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东学:论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读宗白华《艺境》笔记

合集下载

“境界”与“艺境”——论王国维与宗白华的意境说

“境界”与“艺境”——论王国维与宗白华的意境说

134“境界”与“艺境”——论王国维与宗白华的意境说文/鲁怡然摘要:王国维、宗白华的意境说分别以“境界”、“艺境”为核心,二者都根植于古代意境理论中,结合时代新声对传统意境进行现代化阐释。

王国维有意引进西方美学资源来重新命名、评估中国古代美学,而宗白华始终以中式传统的感悟式思维为主导,并融合西方理性思维方式促进传统感悟式思维向现代转化。

二人不同的学说背景经历使得二人在各自的理论阐释中出现明显的差异性,但终究殊途而同归,他们都在各自所处的历史文化条件下推陈出新,在“融汇中西”的基础上成为新的学术传统的重建者。

关键词:境界;艺境;王国维;宗白华;意境王国维的意境说以“境界”为核心,第一次将西方哲学美学术语用于中国古典山水诗学,开启了中国现代美学理论诉求与人生诉求相和谐的致思路径;宗白华的意境说将“艺境”纳入美学范畴,采取中西比较互释的方式,深入挖掘传统意境理论的生命意识,使“意境”具有了现代性审美的特征。

二者的意境说在结合时代新声对传统意境进行现代化阐释,结合人生意义、生命内涵探究文学艺术的审美价值的同时,既显露出共性,又呈现出迥异的思维方式与理论特色。

一、对传统美学范畴的承接与转化王国维是古代意境理论的最后一个集大成者,又是现代意境研究的最早的开启山门的人。

稍晚于王国维的宗白华的意境理论研究,沿着王国维开启的现代意境之路,不断地进行深化和发展。

王国维在1908年发表的《人间词话》中独标“境界”说,但“境界”一词非王国维首创。

“境界”一词,出自佛家用语,原义是指地域、边界等。

据杨国荣研究“随着历史的演进,以境界表示精神世界,逐渐不再限于佛教之域。

”[1]中国古典诗论中较多运用“意境”,然而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境界”则成为出现频率更高的范畴。

有学者统计,其中“境界”出现32次,意境仅出现2处。

当王国维不再仅仅满足于用“意境”来品评诗词,新衍出“境界”,“境界”范畴实际上拥有了审视诗词艺术和作者精神气象的双重视野;“艺境”是宗白华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及启示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及启示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及启示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及启示在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中,意境理论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早在40年代初,宗白华就满怀豪情地说:“现代的中国站在历史的转折点,新的局面必将展开……就中国艺术方面——这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研寻其意境的结构,以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是民族文化的自省工作。

”而他毕生的美学研究,均实践着这一宏愿。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博大精深,全面揭示其理论精髓非本文所能。

下面仅结合当前意境理论研究的实际,就自己感兴趣的几个问题谈谈学习宗白华意境论的体会。

一任何美学理论都有自己的哲学根基。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更不能例外。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尤其重视揭示这一点,他说:“中国画所表现的境界特征,可以说是根基于中国民族的基本哲学,即《易经》的宇宙观,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万物皆禀天地之气以生……这生生不已的阴阳二气织成一种有节奏的生命。

中国画的主题'气韵生动’,就是'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

”又说:“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一切艺术境界都根基于此。

”本来,意境根源于民族的基本哲学观念,根源于中国古人根本的宇宙生命意识,也是中国古人所深刻感悟的。

中国古人言意境,常有“宇宙在手”、天地境界之说,便是如此。

许多美学家,如司空图、王夫之等言意境,所重的也是意境创造的那种宇宙生命意蕴和气象。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古典意境说这一精髓,在近现代许多研究意境理论的人那里被忽视。

许多人热衷于以西方哲学美学理论为据来阐释意境,却忽视意境理论自身的哲学的根源和传统。

比如,解放前,朱光潜先生以克罗齐的直觉说为据,把“意境”说成是“用'直觉’见出来的”,是直觉到的情趣与意象的契合统一;解放后,则长期流行这样的看法,即视意境为典型的一种,把意境看作是主客观高度统一的典型形象,等等,就是如此。

所以,宗白华这一揭示是有特殊意义的。

宗白华艺境的读书笔记

宗白华艺境的读书笔记

宗白华艺境的读书笔记宗白华艺境的读书笔记篇1宗白华艺境读书笔记1.背景介绍:《艺境》是宗白华先生于1983年出版的一本关于艺术和美的著作。

这本书以西方艺术史为线索,结合中国文化的视角,深入探讨了艺术的价值、意义和美感。

2.对比与参照:在《艺境》中,宗白华先生对比了西方现代艺术和东方传统艺术的不同之处。

他强调了东方艺术注重整体、和谐、自然的特点,这与西方艺术的强调个体、冲突、竞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比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

3.创作风格:宗白华先生的创作风格独特,他以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带领读者走进艺术的殿堂。

他的文字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有诗意的浪漫。

在《艺境》中,他以绘画、雕塑、建筑等为例,阐述了艺术是如何通过形式、色彩、空间等元素来表达美的。

4.深入分析:在《艺境》中,宗白华先生深入分析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困境和东方传统艺术的复兴。

他认为,现代艺术过于关注个体和物质世界,而忽视了人类精神的需求;而东方艺术则强调整体和自然,能够满足人们内心的需求。

这种分析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艺术的价值和作用。

5.个人观点:我认为,《艺境》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它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艺术的价值和意义,也让我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宗白华先生的创作风格也让我深受启发,他让我看到了艺术和美的无限可能性。

6.结论和评分:总的来说,《艺境》是一本非常优秀的著作,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有诗意的浪漫。

我非常推荐这本书,并给它打五星的评分。

宗白华艺境的读书笔记篇2《艺境》是宗白华先生的著作,它是一部关于艺术和美的探索之作。

这本书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艺术的美学和哲学基础,对于理解艺术和审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宗白华先生对于艺术的热爱和对于美的追求。

他在书中阐述了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指出艺术是一种表达情感、思想、哲理的方式,是一种能够引起人们共鸣和思考的力量。

《艺境》读后感

《艺境》读后感

《艺境》读后感【摘要】艺术,或者说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经济时代的产物。

这本书主要是辑录了宗白华先生的部分论艺之文,而这其中的“艺”包括:中国艺术,如诗词曲琴棋书画,还有西方的文学艺术,如建筑雕塑等。

【关键词】文化;唯美;艺术在我上研究生的这些日子里,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很多好书,但是我很喜欢宗白华先生写的这本《艺境》,宗白华先生的这一本《艺境》,通读下来给人感觉获益良多。

但好书就是会有如此的功效――即便读完仍意犹未尽。

这本书主要是辑录了宗白华先生的部分论艺之文,而这其中的“艺”包括:中国艺术,如诗词曲琴棋书画,还有西方的文学艺术,如建筑雕塑等。

其中不乏有短小精悍的随感,也有篇幅较长的关于某一问题的论述。

在《歌德之人生启示》一文中,作者写道:“细看起来,可以说有一个莱布齐希大学学生的歌德,有一个少年维特的歌德,有一个魏玛朝廷的歌德,有一个意大利旅行中德尔歌德,与席勒交友时的歌德,艾克曼谈话中的哲人歌德。

这就是说歌德的人生是永恒变迁的,”,“人类的生活本都是变迁的,但歌德每一次生活上的变迁就启示一次人生生活上重大的意义,而留下了伟大的成绩,为人生永久的象征。

”这都“因歌德在他每一种生活的新倾向中,无论是文艺政治科学或恋爱,他都是以全副精神整个人格浸沉其中;每一种生活的过程里都是一个整个的歌德在内。

”正因为作者在这本书中有很深的理解,所以他才会通过这本书和实际生活有很深刻的融入与见解。

人类是在生活中演绎着丰富多彩的喜怒哀乐,它的每一次变迁都会形成一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在众人的面前,它的意义也就非同一般了,就像在生活中有很多不同版本的歌德一样,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永恒变迁的,没有两个人的人生的变迁过程是一摸一样的,所以在生活里每个人都要突出自己的“意”。

作者从其作品风格的变换,从少年时期的维特,到晚年的浮士德,窥探出了其思想上的转变,从而得到人生的启示:遭遇的改变以及思想的改变非但不是坏事,与此相对,正是这些痛苦的经历,才锻造出了这样一个文豪。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宗白华读后感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宗白华读后感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宗白华读后感宗白华先生对于中国艺术意境的阐释,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传统艺术深邃世界的大门,读完之后真的是让我有一种“哇塞”的感觉。

首先呢,以前我看那些国画啊、书法啥的,就觉得好看,但说不出来为啥好看。

读了宗先生的文章,就像是突然有人给我脑袋里安了个放大镜,我开始能看到那些艺术品背后隐藏的大乾坤了。

宗先生说意境是情与景的交融,这一下子就点醒我了。

就拿国画来说吧,那山水花鸟可不仅仅是在画个东西,画家是把自己的情感、对大自然的感悟都揉进那一笔一墨里了。

像那些山水画里,有的山画得雄伟险峻,水画得奔腾湍急,那可能就是画家心里有着一腔豪情壮志,通过山水来抒发呢;而有的山水画看着宁静悠远,说不定画家当时就向往着那种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

这意境啊,就像是菜里的调料,看着是看不见,但少了它,这艺术作品就像没放盐的菜,寡淡得很。

然后,宗先生还提到了艺术意境的层层深入,从直观感相的模写,到活跃生命的传达,再到最高灵境的启示。

这让我觉得欣赏艺术就像玩游戏升级打怪一样。

最开始我们看到的是作品表面的样子,就像看到一幅画里画了个美女,这就是直观感相。

可再仔细品品呢,你能感觉到这个美女好像有着一种活力,仿佛要从画里走出来一样,这就是那活跃生命的传达了。

等到你能从这个美女的形象里感受到一种超越画面本身的东西,也许是画家对于美的追求,也许是一种哲学思想,这就是最高灵境的启示啦。

我就想啊,以前我看艺术作品,就停留在第一层,最多第二层,完全错过了最精彩的部分,就像到了宝藏洞口,只拿了门口的小石子就走了,太亏了。

再说说宗先生的文字吧,虽然讲的是这么高深的艺术理论,但读起来还挺亲切的。

他不是那种板着脸跟你讲道理的,而是像一个特别有文化的老爷爷在跟你聊天,一边讲一边举例子,什么诗词啊、画作啊,信手拈来。

这让我觉得艺术也不是那么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

它就藏在我们的生活里,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像发现草丛里的小野花一样,能发现艺术意境的美。

宗白华的艺境理论

宗白华的艺境理论

宗白华的艺境理论Revised at 16:25 am on June 10, 2019宗白华的艺境理论——读美学散步摘要宗白华先生没有自成体系的美学思想,然而有自己独到的美学体验“终生情笃于艺境的追求”,这种追求我将从美学散步中感知,从诗歌、绘画、音乐、书法、园林建筑等各门艺术的境界进行综合的分析,从而我们可以看出宗白华的艺术实践和艺术人生的审美体验;关键词:宗白华美学散步艺境生命意识审美体验聂振斌说:“在宗白华的文艺批评与审美分析中,意境是一个中心范畴;意境理论构成了他的美学思想的主干;”1然而“宗先生的艺术境界理论,是审美理想的具象化,也是他阐发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贡献之一的意境结构的最出色的审美哲学;”2从而我们看出宗白华对艺境理论的贡献,虽然宗白华没有系统的意境理论,但是我们可以从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中窥探出宗白华的艺境思想,在美学散步中宗白华写了关于诗歌、绘画、音乐、书法、园林建筑等各门艺术的境界,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我将进一步分析宗白华对艺术境界的理解,很少有人单独从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中系统的分析宗白华的各门艺术境界的内涵;从美学散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歌以语言为媒介描绘对时空境象的审美感受,诗境的创造要善于选取能寄情寓意并具有审美价值的物象;而绘画的构图与造境分不开,诗画互渗,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观念是中国美学的优秀传统,同时诗画也表现了虚实的空间意识;园林艺术以三维空问的形式把诗、画意境综合体现出来,在对审美空间的营造中把精神品格提到首位;在“书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像中国画,更像音乐,像舞蹈,像优美的建筑;”3161这就是诗歌、绘画、书法、建筑、音乐的融合也就是境界所要展现的一个与理想人生相契合的审美空间使这个空问境象成为意的境的物质载体;所以宗白华的艺境美学涵盖了,文化问题、艺术问题、人生问题;三者密切联系,创造出新的人格和新的文化,确立实现艺术的人生,艺术的人生观自由;一、宗白华与美学散步宗白华1897—1986,中国着名的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曾赴德国留学,学习哲学、美学和历史;此后开始发表美学着作;宗白华的主要着作有美学散步和艺境等;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宗白华是和朱光潜齐名的美学家,其美学着作清新动人,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被誉为美学大家中的“云中之鹤”;美学散步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里面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到1979年之间,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美学论文集;虽然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但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这是一本讲述有关诗和中国各门表现的美,精髓在于题目“散步”两字;全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何谓“散步”和散步美学所追求的境界;第二部分,主要讲各门艺术诗歌、绘画、音乐、书法、园林建筑除戏曲和舞蹈外其余的都有详细的阐述的意境所表现的美学思想;第三部分,主要讲西方的一些相关的艺术理论和对西方的艺术的看法;第四部分,主要是作者对诗歌的理解和对古代诗歌表现的民族精神;而本文研究主要是放在美学散步的第二部分,对各门艺术境界进行综合的分析,从而得出宗白华的艺境理论;而宗白华他一直追求的是一种轻松愉快地体验美的境界,他的美学更多的是体现在短小精悍的小文章中,体现在一种感悟和偶然的所得中;因此,宗白华的美学是一种脱离学究气和充满个性的美学;对他来说,美是一种体验,是一种信手拈来的东西,而不是人生的刻意追求,这体现在他的美学散步中;正是因为多年的感悟和思索,宗白华才提出了“散步”的概念,而“散步”这两个字表现了宗白华美学中的悠闲和学术人生的境界;正因为如此,宗白华的美学才卓然自成一家,这也是宗白华美学受到国内外学术界高度重视和评价的原因之一;并把他的想法写在美学散步中,可以说,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多年美学体验的结果;二、各艺术门类中表现的境界在美学散步中宗白华的艺术意境可分为两类,一是模仿自然表达人生的是诗歌和绘画,一是非模仿自然而表现人生的是,音乐、园林建筑、书法而舞蹈也融入其中;艺境也就是艺术境界,在宗白华使用意境这个美学范畴没有严格的区分,艺境也可以说是意境,而在此只是特指各门艺术的境界,因为在他常常交替使用“意境”、“艺术境界”、“心灵境界”等,如在中国艺术艺境之诞生一文中他把境界分为五种境界“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宗教境界”,然而在“学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之间的就是艺术境界,“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为象征,是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体花,这就是‘艺术境界’;”369-70所以宗白华所讲的艺术门类如下空间艺术静时间艺术动雕刻拟容艺术模仿自然绘画诗歌有定联想园林建筑音乐无定联想从上面的表,从纵向来看,雕刻、图画、建筑为空间艺术,拟容艺术、诗歌、音乐为时间艺术,把艺术分为两组是依据艺术存在的状态,一组偏重于空间的静,一组偏重于时间的动,时空界限分明,这两组艺术的特征区别也很明显;横向来看,雕刻和拟容艺术为模仿自然的艺术;绘画、诗歌为有定联想的艺术;园林建筑、音乐为无定联想的艺术;从这儿可以看出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模仿自然的境相来表现人心中最深的心灵状态,它包括诗歌和绘画;一类是以非模仿自然的境相来表现人心中最深的心灵状态,它包括音乐、园林建筑;所以这两种类型表达了宗白华的艺境形态和自己的人生观、宇宙观的审视;4102一诗歌、绘画的艺境心灵相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境生于象外朱光潜在诗论中说:“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然而“在宗白华那里,意境概念是一个诗学概念,而非纯粹的美学范畴;”5此话说明了宗先生的意境就是诗学,然而在美学散步中对诗歌的艺境理论的篇目不多但是在其他的着作中有所闪现,在美学散步中专门谈到诗的意境的有新诗略谈;宗白华在新诗略谈中把诗定义为:“用一种美的文字……音律的绘画的文字……表写人的情绪中的意境”3287此处说明的就是诗的“意境”就是诗的“本质”;要表现诗的本质就是要达到“完满诗人人格和完满诗人的艺术”,这就是说诗要表现创作者的情绪的意境;这就是一种哲理表达而宗白华主张哲学与诗的融合,他说:“我已从哲学中觉得宇宙的真相最好是用艺术表现,不是纯粹的名言所能写出的,所以我认为将来最真确的哲学就是一首‘宇宙诗’”;6所以宗白华认为诗歌要表现哲理意蕴也要表现诗韵;注重哲理表达同时也注重形式表达,诗的形式就是文字,而文字有两种作用:一种是音乐的作用,另一种是绘画的作用,唐代批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论唐诗人诗中的境界是:“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也就是宗白华所要表达的哲理的意境,如果要写好诗就还要注意以下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做诗人人格的涵养,养成优美的情绪、高尚的思想、精深的学识;一方面要作诗的艺术的训练,写出自然优美的音节,协和适当的词句;”3287-288所以宗白华说诗的意境:“就是诗人的心灵,与自然的神秘互相接触映射时造成的直觉灵感,这种直觉灵感是一切高等艺术产生的源泉,是一切真诗、好诗的天才的条件;”3289然而诗的境界同时也和绘画的境界是分不开的,苏轼在评论王维的诗画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行不改,诗传画外意,贵在画中态”;孔武仲说:“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等;这些都说明了诗画本是一家无法分开的,所以说诗的境界与绘画的境界分不开同时也与一切的艺术是相通的;而这种诗的境界在中国的山水绘画中有强烈的表现;宗白华在艺境中说:“杜甫诗云:‘篇中接混茫’;有尽得艺术形象,须映在‘无尽’的和‘永恒’的光辉之中;‘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方之表’;一切生灭相,都是‘永恒’和‘无尽’的象征;屈原、阮籍、左太冲、李白、杜甫,都曾登高远望,情寄八方”7这种登高望远也就表现了绘画的意境;在郭熙的林泉高致中,则用“远”来概括山水画的境界,就如叶郎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说:“山水画在本质上就是和‘远’的观念密切相联系的;中国山水画家从一开始就讲究‘咫尺万里’,讲究‘平远极目’讲究‘远景’、‘远思’、‘远势’,也就是从一开始就追求‘远’的意境;”8288-289这也就是说“远”是中国传统中山水画的一种意境表达方式,从而从有限的空间见到无限的空间,来表达人生的启发,“远”就是中国山水画的境界;山水画除表现“远”的境界之外还要有“气韵生动”,中国画意境,就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感情受到感染;绘画是否具有意境,这是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985这就表现了笔法大于意境,而与“笔不周而意周”的就是“气韵”而画学则以“气韵生动”、“笔墨”、“虚实”、“阴阳明暗”为主,要达到画的最高的境界就必须气韵生动;唐代批评家张彦远说:“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958“遗形似而尚骨气,薄色彩以重笔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9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气”的范畴在先秦、汉代哲学中已出现;在老子哲学中,“气”是一个与“道”“象”紧密联系的范畴;而“韵”产生“气”候,最早为音乐范畴后来用于书画领域,至宋代则推广到一切艺术领域,且作为艺术作品最高的审美标准;“韵”最早使用是在东汉蔡岂弹琴赋“繁弦既抑,雅韵用扬”;在刘勰的文心雕龙·声律中有“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的说法;后来在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首次将“气”、“韵”连缀使用,提出“气韵生动”的命题;谢赫认为绘画有“六法”,“气韵生动”居首位;“‘气韵生动’的‘气’,不仅表现于具体的物象,而且表现于物象之外的虚空;没有虚空,就谈不上‘气韵生动’,艺术作品就失去了生命;……没有虚空,中国诗歌、绘画的意境就不能产生;”829绘画有气韵就是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有其气韵生动以后就必须还要表现骨气绘画表现在骨法就能更深入的表现绘画的艺境;宗白华说骨法有两个方面,一是,形象色彩有其内部的核心,这是形象的“骨”;一是,骨的表象都是依赖于“用笔”;所以宗先生表达绘画所要达到“空间登高望远”、“形象姿态”、“气韵生动”、“骨法”就能达到绘画的艺境,也就是唐代大画家张操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和心源的凝合,成了一个有生命的结晶体,鸢飞鱼跃,剔透玲珑,这就是“意境”,一切艺术的中心的中心.也就是明朝人沈灏在画麈中赞美画中的境界时说:称性之作,直参造化;盖缘山河大地,品类群生,皆自性现;其间卷舒取舍,如太虚片云,寒塘雁迹而已;这也就是张操论画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样就抓住了画的境界的要旨,同时表达了宗白华对意境虚灵化,生命化的一种理解;二音乐、书法、园林建筑的艺境宗白华先生对音乐美学的境界是从“逻辑语言到音乐语言”、“声中无字,字中有声”,中来表达自己的音乐的境界,而书法的境界则是从“书法不是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而园林建筑的则是从“飞动之美”到“空间的美感”表现了园林建筑的意境“境生于象外”的美学思想;1、音乐:时间表达许慎说文解字说:“乐曲尽为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曲之所止也,引申之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曰竟;”在古籍中“境”与“竟”通用;所以后来“竟”逐渐被后起的“境”所取代;也就是说音乐是表现一种境界的;什么是音乐早在先秦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篇音乐美学的理论乐记出自礼记中,而乐记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音乐和政治的关系,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顾行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谓之乐;”10音乐最初使用来巩固阶级统治的一种方式,强调争取民心,保持社会的和谐;而音乐语言的演变是由“逻辑语言到音乐语言”的慢慢演变的,古代的乐不是纯粹的音乐而“长言之”的歌唱境界,心情激动的时候就用动作表现出来,这也就是舞蹈境界,就如,毛诗序所说:“情动于中而行语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可知音乐是由逻辑语言到音乐语言逐渐的演变过程,在产生音乐语言的同时也产生了舞蹈;宗白华又提出在由逻辑语言到音乐的过程就是就产生了“字”和“声”,“字”就是概念,它表现的是人的思想,而思想应该反映客观真实,所以“字”里要求真;“声”就是声腔和旋律,它表现的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跌宕起伏,通过有组织的乐音运动使诗歌语言中的“字”变成音乐旋律化的歌唱,所以“声”里要求美;歌曲中有了“字”就有了属于与人有密切联系的内容,乐曲中有了“声”就表现真理的语言以融进音乐美的境界中,这样“字”与“声”的关系,也就是“真”与“美”的关系;也就是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谈到的“声中无字,字中有声”的境界;359而音乐也就由最初的嘈生、响声到后来的“咬字行腔”,如乐记中说:“声成文,谓之音”由乐音构成乐曲,形成音乐形象;这种合于律的音和音组合起来,就是“比音而乐之”,这就含有节奏、和声、旋律;而节奏、和声、旋律它是音乐的核心,它是形式,它是内容,所要为欣赏者表达的一种音乐的形式美,音乐的内容善;在稽康声无哀乐论中有:“美有甘,和有乐;然随曲之情,尽于和域;应美之口,绝于甘境;”“甘境”即是指美境,“和域”即为音乐美境;在论语·八佾中也记载:“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缴如也,绎如也,以成;”又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所追求的音乐应该是“尽善尽美”也就是音乐要表现的真、善、美的境界;同时音乐是最不确定的,最难捕捉,最神秘的艺术表达,比别的艺术更强大更持久地唤起我们内心的情感、在音乐的流动中,我们的内心似乎有些神秘的琴弦被神秘的手指拨弄着,随之摇荡、兴奋、激昂、徘徊;我们被莫名其妙地打动了,在短短的一刹那,我们暂时忘记了自身的存在,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物我两忘”的意境中;1146所以音乐的境界是随着时间变化的,由字、声、行文到后来的物我两忘的境界,表现了音乐随时间的演变而达到逐渐的成熟;然而音乐艺术本质特征是在于抒情性,作家根据自己的审美情感来反映社会生活,是随着不同的时期时代反映不同的音乐美感,来表达不同的社会现实,故而音乐所反映的是时间艺术,也就是音乐美的范畴主要是从时间里的形象概括的;2、书法:传达空灵动荡的境界中国的朝代众多,字体也多,当时被官方统一的字体有小篆、隶书、楷书,不同书法所表现的境界也各不相同,而楷体的境界更多宁静、匀整,意境偏静、偏小,而行书“如长空游丝,容曳而来往’,草书“纵心奔放”,比较随意奔放的是草书;但是所有的书法都有一个基本的法则;晋卫夫人笔阵图:“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然而在明人丰坊的笔诀里描述更详细,笔诀里说:“书有筋骨血肉,筋生于腕,腕能悬,则筋骨相连而有势,骨生于指,指能实,则骨体坚定而不弱;血生于水,肉生于墨,水须新汲,墨须新磨,则燥湿停匀而肥瘦适可;然大要先知笔缺,斯众美随之矣;”3①因为中国字起始时是象形字,所以在字的结构里、笔画里、章法里,都显示着象形里的骨、筋、肉、血;邓以蛰说:“骨与筋可谓笔画之实质矣;但欲达到骨与筋之境地,则为表现之事也;……然骨与筋为笔画成立之根本,无此二者则无所谓笔画,亦无所谓书法也;故称之为笔画之实质,无不宜也;”12所以骨与筋为笔画之基础,以此表现中国字的一种气势和生命力,用字的结构表现出生命力;于是宗白华说:“一个有生命的躯体是由骨、肉、筋、血构成的;‘骨’是生物体最基本的间架,由于骨,一个生物体才能站立起来和行动;附在骨上的筋是一切动作的主持者,筋是我们运动感的源泉;敷在骨筋外面的肉,包裹着它们而使一个生命体有了形象;流贯在筋肉中的血液营养着、滋润着全部形体;有了骨、筋、肉、血,一个生命诞生了;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3161于是书法境界就凝结于骨筋之内,就有一种生命的灵气;所以中国书法就表现一种艺术美宗白华说:“中国的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艺术美的方向,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13他从书法的用笔、结构和章法方面进行分析;作者在此不强加论述,从用笔方面宗白华从艺术美的角度深度论述了“一笔之美”,故张彦远所说的“一笔而成,气脉贯通”这一笔并不是一条不断的直线,而是指有始有终,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而中国书法透视着结构美和空间美,这就要怎么处理字的结构,处理空白出的位置,这样才能达到与笔画同等的艺术效果,宗白华说:“书法要‘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呀这也像一座建筑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空间的分布,虚处和实处同一重要;中国书法艺术里这种空间美,在篆、隶、真、草、飞白里有不同的表现;”3171-172中国书法主要表现的是以形为主,于是就要表现形式美的布局和结构的分配;最后要达到书法的境界就要有书法的章法,那就是一气呵成,有创造性,能从中窥探出宇宙的包容;宗白华认为书法的境界出了在基本的在生命意识和基本的用笔方法上就是在于合理的搭配组合,结构的布局分配;注意笔与笔之间的相辅相成,空白与实有之间的相互呼应,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分配方式所表现的意境也各不相同;不管是颜真卿书法中宫敞豁,意境恢弘;还是王羲之兰亭集序,“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都表现了对气、韵、神、文、质等方面有一定的强调;1145,最主要的还是要表达出各种艺术之间的融汇贯通,就如他中国书学史.绪论编辑后语中说:“中国书法是一种艺术,能表现人格,创造意境,和其他艺术一样,尤接近于音乐底,舞蹈底,建筑底抽象美;”143、园林建筑:境生于象外中国园林建筑是东方建筑的典型,它综合了山水画、书法、雕塑等众多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叶郎在现代美学体系中说:“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最大的特点也是重视意境的创造;中国古典园林的美不是一个孤立的建筑美,而是艺术意境的美;”15在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中只有一篇专门研究园林建筑的论文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此篇论文从两个方面讲了建筑美学的思想,那就是飞动的美和空间美;所谓飞动的美,就是最初古代的工匠把动物的想象运用到园林建筑中,给欣赏者在欣赏的时候感觉有飞动的感觉,也就是有生命;如在诗经·斯干中“如跂斯翼,如失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这就表现了飞舞生动的气韵,也就是中国建筑里说的“飞檐”;建筑的美表现在飞外还有最重要的境界美那就是空间美,明代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16此表达的就是从有限的空间表现无限的时空,从而感受和领悟,宇宙和人生所获得的哲理;最能表现这种宇宙人生的哲理的是,云南昆明的,世界第一长的对联,其中上联是: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襄就风鬟雾鬓;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这就说明中国园林建筑的艺境在于使游览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以使游览者“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表现无限的时间空间,从而思考宇宙人生;园林怎么表现空间美感,这是空间美的关键,而要组织空间和创造空间美,其中的方法有,借景、分景、隔景等一些方法,然而其中的借景又分为,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一些;借景就是一个地方的建筑风格借用另一个地方的景物;分景就是,在一个园林风格中的一个布景一部分是自然景物,一部分是人造景物;这样就是造成园林中不同的景物给人不同美感冲击,给人层层深入的意境美感;而隔景就是在一个园林中有两种不同的美感冲击,如一个空间中分割成两种季节形成包围的感觉,大空间中有小空间;就如王维的诗句:“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如镜中”所以“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境界”367也就是沈括在浮生六记中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17这也就是空间所表现的空间意境;三、诗歌、绘画、音乐、书法、园林建筑之间的联系和空间意识在美学散步中论各门艺术的论文中,这些论文看似分离,但是其中又有共同的联系那就是“舞”;同时这些论文又表现了空间意识和作者的生命意识,虽然“散步”是随性而已的但就如散文中定义的“型散而生不散”,在散中有自己至成体系的规律,用一条无形的线把各门艺术相互联系,那就是“舞”和共同拥有的不同的空间意识,也表现宗先生的人生追求,艺术的人生、人生的艺术;在宗白华艺术学思想研究中作者把,宗白华的艺术门类分为两个方向,“从纵向来看,雕刻、绘画、园林建筑为空间艺术,书法、诗歌、音乐为时间艺术,把艺术分为两组是依据艺术存在的状态,一组偏重于空间的静,一组偏重于时间的动,时空界限分明,这两组艺术的特征区别也很明显;横向来看,雕刻和拟容艺术为模仿自然的艺术;图画、诗歌为有定联想的艺术;建筑、音乐为无定联想的艺术;”4102-103作者从横纵两个方面分析了宗白华的各门艺术分类,从时间和空间上两个方面归纳,说明各门艺术是有各自的相互联系的; 就在宗白华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之中说:“尤其是“舞”,这是最高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是最高的生命、旋动、力、热情,它不仅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究竟状态,且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从“这舞中,严谨如建筑的秩序流动而为音乐,浩荡奔驰的生命收敛而为韵律;艺术表演着宇宙的创化;”379这就是各门艺术联系的中间桥梁同时反映了宇宙人生观;在乐象中记载:“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10从这儿可以看出音乐、舞蹈、戏曲、诗歌的结合;而诗歌又与建筑有密切的联系,就如王之涣的登鹤雀楼、苏东坡聚远楼、刘禹锡陋室铭、崔颗黄。

以生命价值点化中国艺术境界:宗白华与“艺境”

以生命价值点化中国艺术境界:宗白华与“艺境”

在现代美学史上,王国维第一个对古代文艺理论中的“意境”的内涵进行了现代意义上的阐发,使之成为他统观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的一个全新的理论创造。

宗白华的“艺境”理论可以说是延续了这条思路,并且进一步将“意境”融会为统贯整个中国古典艺术的一个现代范畴,以一个现代人的艺术理解,赋予这个古典范畴以新的生命。

一、以生命价值点化中国艺术境界宗白华的美学有着浓郁的中国味道,进入他的美学就宛如走进了一幅中国的水墨山水画。

我们在他那里感受着中国,然而那已不是“古玩”的中国,古老的中国艺术蕴藏已经被他点化。

早年的留学经历,西方思想与艺术的浸染,作为一种基本的背景,始终烘托着他“艺境”的中国艺术与美学的研究;西方现代学术的精神内质已经完全融入了他的学术研究中,更是如此。

1.借用西方思辨的思维方式,廓清艺术“意境”的内涵与朱光潜相比,宗白华在美学研究上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很少直接援用西方美学理论,但在思维方式上所受的影响,二人是共同的。

宗白华留学德国,受过系统的哲学训练,我们从他对叔本华、康德、柏格森哲学的介绍中,就可窥见他的思维中所具有的德国哲学的思辨品质。

这就使他的思维诗意而不零乱、灵动而不失严谨。

“意境”正是在他的这种思维的梳理下,被阐发得明净透彻、理清意足。

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他对“意境”进行了这样的概括:什么是“意境”?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

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解读宗白华“艺境”

解读宗白华“艺境”

解读宗白华“艺境”作者:徐楠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10期摘要:宗白华老先生既是一位哲学家,又是一位美学泰斗。

本文以《艺境》这本书为参照,从书中找到了比较精彩的论断与之共享,摘录了笔者认为精彩的论述与之交流,并试图从整体出发对本书的整体思想加以揣测。

因此,本文主要从部分观点辨析、精彩论述及主题思想三个层面对《艺境》进行解读。

关键词:宗白华艺境《艺境1》是宗白华老先生的历史巨作,这本书是学习美学,进入艺术殿堂必读的一本良作。

笔者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及1987年6月第一版本为例,对本书的部分观点进行辨析,对部分精彩论述进行摘录,并对此书的主题思想做出个人的一些拙见。

一、观点辨析观点一:艺术家创作一个艺术品的过程,就是一段自然创造的过程。

& 亚里士多德“艺术是模仿自然。

”(P7)艺术虽是需用自然的材料借以表现,但他决不是一味地模仿自然,他自体是一种自然的创造,就如同从艺术家的理想情感发展进化到一个完满的艺术品;也就同一个生物细胞发展进化到一个完全的生物一样,所以艺术是一段自然创造的过程;而亚里士多德的意见则是,他看这自然界现象不是幻影,而是一个个生命的形体,所以模仿它,表现它,是件有价值的事,可以增进知识进而表现技能。

艺术的理想当然是用最适当的材料,在做恰当的方式中,描摹最美的对象,所以艺术的过程终究是形式化的,故艺术是模仿自然。

观点二:我们人人知道照片没有图画的美,照片没有艺术的价值。

这是什么缘故呢?照片不是自然最其实的摄影么? & 照片是机器复制时代的产物,灵韵消散,没有价值。

(P24)我们知道“自然”,是无时无处不在“動”中的。

物即是动,动即是物,不能分离。

这种“动象”,积微成著,瞬息变化,不可捉摸。

照片中的物,只是摄取一角,是静态的。

有价值的乃是动者,表精神者,艺术家要想借图画、雕刻等以表现自然之真,当然要能表现动象,才能表现精神、表现生命。

这就是艺术与照片根本不同之处了。

(完整版)《艺境》读后感

(完整版)《艺境》读后感

《艺境》读后感【摘要】艺术,或者说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经济时代的产物。

这本书主要是辑录了宗白华先生的部分论艺之文,而这其中的“艺”包括:中国艺术,如诗词曲琴棋书画,还有西方的文学艺术,如建筑雕塑等。

【关键词】文化;唯美;艺术在我上研究生的这些日子里,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很多好书,但是我很喜欢宗白华先生写的这本《艺境》,宗白华先生的这一本《艺境》,通读下来给人感觉获益良多。

但好书就是会有如此的功效――即便读完仍意犹未尽。

这本书主要是辑录了宗白华先生的部分论艺之文,而这其中的“艺”包括:中国艺术,如诗词曲琴棋书画,还有西方的文学艺术,如建筑雕塑等。

其中不乏有短小精悍的随感,也有篇幅较长的关于某一问题的论述。

在《歌德之人生启示》一文中,作者写道:“细看起来,可以说有一个莱布齐希大学学生的歌德,有一个少年维特的歌德,有一个魏玛朝廷的歌德,有一个意大利旅行中德尔歌德,与席勒交友时的歌德,艾克曼谈话中的哲人歌德。

这就是说歌德的人生是永恒变迁的,”,“人类的生活本都是变迁的,但歌德每一次生活上的变迁就启示一次人生生活上重大的意义,而留下了伟大的成绩,为人生永久的象征。

”这都“因歌德在他每一种生活的新倾向中,无论是文艺政治科学或恋爱,他都是以全副精神整个人格浸沉其中;每一种生活的过程里都是一个整个的歌德在内。

”正因为作者在这本书中有很深的理解,所以他才会通过这本书和实际生活有很深刻的融入与见解。

人类是在生活中演绎着丰富多彩的喜怒哀乐,它的每一次变迁都会形成一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在众人的面前,它的意义也就非同一般了,就像在生活中有很多不同版本的歌德一样,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永恒变迁的,没有两个人的人生的变迁过程是一摸一样的,所以在生活里每个人都要突出自己的“意”。

作者从其作品风格的变换,从少年时期的维特,到晚年的浮士德,窥探出了其思想上的转变,从而得到人生的启示:遭遇的改变以及思想的改变非但不是坏事,与此相对,正是这些痛苦的经历,才锻造出了这样一个文豪。

严东学:论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读宗白华《艺境》笔记

严东学:论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读宗白华《艺境》笔记

论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读宗白华《艺境》笔记内容提要:中国人的生活和艺术也一样浸透着中国人以体悟为本的哲学智慧,呈现出天人合一、灵肉不二的大化之境。

这形而上的道同时贯穿到人们的日常用品和衣食住行当中,成为一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圆融无碍的生命表征。

正如宗白华所说:“人类这种最高的精神活动,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是诞生于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

这充沛的自我,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掉臂游行,超脱自在,需要空间,供他活动。

”(《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本文试图从古人对道的认识、理解基础上,探索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的关系。

庄子说:“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可以说道的存在,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但道为何物?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又分明说道是无法言说,甚至无从言说之事。

先秦诸子所讲之道,无不秉承《易经》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而来;同时又从各自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基础上做了一番发挥,最终成为他们各自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如此,但这并不妨碍先秦诸子对道的根本或者本体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

那就是《易经》所说的一阴一阳。

对一阴一阳的认识阐述是他们天道观或者宇宙观的核心;而宇宙观和本体论则是任何哲学思想的两大基石。

没有自成体系的宇宙观和本体论,就不能称作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

因此,哲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建立宇宙观和本体论。

至于逻辑和知识论是西方哲学的传统。

在中国哲学家那里,无需借助逻辑和知识系统的建立就完全可以直接宇宙人生的大本大源,既可以从宇宙往下说,亦可从人生往上说,通过对宇宙人生的直觉体悟,建立一个自足的生命哲学体系。

直上是宇宙的,直下是人生的。

以此,中国人的生活和艺术也一样浸透着中国人以体悟为本的哲学智慧,呈现出天人合一、灵肉不二的大化之境。

这形而上得道同时贯穿到人们的日常用品和衣食住行当中,成为一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圆融无碍的体现。

正如宗白华所说:“人类这种最高的精神活动,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是诞生于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

以生命价值点化中国艺术境界:宗白华与“艺境”

以生命价值点化中国艺术境界:宗白华与“艺境”

以生命价值点化中国艺术境界:宗白华与“艺境”【摘要】宗白华作为中国艺术界的重要人物,通过他对艺境的探索和定义,为中国艺术境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考。

本文首先介绍了宗白华的生平经历和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随后探讨了他对艺境的价值观与哲学思考,以及他在艺术成就和思想创新方面的贡献。

进一步分析了宗白华对当代艺术的影响,并强调了他与“艺境”的重要性及对中国艺术境界的深远影响。

最后展望了宗白华的艺术思想对未来的启示。

宗白华的思想和成就不仅影响了当代艺术界,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对生命与艺术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反思。

【关键词】宗白华, 艺境, 中国艺术境界, 生命价值, 传统文化, 哲学思考, 思想创新, 当代艺术, 影响, 重要性, 深远影响, 启示。

1. 引言1.1 宗白华对中国艺术境界的贡献在中国艺术史上,宗白华被誉为一位重要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对中国艺术境界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宗白华以他独特的艺术观念和创作风格,为中国艺术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想。

他深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融合,开创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通过他的作品,宗白华对中国艺术境界进行了独特的点化,引领了中国艺术的发展方向。

他将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美学价值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使其作品充满了内涵和情感。

宗白华的艺术创作不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更为当代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想,为中国艺术界带来了新的启示和突破。

在宗白华的引领下,中国艺术境界得到了更深远的拓展和发展,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1.2 艺境的定义在宗白华看来,艺境是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存在,是艺术与生命的交融与碰撞。

艺境在他的艺术实践中扮演着指引者的角色,引领他不断探索与创新,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与表现力。

宗白华将艺境视为一种精神的家园,是他追求艺术完美与超越的源泉与归宿。

对于宗白华而言,艺境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是艺术创作与欣赏中的灵魂所在。

读《艺境》有感

读《艺境》有感

读《艺境》有感我读书一向随意,正如杨绛先生说的,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看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题匾偶有所得,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

今年暑假一人蹲在书房,细细品位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宗白华教授的《艺境》一书,使我眼界大开,得益匪浅。

宗白华先生(1897—1986)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曾长期在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执教。

他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就致力于哲学、美学的研究,尤以对艺境的追求和探索,孜孜不倦、始终如一。

六十多年来,他写下了一批论及中国艺术和美学的论文,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拿叔本华的眼睛看世界,拿歌德的精神做人,”是青年宗白华的基本人生观。

它实际包含了两种取向,即以“同情”基础的“幽默的人生观”和以创造超越为基础的“悲剧的人生观。

”前一种人生观因主体与对象的融合、“天人合一”而具有浓厚的审美特征,后一种人生观强调欲望(意志)有秩序、节奏的实现,更多的是对自身与对世界的改造,实质还是一种权力意志,是传统的主体性哲学的体现,未曾超越主客二元对立。

在书中我看到,道家尤其是《易传》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宗先生找到了所需要的理论资源:所谓“生生而条理”,“生生”即是指生命本体的健动创化不已,“条理”即是指生命创化所遵循的形上永恒之“宇宙秩序”。

宗先生因而在《易传》宇宙一本体论的基础上建构起自身的生命美学体系。

《艺境》一书分“艺境”和“流云”两集。

“艺境”是美学和文艺论文,中国艺术的审美特征、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艺术的价值结构,文艺的空灵与充实、诗歌书法的空间意识和空间美感等组成。

虽说为论文,却也是好读好看。

例如:艺术趣味的培养有赖于传统文化艺术的滋养。

只有到了徽州,登临黄山,方可领悟中国之诗山水、艺术的韵味和艺境。

又如:美学,一方面讲创造,一方面讲欣赏。

创造者应当是真理的搜索着、梦想的醉梦者、精神和肉体的劳动者。

作者从戏曲、绘画、书法、诗歌、音乐、雕塑等各个方面探讨体验艺术的审美特征、价值结构、空灵美感。

宗白华艺境读书笔记

宗白华艺境读书笔记

宗白华艺境读书笔记我们宗白华赏析《我们》宗白华我们并立在天河下。

人间已落沉睡里。

天上的双星映在我们的两心里。

我们握着手,看着天,不语。

一个神秘的微颤,经过我们的两心深处。

(《我们》宗白华)赏析一宗白华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美学家、诗人。

是“五四”时期“小诗”这一自由诗体的首创者。

他善于利用小诗写景、抒情、议论(通过形象表达哲理)。

《我们》这首小诗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小诗是一幅美丽的画。

星光下的静夜,一对痴情的青年男女手握着手,他们一会儿仰望灿烂的星空,想那古老、美丽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会儿含羞对视,用眼睛交流。

宏观的天地与微观的“我们”,具体的“我们”与无限的神思…构成了一幅含蓄隽永、意境优美的画面。

更令人赞叹不已的是这首小诗写景抒情的技巧。

(一)部分与总体并称,另创一个天地。

“我们并立天河下,人间已落沉睡里。

“我们”本是“人间”的组成部分,但诗中的主人公似乎更喜欢这个“人间”皆睡,“我们”独醒的时刻,因而把“我们”与“人间”并称。

这样,此时的世界就似乎成了“我们”的世界。

此情此景,令人不禁想到“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情景。

但“我们握着手,看着天,不语。

这是多么美妙、神秘的意境,“此时无声胜有声”(二)“主观”与“客观”倒置,别有一番意味。

本来是“我们”仰望“星空”而看到“双星”(牛郎、织女)。

但是诗人以奇妙的想象写道:“天上的双星,映在我们的两心里。

这“反客为主”的一招,把“双星”写成有情的“主体”,“我们”成为“被动”的“客体”。

这就勾勒出一对情人的痴情,忘我、深沉,从而完成了形象的创造。

(三)含蓄隽永的收束,令人回味无穷。

“一个神秘的微颤,经过我们的两心深处。

小诗结束两句,是“天上的双星,映在我们的两心里”而荡起的微波。

这“神秘的微颤”到底是什么呢给人留下了巨大的想像空间:或许是为牛郎,织女的痴情而激动或许是为他们只有每年一度的鹊桥会而遗憾或许对制造牛郎、织女悲剧的“王母娘娘”而想到现实人间这一切的一切都包含在这“神秘的微颤”里,令人回味无穷。

“艺境”论的启示

“艺境”论的启示

“艺境”论的启示作者:曹振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4期摘要:宗白华的“艺境”是艺术境界的统称。

而艺术境界中,又以“意境”为核心,最能体现中国艺术的心灵,最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艺境”的实质是一种心境,一种个体凭借自己的愿望及想象构建的精神居所。

“道”“艺”合一的艺术意境是空灵动荡、虚实相生的,这需要空明澄澈的审美心胸。

“艺境”“这种微妙境界的实现,端赖艺术家平素的精神涵养。

天地中的生生节奏是中国艺术的源泉,也是“艺境”最高境界的最后一个要素。

关键词:艺境;意境;以心见心;生生节奏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8)04-0105-04Abstract:Zong Baihua’s “Art Realm”is a collective term for the state of art in which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is the core that can best embody the spirit of Chinese ar t and the richest traditional Chinese artistic spirit.“Art realm” is essentially a state of mind, a spiritual residence of an individual constructed with his own wishes and imagination. The unity of “DAO”and “Arts”is elusive instability calling for an empt y and clear aesthetic.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ubtle “Art Realm” depends on the artist's spiritual cultivation. The rhythm of life in heaven and earth is the source of Chinese art and the last element of the highest state of “Art Realm”.Key words:Art Realm; artistic conception; soul to soul; the rhythm of life“艺境”是宗白华一生不渝的追求。

艺境读后感

艺境读后感

艺境读后感《<艺境>读后感》《艺境》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诸多混合着惊喜与思考的阅读体验。

读到宗白华先生对美学境界的阐述时,我感觉他仿佛是在打开一扇扇通往不同艺术空间的大门,引领我去窥视那隐匿于平常事物之后的美。

比如他谈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这让我想起了我参观画展时看到的一幅水墨画,画面上仅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座山的轮廓,大片的空白之处却让人感受到云雾缭绕、浩渺无垠的意境。

当时站在那画前,我只是单纯地被这种简洁却有力的表达所吸引,却并未深入思考背后的美学意义。

通过阅读《艺境》,我才真正明白那留白不只是空白,而是画家给予观者无限想象空间的有意为之,它象征着天地间的灵气与人的思维交互之处。

特别触动我的是宗先生探讨中国艺术与哲学关系的部分。

他以一种化繁为简的方式,让我看到了中国艺术中所蕴藏的深厚哲学内涵。

我以前总是疑惑,为何中国古老的书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能历经千年仍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人反复品味而不倦。

后来我明白了,这是因为它们扎根于中国深邃的哲学思想土壤之中。

就像中国建筑中的曲径通幽之妙,这不仅仅是一种空间的布局,更是道家阴阳相生、有无相形哲学思想的体现。

这就体现于园林艺术中,看似狭窄、曲折的小径,却能将游者带入随着脚步变化而变幻的不同景色中,有限的空间产生出无尽的意趣。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一种对于艺境的全面理解,它不是单纯地从某个艺术门类出发,而是站在广阔的文化、哲学、历史的基石之上,去探寻各个艺术形式之间共通的美学境界。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大多被快节奏的浪潮推着向前,物质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习惯了直观性、便捷性的美,像美颜滤镜下千篇一律的照片、速成的流行乐。

而宗白华先生的《艺境》却像是一针清醒剂,提醒我们要去探寻那些深层次、蕴含着历史与文化积淀的美。

对了还想说,书中有些部分在初次阅读时比较难懂。

也许是因为我自身对于一些古老哲学概念和文言文表述不够熟悉。

例如在论述魏晋时期艺术风格与当时社会思潮关系的时候,那些引用的古人言论和思想分析就需要我反复阅读才能略知一二。

宗白华所讲的“艺境”辨识

宗白华所讲的“艺境”辨识

作者: 胡家祥[1]
作者机构: [1]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出版物刊名: 江淮论坛
页码: 154-159页
主题词: 艺境;气韵;意境;玄境;道
摘要:宗白华终生情笃于艺境的追求。

他所谓的“艺境”不仅是指艺术品所描绘的活泼玲珑的生活天地,更是指艺术家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宇宙的节奏和生命的律动,因而是意境与气韵的统一体。

宗先生将意境明确区分为三境层,将气韵明确地与易道的阴阳相联系,是对学术史的重要贡献。

对意境与气韵作一体化的描述之所以可能,在于宗先生兼备哲人与诗人的气质,醉心于澄怀观道,而气韵与意境正是艺术活动中作为字宙人生本根的道的体现。

注目于玄境使艺境理论诗意浓郁,但在逻辑分析的确定性、清晰性和系统性诸方面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艺境,益境——《美学与艺境》读后感(1000字).docx

艺境,益境——《美学与艺境》读后感(1000字).docx

艺境,益境——《美学与艺境》读后感人生来目的是谁?人生意义何在?我们为了什么拼搏,为了什么奋斗,又为了什么去学习、去创造呢?这些人生中最重大最核心的问题,不仅古往今来的大师、禅宗都为了世人而竭力解答,凭借我一己之见可以说是毫无说服力的。

每个人有每个人独有的生存意义,只不过古今贤者所探讨得出的答案较为大众所接受罢了,而我所认同的人生应当是不断尝试,不断突破,不断转变的。

人生来有需求,只有当需求没有被满足时才会自主的去发力改变现状。

纵观历史,横看社会,需求无非分为两大类: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当然我们人生不会仅仅停留在物质的追求上,所以精神需求就较之显得更为重要。

精神层面又分为对理性科学的探索和对感性爱情(泛指爱的体验,不止是异性伴侣)的体验。

而人生必然不会一帆风顺,其中的悲剧和坎坷一定会使我们的精神体验变差,但是读过了这本书后,我的心中对人生的幸福又有了不同的见解。

艺术是什么呢?我们常说登上人类的巅峰有三条路:科学、文学、艺术。

通过前段的论述,我们可以将科学视为对理性的精神索取,将文学是为对感性的精神索取,而艺术既不是科学也不是文学,为什么仍有一大批艺术大师在历史的铁历上烙下了不朽的印记呢?因为艺术正是将悲剧与坎坷也一视同仁的看作是人生美好体验的一部分。

悲剧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在一切痛苦与幻灭之后,是宁愿毁灭生命,以求得的“真”“美”“爱”“神圣”以及人类中最高的“善”。

而艺术赞扬悲剧,这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对人性的包容,是一种超出人本源的对欲望的控制。

谈到“美”,许多人一定觉得这个字眼又亲切又陌生,毕竟我们眼中的“美”与一些人眼中的“美”相差甚远,这也早就了“美学”这一学问的诞生,而了解美学其实就是教会我们拥有一种包容的心态,不止是对世间万物,也是对自我人格的肯定。

回归我们对人生道路的探讨,既然人生来是为了满足需求的,那么我们人生的道路就可以沿着这个思路去自行探求了。

我的需求是什么?我现阶段的从事业务与我的需求是否吻合?我的理想是否与我的需求相吻合呢?弄清楚这些后,还要与自我生存的环境,即我们满足需求的现有途径相结合。

《艺境》读后感

《艺境》读后感

《艺境》读后感
《艺境》,作者以非凡的写作才华,将这波动着阴晴怒喜的人生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是一场让人深以此感触的唯美盛宴。

从书中不经意间萦绕起的遐想,给我们带来对爱的新认识。

书中解构得如此完美的爱,让我们从另一方面去理解当下所流行的另类爱情,更是让我们改变我们的爱情思维方式,开拓新的思维容器。

看完书,慢慢地,我们开始懂得如何去把握爱情,去尊重爱情,去珍惜爱情,将爱情之母——生活当做一种最珍贵的礼物,将爱情之父——心意当做一种最宝贵的贡献。

书中还有许多美好的剧情,让我们不断地思考未来,展望未来,探索未来,用真诚擦亮当下,珍惜现在,将未来变得更加美好。

书中没有悲苦,甚至没有不如意,但是我们却能从书中学习到更多,学习如何创造绚丽的艺境,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境界,让自己的心情越来越宁静。

此书教会我们感谢自然,学会品味美好,将艺术融入我们的生活当中,成为一种完美的审美视野,用于提升生活的境界,赋予生活的不可替代。

《艺境》使人看完后,使得心海有了一丝平静,生活多了一份精彩。

它让我们重新认识爱情、重新认识未来、重新认识生活,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会如何去珍惜,及如何妥善把握一份唯美而宝贵的人生礼物。

艺术意境 人格精神——读《艺境》

艺术意境  人格精神——读《艺境》

艺术意境人格精神——读《艺境》
王德胜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家》
【年(卷),期】1989(000)001
【摘要】&lt;正&gt; 现代中国怕是没有第二人象宗白华那样“大名鼎鼎”而又默默无闻”了,从学生到教授六十来年,除一部《美学散步》使为数不多的学人知道以外,似乎别无更多可以表明他地位的东西。

不过,颇为奇怪的是,一向爱挑剔的中国文人,对于这位老先生却又都一向不曾和不敢“相轻”。

四十年代美学界有“南宗北邓(以蛰)”之称,八十年代更有“散步学派”之美誉。

此足以察见宗白华的声望绝非薄浅的“著作等身”四字可以妄作比类的。

近来获读新编宗白华美学文集《艺境》,久久地,生了一番结结实实的感觉:“中国美学研究第一人”的桂冠,实非宗白华莫属了。

尤其感到,他集积年功力探入的关于中国艺术意境的研究,更是独树一帜,完全确立了他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无可非议的地位,并且直到今天仍旧成为我们许多人【总页数】5页(P33-36,58)
【作者】王德胜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哲学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融汇中西创建美学--读《艺境无涯--宗白华美学思想臆解》 [J], 凤文学
2.浅谈美感的培育——读宗白华《艺境》有感 [J], 张晟
3.画为心声——论八大山人的人格心理嬗变与艺境 [J], 闵元东
4.人格·诗品·艺境——论沈周对陶渊明的接受 [J], 刘小兵
5.戏曲“美的形式”与“形式美”——读宗白华先生《艺境》 [J], 张绵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论《艺境》的美学思想

简论《艺境》的美学思想

简论《艺境》的美学思想简论《艺境》的美学思想章启群宗白华先生生前出版的理论性著作只有两本,即《美学散步》和《艺境》。

而《美学散步》的全部文字也都收入《艺境》之中,故《艺境》应是宗白华先生生前出版最完备之理论著作。

而从《宗白华全集》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是一个旁及古今中外、糅合文史哲,试图沟连艺术、宗教甚至科学的体大思深的体系,《艺境》只不过是宗白华思想的冰山一角。

《艺境》的第一个突出贡献在于:发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美的两大类型,即“错彩镂金”的美与“芙蓉出水”的美,而后者是中国古典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美。

鲍照曾说谢灵运的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而颜延之的诗是“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

宗白华说:“这可以说代表了中国美学史上两种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

”他认为这两种美感或美的理想,表现在诗歌、绘画、工艺美术等中国古代艺术的各个方面。

像楚国的图案、楚辞、汉赋、六朝骈文、颜延之诗、明清的瓷器,一直存在到今天的刺绣和京剧的舞台服装、诗中的对句、园林中的对联等,都是一种“错彩镂金、雕缋满眼”的美,讲究华丽和雕饰。

这种美虽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但向来被认为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而像汉代的铜器、陶器,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潜的诗、宋代的白瓷,这又是一种美,即“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

比较起来,他认为“初发芙蓉”的美比“错彩镂金”的美具有更高的境界。

从历史的发展来说,真正崇尚这种“初发芙蓉”的审美理想是魏晋以后。

宗白华认为:“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段。

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向,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

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

”到了宋代,苏东坡用奔流的泉水来比喻诗文,要求诗文的境界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平淡并不是枯淡,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以至于人格美的理想,玉的美就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

苏轼又说:“无穷出清新。

”“清新”与“清真”也是同样的境界,即“初发芙蓉”的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读宗白华《艺境》笔记内容提要:中国人的生活和艺术也一样浸透着中国人以体悟为本的哲学智慧,呈现出天人合一、灵肉不二的大化之境。

这形而上的道同时贯穿到人们的日常用品和衣食住行当中,成为一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圆融无碍的生命表征。

正如宗白华所说:“人类这种最高的精神活动,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是诞生于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

这充沛的自我,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掉臂游行,超脱自在,需要空间,供他活动。

”(《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本文试图从古人对道的认识、理解基础上,探索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的关系。

庄子说:“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可以说道的存在,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但道为何物?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又分明说道是无法言说,甚至无从言说之事。

先秦诸子所讲之道,无不秉承《易经》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而来;同时又从各自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基础上做了一番发挥,最终成为他们各自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如此,但这并不妨碍先秦诸子对道的根本或者本体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

那就是《易经》所说的一阴一阳。

对一阴一阳的认识阐述是他们天道观或者宇宙观的核心;而宇宙观和本体论则是任何哲学思想的两大基石。

没有自成体系的宇宙观和本体论,就不能称作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

因此,哲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建立宇宙观和本体论。

至于逻辑和知识论是西方哲学的传统。

在中国哲学家那里,无需借助逻辑和知识系统的建立就完全可以直接宇宙人生的大本大源,既可以从宇宙往下说,亦可从人生往上说,通过对宇宙人生的直觉体悟,建立一个自足的生命哲学体系。

直上是宇宙的,直下是人生的。

以此,中国人的生活和艺术也一样浸透着中国人以体悟为本的哲学智慧,呈现出天人合一、灵肉不二的大化之境。

这形而上得道同时贯穿到人们的日常用品和衣食住行当中,成为一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圆融无碍的体现。

正如宗白华所说:“人类这种最高的精神活动,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是诞生于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

这充沛的自我,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掉臂游行,超脱自在,需要空间,供他活动。

”(《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所以他认为:“李、杜境界的高、深、大(按:刘熙载《艺概-诗概》评杜甫诗谓:“吐弃到人所不能吐弃为高,含茹到人所不能含茹为大,曲折到人所不能曲折为深”)”王维的静远空灵,都根植于一个活跃的,至动而有韵律的心灵,承继这心灵,是我们深衷的喜悦。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周济《宋四家词选》里论作词云:“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实则精力弥漫。

”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周济紧接着说:“求实,实则精力弥漫。

精力弥漫则能赋情独深,冥发妄中,虽铺叙平淡,抹灰前进,而万感横集,五中无主,读其篇首,临渊窥鱼,意为鲂鲤,中宵惊电,罔识东西,赤子随母啼笑,乡人缘剧喜怒。

”宗白华认为:“艺术心灵能达到的最高境界!由能空、能舍,而后能深、能实,然后宇宙生命中一切理、一切事,无不把它的的最深意义灿然呈露于前。

‘真力弥满’,则‘万象在旁’,‘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他又说:“文艺境界的广大,和人生同其广大;它的深邃,和人生同其深邃,这是多么丰富充实!孟子曰:‘充实之为美’。

这话当作如是观。

然而他又需超凡入圣,独立于万象之表,凭它独创的形相,范铸一个世界,冰清玉洁,脱尽尘滓这又是何等的空灵?”(同上)由以上论述宗先生进一步认为:“艺术境界的空灵和充实根植于艺术家活跃的、至动和有韵律的心灵及人格的质实、广大而深邃。

”王国维《人间词话》谓:“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有也。

······天才者,或数十年而一出,或数百年而一出,而又须济之以学问,帅之以德性,始能产真正之大文学。

此屈子、渊明、子美、子瞻等所以旷世而不遇也。

”此言艺术家人格的质实、广大而深邃。

严羽《沧浪诗话》论盛唐诸公诗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不可凑泊。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此言艺术家活跃的、至动而有韵律的心灵,也就是文艺境界的空灵。

宗白华认为:“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地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

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

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他们各自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

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

空明的觉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同时他又认为:“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

欧阳修说得好:‘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览者未必识也’。

故飞动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

’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

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

(同上)宗先生对艺术这番剖析入微是精辟的,足以引发我们对艺术境界的深刻思考和生命境界的静观自得。

事实上,任何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心灵与物象的完美显现。

它一方面神游八极、思接千载,对宇宙人生有着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认知和体悟;另一方面须济之以学问,帅之以德性,将人生、宇宙的质实、广大、深邃,通过所写之境、所造之境邻于理想或合乎自然的予以表现。

因此,才有‘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人间词话》第五十六则)叶燮在《原诗》里说:“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诗人能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诗人之述之。

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与前者也。

”艺术家境界的高、深、大无不是将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一不以最深意义灿然呈露于前者。

人们在品评艺术作品时,常常以‘神完气足、精力弥漫,万象在旁’、‘返虚入浑、积健为雄’、‘生气远出,不着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载’、‘是有真宰,与之浮沉’、‘吞吐大荒,由道返气’、‘与道适往,著手成春’、‘行神如空,行气如虹’(见司空图《诗品》)等等诸如此类的词语加以比类概括,以表达对艺术作品本身的感受。

这在中国美学史上影响巨大而深远。

后世以评点为主的文艺批评形式也由此而出,并蔚然大观。

直到清末民初的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王国维《人间词话》、况周颐《蕙风词话》、陈衍《遗石诗话》、梁启超《饮冰室词话》,甚至钱钟书的《谈艺录》,也是这一传统的最后延续和光辉结束,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文艺批评形式。

在我所寓眼的诸多词话和文艺批评著作中,王夫之的《船山诗草》和纪晓岚《四库提要》可谓慧眼独具,识见卓著,辨析尤精。

二人在文艺批评方面用力之勤、创获之多、精见之富、影响之大自明代以来均无人可比。

中国文艺批评之专著,自曹丕《典论》首开先河以来,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成其精深博大。

继以谢赫《画品》、宗昞《画论》、庾肩吾《书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及《法书要录》、刘知几《史通》、孙过庭《书谱序》、杜甫《论诗绝句》、释皎然《诗式》、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唐代以后则推欧阳修《六一诗话》、陈与义《后山诗话》、严羽《沧浪诗话》、米芾《书史》《画史》、姜夔《续书谱》《姜白石诗话》、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项穆《书法雅言》、金圣叹《六才子书评点》、朱载堉《律学新说》、章学诚《文史通义》、叶燮《原诗》等。

刘熙载的《艺概》当时是压卷之作,盖刘氏之作,体大思精,以其天才特出,才兼众艺,于诗、文、词、赋、书、经甚至绘画(见于书概之中)皆有发明,可谓集传统文艺论著之大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世人尝以明季王渔洋善言神韵、翁方纲畅说肌理、袁子才独喜性灵、沈德潜力主格调。

余以四人各执一词,难免偏颇,盖文艺之境,大家之作常兼神韵、肌理、性灵、格调之四端而无疑义。

言神韵、肌理、性灵、格调,不若言境界(王国维语)。

至若方苞以下,桐城派所言义法尤隔。

试想大家之作岂是精研义法而后所致者明矣?何况严羽早有:“诗有别才,不关学也;诗有别趣,不关理也。

”(《沧浪诗话》)这样的卓见。

不过卓见归卓见,学理在诗中的体现终究是有的;不过这学理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立于是无不灿然呈露与前者也。

大家之作,常常直抒胸臆、浑然天成,有若天助神临,不可凑泊,不可肢解;不可复制,不假外求,自然而然。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此即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

正如范曾说所:“书法艺术之绝域是无与伦比的一种近乎神性的存在,这神性历千百年睿智之士精神的熔铸而成,不可言说,不须言说,也言之不详,言之不清。

”(《书道法自然》)书法如此,其它艺术也是如此。

综上所述,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是诞生于一个最自由、最充沛、最深心的自我。

这充沛的自我,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掉臂游行,超脱自在,需要空间供他活动。

这空间,为心灵的活动提供了无限的自由,静照缘空,万象在前,各得其所;从而呈现着他们各自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

‘空故纳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继有‘萧条淡泊,闲和严静’的心襟气象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

可以说艺术境界的产生在晋人那里体现的最为突出。

正如宗先生所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自然和深情在艺术境界和哲理境界中同等重要。

这自然便是宇宙,这深情便是人生。

在中国人看来,宇宙和人生混沌无间、灵肉不二。

宇宙和人生同样的广大深邃而又质实空灵。

回头再看庄子的‘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又说:‘故为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橘、怪,道通为一。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凡物无成与毁,复归为一。

’所以他认为:‘方死方生,方生方死’。

可见在庄子那里,道是混沌无间的境界,即是宇宙的,也是人生的。

同时庄子又认为:‘它(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

庄子的哲学对中国人的艺术实践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可以说中国艺术的精神正是源于《易》的‘生生不息’和老庄哲学的启发,在儒家‘礼乐’文化的沃土上生根发芽而得以蔚为大观。

中国艺术精神既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又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

所以宗先生说:‘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

’岁在辛卯头伏严冬雪署稿金城半胜斋壬辰次伏首日改稿参考书籍:(1)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版。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十四章,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