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五年级美术下册 诗配画教案 苏少版
五年级下美术教案-诗配画-苏少版

五年级下美术教案诗配画苏少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欣赏诗歌与绘画之间的关系,培养审美情趣。
2. 培养学生运用绘画表现诗歌内容的能力,提高艺术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诗歌与绘画的关系:介绍诗歌与绘画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让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2. 绘画技巧:教授学生如何运用绘画技巧表现诗歌内容,如色彩、构图、线条等。
3. 创作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创作,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诗歌内容转化为绘画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绘画表现诗歌内容的能力,提高艺术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诗歌内容转化为绘画作品,并注重绘画技巧和创作思路的培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投影仪、绘画工具(如画纸、画笔、颜料等)。
2. 学具:学生自备绘画工具(如画纸、画笔、颜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著名的诗歌与绘画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绘画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诗歌与绘画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让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同时,教授学生如何运用绘画技巧表现诗歌内容,如色彩、构图、线条等。
3. 创作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创作,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诗歌内容转化为绘画作品。
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绘画技巧和创作思路。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并进行自评和互评。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板书设计1. 五年级下美术教案诗配画苏少版2. 教学目标3. 教学内容4. 教学重点与难点5. 教具与学具准备6. 教学过程7. 展示与评价作业设计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运用绘画技巧将其内容表现出来,创作一幅诗配画作品。
2. 在下节课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自评和互评。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的掌握情况如何,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哪里。
五年级下美术教案-13诗配画苏少版

五年级下美术教案13 诗配画苏少版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欣赏诗歌与绘画之间的关系,培养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通过绘画表达对诗歌情感和意境的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教学内容介绍诗歌与绘画的关系,让学生理解诗画相辅相成的艺术形式。
分析一首具体的诗歌,引导学生理解其情感和意境。
学生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创作一幅与之相配的画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培养学生通过绘画表达对诗歌情感和意境的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投影仪、黑板、粉笔。
学具:画纸、彩笔、水粉颜料、画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著名的诗配画作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与绘画之间的关系。
2. 讲解:分析一首具体的诗歌,引导学生理解其情感和意境。
3. 示范:教师示范如何根据诗歌的情感和意境进行绘画创作。
4. 实践:学生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创作一幅与之相配的画作。
5. 展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诗歌与绘画的关系诗歌的情感和意境绘画创作的方法和技巧作业设计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诗歌,创作一幅与之相配的画作。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作品和课堂表现,反思本次课程的教学效果,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调整和改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著名的诗配画作品,如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与对应的山水画,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与相应的花鸟画等。
通过这些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与绘画之间的相互映衬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发他们对诗画结合的艺术形式的思考。
2. 讲解教师选择一首适合五年级学生理解和表达的诗歌,例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意境的感受,以及他们认为应该如何通过绘画来表达这种意境。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3课诗配画丨苏少版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配画的基本概念和创作方法,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绘画表现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1. 诗配画的基本概念和创作方法。
2. 诗歌的鉴赏和理解。
3. 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配画的基本概念和创作方法,诗歌的鉴赏和理解。
难点: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画纸、画笔、水彩颜料、诗歌文本。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诗歌文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欣赏一些诗配画的例子,让学生对诗配画有初步的了解。
2. 向学生介绍诗配画的基本概念和创作方法。
二、新课教授(15分钟)1. 引导学生阅读诗歌文本,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 教授学生如何通过绘画表现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讲解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
3. 进行示范,展示如何将诗歌内容和意境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三、学生创作(10分钟)1.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创作。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表现出来。
四、展示与评价(5分钟)1.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引导学生互相评价,欣赏和学习对方的优点。
板书设计:诗配画的基本概念和创作方法诗歌的鉴赏和理解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作业设计:1. 让学生完成一首诗配画的创作,要求能够准确表现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诗配画创作的心得体会。
课后反思:本次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诗配画的基本概念和创作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绘画表现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和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也有所运用。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的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总体来说,本次教学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13诗配画》说课稿

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13诗配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3诗配画》是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欣赏和分析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将诗词的意境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诗词案例和相关的绘画作品,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绘画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诗词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学生在绘画表现上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诗词意境的理解不够深入,绘画技巧有待提高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词的意境,并能够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欣赏、分析和实践,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欣赏和创作过程中,增强对美术和诗词的热爱,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词的意境,并能够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并运用绘画技巧进行表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欣赏、分析、实践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实践来完成学习任务。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诗词和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同时,教师进行示范教学,为学生提供绘画技巧的指导。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幅诗词配画作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欣赏与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教材中的诗词和绘画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并学习绘画技巧。
3.实践与指导:教师进行示范教学,展示如何将诗词意境通过绘画表现出来,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4.创作与展示: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诗词配画的创作,最后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诗词、绘画和意境三个部分。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板书,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诗词的意境,并学会如何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第13 课 诗配画(教案)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下册

第13课诗配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与画的关系,在创作中加深对彼此之间的理解和认识。
2.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了解诗和画的艺术要素,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通过画画,现实生活中获得美的感受和审美价值的体验。
二、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本和诗歌图片。
2.学生准备画纸和颜料。
2. 课堂导入1.讲解“诗”的定义和作用。
2.让学生回想自己听过或读过的诗。
3. 合作阅读1.教师播放音频,引导学生合作阅读诗歌内容。
2.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和理解,教师解释诗中的重点表达和情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4. 团队讨论1.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团队讨论。
2.学生可以选择画中的某些情节或形象,展现诗歌的内涵,同时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
5. 创作画面1.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和讨论的结果,进行画创作。
2.教师在画过程中进行指导和帮助。
6. 小结1.教师对学生的画作进行总结,让学生谈论作品的特点和自己的创意想法。
2.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其他同学鉴赏。
3.教师在小结中总结课程内容,回顾课程重点,巩固学生对于诗画相结合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了解诗歌与画的关系,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2.学生进行诗画创作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学生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表达。
2.学生如何将诗歌内容转化为画面。
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诗与画的联系,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让学生通过诗画创作,获得对美的感受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3课诗配画-苏少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3课诗配画苏少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并描述诗歌中的意境,能够运用绘画技巧将诗歌的意境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过程与方法:学生将通过阅读、讨论、创作等活动,培养审美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艺术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诗配画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感受和表达。
教学内容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以往学习过的诗歌,并讨论诗歌中的意境美。
新授:讲解如何将诗歌的意境通过绘画来表现,包括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的选择与运用。
实践: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根据诗歌的意境进行绘画创作。
分享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老师给予点评和建议。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描绘出诗歌的意境,运用绘画技巧创作出与诗歌相配的画面。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抽象的诗歌意境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图像,以及如何处理绘画中的细节。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教材、范画作品。
学具:绘画纸、彩笔、水粉颜料、画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诗歌,讨论诗歌中的意境美,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授:老师讲解如何将诗歌的意境通过绘画来表现,包括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的选择与运用。
3. 实践: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根据诗歌的意境进行绘画创作。
老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创作中遇到的问题。
4. 分享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
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建议。
板书设计课题:诗配画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作业设计作业设计课堂作业: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幅诗配画的创作。
课后作业: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课后独立完成一幅诗配画的创作,下次课带来分享。
课后反思教学中,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绘画技巧的运用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否能够主动参与讨论和创作。
对学生的作品评价是否公正、合理,是否给予了学生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五年级下美术教案-13 诗配画 苏少版

五年级下美术教案-13 诗配画苏少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画相生的关系,理解诗画互为表现形式的基本概念;2.学习几种基本的构图方法,学习经典的诗歌;3.初步体验诗画相得益彰的美妙,初步形成美学意识;4.提高美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内容:诗画结合;2.数量:构思一个图画与一首诗歌;3.内容:学生进行绘画与创作。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创设:今天我们要成为一名诗人和画家,让我们来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我们通过一首诗歌来联想一个图画并进行创作,让我们一起体验创意的奥秘和美妙。
2. 了解诗画相生的关系:诗歌和画画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它们都是表现人的心灵、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
而且,诗画之间存在着互为表现形式的关系。
比如说,一个诗句圆月如钩,我们就可以画出一个圆月如钩的画面,而这个画面也能反过来表达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3. 了解几种基本的构图方法:1.中央构图法:画面中心点最为明显的一种构图方法,适合表现主题突出的画面。
2.对角线构图法:以画面中心点的两个对角线形成的斜线为基础,适合表达动态、对比和节奏感。
3.等分构图法:将画面等分成若干份,并在这些地方放置物体,适合表达对称、均衡和稳定。
4.对称构图法:在画面中心点或对称轴两侧安排相同大小、形状或颜色的物体,适合表达庄重、平衡和简洁。
4. 学习经典的诗歌:选择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理由是这首诗词描写了一个浪漫、惬意、充满诗意的秋夜。
5. 进行图画创作:1.将一张白纸均分成四份,用铅笔进行素描构图。
2.选定构图的角度和适当的颜色,开始进行上色处理。
3.最后,在画面的下方,注明所选的句子内容和作者,加上自己的签名。
6. 课堂展示和评价: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就展示的内容进行讲解,课堂上大家自行评价。
四、板书设计:五年级下美术教案-13 诗配画苏少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画相生的关系,理解诗画互为表现形式的基本概念;2. 学习几种基本的构图方法,学习经典的诗歌;3. 初步体验诗画相得益彰的美妙,初步形成美学意识;4. 提高美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3课 诗配画》教学设计4

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3课诗配画》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诗配画》是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3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要求学生通过欣赏、分析、实践等环节,了解诗配画的基本概念和创作方法,能够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创作出富有创意的诗配画作品。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风格和题材的诗配画作品,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对诗歌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可能对诗配画这一概念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欣赏和分析来提高认识。
同时,学生们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各有差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个别指导和鼓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配画的基本概念和创作方法。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3.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欣赏的良好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诗配画的基本创作方法,能够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创作。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富有创意的诗配画作品。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欣赏不同风格和题材的诗配画作品,让学生了解诗配画的基本概念和创作方法。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配画作品中的绘画技巧和诗歌表达,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创作诗配画,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评价法:鼓励学生互相欣赏、评价,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互相欣赏的良好品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诗配画作品,包括古代诗词、现代诗歌等不同题材的作品。
2.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如画纸、画笔、水彩、蜡笔等。
3.准备投影仪,用于展示和分析作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组诗配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诗配画这一特殊艺术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不同题材和风格的诗配画作品,如古代诗词、现代诗歌等,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了解诗配画的基本概念和创作方法。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3课诗配画|苏少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3课诗配画|苏少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诗配画的基本概念和技巧,能够独立完成一首诗的配画创作。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对美术和文学的鉴赏能力。
3. 通过诗配画的学习和创作,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诗配画的基本概念:介绍诗配画的定义、历史和意义,让学生对诗配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 诗配画的技巧:讲解如何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进行配画,如何运用色彩、构图等技巧来表现诗歌的情感和氛围。
3. 诗配画的创作步骤:引导学生按照选题、构思、草图、正稿的步骤进行诗配画的创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诗配画的基本技巧和创作步骤,能够独立完成一首诗的配画创作。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将其有效地转化为绘画作品。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教材、范画等。
2. 学具:绘画纸张、颜料、画笔、铅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欣赏一些经典的诗配画作品,引发学生对诗配画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介绍诗配画的基本概念、技巧和创作步骤,让学生对诗配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 示范:通过现场示范或视频演示,展示如何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进行配画。
4. 练习:让学生根据一首指定的诗歌进行配画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点评。
5. 展示: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集体点评和交流,让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
板书设计1. 课题: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3课诗配画2. 课题导入:欣赏经典诗配画作品3. 教学内容:诗配画的基本概念、技巧、创作步骤4. 教学重点:掌握诗配画的技巧和创作步骤5. 教学难点: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作业设计1. 根据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配画创作,要求运用所学的技巧和步骤,表现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写一篇关于诗配画的感想或心得,要求不少于300字,内容包括对诗配画的认知、创作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等。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3课 诗配画-苏少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3课诗配画-苏少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与绘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文学与美术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绘画技巧。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苏少版诗歌与绘画的特点。
2.学习如何将诗歌与绘画相结合。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苏少版的绘画作品,并简要介绍他的诗歌作品。
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诗歌欣赏(10分钟)
让学生欣赏苏少版诗歌,并带领学生思考:为什么苏少版的诗歌和绘画总是那么有意境呢?
3. 绘画创作(30分钟)
让学生根据苏少版的诗歌内容进行绘画创作。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诗意相关的图片来辅助创作,同时提供必要的绘画技巧指导。
4. 展示和评价(15分钟)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对作品进行简要评价。
教师可以给予鼓励和建议,以激励学生向更高水平发展。
5. 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学生对诗歌与绘画相结合的理解和应用,以及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绘画技巧。
四、课后作业
让学生根据自选的苏少版诗歌进行绘画创作,并交到教师处,以便进行进一步的评价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文学与美术的兴趣,提高其艺术表现能力和绘画技巧。
同时,学生对诗歌与绘画联系的理解和应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符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为后续的美术教学活动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3课诗配画|苏少版

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3课诗配画|苏少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诗配画的概念,学会如何将诗歌的意境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讨论、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力,提高绘画表现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对诗歌和绘画艺术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诗配画的定义和意义2. 诗歌的选择和理解3. 绘画技巧的运用4. 诗配画作品的欣赏和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理解诗配画的概念,学会如何将诗歌的意境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并将诗歌的意境生动地表现出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画纸、画笔、水墨、颜料等。
2. 学具:学生自带的诗歌作品、画纸、画笔、水墨、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诗配画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诗配画,为什么会有诗配画这种艺术形式。
2. 欣赏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些经典的诗配画作品,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并思考如何将诗歌的意境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3. 实践: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尝试将其意境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能够清晰地展示教学内容,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学生可以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尝试将其意境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2. 学生可以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诗配画的理解和感受。
八、课后反思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作品质量等,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风格和主题的诗配画作品,如山水、花鸟、人物等,让学生初步感受诗配画的美感。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什么是诗配画?诗配画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诗歌与绘画之间的关系如何?二、诗歌欣赏与分析(10分钟)1. 教师挑选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如《静夜思》、《春晓》等,引导学生朗读和欣赏。
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3课 诗配画》教学设计1

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3课诗配画》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诗配画》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材提供了多种诗歌和绘画作品的例子,让学生在欣赏的基础上,学会如何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诗歌鉴赏能力,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能主动去探索和尝试。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和绘画的关系,学会如何将诗歌的意境用绘画表现出来。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如何将诗歌的意境用绘画表现出来。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并将自己的理解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六. 教学准备1.诗歌和绘画作品的图片。
2.绘画工具和材料。
3.投影仪和电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一组诗歌和绘画作品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并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和绘画之间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著名的诗配画作品,让学生欣赏并描述它们各自的特点。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诗配画的概念,让学生明白诗配画是将诗歌的意境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尝试将诗歌的意境用绘画表现出来。
教师在旁边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其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教师总结评价意见,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
5.拓展(10分钟)学生自由创作,尝试自己创作一首诗并配以相应的绘画。
教师在旁边提供指导。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配画的重要性和艺术价值。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一首诗配画的创作,并写一篇简短的作品说明,阐述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意图。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3课诗配画|苏少版(12)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配画的基本概念和创作方法,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2.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美术和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配画的基本概念:介绍诗配画的定义、特点和创作原则。
2. 诗配画的创作方法:讲解诗配画的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的技巧。
3. 欣赏和分析优秀的诗配画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 学生创作实践: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创作,完成一幅诗配画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诗配画的基本创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对美术和诗歌的兴趣。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融入到绘画作品中,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画纸、画笔、水彩、彩铅等。
2. 学具:学生自带的绘画工具,如水彩笔、彩铅、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诗配画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诗配画,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诗配画的定义、特点和创作原则,以及诗配画的创作方法。
3. 欣赏与分析:教师展示一些优秀的诗配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 创作实践: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首诗歌,运用所学的创作方法进行创作。
六、板书设计1. 诗配画的定义和特点2. 诗配画的创作原则3. 诗配画的创作方法七、作业设计1. 学生根据本课所学,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创作一幅诗配画作品。
2. 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作,下周课堂上交作品。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创作信心。
2. 在创作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引导学生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融入到绘画作品中。
3. 课后,教师要积极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诗配画》苏少版

《诗配画》教学设计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综合·探索”这一个学习领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生可以深入地感悟古诗意境,并用绘画的方法画出诗的内容,创作诗画合璧的作品。
诗配画,不仅是诗的形象的解说图,更是诗的意境的再创造。
抓住诗中的一两处关键,根据个人对诗的理解和生活经历、体验,将诗的意境画出来。
本课教学不但激发学生参与背诵古诗、了解诗意,更注重营造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促进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想象绘画能力。
中国的古诗意境优美,想象丰富,语言朴素。
结合中国画材料来表现,中国画的韵味可将诗境发挥的淋漓尽致。
为古诗配画能使学生更好地实现文学语言和水墨语言之间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通过对范本的解读与欣赏,培养学生为古诗配画的绘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及艺术情感。
让学生了解文学语言与绘画之间的联系。
用水墨、彩墨或其它形式给古诗词配画,结合学校开展的“小学诗书画一体实践研究”课题和全校各班级“诵读古诗词比赛”的活动,让学生在初步掌握传统造型方法的同时体会诗的意境。
掌握给古诗配画的基本步骤、方法和技巧,学习改画、添画和创作。
教学目标:1、学习诗配画的基本知识。
学习给古诗配画的创作方法,能选择已学的或自己喜爱的一首古诗,抓住诗意,在理解的基础上配上适合诗情的图画,进行形象化的再创作。
(了解)2、学会用画面表达诗意。
通过古诗配画的创作,使文学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进一步培养创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练习)3、为古诗或喜欢的诗配画。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创作热情,能借用绘画的方法,给小说或自己的作文作插图,扩大创新之路,为更好地掌握只是而努力学习。
(接受)教学重点:学会用画面表达诗意的方法。
要求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前提下,运用形象直观的方法,将诗意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来,诗画结合,画龙点睛,相映成趣,使古诗更有生命力和普及性。
教学难点:诗的意境的表达。
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3课 诗配画》教学设计2

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3课诗配画》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诗配画》是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3课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诗配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通过欣赏、分析和创作等环节,培养学生对诗歌和绘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诗配画的历史背景、基本技巧和方法,以及创作步骤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他们对诗歌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诗配画方面的实践经验较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诗配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配画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欣赏和分析,使学生理解诗配画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对诗歌和绘画的兴趣。
3.培养学生运用绘画语言表达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诗配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的掌握。
2.如何运用绘画语言表达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欣赏经典诗配画作品,使学生了解诗配画的历史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配画作品中的绘画技巧和诗歌内容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诗配画的魅力。
3.实践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4.讨论法:学生在欣赏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创作经验。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诗配画作品的图片或视频,用于课堂欣赏和分析。
2.准备绘画材料,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3.准备诗歌文本,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实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经典诗配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诗配画的历史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首诗歌,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诗配画作品,使学生理解诗配画的特点和魅力。
3.操练(10分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绘画语言表达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3课 诗配画丨苏少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3课诗配画丨苏少版课程简介本节课程讲解的是诗配画的创作方式,学生将结合自己喜好和感受,通过诗歌创作和画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本节课程的重点是示范苏少老师的创作思路和方法,通过苏少老师的课堂实录,学生们将了解到一位资深美术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创作方式。
教学目标1.了解诗配画的创作方式和艺术魅力;2.通过苏少老师的实例,了解资深美术教师的教学风格;3.学生独立创作,表达情感和想法。
教学重点1.通过苏少老师的创作实录,学生了解创作思路和方法;2.教师辅导学生,提高创作效果。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教学准备1.打印诗词范例;2.为学生准备足够的画纸、颜料和画笔;3.应配备苏少老师的课堂实录影片,让学生观看。
导入教师简单介绍了诗配画的概念,通过几张范例图片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创作方式的审美魅力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实录教师为学生播放苏少老师的课堂实录,让学生们了解到一位资深美术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创作方式。
通过视频,学生收获了以下几点启发:1.创作前最重要的是思考,思考能够使创作更有深度和意义;2.想法和情感的表达是诗配画创作的关键;3.创作中该注重细节,但创作过程需要有“恣意”的表达。
创作1.首先引导学生阅读一些适合诗配画创作的古诗词,了解每首诗词的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和意义;2.学生按自己的感受,选择合适的古诗词进行创作,可以根据诗意构思图画内容、画面构图、色彩搭配等;3.创作完成后,学生可以进行简短的介绍和展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点评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简单的点评,提出意见和建议,让学生进一步提高创作水平。
同时,鼓励学生多尝试,多发挥想象和创意。
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学生们深入了解了诗配画的艺术魅力,能够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独立进行创作,并通过教师的点评获得提高。
希望学生们能够持续关注艺术领域,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水平。
1.苏少《诗配画》;2.李清照《如梦令》、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等古诗词。
第13课诗配画(教案)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下册

第13课诗配画(教案)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诗配画的基本概念,掌握诗配画的创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绘画技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实践,培养学生独立创作诗配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诗配画的概念:介绍诗配画的起源、发展及特点,让学生了解诗配画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诗配画的创作方法:讲解诗配画的选材、构思、构图、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知识,指导学生掌握诗配画的创作技巧。
3. 诗配画的审美特点:分析诗配画的审美内涵,引导学生品味诗画结合的独特韵味。
4. 诗配画的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诗配画的创作方法,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审美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诗歌意境与绘画技法有机结合,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和创意的诗配画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学课件、示范作品等。
2.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剪刀、胶水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欣赏一组优美的诗配画作品,引导学生感受诗画结合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介绍诗配画的概念、发展、特点及创作方法,让学生了解诗配画的基本知识。
3. 示范与讲解:展示教师创作的诗配画作品,分析其创作思路和技巧,指导学生掌握诗配画的创作方法。
4. 学生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和创意的作品。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第13课诗配画2. 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3. 诗配画的基本概念、创作方法及审美特点4.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七、作业设计1. 创作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的诗配画作品。
2. 搜集并欣赏一组优秀的诗配画作品,分析其创作技巧和审美特点。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3课 诗配画|苏少版

《诗配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范本的解读与欣赏,培养学生为古诗配画的绘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及艺术情感。
2、让学生了解文学语言与绘画之间的联系。
3、用单幅水墨或者彩墨的方法给古诗配画,结合学校或者班级活动让学生在初步掌握传统造型方法的同时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掌握给古诗配画的基本步骤、方法和技巧,学习添画、改画及创作。
教学难点:诗所配画的内容。
课前准备:师:教师收集诗配画的优秀作品和古筝音乐磁带。
生:学生课前收集各种题材的古诗资料、中国画;准备颜料、墨汁、毛笔及水罐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的古诗。
2.古诗接龙活动。
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自己熟悉的古诗含义。
二、欣赏图片:1.这些画与平常的画有什么不同?2.画面和诗句有何联系?3.画面是如何表达诗的意境的?4.学生分小组讨论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三、教师以古诗以《寻隐者不遇》为例为例,当堂示范。
在示范的过程中应当向学生提出观看示范的几点要求:松下问童子画面松树、童子、环境言师采药去画面童子、“言”可用手势表示。
只在此山中画面远景的山云深不知处画面意境毋须表达。
让学生体会构思与构图。
a、在老师给古诗配画的过程中,你觉得水墨造型最基本的有哪些因素?(点、线、面)b、老师抓住了古诗中的哪些词句进行了配画?(人物、松树以及山)c、老师是按照什么样的绘画步骤去表现诗意的?(先用浓墨线勾勒景物的外形,鉴于水墨的特殊性,要勾勒的轮廓线干了以后才可以用大毛笔涂色块,树木的叶子可以用淡绿点来点出。
)三、小组讨论和配画实践。
a、你最喜欢哪一首古诗,准备怎样用水墨的技法给它配画?b、你觉得老师展示的配画和古诗贴切吗?如果你有更好的想法,就来给老师改改画吧,并说出改画的具体方法。
四、巡回指导时,老师应面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绘画过程中的偶然发现给予鼓励。
教师收集的古诗配画可以作为资料留在黑板上,供学生欣赏,参考。
五、评价。
A、是否恰当地表现了古诗的诗意。
五年级下美术教学设计-13诗配画苏少版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配画的概念和特点,提高学生对诗歌和绘画的综合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绘画手段表现诗歌内容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诗配画的概念和特点2. 诗歌和绘画的关系3. 诗配画的表现手法和技巧4. 传统文化在诗配画中的体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诗配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绘画表现诗歌内容的能力。
2. 难点:如何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通过绘画手段生动地表现出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诗配画作品,引导学生对诗配画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 讲解:讲解诗配画的概念和特点,分析诗歌和绘画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诗配画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3. 示范:教师示范一幅诗配画作品,讲解创作过程和思路,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诗配画的方法。
4. 练习: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诗配画概念2. 诗歌与绘画的关系3. 表现手法与技巧4. 创作步骤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诗配画技巧,创作一幅属于自己的诗配画作品。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导入环节二、讲解环节讲解环节是传授知识、引导学生理解的关键环节。
在讲解环节中,教师需要详细阐述诗配画的概念和特点,分析诗歌与绘画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诗配画不仅仅是将诗歌内容画出来,更重要的是通过绘画手段传达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教师还需要讲解诗配画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如构图、色彩、线条等,以及如何将诗歌的意境、情感、主题等元素融入绘画作品中。
小学美术苏少版五年级下册第13课《诗配画》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美术苏少版五年级下册第13课《诗配画》优质课公开课
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美术苏少版五年级下册第13课《诗配画》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为熟悉并喜欢的古诗或古诗中的某一句配画;能运用已有的色彩知识或水墨技法来表达
古诗的意境。
2.学会从“精确分析——巧妙构图——灵活表现”入手,创造性地表现出富有个性的诗画
作品,从而提高审美创造能力。
3.通过对范本的解读与欣赏,培养学生为自己喜欢的古诗配画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欲
望及艺术情感。
2学情分析
掌握给古诗配画的基本步骤、方法和技巧,学习创作。
3重点难点
1.掌握给古诗配画的基本步骤、方法和技巧,学习添画、改画及创作。
2.所配画面意境应紧贴诗意,并具独创性。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第13课、诗配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