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抉择与作为
新区域主义理论浅析

新区域主义理论浅析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早期区域主义和新区域的形成背景和基本特征,并从这几个方面对比分析了新、旧区域主义的区别,梳理了新区域主义理论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标签:区域;国家;区域主义;经济合作“region”一词来源于拉丁语”reglo”,指的是某一行政区域或是由相似特征(Similar Feature)构成的地理区域,”reglo”的词源是”regere”,该词又有引导和管制的意思。
因此从词源上看来,区域一词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思,即地理位置临近并且联系紧密,拥有共同的区域观念意识,以及存在对区域范围内实行统一监管的机构。
区域主义则是关于区际关系的理论的总称。
一、Ⅱ战前的旧区域主义早在1664年,法国各省就签定了历史上最早的区域贸易安排协议,建立了关税同盟。
但在其后的两百年里区际贸易发展较缓慢。
直到1860年,英国和法国签订了以无条件最惠国待遇为基础的商业协定后,区域主义才在欧洲得到了迅速发展。
到20世纪初期,英国与46个国家、德国与30个国家、法国与20个国家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这些贸易安排极大地推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这一时期被经济史学家欧文称为渐进的双边主义时代(Progressive Bilateralism),它也引发了欧洲和全球的削减关税浪潮,其历史作用与意义堪与Ⅱ战以后的GATT相比。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区域贸易安排的发展进程。
战争结束后,区域主义迅速发展,且比上一阶段更加明显。
也就是说,区域内成员对区域协定外的成员更具歧视性,而且这个时期签订的贸易安排更加倚重政治因素,例如1928年法国与其殖民地国家签订的关税同盟、1932年英国与英联邦成员建立的英联邦优惠制度等,便是从巩固法英帝国控制势力的角度考虑的。
相比较于Ⅰ战前的区域主义,Ⅰ战后的区域主义的特点是,歧视性的贸易集团以及具有保护色彩的双边协定盛行,其本质是以邻为壑和贸易转移,结果自然是加剧了其间发生的经济大萧条造成的影响,激化了主要势力之间的政治冲突[1]。
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多层治理理论与欧盟经验

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多层治理理论与欧盟经验作者:王再文李刚来源:《当代经济管理》2009年第09期[摘要]多层治理是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区域合作协调机制。
在多层治理模式中超国家、国家和次国家、非政府组织等行为体共同参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其目的在于实现参与合作各方利益。
这一治理模式弥补了当前区域合作中出现的诸多缺陷和不足。
总结和借鉴欧盟多层治理的经验,将有利于我国区域合作的顺利发展,并有助于解决我国区域合作过程中所面临的体制上的矛盾和不足。
[关键词]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多层治理[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9-0048-06一、引言:当前我国区域合作面临的困境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区位优势异同、资源禀赋不一等各种原因,造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多元”结构。
有的省区富可敌国,有的省区尚处于温饱阶段,有的则位居其中,通过区域合作,建立区域间协调互动机制,是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
但是,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我国区域合作进展并不顺利,仅有的少数几个区域合作组织大多是形式重于内容,实际上还是“各自为政”,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导致我国区域合作面临着重重困境。
首先,区域合作中存在着“集体行动”困境。
著名经济学家奥尔森(Olson.Mancur)在其《集体行动的逻辑》中认为,在集体行动中,尽管成员的行为目标具有一致性,但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也不容忽视。
因为在一个较大集体中,利益冲突带给合作的破坏力往往大于利益一致带给合作的凝聚力。
原因有三个方面:其一是在区域合作中,可以预见的收益对于合作者来说是模糊的、笼统的。
这种具有不确定性的远期收益,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使地方政府自愿地支付一定的成本来参与合作;其二是缺乏合理的“选择性激励手段”。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0年的对外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我们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实现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完成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变,开创了全球范围内走开放式发展道路的成功范例。
过去30年的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加快了现代化进程,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显著提高,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历程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
30年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南方讲话和中国加入WTO,先后在全国形成新的思想解放,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进程。
以此为主线,对外开放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8至1991年以沿海地区开放为重点的探索开放阶段。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并明确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
这是30年来最早作出的对外开放重大决策。
1979年,广东、福建两省率先开放,对外经济活动实施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1980年5月,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导示范基地。
接着,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展开,到80年代末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沿海开放地带。
这一时期,我国抓住“亚洲四小龙”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
这一阶段的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样板和经验,度过了经济发展最为关键和艰难的时期。
第二阶段:1992-2000年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推进和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阶段。
东亚地缘政治环境和发展趋势

报告人:
***
小组成员:*************
一、东亚
“东亚”,亚洲东部的简称,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日本、韩国、朝鲜和蒙古 共五个国家。 但通常 “东亚”采用大东亚概念,即包括东北亚、东南亚地区国家,以及美国 和俄罗斯。
东亚五国
东南亚十一国
俄罗斯
美国
二、东亚地缘政治环境主要体现—经济与安全
1、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和参与建设东亚地区经贸合作机制,改变了过去东亚经济由美 国主导的局面,成为地区领导力量。 但正因为中国的这种崛起改变了亚太地区原有力量对比,促使美国增强在东亚地区的 战略介入力度,尤其包括“重返亚太”战略和“亚太再平衡”战略,即综合运用政治、经 济与军事手段,参与并领导塑造地区多边机制以应对中国崛起。 于是,当前东亚地区便形成了一种安全与经济相分离的二元复合式地区格局:安全问 题更多围绕以美国为中心的同盟体系,其中竞争多于合作;而经济问题则更多依靠中国经 济增长所发挥的引擎作用,合作多于竞争。
《 东 亚 地 缘 政 治 环 境 和 发 展 趋 势 》
T h e R e g i o n a l Tr e n d a n d P o l i t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o f E a s t A s i a
党
支
* * *
部
* *
例
* *
会
二零一六年十月七日
东亚安全问题四大国关系
美俄对抗 中美斗而不破 中日“对抗” 美日同盟 中俄战略协作
三、东亚经济与安全发展趋势
1、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博弈 近年来,地区范围内出现了以美国为主导推进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以东盟 和中国为中心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等“巨型FTA”合作构想。 在奥巴马政府的“重返亚太”的战略格局中,TPP占有重要位置。在美国的力促下,美国、 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墨西哥、智利、秘鲁、文莱 这 12 国经过近五年的艰苦谈判于 2015 年 10 月就协议达成一致,实现成员国之间商品与服务关 税减让,降低其他部门门槛,制定新的经贸规则。 同一时期,在东盟等地区国家的倡导下, RCEP 合作框架协议应运而生,这一合作倡议涵 盖东盟10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若能顺利推进,将形成GDP总量 达 23 万亿美元的世界范围内最大的贸易区。虽然这两大机制在成员国构成上存在一定的重叠, 并都认同将构建亚太自贸区作为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目标,但在表现出互补性的同时,更多 是两者的差异为地区经济合作带来的不确定性,东亚国家不得不在标准一高一低,以TPP为代 表的美国道路还是以 RCEP 为代表的中国道路中进行艰难抉择,加重地区经济合作过程中的大 国博弈色彩。
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经济面临的新挑战及应对

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经济面临的新挑战及应对引言:全球化,数年前就冲击着我们的耳膜,已经不再陌生。
它是生产力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推动了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有效流动和合理配置,使各国从中获得规模效益和国际分工的利益,可以说,它是“一艘不得不乘坐的船”。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然而,居安思危,冷静下来思考,我们在这股浪潮中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世界工厂外资人口坎昆会议发展家发达国家一、持续高增长的背后――面临“南北”两方的夹击1979-2000年我国经济增长率达到9.5%,为世界之最,对外贸易蓬勃发展,贸易地位也由1979年的世界第27位上升至的第4位,并在2003年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进口国,吸引外资自1993年以来连续处在发展中国家东道国的首位,截至2003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5015.76亿美元。
经济全球化在这如此骄人的“硕果”中所起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我们在充分利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分得了经济利益的“蛋糕”。
然而,辉煌的背后我们却面临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南北两方的夹击。
自2001年尤其是9.11事件以后出现了世界性通货紧缩,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经济滞胀甚至出现下滑,就业压力增大,而中国却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发达国家为了维护本国市场,加大了对国外产品的歧视力度,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采用了更为隐蔽的方式如环境保护措施、技术认证与安全标准、反倾销、保护知识产权等。
作为始作俑者的发达国家将矛头大多对准发展中国家,近几年发达国家对中国提起了多起涉及倾销、环保、技术标准的出口贸易的诉讼案,这是我们不得不应对的。
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今天,已有大批发展中国家走上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发展战略,从而导致了一般制造业生产的生产能力过大和激烈竞争,这一发展战略走到了一个困难的阶段。
比如印度近年来就备受关注,形成了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威胁,许多外国投资已由我国转向印度,发展中国家也在向我们提出挑战。
中国和平崛起

在人类历史上,后起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严重失衡,甚至引发世界大战。
德国和日本就是例证。
前苏联在这方面也有深刻的历史教训。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中国不会重蹈覆辙。
自从1978年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以来,中国走上了一条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时代条件下,中国不会也不需要通过挑战现存的国际秩序,更不会也不需要采用争霸或损害别国利益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新就新在它将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超越后起大国传统的崛起之路,不是通过军事扩张、掠夺资源、争霸或称霸,而是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内需,改革创新,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在与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更不是相背离的历史进程中,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独立自主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促进国际社会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争取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总目标。
正因如此,中国对内寻求和谐,对外寻求和平。
中国需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会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胡锦涛主席2005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上指出:“新的世纪为人类社会发展展现了光明前景。
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为此“中国将始终不渝地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的外交工作的目标是要积极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并与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编辑本段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取向建立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大国关系。
中国作为后起的大国要和平崛起必须妥善处理大国关系,以减少阻力,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冷战结束后,世界上大国之间的关系已发生深刻的变化。
中国要致力于建立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为主要特征的,具有建设性的新型大国关系。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探讨

编辑。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作为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的过渡和补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继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之后,建立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近来也呼声高涨,但是东亚各国之间所特有的一些状况依然对一体化进程造成了不小的阻碍。
一、东亚区域合作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影响因素首先分析一下外部因素:(1)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飞速发展,导致国际市场的竞争与风险加剧,特别是在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中,由于巨额游资充斥其间,如果某个国家金融体系不够完善、金融机构的管理水平不够高,就有可能使投机者有机可乘,从而给该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动荡。
而东亚地区大部分国家还处在发展中国家水平,其金融制度、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会面临较大的风险,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诠释。
在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前,东亚任何一国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迫切需要紧密合作来共同面对机遇与挑战。
(2)作为上世纪末经济全球化浪潮过渡和补充的世界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合作浪潮汹涌澎湃,加上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大大激发了东亚国家加强区域合作的积极性,增强了它们对区域合作的信心。
当初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使该地区形成了约3.6亿人口的大市场,内部贸易额达到2250亿美元,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2万亿美元,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30%。
而东亚地区如果能形成这样的自由贸易区,则会形成约19亿人口的更大市场,内部贸易额必定会大幅度上升,运行良好的话就有可能会取得超过nafta的成就,这极大地诱惑了东亚各国。
在外部因素驱动的同时,东亚各国自身对区域合作意识的加强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东亚整体意识”在区域内达成了共识,寻求区域竞争力已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
很长一段时间,东亚被“割裂”为东南亚和东北亚,两者之间来往很少,个体意识较强,东南亚国家更多的是寻求内部合作。
从1967年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到1992年实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到如今东盟自由贸易区进行得有声有色,其内部贸易确实做得不错,但其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与东北亚国家的合作却十分有限,危机爆发后,东盟国家发现东北亚国家也被波及,这让它们了解到东亚各国的经济依存度其实是较高的,加上中国在危机期间毫不犹豫地向东南亚受灾国伸出援手以及所表现出的一种负责任的大国姿态,让东盟国家转变了地域观念,将自身置于东亚整体区域之内,转而谋求区域合作机制以提高整体竞争力,这种主观意识的转变奠定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
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实施——以苏丹达尔富尔危机为例

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实施——以达尔富尔危机为例改革开放以来,近20年高速发展积累的成果引来了世界对中国崛起的热议。
1对于世界的担忧与疑惑,中国根据自身和平发展的性质与全球化背景的现实,提出中国和平发展战略。
该战略的提出与完善历时近3年,表明了中国的审慎,其战略内容与意义在当时及此后的外交中逐一得到体现,中国参与解决达尔富尔危机即是一例。
2003年2月爆发的苏丹达尔富尔危机本与中国没有任何直接关系,同美国、欧盟、非盟一样,中国并非该危机中的任一当事方。
然而,在该危机迅速国际化背景下,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很快深刻地卷入到了这场极其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之中。
截止2011年1月29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就达尔富尔危机发表的最新讲话,该危机已从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
2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与苏丹政府有紧密经济政治联系的为数极少的大国之一,尤其是作为占其石油出口绝大份额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身份的中国,如何在坚持和平发展战略的框架下参与解决达尔富尔危机就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
一、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提出及内涵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一直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该政策既是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继承,也是在新时期的发展。
该外交政策的高效执行维护并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与周边环境,有效地服务了中国自身的发展。
(一)和平发展战略的提出近20年来高速的经济发展迅速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中国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世界上各种关于中国崛起的观点纷纷呈现。
其中尤以坚持现实主义观点的中国威胁论影响最大。
源于日本、在美国热炒、对东南亚国家具有深远影响的中国威胁论忽视中国和平发展的本质,错误总结中国与世界尤其是邻国的历史,一味强调权力政治,极大地干扰了国际视听,对中国的和平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就在“较长时间内不会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可能的”基础上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的论断。
国际经济合作复习资料_普通用卷

国际经济合作课程一单选题 (共38题,总分值38分 )1. 在美国发行和销售的存托凭证通常用()表示(1 分)A. GDRsB. UDRsC. DARsD. ADRs2. 麦克杜格尔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试图用()来阐述国际投资对国际经济整体、投资国、东道国三方的影响(1 分)A. 数学模型B. 利差C. 汇率变化D. 生产要素的变异3. 加拿大政府在瑞士债券市场上发行的以美元为面值的政府债券属于()(1 分)A. 扬基债券B. 外国债券C. 欧洲债券D. 瑞士债券4. 下列国际跨国银行的投资理论中,国际间接投资理论是()(1 分)A. 比较优势理论B. 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 折衷理论D. 内部化理论5. ()是投资主体将其拥有的货币或产业资本,经跨国流动形成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或金融资产,并通过跨国经营,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活动(1 分)A. 国际直接投资B. 国际投资C. 国际间接投资D. 国际兼并6.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规定分期缴纳出资额的,合资各方第一期出资不得低于各自认缴出资额的()(1 分)A. 10%B. 15%C. 25%D. 51%7. 国际投资的根本目的在于()(1 分)A. 加强经济合作B. 增强政治联系C. 实现资本增值D. 经济援助8. 采用要约收购时,当收购者持有目标公司的股份达到()时,需要向目标公司的所有股东发出全面收购要约(1 分)A. 30%B. 5%C. 75%D. 90%9. 根据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规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方投资至少应()(1 分)A. 10%B. 35%C. 25%D. 49%10. ()是股份公司发给投资者用以证明投资者对公司资产拥有所有权的凭证(1 分)A. 债券B. 股票C. 贷款凭证D. 混合贷款凭证11. 加拿大政府在瑞士债券市场上发行的以美元为面值的政府债券属于()(1 分)A. 扬基债券B. 外国债券C. 欧洲债券D. 瑞士债券12. 国际经济活动中,由于未能预计的汇率变动,而对国际投资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称为()(1 分)A. 政治风险B. 经营风险C. 汇率风险D. 汇兑风险13. 设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投资总额为2000万美元,其注册资本至少应达到()万美元(1 分)A. 666B. 800C. 1000D. 140014. 麦克杜格尔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试图用()来阐述国际投资对国际经济整体、投资国、东道国三方的影响(1 分)A. 数学模型B. 利差C. 汇率变化D. 生产要素的变异15. 根据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规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方投资至少应为()(1 分)A. 10%B. 15%C. 25%D. 49%16. BOT项目融资,通常有项目所在国政府或所属机构为项目的建设和销售提供()为项目融资的基础(1 分)A. 特许协议B. 股本金C. 设备支持D. 保险金17. 以证券承销、经纪为业务主体,并可同时从事收购策划、咨询顾问、资金管理等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在美国叫做()(1 分)A. 证券公司B. 实业银行C. 投资银行D. 有限制牌照银行18. 下列()种租赁方式是完全付清式租赁(1 分)A. 融资性租赁B. 经营性租赁C. 售出回租租赁D. 维修租赁19.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期满需要延长期限的,应在期满前()天提出申请,报审批机关批准(1 分)A. 30B. 90C. 120D. 18020.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口商应选择下列()种货币计价(1 分)A. 有上浮趋势的货币B. 有下浮趋势的货币C. 币值大幅度上下波动的货币D. 币值基本不变的货币21. 下列半官方国际投资机构中,区域性金融及合作援助机构是()(1 分)A.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B. 亚洲开发银行C.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 世界银行22. 下列()种风险不属于汇率风险(1 分)A. 交易风险B. 折算风险C. 经营风险D. 经济风险23. 内部化理论的思想渊源来自()(1 分)A. 科斯定理B. 产品寿命周期理论C. 相对优势论D. 垄断优势论24. 当债券的票面利率高于市场利率,则该债券可()发行(1 分)A. 折价发行B. 平价发行C. 溢价发行D. 可以25. 下列不属于非股权参与下实物资产的营运方式()(1 分)A. 国际合作经营B. 国际合资经营C. 国际工程承包D. 补偿贸易26. 国际投资时投资者对东道国投资经济环境首要考虑的经济政策是()(1 分)A. 产业政策B. 税收政策C. 外资政策D. 外汇政策27. 下列()种风险不属于汇率风险(1 分)A. 交易风险B. 外币折算风险C. 经营风险D. 经济风险28.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外方投资者不能以下列哪一种()作为出资方式(1 分)A. 专有技术B. 租赁设备C. 原材料D. 商标权29. 设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投资总额为2000万美元,其注册资本至少应达()万美元(1 分)A. 666B. 800C. 1000D. 140030.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外方投资者不能以下列哪一种()作为出资方式(1 分)A. 专有技术B. 租赁设备C. 原材料D. 商标权31.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期满需要延长期限的,应在期满前()天提出申请,报审批机关批准(1 分)A. 30B. 90C. 120D. 18032. 政府贷款是期限长、利率低、优惠性贷款,贷款期限可长达()(1 分)A. 10年B. 20年C. 15年D. 30年33. 下列()种租赁方式是完全付清式租赁(1 分)A. 融资性租赁B. 经营性租赁C. 售出回租租赁D. 出租34. 下列各项中()属于跨国公司股权安排下的国际直接投资行为(1 分)A. 独资经营B. 合作经营C. 许可证经营D. 特许经营35. 一般而言,只有在至少()个国家或地区设有分行或附属机构的银行才能算作是跨国银行(1 分)A. 4B. 8C. 6D. 536. 下列选项中,属于期权类衍生证券是()(1 分)A. 存托凭证B. 利率上限或下限合约C. 期货合约D. 远期合约37. ()是投资主体将其拥有的货币或产业资本,经跨国流动形成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或金融资产,并通过跨国经营,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活动(1 分)A. 国际直接投资B. 国际投资C. 国际间接投资D. 国际兼并38. 当债券的票面利率高于市场利率,则该债券可以()发行(1 分)A. 折价发行B. 平价发行C. 溢价发行D. 都可以二多选题 (共10题,总分值10分 )39. 契约式进入的主要方式有()(1 分)A. 生产合同B. 许可贸易C. 特许经营D. 战略联盟E. 国际分包40. 发行外国债券的主要市场在()(1 分)A. 美国B. 英国C. 瑞士D. 日本E. 德国41. 跨国经营往往伴随着资源的转移,其中()属无形资产的转移(1 分)A. 专利技术B. 专有技术C. 经营方法D. 管理经验E. 商标42. 融资租赁的特点有()(1 分)A. 至少有三方当事人B. 租期较短C. 完全付清租赁D. 承租人可中途解约E. 承租人不得中途解约43. ()都属于境外货币市场(1 分)A. 欧洲货币市场B. 亚洲美元市场C. 欧洲债券市场D. 杨基债券市场E. 巴拿马离岸金融市场44. 在我国的补偿贸易业务中,常用的补偿方式有()(1 分)A. 以我国现有的大量出口商品补偿B. 以间接产品补偿C. 以直接产品补D. 混合补偿E. 部分补偿45. 影响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有()(1 分)A. 国际收支B. 利率水平C. 人口增长率D. 物价水平E. 税收46. 跨国公司在面临的风险因素有()(1 分)A. 政治风险B. 法律风险C. 汇率变动风险D. 利率变动风险E. 通货膨胀率变动风险47.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下列文件、证明、报表中()需要经过中国注册会计师验证,并出具证明方为有效(1 分)A. 企业的章程、协议B. 合资企业的出资证明书C. 合资企业的年度会计报表D. 合资企业的清算会计报表E. 合资企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48. 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作为出资的工业产权或专有技术,必须符合的条件包括()(1 分)A. 能生产中国急需的新产品B. 能显著改进现有产品性能、质量,提高生产效率C. 能显著节约原材料、燃料和动力D. 能生产出口适销产品E. 能填补国内空白三计算题 (共7题,总分值7分 )49. 某外资项目,准备采用总承包方式,该项目总投资4500万元,计划分三次支付,签约时支付1500万元,第三年年末支付1500万元,第四年竣工后再支付最后的1500万元,为确保资金的落实,要求签约时筹足全部资金,未支款暂存入银行,4年内银行年利率平均为10%,问签约时应筹集资金多少(1 分)50. 某企业生产轿车,年产10万辆,售价3000美元/辆。
第07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
列宁提出了 在社会主义 制度下对抗 消失了矛盾 还会存在的 观点。
斯大林在早期认为精神 上和道义上的一致是苏 维埃社会发展的动力, 晚年认识到社会主义制 度下仍存在生产关系和 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一、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2.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主要原则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 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 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的重要结合点。
三、中国模式的改革道路
1.激进改革与渐进改革 ——激进改革(也叫休克疗法):通过迅速而猛烈 的一步到位的市场化改革,使整个计划经济体系在 瞬间崩溃,然后在市场经济基本原则的作用下,迅 速形成市场秩序。 ——渐进改革:在较长时间内通过逐步利用市场经 济因素,通过人为的有意识的培育,在一个相当长 时间的过渡时期后最终建立起市场经济制度。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生的深刻 改变我国社会贫穷落后状态的革命性变革,它的 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 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 方面的体制,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区 内地。
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2.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 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 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 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 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 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 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 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抉择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抉择作者:徐绍史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5年第30期核心要点: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一带一路”战略借用古丝绸之路这一历史文化符号,但内涵更为丰富、寓意更为深远,既有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考量,也有政治、外交方面的考虑;既是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也是当前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一带一路”建设,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全方位开放的“先手棋”,涉及范围广、领域多,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加快建立适应全方位开放新要求的体制机制。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伟大战略构想,也是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和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当下、谋划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构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顶层设计,是参与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主动作为,是助力实现“中国梦”的重大举措。
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一、深刻认识“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一带一路”战略借用古丝绸之路这一历史文化符号,但内涵更为丰富、寓意更为深远,既有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考量,也有政治、外交方面的考虑;既是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也是当前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心得体会二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心得体会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2023年10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二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出席高峰论坛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并为来华出席高峰论坛的嘉宾举行欢迎宴会和双边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年是我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
这个倡议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探索远亲近邻共同发展的新办法,开拓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
”十载栉风沐雨,十载春华秋实。
从积极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到启动大批务实合作、造福民众的项目;从构建起全方位、复合型的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到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守望相助、共克时艰,为全球抗疫合作和经济复苏作出重要贡献……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实现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目标,探索了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同共建国家互利共赢,开创了共同发展的新前景。
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各方携手加强互联互通、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实现共同繁荣的机遇之路,是中国同世界共享机遇、共谋发展的阳光大道。
“一带一路”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各方的合唱。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一带一路'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
所有感兴趣的国家都可以加入进来,共同参与、共同合作、共同受益。
”10年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建“一带一路”跨越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不同发展阶段,致力把共建国家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坚持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互学互鉴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不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让团结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对抗、包容代替排他;倡导多边主义,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各方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2008江苏如皋产学研合作北京行侧记

. 皋 市领 导 班 子 对 产 学研 合 作 的 深 层次 认 识 和 理 论 联 系 实 际 的 良好 作风 ; 次 “ ”都 得 到 了有 关 领 导 和专 家 『 如 每 行 充 首肯 和 高 度 评 价 ,认 为 如 皋市 在 产 学 研 合 作 中做 到 了立 足 现在 、放 眼 未来 。 分
l十 般窟 l 、 , 、叭 田科 案 …… 一 、
- 、
产 学 研 合 作
i u t — nv ri - e e rhIstt n s yU i s yR s ac  ̄ d r e t n u
育规 模 企 业 2 0家 其 中 国家 级 、 院所共 达成合 作意 0
斤 台 :创 建 了 4 平 5家 省 、市 级 农 业 复 合绝 缘 子 ” 2 等 4 斗 示 范 园 区 :连 续 举 办 了 十 一 届 项 合 作 协 议 在 大 技
至 技 术 洽 谈 会 .并 举 办 了南 京行 、 会 上 进 行 了 集 中 济 二 海行 和 此 次 北 京 行 等 产 学研 活动 。 签 约 。 记 者 了 解
推动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
20 0 8江 苏 如 皋 产 学 研 合 作 北 京 行 侧 记
■ 本 刊记 者 张家驹 许 鹏
行 。 次 交流 。科 技部 党组 成 员 、 技 日报 社 此 科 北 京 行 社 长 张 景 安 , 中 国产 学 研 合 作 促 进 活 动 将 会 常 务 副 会 长 段 瑞 春 ,科 技 部 国 家
哏 、 施举 措 和 对 区域 经 济 发 展所 起 到 作 用 的 认 识 并不 低 , 光 实 关键 是 突 出 了创新 , 种 创新 集 中体 现 在 “ 次 行 ” 这 几
,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应怎样把握和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应怎样把握和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抉择,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所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西方化和美国化的暗流趋势,我们要有一种十分清醒的认识,从而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使之立于不败之地。
当今的时代是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时期,我国处于这样的时代,体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与矛盾,而要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正确的理解全球化经济对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先提出重点。
本文将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与产生原因开始,引出经济全球化对于我国的机遇与挑战的表现,最后论证我们正确理解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机遇与挑战问题的必要性。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机遇,挑战一、经济全求化与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背景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
这一概念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不过早在19世纪末就曾出现贸易与投资高度自由化的世界市场,但这一进程被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打断了。
近20年来,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国际商业贸易高速增长,国际投资日趋活跃,金融国际化加速发展,国际互联网迅速扩。
纵观世界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难以阻挡的世界性进程,也是一把“双刃剑”,对接受者来说利与弊兼而有之。
它为世界各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发展中国家可以充分利用“后发性优势”,广泛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
但全球化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利因素和风险。
由于经济和科技水平的相对落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总体上处于不利地位,不仅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和技术优势的巨大压力,而且带来国家经济安全的风险,甚至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稳定。
政府经济管理学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的无分。
1.政府经济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A.外在要求B.客观要求C.内在要求D.主观要求2.国家、企业、劳动者三者关系的核心是()A.权利与义务的问题B.责任、权力和利益的问题C.利益与责任的问题D.责任、风险、收益的问题3.在政府经济管理的基本功能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A.组织B.协调C.计划D.决策4.市场秩序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是()A.市场法规和经营方式B.等价交换和平等竞争C.主体行为和客体规则D.公平交易和公开信息5.政府为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应该坚持的原则是()A.合理、合法B.按劳取酬、多劳多得C.效率优先、兼顾公平D.协调、平衡发展6.在我国代表国家履行国有企业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的是()A.人大B.人在常委会C.党委D.政府7.在我国政府组织系统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属于()A.宏观经济决策系统B.宏观经济调控系统C.专业经济管理系统D.社会发展管理系统8.若某城市的常住人口为60万人,外来人员15万人,劳动力总数为30万人,失业人数为3万人,该城市的失业率为()A.1% B.5%C.10% D.25%9.在存在厂商、消费者和政府的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是()A.Y = C + I + G B.Y = C + S + T + MC.Y = C + I + G + X D.Y = C +I10.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是()A.税种B.税目C.税率D.纳税人11.世界各国的商业银行一般采用的组织制度是()A.单元银行制B.总分行制C.代理行制度D.连锁银行制度12.西方国家中央银行控制信用、调节货币供应量最有效的方法是()A.公开市场业务 B.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C.调整再贴现率D.调整市场利率13.关于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第一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先上升后下降B.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先下降后上升C.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先上升后下降D.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比重有不断上升态势14.工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是()A.工业结构是朝着由以原材料工业为重心向以加工工业为重心的结构演进B.工业结构是朝着由以重工业为中心向以轻纺工业为中心的结构演进C.工业结构是朝着以资金密集型工业为主向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结构演进D.工业结构是朝着以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向以资金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结构演进15.有关幼稚产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幼稚产业是指那些现阶段规模虽小,但技术先进的产业,它们往往有可能成为主导产业B.政策扶持与产业组织合理化并行,是我国设计幼稚产业扶持政策时应遵循的原则C.对于那些规模偏小,但代表一国经济发展战略趋势的产业,扶持的重点主要应放在扩大产业规模和提高经济效益上D.幼稚产业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扶持,不必重视其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问题16.居民因拥有国外金融资产而得到的收益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应被归于()A.资本项目B.金融项目C.收益D.服务17.下列关于外汇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现代国际经济活动中,用于支付的外汇手段绝大多数是外币现钞B.由于美元是一种国际储备货币,故美元也是美国的外汇资产C.外汇必须是可自由兑换成其他支付手段的外汇资产D.记账外汇是指企业在账务处理中用来记账的外汇18.下列哪一项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的新特点?()A.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形式 B.发展中国家吸收的国际直接投资占国际直接投资总额的四分之三 C.国际投资与国际技术**日益明确分开D.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19.关于对自然垄断者的微观经济规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为避免自然垄断者限制产出并抬高价格,政府应进行价格规制 B.自然垄断产业的投资巨大,回收期长,进入门槛较高,故政府无需进行进入规制C.优胜劣汰是市场法则,因此政府对自然垄断产业不需设置退出壁垒D.专利权制度是自然垄断产生的原因之一,故政府规制本身也会导致资源的不当配置20.直接互动关系是政府规制机构、企业和消费者之间()A.按照司法程序发生的关系B.按照行政程序发生的关系C.依据市场原则发生的关系D.依据公开听证发生的关系21.传统微观经济规制的失灵主要表现在()A.自然垄断B.逆向选择C.外部性D.寻租行为22.政府规制的核心内容是()A.进入规制B.价格规制C.退出规制D.投资规制23.西方国家放松经济性规制所产生的影响表现在()A.降低了收费或价格水平 B.企业技术进步缓慢甚至停滞 C.服务与价格体系多样化的进展缓慢D.市场秩序混乱,产品质量下降24.竞争激励和诱导激励这两种规制方法的实质是()A.赋予被规制企业较多的自主选择的权利B.鼓励被规制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降低成本C.提高政府规制机构的可信度D.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两者的互相配合25.下列属于消费外部性较大但排除成本较低的公共产品是()A.垃圾处理B.福利服务C.保险D.公共安全26.国内F 管理学院的教学大楼由美国M建筑设计院进行方案设计,它属于下列国际技术贸易方式中的()A.许可贸易B.技术咨询C.有偿(管理)技术服务D.合作生产27.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非歧视性原则又称为()A.公平贸易原则B.透明度原则C.贸易自由化原则D.无差别待遇原则28.以下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表述正确的是()A.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关于区域经济在未来三年内如何发展的战略规划B.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对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进行全局性、综合性的谋划和部署C.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具有区域性和引领性的特性D.以上都不对29.按照经济区的定义与分类,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设立的经济特区属于()A.特殊经济区B.部门经济区C.流域区D.综合经济区30.按照迈克尔。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以及今后的抉择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以及今后的抉择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集中表现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些环节和方面又都集中在经济体制上,因此,我们改革经济体制,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
这种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为了大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首先,实现了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
其次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再次,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最后,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长足发展。
现在我国的改革面临比较复杂的形势:一方面,国内发展和国际形势对经济体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社会经济发展仍然有许多体制性障碍,迫切要求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虽然取得了诸多的成就,但是在改革中也暴露出来很多的问题和矛盾。
一、贫富差距拉大。
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
平均主义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居民收人分配差距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中国已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国家。
贫富差距在我国的表现如下:1、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
2、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
3、区域间贫富差距扩大。
二、就业形势严峻。
当前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外交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那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将经历何种机遇,同时又会面临怎么样的挑战呢?一、从机遇方面看,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局势的缓和,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在多极格局中,中国对国际战略平衡的影响已比过去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也得到提高。
特别是在亚太地区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合作体系,没有中国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从挑战方面看:第一,是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保护主义盛行,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第二,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也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制约。
第三,少数发达国家推行一种新的强权政治,施加种种压力,企图迫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
第四,中国经济有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
开发人力资本,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并不断寻找替代,这是中国经济长期要解决的问题。
通货紧缩、投资不足和失业压力则是短期要解决的问题。
从两个方面看,非注意新经济不可。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人口压力。
我们的自然资源总数还可以,但人均拥有量就少得可怜,而且实现工业化所付出的环境代价也相当高。
优势是有大量的劳动力。
要靠体制和改革、教育、科技来充分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
解决这些长期面临的问题,新经济带来了机会。
从短期看,目前中国面临着传统经济结构调整的极大困难。
从中国经济结构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抓住新经济,因为有很多问题是原有经济结构调整怎么也解决不了的。
中国目前的状况使我们没有理由对新经济不加以重视,里面可能包含的机会,要去抓,要是不抓肯定会错过某种机遇的。
第五、因特网经济对中国的意义。
中国因特网经济虽然目前刚起步,但有战略性意义。
第一个意义,新经济不单单是网络经济,关键是网络里流的什么东西,它可以扩大知识的扩散,这一点对中国非常重要。
区域协调发展对中国经济稳定和增长的作用及策略研究

区域协调发展对中国经济稳定和增长的作用及策略研究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不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是促进中国经济稳定和增长的关键所在。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中国经济加速升级的战略抉择,更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在于能够打破地区之间的壁垒,增强地区间经济联系,促进区域双赢,进而实现国家整体的稳定和发展。
在中国的实践中,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推进区域内的互利共赢,更为重要的是在均衡发展的前提下推动乡村振兴。
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中,东、中、西、东北、中南地区是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各自实施着不同的政策,这种形式只能局限在当地经济的发展并不能对国家经济的整个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中国提出了“协调发展”这一概念。
二、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区域协调发展虽然有利于全国各地城市和地区间的互通有无,但是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例如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资源利用质量低下和节能减排难题等。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普通面临的问题在于政策协同不力,从而形成了“政策隔离”的状况。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策略为了推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首先,要重视和强化政策协同。
因为当前区域协调发展的瓶颈主要在于政策协同不力,也就是政策隔离,所以需要重视和强化政策协同,提高宏观调控能力,使发展环境更加透明和有序。
2. 其次,在区域之间加强人才交流。
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最大资源,只有通过人才的交流,让最优秀的人才能够在不同的区域内共同发挥其才智,才能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实现共赢。
3. 从政府层面审视,政府的规划能力是极为关键的。
同时,政府也要在区域发展的具体实现上给予一定的资金与物质上的支持。
政府应当注重在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管理政策方面的机制建立,全方位地考虑整个地区的发展情况。
4. 加快贸易自由化进程。
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开放程度,加强国际合作,吸引foreign live to invest,拉动区域、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合作还是竞争:恰巴哈尔港与瓜达尔港的大国战略博弈

合作还是竞争:恰巴哈尔港与瓜达尔港的大国战略博弈1. 引言1.1 背景介绍恰巴哈尔港位于巴基斯坦的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地处瓜达尔港以西大约470公里,是印度洋上的一个重要海港。
自从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启动以来,恰巴哈尔港逐渐崛起为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港口城市。
与此瓜达尔港位于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瓜达尔市,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节点之一,也被视为中国在印度洋的门户。
深入探讨恰巴哈尔港和瓜达尔港所蕴含的战略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对于了解当前国际政治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分析恰巴哈尔港和瓜达尔港的战略重要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合作潜力和竞争现状,从而探讨大国在这一地区的政治角力。
1.2 研究意义研究恰巴哈尔港与瓜达尔港的大国战略博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首先,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海洋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恰巴哈尔港和瓜达尔港作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两大重要港口,其地缘位置优势和海洋运输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印巴及周边国家的经济命脉,因此对于这两个港口的战略重要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恰巴哈尔港与瓜达尔港所承载的地缘政治角力和大国竞争也影响着地区和全球的政治格局,探究这种地缘政治现象对于理解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格局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因此,深入研究恰巴哈尔港与瓜达尔港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对于推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和全球经济发展,促进国际关系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 正文2.1 恰巴哈尔港的战略重要性恰巴哈尔港位于巴基斯坦最南端的俾路支省首府卡拉奇附近,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作为印度洋上的一个战略枢纽,恰巴哈尔港不仅可以连接中东地区、中亚地区和南亚地区,还可以直接通往非洲和欧洲。
这使得恰巴哈尔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贸易枢纽和能源走廊。
恰巴哈尔港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地缘政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其临近中东地区,可以通过海上运输快速接触到中东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当前,区域经济合作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
对我国而言,深入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不仅是加强与周边国家互利合作、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平台,也是带动沿边地区经济增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
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形式传统上,区域经济合作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者经济体基于地缘关系的一种经济合作,比如人们所熟悉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经济共同体等。
但是到了今天,世界上的区域经济合作已经跨越了这个阶段,已经超越了地缘的范畴,出现了很多跨区域的经济合作。
比如我们国家最近和智利签订的中智自贸区协定,以及美韩自贸区协定。
像这样一种情况是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总体来说,区域经济合作大体上分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以自由贸易协定为主要形式的区域贸易安排,这种区域贸易安排是紧密的、有约束性的,它是指有关国家和地区通过签署协定,在WTO最惠国待遇基础上,相互进一步大幅开放市场。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内容。
像中国与东盟、智利、巴基斯坦签署的自贸协定以及内地与港澳签署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都属于这种形式。
第二种形式相对是松散型的,是区域经济合作论坛,主要代表是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欧会议(ASEM)、东盟和中日韩(10+3)机制等。
这些合作机制通常是非约束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抉择与作为■ 易小准性的,它的合作内容通常是政策对话、贸易促进和信息交流为主。
第三种形式从地缘来说,范围相对小一些,是次区域经济合作,指区域一定范围内相邻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合作。
像云南省和广西自治区参与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和目前正在谈论中的泛北部湾合作等。
这类合作主要是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来促进小的区域范围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升温的原因现在世界上的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升温,最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竞争压力的迫使之下,各主要贸易方作出的政策选择。
第二,区域经济合作有两个主要特征,或者说两个经济效应: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
这两个因素是各方不断投入到区域经济合作里的重要原因。
因为根据规则,区域贸易安排的成员国必须相互提供超越WTO最惠国待遇的优惠待遇。
比如在WTO成员之间相互提供的关税待遇都是所谓的最惠国待遇,就是最惠国税率。
但是在自由贸易协定成员国之间提供的关税待遇,通常都是零关税待遇,明显要好于WTO的待遇。
因此,这样一种更优惠的待遇会在这个区域范围内产生贸易创造效益,会创造很多新的贸易机会。
但与此同时,我们对区域外的国家或者贸易伙伴提供的是一种相对比较差的待遇,也就是说对他们形成了一种贸易歧视,这就产生了81所谓的贸易转移,就是有一部分贸易会从区外转移到区内。
这样对区外的经济体形成了一种歧视,这是比较负面的一些影响。
因为这两种效应共同作用就会形成现在世界上谁参与这些区域经济合作谁就受益,获益更多。
比如墨西哥,北美自贸区建立后,因为贸易创造的效应,墨西哥出口有了大幅增长,从1996年的世界排名第21位跃升至2005年的第13位,取代日本成为对美第二大出口国,取代中国成为对美纺织品第一大出口国。
这里贸易转移的效应是很明显的。
比如,在北美自贸协定生效后的最初3年,墨西哥男衬衣对美出口增长122.9%,中国减少38.1%;墨西哥运动服增长769.7%,中国减少33.8%。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区域贸易安排的作用确实是很大的。
可以说,区域经济合作和经济全球化一样,是世界上的大势所趋,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你不去做,别人也会做,你不做会对你不利。
对我们来说,既要抓住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机遇,也不能放过区域化合作给我们带来得好处,应该两条腿走路。
但从政策上来说,还是以多边为主,区域为辅。
作为政策选择,世贸组织或者多边贸易体制仍然是我们的优先选择。
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态势目前,世界上的区域经济合作态势可以概括成为:一是区域贸易安排数量飞速增长。
截止到2007年3月,向世贸组织通报、仍然有效的区域贸易安排有216个,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中80%以上是在最近10年内出现的。
绝大多数世贸组织成员都参与了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区域贸易安排。
按照世界银行估算,平均每个发展中国家参加了5个区域贸易安排。
二是贸易大国带头搞区域经济合作。
像美国,正在积极推动建立包括南、北美洲34个国家的美洲自贸区,并跟亚洲、大洋洲、非洲的一大批国家正在谈判和签署自贸协定。
上个月美国刚刚和韩国签署了自贸协定。
也就是说,一个GDP加起来排世界第三的大自贸区正在我们家门口形成。
欧盟除加快自身的经济一体化外,跟欧洲以外的很多国家商谈和建立自贸区。
最近欧盟刚刚启动了跟韩国的自贸协定谈判,还要启动与印度、东盟的自贸协定谈判。
日本最近刚签署了跟泰国的自贸协定,启动了跟瑞士的自贸谈判,今后要和一系列国家和地区建立自贸关系。
三是区域经济集团内部贸易比重上升。
2004年,北美自贸区内部贸易比重已经达到55.7%,欧盟内部贸易比重更高,达到67.6%。
另据专家估计,在世界贸易中有50%左右的贸易是在各个区域经济集团内部进行的。
这种形势主要是贸易转移效应带来的。
我们特别注意到,区域贸易安排有明显的排他性。
各国为了避免被排除在外,不得不更多地参与到形形色色的区域经济合作中来。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特点中国是从1991年开始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
1991年,我们参加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这是中国参加的第一个区域经济论坛,也是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开端。
中国在2001年加入了《曼谷协定》(现更名为《亚太贸易协定》),这是中国参与的第一个区域贸易安排。
2003年签署的《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这是中央政府与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的经贸安排。
从性质上说,它也是一种自由贸易安排。
我国签署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贸协定是2004年11月与东盟十国签署的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特点为:首先,中国广泛地参与了各种区域经济合作。
我们正在跟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商谈11个区域贸易安排。
具体说,我们和香港、澳门签署了《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及补充协议,跟东盟、智利、巴基斯坦签署自贸协定;跟海湾6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新加坡、冰岛等进行自贸谈判;跟印度、韩国、秘鲁开展自贸研究;参与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上海合作组织、东盟和中日韩(10+3)、东亚峰会等多个区域经济论坛;推动了■ 本文作者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82包括很多周边邻国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大图们江合作开发等次区域合作机制的建设。
其次,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除贸易自由化也就是市场开放外等内容外,还包括经济贸易政策对话、贸易投资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
第三,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既有中央的大力推动,也有地方的积极参与。
中国国家领导人多次出席区域性峰会,并就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做出重要指示。
2002年11月,朱钅容基总理在柬埔寨举行的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与东盟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亲自启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工作,对整个东亚的经济一体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04年11月18日,胡锦涛主席亲自宣布启动中国-智利自贸区谈判,一年后的同一天,又见证了中智自贸协定的签署。
去年10月30日,温家宝总理亲自主持中国-东盟峰会,就10+1自贸区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积极主张。
国务院各部委几乎无一例外地参与了区域经济合作论坛和自贸区建设。
各地方政府,尤其是沿边各省区政府也参与了次区域经济合作,例如,云南、广西参与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疆参与了中亚区域合作,吉林、内蒙古参与了大图们江开发合作。
最后,也应看到,与其他大的经济体相比,中国参与自贸区时间还不长,谈成的还不多,还没有涉及世界上主要经济体。
这就需要我们从抓住历史性机遇和改革开放两个大局来进行谋划。
中国参与自贸区建设会给企业和消费者带来很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具体来说:第一,会带来贸易增长。
因为自贸区内绝大多数商品关税必须取消,一国产品可以更自由、更便利地进入另一国市场。
例如,中国-东盟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实施1年,双边贸易同比增长23.4%;中国-智利自贸协定实施后,仅今年1-3月双边贸易就增长82%。
第二,会促成市场多元化,摆脱对传统市场的依赖。
第三,会减少消费者的开支,增加消费者的选择,例如,中国-东盟自贸区早期收获计划实施后,中国的苹果、梨、板栗、红枣、土豆、洋葱出现在泰国老百姓的餐桌上,而中国消费者也从超市里买到了泰国的榴莲、山竹、菠萝蜜、红毛丹这样一些东南亚热带水果。
这些好处都是老百姓实实在在可以感觉到的。
第四,会吸引外资,承接产业转移。
例如,CEPA实施后,2005年内地吸收港、澳服务业投资项目数比2004年增长23%。
第五,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此外,在区域贸易安排里有几项重要的内容:服务贸易、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便利化。
其中一项就是促进自然人的流动,促进人员之间的往来,要求签证的便利、用工的便利、工作的许可等等。
这些内容无论是对公民出境旅游还是对相互之间的投资,都会形成很多便利的条件。
中国选择区域经济合作对象的标准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问题上,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大家共同认可的标准。
但从世界范围看,不少国家都有自己选择自贸伙伴的标准,这些标准跟他们的政治、经济利益是密切相关的。
对我们来说,在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等因素的不成文的选择标准。
其中主要的标准有:第一,双方政治和外交关系良好。
第二,双方产业和进出口商品结构互补性较强,实现自由贸易不会给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带来严重冲击。
第三,对方具有一定市场规模及贸易辐射作用。
这样,所建立的自贸区就会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第四,双方均有建立自贸区的共同意愿。
当然,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是建立自贸区的最终目标。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货物贸易谈判里,我们在要求自贸伙伴对中国的绝大多数出口商品实行零关税的同时,也得给对方商品零关税待遇。
这样一个结果,我们的一些优势产品,比如家电、纺织品、轻工产品、机电产品,在自贸伙伴的市场上就有了更强的竞争力和更多的商机。
但自贸伙伴的一些优势产品,譬如东盟的热带水果,也会对中国部分地区的同类产品形成竞争,这是我们在推进自贸谈判里要做好准备的。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最新进展——内地与香港、澳门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
中央人民政府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在2003年分别签署了《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和《内地与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之后又先后签署了三个补充协议,这些协议都已经开始实施,目前我们正在和两个特区政府就第四个补充协议进行商谈。
在货物贸易方面,自2006年1月起,内地对港澳原产货物全面实行零关税;服务贸易方面,内地在法律、会计、建筑等27个领域对港澳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双方在贸易投资促进、通关便利化、产业合作、知识产权保护等8个领域开展进一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