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历史认识与历史解释

合集下载

核心素养李年华:“历史解释”解释什么?

核心素养李年华:“历史解释”解释什么?

核⼼素养李年华:“历史解释”解释什么?什么是历史解释?《普通⾼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等教育出版社)第60页:“历史解释是以时空观念为前提,以史料实证为⽀撑,以历史理解为基础,有意识地对过去提出理性⽽系统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叙述。

”这揭⽰了历史解释的内容是“理性⽽系统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叙述”。

历史解释涉及到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史学理论、家国情怀等多项核⼼素养,具有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特征,是核⼼素养中的核⼼能⼒。

历史是死的,因解释⽽有活⼒,历史之所以常讲常新,具有蓬勃的⽣命⼒,归功于与时俱进的历史解释,这些历史解释或因有新的史料,或因有新的理论,或因有新的视⾓,或因时代的变迁需要从传统中寻找继承的资源。

本⽂以宗教改⾰为例,从历史解释的内容维度进⾏阐述。

之所以以宗教改⾰为例,是因为宗教改⾰⼗分重要。

在西⽅思想解放的历程中,宗教改⾰上接⽂艺复兴,下促启蒙运动;宗教改⾰也是影响西⽅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因素,学术界已经有了很多研究,认为新教伦理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产⽣和发展,典型代表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所写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历史解释的内容⼗分丰富,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但是中学阶段的历史解释需要重点讲清历史线索、历史原因、历史影响、历史价值四个关键要素,这些体现了我们历史学科的特点,也是我们历史学科的责任担当。

⼀、解释历史线索 ⼴东省历史教研员魏恤民⽼师曾经指出,历史有三⼤要素:时序、变迁、因果。

历史线索体现了时序和变迁。

只有讲清历史线索,才能找准历史定位,总结历史规律;只有讲清历史线索,才能在纵横对⽐中归纳阶段特征。

公元1世纪,基督教在古罗马帝国的巴勒斯坦省诞⽣,从被压迫者的宗教逐渐变为统治者的宗教。

公元392年罗马皇帝正式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基督教也分裂为以罗马为中⼼的天主教(公教)和以君⼠坦丁堡为中⼼的东正教(正教)。

选择性必修1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教案

选择性必修1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教案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学设计
(二)教学难点
中国历代变法改革的趋势;改革对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中国历代改革对于建成当今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义;中华民族"求变""求新"的历史传统和精神。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课后拓展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4课中国历代重要变法和改革
一、古代变法改革——奴隶制到封建制
1、立封建,促统一
2、行汉化,促融合
3、固封建,促富强
二、近代变法改革——封建制到资本主义制度
1、变法图强
2、政府自救
3、民主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变法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
1、经济恢复
2、过渡时期
3、全面建设
4、改革开放
5、深化改革
6、新时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通过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的叙述,引发学生思
考:中国三次社会转型分别是什么,导入新课。

配图:
思考:中国三次社会
转型分别是什么?
学生通过
问题思考,
掌握本课
主要线索。

步步高全国通用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第4讲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

步步高全国通用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第4讲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

考点一 晚清时期的中国政治
主干知识排查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 (1)根本原因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蓄 意打开中国国门,使中国沦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 京条约》。
生活: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推动,西方的生活 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内容索引 考点一 晚清时期的中国政治 考点二 晚清时期的中国经济与社会生活 考点三 晚清时期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模块结合 本阶段贯通性热考问题 考向预测 原创押题 · 热点追踪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解析
针对练1 佩弗在《远东》中说:“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 品,真是荒唐可笑”,对于其中“荒唐可笑”的正确理解是( ) A.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政体没有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B.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
C.暗喻资产阶级应该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D.20世纪初中国整个一代人的努力都失败了 解析 辛亥革命后建立起的中华民国政府尽管号称“共和国”,但由于 北洋军阀篡夺了革命成果而使得民国徒有虚名,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资产阶级的救国之路并不适合当时的中国。
2.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 (1)原因 ①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③社会上兴起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 ④中国人民掀起了收回利权运动,引发了振兴实业的又一个高潮。 (2)表现:传统工业棉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
三、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化 (1)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 行不悖。 (2)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 的婚姻制度。 (3)辛亥革命时期 ①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革除结辫陋习,“断发易服”具有了反 清革命的色彩。 ②辛亥革命以后,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和旗袍。 ③礼仪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高一历史1到12课主要知识点

高一历史1到12课主要知识点

高一历史1到12课主要知识点高一历史课程作为学生们接触学科的开端,涉及到了中国历史的广阔范围。

下面是高一历史1到12课主要的知识点。

第一课:考古与历史- 考古学的定义和作用- 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和重要考古发现第二课: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开化- 早期文明的特征和起源- 文明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 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第三课:奴隶社会的成长和发展- 奴隶社会的特点和基本矛盾- 早期奴隶社会的发展- 早期奴隶社会的代表性国家: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第四课:古代帝国的崛起和发展- 亚洲古代帝国的兴起- 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早期古代帝国的代表性国家: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第五课:民族大融合与文明的交流互鉴- 民族大融合的背景和原因- 文明交流的途径和影响- 郑和下西洋和丝绸之路的特点和影响第六课:经济变革和城市的出现- 城市的兴起和特点- 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变革-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及其作用第七课:古代农业与农民- 古代农业的主要特点- 农民的生活和地位- 中国古代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第八课: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曹操和王导的文化交流- 佛教传入中国的背景和影响- 文化交流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第九课:中外货币交流和贸易- 中外货币交流的历史- 古代贸易的特点和影响- 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第十课:中世纪欧洲的历史与文化- 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基督教的影响和中世纪文化的特点第十一课:中世纪欧洲的经济和农民起义- 封建经济的特点和发展- 农民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英国的农民起义和法国农民起义第十二课: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和资本主义萌芽- 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 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 哥伦布的航海和欧洲的世界观扭转以上是高一历史1到12课的主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同学们能够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有初步的了解,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2020届高考历史课标版二通史课件:第四讲 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罗马

2020届高考历史课标版二通史课件:第四讲 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罗马
第四讲 西方文明之源 ——古代希腊、罗马
总纲目录
考点一 古代希腊、罗马的民主与法制 考点二 古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
古代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为人类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留下 了宝贵遗产。
总体特征 政治
经济 文化
古代雅典、罗马创立了先进的政治文明和法律体系;西方人文主义精神起源
古代雅典逐渐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在专制主义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古代罗 马逐渐建立了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诉讼程序,对近现代法治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古希腊、罗马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为民主政治和人文精神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古代希腊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文主义思想,是近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源头
概念补遗 城邦:城邦或称城市国家,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 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和各自力 量对比的差异,后来各个城邦的政权形式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有的城邦从贵 族政治演化为民主政治,有的城邦则长期维持着贵族政治。 (2)民主进程 ①梭伦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②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③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3)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制、法律至上、权力相互制约。
答案 D 本题以僭主的历史命运作为背景材料设置历史情境,考查雅典民 主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抓住 两大关键信息:一个是僭主的身份及其上台方式,另一个是僭主的最终结局。 僭主是未经过正当选举而上台的,因此不符合民主程序;僭主最终受到流放等 惩罚,说明当时的雅典民主政治已经是人心所向,故D项符合题意。在梭伦改 革后,雅典贵族已不能垄断国家政权,故A项错误。僭主被放逐并未违反法制, 故B项错误。僭主被放逐正是平民拥有政治权利的体现,故C项与题意相反, 排除。

高一历史基础知识讲义全套

高一历史基础知识讲义全套

高一历史基础知识讲义全套1. 历史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和研究。

通过研究历史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指导当下和未来的发展。

历史研究的方法包括文献研究、考古学、口述史等。

2. 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人类社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百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随着工具的使用和社会的分工,人类逐渐形成了定居和农业社会,进而发展成为农业文明和城市文明。

3. 古代文明的兴衰和交往古代文明的兴衰与各种因素有关,包括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

古代文明之间的交往推动了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比如古代的丝绸之路。

4. 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时期中国古代历史可以分为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时期。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5. 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和影响世界古代文明有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等。

这些文明对世界历史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法律制度、艺术、哲学等方面。

6. 古代科技与文化的进步古代科技与文化的进步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古代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科技发明,以及文学、艺术、哲学等文化成就都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7.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世界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事件和人物,如古代的亚历山帝、君士坦丁大帝,近代的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

这些事件和人物对世界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 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和现状历史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自信和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当前历史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以上是高一历史基础知识的讲义全套,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历史学习有所帮助。

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面对当下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第四讲 世界图景的机械化

第四讲 世界图景的机械化

科学革命期间,人们对经验世界与实际世界所做的区分 最终促进了意识心理学的创立。中世纪的思想家认为意 识的感知与自然界的真实具有一致性,比如我们看见一 片绿色,那么它实际也就是绿的。
从伽利略开始,科学家反对这种说法,他们把感觉分为 “初级性质”(primary qualities)和“次级特性” (secondary properties),前者是客观的,后者则是主观的。 科学革命开始把人类与世界分离开来,人类终于发现,他 们所经验到的世界毕竟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由他们的内 心所创造出来的东西。
哲学阶段 为使自己的观点赢得社会认同,他要对其做出令人信 服的哲学证明,可惜毫无结果。1637年,笛卡尔出版 了他的《论正确运用理性追求科学真理的方法》(又 名《方法论》),想为科学提供认识论的基础。笛卡 尔相信人有“固有观念”,这种观念不是由出生以后 的经验获得,而是人的理性中所固有的。
笛卡尔对心回答未必正确,但是他的睿智 却激起了人们探索这些问题的努力。 笛卡尔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心灵和躯体如何相互作用? 对此,笛卡尔试图用一种生理机制加以解释。他认为松果 腺(pineal gland)是灵魂(笛卡尔剧院)的住所。随着大 脑研究的进展,笛卡尔的观点被认为是缺乏说服力的。
这个时期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 这个时期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
1600-1700:现代科学的兴起与哲学的重建,这 是本讲的主要内容。 1700-1800:科学和理性的原则被应用到人类事 务,包括对人类心理与行为的研究。这将是下一 讲的主要内容。
1. 科学革命 历史学家巴特菲尔德在谈到科学革命的时候讲到:“科 学革命超过了自基督教产生以来的任何事件,它使文艺 复兴和基督教改革运动相形见拙,变成中世纪基督世界 体制中的一个小小插曲,一种内部的改良。

初二历史第四讲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二历史第四讲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二历史第四讲知识点总结归纳历史是我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并预测未来的重要学科。

在初中阶段,学习历史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发展观,培养综合分析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本文将对初二历史第四讲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内容和意义。

第一部分:民族团结与民族问题第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民族团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不同民族之间相互理解、和谐共处的状态。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也是构建一个和谐社会的基础。

第二,民族问题的实质。

民族问题是指多民族共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它是由于民族之间不平等、不公正的关系所造成的。

第三,民族问题的根源。

民族问题的根源主要来自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别。

不平等的经济地位、政治权力和文化认同都可能引发民族问题。

第四,维护民族团结的方法。

维护民族团结需要通过平等相待、尊重多样性、加强交流合作等措施来实现。

同时,也需要制定和执行公正的政策,消除民族间的不公平现象。

第二部分:古代东亚文明的兴起第一,夏商周的兴起。

夏商周是中华文明的三大源流。

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商代的兴起标志着中原地区进入文明社会,周代的兴起则标志着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

第二,商周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采用的是封建制度,贵族统治阶级拥有土地,社会地位由出身决定,封建制度为中国历代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

第三,周朝的国家治理。

周朝以天子为中心,实行分封制,分封诸侯,通过封爵制度来维持朝廷的稳定。

天子在政治、军事和宗教方面都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第四,周朝的社会结构。

周朝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等,士是统治阶级,农是社会的基础,工商是社会主要的劳动力和经济支柱。

第三部分:古代东亚的秦汉时代第一,秦朝的建立。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秦始皇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手段,吞并了六国,统一了中国。

第二,秦朝的法律制度。

秦朝实行的法律制度以《法经》为依据,将中国各地的法律进行归一化。

初三历史:重要知识点的全面理解

初三历史:重要知识点的全面理解

初三历史:重要知识点的全面理解一、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1. 人类社会的起源- 人类的起源和演化- 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农业的发展和定居生活的形成- 种族的迁徙和文化的传播2. 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河流流域文明: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 黄河流域文明:夏、商、周三代的更替- 爱琴海文明:克里特文明、希腊文明-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3. 奴隶社会的兴起和衰亡- 古代奴隶社会的基本特点- 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社会的兴起和衰亡- 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二、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1. 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三纲五常思想- 封建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2.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 封建时代的基本特点- 封建领主和农奴的关系- 教会的统治和封建制度的衰落3. 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 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实施- 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起义的兴起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和发展1. 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商业资本和工业资本的兴起- 劳动力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形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2. 英国的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 工业革命的起因和影响- 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和影响3. 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 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和殖民地体系的形成- 资本主义对世界的影响和冲击-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比与冲突四、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和发展1.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中国的成立和中国革命的胜利-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改革开放3.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辩证关系-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比和冲突- 社会主义国家的互助合作和独立自主- 社会主义的国际地位和全球化的影响以上是初三历史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你全面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第四讲历史认识与历史解释

第四讲历史认识与历史解释

第四讲历史认识与历史解释一、历史认识活动的结构1、历史认识活动的三极结构:历史认识主体、史料、历史认识客体。

2、三极的各自特点:历史认识主体: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

主体意识结构的构成包括主体的哲学观点、政治态度、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情感、性格气质等。

史料:不完全、主观与客观的结合。

历史认识客体:客观性、不可重复。

3、两种争论和治学取向:客观主义:将史料等同于历史认识客体,否认历史认识主体主动参与的可能,强调建立纯客观的史学。

相对主义:将历史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视为历史认识的决定作用,否认史料的客观性,怀疑人类重建客观历史的能力。

共同特点:没有将三极视为一个能动统一的结构。

二、历史认识的过程和类型1、过程:从感性、知性到理性。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历史认识就是人类依靠自己的理性(有时非理性也会发挥影响)重构历史的过程。

它的基本特点就是合理性的、合逻辑的,人类的理性和逻辑因此常常成为历史认识的限度。

2、类型:事实性认识:目的在于求得历史之真,弄清历史客体的客观面貌,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这是历史认识的基础性工作。

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以史料为对象,考证史料的真伪错谬,力争恢复其原貌(有人称之为外考证);第二,以历史认识客体为对象,考证史事的真实与否,求得历史之真(有人称之为内考证)。

抽象性认识:在弄清基本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梳理这些历史事实的发展顺序及其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历史的底蕴,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价值性认识:在事实性认识和抽象性认识的基础上,按照人们的现实性价值需要而对历史事物进行价值性判断。

这种认识更多地牵涉到历史认识和史学的社会功能问题。

三、史料的搜集与鉴别1、史料的种类:按照其存在形态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文献史料,主要包括经部书、史部书、子部书、集部书、类书、档案、方志、金石铭文、石刻铭文、报刊杂志、外国人著述、口述史料,等等。

第二类:实物史料,主要包括人类化石、石器(石斧、石砧、石针、石农具等)、陶器(鼎、豆、皿、鬲等)、金属器(清潘祖荫《攀古楼彝器款识自序》说“古器自周秦至今(清),凡有六厄”——秦、后汉、隋、后周、宋、金。

初中ppt课件历史

初中ppt课件历史
历史上科技发展为现代科技提供了基础和借鉴,推动了科技的进 步和创新。
科技史研究
科技史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科技发展的历程和规律,为未来的科技 发展提供启示和指导。
科技伦理
历史上科技发展中的伦理问题为现代科技伦理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有助于规范科技行为,促进科技健康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历史对政治的影响
政治教育
国际关系
学习历史有助于培养公民的政治素养 和爱国情怀,提高政治参与度。
历史上的国际关系对现代国际关系产 生深远影响,了解历史有助于促进国 际合作与交流。
政策制定
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为现代政治决策 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有助于制定更加 科学合理的政策。
历史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科技借鉴
封建制度的影响
封建制度在欧洲历史上起到了重要 作用,它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但也限制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中世纪的贸易和文化
贸易发展
中世纪欧洲的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特别是地中海地区的贸易活动 十分活跃,促进了城市和商业的
兴起。
文化特点
中世纪欧洲的文化相对较为落后 ,但也有一些重要的文化成果, 如哥特式建筑、骑士文化等。中 世纪的文化艺术也反映了当时社
会的特点和风貌。
贸易和文化的关系
中世纪的贸易活动促进了文化的 交流和发展,而文化的进步也为 贸易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支撑。 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中世
纪欧洲社会的进步。
04
近代历史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总结词
介绍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主要内容
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神权 统治;宗教改革则主张信仰自由,打破教会对信仰的垄断 ,建立更加民主的教会组织。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说课(最新课标)(30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说课(最新课标)(30页)

一、析教材、明立意——主题探讨
课标 要求
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初 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了解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 和中法战争。
纪录片《船政学堂》
书籍《李鸿章全集》、《从闭关到 开放》等
学习借鉴其他优秀教学设计
研究 思考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19世纪6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第6课 戊戌变法
三、育真知——特色作业
感谢雅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丰富的直观史料, 帮助学生理解。同时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的历史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历史 学科核心素养。
学情研究
二、研学情——教法学法分析
情境创设法+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
形势 新颖
因材 施教
循序 渐进
分层 兼顾

第 03 章
育真知
三、育真知——新课导入
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期)
目录
01 析教材、明立意 02 研学情 03 育真知
第 01 章
析教材、明立意
一、析教材、明立意——教材处理
心中有标
学科
课标
教材
以生 为本
遵循 规律
树立 导向
目中有人
一、析教材、明立意
➢统编教材 ➢中国历史 ➢单元主题 ➢课文标题 ➢四目内容
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早期近代化探索的艰 难,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历史责任意 识。
一、析教材、明立意——重难点探究
重点
洋务派创办的军用和民用工业
难点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4课 西汉和东汉教学设计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4课 西汉和东汉教学设计

04西汉与东汉教学设计【课标内容】2017版课标: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实验版课标:初中课标: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观察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图片和绘画,诵读相关诗作,想象商旅的艰辛。

课标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

本课共4目,分别是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硬、东汉的兴衰、两汉的文化。

本课相关内容初中基本都有详细介绍,分散在初中七上11-15课。

本课的问题同样是内容太多,想一节课解决的话就必须突出重点。

根据课标要求,这个重点就是“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汉初无为而治是背景,汉武帝文韬武略是主要保障,两汉经学与东汉兴衰是其历史影响。

汉朝的社会矛盾是什么?教材没有具体论述,只是泛泛地指出是由于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事实上两汉时期最大的社会矛盾就是世家大族(豪强地主)为代表的地方势力与皇权为代表的中央势力之间的矛盾。

世家大族的兴起同两汉经学(儒学)兴起密切相关,而经学的兴起又是缘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立意】立意一:大一统王朝的巩固立意二:华夏文明的扩张汉代华夏文明向外扩张,同时吸收了外来文化立意三:全国性文化立意四:合法性对合法性的追求【教学目标】1. 唯物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

2. 时空观念:能够将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3. 史料实证: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4. 历史解释: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相关史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5. 家国情怀: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

第四讲:中世纪史学

第四讲:中世纪史学

2.奥古斯丁的史学理论与思想
⑴ 社会理论:两种社会的对立斗争说和教会权利
说。
上 帝 之 城(光明、善良的象征)
〈由对上帝的爱和对自我的蔑视形成〉
斗争
教 会(两城的联结点,沟通两城) 地 上 之 城(黑暗、邪恶的象征)
〈由对自我的爱和对上帝的蔑视形成〉
〈上帝创立的,是上帝教会之城在地上之城的代表〉

五、中世纪史学的特色

传统上人们一般认为以基督教史学为特色的 中世纪史学,是古典史学之后的一个大倒退,毫 无意义和价值可言。但实际上,中世纪史学虽受 到基督教神学体系的影响而有许多缺陷,它仍具 有一些不可忽视的进步性,开始试图对古典史学 尚未解决的问题作出一些解释,如:历史发展的 原因和动力、历史的意义以及历史研究的自律性 和他律性等。
第四节 拜占庭史学 一、拜占庭史学及主要特征 二、主要史家 第五节 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 一、中世纪史学的特点 二、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本章学习的重点是了解这一时期的代表人 物奥古斯丁的神学史观,以便对西方三大撰史传 统做一个全面的了解。 • 2.本章的难点是让学生们理解神学是如何与 史学结合在一起,以及如何对中世纪的神学史观 作出科学理性的评价。
第四讲:中世纪史学
人文学院历史学专业 2010级
了解西方史学在5-14世 纪的情况。了解基督教史学 是如何取代古典史学的。分 析介绍这一世纪西方史学的 主要特点。讨论这一时期史 学呈现的落后与蕴涵的进步 。介绍法国、英国、德国、 意大利和拜占廷的史学。
学 习 要 求
【学习指导】

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的意识形态取得了 支配地位,僧侣的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把人们禁 锢在愚昧落后的冰水之中。这一时期,西方的历 史观念弥漫着浓厚的神学色彩,原因在于西罗马 帝国衰亡之后,欧洲坠入了文化囹圄、学术凋敝 的境地。在神学史观的影响下,从纵向看,中世 纪的西方史学相对于希腊罗马时期蓬勃发展的古 典史学,则显得落后,从横向看,与同时期的东 方史学相比较,也相形见绌。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夏商周的更替》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更替过程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1. 了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概况,包括其建立、发展和灭亡的背景。

2. 掌握三个朝代的主要历史事件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夏、商、周三朝的更替过程及其历史背景,尤其是它们对中国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贡献。

教学难点则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将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课堂讲解、图片展示、视频资料等,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历史发展过程,同时辅以思考题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需做好以下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课件,包括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文化成就等。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以辅助课堂教学。

3. 设计教学互动环节,如提问、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

4. 课前预习布置相关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首先会以一段引人入胜的导言开启本课的学习。

导言中,教师将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夏、商、周三个朝代的短视频,使学生对三个朝代的历史背景有所感知。

之后,教师会以讲述者的身份简要介绍这三个朝代的重要性和学习本课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知识呈现1. 夏朝概述在知识呈现环节,教师将详细介绍夏朝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通过结合教材和图片资料,介绍夏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尤其重点介绍夏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大禹治水等,以此让学生了解夏朝的兴衰过程。

2. 商朝的崛起在商朝部分,教师将介绍商朝的建立背景、商人的发展以及商朝的文化特色。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总结在高一历史必修一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重要的历史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历史、认识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对每课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

第一课,历史的研究方法。

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历史的研究方法,包括历史的资料、历史的研究对象、历史的研究内容等。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历史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这些知识对于我们进行历史学习和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第二课,人类社会的起源。

本课主要介绍了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等。

我们了解到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逐步发展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进程,以及这些社会形态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第三课,古代东方社会。

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古代东方社会的发展,包括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古代埃及等古代东方文明的特点和成就。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古代东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这些古代文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第四课,古希腊罗马文明。

本课主要介绍了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发展,包括希腊城邦、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等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特点和成就。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古希腊罗马文明在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重要贡献,以及这些文明的兴衰和影响。

第五课,中世纪欧洲。

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中世纪欧洲的发展,包括封建制度、教会的影响、十字军东征等中世纪欧洲的特点和事件。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了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第六课,文艺复兴。

本课主要介绍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包括文艺复兴的起源、意大利文艺复兴、北欧文艺复兴等。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了文艺复兴对欧洲文化的影响,以及文艺复兴运动在政治、宗教、艺术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七课,大航海时代。

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大航海时代的发展,包括欧洲航海家的探险、新大陆的发现、殖民地的建立等。

第四讲 教育遗产

第四讲  教育遗产

第四讲:教育遗产上阐古人精微,下启后人津迷——章学成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司马光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王充一、中国的教育遗产(一):教育制度遗产1.文教制度遗产1)重视文教政策2)官学和私学并重3)教育为经济政治的发展服务4)三教并重: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并重过去社会教育的形式祭祀:天、地、鬼、神、祖宗旌表:贞节、英烈、义孝民间文学:诗辞歌赋、戏曲、故事、书画政府文告、训喻;乡约;族规;宗训2.组织形式遗产1)官学夏朝:庠、校、序周朝:中央官学:国学,天子管,高级,9年地方官学:乡学,诸侯管,初级与中级,7年秦朝: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汉代:分级办学:聚有序、乡有庠、道有校、郡有学、国有太学唐朝:学校更加专业化文化学校(儒经)专科学校:律、算、书、史、天文、医医分人医与兽医,人医分体疗、疮肿、少儿、角法等高级学校(三品以上研究人员、高级官员)宋增设武学、画学(佛道、山水、人物、鸟兽、花木)元增设天文、历算、阴阳、司晨、测验2)私学孔子开私学之先河汉后成体系:蒙养教学:私塾,相当于中小学经师讲学:书院,相当于民办高校书院制度教学+研究;讲会制度(百家争鸣);门户开放;自学+辅导;师生关系融洽八大书院:白鹿洞、岳麓、应天府、嵩阳、石鼓、茅山(钟山)、东林、濂溪官学与私学比较官学: 优裕的人力、物力条件;;政府干预控制多;受科举影响大,师生追求功名利禄,培养出来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为数不多私学:较为自由,师生积极主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新颖、活泼;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多出自于私学3.考试选才远古:选贤与能→诸侯贡士→养士汉代:察举制,举贤良方正、举孝廉、举童子曹操:唯才是举:九品中正制,乡举里选隋朝:隋炀帝,公元606年设立进士科,分科选举,逐级考试、选拔人才,简称科举考试内容:帖经:填空墨义:名词解释策问:应聘答辩诗赋:写作吏部面试:身,言,书,判考试过程:县级科试童生→秀才省级会考秀才→举人(第一名:解元)京师礼部举人→贡士(第一名:会元)殿试贡士→进士(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科举变革1487年——1898年,考试内容改为八股文不学史书、算学、天文等,导致教育内容的改变内容狭窄导致人才发展的畸形(禁锢了人的思想自由,束缚了人的灵魂)1905年,废科举,历时1300年科举考试的优点和缺点1)优点:a.发挥教育的筛选功能、协调功能,加强了统治b.扩大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c.为封建知识分子打开门境d.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推动社会学习风气和社会文明,促进了教化e.改变了选拔中重视家世、门第的旧俗,更注重能力、品行f.扩大了教育范围,刺激了教育发展2)缺点:a.影响学校教育内容b.重形式而不重内容c.重视知识而不重视灵魂(二)思想遗产(中国古代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孔子):自行束修以上,吾无偿无悔焉教育民主化、平等、公平、宽容、平等接纳学生——教育的基本良心2.因材施教(孔子):教育科学化、针对性教育,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施教:当时社会动荡,需要各类人才,学生间年龄差异很大,教学形式是一对一的问答式,各地流浪“游学”,吃住和学生在一起,了解学生(患难之交)3.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口欲言而未能其貌(心有灵犀一点通)4、克己内省(孔子)克己复礼为仁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不患人不知己,患不知人也;见贤思齐焉,其不贤而内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行之,其不善而改之;克己复礼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强调道德的自觉性,自我节制,自律;强调做人,严格要求自己;强调道德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群体为本位;强调内在的超越,安贫乐道;以人道反神道,以人道反天道;民族忍让、谦让、个性压抑、逆来顺受,反人性;一切不以物质为标准,而以道德为耻辱标准——重道德、轻自然、斥技艺礼与教育内容:当时的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形于外,强调品德、操守;内容包括礼义传授和礼仪训练(演礼)乐:成于内,强调陶冶、修养;内容包括乐德、乐舞、乐语(春诵夏弦)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八年级部编历史上册知识点

八年级部编历史上册知识点

八年级部编历史上册知识点历史是一史之长河,人类历史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八年级部编历史上册是学生从初中阶段开始了解历史,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八年级部编历史上册的知识点,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历史。

第一章文化交流与文明发展在第一章中,我们了解到了人类在远古时期就开始互相交流,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不断地推动了文明的发展。

同时学生们也需要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1.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文化交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各个文化之间的交流可以促进不同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2.文化的演变:文化不断演变,尤其是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文化会发生转变、交融和创新。

例如,中国的丝绸之路,就是将中国文化带到了许多国家以及吸收了许多外来文化。

3.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也会发生冲突与融合,需要学生了解各种文化差异,尊重异己并学会与之相处。

第二章中国古代王朝在第二章中,我们了解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不同王朝和历史事件,学生们需要了解他们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特点。

1.夏、商、周的特点:夏、商、周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三个重要的王朝,夏王朝初创时期,为快速发展农业,开辟土地用了牛耕,发明了新的青铜器,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救民。

商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商汤建立了文明古国,发明了殷商文化——甲骨文。

周朝是我国历史上最长久的王朝,有着许多重要的制度和文化传统,例如农家子弟多读书,诸侯用兵必由王命等。

2.秦、汉、唐的特点:秦朝的统一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统一中国采用了一系列措施,例如法家儒家思想的统合、将兵权掌握在中央等。

汉朝的统治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它的统治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成熟期。

唐朝的唐开元文化是中国历史上最灿烂的时期之一,不仅是由于唐代经济、科技、文学等方面的繁荣,更是由于它对于后代的影响和启示。

3.历史事件:不同的历史事件对于王朝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历史必修总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总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总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古代史的基本概念古代史是研究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历史学科。

古代史包括原始社会和文明社会两个阶段。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开始,此时人类还处于采集、狩猎、渔猎阶段,没有生产和储存工具。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起点。

文明社会是指人类社会进入生产和储存时期,有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文明社会是古代社会的两个基本概念,在这个阶段人类社会开始分工、储存和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章:古代中国的基本概念古代中国的历史是从中华文明的发展开始的。

中华文明是中国历史的独特之处,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明,对世界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历史可分为几个时期,包括夏商西周三代、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等。

这些时期构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框架和发展脉络。

第三章: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一个封建式政治体制,这是一个在君权神圣化的基础上建立的封建制国家。

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主要有朝代制、皇权制和官僚制等,这些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帝王是统治者,他们通过皇权制实现了对国家的统治。

同时,官僚制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构成了古代中国政治的核心。

第四章: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一个封建制度,这是一个以家族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系统。

在古代中国社会结构中,分为士大夫、文官、武官、地主、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等。

社会地位的差异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

封建制度给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带来了极大的不平等,这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第五章: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同时伴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农业是基本产业,手工业和商业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辞海对历史的定义

辞海对历史的定义

辞海对历史的定义
在《辞海》中,历史的含义有多个方面。

首先,历史可以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个方面。

在更广义的层面上,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可以被称为历史。

而在更狭义的层面上,历史特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此外,历史学家对历史的理解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历史是客观的历史过程。

第二层含义是,历史是对这客观的历史过程的记录。

在这个理解中,历史的记录带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特点,而历史学家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对历史的记录越来越接近真实的客观的历史过程。

总的来说,《辞海》对历史的定义强调了历史的客观性和发展性,同时也指出了历史记录的主观性和研究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历史认识与历史解释一、历史认识活动的结构1、历史认识活动的三极结构:历史认识主体、史料、历史认识客体。

2、三极的各自特点:历史认识主体: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

主体意识结构的构成包括主体的哲学观点、政治态度、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情感、性格气质等。

史料:不完全、主观与客观的结合。

历史认识客体:客观性、不可重复。

3、两种争论和治学取向:客观主义:将史料等同于历史认识客体,否认历史认识主体主动参与的可能,强调建立纯客观的史学。

相对主义:将历史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视为历史认识的决定作用,否认史料的客观性,怀疑人类重建客观历史的能力。

共同特点:没有将三极视为一个能动统一的结构。

二、历史认识的过程和类型1、过程:从感性、知性到理性。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历史认识就是人类依靠自己的理性(有时非理性也会发挥影响)重构历史的过程。

它的基本特点就是合理性的、合逻辑的,人类的理性和逻辑因此常常成为历史认识的限度。

2、类型:事实性认识:目的在于求得历史之真,弄清历史客体的客观面貌,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这是历史认识的基础性工作。

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以史料为对象,考证史料的真伪错谬,力争恢复其原貌(有人称之为外考证);第二,以历史认识客体为对象,考证史事的真实与否,求得历史之真(有人称之为内考证)。

抽象性认识:在弄清基本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梳理这些历史事实的发展顺序及其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历史的底蕴,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价值性认识:在事实性认识和抽象性认识的基础上,按照人们的现实性价值需要而对历史事物进行价值性判断。

这种认识更多地牵涉到历史认识和史学的社会功能问题。

三、史料的搜集与鉴别1、史料的种类:按照其存在形态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文献史料,主要包括经部书、史部书、子部书、集部书、类书、档案、方志、金石铭文、石刻铭文、报刊杂志、外国人著述、口述史料,等等。

第二类:实物史料,主要包括人类化石、石器(石斧、石砧、石针、石农具等)、陶器(鼎、豆、皿、鬲等)、金属器(清潘祖荫《攀古楼彝器款识自序》说“古器自周秦至今(清),凡有六厄”——秦、后汉、隋、后周、宋、金。

清后,民国动乱及抗战日寇搜刮可称为第七厄,文革中破四旧可称为第八厄)、玺印(吴大徵集《续百家姓印谱》,作《周秦两汉名人印考》;罗振玉《玺印姓氏徵》;瞿中溶《集古官印考证》;娄汝承《意园古今官印勼》等)、封泥、玉石、遗址,等等。

2、史料的讹误记录时产生的讹误(情感、立场、压力、个体的局限);流传中产生的讹误(错字、衍字、倒字、脱字、并字);有意作伪(托古、争胜、掩饰、邀赏、诬善)。

3、目录和索引的使用《七略》、《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王绍曾《清史稿艺文志拾遗》,中华书局2000年版)、《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余嘉锡《四库提要辨正》)、王尧臣《崇文总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郑樵《通志艺文略》、焦竑《国史经籍志》、张之洞《书目答问》、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尤袤《遂初堂书目》、王应麟《玉海艺文目》、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杨士奇《文渊阁书目》、钱曾《读书敏求记》、《述古堂书目》、姚际恒《好古堂书目》、孙星衍《孙氏祠堂书目》。

阮元著、傅以礼重编《四库未收书目提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日)桥川时雄等编、王云五等重编《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台北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栾贵明辑《四库辑本别集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版。

王云五《合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四库未收书目禁毁书目》,台北商务印书馆。

(据吕思勉先生回忆,苏常一带读书人家有一教子弟读书之法,就是在其初能读书之时,让其阅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遍,使其知道天下共有多少种学问,每种学问的源流派别如何,哪些书是基本而必读的书。

这是一种基本的学术史的训练,于治学颇有裨益。

吕思勉先生在十六七岁时就做完了这个工作,经史子三部都读完了,惟集部仅读一半。

但这已为他后来的广博的学术视野奠定了基础。

事见《吕思勉遗文集》上,第408页。

)孙殿起录《贩书偶记》及《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982年版。

(《贩书偶记》及《贩书偶记续编》是一部清代以来的著述总目,其作用相当于《四库全书总目》的补编。

《贩书偶记》初刻于1936年,著者在初版刊印以后,又积得资料六千余条,并由他的助手雷梦水先生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整理,于1980年以《贩书偶记续编》名义出版。

这次重印,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一版《贩书偶记》、1980年第一版《贩书偶记续编》全二为一,以《〈贩书偶记〉附续编》的形式分为上下册出版。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日)山根幸夫主编《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册),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包括综合性图书、法律、经济、外国文学、中小学教材、农业科学、工业技术、交通运输、历史、传记、考古、地理、军事、宗教、社会科学(总类部分)、自然科学、医药卫生、哲学、心理学、文化科学、艺术、语言文字、教育、体育等类别。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1995年出版)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著《八十年来中国史学书目》(1900-198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1984年出版。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上海图书馆1979年版。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中国史学论文索引》,中华书局1995年版。

上海图书馆编《全国报刊目录索引》(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版本图书馆编《全国总书目》(每年一册),中华书局1955-2001年出版。

专题研究性的书目和索引:如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中国学史论文索引》(中华书局1979年版);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魏晋隋唐史研究室编《隋唐五代史论著目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清史论文索引》(中华书局1984年版);《中国近八十年明史论著目录》(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等等。

有些书目和索引专门介绍某一图书馆所藏图书情况,便于查找史料位置:如上海图书馆编《上海图书馆馆藏近现代中文期刊总目》(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上海图书馆馆藏中文报纸目录,1862-1949》(上海图书馆1982年版);北师大图书馆报刊部编《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期刊题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等等。

网络资源的使用: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EBSCO、GOOGLE、百度等。

各个国家政府、组织、机构的官方网站,常有重要文献资料收录。

还有一些学术性较强的网站,如冷战中国网、史学批评网等。

个人文集、论文集、资料集、期刊、年鉴等也是重要的资料来源,需要重视。

(中文纸质工具书,按编制特点和功能用途,一般可分为书目、索引、文摘;字典、词典;类书、政书;百科全书;年鉴、手册、名录;表谱、图录;丛书、汇要等八大类。

读史工具书,综合类的有《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中国历史大事编年》等,古代的类书有《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群书考索》、《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

查找人名的工具书,《中国历史人物辞典》、《中国古今人名大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二十五史纪传人名索引》、《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专书《人名索引》、《中国历代年谱总录》、《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古今人物别名索引》、《古今同姓名大辞典》、《历代人物里年碑传综录》等。

查找历史年代、地名、图录的工具书,有《中国历史年代简表》、《中国历史纪年表》、《中西回史日历》、《中国史历日和中公历日对照表》、《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中国地名大辞典》、《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国历史地图集》、《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历代地理沿革表》、《读史方舆纪要》,《简明中国历史图册》、《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

查找历代典章制度的工具书,有“正史”诸志、《十通》、各朝《会典》《会要》、《历代职官表》等。

查找书目与研究线索的工具书,有《四库全书总目》、《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善本书提要》、《中国地方志综录》、《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提要》、《八十年来史学书目》、《全国总书目》、《全国新书目》、《中国史学论文索引》、《中国古代史论文索引》、《中国历史学年鉴》、《史学情报》等。

查找字词的工具书,有《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新华字典》、《尔雅》、《释名》、《经典释文》、《经籍纂诂》、《文言虚字》、《词诠》、《经传释词》、《辞通》等。

)4、辨伪的基本方法目录检索书名,考察著者有无其人,考察书的著作年代是否已有文字,考察著作所记人物,考察著作所记事实,考察著作所记人地物的名称,考察著作的思想内容,考察著作所引材料,考察著作的语言文字和文体。

附:明胡应麟曾在《四部正讹》中总结出辨伪八法,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将其发展为“辨伪十二法”:(1)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征引而忽然出现者,十有九皆伪。

(2)其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乃忽有一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等与旧本完全不同者,十有旧皆伪。

(3)其书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本来历不明者,即不可轻信。

(4)其书流传之绪,从他方面可以考见,而因以证明今本题某人旧撰为不确者。

(5)真书原本,经前人称引,确有佐证,而今本与之歧异者,则今本必伪。

(6)某书题某人撰,而书中所载事迹在本人后者,则其书全伪或一部分伪。

(7)其书虽真,然一部分经后人窜乱之迹既确凿有据,则对于其书之全体须慎加鉴别。

(8)书中所言确与事实相反者,则其书必伪。

(9)两书同载一事绝对矛盾者,则必有一伪或俱伪。

(10)各时代之文体,盖有天然界划,多读书者自能知之,故后人伪作之书,有不必从字句求枝叶之反证,但一望文体即能断其伪者。

(11)各时代之社会状态,吾侪据各方资料,总可推见崖略。

若某书中所言其时代之状态,与情理相去悬绝者,即可断为伪。

(12)各时代之思想,其进化阶段,自有一定。

若某书中所表现之思想与其时代不相衔接者,即可断为伪。

可参考明胡应麟《四部正讹》、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崔述《考信录》、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张心徵《伪书通考》。

5、校勘的基本方法校勘也称为校雠。

它最早的含义出自刘向《别录》:“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