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PPT课件】中医药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防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的清瘟败毒饮等等。
防治策略
从中医药积累的数千年的疫病防治
经验,而进一步形成相应的较为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而
丰富的疫病防治理论来看,其防治传染
病的策略主要反映在以下两大方面。
2.1防治策略的基础:
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治法和方法是
建立在对疫病认识的基础上,其主要内 容有以下几点:
防治策略
2.1.1切断传播途径——天受,传染,天行。金元时期刘河间在 《伤寒标本》中讲到:“凡伤寒疫疠之病,何以别之,盖脉不浮 者,传染也。”疫气,戾气一类致病物质的传播途径为口鼻而入。 《瘟疫论》强调,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 则一。这里所说的天不是指日月星辰的天,书中接着讲到“凡人 口鼻之气通乎天气。”显然是指空气。而传染则指接触传染。 《疫证治例》(成书于1891年)中指出“人在气交之中,呼吸 吐纳,清浊混淆,中其毒者,率由口鼻入,口气通地,鼻气通天, 口鼻受邪,直干肺胃,稽留气道,蕴蓄躯壳,病发为疫。”这与 传染病的病原体通过近距离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一致的。 与此同时,疫气从口鼻而入,直趋中道,出现脾胃功能损伤表现, 反映在传染病患者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防治策略
2.1.3审证求因,已病防传——辨证、防传、穷源 疫病的变化过程可用急、重、变、凶四个字来概括。患者发病
急,临床表现也急,寒热俱重,脉不浮,苔白为积粉,病情重, 初起一、二日即见但热而不恶寒,头痛如劈,变化多,疫邪入于 膜原溃散后有九种传变,有称“疫有九传”。预后凶,吴又可分 析温疫,若“不服药或投缓剂,羁迟二、三日必死。设不死,服 药亦无及矣。”根据这种证候变化,不同于六经辨证,不同于卫 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审证求因,表现出急、重、变、凶的特 点。显示其感受戾气以后特有的变化规律,即表里传变,戴北山 在《广温疫论》里指出:“疫邪见证,变化万千,然总不出表里 二者。”在此基础上,又随疫邪的寒热性质不同,其特点也不同。 如余师愚在《疫诊一得》述其热疫“疠气为五形之毒,以火毒为 本。”
认识
疫病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和地域性的特 点。如《素问·刺法论》指出:“五疫之至, 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诸病源 侯论》也说:“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 及外人。”《伤寒总病论》讲到了流行性: “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 一乡,次则偏着一家。”回顾疫情发生的历史 无不与政府无能,战争不断以及防疫措施不健 全有关。
切断传染途径,注意与传染病患者的距离,以及与其接触的人 如何做到防其传播是非常重要的。在防治上极有临床意义。
防治策略
2.1.2 避毒,守险,防患。如何做好消毒,隔离是控 制传染病流行的关键。特别注意环境,居住,饮水和 饮食。切断传染源,古代医家对疫病的认识也完全是 这样。在《黄帝内经》中强调“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避其毒气。”具体的说应该首先重视增强人体体质, 提高防御病邪的能力。平时注意个人起居,随时令季 节变化,气温改变,合理的增加衣服,注意劳逸结合。 切勿过分劳累而损伤正气,保持居室清洁及空气流通, 这样正气充足,也可使病邪不能侵犯。同时要避免与 疫邪接触的机会。故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告戒切勿去 公共场所,减少人群密集,避免与疫区来的人员接触, 都说明这一点。
说、温病学说是最令人注目的,其著名医家张仲景、吴又可、叶
天士、吴鞠通是杰出的代表。正是他们敢于面对不断变化的疾病
谱,深入临床,勇于探索,善于继承,突出创新,才挽救了大量
的急重患者,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理论和经验。这次甲流预
案中辨证论治就是运用清代叶天士倡导的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的方
法.
认识
中医药历史上防治传染病的理论和经验,应当从
认识
清代创卫气营血辨证的叶天士,专述湿热病论治的薛生白,
立三焦辨证的吴鞠通,倡寒温融合的俞根初,创名方升降散的杨
栗山,创清瘟败毒饮的余师愚,著《霍乱论》的王孟英等等。这
些医家留下了防治疫病的丰富经验。这些经验既有理论上的阐述,
又有临床上的治疗根据。既有总结的经验方,又有治疗后有效的
用药。现在看来,在中国传染病学发展史上,伤寒学说、瘟疫学
中医药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防治
上海中医药大学 沈庆法
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内科分会常务委员 上海市感染分会顾问, 上海市防治非典、禽流感、甲型Hini流感中医专家组成员 温病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认识
中医药历史上把传染病称为瘟疫,也有谓之疫病。
无论是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疫病对人民的 健康和生命的威胁是很大的。但在中国历史上基本上 没有出现因疫病流行而造成“空城”,或者导致人口 大规模外迁及大幅度人口锐减的情况。在西汉到明代, 我国人口基本上在4600万到6000万之间。人口总数 变动不大,而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都是由于 政治原因,而不是疫病的流行。为什么古代疫病的流 行后果没有象西方国家那么严重,这主要应该归功于 中医药在防治疫病上的贡献。
战略上予以认识。这些理论和经验必须很好继承,整
理,并且进行有效方剂的筛选,采用现代科学手段,
进行深入的研究。中医药历史上防治传染病的著名医
家的经验也充分说明他们不但继承了前人完整的经验,
而且在自己的实践中进行创新,《伤寒论》的六经辨
证为后来医家继承,但根据自己实践又创立不少有名
的方药,如吴又可的达原饮,杨栗山的升降散,余师
认识
尽管疫疠流行如此猖獗,但在与之相斗争的过程中, 出现了许多著名医家。也为这些医家获得了很多实践 的机遇。这些医家经验之积累越来越丰富,理论之阐 述越来越成熟,方法之应用越来越正确,方药之疗效 越来越显著,这些著名医家有汉代创六经辨证的张仲 景,晋代擅长治急重证的葛洪,隋代揭示病原的巢元 方,唐代自制辟瘟方剂的孙思邈,金代擅治热病的刘 河间,元代总结治肺结核方的葛可久,明代擅治梅毒 的陈司成,专述瘟疫论治的吴又可。
防治策略
这里从王孟英提出疫病的预防为主,“守险”为上策, 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他指出疫病流行期间,一是 必须注意居住卫生,指出“住房不论大小,必要开爽 通气,扫除洁净。设不得已而居市廛湫隘之区,亦可 以人工翰旋几分,稍留余地,以为活路。”同时,如 果居室潮湿,天时雨湿,室中可以艾搓为绳条燃之, 而解秽避患。二是注意环境卫生,平时要把疏通河道, 净洁水源列为上策。或用药物来净化水液,如将白矾, 雄精置于井中,解水毒;把降香、石菖蒲置于缸内, 避秽浊。同时要尽快“敛埋暴露,扫除秽恶”,王孟 英针对霍乱死者是这样处理,而现在对传染病患者的 尸体,粪便处理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