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7上海高考作文分析及范文

合集下载

2009年上海市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一则

2009年上海市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一则
在 。”
每 一个 字歪 歪斜斜 , 似乎并 不美观 , 但将 其融 为一体 , 却具 有极强 的包涵 一切 , 藏万 物的 蕴
能 鞋。” “ 这是一 种具体 意 义 的大 同 . 即容纳一 切不相 同 的和吧 ,我 说道 ,这种 和不是 强制 ” “
“ 和而 不 同 , 我从 没如此 认真地思 考过这 样 一幅字 画所藏有 的智 慧 。” 我感慨 道 。
看呆 了。
赋 予 了这种 能量 吧。 ”
我思索 着 说道 :君 子和 而不 同 , “ 小人 同
而不 和 。 个人应该 也是 如此 吧 。 一 只有获得 和 的力 量 , 能如此地 将个 性极 强的字 , 才 幻化 为

体。 和而 不 同 , 就意 味着存 在不 同 , , 须 不 必

便 是那 个不 同。你 看看那 些大家 的字 , 金
农、 八大 山人 、 张旭 , 狂放 与收 敛并存 , 刚健 阴柔 并存 , 看似 如此个 性鲜 明 , 但他 们 同是 中
国书法史上 一个个 脚 印 , 一脉 相承 。 国文化 中 以其 独 有 的 气 度 包 容 着这 些 匠 心 独 具 的存
老人拍 拍我 的肩 :中华 智慧从来 不 是什 “
所有事 物 的同一 ,反倒是 各美其美 ,美 人所
美 。”
么虚幻 的东 西 , 色早已渗入 每一个具 象之 中 了。你好好 看看 。” 我沉 浸于那黑 与 白的交 替之 中。 当 过
神时, 转头 再寻 . 老人 已不见 踪影 。
般非 隶非楷 , 非古 非今 , 是脱胎 于最本 源的 也
【 点评 】 这是 一篇 极具 思辨 艺术的考 场作
文。 文章 通篇 采 用对话 的形 式 , 事说理 , 就 思 路 清晰 。行 文紧扣材料 , 字 、 、 于一体 . 熔 人 理

2009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7篇)

2009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7篇)

【作文真题】2009年上海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

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行立意。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考点解析】【评分标准】一类卷(63-70 分)基准分67 分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结构严谨。

有新意,有文采。

二类卷(52-62 分)基准分57 分理解材料基本准确,角度较恰当,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39-51 分)基准分45 分尚能理解材料,角度尚恰当,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8 分)基准分29 分偏离材料,角度或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加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⑴脱离材料。

⑵文理不通。

⑶全文不足400 字。

说明:⑴未写题目扣2 分。

⑵错别字1 个扣1 分,至多扣3 分。

⑶标点错误多,酌情扣分。

⑷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 分;文面整洁美观,酣清加1-2 分。

【考点】作文题目要仔细思考的,尤其感觉最后一句话,想了一分钟其实也就是说他的作品独一无二,不可无一=双重否定=独一不可有二=无二,所以说主题还是创新结合政治中提到的扬弃的概念,取百家之长,成一派风格。

所以作文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要创新,更要有创新的基础,没有临摹众家,没有画竹技巧,何来板桥体。

要给空谈创新的人以警示。

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这个作文题太难了,难就难在学生没有创新的意识,更没有创新的经历。

其实,这个题目应该并不难,其中心意思:做任何事情,不仅需要专业的基础,更要有自己的创新。

【满分佳作】[一类卷佳作1]1.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在博物馆的书法展览中,我被那些极具气韵的展品震住了,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

2017上海高考作文范文

2017上海高考作文范文

2017上海高考作文范文随着每年高考落下帷幕,高考作文总是第一时间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它从另一个方面折射出了中国高考作文命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7上海高考作文范文,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2017上海高考作文范文篇1拿到题目一看,我首先想到的是何为流行文化———是电视剧、广告?还是流行歌、电影、畅销书?不可否认,流行文化对于我们青少年的吸引极大,虽然我对流行文化本身没有任何热爱,比如说有些畅销书,我认为都是粗制滥造的文化快餐,再比如说那些在台上咿咿呀呀的流行歌手,这些在我看来我简直可以用“恶俗”来形容。

伴随着社会的变化,流行文化全方位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似乎成为这个社会当中主流的、强有力的东西,在我们当代生活中无所不在。

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构建着我们的文化,可以这样说,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一代又一代的人有些开始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可是喂养他们长大的这些流行文化却处在一个尴尬的状态当中。

说实话,我们沉浸在周杰伦字句不清的音乐声中,沉浸在那些速食文化中,我们受流行文化的影响比那些经典文化要大得多。

流行文化的声色感受,流行文化的直观刺激,流行文化的绚丽形式,在当代青少年生活中无处不在地影响着年轻一代,它们巧妙地、不失时机地迎合了身心未定的、缺乏判断能力的青少年。

它们制造着一种如泡泡糖一般的快乐,我们这一代人从未经历风雨,尚未步出教室,哪里领悟社会的繁杂?尚未经历困苦,哪里体味人世的辛酸?尚未健全自己的文化取向,哪里能知所归趋,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完全束手无策,只得任其摆布。

老师讲课,往往拿出一摞书,大谈特谈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一股脑地灌输给我们经典文化,其实我回到家却去看《大话西游》、去看日剧韩流,去听后街男孩、孙燕姿。

我们欣赏并且喜爱这样的文化,觉得它给我提供快乐,虽然只是一种简单的快乐。

它们构造了我的情感方式、我的价值观念、我的生活方式和我的向往。

2017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

2017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

2017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以下是正文内容,请根据题目设置格式)2017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题目:《花氓与花所》是田剧《逐梦赤子心》中的经典台词,其中“花氓”指的是矮胖、面色黧黑的小生角色,而“花所”则代表着打扮华丽、唱功出色的旦角人物。

从这个台词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似乎对于“花氓”一角抱有一定的偏见或者歧视心理。

请你结合对台词深入解读的基础上,按照以下要求写一篇作文。

要求:1.结合具体例子,分析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偏见或者歧视心理。

2.阐述自己对于这种偏见或者歧视心理的看法。

3.谈谈你对于角色塑造的理解,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社会现象。

4.你可以结合生活事例、历史事件或文化现象进行论述,也可以进行适度的想象。

解析:在2017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中,考生需要对田剧《逐梦赤子心》中的经典台词《花氓与花所》进行解读,并阐述自己对于其中的偏见或者歧视心理的看法。

台词中的“花氓”一词通常指代矮胖、面色黧黑的小生角色,而“花所”则代表着打扮华丽、唱功出色的旦角人物。

从这个台词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花氓”一角抱有一定的偏见或者歧视心理。

深入解读这种偏见或者歧视心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这种偏见可能源于一种固有的审美观念。

在舞台戏剧表演中,注重形象、外貌和才艺的角色往往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而矮胖、面色黧黑的小生角色可能在外貌和形象上无法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从而导致作者对其持有偏见。

其次,这种偏见可能与社会地位和权力的分布有关。

在传统戏剧中,旦角往往扮演着重要角色,拥有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台词。

相比之下,小生角色往往扮演着配角或者次要角色,地位和台词数量较少。

这种地位和权力的分布可能导致作者在台词和形象上对小生角色抱有偏见或者歧视。

对于这种偏见或者歧视心理,我持有看法的是,舞台戏剧是一种艺术形式,每个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

无论是“花氓”还是“花所”,他们都需要根据剧情的需要来服从角色塑造,相互补充和配合。

上海高考作文分析(4篇)

上海高考作文分析(4篇)

上海高考作文分析(4篇)上海高考作文分析5篇对于作文的书写规范,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书写习惯,可以结合起来书写作文。

作文的事项有很多,那么,你确定会写吗。

以下是我整理的上海高考作文分析(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上海高考作文分析1有人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

而我把他们的爱比作是燃烧在心中不灭的火把,是一把雨打不倒、风吹不垮的爱护伞,是漫漫人生路上指引方向的导航灯。

我没有太多赞美他的言语,只期望把爱捧在手心,用最好的方式去珍惜它。

傍晚,我翻出了儿时的照片:一张四岁的我,抱着柚子站在老家院子的那棵树下的照片。

它唤起了我儿时的回忆:大厅堂上挂着古老而发黄的相片;过节时爷爷蒸的白花花的糯米;院子中心清亮见底的古水井;晚饭前奶奶对我的阵阵召唤……我正摇摇摆晃的刚开头学步行,爷爷用双手拖住我,好像怕我跌到。

奶奶则在前方为我鼓劲,我一步三晃地扑向奶奶的怀抱。

当我跌到时,奶奶就站在我边上一个劲地为我加油,我当时竭尽全力,仍趴在地上,但奶奶却微笑的看着我,示意我就应自己爬起来。

我正在学写字,爷爷手把手地教我写“1、2、3……”。

在端端正正的方格纸上,留下了我与爷爷共同协作的心血。

下大雨的夜晚,奶奶背着我往家赶,小路上的泥泞使奶奶的双脚陷得好深,裤脚上被溅起的泥水打湿了。

我撑着伞,趴在奶奶已弯了的背上,奶奶走了好远好远的路。

每当看着他们矮小的身躯,古铜色的皮肤,深深的皱纹,丝丝缕缕银白色的头发,我就共性感动,我的眼睛再一次潮湿了。

他们操劳了一辈子,我却很少去探望他们,只有在过年的那几天。

每每想到这,我就有想哭的冲动,我被他们所感动,被亲情所感动,我哽咽着轻轻地喊着“爷爷、奶奶”。

这时我想起了,男儿有泪不轻弹。

上海高考作文分析2透过多少刺为憧憬你的芳香,你的一朵花要给我多少创伤。

——题记生命是一条永久不息的河流,有时我们留住的一段段漂亮风景,会在记忆深处不停地出现……17岁,好像是我生命中永久也无法遗忘的岁月,全部让我刻骨铭心的记忆都写进了那一页日一记里……妈妈常提示我,让我不要在学校里谈恋爱,但是又怎么可能呢?像我这样年龄的人心里多多少少都是期盼童话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

2009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大全5篇

2009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大全5篇

2009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大全5篇第一篇:2009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高考作文】2009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大全2009上海高考优秀作文:和谐的统一去黄山旅游,总会对那怪峰孤松遐想万千,等到我亲眼见识到了,不免心潮澎湃,大呼壮丽那孤松,曲曲折折,似老者的脊背;那危峰,亦崎岖险峻,有欲倾之势。

两个个体本身都算不得美,却在相融中构造出了清雅高绝的图景!一些个体,它们本身或许有特点,略有不足,但他们未曾勾心斗角过,未曾针锋相对过,在如斯的统一中,倘若你以总体之角度观之,竟是别样和谐。

走下黄山,我不禁陷于了思考。

是的,如果你是求个体的方正,那么最终所得可能仅仅只是一潭死水,茫然而无趣。

君不见,明清王朝盛行的八股文吗?八股文根本不讲求相融,不讲求文章总体的韵味,它只求圣人之气,只求体制规范,每一字的方方正正,这种是偏安一隅的排他性,最终让文字失去了它原有的重量与美感,更让明清王朝裹足不前。

我想,真正的大美,绝不应该如此!它应当是支点的寻觅,是元素的交融,是单一的颠覆,更是和谐的统一。

个体的波澜不惊,甚至旁逸斜出,却是在同一后成就整体的云蒸霞蔚,别样风采。

郑板桥先生曾说: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他也正是这样诠释自己的书法。

用隶书参以行楷,成就了和谐的同一,成就了板桥体的艺术高度。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以前读何立伟先生的《日月盐水豆》一文,不仅为他文章中的文白兼用所叹服。

文言,精巧而意赅;白话,又不失抒情之美。

也许仅取一者,会令文章或大腹便便,或词肥意瘠,但两者的兼用却令整篇文章彰显了别样的韵致。

非独文学如是。

荣格说:文化最终沉淀在人格上。

我想,我们的内心中或许也要依靠无数不调和因素的融合,才能更为饱满。

我的心里又猛虎在细嗅蔷薇。

这是诗人萨松的诗句。

猛虎不免生猛,蔷薇过于柔韧,倘若两者并参,方为丰满而浪漫的人性啊!就像李易安,既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女儿情态;亦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的气贯长虹。

2017年上海卷高考作文真题及点评

2017年上海卷高考作文真题及点评

2017 年上海卷高考作文真题及点评 2017 年高考在昨天已经全部结束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 2017 年上海卷高考 作文 真题及点评,欢迎阅读。

【作文题目】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 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专家解析】 试题引导考生结合社会生活背景对长期而广泛存在的预测行为进行思考, 较 有认知意义和实践意义。

预测是人类应对未知的重要行为, 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 预测的工具越来越强, 运用的范围也日益扩大, 预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近年来 也备受瞩目。

因此,如何看待预测行为,采取何种态度面对与自己有关的预测, 成了每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不可回避的问题。

题目提供了需要考生思考的行为, 也指出社会既有态度的分歧。

考生要对题 目提供的现象进行充分思考,首先要联系题目中“生活充满变数” 这一背景考察预测行为出现的原因以及这一背景对预测效果的影响, 然后需要联 系自身个人发展、 社会生活等方面思考个人对待预测所应采取的态度。

题目内容 有一定的历史感,也关乎生活实际,而思考的方向则指向理性精神。

从呈现方式来看,作文题目语言通俗,表达清晰,且在下达写作指令前对核 心概念做了必要的界定和思考方向的引导。

这样的呈现方式有利于考生尽快适应 题目内容,降低审题难度,避免浅思维习惯下应试作文的模式,从而更好落实作 文所要求的测量目标。

从测量目标来看,考查非常明确,较大程度地避免了分析、概括、归纳等阅 读能力对考生作文能力测量的干扰。

作文题目勾连预测行为的久远性和现代生活 的新趋势,一方面既可以让考生调动积累,又可以让考生从身边提炼事例;另一 方面,由于内容与考生生活具有一定关联度,较容易激发考生的思维主动性,让 考生有话可说,使得测量更集中于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水平。

2009高考满分作文试题评析:上海卷

2009高考满分作文试题评析:上海卷

2009高考满分作文试题评析:上海卷2009年上海市秋季卷高考作文题,采用了新材料作文题的样式。

这反映出了今年上海的文题由2007年的必须跨过这道坎和2008年的他们的命题作文转为材料作文。

这给考生更多的审题和立意的自由,让学生一下子进入自己写作的自由王国,而脱离了过去那种成人化、现实性的写作框框。

(当然,那也是符合高考作文必须戴着镣铐跳舞的应试规则的)要写好这个材料作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1.读懂原材料的寓意。

要写好新材料作文,最关键的就是正确理解材料中隐含的意义。

只有明确了寓意,才能把握住作文的立意。

那么,怎样来读这则材料的含义呢?我们可以采用由表及里、由实就虚的方法。

材料中最核心和最关键的词是板桥体。

什么是板桥体?命题者借此要考生作文中达到什么思维结果?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推敲的地方。

板桥体,表面上一读就知道,就是郑板桥(郑燮)个人创造的一种书体。

顺便介绍一下,所谓的扬州八怪,即清康熙至嘉庆初活动于扬州地区的富于创新精神、作品具有崭新风格的画家群。

郑燮又是一位有创新精神的书法家,将隶书与行书相融合,创造了一种自称为六分半的书法体势,后人称之为板桥体。

六分半书体飘洒错落,格调雄奇。

郑氏的绘画作品往往以六分半书题以诗文,更加丰富和突出了其作品的思想内涵。

因此,从材料中我们完全可以提炼出创新的主旨和感点,作为本次作文的立意核心。

2.提炼原材料的感点。

文题写作中的材料,给考生提供了至少这样三个基本的信息。

按照内容的先后顺序可以分成三层意思。

这三层意思可以作为广大考生提炼感点的思维方向和确立感点的角度。

(1)板桥体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从这句话里隶书参以行楷形成板桥体的字体样式,联想到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考生既可以就书法谈书法,也可以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2)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考生可以从单个字体歪歪斜斜与总体错落有致想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此还可以联想到张扬个性与构建和谐的关系,甚至想到和而不同的哲学道理。

2009-2017上海高考作文分析及范文

2009-2017上海高考作文分析及范文

2009-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文真题作文解析及范文2009年二写作70分28.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

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考点】作文题目要仔细思考的,尤其感觉最后一句话,想了一分钟其实也就是说他的作品独一无二,不可无一=双重否定=独一不可有二=无二,所以说主题还是创新结合政治中提到的扬弃的概念,取百家之长,成一派风格。

所以作文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要创新,更要有创新的基础,没有临摹众家,没有画竹技巧,何来板桥体。

要给空谈创新的人以警示。

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这个作文题太难了,难就难在学生没有创新的意识,更没有创新的经历。

其实,这个题目应该并不难,其中心意思:做任何事情,不仅需要专业的基础,更要有自己的创新。

【优秀习作】贵在独创我从小喜欢集邮。

我看见邮票,就从信封上剪下来,贴到我的集邮本上。

据说,像我这样的中国的集邮迷,已经多达三亿。

在众多的集邮爱好者之中,北京的刘超是特殊的一位。

他不是泛泛的收藏邮票,而是把目光投向邮票上的帽子。

比如,“中国古代科学家”邮票中李时珍戴的帽子;“八一”纪念邮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军帽子;关汉卿纪念邮票上关汉卿的帽子;“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归国”纪念邮票上志愿军战士的帽子;杜甫纪念邮票上杜甫的帽子;儿童特种邮票那12个孩子戴着12种不同式样的帽子……他专门收藏这些跟帽子有关的邮票,接着他去查阅资料,去请教历史学家、戏剧家、文学家,深入研究帽子,透过邮票这小小的窗口,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帽子的演变史!他举办了《新中国邮票上的帽子》专题邮展,引起参观者莫大的兴趣。

我所感兴趣的不在于这邮展本身,而在于刘超独创的视角:他展出的邮票,都是普普通通的邮票,然而独具慧眼的他吹响了“帽子”邮票的“集结号”,产生了平中出奇、凡中显异的效果,成为三亿集邮爱好者中惟一的“帽子邮票专家”。

2017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解读与范文

2017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解读与范文

2017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解读与范文【真题在线】26.预测,是指事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今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依旧保持着“海派”特色:关注社会现实,注重辩证思维。

既为考生提供了一个比较熟悉、有话可说的概述性社会现象,又为考生深入思考、通过作文展现思维品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作文材料主体由两个句子组成。

第一句中的“预测,是指预先推测”,对关键词“预测”加以解释。

第二句沿袭了前几年高考作文材料的思辨色彩,对于生活的预测,有人“乐于接受”,有人“则不以为然”。

我们从中可以审出这些信息:第一,“生活的预测”对“预测”的这一关键词理解起到收敛、约束作用;如果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没有扣住这一关键词进行论述,很可能就偏题。

第二,“如何对待它们”不局限于二元对立,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第三,对于生活的预测,有人“乐于接受”,有人“则不以为然”。

这种矛盾的态度,考生不能简单选其一而论述,必须思考这两种态度产生的原因,以及两者之间具有怎样的逻辑关系、是否具备可行性等问题。

第四,“生活充满变数”这是材料结论的一个前提条件,考生不应该忽视,更是引导考生在思考生活前提下,论述“预测”的重要性。

然而,每年上海都有很大一部分考生直接倒在審题的起跑线上,究其原因,不外乎为:没有扣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或忽视关键词的修饰词;偏题的考生,还普遍存在没有扣住材料中的逻辑关系。

所以审题绝不仅仅要审出材料中的关键词,更重要的是审出材料中的逻辑关系,这关乎你的作文是否合格。

超越预测,返璞归真通常,我们把生活的“亮面”交给他人,交给一代又一代人从“荒原”上建构起来的秩序;生活的“暗面”没人知晓,有人交给上帝,有人交给命运。

而人们总渴望在黑暗里点起灯火,尽管不甚分明,但这样的光亮,还是让无助地行走于黑暗中的人心里多少有了底气。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预测。

2009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范文《独特创新,成就非凡》!

2009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范文《独特创新,成就非凡》!

上海卷:材料作文。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

他的作品单个字形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独特创新,成就非凡》郑板桥的书法,独树一帜,以隶书参以行楷,形成了独特的“板桥体”。

这种非隶非楷、非古非今的风格,单个字形看似歪歪斜斜,总体却错落有致、别有韵味。

其作品的独特性引发了我们对于创新和个性的深刻思考。

创新,是在传统基础上的突破与超越。

郑板桥并未拘泥于隶书或行楷的固有规范,而是巧妙地将二者融合,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书法风格。

这种创新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对传统书法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之上。

正如科学领域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往往都是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进行的创新。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在开普勒等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的创新和拓展。

个性,是展现自我价值的关键。

“板桥体”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其鲜明的个性。

每个字都仿佛带着郑板桥的情感和精神,独一无二。

在当今社会,个性化的表达越来越受到重视。

无论是艺术创作、科技创新还是个人发展,展现个性都能让我们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苹果公司之所以能在全球市场取得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对产品设计个性化的追求,打破了传统电子产品的刻板形象,满足了消费者对于独特和创新的需求。

然而,创新与个性并非毫无边界的肆意妄为。

郑板桥的书法虽然独特,但仍遵循着一定的艺术规律和审美原则。

同样,在我们追求创新和个性的道路上,也需要在一定的框架内进行,要符合道德、法律和社会的基本规范。

否则,所谓的创新和个性可能会沦为哗众取宠,甚至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创新和个性的珍贵与稀缺。

我们需要更多像郑板桥这样敢于创新、展现个性的人才,为社会带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但同时,我们也要明白,创新和个性并非简单的模仿和复制,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

往年上海高考作文真题及范文

往年上海高考作文真题及范文

往年上海高考作文真题及范文往年上海高考作文真题及范文在高考作文中,中心思想与例证、语言表达、思考角度、篇章结构及情感表达都是已经往年考题中考查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分别对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并附上真题与范文。

一、清晰明了的中心思想高考作文中的中心思想往往是对于主题的简明概括,考生应该在文章开头或者结尾以一句话表达主旨。

中心思想的清晰明确可以帮助读者读懂文章,并且在阅卷时作为一个平衡点来衡量文章是否贴题。

例如,2012年高考作文题目为《把自卫反击战进行到底》,范文中的中心思想为:“发扬民族自尊心,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必须要把自卫反击战进行到底。

”这一句话抓住了主题,表达了对于民族自尊心与凝聚力的讴歌。

又如,2011年作文题目为《我们面对的是挑战还是机遇》,范文中的中心思想为:“面对挑战与机遇,我们的态度是维护自信,因为我们有足够的智慧、勇气和信心。

”这一句话阐述了面对时代潮流,应该表现出的信心和决心。

二、适当引用的例证或事实高考作文中的例证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选取适当的例证来支撑中心思想。

例证可以是一则小故事、一件历史事件、一段流行的社会现象,最好是和主题有关的实例。

通过利用某些例证去突出中心思想,加强文章的可读性和可信度。

如,2013年作文题为《旅游,让人快乐与迷惘》,范文中引用了“言者无足,行者无疆”这个成语,表达了旅游带给人的挑战与收获。

再如,2015年作文题为《习惯决定命运》,范文中引用了肯尼迪的一句名言:“我们创造我们自己的命运”,说明了习惯的至关重要性。

三、流畅的语言表达毫无疑问,语言表达是高考作文中的重中之重。

流畅的语言可以让读者事半功倍地理解文章;反之,拙劣的语言反而会破坏文章内容和阅读感受,且可能拉低文章的得分。

语言表达的好坏可以通过句型多样性、句子长度、语法规范等方面进行评价。

语句推敲并思考文章的质量同样至关重要。

例如,2018年高考作文题目为《大写的爱》,范文中指出“爱是手中的火苗,是心中的花朵,是生命中的灵魂。

2017年高考上海卷作文范文《莫让预测遮望眼》!

2017年高考上海卷作文范文《莫让预测遮望眼》!

2017年高考上海卷作文范文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范文:《在预测与未知间前行》生活,是一场充满未知的冒险之旅,而预测则是我们手中试图照亮前路的火把。

在这漫长的旅程中,我们徘徊在预测与未知之间,寻找着前行的方向。

预测,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它让我们能够根据过去的经验和现有的信息,对未来做出一定的推断和规划。

通过预测,我们可以提前做好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

比如,天气预报让我们知道明天是否需要携带雨具;经济预测帮助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医学预测让医生能够提前制定治疗方案。

这些预测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安全感,使我们能够更加有序地安排生活和工作。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预测并非绝对准确,生活中总是充满了未知的变数。

即使是最精密的预测模型,也无法完全涵盖所有的可能性。

有时候,那些出乎意料的事件反而成为了改变我们生活的关键因素。

比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全球的节奏,让许多原本的预测和计划都化为泡影。

但也正是在这样的危机中,催生了新的产业和发展模式,如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等。

正是因为未知的存在,生活才充满了惊喜和挑战。

如果一切都能被准确预测,人生或许会变得单调乏味。

未知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我们不断地去尝试、去创新。

每一次面对未知,都是一次成长和突破的机会。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在预测与未知之间找到平衡。

既要有对未来的合理规划和预测,又要保持对未知的开放心态和应对能力。

当预测与现实相符时,我们要坚定信心,稳步前行;当面对未知的挑战时,我们要勇敢地迎接,灵活地应对。

例如,一位创业者在创业之初会进行市场预测和商业规划,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未曾预料到的问题和机遇。

此时,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策略,既不被初始的预测所束缚,也不被未知的困难所吓倒。

总之,生活是预测与未知的交织,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融合。

2017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及优秀范文

2017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及优秀范文

2017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及优秀范文2017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及优秀范文今天正式拉开帷幕,全国共有940万名考生走进考场。

随着首门语文科目考试的结束,各省市区高考作文题目全部公布,并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你觉得哪个省的作文最难?【2017上海高考作文题】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

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

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老外眼中的中国关键词(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7年高考全国卷II:根据古诗句自拟文(适用地区: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内蒙古、陕西、重庆、海南)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认立意,并合理引用。

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2017年高考全国卷III:我与高考或我看高考(适用地区:四川广西贵州云南)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

2017上海卷高考作文真题

2017上海卷高考作文真题

上海卷高考作文真题
2017上海卷高考作文真题
一、上海卷作文题写作题目(70分)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二、专家点评
这道作文题延续了上海卷一贯的风格,富有思辨色彩。

关于对未来的预测,每个人都不陌生,但生活充满变数,对未来的预测不一定准确,那么应该如何对待这种预测?预测的依据有多少合理性?过去、现实与未来究竟有没有如同草蛇灰线一般有规律可循?对未来的预测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自己和他人的现实生活?有没有一定的积极性,比如使人的生活变得更加富有目标和条理性?
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写作中加以思考,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个体命运与社会的关联性等。

写作时应体现出对变与不变、人事与天命、预测与不可预测等等的辩证思考。

上海卷2009年高考作文题点评与解读

上海卷2009年高考作文题点评与解读

上海卷2009年高考作文题点评与解读
材料作文:郑板桥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他自幼爱
好书法,立志掌握古今书法大家的要旨。

他勤学苦练,然开始时只是反复临摹
名家字帖,进步不大,深感苦恼。

直到后来醒悟到:书法贵在独创,自成一体,老是临摹别人的碑帖,怎么行呢?从此以后,他力求创新,摸索着把画竹的技
巧渗在书法艺术中,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板桥体。

根据这段材料写
一篇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点评:上海作文题未做任何要求,就很好写。

第一角度,郑板桥的这种书
法体是他独创,就是一种创新,考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写,结合现实也好,结
合自己曾经也有类似的经历也好等。

第二角度,可以写成议论文,书法艺术也好,或者是其他学科门类等,都要在继承和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社会才能
进步。

不能简单的模仿,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才能获得成功,否则就只能生活
在别人的影响下。

估计,这两个角度写的考生较多。

也可以剑走偏锋,谈郑板
桥这种书法体独一无二,但评判标准是否值得推敲?还可以谈到网络时代,写
书法的人少了,如何弘扬我国的传统艺术等等。

2017上海高考语文作文

2017上海高考语文作文

2017上海高考语文作文
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
六月的阳光洒在了大地上,不经意间飘来一阵清新的空气。

我静静地坐在考场上,思绪万千。

这一刻,我仿佛回到了那个似曾相识的地方。

操场上,我和同学们在夕阳下奔跑嬉戏,无忧无虑。

跳高的霎那间,我曾摔倒,却被众人扶起。

那时,我愈发坚定了我对自己的期望和追求。

初中时期,我们在书山题字,行山抄写,不断奋发向前。

可是,进入高中后,我却感到了沉重的压力。

那些曾经轻松的考题,如今却变得坎坷难行。

压力让我心生退缩,无法承受。

然而,我们不能止步不前。

过去,我曾看到许多成功人士在他们的励志书籍中写到:“问题不是出在你身上,而是你的脑中
出现了问题。

”我明白了,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的分水岭,并
不在于能力的高低,而是在于乐观的心态。

如今,我坚信只要相信自己,努力去做,就能超越自我,迈向成功。

我要告诉自己,每个人都有闪光的时刻。

这不是自我安慰,而是一颗踏实的心告诉着我。

面对高考,我要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向目标迈进。

时光荏苒,四年的高中生活即将结束。

我深深地明白,高考只是人生中的一次考试,不是人生的全部。

但是,它确实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

每个人在这个关键时刻都需要坚定的意志和勇
往直前的勇气。

我要努力,为自己的美好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石。

愿我们每一个逐梦者,在这个夏日里奋力追求,不负青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文真题作文解析及范文2009年二写作70分28.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

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考点】作文题目要仔细思考的,尤其感觉最后一句话,想了一分钟其实也就是说他的作品独一无二,不可无一=双重否定=独一不可有二=无二,所以说主题还是创新结合政治中提到的扬弃的概念,取百家之长,成一派风格。

所以作文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要创新,更要有创新的基础,没有临摹众家,没有画竹技巧,何来板桥体。

要给空谈创新的人以警示。

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这个作文题太难了,难就难在学生没有创新的意识,更没有创新的经历。

其实,这个题目应该并不难,其中心意思:做任何事情,不仅需要专业的基础,更要有自己的创新。

【优秀习作】贵在独创我从小喜欢集邮。

我看见邮票,就从信封上剪下来,贴到我的集邮本上。

据说,像我这样的中国的集邮迷,已经多达三亿。

在众多的集邮爱好者之中,北京的刘超是特殊的一位。

他不是泛泛的收藏邮票,而是把目光投向邮票上的帽子。

比如,“中国古代科学家”邮票中李时珍戴的帽子;“八一”纪念邮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军帽子;关汉卿纪念邮票上关汉卿的帽子;“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归国”纪念邮票上志愿军战士的帽子;杜甫纪念邮票上杜甫的帽子;儿童特种邮票那12个孩子戴着12种不同式样的帽子……他专门收藏这些跟帽子有关的邮票,接着他去查阅资料,去请教历史学家、戏剧家、文学家,深入研究帽子,透过邮票这小小的窗口,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帽子的演变史!他举办了《新中国邮票上的帽子》专题邮展,引起参观者莫大的兴趣。

我所感兴趣的不在于这邮展本身,而在于刘超独创的视角:他展出的邮票,都是普普通通的邮票,然而独具慧眼的他吹响了“帽子”邮票的“集结号”,产生了平中出奇、凡中显异的效果,成为三亿集邮爱好者中惟一的“帽子邮票专家”。

他异彩耀人,一举荣获“中华全国邮票展览”银质奖!刘超出奇制胜,给了收藏迷们以深刻的启示,不要忙忙碌碌于收与藏,还要善于思索,善于创新,善于想出不同于众的新点子。

从刘超的“帽子”邮票,我联想起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在中国,会拉小提琴的人不计其数,会哼越剧的人也数不胜数,然而青年作曲家何占豪把越剧跟小提琴结合起来,创一代之新,一炮打响,一举成功。

当时,何占豪还只是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的一名学生,还未学过作曲。

他从小在浙江一个越剧团中长大,熟悉越剧。

他的思想上没有什么框框,大胆把越剧与小提琴结合起来,与同学陈钢一起写出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当时,这在一般的作曲家看来,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然而,《梁祝》之所以会蜚声中外乐坛,就在于它一新耳目,别具风格。

何占豪说:“我的创作,大的风格必须是中国的,小的风格必须是我何占豪个人的。

”这句话集中地体现了他的独创精神。

其实,就京剧来说,“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他们各自成为一大流派,成功的缘由同样是“独创”两个字。

在众多的画家中,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齐白石的虾,李可染的牛,也是由于富有独创精神,自成一家,各树一帜。

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莫过于踩着别人的脚印走。

这种因循守旧的人,就像老是围着碾子打转转一样,永远不能走别人所没有走过的路,创造别人所没有创造的东西。

正因为这样,作为作家,我一直把这样的格言奉为创作原则: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我要努力写出“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作品。

只有敢于创一代之新,才能跨入成功之门。

哦,独创可贵,贵在创新!2010年二写作70分27.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

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解析:延续着2009年秋季高考材料作文的思路,但有所不同,为材料+提示语的形式。

提示语中“其中的道理”提示考生需要理解材料所蕴含的道理,那么,道理是什么?这就需要对材料有整体把握。

同时,也就意味着材料具有核心思想。

这个核心思想是由两则素材组合在一起表达的。

这与每一则材料独立存在有什么不同吗?我以为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如果只有“丹麦人钓鱼”的故事,你完全可以从“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这句话入手谈做事严谨,讲规矩,但是放在这里就不行了,老师会说你断章取义。

这与任何一种形式的作品产生的原理是一样的,两则素材组合在一起,它们之间的互动一定会产生新的意义,如同一块红布,加上五颗五角星,就成了国旗,而不再是一块布、几颗星星。

当然,断章取义也有“义”,盲人摸象也是“象”,只是离核心意义和整体表达有了或近或远的距离罢了。

换句话说,想取得一类卷的分数就困难了,因为一类卷的评分标准是“准确理解材料”。

那么,两则素材甚至多则素材组合的材料应该如何把握其核心思想呢?这就好比对偶中的上下联,在内容上,两则素材可能会是相反、相同、相承三种关系,第一步要分析出来。

今年高考的两则素材指向是相同的,这种类型的关系,我们在把握其意义时,要抓住其中表述相同的地方,即“放生小鱼,从而有望获得更多的大鱼”。

所以,核心的思想是“可持续发展”。

当然,“鱼”可以是自然资源的借代,也可以是一切资源的借喻。

那么,可持续的就不仅仅是自然界,还可以是人类自身——是孩子,是自我,是社会,甚至世界本身。

可以进入的角度跟每个人的积累有关。

写作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邂逅,是写作者与命题的邂逅。

每个人与材料相遇在哪一个点上是不可测的,考生之间可能各不相同。

所谓的“角度”又可以分为“视角”和“感点”,视角是观察材料的角度,视角之后是感点,感点是触动之点,或者叫“与生活联系之点”,跟立意有关。

视角有限,感点范围更广,而立意是无限的。

就这个材料来说,视角有三组六个,丹麦人、孟子,尺子、渔网,小鱼、大鱼,都可以成为观察的视角,或者叫思考的角度。

比如,可以从小鱼的角度出发,对渔网和人们心目中的尺寸做反思,呼吁给予它们成长的空间,以便发展、壮大,可以谈青少年的成长,谈创新产品的孵化,谈新型文化的命运,等等。

这里,“小鱼”是视角,“密网”和竭泽而渔是“感点”,而“呼吁给予青少年成长更宽松、自由的空间”就是立意点。

但是,不管从哪个角度进入,都应建立在对材料整体把握、整体理解基础上。

舍小利以谋远近日“可持续”一词频现诸多媒体报端,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成员都努力谋求“可持续发展”,也就是长远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从现在的经济发展方式中寻求改变。

我们应“舍小利以谋远”,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一些,来谋求可继续发展。

同样,这种“舍小利以谋远”的态度也适用于方方面面,不失为一条良好的人生准则。

丹麦人钓鱼会拿把尺子量量钓到的鱼,将尺寸不够的鱼放归河中。

有人或许会对这一做法生疑,辛苦钓到的鱼为何还要放回去,多可惜。

但其实,这却是丹麦人智慧的做法,让小鱼继续生长,日后才钓得到更多的大鱼。

我想,这就是“舍小利以谋远”的体现吧。

不局限于眼前的“所得”而是思虑日后的保障,这才能得到日后的丰收。

就像孟子说的“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一味去捕捉小鱼往后就无鱼可求。

唯有暂释眼前的小利方能成就日后的满载。

日本的养鱼业有过这么一个事件。

过去北海道渔场资源丰饶,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临海居民都肆意捕捞,不光金枪鱼等品种数量锐减,还威胁到鲸和海豚的生存,因此,日本政府下措施整顿渔业,规范捕鱼制度,特别加强对鲸和海豚等品种的捕杀控制,不能为了餐桌,损害了生灵也隔绝了后代与自然的接触。

同样,这也就是“舍小利以谋远”的表现。

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因为太多的无限制的索取,危害到了自然应有的平衡,唯有重拾这份和谐,才能长远。

可持续地生存发展下去。

舍小利以谋远,关键在一个“舍”字,只有舍得,才能获得。

可是急功近利的做法依旧屡见不鲜。

股市的急转直下,潮起潮落,让一些人顿失方向;楼市的风起云涌,水涨船高,让一些人倾囊赴火。

许多人在追逐眼前利益的时候往往不能预料到日后长远的行动方向,因此常常“因小失大”。

股神巴菲特在谈到自己“滚雪球”的盈利的时候,就谈及过在最初投资阶段的不如意,但他面对不顺心,面对蝇头小利却不动心。

舍小利以谋远,终成伟业。

舍小利以谋远,懂得舍得,谋求长远利益,才是发展之道。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正是提倡人们关注自然更长久的考虑,不因急于发展经济而难以谋远,不为未来更进一步考虑。

丹麦人将小鱼扔回河中,不就是这样一种可持续的理念的体现,舍小利,方能谋远。

时代发展,物欲横流,必然会伴随着功利的心态。

但请学会“舍小利以谋远”,宁得此时的一份释然与平衡,为今后人生蓝图插上腾飞的双翅。

2011年二写作70分27.作文。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点评:上海今年的高考(微博)作文所给材料是两个相反命题,着重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学生可以写“一切都会过去”,也可以写“一切都不回过去”;也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来写,如果结合起来就是以前考过的“忘记与铭记”,从这个角度看,此作文不太新颖。

那么这个作文如何来写呢,只有从辩证的角度入手才能出新。

考生首先要思考现实生活中哪些东西可以忘记,笔者以为,如人生的痛苦、汶川地震的心灵创伤、一段不如意的生活境遇等可以忘记,可以让“一切都过去”,以一种乐观的心态来对待人生,即所谓的放下才能承担。

但有些东西是不会过去的,是要流传千古的。

如流传千古的文章、思想、文明的碎片、唐诗宋词、名人的精神等,这些东西都会穿越历史时空,影响一个民族、甚至全人类的生活方式。

因此,对于这些东西,要珍惜,要保留,要传承。

所以,对于这篇作文,学生只有辩证思维的角度入手,写出“能过去”和“不能过去”的关系,才能写出新意。

上海高考作文题很有新意,既富有浓郁的哲学元素,又蕴含着一定的寓意与内涵,同时还具有淡淡的诗意。

题目倾向于理性思维,需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围绕“一切都会过去”或者“不会过去”展开议论,需要有些理性分析的,思维角度可以充分开放,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思考力,平时读书较多爱思考的学生可能就发挥得好。

做到侧重点张驰有度,主次分明,千万不要流于平庸,失去重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