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态度与文化认同

合集下载

东西方时间观与跨文化交际

东西方时间观与跨文化交际

东西方时间观与跨文化交际时间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人们的时间观一旦形成后, 其言行就不知不觉地接受它的制约与支配。

反过来, 一定的言行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 传递关于时间的某种信息。

因此它作为非言语交流的一种方式, 具有自身独特的交际功能。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 在社交场合当人们互相握手时, 无须等他们开口, 从双方伸手的先后、握手持续时间的长短, 我们就已对他们的身仹、相互关系和社会地位略知一事。

同样地, 如果双方约定10 点谈判某一合同, 而一方姗姗来迟却不作仸何道歉, 这往往表明其缺少谈判的诚心,或者认为谈论此亊的时机尚不成熟。

虽然时间是人类社会共有的认知概念, 但分属不同文化的人们的社会实践不同, 历史地理环境不同, 各自形成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不同, 人们赋予时间的意义和利用时间的方式也就不可能没有差异。

因此当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迚行交际时, 时间作为一种无形的向导, 就会对人们的言行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而使交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本文试图对东西方文化在时间态度与时间行为方面的差异作些探讨, 并分析它们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以及随着社会经济的収展和文化交流的密切, 两种时间观的嬗变与融合。

一圆式时间观与线式时间观东方以农耕为主的与自然界迚行物质交换的特殊方式一直在整个社会的全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这种田园文明把人和自然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把世界看作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由此形成东方社会“天人合一”的圆式时间观念。

这就意味着, 时间的变化与自然节律相协调, 是一种始终沿着自身做永恒周期性圆弧式或螺旋式迊动, 如昼夜交替, 季节的往复, 月仹的轮流, 年龄的更迭, 植物周期生长, 农时劳作更替, 都有圆周式去而复始的自身复归的周期性循环迊动这种四时轮回、循环不已的时间观使得东方人在时间上显得很富有, 可以较随意支配时间, 做什么亊都不着急。

如教师上课, 一个重要内容没讲完, 可以再拖一段时间再下课; 中国婚宴请柬上的时间很少有人去遵守, 赴宴早到者与晚到者相隔有一个小时乊长, 一场宴席可以持续两三个小时。

文化时间观与跨文化交际

文化时间观与跨文化交际

文化时间观与跨文化交际摘要: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时间观念和行为。

人们的时间行为不知不觉地受到时间观念的制约和支配。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其时间的观念和态度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本文从时间意识和使用时间习惯着手,对中西时间行为进行对比,意在避免或减少跨文化活动中的误解与冲突,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关键词:时间观;单向时间制;多向时间制;跨文化交际时间观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自然形成的。

人们的时间观一旦形成,其言行就不知不觉地接受它的制约和支配。

反过来,一定的言行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递关于时间观的某种信息。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说:时间会说话,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它传达的信息响亮而清晰。

时间观深深地潜在人们的思想深处,不易为人们觉察。

在交际时人们容易把自己的时间观以及使用时间的方式视为理所当然,,一旦发现差异,就会觉得怪诞或无法理解。

本文对时间行为进行跨文化对比,意在避免或减少跨文化活动中的误解与冲突。

一、时间系统文化时间观主要强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看待时间和使用时间的时候会采用不同的方式。

根据霍尔的理论,世界上存在三种文化时间系统:技术时间、正式时间和非正式时间。

(1)技术时间。

指的是用科学方法精确地测量出时、分、秒等时间长度。

如天文学中的年就有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5.51秒多一点儿)、恒星年(365天6小时9分9.54秒)、以及近点年(365天6小时13分53.1秒)。

技术时间是与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过程关系不大。

(2)正式时间。

是非科学的,是由历史积淀而成的。

具体地说,它是指特定文化的人看待时间的习惯。

人们一般把时间划分为世纪、年代、年、季、月、周、日、时、分和秒。

但是,有的农业社会的文化则把时间与月亮的圆缺和庄稼的生长季节等自然事件相联,如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文化中就形成了农历中“二十四节气”。

正式时间通常不会带来交际障碍。

(3)非正式时间。

是指人们笼统地提到的时间。

为什么有些文化更看重时间?

为什么有些文化更看重时间?

为什么有些文化更看重时间?时间是众生共同的财富,然而,有些文化更看重时间,人们注重时间利用和时间感知。

这些文化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影响了其对时间的处理方式。

那么,为什么有些文化更看重时间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文化价值观导致时间观念的差异1.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价值在西方文化中,个体的自由和个人的利益是最值得尊重的,这对于时间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由于个人需要有明确的时间安排来使自己的时间利用更加有效,因此,时间被视为资源的一种,需要被合理地利用,时间管理等工具也随之应运而生。

2. 东方文化注重集体价值与西方不同的是,东方文化注重集体价值和大局观,讲究“不为我独得,善莫大焉”,因此,时间观念更加注重“群体时间”而非个人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时间被看作是一种充实人生的体验,不是自我管理的资源,而是一种自然流动的事物。

二、地理环境因素影响时间观念的差异1.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区别在不同地区,气候的不同也对时间观念产生了影响。

大陆性气候的地区,冬季短而日夜温差很大,因此,人们生活的时间也呈现出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特征。

而在海洋性气候的地区,昼夜温差较小,人们的生活也会比较随性。

2. 地理环境的差异在东南亚等地,热带气候常年如夏,这个地区的生活节奏非常缓慢,人们注重回归自然、随心情而行动。

而南极洲等地,极端的环境导致人们非常珍惜短暂的阳光时间,生活的节奏更加紧张。

三、历史文化因素导致时间观念的差异1. 基督教文化与时钟的出现自时间最初被记录以来的好几千年里,大多数时间都只是用来记录一些日常时间间隔,例如一年的季节变化、月亮的变化或者太阳升起和降落的时刻。

可是,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关注“浪费”时间的问题。

此外,时钟的出现也让人们的时间观念更加精确,也更容易将时间分配得更加合理。

2. 传统文化与季节变化在农业社会中,季节对于人们来说至关重要,时间也是凭借季度、月份或者节日而划分。

跨文化沟通中的时间观念和沟通方式如何应对不同文化对时间的理解

跨文化沟通中的时间观念和沟通方式如何应对不同文化对时间的理解

跨文化沟通中的时间观念和沟通方式如何应对不同文化对时间的理解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沟通已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然而,不同文化对时间的理解和沟通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如何在跨文化沟通中应对不同文化对时间的理解,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在跨文化沟通中如何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对时间的观念和沟通方式。

一、时间观念对比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会对时间的认知和利用方式产生影响。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有限的资源,强调时间的高效利用和准时性。

与之相对,东方文化中对时间的理解更为灵活,注重人际关系和人文关怀。

1. 西方文化的时间观念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看作是一种有限资源,需要尽可能地高效利用。

西方人注重准时性,重视时间的管理和安排。

他们将时间视作为实现目标和取得成就的工具,注重规划、目标导向和时间的节约。

2. 东方文化的时间观念相比之下,东方文化中的时间观念更为灵活。

东方人注重人际关系和人情味,更加看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互动。

他们对时间的看法更为宽容,更加注重人的情感和内涵,强调灵活的时间利用。

二、沟通方式的差异由于不同文化对时间观念的理解差异,跨文化沟通中的沟通方式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沟通方式的不同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因此在跨文化沟通中必须了解并妥善应对这些差异。

1. 准时性与灵活性在西方文化中,准时性被视为一种价值观念,并在商务和社交场合中得到体现。

因此,在与西方人交流时,我们应该尽量遵守约定的时间,准时参加会议或活动。

而在东方文化中,更加注重人情味与灵活性。

在与东方人交流时,我们可以适度放宽时间限制,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创造更宽松的沟通环境。

2. 直接与间接在西方文化中,人们习惯于直接表达他们的意见和观点。

他们注重明确、简洁的表达方式,喜欢直接指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而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更加倾向于间接表达和含蓄。

他们注重委婉、隐含的表达方式,在表达观点时更加注重语气和非语言的暗示。

转正表的态度及文化认同评价咋写

转正表的态度及文化认同评价咋写

转正表的态度及文化认同评价咋写1. _x认真勤恳踏实努力,能较好地完成日常工作和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文笔流畅,素养较高,在实践中很快学习掌握了新闻特别是企业新闻的采写和编辑,能力突出,自律自强,可以胜任当前的岗位要求。

考核合格,给予转正。

2. 该同志良好的个人形象和素养,专业技能或业务水平优秀,为公司利益不计个人得失,对本职工作兢兢业业,锐意进取,为公司员工树立良好形象并起到带头作用;为公司创造出较好的企业效益或社会效益3. 该同志工作热情高;人品端正德行优良自身修养较高对待客户诚信;对待工作严谨处处为公司考虑,能够虚心接受同事给予的建议并改正;学习进步较快受到大多数客户的好评4. 该同志工作认真,负责;工作认真负责,爱岗敬业,服从整体安排,形象良好;对本职工作兢兢业业,锐意进取,乐于助人,关心同事,与同事相处融洽,善于合作,起带头作用。

5. 长期扎根边远山区工作,毫无怨言。

农村工作经验,思维清晰,做事谨慎细致讲究方式方法,负责农业统计学土观和公平的建设实施工作认真,经常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

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做事认真,勤劳,诚实的人这个副本,对于你来说,为了公平起见,团结同志,廉洁。

希望今后工作的一些更加大胆。

6. 该同志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服从整体安排,爱岗敬业,业务知识扎实,业务水平优秀,与北区各位经理相处融洽,树立榜样,胜任北区大区经理工作;人品端正做事踏实行为规范对待所负责区域进行有效指导,并提出建设性意见;高度敬业,表现出色。

7. _x注重学习政治素质较高,大图画是强大的,而且保持团队合作,明确工作思路方法得当,廉洁自律,较好地完成了工作由甲方指定抽签的各项任务。

8.在试用期内,这位同志工作认真积极,完成了预定的考核任务,成绩优秀,所以给予转正。

9. 该员工平时工作认真,有高速度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表现,且在日常生活中能与其他同事团结友爱,互助进取!10. 工作认真负责,爱岗敬业,服从整体安排,形象良好;对本职工作兢兢业业,锐意进取,乐于助人,关心同事,与同事相处融洽,善于合作,起带头作用。

跨文化沟通中的时间观念与安排技巧

跨文化沟通中的时间观念与安排技巧

跨文化沟通中的时间观念与安排技巧在今天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沟通已经成为许多人面临的挑战之一。

其中,时间观念与日常事务的安排是跨文化沟通中经常出现问题的地方。

不同文化对时间的理解和运用方式各不相同,因此,了解并掌握跨文化沟通中的时间观念和安排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沟通中的时间观念及其影响,并提供一些宝贵的安排技巧。

一、时间观念的差异时间观念是指不同文化中人们对时间的看法和认知方式。

在跨文化沟通中,不同的时间观念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时间观念差异。

1. 时间的使用方式不同文化中,对时间的使用方式有所不同。

一些文化强调时间的高效利用,认为时间就是金钱,因此注重准时和快速完成任务。

例如,美国和日本文化倾向于高度重视时间的运用效率。

而另一些文化则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的交流,相对灵活对待时间,例如地中海地区的文化。

2. 时间的观念时间观念也体现在人们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看法上。

一些文化强调过去的经验和历史,注重保守和传统。

与之相对,一些文化更加重视当下和未来,注重创新和变革。

因此,在与不同文化的人沟通时,我们应该了解他们对时间的观念,尊重并适应其时间观念。

二、在跨文化沟通中的时间安排技巧为了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我们需要一些技巧来适应不同文化中的时间观念和安排方式。

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你顺利地进行跨文化沟通。

1. 学习对方文化在跨文化沟通之前,了解对方文化中的时间观念和安排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阅读、咨询和交流,了解对方文化的时间观念,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行为和想法,并做出正确的反应。

2. 调整自己的时间观念在与跨文化的人士交流时,我们可能需要主动调整自己的时间观念。

如果对方更加注重时间的效率和速度,我们应该尽量遵守准时和高效完成任务的要求。

相反,如果对方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我们可以更加灵活地处理时间,注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适当准备和灵活调整计划在与不同文化的人士共同安排活动时,建议提前准备并灵活调整计划。

增强五个认同心得体会

增强五个认同心得体会

增强五个认同心得体会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需要增强自己的五个认同,即自我认同、价值认同、社会归属认同、文化认同和时代认同。

我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逐渐领悟到了一些体会和心得,现在分享给大家。

首先,要体现自己的真实感受。

认同心理是一种情感需要,需要我们内心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某种事物或者价值观念的存在,才能真正地认同它。

因此,在增强认同时,我们要先从内心出发,认真倾听自己的内心感受,不对自己言行打折扣,发自内心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和情感。

其次,要表达中心思想。

认同是我们必须要付出的,付出精力、时间、财富、汗水,需要我们从主要矛盾和任务出发,找到自己的价值追求。

因此,在增强认同时,我们需要有自己的中心思想,有自己坚定不移的理念,要通过言行举止和行动来展示自己的中心思想。

第三,要突出重点。

在增强认同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工作任务,找到最重要、最紧迫、最有价值的认同点,深入挖掘,突出重点,并把这些重点娓娓道来。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人们真正地理解、认同并支持我们。

第四,要注意思辨。

认同并不是盲目从众,而是在有选择的基础上寻求共鸣、传递价值观念,需要我们有较强的思辨能力。

在增强认同时,我们需要经过思考,分析事物的利弊、优缺点、意义和影响,并在理性的基础上做出选择,不能盲目从众或轻率地做出决策。

第五,要遣词造句准确、简练。

在表达认同时,语言、文字是我们表达思想、倡导价值观念的重要工具。

因此,我们要注意层次分明、遣词造句简练有力,并在字里行间传递自己的情感和态度,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同我们的思想。

第六,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在传达认同时,要注意组织结构,突出主题,让表述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并通过结构设计,让内容更加通俗易懂、接受度更高。

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更加有说服力地认同和支持我们的价值观念。

最后,要表达真实、感人。

在增强认同时,我们需要突出人性,表现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感性思考,打动人心,获得支持和认同。

为什么有些文化对时间的看法很不同?

为什么有些文化对时间的看法很不同?

为什么有些文化对时间的看法很不同?时间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和看法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

为什么有些文化对时间的看法很不同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一、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时间与空间的看法不同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线性的、可量化的概念。

人们习惯于将时间分为一天24小时、一周7天、一个月30天等等,这些时间单位和数值是固定不变的。

在西方人的思维里,时间是一种有限的资源,用尽了就无法再回来,所以要珍惜时间。

相比之下,东方文化对时间的看法是相对宽松的。

在中国,时间被视为一种循环的、流动的概念,人们习惯于以季节、节气、年货等等为单位来描述时间。

在东方人的思维里,时间是一种无限的资源,无论用多少,都不可能用尽,所以需要以一种相对轻松的态度来对待它。

二、不同国家的时间观念:文化背景影响深远在世界各个国家,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比如,德国人非常注重时间的守时,迟到被视为非常不礼貌的行为;而在西班牙,人们非常慢节奏、随意,约会时间是非常灵活的。

再比如,日本的时间观念非常强烈,人们非常注重时间的级别和优先级,重要的事情一定要按时完成;而在印度,时间观念相对较弱,人们更注重现在的状态和感受,不太注重事情的准时完成。

三、宗教信仰对时间观念的影响宗教信仰也会对人们的时间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基督教认为时间是有终点的,人们需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而伊斯兰教则认为时间是宽裕的,人们需要顺应它的节奏,用合适的方式追求幸福。

四、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时间观念的改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时间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过去,人们更注重现实的生活和自然的循环,时间的节奏也相对缓慢;而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时间的要求越来越高,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时间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人们更加注重高效利用时间。

总结: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不同文化对于时间的看法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证明了文化背景对人们的思维和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的冲突

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的冲突

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的冲突一、引言- 介绍文化差异和时间观念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提出论文主旨:探讨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的冲突并分析其影响二、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的理论介绍- 文化差异的概念及分类- 时间观念的定义和分类- 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的联系和差异三、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的冲突表现- 观念冲突: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长远与短视、时间压力和宽松等的不同体现- 行为冲突: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差异,如迟到、遵守时间约定等- 沟通冲突:言语礼貌、表达方式、谈判方式的不同四、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冲突的影响- 对商业活动的影响:谈判、约会、商务旅行等方面- 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学习效率、教育制度、课程安排等方面- 对社会关系的影响:个人态度、社会交往、文化传承等方面五、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冲突的应对方法- 矫正偏见和认识误区- 建立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文化交流机制- 适当调整和平衡各方面时间观念- 切实应用跨文化的工具和技能六、结论- 总结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冲突的本质和影响- 探讨如何解决文化冲突并实现和谐文化融合第一章引言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差异和时间观念之间的重要关系。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时间的意义和价值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导致文化冲突和误解。

而这种冲突不仅仅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也会影响商业交流、跨国合作等领域。

因此,了解和理解文化差异对时间观念的影响并找到解决方案非常必要。

本论文旨在重点探讨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的冲突,分析其影响以及应对方法。

从文化差异和时间观念理论入手,阐述不同文化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引出文化差异和时间观念的冲突表现方面的内容,对企业或团队之间的合作,商务活动合作,个人交往方面的应对策略进行广泛分析和探讨。

最后提炼出有效的跨文化管理策略,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和谐与发展。

第二章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的理论介绍文化差异是各国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之一。

文化差异可以表现为习惯、价值观、道德观、习俗、礼仪等方面。

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与认同

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与认同

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与认同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同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与认同,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一、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心中的地位在当代大学生心中,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地位。

首先,大学生普遍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代表着民族的根源和身份。

其次,传统文化是培养个人修养和涵养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升个人品质和思想境界。

此外,传统文化还能够给予大学生一种人生指导,让他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二、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然而,尽管大部分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持有积极态度,但也存在一些人对传统文化抱有冷漠和消极的态度。

他们更倾向于接纳和追求新潮的事物,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有所欠缺。

这种态度主要源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社会环境的变迁: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和文化的碰撞,年轻人更容易接触到各种新的文化形式和流行趋势。

这使得部分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

2. 教育体制的改革:近年来,高等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这一目标似乎存在一定的脱节。

因此,一些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浓厚的兴趣。

3. 信息时代的冲击: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使得年轻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全球各地的文化冲击。

这种文化多样性导致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降低。

三、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尽管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持有一定的消极态度,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表达出强烈的认同。

这一认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学生们认识到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它承载着民族的精神传承和文化基因。

这种历史价值使得一些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敬意。

2. 传统文化的审美魅力:传统文化中的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能够让人感受到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时间的历史样态与文化烙印

时间的历史样态与文化烙印

身” 是一种脱离了任何表象的盲概念。在 社会存在与文化存在) 的方式, 是一种体相, 一种会通, 一种心 识面前的概念 自 ③, 时间亦仅仅被规定为某些具体文化事象。 性相即、 心物相兼的状态 ; 或者简括地说 , 是一种我们人类与 具体人文探讨 中,
之同在的文化。
这些客观研究难以视为对时间的根本的文化研究, 难以揭示
子论、 广义相对论、 生物学、 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时间观, 广泛探 古往今来的思想家, 无不注意到在时间的本质与神 的本 以及与宇宙的本质、 人的本质之间, 有一种深刻的隐秘的 讨了所谓非时间、 原始时间、 初始时间、 生物时间、 心理时间、 质, 时问是一个深层的哲学之谜、 科学之谜, 也是一 智力时问、 社会时间、 宇宙时间与时间智力圈、 时间视野等时 联系。因此,
因而尽关系人与事物的关系人与地理环境及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管被凝固于织体系的关系以及与某些思想以及生活信息等的关系段但对阐释度规来说却是一个多维多向的开放的世界一所产生的基本的文化经验既不断构筑着人生的境界和文化个不断淡化或强化不断发现构建或冥想的历史过程甚的结构体系
中 图分 类 号 : 0 6 9 ] 1 .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4 4 ( 0 2 0 —0 —0 1 0 —3 2 2 0 ) 3 1 7
时间研究与时间文化是一个关于世界的问题。无数的物 化的时间观的人文探讨, 也导致人们关注时间的历史独特性 理学家、 天文学家和生理学家在物质存在的一切结构层次探 特征和创造进化特征。 讨着时间的起源和进化、 时间的意义和实质, 以及时间的层次
种凝固性的诗性感悟。在本体意义上, 任何成熟态度的文化 的特质显然是它的成熟期那一段时间轴上所拥有的东西, 在 始终是凝固在某一段时间轴上的。历史有惊人 的相似之处, 其内涵实质上便是以凝固时间形式隐藏于这种文化背后的广 但绝不会重演。任何一种认知中的文化在本质上都是一种 自 泛而持久的、 整体化与独特性的文化观念与文 化价值体系。

时间的文化特性

时间的文化特性

时间的文化特性时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

无论我们的观念、行为还是社会规范,都与时间息息相关。

然而,时间在不同文化中扮演的角色却各有不同。

本文将探讨时间在文化中的特性,以及不同文化对时间的理解和应用。

一、时间的观念时间观念是一个人对时间的认知和理解。

不同文化中对时间的观念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一些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线性的、可量化的资源,被用来计划和管理日常生活。

按照这种观念,时间是有限的,需要被合理利用。

因此,约会、工作和学习等活动都按照确定的时间表进行。

然而,在一些东方文化中,时间观念呈现出较为灵活的特点。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时、地利、人和"的说法,强调与自然相处,并根据自然环境和人际关系来安排活动。

这种观念下,时间被视为流动的、相对的,重在把握当下而非过于强调时间的限制。

二、时间的运用不同的文化对时间的运用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通常被看作是一种效率的体现,被追求者用来计划和安排工作和日常生活。

时间管理和准时到达被视为一个人的素质和能力的象征。

在这种文化中,迟到被认为是一种不尊重他人、不守时的行为。

相比之下,一些东方文化中,时间的运用更注重于人际关系和人情味。

例如,日本的"和谐"文化中,人们重视与他人的协调和沟通,可能更倾向于关注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不仅仅是纠结于时间的准确性。

因此,在这种文化中,约会或会面的时间可能会有一定的灵活性。

三、时间观念对生活方式的影响时间观念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

在强调时间效率的文化中,人们通常更注重工作和事务,追求快速和高产出。

由于时间被看作稀缺的资源,人们可能更倾向于多任务处理,以实现更高的效率。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紧张和压力的积累。

而在注重人际关系的文化中,人们更注重与他人的互动和情感的交流。

他们可能更注重享受当下的时刻,感受生活的美好。

这种观念下,人们可能更注重休闲和娱乐,以达到身心的平衡。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时间是如何被认识的?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时间是如何被认识的?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时间是如何被认识的?时间是人类普遍认识的概念之一,然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时间的认识却有所不同。

下面将从不同文化的角度探讨时间的认识。

一、西方文化中的时间观念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认为是一种可以被测量和管理的资源。

时间是抽象的,可以被分割成线性的时间段。

这种时间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也被称为“机械时间观念”。

1. 分秒必争的时间观念在西方社会,时间被认为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人们需要高效地利用时间。

分秒必争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态度。

这种观念体现了西方文化中强调效率和竞争的精神。

2. 时间等价交换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认为是可以被转化的资源,人们可以用时间交换金钱、物品或服务。

这种观念也存在于西方商业和经济领域中。

例如,工资制度反映了时间和金钱之间的等价关系。

这在其他文化中不一定存在。

二、东方文化中的时间观念在东方文化中,时间被认为是不可征服和无限的自然力量。

时间被视为一个循环的过程,由于本质上是抽象的,难以被量化或分割成线性分段。

下面将从中国文化和印度教文化两个方面探索东方时间观念的本质。

1. 中国文化中的时间观念中国文化中的时间观念深受老子、孔子等古代哲学家思想的影响。

时间被认为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是由阴阳、五行等因素构成。

时间的变化是循环性的,而不是线性的。

中国文化强调自然的力量和宇宙的规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气和农历都是基于自然和天文现象确定的。

相比于西方文化中的“时间是金钱”观念,中国文化更注重“时光如水”和景德镇的“心灵瓷”。

2. 印度教文化中的时间观念印度教文化中的时间观念受到印度教教义的影响。

印度教认为一生中的不同阶段和经验都有一个特定的精神意义。

时间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是由宇宙节律所决定的。

印度教文化中的时间观念还涉及到“轮回转世”的概念。

人的灵魂会在死后得到重生,以重复上一轮的经验和历程。

因此,时间被视为一种有限和不断回归的循环过程。

综上所述,时间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被理解的角度也不同。

为什么有些文化更看重时间?

为什么有些文化更看重时间?

为什么有些文化更看重时间?时间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重要性,有些文化十分注重时间,而有些文化则相对较为灵活,不太在意时间。

那么,为什么有些文化更看重时间呢?下面是本文分析的几个原因。

一、影响文化观念的因素文化观念会随着行为方式和环境而改变。

比如,在城市生活的人们更注重时间,而在农村生活的人们相对来说比较看重自然。

加上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的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这也会对文化观念产生影响。

因此,地域和历史传统是影响文化观念的因素之一。

二、掌握时间的经验和能力掌握时间的经验和能力可以说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技能。

一些文化注重时间可能是因为这些文化经济繁荣、工业化程度高、人们的生活步伐快,因此,为了更好地利用时间、提高效率,他们就更加重视时间。

相反,那些生活节奏慢、工作压力小的地方,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简单的流逝的进程,所以对时间的把握就不是十分精准。

三、社交规范影响时间观念社交规范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一个方面。

比如,在一些欧洲和北美文化中,时间是非常重要的,迟到是非常无礼和不尊重他人的行为。

因此,在这些文化中会非常注重守时。

而在一些东方文化中,时间观念不太强,也没有那么多社交规范。

特别是在中国文化中,虽然已经有了官方的规定,可具体来讲,不同时期,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人们对于时间的看法还是有所差别。

结语不同文化对于时间观念的注重程度不同,这是由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影响的结果。

但不管是哪种文化,时间都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必须加以利用。

我们应该学会对时间进行科学合理地利用,避免“时间的掉失”,从而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文化认同原文与解析

文化认同原文与解析

文化认同原文与解析文化认同是指一个人或者群体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认知、认同和归属感。

它是个体与集体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涉及到价值观、信仰体系、社会习惯、行为规范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对文化认同的原文进行解析,以探讨其内涵和意义。

一、文化认同的定义与特征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认同程度。

它是一个主观感受,体现了个体与自己文化之间的情感联系。

文化认同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根植性:文化认同是个体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深植于其文化传统之中。

个体通过社会化过程,逐渐接受并内化了自己所属文化的价值观念、信仰和行为准则。

2. 基础性:文化认同是个体身份认同的基础之一。

一个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程度会影响到他对其他身份认同的态度,如族群身份、国家身份等。

3. 动态性:文化认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受到时代变迁、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个体的文化认同会随着社会变化而不断演进。

二、文化认同的形成因素个体的文化认同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因素:1. 家庭背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是最早接触文化的地方。

家人对文化的态度、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对个体的文化认同形成有重要影响。

2.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中的文化元素对个体的文化认同产生影响。

如教育机构、媒体传播、社交圈子等都会引导和塑造文化认同。

3. 教育经历:个体通过教育获得文化知识和思维方式,进而形成对文化的认同。

教育机构传授的文化价值观对个体的文化认同起到重要作用。

4. 文化交流:个体在与其他文化接触、交流的过程中,会对自身文化进行反思和比较,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自己文化的认同。

三、文化认同的影响与意义文化认同对个体和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1. 个体层面:文化认同对个体的身份认同和自我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帮助个体建立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

个体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认同能够增强自信心,塑造独特的个人特质。

2. 社会层面:文化认同对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有着重要作用。

一个社会中,个体对自身文化的认同程度高,有助于形成社会共识和价值观的一致。

记忆空间 关于时间和认同的文化构建

记忆空间 关于时间和认同的文化构建

记忆空间关于时间和认同的文化构建一、以档案形式记录村落记忆传统村落学者从管理角度梳理了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的工作范围和标准,包括范围、次序、方法、保管与鉴定等,将村落发展演变的原始记录及政府部门技术档案加以整理,统称为乡村记忆档案。

具体包括:村落面貌如全貌、人文自然景象、街巷广场;村史见证如碑刻、古树、族谱、方志等;物质文化遗产如公共遗产庙宇、祠堂等、、建筑、作坊;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间艺术如戏剧、音乐、美术、曲艺、手艺等;活动场景如生活场景服装、仪式等、、礼俗场景婚丧嫁娶、生育、集市、节会、、信仰、交通;产业形态如生产场景农、林、畜\牧、渔等、、工具犁、耙、磨、渔猎具、、手工业陶瓷、草编、布艺、木雕、石刻等、;人物影像;其他动植物资源。

二、以符号形式记录村落记忆随着商业社会发展,我们发现一些民俗记忆符号被独立的强化和传播。

以少数民族研究为例,少数民族群落大多分布在边远地区,民族文化相对独立,这能满足旅游者的猎奇感;又因为语言不通和习俗不同,旅游者失去了深入了解的积极性,转而将注意力集中在了民俗文化的符号性表征上,民俗符号成为一种流行符号。

厄里提出的“旅游凝视”理论可以解释这一现象,他认为“凝视”是旅游体验的核心,一切文化现象在“凝视”下都能被赋予符号意义,供求关系也会随着凝视发生改变。

精神文化通常很难被挖掘展示,相反一些物质产品更容易辨识,获得符号意义上的传播。

三、以故事形式记录村落记忆民俗学是研究普通民众日常生活、文化传承的社会科学。

刘铁梁认为民俗学直接面对的是有主人在场的生活文化;只有人的行为才能够呈现生活,而不是民俗事项的展示。

岩本通弥提出,民俗学不重文献,需要以口述、对话来把握人的感受、思维习惯、价值理念和身体技能。

王晓葵说民俗学最本质的存在是记忆。

民俗学把群体记忆进行有形化记录,研究记忆传承的过程和特征。

区别于地方志,村落史通常以口头叙事的形式传承,包含很深的情感联结,村落集体记忆维系着村落的精神生活和秩序,共守着传统。

中日时间观念的差异及其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中日时间观念的差异及其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村和城市的纽带的作用,在中国完全没有发挥出来。 因此,铁路并没有给中国人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 更不用说去改变国人意识深处的时间观念。
( 2)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变化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的工业迎来了安定的 政权,但是在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影响下,中国工业发 展缓慢,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呆滞期。自从实施改革 开放以来,中国真正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促进了 中国经济的发展,对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起了很 大的作用。由于外资的加入,中国的工业化速度渐 渐加 快,被 称 为 世 界 工 厂。2001 年 中 国 加 入 了 WTO,中国的工业更是迎来的世界的竞争。为了能 使弱小的中国工业在世界规模的竞争中生存,不得 不引入市场经济体制。这样的发展道路,慢慢使得 中国接近了世界先进国家,人们的时间观念也逐渐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说,上海的地铁,从 2005 年开始运行精确到秒。城市中人们的生活开始变得 忙起来。接着随着手机的普及,带有钟表功能的手 机把人们带入了时间的世界。没有休息的时间,要 解压等话语出现在了中国人的生活中。于此相对应 的卡拉 OK 等娱乐项目也开始流行,中国人的生活 也开始忙碌起来。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无论是工业还是铁路的 开始的中国近代化并不比日本晚,但是中国的工业 化和近代化道路由于种种原因,仅仅停留在了表面 或者局部。无论是中国的工业还是中国的铁路建设 都没有改变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因此,中国的工 业和铁路并没有像日本一样对国民意识产生影响。 铁路和工业作为改变人们时间意识的工具完全没有 发挥作用。直到解放初期,近代的时间意识概念还 没有完全渗透到中国社会。比如说,中国人比起手 表的刻度时间更重视时机,顺着时机做事。于此相 对应的,日本人在受到中国的影响之前,时间是自然 地一部分。当中国的日历传入日本,历注成了他们 生活的指针。而明治维新以后,从社会的产业,到学 校的教育,彻底的进行了时间的近代化。遵守时间 成了社会的规范。

时间观与文化差异_王淑文

时间观与文化差异_王淑文

2001年第6期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N O.62001 (总18期) 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 IENCES EDITION)General No.18时间观与文化差异王淑文1 王文鹏2 摘 要: 时间是宇宙的生命脉搏,是人类进步的载体。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时间体系和时间观念,这个体系和观念带着深刻的传统民族文化的烙印,并或多或少地预示着这个民族的未来。

因此,我们应构建能为大多数民族所接受的、适应时代发展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文化时间观,以避免交际冲突和文化误解,提高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力和接受力。

关键词: 时间观; 文化差异; 二十一世纪一“文化”这个词,虽然常常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事,但对于文化的定义却并不一致。

有的把文化定义为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学着组织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以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

有的把文化定义为一系列由社会成员认可并遵守的规则和标准,当文化通过人的意志起作用时,就会在一定范围内产生适当的和乎被接受的行为。

人类学家把文化定义为由人类后天习得的而非先天遗传的一切行为。

上述这些定义以及其它我们未列举的定义都指出这样的事实,文化是全方位渗透的,它不仅包括风俗、习惯、思想、观念、信仰,同时还包括人类制造出来的人工制品。

文化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个主要方面。

文化中的物质和非物质因素都在影响着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标志什么是所需要的价值常常是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并且一个文化群体的价值观可能与另一个文化群体的价值观相互冲突。

这样,人们对时间的价值观不同就经常导致文化误解。

人类学家E.F.Hall在他的《无声的语言》一书中,系统阐述了不同文化被景的人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是基于各自不同的文化模式。

哈鲁把文化的这些范围称为“超意识”,因为人们还没有意识到他们所学到的东西。

①文化重要的方面,如我们对生存环境的认识和对食物品味的感觉,这一点是确信无疑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态度与文化认同摘要年轻一代写作者对待时间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他们的价值立场和文化认同,本文以“80后”诗人南方狼的诗歌写作为中心探讨这一问题。

面对当今消费社会中文化的西化与虚无倾向,新一代的写作者确立怎样的时间态度,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认同,是决定其写作走向和价值的一个关键问题,南方狼的写作在这方面作出了有代表性的探索。

关键词:“80后”南方狼时间观念文化认同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作为一位出生于1982年的年轻诗歌写作者,南方狼是特别的,从容、宽厚、内力十足。

更让人感到惊奇的是,他的诗颇具“历史感”,在文化定位、文化认同、精神理路上都显示了卓尔不群、别具异秉的特点。

他似乎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此时的生活世界,另一个是既往的历史时空和想象世界,两者的交错、对峙与共存产生了奇妙的效应,显现了一名年轻诗人精神世界的丰赡与富足。

作为一个在长江边长大的孩子,他没有选择顺流而下,随当前快餐化、欲望化、平面化的文化潮流浮沉,而是选择了溯流而上、独自行走,把目光更多投向了历史与传统。

这条路有些寂寞、单调,但他乐此不疲,因为他得以结识了诸多的往圣先贤,也在接近着中华文化的“根”与“源”,这种写作是有归属感的。

南方狼的写作,让我们看到了当代年轻写作者沉潜、执著、担当的一面,与大多“80后”写作的暴躁、凌厉、张狂相比,他是谦卑的、心怀敬畏的,而同时又是坚定的、胸襟开阔的。

南方狼的写作显示了对于比“我”更为广大的存在——如民族历史、传统文明、现实世界的理解、体恤与归附。

在当今复杂的文化状况下,尤其是对于年轻的80后一代人而言,这样的问题是很突出的,对此的关注和分析有着现实的及物性。

一南方狼的诗对于“时间”有着特殊的敏感,这是从“根部”触及了诗歌的本质,很大程度上诗歌正是关于时间的隐喻:个人历史和记忆、内心情感历程、群体部落的盛衰、价值观念的流变……在时间面前,南方狼像一头灵异的狐、一只黑色的鸟,自由穿行于时间隧道,每每于人们司空见惯之处有纵深感和启发性的发现。

在《故宫钟表展》中,“故宫”与“钟表”两个同样富有时间意义的事物一遇合,便产生了极大的张力,“许多时间悬在这里”,这似乎是一种静止,但静止中又有着飞翔与灵动,作者在时间的通道里进行着奇妙的游历,历史上的金戈铁马、爱恨情仇、文治武功、生生灭灭,一一在此复活,如一幕幕跌宕起伏的壮剧。

与此有同工之妙的是《午门的乌鸦》,这同样是一个关于“变”与“不变”的寓言:“乌鸦”还是那个“乌鸦”,而“午门”已经沧桑变化。

乌鸦以“不变”应“万变”:看着这“从龙袍到旅行帽的过程”,在“午门”这个表征着强权与反抗、血腥与屠杀、阴谋与暴虐的所在,“我”也不禁心神恍惚,“一群黑鸟蹲在飞檐上静观我/并静候谁第二次身首异处”。

在这里,“我”与“乌鸦”的视角有了重合甚至统一,“它们在两种时光里迷离,像藤一样/纠集,蔓延,困惑”。

如此细致、敏锐的时间感在当下年轻的诗人中并不多见。

对于既往事物的关怀、对于历史传统的关注在南方狼并不是故作姿态的矫情,而首先是他自身的关切点和兴趣所在,“大家普遍喜欢时尚、摇滚、泡吧、蹦迪,而我偏偏对武术、中医、善扑营、老天桥感兴趣,有些不合群。

诗风的不同与兴趣也是有关系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他独特的禀赋和价值取向。

自然,“历史感”的获得决不是以“现实感”的丧失为代价的,“过去”还是需要指向“现在”,否则那便是得不偿失。

在这一点上,南方狼的作品做到了平衡。

《两张有关蜀山的照片》以十八年前的“父亲”与现在的“我”的照片作为对象,让人读到了时间的变与不变、时光流逝不可追回,通过对形而下事物的描述达到了形而上的叩问与追索。

耐人寻味的是,诗中用的是第三人称的“他”,这增添了作品的层次感与戏剧性,扩展了诗歌的张力空间。

而在作品最后,似乎又有另外的一双眼睛在注视这一切,这是一种超越的视角,又类似摄像机的远景,使得诗歌的境界变得更为苍茫、辽阔、意味深长。

直接描写现实情境的作品在南方狼的作品中并不算多,但他的许多作品(如《小姐》(组诗)、《饮料》)都锐利地刺入现实的表层,进入其内在的真相与本质,有力呈现了“现在”的长度、厚度和宽度,对现实世界做了及物性表达。

南方狼许多的诗歌有着复杂的“时态”,在错综交织的时间中穿行,把历史、传统、现在、未来、现实、想象糅合起来,呈现出对人生、人性的复杂观照。

比如《你不知道》,其中时间关系之复杂有如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头,表现了历史长河中人的悲剧命运和复杂纠葛。

“在梦里做梦/在蝴蝶之外活着”(《梦》),诗歌大概也是南方狼的一种梦,关于时间的梦。

他诗歌中的时间是多维度、多声部的,这使得他的诗自然地离开了单一、平面与偏激,而显出一种包容、自信与成熟的气度。

他懂得敬畏,懂得对伟大的事物保持尊重,也正因此,他同时是有生长性的,是有着足够的动力与能量的。

诗歌评论家沈奇在评论南方狼时说,“舍‘先锋’,守‘常态’,于整合中求个在,看似有‘少年老成’之嫌,其实意在上下求索之修远。

其纯正、其诚恳、其沉着中的勤勉与勤勉中的优雅,无论为诗为诗人,都在显露出不同一般的修养与质素。

”这堪称确论。

这样的写作姿态和精神立场在当今是值得称道的。

二“80后”(或称“80年代后”)大约在2000年左右成为一个文学概念,并很快成为世纪初一种重要的诗歌力量。

这是在现代消费社会和流行文化包围下产生的一个群体,甫一开始便伴随着浓厚的商业气息,在便捷的现代通讯媒介的支持下,以网络为主要传播平台,“80后”写作者迅速地涌现、聚集、成名、得利,成为了文化市场和文化版图中一股生力军。

我们不必过多纠缠于“80后”命名的合理与否,实际上它虽然道出了一代人大致的生长环境和背景,这可能与此前和此后都有所不同,但同时其有限性又是明显的,毕竟每个人都只是单独的个体,而即使在相同的环境下,个人面临的境况与实际问题也不可能相同。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80后”的命名本身便是80年代人“时间焦虑”的产物,这一点典型地体现在春树主编《80后诗选》的封底上:“我是80年代的孩子/我就做80年代孩子该做的事/说80年代孩子说的口头语/吃80年代孩子喜欢吃的东西/喝80年代孩子喜欢喝的饮料/听80年代孩子听的音乐/唱80年代孩子唱的歌/习惯80年代孩子的生活方式/总之,我要做一个真正的、纯粹的80年代孩子。

”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是将“80年代孩子”本质化了,似乎这一代人有着与别人完全不同的特点,无论是生活内容、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似乎都有了“质”的规定性,俨然成为了“新人类”。

而且,“80后”似乎成了一个取消了内部复杂性,没有任何内部差异与矛盾的整体。

这显然很难成立,因为韩寒、郭敬明、张悦然、孙睿、李傻傻、春树、南方狼、郑小琼等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而在此角度上来理解,那么如此的表述便只能是一种策略,是在以简单、激烈的方式制造出自己的声音,以获取某种话语权,为“速食一代”(春树语)进行文学上的命名与加冕。

这如果是有意为之的矫枉过正倒无大碍,但如果内心真的如此认同,或者如此的观点在这一代人中占据了主流,那将会如何?这便不能不说到当今文化中两种重要的趋向,或者说危险:一个是文化的西化,一个是文化的虚无。

如果与本文的主题词“时间”相连接,便是时间的断裂,或者说是“失忆”。

文化的西化是放弃中国传统的感性、混沌、宁静、谐和的感知世界的时间系统,而取法西方理性、扩张、线性进化的认知模式,这是与中国古典传统相割裂,竭力师习西方文明以实现“现代化”的方式;文化的虚无则更为严重,它将矛头指向了所有文明系统,具有明显的“反智”趋向。

这是一种极度张扬自我的方式,一切以我为中心、为边界,世界是用来消费的,时间是用来挥霍的,在这里,一切都以癫狂的状态出现,是狂欢、粗暴、无厘头的,时间是以断裂与碎片状呈现的。

因而,在这样的背景与前提下来谈论“80后”写作中的“时间”,便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时间感”、“历史感”之所以在“80后”写作中成为一个问题,与其自身的生理阶段和社会整体的文化状况都是有关系的。

一般来说,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总是无所畏惧、勇猛精进,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于旧有秩序是敢于着力破坏的,而年龄及长,随着知识经验和现实经验的增加,便会产生反思,趋于保守,并对自身的文化传统重新做出认同。

从这个意义上讲,“80后”时间观念的转变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正如宋明炜评论70年代作家的一篇文章的题目“终止焦虑与长大成人”所言,“80后”也需要“长大成人”,而今大概只是时机未到而已。

另外的一个问题是,而今整个的文化环境都在变得平面化、碎片化、即时性,这一问题不仅仅是“80后”写作中的问题。

文化工业的发展使得文化的商品属性大为凸显,文化也与获取现实利益、实现价值转换与增值挂上了钩。

如此,便产生了一种与现实伦理不同的写作伦理,以狂欢、游戏、亵渎、放纵、颓废等为特点,在不断的强化中写作与生活产生了某种“互文性”,导致了现实中生存方式的变化,这样的现象也是存在的。

因而,我们应该对这种断裂的时间观加以警惕。

如批评家李敬泽所言,它是“一种毁坏文化的逻辑”,“文化决不仅仅是变,它还是传承……如果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一个民族的生活中缺乏不变的向度,缺乏对恒常价值的追求和持守,那么,就会出现现在这样的现象:过度追求和夸大经验上的差异,好像仅仅因为穿的鞋不同,因为我用钢笔你用电脑,两代人之间就没有共同语言了,就有了截然不同的世界观,这显然是荒谬的”。

实际上,这样的文化逻辑不但“夸大和纵容”了文化断裂,而且制造和加深着文化断裂。

南方狼的作品让人们看到了向时间、向历史传统、向东方文明和盛唐气象致敬的因素。

对于年轻的“80后”写作者来说,如何师习传统,获得应有的历史意识,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问题。

如艾略特所讲,“传统是一个具有广阔意义的东西。

传统并不能继承。

假若你需要它,你必须通过艰苦劳动来获得它。

首先,它包括历史意识。

对于任何一个超过二十五岁仍想继续写诗的人来说,我们可以说这种历史意识是绝不可少的。

这种历史意识包括一种感觉,即不仅感觉到过去的过去性,而且也感觉到它的现在性……有了这种历史意识,一个作家便成为传统的了。

这种历史意识同时也使一个作家最强烈地意识到他自己的历史地位和他自己的当代价值。

”时间是一条伟大的河流,它是一种伟大的存在,其中有着远比众生你我更为伟大的人、更为伟大的事物。

在它面前,我们应该保持敬畏,应该向这条河流致敬。

而同时,对于“80后”写作者来说,如何拓延其时间观念,如何面对更为庞大与复杂的生活,如何抵抗即时性生存环境的腐蚀,这是每个个体都必须单独解答的问题,也是历史河流中的一代人如何担负其文化责任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80后还处于成长中,还面对多种的可能性,他们还需要经历时间的砥砺与磨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