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合集下载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及其特点。

3. 培养学生分析城市化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概念与重要性2. 城市化的过程3. 城市化的特点4. 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5.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城市化的概念、过程、特点及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城市化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城市化的实际情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 调查法:让学生课后调查所在地区的城市化现状,加深对城市化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相关教材。

2. 课件:制作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课件。

3. 案例资料:收集城市化过程中的典型案例。

4. 调查问卷:设计城市化现状调查问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城市化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讲解城市化的概念与重要性:简要介绍城市化的定义,阐述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影响。

3. 讲解城市化的过程:介绍城市化的四个阶段,分析各阶段的特点。

4. 讲解城市化的特点:总结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如人口流动、城市规模扩大等。

5. 讲解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介绍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总体方向、战略目标。

6. 分析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讨论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等。

7.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城市化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城市化的实际情况。

8. 调查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所在地区的城市化调查结果,交流心得体会。

9.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

六、教学拓展1. 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国际城市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 对比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分析其差异与原因。

3. 探讨城市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新型城镇化战略。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教案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教案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和意义。

2·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3·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1·在由城市化定义到特征再到意义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发散性思维的学习方法。

2·通过对比城市化的不同类型,总结共同的本质成因,熟练归纳推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培养学生遵循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2·通过中国城市化的教学,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为国家经济建设作贡献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1·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教学准备】自制PPT由集中国及外国城市化的相关资料【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北京城市用地的扩展”图,展示1949年以前、1965年、1990年和2002年北京城市用地变化情况,让学生通过读图讨论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北京城市用地规模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学生活动](让各小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小结]北京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就反映了城市化的过程。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课件] 展示相关的图文资料,让学生通过尽可能多的途径获得有关城市化的知识信息。

1·沱江城的发展图片:1980年,1995年,2005年 2·深圳发展的图片:1978年,1988年,1998年 3·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思考:1·什么是城市化?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哪些标志性特征? 3·城市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什么是乡村---城市转型?可以分成哪些类型? [点拨]1·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1.兴趣浓厚: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城市化现象充满好奇,对城市发展及其影响有一定的关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2.认知水平:学生对城市化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有.思维能力:学生在分析地理现象时,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归纳能力,但在综合分析、批判性思维方面仍有待提高。
4.技术运用: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有一定了解,但在实际操作和应用中,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5.合作交流: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但在组织协调、观点阐述方面有待加强。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点,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技术运用技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城市化的概念、发展阶段及其特点,让学生对城市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详细讲解影响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如经济发展、政策推动、人口流动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通过GIS展示城市化发展的数据,让学生直观感受城市化进程中的变化。
4.讲解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3.地理信息系统(GIS)实践作业:
-利用GIS软件,对所研究城市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等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绘制相关图表。
-结合GIS分析结果,评价所选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并提出发展建议。
4.拓展阅读:
-阅读一本与城市化相关的书籍或文章,了解其他国家城市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并撰写一篇读后感。
1.教师设计一系列关于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2.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教案.doc

2.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教案.doc

2.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从容说课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

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

由于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这一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投影、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20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20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和意义。

会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2. 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会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一、城市化1.含义:又叫城镇化,指和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______地区的过程。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2.表现(标志) 城市人口占②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③不断扩大探究一什么是城市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劳动市场的开放,上海市外来人口急剧增长:1984年为75万,1988年为125万,1993年迅速增加到281万。

目前,上海的外来人口总量大约为500万~600万。

这使得上海市人口规模迅速扩大。

据分析,上海流入人口的主流是到上海市找工作或务工经商的农村青年劳动力,即经济型流入人口,约占流入人口总数的80%。

材料二上海市用地变化示意图材料三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依据全国2749个村庄调查提供的资料,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村庄道路状况差,饮水困难,公共文化薄弱,文化设施普遍较差,农村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农村自然灾害多发,社会保障堪忧,医疗资源严重缺乏,教学质量问题严重。

显然,中国目前的城乡差距除了就业机会、收入差距外,还有居住和生活条件的差距。

这种差距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出城市化的内涵。

(2)城市化的标志有哪些?(3)根据材料三概括出城市化的动力(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

(4)有人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体现其社会发展水平。

”你认为有道理吗?3、城市化动力机制主要动力:_______________。

一般说来,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4.意义过程意义城市创造出较多的______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有利于城市与乡村交流,缩小_____________差距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 有利于改善地区________________ 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影响城市化有助于提高_______________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现代大城市成为___________基地和________________中心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________________影响乡村的______________方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二、城市化特点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读下图填表)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农业发展 服务业发展剩余劳动力工业发展农业 提高 城市化1.郊区城市化这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分散2.逆城市化: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问题城市的压力日见增大,城市人口(高收入者较多)开始向小城镇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

公开课教案-《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

公开课教案-《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地理:胡帅一、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和意义。

2、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3、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1、在由城市化定义到特征再到意义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发散性思维的学习方法。

2、通过对比城市化的不同类型,总结共同的本质成因,熟练归纳推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培养学生遵循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2、通过中国城市化的教学,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为国家经济建设作贡献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四、教学准备:自制PPT,织金县城市化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 展示“北京”、“上海”、“织金县”城市对比图,让学生通过读图引起思考:城市用地规模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板书]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二)新课讲授:基础预习结果检测,让学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城市化?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哪些标志性特征?3、城市化的指标?[点拨]1、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的标志性特征为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城市化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课件展示] 织金县城市化的表现[过渡]让学生合作学习城市化的意义。

[板书]1、概念2、表现3、指标[点拨]4、城市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①人口转化;②产业调整;③工业发展;④科技进步;⑤文化交流。

[课件] 展示并讲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指引学生合作学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国家类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所处阶段后期中期起步时间早晚目前速度慢快发展水平高低城市人口比重大小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不相适应现状及问题大都市带出现,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2.3.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2.3.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2.3.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成为了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我设计了一堂以“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为主题的教学案例。本节课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材为依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4.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小组合作
1.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主动探究的能力。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要求学生共同完成,促使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倾听他人的能力。
4.及时给予小组评价,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案例背景中,我以我国某城市为例,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背景和意义。通过展示城市化的时间轴,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城市化的进程。同时,我还将城市化的特点分为人口转移、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用地增加三个方面,让学生明确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此外,我还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挑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以提高学生对城市化问题的认识。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4.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讨论效果。
(四)总结归纳
1.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让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收获。
2.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成果,指出不足之处。
3.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的认识。
五、案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点

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5湘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5湘教版必修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材分析】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城市化的标志、两类不同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宜采用对比分析法解决知识重点。

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是在学生学习城市化特点以后的提升,要紧紧抓住“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这一主线,进行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整合。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城市的相关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学生已初步适应上课讨论的方式,便于探究活动的开展。

另一方面,学生远离自然,生活经验缺乏,在新知的建构方面欠缺感性材料,无法自主实现书本知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弥补、辅助,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当好学生新知形成的“接生婆”。

【设计理念】《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营造充满创新活动的课堂;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交往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本节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小组活动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以及意义;2. 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3.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分析不同国家的城市化问题及其原因、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图示,材料,通过小组活动,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2.通过比较法,分析“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异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高一地理组:科目地理课题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课型新授课备课人课时安排1课时使用时间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必修2的第二章第二节中的《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主要介绍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及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教材分析教材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先讲城市化的主要特征,然后分析城市化的意义。

从教材中给出的概念可以看出城市化过程包括人口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和地域城市化(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两个方面,根据这一概念不难得出其三个主要特征。

对于城市化的意义,教材分析了城市化过程对就业、产业结构、整体发展水平等五个方面的积极影响,特别强调了城市化对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部分教材简单介绍了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原因,通过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不难理解“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教材中的插图直观地展示了自产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的经济的发展,世界城市化水平在不断地提高。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直接导致了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本部分教材以“阅读”和“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分别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最后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特点。

设计思想本节课通过教师提供西安变迁资料——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展开课题研究——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完成“城市化的概念、特征、标志、动力、特点”的感知、理解过程.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上升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和意义。

2、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3、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视频引入城市化的概念,通过图片对比,联系生活实例理解城市化的标志。

2、通过对学生家庭成员的就业状况的调查使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通过学生身边的案例及切身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以及意义;2.了解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和主要类型;3.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4.理解并掌握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1.联系现实生活中种种城乡变迁的现象,通过发散性思维的学习方式,理解城市化的定义、特征及其意义;2.通过比较法,分析“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2.通过了解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培养学生遵循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重点】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难点】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课件展示汕头市上世纪90年代与现今城市市貌的4张对比图片,了解家乡的变化,引出城市化的概念。

请同学们阅读P36第一自然段,说明城市化的定义。

〔板书〕一、城市化学生阅读思考回答,教师总结①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②乡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过渡〕从上面可以看出城市化就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板书〕1、概念:〔过渡〕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个过程又有哪些特点呢?我们来看一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

图片放映:①长江三角洲地区1985年-2000年的城市发展图问题:读图思考:从1985年到2000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有什么变化?你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呢?②上海市1911年、1949年、1990年的用地面积与人口数量对比图问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上海市的城市化过程中又有哪些变化呢?〔学生探究回答〕教师点拨,总结: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化过程的标志主要有以下三点: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主要表现。

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能够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图表解读,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城市化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发展中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增强学生对家乡城市化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城市化的概念、主要表现和过程。

城市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理解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城市和乡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对比两者的差异,提问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城市又会如何发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二)新课讲授1、城市化的概念讲解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强调城市化的本质是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2、城市化的主要表现结合图片和数据,向学生介绍城市化的三个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组织学生讨论:“在你们身边,有哪些现象可以体现城市化的发展?”3、城市化的过程展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曲线,讲解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

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缓慢,城市规模较小。

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趋于缓慢,甚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4、城市化的特点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为例,分析城市化的特点。

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目前发展速度缓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目前发展速度快,但存在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等问题。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第一章:城市化的概念与意义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化的定义和内涵;2. 理解城市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3. 掌握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和衡量指标。

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定义和内涵;2. 城市化的表现和衡量指标;3. 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2. 讲解城市化的定义和内涵;3. 分析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和衡量指标;4. 探讨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作业与练习:1. 复习城市化的定义和内涵;2. 思考城市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 练习计算城市化率。

第二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化的历史进程;2. 掌握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3. 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概述;2. 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3. 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城市化是如何发展的?它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2. 讲解城市化的历史进程;3. 分析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4. 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作业与练习:1. 复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2. 思考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3. 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第三章:城市化的地理分布与空间特征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化的地理分布特征;2. 掌握城市化的空间扩散和集聚规律;3. 分析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地理分布特征;2. 城市化的空间扩散和集聚规律;3. 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城市化在地理上是如何分布的?它有什么空间特征?2. 讲解城市化的地理分布特征;3. 分析城市化的空间扩散和集聚规律;4. 探讨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作业与练习:1. 复习城市化的地理分布特征;2. 思考城市化的空间扩散和集聚规律;3. 分析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

湘教版地理必修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湘教版地理必修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以及意义;2、了解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和主要类型;3、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4、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相关材料,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2、通过对“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的探讨,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3、在问题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教学重点难点】1、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教学方法】1、自主—合作学习:为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把班级分成4组,每9--10人一组),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本节课内容比较条理,所以充分利用各种图片以及教学资料,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学生阅读图表、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学法指导】自主探究 + 分组合作学习法顾名思义,就是自己主动去探索、研究、充分地利用团队智慧来学习获取新知识的方法。

一般地,我们借助现有的学习材料和查阅相关的图文资料和老师、同学密切合作,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自己动手动脑、主动探索,通过观察、列表、比较等方法获取新知识、新思想,进而归纳、概括出事物的一般规律或特点,提高自身素养的一种学习法。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以及意义;—城市转型的概念和主要类型;3.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4.理解并掌握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1.联系现实生活中种种城乡变迁的现象,通过发散性思维的学习方式,理解城市化的定义、特征及其意义;2.通过比较法,分析“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2.通过了解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培养学生遵循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重点】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难点】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课件展示汕头市上世纪90年代与现今城市市貌的4张对比图片,了解家乡的变化,引出城市化的概念。

请同学们阅读P36第一自然段,说明城市化的定义。

〔板书〕一、城市化学生阅读思考回答,教师总结①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②乡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过渡〕从上面可以看出城市化就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板书〕1、概念:〔过渡〕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个过程又有哪些特点呢?我们来看一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

图片放映:①长江三角洲地区1985年-2000年的城市发展图问题:读图思考:从1985年到2000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有什么变化?你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呢?②上海市1911年、1949年、1990年的用地面积与人口数量对比图问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上海市的城市化过程中又有哪些变化呢?〔学生探究回答〕教师点拨,总结: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化过程的标志主要有以下三点: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公开课)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公开课)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知识点梳理】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意义;2、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动力机制;3、对比分析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4、理解中国城市化的特色发展之路。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意义;2、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动力机制;3、对比分析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第2课时:4、理解中国城市化的特色发展之路。

5、难点剖析(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与练习评讲。

第1课时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一)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的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这一节我们将用两个课时来学习。

本课时的学习目标主要有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意义;2、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动力机制;3、对比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的差异;教学过程【问题导入】师:首先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

“走进城市化。

”视频(2分30秒)。

师:这段视频向我们展示了世界城市的起源、发展与壮大的历程。

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曾经预言,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是21世纪最重要的两件大事。

城市化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决定着我们的未来。

过度语句: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城市化吗?一、城市化师:同学们,什么是城市化呀?全体学生: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指_______和_______活动在空间上集聚;_______ 地区转变为_______地区的过程。

师:很好。

那城市化有几个主要表现呢?全体学生:3个。

师:好,大家一起说有哪三个表现?全体学生:①_______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_______产业向第_______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_______不断扩大师:回答得很好。

我想追问大家,第一、二、三产业分别是什么呀?全体学生:农业、工业、服务业。

师:没错。

大家已经知道了城市化的概念与表现,那你知道怎么来衡量一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高低吗?我想请位同学来回答。

2.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教案

2.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教案

2.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2.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1一.教材湘教版二.章节第二章第二节三.学时1个学时四.课程标准解读“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学生首先要了解基础的概念,如城市化概念、特点;通过图片分析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通过材料分析,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差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难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六.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

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

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展示汕头建设30年的对比照片1.概念人口和产业活动向城市地区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4.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1.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阶段2.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逆城市化(大都市区人口外迁,移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出现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原因: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②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条件改善,区域联系加强。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2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2一.教材湘教版二.章节第三章第四节三.学时2个学时四.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以及意义;2、了解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和主要类型;3、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4、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教学过程预习学案:1.城市化的含义:又叫,是指和在、地区转变为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是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2.衡量城市化水平的3个指标1.2.3.3.城市化的意义1.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剩余人口,有利于,缩小差距2.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缩小发展差距。

3.城市文化向乡村和,影响乡村的方式4.城市化动力机制1.动力: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

一般来说,,城市化水平越高2.与工业化的关系:在大多数城市,工业是城市经济的,能够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并为提供广大的发展空间。

3.与第三产业的关系: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

6.逆城市化指7.虚假城市化指8.滞后城市化指9.引起逆城市化的原因10.引起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的原因11.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数量急剧,城市化水平不断12探究问题一试分析“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是否正确,为什么?探究问题二读当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比较表,思考下列问题。

1、2000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哪个更多?城市化水平哪个更高?2、1960年-2000年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哪个更快?【当堂训练·能力提升题】1、城市化意义的主要表现正确的是A 、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使城乡差距扩大B 、有利于改善地区的产业结构C 、乡村文化广泛地向城市扩散和渗透,影响着城市的生活方式D 、城市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但工业化却阻碍着城市的进程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城市化就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的过程B 、城市的主要原因是乡村人口的大量过剩C 、城市的兴起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D 、城市化是乡镇企业发展的结果 3、关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正确叙述是A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普遍在90%以上B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正在逐渐下降C 、出现了高水平的大都市连绵带D 、城市中心区发展迅速,城市边缘地带发展缓慢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 (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水平统计图,完成4~6题。

高中地理教案-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优秀奖

高中地理教案-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优秀奖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课标解读本条课标要求前置限定为运用有关资料,行为动词为概括,主要内容为城市化,后置限定为过程和特点。

培养学生充分运用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地理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能透过现象看出本质。

三、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含了三部分内容,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主要特征和意义,二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三是城市化特点。

本节内容与第三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一)城市化首先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接着分析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标志,然后分析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对乡村地区有什么样的影响。

(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教材简单介绍了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原因,内容包括城市化的一般前提、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两个方面。

(三)城市化的特点这部分教材是以“阅读”和“活动”的形式出现,分别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直接导致了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四、学情分析我校学生主要来源于县城和农村,基础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而新课标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所以在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图表及文字资料,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设置难度较小的一系列问题,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对地理事象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从而自己探究得出结论,激励学生享受学习乐趣。

五、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征以及意义。

2.理解城市化进程的动力机制:推力和拉力。

3.理解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几个阶段及其原因、特点。

4.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相关材料,提高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

2.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的探讨,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基本表现及主要标志。

2.了解城市化的意义和动力机制。

3.掌握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4.对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2.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点;
3.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教学难点:
1.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三、教学过程
2.城市化的标志
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生产力发展水平
过渡:出示城市灯光密度图,观察发出示世界城市化进程图结合P37、38
阅读材料,思考: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
了解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本节内容重点掌握城市化的表现及衡量城市化的标准,学会读图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一、城市化
起振停

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