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解读历史材料的思路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解读历史材料的思路和方法

一道模拟题的解答误区说起

南通市历史模拟试卷有这样一道题。具体题目如下:

高中历史课本(人民版)提到:“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们参政议政的意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了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收集到一则史料:

材料一(甲)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二(乙)民国三年,某君遇见一个老农,该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该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该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请回答:

(1)甲乙两位同学依据各自所得的材料,分别得出怎样的结论?

(2)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你能得出什么新的结论?

(3)你认为在运用史料解释时应该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

(1)甲: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大大提高了国民的参政意识。乙: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现状等。(2)辛亥革命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是不平衡的。(答出材料一中的报纸主要是在城市发行,材料二中的老农生活在农村同样给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一个过程,辛亥革命只是个开端。(3)注意:证据要全面,不要武断下结论;孤证不立。或只答出“收集证据要全面,运用分析史料要辩证”。

该题选材精当,设问新颖、灵活,要求学生通过对材料的解读来评价辛亥革命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集中考查了学生对历史材料的阐释能力和基本的史学素养。但大部分学生对此题感到颇为棘手,他们在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阐释历史材料的方法不当。不少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停留在对材料内容的简单概括甚至是个别词句的摘抄上,不能从宏观上分析理解整个材料反映的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如材料二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影响范围小,底层社会始终没有能接受民主思想,但相当多的学生只能答出农民对辛亥革命缺乏了解等;又如第(2)小题通过对材料一、二的对比可以认识到:辛亥革命对城乡影响的差别较大,而不少学生不能对组合材料进行综合和对比,由于孤立地看待材料,只能单方面地提炼材料信息;也有的学生没有结合材料引言解读材料,不明确整个试题的主题是研究辛亥革命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而答出辛亥革命在其它方面的作用。这些都反映了考生没有掌握解读材料信息的基本方法。

(2)脱离课文去分析材料结论。材料解析题的命题意图之一就是要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因而试题必然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引用的材料大多既能反映教材内容,又高于教材内容。不管试题的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关联,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考生在解题时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迁移,切忌单靠所提供的材料答题。如第(1)小题阅读材料得出结论,在对材料的认识时应联系课文中关于辛亥革命对人们思想的影响进行分析,但事实上相当多的学生在阅读理解材料时由于没有课本知识作铺垫,只能对材料内容作简要概括或说明,不能形成结论。如对材料一的阅读不少学生答成“民国初年报纸多宣传‘民权’、‘民国’等民主思想、民国初年报纸发行量大、报纸的影响范围广”,“辛亥革命借助《民报》宣传三民主义”,报纸的内容被公众或私下的议论等等。

(3)解题时不明确问题的要求。如第(2)小题试题要求综合两则材料从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得出新的结论。对多个材料的综合反映了试题要求将多个材料进行对比或整合,通过对比或整合形成结论。如本题通过对材料的对比说明辛亥革命的影响在地区上有明显的城乡差别。但有不少同学在方法上缺少对材料的宏观把握,仅从材料二中老农与某君的对话内容中说明辛亥革命未能发动广大农民。甚至有的学生没有对材料进行解读,从而照搬课文中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课文是从总体上对

辛亥革命的影响进行高度的概括,而材料仅从辛亥革命的地域差异这一个方面加以说明,如果照搬课文结论就就违反了“论从史出”的原则了。也有的学生对试题的设问要求不能准确把握。如第(3)小题要求回答的是运用史料解释历史应注意的问题,但有的学生理解成评价历史事物时应注意的问题,造成答非所问。

如何解决材料解析题解答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呢?我认为应学会从历史材料中发现、汲取和整理具有史学价值的信息,并由此来处理新情景、解决新问题。对材料的解读应该注意做到:

(1)重视对材料引言的阅读。材料解析题的引言是对本题主旨的高度概括,它能反映命题者的基本观点和总体意图。重视对引言的阅读能让考生很快领会题意,把握解题的方向。如该题要求根据材料得出结论,学生在阅读设问后,并不明确试题要求回答的是哪一方面的结论,有的考生回答的是辛亥革命在政治上的成果或不足,从而偏离了题意,但如果结合引言内容思考,就能明确试题要求回答的是辛亥革命对人们思想观念带来的影响。可以说引言内容反映了试题最大的有效信息。

(2)分析材料间的相互联系。历史材料的组合是有一定的逻辑性,一般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试题所引用的几段材料或图文之间,联系紧密,会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反映事实的本质,共同说明一个历史问题。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间的相互关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解读材料时既要认真读懂每一则材料的内容,同时又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要注意其内在联系性。如试题要求综合两则材料从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得出新的结论。对一组材料的综合反映了试题要求将材料中信息进行对比或联系,通过对比或联系形成结论。如本题通过对材料的对比说明辛亥革命的影响在地区上有明显的城乡差别。

(3)寻找材料与课文的关联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材料内容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里的联系,一是指题目材料以课本内容为背景,二是指题目的设问需要通过课本内容来确定解题方向,三是材料所呈现的一般是具体史实,而课文概括的是相关的历史结论。把材料或题设中的重点信息与课本的史实、结论相对照,确认材料信息与课文内容的关联点,再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课本知识进行迁移,通过归纳推断形成历史结论。如我们可以把材料一的内容概括为民国时期报纸数量多,发行量大;以宣传民主思想为主要内容;读报的人群延伸到社会底层的群众,通过对材料的综合分析,可见辛亥革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课文关于辛亥革命在思想观念上的影响有明确的结论,即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如果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对材料进行阐释,很容易得出辛亥革命对人们思想观念作用的结论。

(4)仔细审读设问的要求。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读材料确定方向,使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依据设问来确定和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所以明确设问要求,据设问考查的方向重新仔细读材料,是尽快获取材料信息的捷径。如第(1)题根据材料得出结论,在解读材料时就不能仅仅是对材料内容的简单概括,也不能仅仅是提取材料的局部信息,必须通过对材料的宏观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历史结论,这就说明如果对设问的要求解读不明确就会使解题不能到位。又如第(3)题要求如何运用史料解读历史,有些考生就会理解成如何评价历史事物,从而违背了试题的要求。所以,正确解读设问明确设问要求才能有目的地对材料进行分析和对比,从而概括出结论。

(5)运用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难免封建史学家和资产阶级史学家落后史学观点的影响。我们在解读材料时必须去伪存真,按照马克思主义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进行辨析。首先,要用辩证的观念去运用材料信息评价历史。如我们在综合材料的基础上,既要看到辛亥革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又要看到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其次,要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看待材料信息从而看到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再次,利用材料信息评价历史时还要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认识。所以,我们只有用科学的历史观来对待材料,才能形成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正确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