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29课
七年级语文29课_《马》
2、天然野生的马有什么特性?从课文中 找出这些词语。 总特性:自由奔放 (1)美质:动作的自由,自由自在的生活, “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因不受羁勒 而感觉自豪”,“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强 壮、轻捷和遒劲”,“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 神”。 (2)美德:“绝不凶猛”,“豪迈而犷野”, “互相眷恋,依依不舍”,“和平生活”,“欲 望既平凡又简单”不“互相妒忌”。
属于家马的是 2 3 6 7 10
属于野马的是 1 4 5 8 9
3、作者对这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文中的 依据在哪里? 深刻同情家马,由衷赞美野马。 4、文章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主要体现在哪 里?有什么表达作用? 采用对比手法来写。 全文:以家马的驯良来衬托野马的自由奔放; 最后一段:以其他动物来衬托马的身体美貌 是大自然的杰作,突出并赞美马高贵的姿态。
5、理解下列语句含义: (1)、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 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首先“教育”一词是拟人化用法,指的是人类对马 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 就受到人的照顾,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 己去寻找食物; “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1)指马 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2)指马从 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文章 用这一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 者对马的深刻同情。
不迷失方向称
终日奔忙谓之
老马识途
马不停蹄 一马当先 马到成功 马革裹尸
冲锋在前领先曰
祝事功有成 英勇悲壮战死沙场则用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 作家。贵族家庭出身,父亲曾为州议会法官。 从小受到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26岁入法 国科学院。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 主任。1753年被法兰西学院接受为院士。他用 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 卷巨册《自然史》。他和百科全书派同时,但 并不参加启蒙运动。 布封的主要著作《自然史》是一部博物 志,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 《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几 大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9课《马》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9马-同步练习题1.抄写下列词语,要求书写正确、规范、美观:慷慨以赴相得益彰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piāo)悍 (kuī)伺 (jī)形 (guǎng)野3.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耀武威解脱绊意志迈有过之而4.填空:《马》的作者国博物学家、作家,他用了40年时间写成了36巨册的,他的同胞更是穷尽一生研究昆虫,写出了十卷。
他们为我们揭开了自然界中许多动植物神秘的面纱。
分析.巩固人类所曾做到的最高贵的征服,就是征服了这豪迈而剽悍的动物——马:它和人分担着疆场的劳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它和它的主人一样,具有无畏的精神,它眼看着危急当前而慷慨以赴;它听惯了兵器搏击的声音,喜爱它,追求它,以与主人同样的兴奋鼓舞起来;它也和主人共欢乐;在射猎时,在演武时,在赛跑时,它也精神抖擞,耀武扬威;但是它驯良不亚于勇毅,它一点儿不逞自己的烈性,它知道克制它的动作:它不但在驾驭人的手下屈从着他的操纵,还仿佛窥伺着驾驭人的颜色,它总是按照着从主人的表情方面得来的印象而奔腾,而缓步,而止步,它的一切动作都只是为了满足主人的愿望。
这天生就是一种舍己从人的动物,它甚至于会迎合别人的心意,它用动作的敏捷和准确来表达和执行别人的意旨,人家希望它感觉到多少它就能感觉到多少,它所表现出来的总是在恰如人愿的程度上;因为它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所以它不拒绝任何使命,所以它尽一切力量来为人服务,它还要超出自己的力量,甚至于舍弃生命以求服从得更好。
5.文中哪一句话概括了马与人的关系?6.被征服的马具有怎样的品格?7.“它听惯了兵器搏击的声音,喜爱它,追求它,以与主人同样的兴奋鼓舞起来”,体现了马具有怎样的精神?8.画线句流露出作者对被征服的马具有怎样的情感?阅读鸽子是这城市的精灵。
应当说,这城市里还有一样会飞的生物,那就是麻雀。
可麻雀却是媚俗的,飞也飞不高的。
它一飞就飞到人家的阳台上或者天井里,啄吃着水泥裂缝里的残汤剩菜,有点同流合污的意思。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9课《色彩》课件 沪教版
生命本身是一张没有价值的白 纸,生命中只有拥有了各种颜色, 才能既有喜,也有忧,既有生,也 有死,这才叫生命,这样的生命才 有意义,给生命着色,其实就是让 生命变得充实而富有意义的过程。
(2、3两题可自选一题)
色彩
闻一多
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灰白赠我以悲哀, 再完成这帧彩图, 自从绿给了我发展, 黑还要加我以死。 红给了我热情, 从此以后, 黄教我以忠义, 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 蓝教我以高洁, 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粉红赐我以希望,
诗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诗人分别赋予各种色彩 什么象征意义?
给生命着色的过程是怎样的过程?
闻一多
你喜欢什么色彩?Biblioteka 为什么?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1899.11—1946.7) 诗人、学者、民主斗士,被称为 他的三重人格。原名闻家骅,号 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 古典诗词和美术。1919年五四运 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 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 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他一身正 气,抗战蓄髯八年。1946年夏在 昆明遇刺身亡。他的诗歌具有建 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代表作 《红烛》、《死水》,是现代诗 坛经典之作 。
尤其是,有了死亡,人才会更 加珍惜生命,才会执着地追求发展、 热情、忠义、高洁和希望,才能以 正常的心态看待生命中的悲哀,坦 然面对生命中的死亡。 我们要更加 珍惜生命。
你觉得还可以给生命添上 哪些色彩呢?请仿写诗句。
练习举隅:
1、背诵你喜欢的诗句。
2、试为“青春”着色,写一首同题诗。
3、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第29课《伯牙善鼓琴》说课稿 语文版
《伯牙善鼓琴》说课稿今天我说说《伯牙善鼓琴》这一课。
一、说教材《伯牙善鼓琴》是本学期增加的一篇文言文,也是中考重点篇目之一。
本文不足一百五十个字,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课根据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二、说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利用上下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等疏通文意。
3.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大纲要求,把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作为教学重点。
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还应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而文言文反映的时代距今久远,文本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特定的语言环境,并非为了现在的“教”与“学”而写,虽然是初三年级的学生,但要让他们通过文言文去感受文本作者的特定语境,也并非易事。
因此我们把理解“知音”的含义,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作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1.诵读法:“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
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穿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个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藉此落实教学目的。
2.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们设计了若干个问题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3. 练习法:对于字词句的要点,我们采用练习法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白描手法简介及范例
白描手法简介及范例
白描手法简介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
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的手法;鲁迅的作品,也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
白描手法范例
白描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
如鲁迅《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寥寥数语,几笔勾勒,不但将故乡的深冬阴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尽收笔底;而且字里行间,表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
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如《儒林外史》写范进看中举的报帖:“......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
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惟妙惟肖地描写了事态的发展。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这些描写,犹如用几条墨线,简单几笔,特征显露,尽传神态。
与绘画一样,无论工笔还是彩墨,无论水彩还是油画,都可自成一格,各有特色;文学创作上的白描手法与其它手法并不相斥。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9课张岱及《陶庵梦忆》简介
张岱及《陶庵梦忆》简介
张岱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
他是仕宦世家子弟,前半生过着封建士大夫的风流浪漫生活,如他在自作《墓志铭》中说:“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这一切,他在晚年回忆往事的时候,还悔恨有加,自谴不已。
他有较浓厚的佛家思想,但并非佛教的虔诚信徒;他生于诗书礼仪之家,思想却自由散漫。
但他却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清兵南下后,他深感国破家亡的沉痛和悲愤,“披发入山”,表示对清统治者的不满与抗议,尽管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也不后悔。
抚今追昔,颇有“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之感。
于是他以追忆的方式,记叙早年的见闻,写成《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以及记录明代史事的《石匮书》,以寄托故国之思。
《陶庵梦忆》简介
《陶庵梦忆》(共八卷)为明朝散文家张岱所著,也是张岱传世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
该书成书于甲申明亡(1644年)之后,直至乾隆四十年(1794年)才初版行世。
其中所记大多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杂事,将种种世相展现在人们面前,如茶楼酒肆、说书演戏、斗鸡养鸟、放灯迎神以及山水风景、工艺书画等等,构成了明代社会生活的一幅风俗画卷,尤其可以说是江浙一带一幅绝妙的《清明上河图》。
其中虽有贵族子弟的闲情逸致、浪漫生活,但更多的是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的反映。
同时本书中含有大量关于明代日常生活、娱乐、戏曲、古董等的纪录,因此也被研究明代物质文化的学者视为重要文献。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9课《列子》二则课件 语文版
探讨主旨
1、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 语是什么意思?
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 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2、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 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 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 是值得称赞的。
亦舍然大喜。
放心的样子
杞国有一个人,担心天会坠落下来、地会崩塌下去,自己 没有地方依托,(因此)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又有一个人,看到这个人这样担心,又为这个人担忧,于 是前去开导他,
说:“天,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罢了,没有什么地方没有气。 你一屈一伸、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中活动,为什么担忧 天会坠落呢?”
崩塌坠落
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
于是,就
依托、依附
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பைடு நூலகம்:“天,积气耳,无处无
你 开导,使……明白 聚积在一起的气体 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四肢)弯曲伸展 行动、活动 为什么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表假设,果真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
即使
打中,击中
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
地塌了怎么办。奈……何,拿……怎么办
“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
聚积在一起的土块
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
四处
踩踏 。躇,踏。跐,踩。
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
《列子》 二则
杞人忧天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29课《古文二则》伯牙善鼓琴
·
伯牙善鼓琴 《列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 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 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 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 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 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
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
逃避
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原文与翻译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 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 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 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 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 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 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 啊!宽广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都能领会。伯牙在泰 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停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 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 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 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从哪里让我的 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逸夫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 古文二则 郢人》 语文版
第29课古文二则郢人一、知识链接作者及其作品庄子,名周,宋国蒙人,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创始人。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家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
全书以“寓言”“重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
庄子散文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它吸收了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想象奇异,形象生动。
此外,还善于运用各种譬喻,活泼风趣,睿智深刻。
二、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掌握字词的含义,翻译重点句子。
2、读懂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悟。
3、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新知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郢.人()垩.()斫.()2、结合文中注解,解释下列加点词语郢人..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使匠石斫.之听.而斫之郢人立不失容..尝试..为寡人为之臣则尝.能斫之臣之质.死久矣四、探究演练1、朗读课文2、翻译全文3、复述课文内容。
4、“郢人”和“匠石”彼此信任,配合默契,成就了一段佳话。
说说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和惠子之间有怎样的感情?你能不能说出一个与此相似的典故?5、由本文可以引申出一个什么成语?请说说它的含义?6、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怎样的道理?五、拓展提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比较它们用法的异同。
尝:○1尝试..为寡人为之○2臣则尝.能斫之之:○1臣则尝能斫.之○2虽然,臣之.质死久矣六、知识整理与反思七、成果检测1、基础积累庄子,名,战国时期著名的家、家、家。
家学派的创始人。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使.匠石斫之()○2匠石运斤成风..()○3臣之质.死久矣()3、翻译下列语句○1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2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课文详细解析
《湖心亭看雪》课文详细解析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注释】崇祯五年:即1632年。
俱:都。
绝:绝迹。
是日:这一天。
更定:指晚上八点。
古时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
每晚八点开始击鼓报更,称“更定”。
孥:携,带。
毳:细毛。
雾凇:雾气和水汽。
雾。
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汽。
沆砀:寒气弥漫的样子。
惟:副词,只有。
这句话中的数词短语均省略了量词,译时应补上。
芥:小草。
【段析】“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妙在不以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第一部分(1):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及环境。
“更定”而前往“大雪三日”的湖心亭,更见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用白描手法,随意挥洒几笔,就点染出西湖雪景的神采。
“雾凇沆砀”,这是正面描写西湖的雪景。
然后用量词“痕”“点”“芥”“粒”巧妙地从侧面把雪笼西湖、水天之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色烘托得淋漓尽致,比喻也惟妙惟肖。
“湖心亭一点”中的“点”写出了湖心亭距离作者的遥远。
第二部分(2):描绘了西湖的雪景。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注释】焉:怎么。
疑问代词。
更:还。
大白:大酒杯。
客:客居。
【段析】“焉”突出喜不自胜状。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言在此而意在彼,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第三部分(3):写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我”同饮的情景。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段析】语言描写比较含蓄。
第四部分(4):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
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七年级语文下册29课《马》(教师教案)
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的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
第二课时
一、探究性学习
1、我们常说:“马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而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看法.
马在被人类长期驯养役使过程中确实赢得了人类“朋友”的称号,但这一切是以束缚马的自由,压抑马的天性为代价换来的,如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给马“戴上黄金链条”,把马的“项鬣编成了细辫”,“浑身盖着丝绸和锦毡”作为玩物。这时的马实际是外在一种十分悲惨的生存状态之下,这种情形下,只能说马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
1.这一段话热情赞美了自然状态下的马的_美质,而这种优点来自于____美丽的天然______。(在段中选择词语填空)
2.选段开头一句话暗示了这段话采用了__对比_____的写法,以_____人工驯养__的马同__天然野生____的马相比较。
3.这段话用排比的句式描写了自然状态下马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请概括叙述一下这时候马的生活情况。(40字以内)
2、说说家马的苦难有哪些?你有什么感受?找文中有关语句说说。
天性被彻底摧残
沦为奴隶和玩物
3、揣摩体会,对比描写
(1)、课文第五段描绘野马的外形时,还写到了其他的一些动物,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这样写是为了把马的“匀称”“优美”的外形同其他形体有缺陷的动物作比较,突出马的高贵姿态。
(2)、文章在写马的美貌时,与其他动物作了对比,你认为其他动物真的很丑吗?说说你的看法。
三、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要求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1)注音
相觑鬣毛剽悍驯良窥伺疮痍阔绰观瞻妍媚庇荫颚骨遒劲犷野畸形给予驾驭羁勒勒得变了形
语文版七下册29《古文二则》郢人伯牙善鼓琴汇总
03 伯牙学琴
故事概述
01
02
03
故事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城 有位名叫伯牙的少年,他 自幼聪颖过人,对音乐颇 有兴趣。
故事发展
伯牙拜师学艺,苦练琴艺, 最终成为一代琴师。
故事结局
伯牙的琴艺受到世人赞誉, 他成为楚国宫廷乐师,并 结识了知音钟子期。
人物分析
伯牙
聪明好学,对音乐有独特的天赋 和追求。他刻苦努力,不畏艰辛 ,最终成为一代琴师。
《善哉乎鼓琴》中的子期则表现出对 音乐的深刻理解与欣赏,与伯牙的技 艺高超相得益彰。
主题思想对比
《郢人伯牙善鼓琴》强调了友谊 的珍贵与失去知己的悲痛。
《善哉乎鼓琴》则突出了音乐的 美妙与知音难寻的主题。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两篇文 章虽然都以音乐和友谊为主题, 但在情节、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
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语文版七下册29《古文二则》郢 人伯牙善鼓琴汇总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郢人伯牙善鼓琴 • 伯牙学琴 • 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 • 总结与思考
01 引言
课程背景
《古文二则》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属于文言文范畴。
本篇课文选自《列子·汤问》,是战国时期道家经典著作之一。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能够了解古代文化、历史背景,掌握文言文基 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和审美情趣。
详细描述
郢人不仅技艺高超,而且心思细腻,能够将木头雕刻成各种精美的艺术品。他的精湛技 艺和独特的艺术视角,使得他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伯牙则是一位音乐天才,他的琴 声优美动听,能够深深地打动人心。他对于音乐的热爱和追求,使得他的音乐才华得以
充分展现。两人的性格和才华相互补充,使得他们的友谊更加深厚。
【2020人教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9课《马》同步练习附答案
29马1.抄写下列词语,要求书写正确、规范、美观:慷慨以赴相得益彰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piāo)悍 (kuī)伺 (jī)形 (guǎng)野3.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耀武威解脱绊意志迈有过之而4.填空:《马》的作者国博物学家、作家,他用了40年时间写成了36巨册的,他的同胞更是穷尽一生研究昆虫,写出了十卷。
他们为我们揭开了自然界中许多动植物神秘的面纱。
分析.巩固人类所曾做到的最高贵的征服,就是征服了这豪迈而剽悍的动物——马:它和人分担着疆场的劳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它和它的主人一样,具有无畏的精神,它眼看着危急当前而慷慨以赴;它听惯了兵器搏击的声音,喜爱它,追求它,以与主人同样的兴奋鼓舞起来;它也和主人共欢乐;在射猎时,在演武时,在赛跑时,它也精神抖擞,耀武扬威;但是它驯良不亚于勇毅,它一点儿不逞自己的烈性,它知道克制它的动作:它不但在驾驭人的手下屈从着他的操纵,还仿佛窥伺着驾驭人的颜色,它总是按照着从主人的表情方面得来的印象而奔腾,而缓步,而止步,它的一切动作都只是为了满足主人的愿望。
这天生就是一种舍己从人的动物,它甚至于会迎合别人的心意,它用动作的敏捷和准确来表达和执行别人的意旨,人家希望它感觉到多少它就能感觉到多少,它所表现出来的总是在恰如人愿的程度上;因为它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所以它不拒绝任何使命,所以它尽一切力量来为人服务,它还要超出自己的力量,甚至于舍弃生命以求服从得更好。
5.文中哪一句话概括了马与人的关系?6.被征服的马具有怎样的品格?7.“它听惯了兵器搏击的声音,喜爱它,追求它,以与主人同样的兴奋鼓舞起来”,体现了马具有怎样的精神?8.画线句流露出作者对被征服的马具有怎样的情感?阅读鸽子是这城市的精灵。
应当说,这城市里还有一样会飞的生物,那就是麻雀。
可麻雀却是媚俗的,飞也飞不高的。
它一飞就飞到人家的阳台上或者天井里,啄吃着水泥裂缝里的残汤剩菜,有点同流合污的意思。
它们是弄堂的常客,常客也是不受尊重的常客,被人赶来赶去,也是自轻自贱。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9《列子》二则杨布打狗》PPT课件
• 同学们交流课外阅读过的寓言故事,并探讨自己 从中所获得的体会(即寓意)。 如:郑人买履--凡事要适应外界的变化,不可一 成不变。 守株待兔--凡事要注意把握其中的偶然性与必 然性。 揠苗助长--做事一定要遵循事物的内部规律。 掩耳盗铃--为人处事不可自欺欺人。
• 教师口述一则寓言故事《狗和他的一块 肉》,组织学生讨论其寓意。
做人不可贪得无厌,否则将一无所获
• 发动全班同学搜集有关\'狗\'的成语,教师予以补 充。 师生共同探究《基础训练》第五大题两则寓言的 字面意思,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其寓意。 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 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 椟而还其珠。 ②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 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 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 牛缺者,上地之大儒也。下之邯郸,遇次于耦 沙之中。尽取其衣装车马,牛缺步而去。视之, 欢然无忧吝之色。盗追而问其故。
• 曰:“君子不以所养害所养。” • 盗曰:“嘻!贤矣夫!” • 既而相谓曰:“以彼之贤,往见赵君,使以我
为,必困我。不如杀之。”乃相与追而杀辞请 物。
启•示盗焉:怒 ,曰 既: 为“ 盗吾矣活,汝仁弘将矣焉,在而?追”吾遂不杀已之,,迹又将傍著害
课堂讨论:
• 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只看表面 现象不看本质的情况?
当堂练习:
• 你会用现代汉语说出它们的意思吗?
1、衣穿素着衣白而衣出服出门。
2、子你无不扑要矣打,它子,亦你犹自是己也也。会是这样的。
3、向刚者才使假汝使狗你白的而狗往白黑着而出来去,,岂黑能着无怪哉? 回来,你难道会不觉得奇怪吗?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 马》课件(共111张PPT)
对人的 一切动作都只为满 足主人的愿望,是 态度
执行别人的旨意。
不 同 点
性格
驯良、勇毅、舍己 从人、一点儿不逞 烈性, 技巧、姸媚 受拘束、受侮辱、 受损害。
美质 生活 状态 相 同 点
豪迈、剽悍、身材高大、身体各部分配 合均匀、优美、有着高贵的姿态
疑难解析
1、为什么说“马是人类的朋友, 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 ?
始祖马
家马
你能讲出几句含有“马”字的诗词、成 语或故事吗?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入京使》岑参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思》马致远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苏东坡
马到成功 马不停蹄
一马当先 快马加鞭
老马识途 马革裹尸
关于作者
布丰(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 家。贵族家庭出身,从小受到教会教育,爱好 自然科学。26岁入法国科学院。1739年起担任 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1753年被法兰西学 院接受为院士。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 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自然史》。 布丰的主要著作《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 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 《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几 大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合作探究
快速阅读课文
1.被征服之后的马具有怎样的品格? 2.天然野生的马具有怎样的品质呢?
3.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 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4.“给马戴上黄金链条”等是不是对马的 “侮辱”?
语文:第29课《口技》课件(冀教版七年级下)
问题探究:
第二段中的“夫”为何要“叱”大 儿? 俗话说:“三岁儿,神仙童”,这一年龄的 孩童精力充沛,机灵过人。所以被吵醒后,一 时兴奋,趁机捣乱,影响父亲睡眠。(此答案 仅供参考) 总结经验:口技的巧妙不仅在于发出的声音 多,更在于它能以声音表现情节甚至人物形象。 阅读时可发挥想象,把声音形象化,以增添阅 读的质量和乐趣。
侧面描写就是不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描写、刻画,而 是描写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或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评论,从侧面 烘托、映衬,表现出描写对象的特征来达到写所要写的人和物的 目的。侧面描写含蓄,能留给读者更多的想像余地,因此能给读 者以特殊的美感。 显然,将其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去作曲折的反映间接的揭 示,有时能使人物、主题更加形象和深刻,从而文章具有一种耐 人寻味的效果。例如我们刚学过的《纪念白求恩》军民对白求恩 的评价,就非常有说服力地表现了白求恩精神的可贵;《陌上桑》 对罗敷的描写通过耕者、锄者行者等人的表现极具说服力地表现 了她的不同寻常的美丽。 侧面描写的内容要形成渲染气氛或铺垫的作用,有时要与正 面描写相结合,例如《孔乙己》在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来喝 酒之前,先写了酒客的对话,交代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腿的事实, 然后描述了他来喝酒时的惨状,在这里,酒客的对话是侧面描写, 冷漠的语调、漠不关心的态度,显示出人心的冷酷,同时也为孔 乙己走向死亡的最后一次出场营造出阴冷的氛围,使孔乙己的遭 遇越加悲惨。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 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 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 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 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 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七下语文29课读后感
七下语文29课读后感引言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程中,第29课是一篇关于“人与自然”的文章。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本文旨在分享我对这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和个人感悟。
主体1. 文章概述这篇文章以描写“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为中心,让我意识到了人类应该和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对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描述,引发了我对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保护的思考。
2. 自然的力量文章中描绘了自然的壮丽景色和强大力量。
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大河奔流不息、山峦耸立、瀑布飞流直下等景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些描写让我感受到了自然的壮美,同时也意识到了人类与大自然相比的渺小。
3. 人类的行为对自然的影响文章也提到了人类的行为对自然的影响。
作者描述了城市中高楼大厦的林立、道路的繁忙和人工堤坝的建设,这些都是人类通过改变自然环境来满足自己需求的具体体现。
然而,这些行为也对自然造成了破坏,引发了我对人类对自然保护的思考。
4. 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尽管人类对自然的改变不可避免,但文章提出了一种理念,即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共处。
作者通过描绘自然界中生物相互依存、均衡发展的例子,呼吁人们要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并努力保护环境,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
5. 个人感悟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产生了很多感悟。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自然的伟大和力量,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相比的微不足道。
其次,我也明白了人类的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然资源。
最后,我认识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我们应该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积极保护环境,达到持久发展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
结论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们应该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积极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我相信只有通过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时间100分钟,总分150分注意:本试卷共20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要直接写在试题卷上。
第一部分阅读(87分)一、文言文(共38分)考生注意:1.请从下列A、B、C三组中选择一组,完成1-6题。
A组:供使用H版教材的考生完成。
B组:供使用S版教材的考生完成。
C供使用二期课改教材(试验本)的考生完成。
请将选定的组号填入答题纸的指定处。
2.7—10题为考生共做试题。
A组:供使用H版教材的考生完成(一)默写(15分)1、(1),暗香浮动月黄昏。
(2),铁马冰河入梦来。
(3)散入珠帘湿罗幕,。
(4)《少年中国说》中有关“干将莫邪”典故的文字是,。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2、然试易地以处3、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三)阅读下面课内文段,完成4—6题(7分)出师表(节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4、《出师表》的作者是(人名),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作品名)成功塑造了他“智慧第一,忠心无二”的形象。
(2分)5、用现代汉语解释选段中划线的句子。
(2分)先帝不以臣卑鄙6、请在选段中找出与武侯祠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相对应的文字,(3分)B组:供使用S版教材的考生完成(一)默写(15分)1、(1)?为有源头活水来。
(2),恨别鸟惊心。
(3),远近高低各不同。
(4)《少年中国说》中有关“干将莫邪”典故的文字是,。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2、布襄其口,去逾四十里3、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三)阅读下面课内文段,完成4—6题(7分)出师表(节选)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4、《出师表》的作者是(人名),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作品名)成功塑造了他“智慧第一,忠心无二”的形象。
(2分)5、用现代汉语解释选段中划线的句子。
(2分)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6、“先帝叹息痛恨桓、灵”的原因是(3分)C组:供使用二期课改教材(试验本)的考生完成。
(一)默写(15分)1、(1),长使英雄泪满襟。
(2),病树前头万木春。
(3)纸上得来终觉浅,。
(4)《小石潭记》中作者以游鱼来体现“水尤清冽”的文字是,。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2、为一说,使与书俱3、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三)阅读下面课内文段,完成4—6题(7分)岳阳楼记(节选)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4、《岳阳楼记》的作者是(朝代)的文学家(人名)。
(2分)5、用现代汉语解释选段中划线的句子。
(2分)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6、写出你对“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后一个(加点的)“乐”字的理解。
(3分)(四)阅读下文,完成7—10题(12分)陆绩怀橘陆绩,三国时吴人也。
其父康,曾为庐江太守,与袁术交好。
绩年六,于九江见袁术。
术令人出橘食之。
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坠地。
术笑曰:“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绩跪下对曰:“是橘甘,欲怀而遗母。
”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
”术奇之,后常称说。
情到真处,小节亦关至行,况六岁之儿,一橘不忘母乎,真千古美谈也。
今人席间怀果,欲娱其儿。
夫一样怀归,盍易爱子之心以爱亲。
怀物与儿,识者贱之,怀物奉亲,人皆敬之。
奇哉陆郎,可以为法矣。
7、下列与“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向吾不为斯役B.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C.为坻、为屿、为嵁、为岩D.不足为外人道也8、对第一段划线句“术奇之,后常称说”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A.袁术认为陆绩这个人的这件事是奇人奇事,后来常常向别人称道B.袁术感到陆绩是个非常稀奇的人,后来经常称道此人C.袁术认为陆绩的这件事是稀奇的事,后来经常说起此事时很喜悦D.袁术感到陆绩这个人的这件事是奇人奇事,后来常常向别人述说9、陆绩“知孝”表现在(用文中语句回答)(3分)10、从第二段可以看出,作者告诉人们的道理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4分)二、现代文(共49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9分)苦的感悟侯军①在人类品尝过的诸多滋味中,“苦”大概是最复杂、内涵最丰富的,因而最具哲学意义的一种味道了。
人的味觉器官对苦的排斥恐怕是先天的,譬如给一个婴儿吃苦药,往往会遇到最顽强、最原始的抵抗。
而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中,凡是沾上苦字的词儿,大都是灰暗而低沉的:经受艰辛叫“吃苦”;生活困难叫“穷苦”;无依无靠叫“孤苦”;身体或心灵不好受叫“痛苦”……佛家语中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儒家语中有“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苦是漫漫之长夜,人们对苦的东西往往避之惟恐不及。
②然而,苦的复杂性却正在于此:在某些时候,苦确实如影随形,挥之不去;更有些时候,人们竟然视苦如命——君不见人类从古至今最嗜好、最痴迷的三大饮料,就全都是“苦水”:咖啡是苦的,可可是苦的,位居世界饮料之冠的茶,同样是苦的。
这实在是一个难解之谜。
③与苦相对的是甜。
人们对甜的接近也近乎是天生的。
哪个孩子不喜欢吃糖?哪个婴儿吃药时不送之以甜水?人们语言中的甜字也总是作为苦的对应物而出现的,如“苦尽甘来”“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上甜”,等等。
可是同样令人不解的是,当人们走向成熟之后,对甜的东西却会逐渐疏远。
这种苦与甜的二律悖反①,不是很值得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探究一番吗?④倘若扩及人类的精神活动,这种甜与苦在认知上的二律悖反则更加明显。
美术家们一向把那些格调不高、浅薄媚俗的画作贬之为“甜”。
记得一位艺术理论家曾发表过这样高论:“一个欣赏者,当其刚刚入门,还不具备够水准的审美眼光时,他往往喜欢甜俗的东西,就像一个婴儿偏爱加糖的牛奶;一旦他的鉴赏力提高了,审美口味也会随之改变,对那些看上去有些丑、有些怪、又苦又辣的作品,他会因其耐人寻味而产生共鸣和好感,这就像成年人舍去糖水、牛奶,转而喜欢咖啡和苦茶一样。
”⑤甜能给人带来瞬间的愉悦,但来得快去得也快,不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苦中的滋味却要慢慢咀嚼才能品出真味,仿佛青橄榄的苦涩。
其实我们的人生之旅又何尝不是如此?当你在人生路上跋涉了一段之后,回眸望去,是否一如曹孟德诗中所谓“去日苦多”呢?同样的,当你在人生的深秋黄叶中漫步遐想,凡是昔日品味过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痛苦,如今都已变成了久酿的陈酒,于苦涩之中充溢着人生的甜蜜和醇厚。
你会觉得,倘若当年未曾体验那些痛苦,你的人生将是何其苍白,何其平淡!⑥如此说来,苦之况味其实并非人的天敌,因为有了痛苦,我们的人生才变得多姿多彩,我们的精神才变得坚韧敏锐。
有鉴于此,我们也才会有勇气承受痛苦,甚至享受痛苦!注解:①二律悖反:例如,正题:世界在时间上是有开端的,在空间上是有限的;反题:世界在时间上没有开端,空间上是无限的。
论证了这两个论点的正确性,而它们又是截然对立的,这就形成了二律悖反。
11、第①段中划线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是(人名);第⑤段中划线的“曹孟德”是《观沧海》的作者(人名)。
(2分)12、(1)第②段加点的“这”指的是(3分);(2)第③段加点的“二律悖反”在文中指的是(3分);(3)第④段引用一位艺术理论家的高论的目的是(3分)13、作者对苦的感悟是(3分)14、作者还认为“苦更多的时候乃是人类相伴相随、须臾不可分离的诤友(“诤友”是能直言规劝的朋友)”,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试举一例。
(5分)是否同意;(二)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30分)坐在最后一排乔小叶①上小学时,我一直是个非常自卑的女孩子。
因为丑,因为笨,因为脾气倔强性格孤僻,每次调座位,老师都把我安排到最后两排。
坐在最后一排的几乎都是调皮的男同学,我和他们无话可说。
想要听课却又看不清黑板上的板书。
所以每次上课,只是用眼睛呆滞地盯着黑板,做一些毫无意义的遐想——我从小就是个脑袋里充满怪念头的人。
比如说:梅花为什么叫梅花?梅花为什么开在冬天?我能不能变成一朵梅花?我若是梅花会是白梅还是红梅?②这样滥竽充数地混了半个学期。
班主任调走了。
接任的是个年轻的女教师。
她红衬衣白裙子,齐耳短发,模样甜甜的。
③“我叫白明,倒着读就是…明白‟,也就是说对每个同学的情况我都能知道得明明白白。
”她微笑着自我介绍。
④我不屑地瞧着她。
她真有那么大神通?她会知道我是近视眼吗?她会知道……⑤没想到过了几天,她竟真的注意到了我。
那天语文自习课上,同学们都在做练习册,我也打开练习册假装做起来。
其实除了做些造句,看图作文之类适合我胡乱发挥的题目外,其它的根本懒得做。
正擒着笔胡思乱想,一只手伸过来抽走了我的练习册,我一惊,这才发现白老师已经站在了我身后。
⑥“小脑瓜想什么呢?”她亲切地弹了弹我的脑壳。
从未享受过如此“礼遇”的我禁不住心头一暖,但还是老老实实地趴在桌上,胆怯地听着她翻阅练习册的声音。
过了世界上最漫长也最短暂的几分钟。
我却惊奇地听见她轻柔的笑声。
⑦“这句子是你自己造的吗?”⑧“嗯。
”⑨“非常好,很有想象力。
…花骨朵儿们在树枝上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多有灵性啊!可你为什么不说…倾听春天的脚步‟呢?”10“有时候春天来是没有脚步的,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
”第一次受到如此嘉奖,我顿时大胆起来。
11她轻轻地拍了拍我的头,走上了讲台,以我的练习册为范本讲起了造句。
那半个小时是我上学以来第一次感觉快乐和幸福的时刻。
我有些晕眩和迷醉了。
直到下课后同学们纷纷向我借练习册时,我才如梦初醒,惊慌失措地把练习册塞进书包里。
12这天夜里,我把没做的题全部认认真真地补上了,通宵未眠。
13以后的日子里,白老师特别注意查阅我的练习册和作业本,关切地询问我其它课的成绩,还抽空给我讲一些浅显的文学知识。
每当她带着清香的气息在我身后停下,又带着那清香的气息悠悠离去时,每当她弯下腰挨近我低低地和我说这说那时,我都感到从未有过的紧张、激动、惭愧和快乐。
14在我笨拙勤恳的努力下,我的各科成绩竟然很快进步起来。
可由于眼睛近视看不清板书,便也给学习造成了一些障碍。
但我没有告诉白老师。
15一天,她来到班里旁听数学课,因为没有课本,便和我坐在一起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