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历史认识与历史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历史认识与历史解释
一、历史认识活动的结构
1、历史认识活动的三极结构:历史认识主体、史料、历史认识客体。
2、三极的各自特点:
历史认识主体: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意识结构的构成包括主体的哲学观点、政治态度、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情感、性格气质等。
史料:不完全、主观与客观的结合。
历史认识客体:客观性、不可重复。
3、两种争论和治学取向:
客观主义:将史料等同于历史认识客体,否认历史认识主体主动参与的可能,强调建立纯客观的史学。
相对主义:将历史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视为历史认识的决定作用,否认史料的客观性,怀疑人类重建客观历史的能力。
共同特点:没有将三极视为一个能动统一的结构。
二、历史认识的过程和类型
1、过程:从感性、知性到理性。从认识论的角度说,历史认识就是人类依靠自己的理性(有时非理性也会发挥影响)重构历史的过程。它的基本特点就是合理性的、合逻辑的,人类的理性和逻辑因此常常成为历史认识的限度。
2、类型:
事实性认识:目的在于求得历史之真,弄清历史客体的客观面貌,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这是历史认识的基础性工作。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以史料为对象,考证史料的真伪错谬,力争恢复其原貌(有人称之为外考证);第二,以历史认识客体为对象,考证史事的真实与否,求得历史之真(有人称之为内考证)。
抽象性认识:在弄清基本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梳理这些历史事实的发展顺序及其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历史的底蕴,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价值性认识:在事实性认识和抽象性认识的基础上,按照人们的现实性价值需要而对历史事物进行价值性判断。这种认识更多地牵涉到历史认识和史学的社会功能问题。
三、史料的搜集与鉴别
1、史料的种类:按照其存在形态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文献史料,主要包括经部书、史部书、子部书、集部书、类书、档案、方志、金石铭文、石刻铭文、报刊杂志、外国人著述、口述史料,等等。
第二类:实物史料,主要包括人类化石、石器(石斧、石砧、石针、石农具等)、陶器(鼎、豆、皿、鬲等)、金属器(清潘祖荫《攀古楼彝器款识自序》说“古器自周秦至今(清),凡有六厄”——秦、后汉、隋、后周、宋、金。清后,民国动乱及抗战日寇搜刮可称为第七厄,文革中破四旧可称为第八厄)、玺印(吴大徵集《续百家姓印谱》,作《周秦两汉名人印考》;罗振玉《玺印姓氏徵》;瞿中溶《集古官印考证》;娄汝承《意园古今官印勼》等)、封泥、玉石、遗址,等等。
2、史料的讹误
记录时产生的讹误(情感、立场、压力、个体的局限);流传中产生的讹误(错字、衍字、倒字、脱字、并字);有意作伪(托古、争胜、掩饰、邀赏、诬善)。
3、目录和索引的使用
《七略》、《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王绍曾《清史稿艺文志拾遗》,中华书局2000年版)、《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余嘉锡《四库提要辨正》)、王尧臣《崇文总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郑樵《通志艺文略》、焦竑《国史经籍志》、张之洞《书目答问》、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尤袤《遂初堂书目》、王应麟《玉海艺文目》、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杨士奇《文渊阁书目》、钱曾《读书敏求记》、《述古堂书目》、姚际恒《好古堂书目》、孙星衍《孙氏祠堂书目》。
阮元著、傅以礼重编《四库未收书目提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日)桥川时雄等编、王云五等重编《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台北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栾贵明辑《四库辑本别集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版。
王云五《合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四库未收书目禁毁书目》,台北商务印书馆。
(据吕思勉先生回忆,苏常一带读书人家有一教子弟读书之法,就是在其初能读书之时,让其阅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遍,使其知道天下共有多少种学问,每种学问的源流派别如何,哪些书是基本而必读的书。这是一种基本的学术史的训练,于治学颇有裨益。吕思勉先生在十六七岁时就做完了这个工作,经史子三部都读完了,惟集部仅读一半。但这已为他后来的广博的学术视野奠定了基础。事见《吕思勉遗文集》上,第408页。)孙殿起录《贩书偶记》及《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982年版。(《贩书偶记》及《贩书偶记续编》是一部清代以来的著述总目,其作用相当于《四库全书总目》的补编。《贩书偶记》初刻于1936年,著者在初版刊印以后,又积得资料六千余条,并由他的助手雷梦水先生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整理,于1980年以《贩书偶记续编》名义出版。这次重印,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一版《贩书偶记》、1980年第一版《贩书偶记续编》全二为一,以《〈贩书偶记〉附续编》的形式分为上下册出版。)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日)山根幸夫主编《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册),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包括综合性图书、法律、经济、外国文学、中小学教材、农业科学、工业技术、交通运输、历史、传记、考古、地理、军事、宗教、社会科学(总类部分)、自然科学、医药卫生、哲学、心理学、文化科学、艺术、语言文字、教育、体育等类别。(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1995年出版)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著《八十年来中国史学书目》(1900-198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1984年出版。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上海图书馆1979年版。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中国史学论文索引》,中华书局1995年版。
上海图书馆编《全国报刊目录索引》(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版本图书馆编《全国总书目》(每年一册),中华书局1955-2001年出版。
专题研究性的书目和索引:如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中国学史论文索引》(中华书局1979年版);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魏晋隋唐史研究室编《隋唐五代史论著目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清史论文索引》(中华书局1984年版);《中国近八十年明史论著目录》(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等等。
有些书目和索引专门介绍某一图书馆所藏图书情况,便于查找史料位置:如上海图书馆编《上海图书馆馆藏近现代中文期刊总目》(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上海图书馆馆藏中文报纸目录,1862-1949》(上海图书馆1982年版);北师大图书馆报刊部编《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期刊题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等等。
网络资源的使用: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EBSCO、GOOGLE、百度等。各个国家政府、组织、机构的官方网站,常有重要文献资料收录。还有一些学术性较强的网站,如冷战中国网、史学批评网等。
个人文集、论文集、资料集、期刊、年鉴等也是重要的资料来源,需要重视。
(中文纸质工具书,按编制特点和功能用途,一般可分为书目、索引、文摘;字典、词典;类书、政书;百科全书;年鉴、手册、名录;表谱、图录;丛书、汇要等八大类。
读史工具书,综合类的有《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中国历史大事编年》等,古代的类书有《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群书考索》、《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查找人名的工具书,《中国历史人物辞典》、《中国古今人名大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二十五史纪传人名索引》、《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专书《人名索引》、《中国历代年谱总录》、《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古今人物别名索引》、《古今同姓名大辞典》、《历代人物里年碑传综录》等。查找历史年代、地名、图录的工具书,有《中国历史年代简表》、《中国历史纪年表》、《中西回史日历》、《中国史历日和中公历日对照表》、《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中国地名大辞典》、《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