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学重点-终极版
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doc
环境问题:指构成环境的因素遭到损害,环境质量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甚至给人类造成灾害的变化。
产生原因:1、自然力的作用,如地震、洪水、海啸、瘟疫。
2、人类不适当的经济社会活动和战争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
1962年,美,莱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
指出农药造成环境危机,是人们认识到环境污染的损害,较早反思。
1972年,《增长的极限》。
罗马俱乐部。
未来悲观派。
主张冻结人口和经济增长。
激烈争论1972年,《只有一个地球》。
《人来环境宣言》正式挑战。
18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人类环境保护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阐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1975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提出“环境经济规划”。
1983年3月,《我们共同的未来》。
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思想重要飞跃。
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发展必须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道路,既能满足当代人需求又能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又名地球宪章、21世纪议程。
新阶段。
里程碑。
1844年,“费用效益分析思想之父”杜波伊特《市政工程效用的评价》。
提出消费者剩余。
1950年,美国联邦机构流域委员会《关于流域项目经济分析实践的建议》即绿皮书。
为水资源领域的研究和探索提供了理论基础。
1970年,哈曼得最早将费用效益分析与水污染控制相联系。
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1、资源经济学主要研究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的跨代分配、政策抉择和市场机制,社会制度结构的影响和克服影响政策方案以及社会费用和效益分析。
2、生态经济学是理论的,研究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及其变化规律,重点研究生态系统对经济系统的作用和影响。
3、环境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
其理论基础和解决环境外部不经济性的手段应用。
4、较成熟和应用较强的是环境经济性和资源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研究如何运用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以及经济在生产、人口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选择经济合理的物质变换方式,以便用最小的劳动消耗为人来创造清洁舒适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新兴学科。
环境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环境经济学知识点总结王爽一:导论1:需要明确: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环境资源合理配置的一门学科。
2理想市场充分竞争的信息完备的不存在外部性二:微观经济学基础理想状态市场满足四个基本假设1与市场整体规模相比,各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规模足够小,都无力影响价格,只能接受既定价格,市场是充分竞争的。
2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可以充分了解现在和将来的价格信息。
3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保持一致4生产者有进入有利可图行业和推出无利可图行业的自由注意:同一行业中的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完全没有差别的。
市场是通过相互作用使交易成为可能的买方与卖方的集合市场:竞争市场非竞争市场竞争性足够强的市场个别厂商可以控制产品价格的市场经济效率-帕累托最优:在该状态下,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态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福利状态变坏。
福利经济学的基本状态:任何竞争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同时,帕累托最优状态都可以用一套竞争价格来实现。
注意:无法自动实现环境物品的帕累托最优,环境物品存在“市场失灵”。
决定价格的关键因素:需求供给需求: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供给: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市场出清: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时,市场达到均衡注意:环境物品不存在市场机制,价格和供给数量信息往往不存在,不确定或者很有限。
支付意愿: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私人物品:具有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可以分割和分离),消费使用时有专有性和排他性。
公共物品:不具备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难以分割,分离)消费时不具备专有性不具备排他性公共物品的重要特征:供给的普遍性:甲对该商品的消费,不会减少或者影响乙对同一物品的消费。
消费非排他性: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重点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重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一章1、资源的概念: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
资源经济学角度考虑:1)具有用途并产生价值的物质2)资源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变化,人们能够拓宽资源的范围)(随着人们需求、物质相对稀缺性的变化都能将以前没有价值的物质变成资源)3)稀缺性。
在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强调资源的数量和人们的需求相比的数量是有限制的,有别于资源与环境科学中的资源范畴。
4)天然性:(强调资源以自然或以原始物质形式进入人类的经济过程)2、资源的分类非再生资源:1)又称为不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2)资源的存储量一定,主要是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可再生资源:1)又称可更新资源或非耗竭性资源2)该类资源的存储量是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参与下可以更新或持续补充2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的联系:1.在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2.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以避免可再生资源成为不可再生资源或者非再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3、共享资源指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或虽具有法律上的所有者,但不能行使其权利的例如:公海、草原、河流4、资源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地域性(区域具有资源优势,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3多用性(可以在多种用途之间分配,如水资源) 4数量有限性与潜力的无限性(数量在技术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第二章1、资源稀缺的概念:由资源的自然有限性所引起的在经济上表现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取得和使用资源的一种状态。
主要标志:资源在市场上价格的存在。
2、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资源短缺是怎么回事,举例,判断稀缺:经济社会中资源的一般内在性质,是指一般的、所有的资源而言。
短缺:是资源的一种个别性状,是相对于其他资源而言的一种市场上相对供不应求的现象,反映着某种资源在市场上供应的程度和供求状况。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重点
一、资源的配置1、现有资源储备:是一种按目前价格开采,能够产生利润的已经探明资源。
现有资源的数量可以用一个数字来表示。
2、潜在资源储备:是与人们为获得这些资源而愿意支付的价格紧密相关的。
价格越高,潜在储备量越大。
用函数定义要比用一个简单的数字定义要准确的多。
3、资源禀赋:表示地壳中本身中所包含的自然资源,它只是一个地理学概念,而不是经济学上的概念。
因为它的数量与资源价格毫不相干。
4、可再生资源基本特征:(1)资源本身具有可再生(更新)和自我恢复的能力(但是这一能力是有限度的)。
(2)可储藏性。
5、非再生资源基本特征:非再生特性、资源消耗的不可逆性、可循环利用性。
6、非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补偿机制:所谓生态环境补偿,不仅包括生态功能的补偿,还包括污染环境的补偿。
还包括对因环境保护丧失发展机会的区域内的居民进行补偿,以及为增进环保意识、提高环保水平而进行的科研教育支出。
为了实现非再生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开采利用,关键是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其理论依据为资源有价论、外部不经济论。
即对有益于生态服务的行为主体(当地居民)进行的补偿。
对资源所在地居民因资源开发导致的生活或生产发展的机会成本的庄家,必须进行经济补偿。
这种补偿可以是直接的现金补偿,如对遭受土地破坏的农户直接给予青苗补偿费、人员安置费等;也可以是对矿区产业结构转型的其他手段补偿和环境修复的技术补偿。
这部分补偿的主体是政府,比如直接给予财政补贴,财政援助,优惠贷款,减免收费,实施利率优惠,劳保待遇,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予以鼓励。
7、可再生资源的生态增长模型:(1)几何增长模型:即假设种群大小的变化率为一常数,而为分布密度无关,这种种群增长模型称为几何增长模型。
一年生植物或单世代昆虫适用(每代只繁殖一次,母体繁殖后便死亡)。
(2)指数增长模型:有机个体几乎是连续繁殖的。
(3)逻辑斯谛模型:当种群大小与载容量相等时,种群增长停止,而种群数量保持不变。
环境经济知识点总结
环境经济知识点总结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环境资源与经济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主要关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环境政策等方面的经济学问题。
环境经济学提出了一些基本概念,例如环境效益、环境成本、环境价值等,这些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帮助我们进行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环境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它们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主要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
直接使用价值是指环境资源直接为人类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所赋予的价值,如森林可提供木材、果实等;间接使用价值是指环境资源对于生态系统的维持和提升所具有的影响所赋予的价值,如森林对水土保持和气候调节的作用;非使用价值是指人们对环境资源的存在或改善所赋予的道德、审美和存在价值,如人们对自然风景的喜爱和对濒临灭绝物种的保护。
环境效益与环境成本环境效益是指环境保护或改善所带来的好处,它主要体现为环境资源的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
环境效益通常可以通过货币或其他方式进行量化和评估。
环境成本是指环境保护或改善所需要的投入,它主要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指进行环保投资所需要的直接支出,如购买污染治理设备的费用;间接成本是指由于环境污染或破坏所导致的社会经济损失,如健康损害、生态系统破坏等。
环境效益和环境成本的比较分析有助于进行环保投资决策和环境政策的制定。
环境政策的经济学分析环境政策是指政府为了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而制定的政策措施。
环境政策的制定需要进行经济学分析,以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环境政策的经济学分析主要包括成本效益分析、影响评价、市场机制设计等方面。
成本效益分析是评估环境政策实施所带来的成本和效益的方法,它有助于确定环境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影响评价是评估环境政策实施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影响的方法,它有助于预测政策实施的可能效果和后果;市场机制设计是通过市场手段来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方法,如排放交易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等。
环境经济学重点
环境经济学重点第一章环境经济学:是一门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如何管理环境资源的应用性学科。
研究对象:环境-经济系统研究内容:一是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间的关系;具体内容:环境-经济系统理论;环境价值评估;环境政策设计;跨国环境问题二是采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手段研究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环境问题实质是个经济问题:一方面,环境问题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并逐步发展的,是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活动直接相联系的,它只有在人类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才能得到解决;另一方面,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不能只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解决污染,而且还要用一种更完善的方法,从发展过程中去解决问题。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实证型环境经济学研究二、规范型环境经济学研究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conomics)是在做出与经济行为有关的假定前提下,来分析和预测人们的经济行为,但它并不对这些假定是否正确进行探讨。
其特点表现为两方面:(1)回答各种经济现象是什么的问题;(2)对事实的命题具有客观性,即可以用经济事实来检验。
一)观察—理论—进一步观察的科学方法(二)运用假设(三)建立模型(四)研究的两个层次:微观与宏观第二章需求是指居民户(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供给是指厂商(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出卖的商品量供求定理:需求的增加,短期内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上升,但时期长了则不一定;需求的减少,短期内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下降,但时期长了则不一定;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上升,而均衡价格下降;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下降,而均衡价格上升。
总效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消费一定量商品所获得的总满足感。
边际效用——当商品的消费量(或购买量)增加一点时总效用的增加量。
效用与边际效用理论:总效用与边际效用有以下关系:⑴只要边际效用大于零,总效用必定上升。
环境经济学知识重点
四大原理:1、决策者所制定的环境经济政策必须取得环境规律与经济规律的协同才能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简称“双赢原理”2、属于共有态的环境资源需要通过政府引导最大限度地进入市场或公共态,简称“状态转换原理”3、市场的环境外部性要最大可能地内在化,简称“内在化原理”4、环境也是生产力,简称“环境生产力原理”绝对优势: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量较少,就可以说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中有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生产一种物品机会成本较少的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中有比较优势,同一个人不可能在生产两种物品中都有比较优势。
因为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是另一种机会成本的倒数,如果一个人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较高,那么,他另一种机会成本必然较低。
比较优势反映了相对机会成本。
个人需求的决定因素:价格、收入、相关物品的价格、偏好、预期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于一点,在这一点市场达到了均衡,均衡点对应的价格被称为均衡价格,对应的数量成为均衡数量。
分析均衡变动的三个步骤:1、确定该事件是移动供给曲线还是需求曲线(或者两者都移动)2、确定曲线是向右移动还是向左移动3、用供求图来考察这种移动如何影响均衡价格和数量。
需求价格弹性就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价格弹性的决定因素:必需品与奢侈品、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市场的定义、时间的长短总收益与需求价格弹性之间的规律:1、当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时,价格上升使总收益增加,价格下降使总收益减少2、当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时,价格上升使总收益减少,价格下降使总收益增加3、在需求弹性等于1 的特殊情况下,价格的变动不影响总收益税收的结果:1、税收抑制了市场活动,当对一种活动征税时,该物品在新的均衡时销售量减少了。
2、买者和卖者分摊税收负担。
在新的均衡时,买者为该物品支付的多了,而卖者得到的少了消费者剩余:买者的支付意愿减去实际支付的量。
生产者剩余:等于卖者得到的量减去生产成本,它衡量卖者参与市场的收益。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重点'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三章1.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UNEP(一般);自然资源,就是指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技术水平和发展预期下,可以为人们发现并能被控制利用以及具备稀缺性的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功能总和(经济)。
2.自然资源的一般特性:1、有用性、2、可控性—利用的能力、3.区域性、4.系统性、5.更新性、6.时效性;自然资源的经济特性:1、稀缺性、2、财产性。
3.生产要素4.市场性—商品属性。
3.分类:自然资源一般分类:按位置特性分类:原位性资源、可开采资源;按更新速度分类: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按可否耗竭分类:可耗竭资源、不可耗竭资源按资源存在的时间分类流失性资源、非流失性资源经济分类:按所有权分割分类:专有资源、共享资源按资源所有者分类:公共资源、私有资源按实际用途分类: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其他产业资源按作用大小分类:战略性资源、非战略性资源按(国际)贸易度分类:可贸易(交易)的资源、有限贸易(交易)的资源、不可贸易(交易)资源第四章1.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的区别?资源稀缺由于资源量的有限性而使人们不能无限的占有和使用资源,是引起资源价值存在及活动的基本特征,是指一般的、所有的资源而言。
资源短缺则是由于资源在不同部门或地区间非均衡配置而引起的,反映着某一资源在市场上供应的程度和供求状况。
稀缺的永恒性、常规性;短缺的暂时性、非常规性;制度性短缺、工程性短缺2.资源稀缺性指标:实物指标2.非再生资源储量:3.再生资源存量与流量的关系4、资源承载力5.最大生物产量经济指标1.价格:资源及资源性产品价格及其指数;资源产权交易价格:较长期的价格预期2.资源税的主要功能及意义资源税是为了促进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调节资源级差收入而对资源产品征收的一种税。
开征资源税的主要目的:一是促进国有资源的合理开采、节约使用、有效配置;二是合理地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差异形成的资源级差收入,促使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三是为国家取得一定的财政收入,以确保财税体制改革后,国家财政收入能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稳步提高5.缓解资源稀缺的途径一般途径:技术进步、有效的制度安排、有效的价格政策、改善交通运输条件、资源贸易:通过区域贸易使各国或地区都能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克服稀缺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
环境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环境问题的经济学意义: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一方面,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资源大大超过其补给和再生增殖能力,造成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退化;另一方面,人类排入环境的废弃物,特别是其中有害物质的增加,超过了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干扰了自然界的正常循环,甚至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
这两个方面的环境问题相互影响,形成复合效应,不仅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造成危害,而且形成国与国之间的问题,有的还发展为全球性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对几个传统观念的再认识:消费:我们所消费的实际上只是商品的效用,商品的物质实体依然存在,并没有被消费掉;稀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认识;市场:市场失灵的原因有竞争不充分、外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环境经济学的涵义:研究环境资源合理配置的一门学问。
有污染经济学、资源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三个分支学科。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经济问题环境经济学既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环境科学和经济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交叉的产物,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的综合学科;研究的对象:作为传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再生产过程和作为自然环境科学研究对象的自然环境再生产过程的结合部,它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关系;特点:边缘性或交叉性、应用性或实践性;作用:指导制定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指导政策和项目评估、指导管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等第二章微观经济学市场:指从事某一种商品买卖的交易场所或接触点。
市场可以是一个有形的买卖商品的场所,也可以是一个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进行商品交易的接触点。
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与分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
市场的结构:1完全竞争市场: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特征:①市场上有很多的生产者(厂商)和消费者(居民户),与市场的整体规模相比,各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规模必须很小,即市场是充分竞争的;②同一行业中的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完全无差别的;③市场中的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掌握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商品和市场的全部信息④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的;⑤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一致。
环境经济学要点总结
1. 比较优势原理:P31绝对优势原理:指一国、一个企业或者一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花成本与另一国,另一企业或者另一人相比时,所需要的投入量较少,具有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如果一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这个国家在该种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
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间的贸易能使两国都受益。
2. 社会成本3. 状态转化原理p17:属于共有态的环境资源需要通过政府引导最大限度地进入市场态或公共态,简称“状态转换原理4. 内部化原理P17:市场的环境外部性要最大可能地内在化,简称“ 内在化原理”。
5.需求原理P37需求的定义:需求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和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注:“愿意--- 购买欲望”“能够--- 支付能力”这两个条件缺一都不构成需求。
需求曲线:需求定理----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P ↑,Q ↓;P ↓,Q ↑影响需求的因素:a) 商品本身的价格价格PQb) 相关商品的价格(互补商品,替代商品)c) 消费者的收入及社会分配的公平程度d) 消费者嗜好g) 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需求曲线的移动:需求量的变动: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化,而其他因素不变,引起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需求的变动: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化(收入变化)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价格其他Q需求量的变动变化(收入)不变同一条曲线上点的移动D需求的变动不变(收入)变化整条曲线的位移向左------减少向右------增加6.供给原理:P43供给的定义:供给是指厂商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注:“愿意--- 供给欲望”“能够--- 供给能力”这两个条件缺一都不构成供给供给曲线价格供给定理----供给量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
P↑,Q↑;P↓,Q↓影响供给的因素:a) 相关商品的价格b) 商品本身的价格c) 生产技术的变动d) 生产要素的价格e) 政府的政策f) 厂商对未来的预期等供给曲线的移动:A供给量的变动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化,而其他因素不变,引起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
环境经济学重点
斯密《国富论》讨论英国矿业,他强调自由市场作用,1776年马尔萨斯《人口论》两个“级数思想”:人口本身按几何级数增长,土地和粮食按算术级数增长,1798年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相对稀缺”,认为稀缺是相对的,1817年马什《人与自然》森林破坏会导致沙漠化,1864年1890到1920年间,美国自然资源保护运动,两个方向,一个是爱默生、梭罗,强调生态的自有价值,一个是平肖、罗斯福,倡导实用主义的自然保护方向要以人的利益为中心,要求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和明智利用环境经济学产生的背景《增长的极限》产生的背景:二战后,西方各国将主要精力放在恢复和发展经济上,对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未足够重视;工业污染的发生,影响范围和规模趋于扩大,人们意识到处在不安全的环境中;环境启蒙和群众环境运动《增长的极限》:1972年罗马俱乐部提出关于世界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观点:人口、粮食生产、工业生产、污染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会持续增长,每年以指数增长的速度增长着全球环境治理是指致力于全球环境保护的组织、政策、金融机制、规范、程序和标准的组合生态补偿的方式:国家补偿项目;跨省水权交易;省际地区政府为主导的补偿方式;小流域上下游自发的交易模式世界各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意见还存在许多分歧,主要体现在: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责任问题;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的问题;对“灵活机制”的监督核查问题;关于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森林在碳循环中的作用及核算;违约处罚的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主要内容:①《公约》的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发生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危险的气候变化的水平上②气候变化的全球性要求所有国家根据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及其社会和经济条件,尽可能地开展最广泛的合作,并参与有效和适当的国际应对行动③《公约》强调预防措施的重要性,它认为当存在造成严重或不可逆转的损害的威胁时,不应当以科学上没有完全的确定性为理由而推迟行动④《公约》制定了一项资金机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赠款或优惠贷款帮助它们履行公约、应对气候变化⑤《公约》强调国家主权原则,认为不应使气候变化问题成为新的国际贸易障碍⑥《公约》生效后,缔约方每年召开一次缔约方会议( Conference of Parties,COP),就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进行谈判跨界外部性:这里只考虑两个国家的情形(X和Y),如果环境污染的影响超出了国界,如X国的污染排放影响Y国的环境,或者两个国家的污染排放都对别国的环境有不利影响,就出现了污染的跨界外部性SEEA的核算思路:①将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中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相关的存量和流量识别出来②在资产负债表中将实物账户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相关的账户进行连接③纳入环境影响成本和效益;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变化进行估值,SEEA建议尽量使用市场价值法进行估值计算,对于没有市场价值的,可使用替代成本法或收益折现法进行估算④得出能反映考虑了环境因素后的收入和产出指标。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环境与自然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给、需求、配置、利用、分配和保护等问题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2.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
3.帕累托最优: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一个人的状况变坏的一种资源配置状态;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6.排他性:指人们必须支付价格才能消费商品,存在把没支付价格者排除在消费以外的现实手段;8.环境产权:指行为主体对某一环境资源具有的所有、使用、占有、处置以及收益等各种权利的集合,包括资源利用的所有权利;9.舒适性资源:能够为人类提供舒适性服务,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自然环境资源;11.自然资源: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形成的物质与能量。
12.均衡价格: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或者说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13.使用价值:是指现在或未来环境物品通过服务形式提供的福利。
14.需求量:是消费者在不同的价格下所希望能够购买的同种商品的数量。
15.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的法定权利,它表明个人可以利用这些财产去从事某些事;16.机会成本法:指一旦选择环境资源的某种特定利用方式,而必须放弃的其他方式可获得的最大效益即以该方式利用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的方法。
17. 疾病成本法:指计算环境质量恶化时由疾病引发的成本(如医疗开支增加、病休收入损失、精神和心理代价)的方法。
18.支付意愿: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20.边际成本:指由于增加最后一单位产量导致的总成本的增加。
21、市场:指从事某一种商品买卖的交易场所或接触点。
市场可以是一个有形的买卖商品的场所,也可以是一个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进行商品交易的接触点。
(完整版)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_各章重点
(完整版)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_各章重点第一章1.环境经济学:这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从本质上讲,它是一门经济学的分支。
2。
库式曲线:3。
环境经济学是基于资源的稀缺性而建立的。
4.环境的四种功能分别是,自然资源的提供者、废弃物的接受者、舒适的提供者、生命支持系统。
.: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适用于发达国家、实行先污染后治理.:不可持续发展曲线.经济发展—环境恶化;退化超过阈值时,仍不采取保护措施,导致环境急剧恶化,同时经济发展也恢复到零点。
ABEF:在经济发展初期,人们就采取预防性措施保护环境,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良好状态,真正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对环境库式曲线的评价.①客观上鼓励先污染,后治理,代价惨重。
②许多国家要达到$1200—2000这一水平所用时间太长。
③发展过程中有些环境代价可以避免。
④有些环境破坏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⑤国内环境可能改善,但问题也许转嫁到了国外。
7.为什么说环境经济学本质是经济学?①所有损害环境的行为都有经济上的驱动力,不消除这种驱动力,环境保护将不可能是有效的.②一切较为普遍的,或长期存在的环境损害通常都有经济制度上的原因,这是有关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
③与环保有关的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投入产出分析等,是环境保护的技术和工程不可或缺的。
第二章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2。
帕累托最优: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差的情况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则称此时的资源配置已处于帕累托最优。
3.帕累托改进:对于一种既定的资源配置进行改变,改变的结果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而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差。
这种重新配置就是帕累托改进。
意味着社会福利的增加.4。
均衡价格: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成为均衡价格.5。
环境经济学重点-终极版
环境经济学重点-终极版环境经济学重点-终极版1环境:环境是指某一主体周围的境况以及其中可以直接和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2自然环境:2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3社会环境:4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和人类在生活和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
4环境污染:7是由于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5环境破坏:7主要指生态破坏,是指人类的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以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
6可持续发展理论:24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7环境经济系统:28在环境与经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双方流通和相互作用,两者耦合为一个整体,即环境经济系统。
8效用:42是指商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它表示在特定时期内消费一定数量商品和服务获得的满足程度。
9总效用:43是指一个消费者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或者服务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
10边际效用:43是指一个消费者在某一时间内消费数量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时所变动的满足程度。
11消费者剩余:44消费者为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价格和他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可能出现差额,这一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将产品推向市场时的期望价格和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
12帕累托最优状态:46在收入分配既定的情况下,如果生产要素的任何一种新组合,都不能使任何一个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增进自己的福利,资源配置就达到了最有效率的状态,即帕累托最优状态。
13帕累托准则:46{也称为帕累托许可变化}如果一项变革或一个变化,可使一些人的福利增加又不会使其他人受损,那么这项变革或变化就增加了社会福利;。
14外部性:48经济主体对其他人产生的(有利或者有害)的影响。
环境经济学与政策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环境经济学与政策例题和知识点总结一、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环境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学科,它试图通过经济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资源具有稀缺性和公共物品属性,这导致了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来保护环境。
二、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知识点(一)外部性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了影响,但这种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
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例如,工厂排放污水对周边居民的健康造成损害,这是负外部性;而某人在自家花园种植美丽的花卉,让邻居也能欣赏到美景,这是正外部性。
(二)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环境质量通常被视为公共物品,例如清洁的空气和水。
由于个人无法被排除在享受公共物品的好处之外,且一个人的使用不会减少其他人的使用,所以市场机制难以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容易导致供给不足。
(三)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环境资源的价值包括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又可分为直接使用价值(如森林提供的木材)、间接使用价值(如森林的水土保持功能)和选择价值(为未来保留使用的可能性)。
非使用价值包括存在价值(知道某种环境资源存在而产生的价值)和遗赠价值(为子孙后代保留的价值)。
(四)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它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可持续性,要求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
三、环境经济学中的政策工具(一)命令控制型政策这是通过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来直接规定企业或个人的环境行为。
例如,规定企业必须安装特定的污染治理设备,或者限制某些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二)经济激励型政策1、排污收费对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征收费用,使企业的污染成本内部化,从而激励企业减少污染排放。
2、排污权交易政府确定一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并将其分配给企业形成排污权。
企业可以在市场上买卖排污权,从而实现以最低成本达到减排目标。
(三)自愿型政策通过宣传教育、信息披露等方式,鼓励企业和个人自愿采取环保行动。
环境经济学复习重点(总结老师所划重点)
环境经济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需求是指消费者在特定时期,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对某种商品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需求=愿意购买+能够购买)。
供给是指生产者(厂商)在各特定的时期,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对某种产品愿意销售并且能够销售的数量。
(供给=愿意销售+能够销售)市场:市场是传统集市的引申,它原指一群买者和卖者在一定时间集中交易的场所,即所谓的“日中为市”。
从经济学给其定义,市场是一切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市场可以是一个有形的买卖商品的场所,也可以是一个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进行商品交易的接触点。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又称择一成本,是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时所放弃的其他各种用途中的最大收入,或者是将一定资源保持在这种用途上必须支付的成本。
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社会经济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不可能使至少某一成员受益的同时,不使其他任何成员受损,也就是说社会资源配置达到了最优,经济效率达到最高,如果作任何改变使某一成员受损,其他成员必然受损。
帕累托改进:如果社会资源重新配置,至少使某一社会成员的情况变好,而其他成员的境况没有变坏,那么这种变化是一种经济状态的改进,这种改进称为帕累托改进。
私人物品:那些生产上具有竞争性、消费上具有排他性,能够通过市场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产品。
公共品指那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力量达到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市场失灵指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或者资源配置不能达到社会最佳状态的状态。
政府失灵指政府在资源配置市场中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现象。
政策失效:指由于政策的执行,使生产者的边际生产成本低于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导致生产要素的无效率使用和过度使用,引起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
支付意愿: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和成本。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外部性:外部性又称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的福利和效用的影响。
环境经济学重点
1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唇齿相依的关系。
2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10%。
3环境问题其实质是经济问题:a 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
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承载力50%以上;b 环境问题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国内外专家估算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占GDP的3~8%;c 环境问题最终解决还依赖于经济的不断发展。
不能通过停止经济发展来解决环境问题,而只能通过经济发展解决环境问题。
4双低:对内降低能耗物耗水平;对外降低废物排放量。
5经济发展的两个突出矛盾: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供给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的矛盾;缓解矛盾的办法: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目前生产模式。
6传统经济学缺陷:不考虑经济外部性。
经济外部性是环境问题的根源;衡量经济增长的经济学标准—国民生产总值(GDP)不能真实地反映经济福利。
7环境经济的职能:环境美学价值;经济资源库;废物储存转换库;生命支持系统。
8环境问题: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9经济外部性:在经济活动中,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另一个相应的经济主体却没有给予相应支付或得到相应补偿。
10环境:以大气、水、土壤、动植物、微生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
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
往往指相对与人类而言一切自然环境要素的总和。
11环境经济学:是研究如何运用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原理和方法,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合理调节人类经济活动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的基本规律的交叉学科。
环境经济产生的时代背景:源于环境资源稀缺性的显现和稀缺程度的迅速提高所产生的环境危机。
其核心是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两方面的关系12库兹涅茨曲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先扩大再缩小。
这一收入分配不平衡和人均收入的倒U型关系称库兹涅茨曲线。
13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存在先恶化后改善的情况。
环境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知识点●市场机制:是指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声场要素的流动与分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
其核心内容是价格和竞争机制●需求: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供给: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均衡价格:需求与供给两种力量达到均衡时的市场价格●效用:一个人从消费一种物品或劳务中得到的在主观享受或有用性,取决于消费者对该物品的主观感受●总效用:消费一定量的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边际效用: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新增作用,也就是总效用的增量●支付意愿: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不同于消费者对同一商品的支付意愿可能会不同●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商品或劳务付出的价格与其购买商品或劳务时实际付出的价格之间的差额●外部性: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影响力其他生产单位(或消费者)的生产过程(或生活标准),●公共物品:指供给给整个社会共同享有的物品,是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
不具备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难以分割分离,消费时不具有专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自然资源: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存量:一定经济技术水平下可以被利用的资源储量●流量:一定时期内的资源流入量和流出量●总经济价值:环境经济学家对环境资源的价值进行了重新界定,并把环境资源的价值成为总经济价值。
包括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当某一物品被使用或消费时,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或偏好的能力●直接使用价值:指环境资源直接满足人们生产和消费需要的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包括从环境所提供的用来支持目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各种功能中间接获得的效益●选择价值:又称期权价值,同人们愿意为保护环境资源以备未来之用的支付意愿的数值有关●非使用价值:相当于生态学家所认为的某种物品的内在属性,与人们是否使用它没有关系●存在价值:指以仅仅知道这个资源存在的满意中获得,尽管并没有使用它的意图●直接市场评价法:又称市场法,是根据生产率的变动情况来评估环境质量变动所带来的影响的方法●揭示偏好法:通过考察人们与市场相关行为,特别是在与环境联系紧密的市场中所支付的价格或他们获得的利益,间接推断出人们对环境的偏好,以此来估算环境质量变化的经济价值●陈述偏好法:通过调查等方式,让消费者直接表达出他们对环境物品或服务的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意愿)对其价值进行判断●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CV法,典型的陈述偏好法,试图通过向有关人群样本提问来发现人们是如何给一定的环境变化定价的●市场基本假设:①与市场的整体规模相比,各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规模必须很小,即市场是充分竞争的②生产者与消费者对现在和将来的价格有充分信息③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一致④必须有进入有利可图行业和退出无利可图行业的自由●影响需求的因素:价格,收入,嗜好,预期●影响供给的因素:价格,投入品价格,技术,预期●取决于商品需求价格弹性的主要因素:①对该商品的需求程度②商品本身的可替代程度③商品用途或在消费者的预算中所占分量④商品使用时间或考虑时期长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消费物品的增加,总效用增加,边际效用递减●规模收益:①不变:所有投入的增加导致产出同样大小的增加②递减:产出增加的递减③递增:更大比例的产出量的增加●资本利息率的作用:使社会稀缺资本配给可获得最高收益率的使用;引导人们为增加资本存量而牺牲眼前消费●政府的经济职能:①法律框架②资源配置③收入再分配④宏观经济的稳定●政策失效:指一些社会,经济政策的执行,使生产者的边际生产陈本低于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导致生产要素无效率使用和过度使用,引起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环境:环境是指某一主体周围的境况以及其中可以直接和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2自然环境:2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3社会环境:4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和人类在生活和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
4环境污染:7是由于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5环境破坏:7主要指生态破坏,是指人类的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以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
6可持续发展理论:24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7环境经济系统:28在环境与经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双方流通和相互作用,两者耦合为一个整体,即环境经济系统。
8效用:42是指商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它表示在特定时期内消费一定数量商品和服务获得的满足程度。
9总效用:43是指一个消费者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或者服务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
10边际效用:43是指一个消费者在某一时间内消费数量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时所变动的满足程度。
11消费者剩余:44消费者为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价格和他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可能出现差额,这一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将产品推向市场时的期望价格和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
12帕累托最优状态:46在收入分配既定的情况下,如果生产要素的任何一种新组合,都不能使任何一个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增进自己的福利,资源配置就达到了最有效率的状态,即帕累托最优状态。
13帕累托准则:46{也称为帕累托许可变化}如果一项变革或一个变化,可使一些人的福利增加又不会使其他人受损,那么这项变革或变化就增加了社会福利;。
14外部性:48经济主体对其他人产生的(有利或者有害)的影响。
15环境费用:51环境费用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指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后造成损失的货币表现;二是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的损失而应采取的防护治理以及其他相关工作所需的资金。
16环保投资:55环保投资是为了治理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而投入资金,用以转化为实物资产或取得环境效益的行为和过程。
17环保投资运行成本:58用于环境保护的项目和设施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人力成本,材料成本,维护成本和管理成本等,是环保投资项目和设施运行过程中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18环境效益:68是指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从而对人和其他生物产生影响的效果。
19环保投资效益:71环保投资效益是指在环境保护方面投入的资金所带来的效益。
20效益费用分析79:简称效费分析(BC分析)。
他是一项活动所投入的资金,或所需要的费用,与其所能产生的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
21效益费用比:82简称消费比,一般表达式22净效益:82【B-C】的一般表达式是:【B-C】=(B-D)-C23环境退化成本:83环境退化成本是指在目前治理水平下,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功能、人体健康、作物产量等造成的各种损害的货币体现。
24虚拟治理成本:84目前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按照现行的治理技术和水平,全部治理所需要的支出,不是实际支付的费用,虚拟治理成本的核算是以实际治理成本和污染实物量为基础进行的。
25机会成本:94从经济角度来说,放弃的其他使用机会中可能获得的最佳经济效益,称为所选择的这种使用机会的机会成本。
26排污权交易:通过为排污者确立排污权(这种权利通常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表现),建立排污权市场,利用价格机制引导排污者的决策,实现污染治理责任以及相应的环境容量的高效率配置。
27环境扣减指数315环境扣减指数是指虚拟治理成本占GDP的比例。
环境扣减指数=虚拟治理成本/GDP*100%。
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诠释了需要再付出多少才能将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质进行治理。
29绿色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对GDP指标进行有关调整后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
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环境成本(包括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较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
30环境承载力承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环境状态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也可以表述为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支持能力的限度。
31环境指标环境指标是反应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状况的工具。
3p原则:污染者负担原则,是指污染者应当承担治理污染源,消除环境污染,赔偿受害人损失的费用。
环境经济政策:是为了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目标,利用经济利益关系,对环境经济活动进行调节的一类政策体系。
广义:是指可以纳入经济范畴的经济政策,它是环境保护工作与经济工作相互交叉、结合的产物,反映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件的协调关系。
狭义:是指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投资、微观刺激和宏观经济调节等经济杠杆,调整或影响市场主体,使其产生消除污染行为的一类政策。
绿色保险:(环境生态保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环境风险管理的一项基本手段。
绿色贸易:是指在贸易中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和制止由于贸易活动而成的人们生存环境及身体健康的损害,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贸易模式。
排污收费:国家按照相关法令规定对排放污染物的组织和个人(及污染者)征收排污费的制度。
污染当量:根据各种污染物或污染物排放活动对环境的有害程度、对生物体的毒性以及处理技术的经济性,规定的有关污染物或污染排放活动的一种相对数量关系。
污染当量值:即表征不同的污染物或污染排放量间的污染危害和处理费用相对关系的具体值,单位kg。
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环境税:也被称为绿色税收,是指对环境保护有积极作用的税种。
广义指税收体系中与环境资源利用和保护有关的各种税种和税目的总称。
狭义指开发、保护和使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污染破坏程度进行征收的一种税收,即独立环境税。
第一章1.简述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10从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可知,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大气、水、土地等既是要的自然资源,同时又是组成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他们构成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所以两者是有联系的。
但是,自然环境是指在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而自然资源则是从人类可利用的角度定义的,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人类可以直接开发利用而产生经济价值的自然物质。
所以说,自然资源具有两重性,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是环境要素。
根据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结果,一般把环境影响分为两类:一类是环境污染,或称污染型影响;另一类是资源破坏,或称资源破坏型影响。
与其对应的环境要素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仅产生污染型影响的环境要素;第二类是既可以产生污染型影响,又可以导致资源破坏型影响的环境要素,这一类环境要素是在环境污染的同时,伴随着可利用的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第三类是仅产生资源破坏型影响。
第二章2.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21一种观点认为,环境问题是个污染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个技术问题,但是这个观点没有触及环境问题的本质。
另一种观点认为环境问题是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为其自身发展所进行的活动(主要是经济活动)与环境的承载力有限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矛盾的产物,是人与自然关系失调的结果。
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人类必须要改造环境,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排放废弃物。
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对人类活动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消极的限制作用。
解决环境问题的目标应该是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环境作用协调起来。
要实现这个目标,主要是明确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的正确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适的经济活动引起的。
2环境问题制约经济的健康发展。
3环境问题的解决一览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环境问题是由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产生的,环境问题的解决又依懒于人类社会经济科学的不断发展。
因此,必须从经济方面入手来解决环境问题。
说环境问题是个经济问题,但并不是说环境问题是个纯经济问题,环境问题也是个社会问题,因此认识和解决问题时必须重视这些问题。
3.简述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三种典型的模式。
221零增长模式。
也称为悲观派观点。
地球的容量是有限的,因而其所能提供与人口增长相适应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不能永远无限制的继续下去;否则,资源短缺、环境危机和人口爆炸会把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推向极致,从而导致地球毁灭,因此人类必须停止经济增长,即实行世界经济的零增长。
2无限增长模式。
也称为乐观派观点。
主要内容是,人类社会不仅可以摆脱对自然的依赖,还可以成为自然的控制力量。
科学技术可以是人类具有完全不受自然环境制约的生命活动能力。
因此,工业发展、经济增长不能也不会停滞,必须保持增长势头。
依靠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核心是人类社会经济可以无限制增长。
3可持续发展模式。
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首先强调发展,不能停止;第二要持续,不断前进。
打完是有限制,不能无限制,这个限制就是不能破坏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不能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4.如何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理解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30研究对象:一种描述是指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那之间的关系,实质是探索合理调节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之间的物质交换。
另一种是客观存在的环境经济系统。
即由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复合而成的大系统。
研究任务:主要研究任务就是如何正确的控制和调节环境经济系统,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求相对平衡,如何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提高人类生活水平进行经验总结、理论研究和工作指导。
通过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深刻认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寻求使经济活动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增长途径,寻求使环境保护工作符合经济规律的途径,以最小的劳动消耗取得最佳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探索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的科学发展途径。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不仅重视环境经济分析取得的近期效果,更注重长远效果,不仅重视环境经济分析取得的直接效果,也重视其产生的间接效果和波及效果。
环境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环境资源数量有限,又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一方面对环境改善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又会带来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