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含原理、脏腑与脉象的关系(优质特选)
中医脉诊(纯干货,总结)
中医脉诊(纯干货,总结)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
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
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
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
举个例子,如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
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
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
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
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
再一个就是,要多实践,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都可以作为实习对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
我刚开始时,一天有时看几十人,看完之后对比一下,看哪对了哪错了,总结,慢慢的就熟练了。
诊脉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分析,分部,分脏器,每个脏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现了寒热,表里,阴阳,虚实会有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诊而诊病,古人的四诊合参是很有道理的。
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1、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2、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3、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
中医诊断学--脉诊 ppt课件
ppt课件
4
与脉象形成有关的因素
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 脾胃为后天之本 肝藏血 肾藏精,精化血,为元气之根
ppt课件
5
心血 心阴
互相 制约
肺主 气朝 百脉
血充脉盈
脾胃(为血 生化之源) 应指 脉 象
心气 心阳
ppt课件 31
(4)数脉相类脉
疾脉
特征: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脉率比 数脉更快, 脉搏每分钟140~160次。 意义: 阳极阴竭( 外感热病之热极) 虚阳外越,元阳欲脱证。 3岁以下小儿脉搏可在一息七至以上, 为平脉,不作病论。
ppt课件 32
(5)虚脉
【脉象特征】脉搏搏动力量软弱,三部九候均 无力。是脉管的紧张度减弱,脉管内充盈度 不足的状态。
(十一)弦脉
【临床意义】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为胃气 衰败者。亦见于老年健康者。 【机理分析】弦脉"在脏应肝",多主肝胆病变。 寒热诸邪、痰饮内停、情志不遂、疼痛等, 使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血气敛束不伸,脉管失去柔和之 性,弹性降低,紧张度增高, 虚劳内伤,中气不足,肝木乘脾土”或肝病及肾, 阴虚阳亢。 弦脉在时应春,春季平人脉象多稍弦 生理性退化表现
脉诊定义: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特定 部位的动脉,依应指形象了解病情, 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历史渊源:公元五世纪扁鹊、《内经》 “三部九候”、《难经》“独取寸 口”、张仲景“平脉辨证”、西晋王 叔和《脉经》为现存最早脉诊专著。 学习方法:熟悉基本知识、掌握基本 技能,反复训练,仔细体会。
ppt课件 1
【临床意义】多见于寒证,亦见于邪热结聚 之实热证。 【机理分析】
各种脉象的原理
各种脉象的原理脉象是中医诊断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和感知患者的脉搏,可以了解人体的生理状况和疾病变化。
中医脉诊是一门复杂而精细的学问,其原理主要包括经络运行、气血循行、脏腑功能等方面。
首先,脉象与经络运行有关。
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互相联系的通道,贯穿着全身的经脉能够将气血输送至各个部位,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当脉象出现异常时,通常意味着经络不通畅。
例如,脉涩脉象通常代表气血运行受阻,常见于肝郁、气滞等病症。
脉象浮数则可能表示气血运行过快,常见于阳亢、热病等。
其次,脉象与气血循行有关。
气血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经过脉管循环运行于全身。
中医脉诊通过脉搏的强弱、快慢、有无等特征来判断气血的变化。
例如,脉弦脉象通常表示气血偏虚,常见于气虚、血虚等病症。
脉涩则可能表示血瘀气滞,常见于瘀血症、气滞病等。
此外,脉象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中医脉诊认为,不同的脉象可以反映出患者各个脏腑的功能状态。
例如,脉细而长可见于心阳衰竭,脉缓则可能代表脾胃虚弱。
不同脏腑的功能互相影响,所以通过脉象可以初步了解脏腑功能的整体状态。
此外,中医脉诊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个体差异因素。
同样的脉象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有不同的意义。
例如,青少年的脉象常常比较浮大,而老年人则常见脉沉弱。
性别的差异也会对脉象产生影响,比如女性脉象常常相对细弱。
此外,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可能导致脉象的改变。
例如,运动、饮食、情绪等因素都可能对脉象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就需要医生在脉诊时综合考虑患者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进行判断。
总之,中医脉诊是一门源远流长的诊断方法,其原理涉及到经络运行、气血循行、脏腑功能、个体因素等多个方面。
通过观察和感知患者的脉搏,可以初步了解人体的生理状况和疾病变化。
当然,脉象的判断也需要医生多年的经验积累和熟练技巧的掌握,因此,中医脉诊在临床实践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中医诊断:脉象原理及脉诊意义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调作用直接有关。
心脏和脉管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心脏和脉管构成一个密闭的循环系统,血液行于其中。
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不断地搏动,把血液排人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的功能,形成了脉象。
医学教育网整理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和心阳是心脏的功能活动。
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血液的运行依赖于气的推动,血又是气的载体。
脉管统摄血液有赖于气的固摄作用,心搏的强弱和节律也需要气的调节。
因此,气血对脉象的影响也十分重要。
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脉象形成不仅与心、脉、气、血有关,同时与脏腑的整体功能活动亦有密切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
肺对脉的影响,体现在肺与心,气与血的功能联系上。
气对血有运行、统藏、调摄的作用,所以肺的呼吸运动是主宰脉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脉之“胃气”的多少与脾胃关系密切。
同时,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还依赖脾气的统摄作用。
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肾藏精,精化血,与脉象形成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脉诊的临床意义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辨别病证的部位:一般而言,脉浮多主表证,脉沉多为里证。
二、判断病证的性质脉数多见于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脉迟多见于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三、分辨邪正的盛衰脉虚多为虚证;脉实多为实证。
四、推断病证的进退久病而脉象和缓,或脉力逐渐增强,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的表现;久病气虚或失血、泄泻而脉象虚大,则多属邪盛正衰,病情加重的表现。
脉诊图文详解课件
脉诊图文详解
422.Biblioteka 沉脉切诊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濒湖脉学》“ 如石投水,必极其底。”
《脉诀汇辨》“ 有深深下沉之势。”
《脉诀刊误》“ 轻手于皮肤之间不可得,徐徐按
至肌肉中部间应指,又按至筋骨
下部乃有力,此沉脉也。”
脉诊图文详解
43
示意图
浮 中 沉
沉脉
脉图
贝春花 女 18岁
脉诊图文详解
21
• 2、布指 中指定关,食指定寸,无名指定尺。 布指疏密视患者手臂长短,医生手指粗细而定。 臂长,指细,布指宜疏;臂短,指粗,布指宜密。 • 小儿一指定三关。
脉诊图文详解
22
3、运指
(1)举法:轻按脉搏,又叫浮取。 (2)按法:重按至筋骨,又叫沉取。
用力适中,按至肌肉,叫中取。 (3)寻法:寻找之意。 手指从轻到重,从重到轻。 左 右推寻。 (4)总按:三指同时用力诊脉。
脉象特点:重手推筋按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
主 病:邪闭,厥证,痛极
脉诊图文详解
47
示意图
牢脉
浮 中 沉
脉图 王洪涛 男 30岁 高血压病并胃痉挛腹痛
脉象特点:沉弦实大而长,按之坚牢
主 病:阴寒内实,疝气症瘕
脉诊图文详解
48
3. 迟脉
切诊
脉象特征:脉来迟缓,一息脉动3-4
至(一分钟不满60次)。
《脉诀汇辨》:“往来迟缓,三至一息。”
脉诊
脉诊图文详解
1
切诊
脉诊
概念: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其
不同的形象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脉诊图文详解
2
脉诊简史
中医脉诊通过脉搏判断身体状况
中医脉诊通过脉搏判断身体状况中医脉诊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和感知人体脉搏来判断身体状况。
在中医理论中,脉搏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综合表现,通过脉搏的变化可以了解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状态。
本文将介绍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以及一些常见的脉象和其对应的身体状况。
一、脉搏的基本原理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频率、强弱等指标来判断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状态。
中医认为,脉搏的变化反映了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健康程度。
通过观察脉搏的细腻程度、快慢节奏、有力弱等特征,可以判断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充盈、脏腑功能等方面的情况。
二、常见的脉象及其对应身体状况1. 弦脉:脉搏有力,像琴弦被拉动一样,常见于肝气郁结或肝阳上亢等情况。
2. 洪脉:脉搏有力而大,像潮水般涌动,常见于阳气亢盛或热毒内蕴等情况。
3. 细脉:脉搏弱小,如丝线般细弱,常见于气血不足、阳气衰弱等情况。
4. 涩脉:脉搏有力但不畅,有阻滞感,常见于血瘀、血热等情况。
5. 弱脉:脉搏弱小,可以用较大的力量才能触摸到,常见于气血虚弱、阳气不足等情况。
三、中医脉诊的应用中医脉诊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可以判断出人体内部的健康状况,并进而辅助治疗。
中医师在脉诊时会综合考虑脉搏的形态、频率、强弱以及与其他体征的关联,从而得出一个相对准确的诊断。
脉诊不仅可以用于疾病的辨证和治疗,还可以在人体内部出现问题之前就进行预防和调理。
因为脉搏的变化往往是生病之前出现的早期信号,通过在健康状态下观察和分析脉象,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四、结语中医脉诊是中医学独特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对人体脉搏的观察和感知,可以了解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以及脏腑功能情况。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脉诊仅仅是中医诊断的一个方面,对于一些严重的疾病仍需借助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来确诊。
总之,中医脉诊作为中医学的重要手段,在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脉搏的观察和分析,中医师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
中医诊脉原理
中医诊脉原理
中医诊脉是中医学中的一项重要诊断方法,它是通过观察、摸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
中医诊脉的原理是基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等特征,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病因病机等方面的情况。
中医诊脉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脉象反映脏腑功能
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功能是通过经络系统来联系和调节的,而脉搏就是经络系统的反映。
因此,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等特征,可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是否正常。
例如,肝脉弦细、脾脉弦滑、肾脉沉细等,都可以反映出相应脏腑的功能状态。
二、脉象反映气血状况
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而脉搏就是气血运行的反映。
因此,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等特征,可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是否正常。
例如,气虚脉细、血虚脉细弱、气滞脉弦等,都可以反映出相应气血的状况。
三、脉象反映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和人体自身的失调所致,而脉搏就是疾病的反映。
因此,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等特征,可以判断患者的病因病机。
例如,风寒感冒脉浮、湿热病脉滑、气血不足脉细等,都可以反映出相应疾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诊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它可以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等特征,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脉象,结合其他诊断方法,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脉诊,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其不同的形象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它是中医学一种独特的诊断疾病的方法。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脉象即脉动应指的形象。
心主血脉,包括血和脉两个方面,脉为血之府,心与脉相连,心脏有规律的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脉管也随之产生有节律的搏动和血液在管内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
血液循行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全身的血脉,均汇聚于肺,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肝藏血,主疏泄,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且精可以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
因此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脉象的形成,既然和脏腑气血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气血脏腑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故通过诊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一)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从病位的浅深来说,不在表便在里,而脉象的浮沉,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浅深。
脉浮,病位多在表;脉沉,病位多在里。
疾病的性质可分寒证与热证,脉象的迟数,可反映疾病的性质,如迟脉多主寒证,数脉多主热证。
邪正斗争的消长,产生虚实的病理变化,而脉象的有力无力,能反映疾病的虚实证候,脉虚弱无力,是正气不足的虚证。
脉实有力,是邪气亢盛的实证。
(二)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脉诊对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如久病脉见缓和,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之兆;久病气虚,虚劳、失血,久泄久痢而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危候。
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疾,烦躁,为病进危候。
三、诊脉的部位诊脉的部位,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
遍诊法见于《素问·三部九候论》,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三部诊法见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
中医号脉的原理及方法
中医号脉的原理及方法
中医脉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从中获取患者体内的信息,进而判断患者的体质、病情及病因等,属于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
中医脉诊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脉搏反映内脏器官活动:中医认为脉搏反映了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状态,包括心、肺、肝、胆、脾、胃、肾等器官的功能和活动情况。
通过触诊脉搏可以了解这些脏器的健康状况。
2. 脉搏反映气血状态:中医认为脉搏反映了人体的气血运行状况,通过触诊脉搏可以判断气血的盛衰、运行是否畅通。
例如,脉搏细弱可反映气血不足,脉搏沉细可反映气血瘀滞等。
3. 脉搏反映病理变化:中医认为一些疾病会导致人体脏器功能紊乱,从而改变脉搏的特征。
通过触诊脉搏,可以获取脉搏的变化,进而推测疾病的发生、定位和性质。
中医脉诊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静脉触诊:先让患者舒张静脉,然后轻轻用手指按在患者的动脉凹陷处,借助手指的触感来感知脉搏的特征。
触诊时可以通过变化的速度、力度、规律性等来判别脉搏的性质。
2. 侧察脉搏:触诊一侧的脉搏后,再触诊另一侧的脉搏,可以对比两侧脉搏的异同,进一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
3. 观察脉象:触诊脉搏时可以注意脉搏的形态变化,如脉搏的强弱、快慢、实虚等特点,有时还可以观察脉搏的表面现象,如脉搏的颜色、光泽等。
4. 综合判断:通过以上步骤,医生会综合分析患者的脉搏特征,结合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信息,进行脉诊判断,了解患者的体质、病情及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脉诊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触诊技巧,因此准确性受到医生个体差异的影响,需要医生进行长期的临床实践和不断的学习。
中医把脉原理(附图详细解秘)
中医把脉原理(附图详细解秘)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
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
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我号脉,因为我们都有学过中医,有关医者名誉我不能拒绝,老师教了我比较容易理解的方面。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号脉中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
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中医把脉有方法,自测脉象,诊出五脏的病脉
中医把脉有方法,自测脉象,诊出五脏的病脉1.浮脉:位于皮下浅层,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
意义:一般见于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2.沉脉:轻指力按触不能察觉,用中等指力按触搏动也不明显,只有用重指力按到筋骨间才能感觉到脉搏的明显跳动。
意义:多见于里证,有力为里实证.无力为里虚证。
3.迟脉:脉管搏动的频率小于正常脉率。
意义:多见于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
4.数脉:脉率较正常为快,比疾脉慢。
意义:多见于热证,亦见于里虚证。
5.虚脉:脉搏搏动力量软弱。
意义:见于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6.实脉:脉搏搏动力量强。
意义:见于实证、亦见于常人。
7.拱脉:脉体宽大,搏动部位浅表,指下有力。
意义: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
8.细脉:脉道狭小,指下寻之往来如线,但按之不绝,应指起落明显。
9.滑脉:脉搏形态应指圆滑,如同圆珠流畅地由尺部向寸部滚动。
意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
10.涩脉:脉形较细,脉力大小亦不均。
意义:多见于气滞、血癖和精伤、血少。
11弦脉:脉形端直而似长,脉势较强,脉道较硬,切脉时有挺然指下、直起直落的感觉.意义:多见于肝胆病、疼痛。
痰饮等,或为胃气衰败者。
12.紧脉:脉势紧张有力,坚搏抗指,指感比弦脉更加绷急有力,且有旋转绞动或左右弹指的感觉,但脉体较弦脉柔软。
意义:多见于实寒证、疼痛和食积等。
13.濡脉:在浅层,形细而软,如絮浮水,轻取即得,重按不显。
意义:多见于虚证或湿困。
14.微脉:脉形极细小,脉势极软弱,轻取不见,重扶起落不明显,似有似无。
意义:多见于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15.结脉:脉来迟缓,脉律不齐,有不规则的歇止。
意义:多见于阴盛气结、寒痰血癖,亦可见于气血虚衰。
16.促脉:无规则的歇止。
歇止的时间较长,脉势较软弱。
意义:多见于阳盛实热、气血痰食停滞.亦见于脏器衰败。
17.代脉:有规则的歇止。
歇止的时间较长,脉势较软弱。
意义:多见于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扑损伤等病证。
18.散脉:浮取散漫,中取似无,沉取不应,并常伴有脉动不规则。
中医脉诊思维导图整理(干货版)
中医脉诊思维导图整理(干货版)导图一:中医脉诊思维导图中医脉诊作为中医学中重要的疗法之一,是通过观察和诊断人体脉搏的变化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病症。
下面我将为大家整理出中医脉诊的思维导图,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脉诊。
导图二: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中医脉诊基于中医理论,主要包括五脏六腑和经络的相关知识。
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如下:1. 脉搏的判断:通过观察脉搏的频率、节律、张力、深浅等因素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2. 脉象与脏腑关系:不同的脉搏变化与人体的不同脏腑有关,例如左手寸脉与心脏相关,右手关脉与肝脏相关等。
3. 脉象的变化:脉搏的变化可以对应不同的病症,例如弦脉与肝病有关,滑脉与湿热有关等。
导图三:中医脉诊的分类中医脉诊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 脉证分类:将脉搏的不同变化与具体的病症进行对应,例如表证、里证、虚证、实证等。
2. 脉象分类:将脉搏的不同变化归纳为具体的脉象,例如弦脉、细脉、滑脉、洪脉等。
3. 时空分类:将脉搏的变化与时间、空间因素相关联,例如早上的脉搏变化与晚上的脉搏变化有所不同,不同部位的脉搏也会有差异。
导图四:中医脉诊的实际运用中医脉诊不仅是一种诊断疾病的方法,还可以用于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预防疾病。
下面列举一些中医脉诊的实际运用场景:1. 疾病诊断:中医脉诊可以辅助医生对某些疾病进行初步的判断和诊断,例如对心脏病、肝病等的脉搏进行观察和分析。
2. 健康评估:通过脉搏的变化可以了解到人体的健康状况,例如脉搏的频率和节律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等问题。
3. 预防疾病:通过定期脉诊可以对潜在的健康问题进行早期发现和干预,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导图五:中医脉诊的局限性中医脉诊虽然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1. 主观性:中医脉诊的判断结果受到医生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医生可能对同一个脉搏有不同的判断。
2. 经验依赖性:中医脉诊需要一定的临床经验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学习门槛。
中医把脉诊断的原理
中医把脉诊断的原理
中医把脉诊断的原理是基于中医理论中的“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情况,了解脉搏的节律、速度、力度等变化,来判断人体脏腑功能的健康与病变情况。
具体原理如下:
1. 人体脉搏反映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的变化。
中医认为,人体内脏器官通过经络与脉搏相连,脉搏是脏腑气血运行的表现之一。
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可以了解脏腑功能的盛衰、气血运行的畅通与否,以及病变的程度和部位。
2. 脉搏的特征反映了脏腑的功能状态。
中医通过观察脉搏的节律、速度、力度、深浅等变化,辨别出脏腑功能状态的不同特征。
例如,脉搏缓慢弱小可能表示气血不足,脉搏急速可能表示阳气亢盛,脉搏紊乱可能表示经络堵塞等。
3. 脉搏的变化可以反映疾病的种类和程度。
中医观察脉搏的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阴阳盛衰、脏器受损程度等。
通过辨别脉象的不同特征,可以对疾病进行分类、诊断和辨证。
4. 通过把脉与其他诊断方法相结合,进行全面的诊断判断。
中医把脉诊断往往结合其他诊断方法,如望诊、闻诊和问诊等,以获得更全面的病情信息。
通过综合分析不同诊断方法的结果,可以确定疾病的病因、病程和治疗方案。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把脉诊断是一门复杂的技术,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
能熟练掌握。
准确诊断需要医生根据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对中医理论的深入理解。
脉诊
(一)三部九候诊法(自学 为主)
三部九候诊法,又称为遍诊法,出自《素问• 三部九候论》。是遍诊上、中、下三部有关的动 脉,以判断病情的一种诊脉方法。 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上、中、 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三三合而故称 为三部九候诊法。
(二)人迎寸口诊法(自学 为主)
人迎寸口诊法,是对人迎和寸口脉象互相参照, 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它比遍诊法简单。 寸口主要反映内脏的情况,人迎(颈总动脉)主 要反映体表情况,这二处脉象是相应的,来去大 小亦相一致。按照《内经》的认识,在正常情况 下,春夏季人迎脉稍大于寸口脉;秋冬季寸口脉 稍大于人迎脉。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1、心脏的搏动 2、脉管的舒缩 3、心气和心阳的协调
(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二、诊脉部位
《素问•三部九候论》有三部九候诊法; 《灵枢•终始》提出人迎寸口相参合的诊法; 《素问•五脏别论》有独取寸口法; 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用寸口、趺阳 或太溪的诊法。 “独取寸口”的理论,经《难经》的阐发,到晋• 王叔和的《脉经》,不仅理论上已趋完善,方法 亦确立,从而得到推广运用,一直沿用至今。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 《难 经•十八难》说: “三部者,寸、关、尺也;九 候者,浮、中、沉也。”
2.寸口脉诊病的原理
《难经•一难》指出:“十二经皆有动脉,独 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 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①寸口部为“脉之大会”。 ②寸口部脉气最明显。 ③可反映宗气的盛衰。 ④寸口处为桡动脉搏动处。
[相类脉]
缓脉 脉象特征:其义有二:一是脉来和缓,一息四至(每分钟
中医脉诊解读
中医脉诊解读脉诊是中医诊断中重要的方法之一,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了解人体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
每个人的脉搏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并且能够反映出身体的健康状况。
本文将为您解读中医脉诊的原理和应用。
一、中医脉诊的原理中医脉诊基于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和变化,借此判断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和五脏功能的情况。
脉搏是人体内脏腑经络运行的反映,它既受到体质的影响,也受到环境的影响。
中医脉诊主要分为寸口脉、关脉、尺脉和尺泽脉等几个部位。
通过触诊这些脉搏,医生可以根据速度、力度、形态和节律等特征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
例如,脉搏的速度和力度过快可能表明体内有热症,而脉搏的速度和力度过慢则可能表明体内有寒症。
二、中医脉诊的应用中医脉诊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诊断和判断疾病的类型、病程和预后。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脉诊应用:1. 诊断疾病类型:通过脉诊,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寒热、虚实等类型的疾病,从而为进一步的诊断提供线索。
2. 判断病程和预后:通过脉搏的变化,医生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进展情况,从而确定治疗方案和预测预后。
3. 判断脏腑功能:通过触诊不同的脉搏部位,医生可以判断体内五脏的功能状况。
比如,关脉反映心脏的情况,尺脉反映肺脏的情况,寸脉反映肾脏的情况等。
4. 评估体质和健康状况:通过触诊脉搏,医生可以判断一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
比如,脉搏的弦细可能表明体内气血不足,脉搏的滑数可能表明体内有痰湿等。
三、中医脉诊的限制尽管中医脉诊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它也有一些限制。
首先,中医脉诊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触觉,这对于新手来说可能是一项挑战。
其次,脉搏的特征有时受到外部环境和情绪的影响,可能导致判断的不准确。
此外,中医脉诊只能提供一些初步的信息,还需要结合其他的临床检查和病史等资料综合判断。
总结:中医脉诊是一项独特而重要的诊断方法,通过触诊患者脉搏,可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和五脏功能。
它在诊断疾病类型、判断病程和预后、评估体质和健康状况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脉象的形成不仅与心、脉、气、血有关,同时与整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关系亦很密切,博粹堂中医介绍。
与肺的关系:肺主气,司呼吸。
肺对脉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肺与心,以及气与血的功能联系上。
由于气对血有运行、统藏、调摄等作用,所以,肺的呼吸运动是主宰脉动的重要因素。
一般情况下,呼吸平缓则脉象徐和;呼吸加快则脉率亦随之急促;呼吸不已则脉动不止,呼吸停息则脉搏亦难以维持,因而前人亦将脉搏称为脉息。
另一方面,“肺朝百脉”的功能将肺气与血脉的功能紧密联系。
当呼吸匀和深长时,脉象一般呈流利盈实;呼吸急迫浅促,或肺气壅滞呼吸困难时,脉象多呈细涩。
总之,肺气对脉率、脉形都有影响。
与脾胃的关系:脾胃的功能是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表现为脉之“胃气”。
脉象中的"胃气",在切脉时可以感知,主要在切脉的指下具有从容徐和软滑的感觉。
脉中的胃气虽可看作脾胃运化功能的反映,但实际上更直接地反映了全身营养状况的优劣和能量的储备状况。
所以,脉有胃气为平脉(健康人的脉象),胃气少为病脉,无胃气为死脉。
临床上根据胃气的盛衰,可以判断疾病预后的善恶,故又有“脉以胃气为本”之说。
与肝的关系:肝藏血,即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脏腑功能正常。
肝的生理功能失调,可以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引起脉象的变化。
如肝失条达,脉道拘束,故切脉指感如按琴弦;肝阳上亢,血随气逆,脉象弦大有力。
与肾的关系:肾藏精,为元气之根,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亦是全身阴阳的根本。
肾气充盛则脉搏重按不绝,尺脉有力,是谓“有根”。
若精血衰竭,虚阳浮越则脉象变浮,重按不应指,此属虚大中空的无根脉,提示阴阳离散、病情危笃。
中医脉位与脏器及人体水系统中医脉位与脏器对应是左寸关尺对应心
中医脉位与脏器及人体水系统中医脉位与脏器对应是左寸关尺对应心中医脉位与脏器及人体水系统中医脉位与脏器对应是:左寸关尺对应心肝肾右寸关尺对应肺脾肾这样的对应在实践中证明是有效的。
那么,脉搏与对应脏器有什么关联呢,人体的液循环有血液、淋巴、组织液及细胞液三大液系组成水系统,其中心肝脾肺肾五大脏器和血管组成血液系快速通道,其次是全身淋巴系回收组织液汇集到上下腔静脉回流心脏流速次之,组织液及细胞液是终端液池以渗透方式运行,速度最慢。
脉搏是血管对液循环情况,如血液流量、流速,搏动快慢、强弱等的综合反映。
脉搏在腕动脉处尤其明显并容易摸到于是可以用于身体诊断,脉位与脏器对应与这些脏器对血液运输的作用方式和影响程度相关联。
其关联的理由如下: 心脏靠左,因此左寸脉最强,最直接反映心脏,如果左寸脉弱于其他各脉,则为非正常状况。
腕脉的成因一是因其浅在,二是因近腕关节,是快速道与窄道交接处,形成血液泵积,故寸关尺渐次远离交接处渐弱,这与流体在管道中的流动物理原理是共通的。
肺脉在右寸,则是因肺是血液流入左心房,如肺通量受阻,必导致静脉回流受阻,令腕脉增强,右脉本弱于左脉,回流受阻的脉搏增强右比左更明显,右脉的寸脉则尤其明显。
肝是静脉血回流心脏的重镇,血流量较大,流速较快,对回流的血量影响明显,也就影响供血明显,故当肝脏不利,通量下降,会令供血量不足,寸关脉变弱,关脉比寸脉更显,又由于是供血通道变弱,故以左路明显。
所以肝候左关脉脾主运化,对淋巴系统影响较大,即回流的流量受脾脏影响大,回流的阻滞以右脉更显。
故右关脉候脾。
肾是血液旁通道,无病时一般肾对脉搏影响较弱,故肾候尺脉。
对脉搏的影响主要在受病时反映,若肾通道受阻,则供血通道脉象增强,回流削弱不明显,即左尺脉增强,右尺脉不变;如若肾水泄损过快,则左右尺脉均变弱,如同血液损失情形。
以上分析,仅为说明脉位与脏器的关联,未详细考虑激素内分泌自动调节和应激反应,在临床诊断中需综合考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脉率:数是指脉搏频率的快慢。脉率的快慢与病
性的寒热、情绪、运动、饮酒、睡眠等因素有关,发热 脉数,阳虚脉迟,情绪、运动、饮酒可致脉率加快,睡 眠则使脉率减慢。
3、脉形:形是指脉动的轴向长短和径向的粗细。脉
(一)浮脉
脉象特征:轻按即得,重按力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如水漂木。
临床意义:主表证,亦见里证。当外邪侵袭肌表,人体
正气趋向肌表以御外邪,故脉气鼓动于外,脉象显浮。
浮而有力,邪盛正不虚;浮而无力,体虚外感,邪盛而 正虚;若脉浮紧,外感风寒,寒主收引,血脉拘急所致;
若脉浮数,外感风热,热则血流薄疾所致。
肾藏精,为元气之根,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亦是全身 阴阳的根本。肾气充盛则脉搏重按不绝,尺脉有力,是 “有根”的特征。
精编材料
3
(一)诊脉部位 1、三部九候诊法:《素问·三部九候论》 2、人迎寸口诊法:《灵枢·终始》 3、独取寸口诊法:《素问·五脏别论》 4、寸口趺阳或太谿脉诊法:汉·张仲景《伤寒按 即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
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等。总按 时一般指力均匀。
5、单诊 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主要用于
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精编材料
8
1、平息
平息是指医生在诊病是注意调整呼吸。以每次呼吸脉动4次, 闰以5次计算。
2、体位
诊脉时病人的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 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
3、诊脉时间
诊脉的时间以清晨(平旦)未起床、末进食时为最佳。《素 问·脉要精微论》: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
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 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精编材料
9
1、脉位:位是指脉动部位的浅深。其变化受气温季
精编材料
11
(一)、正常脉象的特点
1、有胃:脉有胃气表现在脉位居中,不浮不沉;脉率
调匀,不快不慢;脉力充盈,不强不弱;脉道适中,不 大不小;脉势和缓,从容流利。
2、有神:(1)应指有力柔和;(2)节律整齐。
3、有根: (1)尺脉有力、 (2)沉取不绝,所以有“尺以
候肾”、“沉取候肾”的说法。
精编材料
浮脉亦见于虚证。久病体虚脉见浮而无力,阳气虚衰, 虚阳外越,脉浮无根,又称虚浮脉。故《濒湖脉学》 说:“久病逢之却可惊。”
精编材料
15
(二)沉脉
脉象特征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
余。其脉搏显现的部位较深可理解为“深脉”。
精编材料
13
6、四时气候《素问·平人气象论》春胃微弦、夏胃
微钩、秋胃微毛、冬胃微石概括四季平脉
7、地理环境:北方之人脉多强实,南方之人脉多
软弱 。
8、脉位变异:寸口不见脉搏,而由尺部斜向手背,
称为斜飞脉。若脉象出现于寸口的背侧,称为反关脉。 此属于挠动脉解剖位置的变异,不属于病脉。
精编材料
14
寸口部位切脉始见《内经》,《难经》对此有较
详细的论述,并提出寸口脉与脏腑相对应的分属关系。
精编材料
4
部位:位于手腕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桡动脉),
古代又称“气口”或“脉口”。历代医家在此部位切按动 脉搏动的形象,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是中医诊察病 证的方法之一。
原理:寸口脉象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
是脉之大会 —— 太渊为肺经源穴,肺朝百脉;
脾肺同为太阴经 ——两经均起于中焦。 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肺气靠脾气不断充养。
位置浅显 —— 便于操作。
精编材料
5
左手:心、 肝、 肾 右手:肺、 脾、 肾(命门)
精编材料
6
诊脉指法要领概括为:三指平齐、中指
定关、以指目按脉脊,以及举、按、寻、总按、 单诊等指法。
形受形体高矮影响,形体高大者则脉形较大较长;形体 矮小者则脉形较细较短。此外,也与气血的充盈度、心 脏收缩力的强弱、血管紧张度等因素有关,若气血充盈、 心肌收缩有力,血管紧张度适中,则脉象指感盈满和缓, 从容有力。
精编材料
10
4、脉势 势是指脉象搏动往来的趋势,与心脏和外周
阻力影响有关,包含着脉象流利度、血管紧张度、脉律 的均匀度。
12
1、年龄:儿童脉象多小数,青年脉象多平滑,老人脉象
多弦硬。
2、性别:妇人脉象较濡细而带数,妊娠脉象多滑数。
3、形体:肥胖者脉象多沉细,消瘦者脉较浮大。身材高
大者脉象较长,矮小者脉象较短。
4、运动、饱餐、酒后 :气血流畅,脉滑.
5、精神情志:人在恐惧、兴奋、忧虑、紧张等情绪变
化时,都可以引起脉象变化,当情绪宁静之后,脉象亦 可恢复正常。
肺有主气,司呼吸,朝百脉的功能。肺对脉的影响体现在 肺与心及气与血的功能关系上。
脾胃主运化水谷精微,统血的功能,为气血生化之源,又 称“后天之本”。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可表现 为脉之“胃气”的多少。
肝藏血,肝主疏泄的功能,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 量,调畅气机的作用,有利于使全身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脏腑功能正常。
1、举法 是指用较轻的指力,以体察脉搏部位
的方法。亦称“轻取”或“浮取”。
2、按法 是指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
察脉象的方法。此法又称“重取”或“沉取”。
3、寻法 寻是寻找的意思。用力适中按至肌
肉以体察脉象的方法称为中取。指力从轻到重,或从 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的指力,寻找三部脉 动最明显的部位,统称寻法。又称中取。
切而知之谓之巧。
脉诊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 扁鹊擅长候脉诊病。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今天下之言脉者,由 扁鹊也。”
《黄帝内经》记载了“三部九候”遍诊脉法;
《难经》弘扬“独取寸口”候脉言病。
西晋王叔和著《脉经》,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 分述三部九候脉法和寸口脉法等临床意义, 确定了二十四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 著。
精编材料
1
脉诊原理: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
脉管的顺畅,气血的盈亏个脏腑的协调作用有关。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1、心脏的搏动 2、脉管的舒畅 3、心阴与心阳的协调 心脏一缩一张有节律的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 脉为血之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精编材料
2
(三)其他脏腑与脉象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