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6SrRNA_DNA分析的土壤微生物生态学效应_黄进勇

合集下载

16S rRNA基因技术在油藏微生物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16S rRNA基因技术在油藏微生物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收稿 日期 : 0 - - ; 2 6 22 修订 日 : 0 - -9 0 0 4 期 2 7 52 0 0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o5 64 1 ) 油藏环境 中采油功能微生物群落选择性激活条件 研究” “ N .00 0 3 “ ; 十一 五”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 目(0 6 A 0 B 2 “ 田采油综合节水技术开发”;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 大 20B B4 0 ) 油 “ 项 目( 0 3 A 1A 0 ) 中国大中型油 田勘探开 发关键技术研究 ” 20B 63 - “ 8 资助. 作者简介 : 包木太 ( 9 1 , , 17 一) 男 教授. - almta@m i OC eu c E m i bo al U .d .n : .
Vo . 5, . 1 1 No 3 S pe e 0 7 e t mb r2 0
文章编号 : 0 - 3 ( 0 7 0 - 6 -1 1 5 9 0 20 )3 3 9 1 0 0 0 0
1 Sr N 基 因技 术 在 油 藏 微 生物 生态 6 R A 研 究 中 的 应 用
( G )硫 酸 盐还 原 菌 (R 和 产 甲烷 古 菌 ( B) 是 这 个 生 态 系 统 中的 主 要 细 菌 群 TB、 S B) MP 等 落_. 4 但是 , J 油藏 中大 部分微 生物 类群具 有 不可培 养性 J表 现 出一种 “ 活 但不 能 培养 ” , 存 (i l bt och r l,B C) 态 , v be u nnu ua e V N 状 a b 传统 的培养技 术仅 能分 离 0 1 .%一 1% 的环境 微 生 0
集团油 田化学部 , 北京 10 2 ) 0 0 9
摘要 : 分子生态学技术 的发展大大促进 了人们对环境 中微生物群落的研 究, 也为 研 究油藏 微 生物群 落和 微 生 物采 油技 术 提 供 了一个 新 的工 具 , 其 1SrN 尤 6 R A

基于拟杆菌16S rRNA基因进行微生物溯源的研究进展

基于拟杆菌16S rRNA基因进行微生物溯源的研究进展

基于拟杆菌16S rRNA基因进行微生物溯源的研究进展
梁红霞;余志晟;刘如铟;张洪勋;吴钢
【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科学》
【年(卷),期】2018(38)11
【摘要】微生物溯源方法可利用粪便中的微生物区分来自人或动物的粪便污染.其中,拟杆菌以其丰度高、不能体外繁殖和宿主特异性强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溯源研究中.本文以拟杆菌16S rRNA基因为标记物,总结了拟杆菌及其标记物在环境中的衰减、拟杆菌引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溯源中的运用,可为粪便污染源解析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依据.
【总页数】10页(P4236-4245)
【作者】梁红霞;余志晟;刘如铟;张洪勋;吴钢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72
【相关文献】
1.16S rRNA基因序列在分枝杆菌分类鉴定的研究进展 [J], 刘佳文;吕红艳;吴雪琼
2.基于16S/18S rRNA基因文库技术研究酿醋大曲固态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演变 [J], 刘雄;甘兴;罗立新
3.基于16S rRNA基因分析双斑东方鲀肠道
微生物多样性 [J], 雷阳;王松刚;陈钰;姜尧;郑毅
4.基于拟杆菌特异性16S rRNA基因的塘坝型饮用水污染溯源研究 [J], 张曦;朱昌雄;冯广达;朱红惠;郭萍
5.基于16S rRNA基因的枯草芽孢杆菌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J], 李天芝;于新友;沈志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树林土壤细菌和古菌的16S

红树林土壤细菌和古菌的16S

红树林土壤细菌和古菌的16S红树林土壤中细菌和古菌的16S基因研究:揭示物种多样性与环境适应性红树林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富含生物多样性。

其中,土壤微生物在其生态功能的发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细菌和古菌的16S基因研究对于了解红树林的生态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红树林土壤细菌和古菌的16S基因,进一步理解其物种多样性与环境适应性。

在过去的研究中,已有多位学者对红树林土壤细菌和古菌的16S基因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通过基因测序技术,揭示了红树林土壤中细菌和古菌的物种多样性以及不同环境下的序列差异。

这些研究还对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的进化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对其功能进行了初步注释。

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测序,对红树林土壤细菌和古菌的16S基因进行测序分析。

我们收集了不同红树林土壤样本,提取其总DNA。

然后,通过PCR扩增16S基因片段,并进行纯化和建库。

采用MiSeq平台进行测序,得到原始序列数据。

通过分析原始序列数据,我们得到了红树林土壤细菌和古菌的16S基因序列。

进一步的数据处理和可视化分析显示,红树林土壤中存在着丰富的细菌和古菌物种多样性,且不同红树林间的物种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

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具有特殊适应性的细菌和古菌,例如能够在高盐度环境下生存的物种。

这些发现为我们深入了解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功能提供了基础。

我们的研究发现,红树林土壤细菌和古菌的16S基因序列在不同红树林间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它们对环境的适应性有关。

例如,某些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物种可能在其生境中具有更高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

我们还发现了一些与环境特性密切相关的功能注释,进一步证实了这些微生物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功能。

这与先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进一步证实了我们的结论。

通过对红树林土壤细菌和古菌的16S基因研究,我们发现其物种多样性与环境适应性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这些发现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也为今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基于16SrRNA测序技术的微生物组多样性分析研究

基于16SrRNA测序技术的微生物组多样性分析研究

基于16SrRNA测序技术的微生物组多样性分析研究第一章入门概述在微生物学领域,了解微生物组的多样性和组成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

通过对微生物组中微生物物种的鉴定和数量的测定,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态功能及其对宿主的影响。

而基于16SrRNA测序技术的微生物组研究,可以直接从微生物的遗传信息入手,不但速度快、准确性高,而且可以在不同层次上研究微生物组的多样性。

本文主要介绍基于16SrRNA测序技术的微生物组多样性分析研究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相应的应用。

第二章基本原理16S rRNA是所有细菌和古菌都具备的一种RNA,位于小亚基的30S核糖体亚基上。

其序列具有高度的起始和终止保守性,而在两端之间则存在一定的变异性。

早期16S rRNA序列的研究表明,它的高度保守性和存在变异性的特点可以用来鉴定不同的细菌和古菌,从而对微生物的分类、系统发育和进化关系进行研究。

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采用基于16SrRNA的高通量测序技术来研究微生物组的多样性和组成。

基于16SrRNA测序技术的微生物组研究,主要基于对微生物16SrRNA基因序列的测序和分析。

这种技术可以通过对不同体系样本中的微生物16S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获得大量的16SrRNA序列信息,从而对微生物组的多样性和组成进行深入研究。

第三章方法流程基于16SrRNA测序技术的微生物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样品采集、总DNA提取、16SrRNA基因的PCR扩增、高通量测序、序列质量控制、OTU聚类、分类学注释和多样性分析等若干步骤。

1. 样品采集微生物组研究的第一步是采集样品。

不同的研究目的和需要不同的样品类型,快速、高效、准确的样品采集对于后续的研究至关重要。

对于土样等环境样品,我们应该考虑样品中微生物细胞在不同深度的分布情况,采集不同深度的样品,尽可能地覆盖样品中的全部微生物种群。

对于丰富样品,如粪便、口腔、皮肤表面等,我们需要考虑样品中微生物群落在患者或者宿主的年龄、性别、健康状态等方面差异,采集不同个体的样品进行相应比较。

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其功能的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

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其功能的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

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其功能的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是指土壤中的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古菌和叶绿体、线粒体等小型生物)的总称。

它们以其丰富的分类、种群丰度和多样性,被认为是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和养分循环的关键因素。

因此,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其功能对于理解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和土壤质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基于16SrRNA等功能基因的测序技术,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迅速。

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从土壤样品中提取DNA或RNA,利用PCR扩增目标基因片段,并通过高通量测序仪器获取海量的序列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揭示出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丰度、功能以及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等信息。

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其功能的高通量测序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多样性分析:通过对测序数据进行聚类、物种多样性指数计算和Beta多样性分析等统计方法,可以了解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相对丰度等信息。

2.功能注释:通过比对测序数据与数据库中的功能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可以对土壤微生物的功能进行注释,如其参与的代谢途径、功能基因的存在与否等。

3.生态功能研究:通过分析测序数据中的功能基因组成和它们的相互作用网络等信息,可以预测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养分循环、有机物降解、抗性基因传播等功能的影响。

4. 基因表达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RNA-seq)等技术,可以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基因表达变化,以及参与重要生态功能的关键基因的表达情况。

5.网络分析和预测模型:通过将多个生态学和统计学方法相结合,可以构建微生物间相互作用网络,预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养分循环、有害物分解等功能,并为土壤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提供决策支持。

总之,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其功能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通过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丰度、功能以及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深入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并为保护、修复和提高土壤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16srrna基因技术在油藏微生物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16srrna基因技术在油藏微生物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16srrna基因技术在油藏微生物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16S rRNA基因技术是一种用于微生物分类和地球环境微生物
群落结构研究的重要方法。

在油藏微生物生态研究中,16S rRNA基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发现、鉴定和研究油藏中的微生
物群落。

首先,通过对油藏中微生物群落的16S rRNA基因进行测序和
分析,可以获得不同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信息。

这有助于了解油藏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相对丰度等关键生态信息,从而揭示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其次,16S rRNA基因技术可以用于鉴定油藏中的微生物。


过比对16S rRNA基因序列数据库,可以确定微生物的分类和
系统发育位置,从而识别油藏中存在的不同微生物种类。

此外,16S rRNA基因技术还可以帮助研究油藏中微生物的代
谢功能和生态作用。

通过分析16S rRNA基因的功能区域,可
以推断微生物的功能特性,如产酸、产气、产聚合物降解酶等,从而揭示微生物对油藏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转化、油藏酸化和生物降解等方面的影响。

综上所述,16S rRNA基因技术在油藏微生物生态研究中起着
重要作用。

它可以提供关于微生物群落结构、种类、数量和功能等方面的重要信息,有助于深入理解油藏微生物的生态特性和作用机制,为油藏开发和油藏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6SrRNA论文疾病诊断论文环境保护论文:16SrRNA基因应用研究进展

16SrRNA论文疾病诊断论文环境保护论文:16SrRNA基因应用研究进展

16S rRNA论文疾病诊断论文环境保护论文:16S rRNA基因应用研究进展【摘要】16s rrna分析的实验技术为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利用16s rrna 进行各种实验的研究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本文对16s rrna 基因的获得做一简单介绍,重点介绍16s rrna基因的应用。

16s rrna在细菌菌种鉴定、环境保护、疾病诊断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研究进展,不久的将来16s rrna基因将会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16s rrna;菌种鉴定;疾病诊断;环境保护前言随着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被应用于分子水平研究领域。

在这样的背景下,16s rrna基因的研究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16s rrna基因技术的应用在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种群分析、重要基因的发现、以及遗传物质在微生物之间或微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等方面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开辟了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新的领域。

关于16s rrna基因方面的综合性论述尚未见报道,本文将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必要的综合信息。

1 16s rrna基因的简介:细菌rrna按沉降系数分为3种,分别为5s、16s和23s rrna。

其中位于原核细胞核糖体小亚基上的16s rrna长约1540bp,结构和碱基排列复杂度适中,较易于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比较。

16s rdna是细菌染色体上编码16s rrna相对应的dna序列,存在于所有细菌染色体基因中,它的内部结构由保守区及可变区两部分组成,因此可用pcr扩增其相应的rdna片断,来快速、灵敏地检测样品中是否存在某些细菌或致病菌,或进行细菌多样性分析。

2 16s rrna基因在细菌菌种鉴定中的应用:1977年c.woese通过对各种生物的rrna进行分析,认为16s rrna 基因及其类似的rrna基因序列作为生物系统发育指标最为合适,提出了可将自然界的生命分为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三域(domain),揭示了各生物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使微生物学进入到成熟时期,因此许多研究采用测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的方法进行多样性分析。

土壤细菌16SrRNA基因变异型及其与植被的相关研究

土壤细菌16SrRNA基因变异型及其与植被的相关研究

土壤细菌16SrRNA基因变异型及其与植被的相关研究
杨官品;朱艳红;陈亮;薛小乔
【期刊名称】《应用生态学报》
【年(卷),期】2001(12)5
【摘要】绕过细菌的分离培养 ,直接提取土壤DNA ,扩增、克隆土壤细菌群体的16S核糖体RNA基因 (16SrD NA) .根据该基因各种变异类型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型性 ,分析土壤细菌分子遗传多样性及其与植被的相互关系 .植被的改变影响土壤养分 ,进而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 .土壤细菌遗传多样性和分化能反映植被的变化 .【总页数】4页(P757-760)
【关键词】细菌;16S核糖体RNA基因;限制性片段长度多型性;植被;变异类型;土壤养分
【作者】杨官品;朱艳红;陈亮;薛小乔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33;S158.381
【相关文献】
1.16SrRNA及相关技术用于临床细菌鉴定的研究进展 [J], 叶乃芳(综述);王中新(审校)
2.高寒草甸群落地表植被特征与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J], 王长庭;龙瑞军;王根绪;刘伟;王启兰;张莉;吴鹏飞
3.CPPS患者前列腺液细菌16SrRNA基因及白细胞数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研究[J], 陈修德;金讯波;夏庆华;赵勇;蒋绍博;郑宝钟
4.基于16SrRNA的肝郁血虚型失眠患者口腔微生态与中医舌象的相关性研究 [J], 刘梦;王曦廷;李峰;谭丽博;李杰;关静
5.土壤细菌遗传多样性及其与植被类型相关性研究 [J], 杨官品;男兰;贾海波;朱艳红;刘英杰;张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微生物生态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2]。

传统的微生物生态学技术包括显微形态观察,选择性培养基计数,纯种分离和生理生化鉴定[3]等。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大多数微生物不可培养,传统的方法不能够满足微生物生态研究的需要,使微生物生态研究一直较为落后。

近年逐步建立起来的16SrRNA/DNA实验技术则为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建立了对难以培养的微生物和不依赖于培养的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使关于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种群分析、重要基因的发现、以及遗传物质在微生物之间或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水平转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开辟了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新的领域。

1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是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由于微生物具有生存环境多样,生长繁殖快,适应性强,代谢途径多样以及生活方式多样的特点,使得微生物分布广泛,变异快,种类多,通过对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可以探知蕴藏其中的大量基因资源。

因此对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无论对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理解还是对微生物资源的利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4]。

但是,传统的分析方法是通过分离、培养和鉴定,需要一个非常复杂的形态特征鉴定和生理生化试验,这种方法试验周期长,工作量大,更重要的尽管是最复杂的组合,也难于将样品中的微生物全部分离,而且不能对分离物进行准确的鉴定,不能反映分离物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5]。

用分子生态学的方法可以直接从核酸水平对样品进行研究,通过提取样品中不同微生物的总DNA,然后进行分析,避免了样品中微生物的丢失,样品序列的多样性和不同序列的丰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始样品中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和丰度。

从而可以保证实验能更真实地体现研究对象的结构组成,因此分子生态学技术和研究策略在揭示自然环境中微生物多样性的真实水平及其物种组成上显示出了极大的优越性。

通过以土壤细菌16SrRNA基因的一段26碱基变异区为基因标签,连接成基因标签串测序,用标签类基于16SrRNA/DNA分析的土壤微生物生态学效应黄进勇,周伟(郑州大学生物工程系,河南郑州450001)摘要:基于16SrRNA/DNA分析的实验技术为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从而在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种群分析、重要基因的发现以及遗传物质在微生物之间或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水平转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分子生态;微生物生态;16SrRNA/DNA中图分类号:Q938文献标识码:AEcologicalEffectonSoilMicrobesontheBasisof16SrRNA/DNAAnalysesHuangJinyong,ZhouWei(Bioengineeringdepartment,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450001)Abstract:The16SrRNA/DNAtechniquehasofferedthenewapproachtoresearchonmicrobialecology.Onthebasisofthemethod,someconsiderableprogresshasbeenmadeinsomeaspectssuchasmicrobesdiversity,microbespopulationanalyses,discoveryofsomeimportmentgenes,andeffectonecosystemofhorizontalmovementofhereditarypropertybetweenthemicrobesorbetweenmicrobesandplants.Keywords:Molecularecology,Microbialecology,16SribosomeRNA/DNA基金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511530400)。

第一作者简介:黄进勇,男,1969年出生,河南周口人,博士学历,副教授,主要从事生态学、生物多样性研究。

E-mail:jinyhuang@zzu.edu.cn。

收稿日期:2005-12-14。

型、频率和多样性指数在分子水平描述土壤细菌遗传多样性,分析了土壤中细菌遗传多样性与植被类型之间相关性,发现土壤细菌遗传多样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等理化性质高度相关,不同的植被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决定细菌遗传多样性分化[6,7]。

通过直接从土壤中抽提总DNA,并对DNA中V-3可变区进行PCR扩增,然后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等对农田土壤微生物种类分布进行研究,陈灏等发现不同的农田土壤间细菌差异相当显著,同时他们通过对分离带的测序,进行了部分土壤微生物的系统分类,为农田土壤生态和高效氮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8]。

有学者用DGGE法分析了镉胁迫下稻田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发现土壤镉有效性的变化强烈影响土壤微生物基因多样性的变化,随着土壤中镉浓度的增加,对土壤中微生物基因多样性的影响也逐渐增强[9]。

Torsrik等研究了挪威等地的森林土壤样品,通过提取样品中的总DNA,然后用高压下将其剪接成分子量平均为420kD的DNA片段,测定热复性过程,得到Cot1/2的值。

结果显示,该土壤样品基因多样性是一般分离培养情况下得到的多样性的200多倍,显示出分子生态学技术在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优越性[10]。

Salles等用设计的伯克氏菌属(Burkolderik)特异性引物进行DGGE检测来分析两块草地中该属群落的多样性,揭示了主体与根际土壤样品中生物多样性的不同[11]。

2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与动植物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弊端,一方面它形态较小,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另一方面自然界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不能培养的微生物,这就给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带来极大的麻烦,而分子生态学的应用则正好为微生物分类提供了一个解决的途径。

通过对提取样品中特定的核酸片段,然后进行序列分析或比对,从而对未知微生物进行鉴定,并进一步确定其分类地位。

采用细菌16SrDNA通用引物和PCR扩增等方法,许飞等构建了南海南沙海区沉积物16SrDNA文库,并通过RFLP酶切分型对所获得的70个克隆进行测序,通过构建序列同源性矩阵和系统发育树图,发现该海域沉积物中变形细菌是明显的优势类群,α-Pro-teobacteria是深海沉积物中所特有的类群,是深海沉积微生物中的标志类群。

同时,作者从南沙海区获得的大多数16SrDNA序列,通过序列比对发现,所得的序列与发表在数据库中的16SrDNA序列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说明这些细菌在属种水平上完全不同,在这些未知种群中,蕴藏着目前还无法估量的资源,从而为开发利用这一特殊生态环境的微生物资源奠定基础[12]。

Nielsen用DGGE法研究变质的生物磷去除反应器中微生物的多样性,通过序列分析切下的电泳带,发现了一类与已知种类无密切关系的γ-变形菌[13]。

中国学者徐平等用包含16SrRNA基因v-2高变区在内的120bp长核苷酸序列,对300多株已知该区段序列的链霉菌进行分析,得到较为完整的系统进化树,确定了他们的分类地位[14]。

此外,通过对化学生物絮凝池活性污泥中优势菌种16SrDNA序列的分析,研究者发现这些优势菌种大多属于好氧菌群,而且基本上可以分为Acinetobacter属和Arcobacter属2大支[15]。

有人用DGGE法和纯培养法,对青海柯柯盐湖、茶卡盐湖底泥及周边土壤样品的细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两个盐湖存在大量的未知细菌,分离到的纯培养仅占实有细菌的小部分。

对12个菌株的16SrRNA基因克隆测序结果显示,其中一个属于Halomonadaceae科Halomonas属,其余菌株均属于Bacillaceae科,分属于Halobacillus、Sal-ibacillus、Amphibacillus、Virgibacillus、Gracilibacillus、Bacillus等6个属,从而确定青海盐湖确实存在大量的未知微生物[16]。

3微生物在环境检测与修复中的作用关于污染物对环境影响的生态效应,需要一个可被广泛采用并较准确的评价标准。

由于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在各种环境中普遍存在,能对环境的微小变化做出迅速反应,所以可用分子生态学的方法在分子水平对微生物区系变化进行分析,从而更准确更科学地对环境污染状况进行评估。

此外,微生物在对环境的适应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性,它能够迅速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对不利的环境条件进行修复,使生态维持平衡。

因此,用分子方法研究不同污染条件下的微生物,可以发现对特定污染物具有修复作用的微生物或基因资源,进而通过对特殊菌株的选育,或对这些基因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使其在污染物的修复中发挥独特优势,为环境修复工程提供良好的工具。

通过提取南极阿德雷岛沉积物柱状样各层次的总DNA,利用PCR-RFLP方法,对沉积物中的细菌多样性及分布进行微生物生态系统已经受到了人类活了研究,发现大量与降解有机化合物相关的细菌,表明阿德雷岛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但通过实验仅发现少量与重金属有关的菌株存在,说明该地区的重金属污染较轻,还没有严重影响微生物群落组成[17]。

有学者通过16SrDNAV3-PCR/TGGE指纹图谱技术对一个焦化工业废水处理系统两个功能不同的曝气池活性污泥的细菌种群结构进行了动态分析。

结合条带回收、克隆、序列测定等方法对TGGE条带的序列多态性和主要功能曝气池细菌种群多样性进行了探讨,以全面了解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动态变化关系,为实现对活性污泥优化操作奠定方法和理论基础[18]。

CoskunerG和CurtisTP于2002年用FISH技术原位鉴定了活性污泥中硝化细菌群落的组成和分布,为理解污水处理中氮素循环提供了重要的信息[19]。

Duarte通过PCR-DGGE研究取自含硫油浓度梯度污染的土壤和用含二苯噻吩石油处理的土壤小生态系的样品,结果显示,随着土壤中油含量的增加,分子群落轮廓中所检测带的数目减少,且含DBT石油处理后的分子群落随时间逐步改变,而未处理的多半是稳定的,这为检测石油对土壤的污染状况提供了新的思路[20]。

中国学者姚健等通过RFLP法对农用化学品污染的土壤微生物群落进行了分析,发现农用化学品的使用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DNA序列组成,并对微生物DNA序列多样性影响各不相同:在化肥污染条件下与无污染的土壤相比,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大大增加,而且化肥使微生物富集而一些物种丧失,而农药使微生物多样性增加[21]。

杨元根等通过对某一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DNA进行DGGE电泳,其电泳谱带显示,与DNA标志物相比,土壤样品微生物的DNA片段谱图明显不同,反映了它们之间DNA基因型的显著差异;而不同土壤样品间DNA反映出来的DGGE谱带却非常一致,说明其微生物在DNA上没有显著的改变,反映了该地区土壤中重金属的积累并没有导致土壤微生物在基因上的损伤[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