及抄送皇帝批示
三法司互相制衡 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糾察,大理寺駁正。
➢ 確立科舉制度,規定以八 股取士,不許發揮個人見 解,嚴厲控制士人思想
8. 興文字獄
➢ 大興文字獄,凡朝臣、士 人的奏章及詩文中,如有 片言隻字涉嫌譏諷明太祖 的,立即嚴加懲治
科舉考生這種作弊的手法, 反映了明代的科舉存在著甚 麼漏洞?
明代科舉考生用來作弊的內衣
第 1 節 明代的君主集權 •明太袓的君主集權措施
第 1 節 明代的君主集權 •明成袓加強君主集權的措施
──陳梧桐:《朱元璋研究》
《唐律》與《大明律》 有甚麼分別?嚴法治 國,對加強君主權力 有甚麼幫助?
第 1 節 明代的君主集權 •明太袓的君主集權措施
明太祖所採取的措施有哪幾項與君權的提升直接有關?
3. 分封子孫
➢ 分封二十五個子孫為王,以防禦外族,監管地方, 屏藩王室
太祖復行封建的原因 蓋由建都應天,去西北遼遠,非親子弟不足以鎮撫 而悍外患。
明太祖所採取的措施有哪幾項與君權的提升直接有關?
宰相權位 地方行政 監察制度
宋
明
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樞 密使和三司使分掌行政、 軍政及財政,互不統屬。
每路設四監司,分掌地方 職務;各州加加設通判, 地方政令須由通判副署; 通判可直接向中央報告地 方吏治的得失。
設獨立的練院和御史台,彈 劾百官,直接向皇帝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