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15.诫子书(共19张PPT)(共19张PPT)
12、你们要学习思考,然后再来写作。——布瓦罗 13、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华罗庚
14、许多年轻人在学习音乐时学会了爱。——莱杰 1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16、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列宁 17、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毛泽东
朗读节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 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 /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 穷庐,将/复何及!
文 以:
用来;
言 成学:
7、人往往有时候为了争夺名利,有时驱车去争,有时驱马去夺,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压力挑战,这一切消极的东西都是我进取成功的催化剂。 8、真想干总会有办法,不想干总会有理由;面对困难,智者想尽千方百计,愚者说尽千言万语;老实人不一定可靠,但可靠的必定是老实人;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来是流水。 9、成功的道路上,肯定会有失败;对于失败,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和对待,不怕失败者,则必成功;怕失败者,则一无是处,会更失败。1、快乐总和宽厚的人相伴,财富总与诚信的人相伴,聪明总与高尚的人相伴,魅力总与幽默的人相伴,健康总与阔达的人相伴。
7、人往往有时候为了争夺名利,有时驱车去争,有时驱马去夺,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压力挑战,这一切消极的东西都是我进取成功的催化剂。 8、真想干总会有办法,不想干总会有理由;面对困难,智者想尽千方百计,愚者说尽千言万语;老实人不一定可靠,但可靠的必定是老实人;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来是流水。14、成长是一场和自己的比赛,不要担心别人会做得比你好,你只需要每天都做得比前一天好就可以了。
14、许多年轻人在学习音乐时学会了爱。——莱杰 1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16、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列宁 17、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毛泽东
朗读节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 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 /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 穷庐,将/复何及!
文 以:
用来;
言 成学:
7、人往往有时候为了争夺名利,有时驱车去争,有时驱马去夺,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压力挑战,这一切消极的东西都是我进取成功的催化剂。 8、真想干总会有办法,不想干总会有理由;面对困难,智者想尽千方百计,愚者说尽千言万语;老实人不一定可靠,但可靠的必定是老实人;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来是流水。 9、成功的道路上,肯定会有失败;对于失败,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和对待,不怕失败者,则必成功;怕失败者,则一无是处,会更失败。1、快乐总和宽厚的人相伴,财富总与诚信的人相伴,聪明总与高尚的人相伴,魅力总与幽默的人相伴,健康总与阔达的人相伴。
7、人往往有时候为了争夺名利,有时驱车去争,有时驱马去夺,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压力挑战,这一切消极的东西都是我进取成功的催化剂。 8、真想干总会有办法,不想干总会有理由;面对困难,智者想尽千方百计,愚者说尽千言万语;老实人不一定可靠,但可靠的必定是老实人;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来是流水。14、成长是一场和自己的比赛,不要担心别人会做得比你好,你只需要每天都做得比前一天好就可以了。
《诫子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
解题
古人把离家在外的人叫“游子”,“吟”是朗诵、唱,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探究,从而领悟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五 言乐府诗。全诗共三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 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 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交流平台
融情于事:情感的抒发蕴蓄在对事件的叙述中。
当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着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你看。”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 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交流平台
练一练,学运用。
小组交流:怎样体会到下面各段表达的思想感情?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 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 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 是自由的。 ——《祖父的园子》
交流平台
我拓展,我积累。
在同一篇文章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也不是单一的,为了表达的需要作者可 能多种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穿插运用。一般的表达情感的方法有如下三种:
2.拓展延伸 赞美诸葛亮的诗歌 (1)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2)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精彩课堂
板书设计:
感谢聆听
语文 七年级 上册 配人教版
主讲人:
时间: xxx
语文精品课件
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
五年级下册 人教版
目录
01 课前导读 02 交流平台 03 词句段运用 04 日积月累 05 课堂小结
古人把离家在外的人叫“游子”,“吟”是朗诵、唱,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探究,从而领悟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五 言乐府诗。全诗共三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 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 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交流平台
融情于事:情感的抒发蕴蓄在对事件的叙述中。
当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着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你看。”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 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交流平台
练一练,学运用。
小组交流:怎样体会到下面各段表达的思想感情?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 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 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 是自由的。 ——《祖父的园子》
交流平台
我拓展,我积累。
在同一篇文章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也不是单一的,为了表达的需要作者可 能多种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穿插运用。一般的表达情感的方法有如下三种:
2.拓展延伸 赞美诸葛亮的诗歌 (1)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2)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精彩课堂
板书设计:
感谢聆听
语文 七年级 上册 配人教版
主讲人:
时间: xxx
语文精品课件
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
五年级下册 人教版
目录
01 课前导读 02 交流平台 03 词句段运用 04 日积月累 05 课堂小结
第16课《诫子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实现志向
作业布置
完成学生用书对应课时练习
谢谢观看
✓ 接着先正后反,论述“静”“学”“才”“志”之间的关系,核心是实 现志向的途径——学。具体来说,就是有“志”才可成学,而为学须“ 静”;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而成才必须学习。
✓ 第四句,从反面说明“不静”的危害,即点明“淫慢”“险躁”的害处, 彰显“静”的价值。
✓ 最后一句从反面论述,强调要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
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
得及!
归纳总结
“
本文不足百字,句式整齐,读来朗
朗上口,音韵和谐,文字优美而富有意
蕴。作为家书,本文情感真挚。它是一
篇美文,也是一份沉甸甸的希望。
”
作业布置
课外背诵并默写《诫子书》。
16 诫子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理解了文章 的意思,诸葛亮这篇《诫子书》 是为了告诫儿子而写,他要告诫 儿子什么呢?又是怎么告诫儿子 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
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
yín
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
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根据朗读示范,用“/”划出语句停顿。 划分句子的停顿,首先,我们可以找找
虚词,如“夫”字,它是句首发语词,无
志关 于
我明白了立志很重要,志当存高远,才 能实现人生价值。我们如果不立志,在学 校就会不用心学习,成绩落后,不能考上 大学;进入社会后,浑浑噩噩,终将一事 无成。
学关 于
我明白了只有勤学才能增长才干。拥有 自己的才能,才能在社会上发挥自己应有的 价值。示例五:“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让我想到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等到回顾一生时才发 现自己对社会什么贡献都没有。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6.诫子书(共24张PPT)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阅读《巴蜀英才》P73《诫子书》,完成练习。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阅读《巴蜀英才》P72《诫子书》,完成练习。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都二
能分
运浇
用灌
好,
“八
二分
八等
定待
律;
”二
,分
我管
们教
一,
起八
,分
静放
待手
花;
开二
。分
成
➢ Pure of heart, life is full of sweet and joy!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20张PPT)
3.请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探究主旨
本文主旨
本文是诸葛亮以一个父亲的身份给他的儿子写的一封信, 根据了自己做人治学的经验,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 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 躁”。表达 了自己对后代寄予志存高远的愿望。
艺术特色
1 语言智慧理性,简洁精简
2 正反论述,观点鲜明
3 骈散结合
4 感悟真挚
谢谢
整体感知
划分节奏
《诫子书》
夫 君 子 之 行,静 以 修 身,俭 以 养 德。非 淡 泊 无 以 明 志,非 宁 静 无 以 致 远。夫 学 须 静 也,才 须 学 也,非 学 无 以 广 才,非 志 无 以 成 学。淫 慢 则 不 能 励 精,险 躁 则 不 能 治 性。年 与 时 驰, 意 与 日 去,遂 成 枯 落,多 不 接 世,悲 守 穷 庐,将 复 何 及!
精研细品
思考
一.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从哪两方面进行说明的?《高》P56,T9 二.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高》P56,T10 三.“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
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高》P56,T11 四.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高》P56,
新课导入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 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 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 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 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 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 诗篇中,堪称绝唱。
诫子书
——诸葛亮
学习目标
一.掌握文中的判断句式及重点古今异义词(重点) 二.理解文意;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
探究主旨
本文主旨
本文是诸葛亮以一个父亲的身份给他的儿子写的一封信, 根据了自己做人治学的经验,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 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 躁”。表达 了自己对后代寄予志存高远的愿望。
艺术特色
1 语言智慧理性,简洁精简
2 正反论述,观点鲜明
3 骈散结合
4 感悟真挚
谢谢
整体感知
划分节奏
《诫子书》
夫 君 子 之 行,静 以 修 身,俭 以 养 德。非 淡 泊 无 以 明 志,非 宁 静 无 以 致 远。夫 学 须 静 也,才 须 学 也,非 学 无 以 广 才,非 志 无 以 成 学。淫 慢 则 不 能 励 精,险 躁 则 不 能 治 性。年 与 时 驰, 意 与 日 去,遂 成 枯 落,多 不 接 世,悲 守 穷 庐,将 复 何 及!
精研细品
思考
一.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从哪两方面进行说明的?《高》P56,T9 二.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高》P56,T10 三.“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
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高》P56,T11 四.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高》P56,
新课导入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 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 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 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 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 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 诗篇中,堪称绝唱。
诫子书
——诸葛亮
学习目标
一.掌握文中的判断句式及重点古今异义词(重点) 二.理解文意;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3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堂小结(3分钟)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 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 从淡泊宁静下功夫,最忌险躁。
板书设计
提出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诫
治学:静-学 才-学
( 正 面)
对
子 书 证明论点
(静)非学-无才 非志-无学
比 论
修身: 淫慢-不励精
( 反 面) 证
(躁) 险躁-不治性
例: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4.引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 例:可以为师矣
可译为“凭借”“依靠”
(可以凭借这个当老师了)
年与时驰(时间,岁)月
(1)时 元方时年七岁( 当时 )
(2)意 意与日去( 意志 )
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 )
(3)行 夫君子之行( 品行,品德 )
三人行( 同行 )
(4)志
教师点拨(5分钟)笔记
考点:常用文言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
1.表行为动作的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例: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况且因为一个和氏璧的缘故违背了强 大秦国意愿,是不行的)
2.引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 例:辄以水沃面 静以修身
以 译为“拿”“用”。
(就用冷水来洗脸)
3.表目的, 译为“来”、“用来”
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 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 放在眼前,不断磨砺;另一方面强调无 “志”则不足以“成学”,意谓没有志向, 则学无目标,必然学无所成
课前提问(3分钟)
作者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
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珍惜光阴,勉励他刻 苦学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诫子书》课件(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诫子书》课件(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诫子书》课件(共29张ppt)
•
在西南联大,傅斯年每天只吃一盘藤 藤菜, 有时只 喝一碗 稀饭, 偶尔招 待来访 的客人 ,甚至 要向邻 居借钱 ,实在 接济不 上了就 卖书。 傅斯年 一生最 好读书 藏书, 积蓄几 乎全部 用在买 书上, 非到万 不得已 ,是不 卖书的 。
•
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 更高的 阶段也 同样是 要走向 衰落和 灭亡的 。时史 前史的 研究就 是要揭 示史前 时代消 亡的原 因,由 于史料 的匮乏 ,史前 史的研 究还显 得很年 轻。
•
判断诗的好坏,跟学连在一起。有学 问的诗 跟无学 之诗, 是完全 不同的 。有学 问的诗 ,味道 深远, 有学问 衬底, 故深。 所以陆 游讲, 功夫在 诗外, 主要是 学问。 学问的 累积如 何,决 定了诗 的基本 面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诫子书》课件(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诫子书》课件(共29张ppt)
巩固练习
1、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
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由此想 到了哪些诗句?
(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
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 及!
(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 悲守/穷庐, • 将/复何及!
第三层层意
• 从反面强调,勤学刻苦, 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 之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诫子书》课件(共29张ppt)
设问思考
• 1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 要具备那几个条件?它们是什么关系?
条件一是立志; 条件二是学习; 第三个条件是惜时。 三者关系;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 不可。 诸葛亮主张以学广才,志又是学习成才 的前提和基础,而学习有必须珍惜时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诫子书 》课件(35张ppt)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补充注释:
诫:警告,劝诫。
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夫:语气词,文言虚词的一种,用于句首。如“夫”、“盖”。表 示将发议论,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古代称之为“发语词”。
以:用来。 修身:修养身心。
广:扩展 。
成学:成就 年与时驰:年华
励精:振奋 意与日去:意志;岁月
遂成枯落:最终;枯败;凋零。
作者简介
❖ 作为一代历史伟人,诸葛亮最大的功绩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 基业。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问鼎逐鹿。建安十三年(208), 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最后促使孙刘联合,共抗曹操,并 经赤壁一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而后为刘蜀集团运筹策划,东征 西讨,开疆拓土,富国强兵,直至病逝于五丈原军旅之中。他有 济世爱民之心,经天纬地之才,“智绝千古”,特别是隆中决策, 高瞻远瞩,不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可谓“专待春雷惊梦回,一
通译全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高尚君子的行为,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互文)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通译全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能来源于学习。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考点分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结合老子的“静为躁之君”这句名言以及 诸葛亮自身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 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的故事来引导理解。“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中抓住“澹泊”“宁静”与“立志”“致远”的关系,让学生联系 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来赏读,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明白在充满诱惑的滚滚红 尘中,切不可随波逐流,迷失志向。“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点拨 学生联想已学过的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 跎”,体会出人生短促,如白驹过隙,要倍加珍惜青春年华。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26张PPT)语文七年级上册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 封家书。
本文出处:选自《诸葛亮集》。
文体知识
写信
一般由称谓、问候语、正文、结尾、署名、日期 所构成。称谓,在首行顶格的位置写称谓,后加冒号。 为了表示尊敬、亲切,可在称谓前加上“尊敬的”或 “亲爱的”等词。这由写信人与收信人关系的亲疏远近 而定。问候语,第二行开头空两格写问候语。运用礼貌 语言,使收信人感到亲切、受尊敬。
议论文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论点
证明论点
总结论点
论题
论证方法
提出号召
(事实、道理 诚恳告诫
比喻、对比)
论证角度
(正面、反面)
课堂小结
提出论点 诫 子 证明论点 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正面)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反面)
治学: 志、静-学-才 修身: 俭、静(反面)
(正面) (反面)
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歇后语、诗句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文体常识
“书”是古代的一种应用性文体,又叫 “尺牍”或“信札”。
诫子书
新课导入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 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 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 —《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 的谆谆教诲。
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 字孔明,卧龙先生。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 水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作为一代历史伟人,他最大的功绩是辅佐刘 备开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他更以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及道德文章,言传身教, 惠及子女,为后世楷模。
本文出处:选自《诸葛亮集》。
文体知识
写信
一般由称谓、问候语、正文、结尾、署名、日期 所构成。称谓,在首行顶格的位置写称谓,后加冒号。 为了表示尊敬、亲切,可在称谓前加上“尊敬的”或 “亲爱的”等词。这由写信人与收信人关系的亲疏远近 而定。问候语,第二行开头空两格写问候语。运用礼貌 语言,使收信人感到亲切、受尊敬。
议论文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论点
证明论点
总结论点
论题
论证方法
提出号召
(事实、道理 诚恳告诫
比喻、对比)
论证角度
(正面、反面)
课堂小结
提出论点 诫 子 证明论点 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正面)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反面)
治学: 志、静-学-才 修身: 俭、静(反面)
(正面) (反面)
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歇后语、诗句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文体常识
“书”是古代的一种应用性文体,又叫 “尺牍”或“信札”。
诫子书
新课导入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 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 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 —《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 的谆谆教诲。
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 字孔明,卧龙先生。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 水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作为一代历史伟人,他最大的功绩是辅佐刘 备开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他更以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及道德文章,言传身教, 惠及子女,为后世楷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课件诫子书课件共22张PPT
• 否则,心若不静,就不能安心学习,就不 能增长才干,就更谈不上修养身心了。
9、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文中有不少这样的对偶句,句式整齐, 节奏感强,言简意深。后一句用双重否 定句加强语气
• 惜时诗句: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者关系: 立志才能学有所成,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要增 长才干必须要珍惜时光,
8、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 “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 意为清心寡欲,内心保持宁静,不贪物欲。
• “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是屏除杂念, 安宁专一,心无旁骛地学习。
• “静”就是淡泊名利。淡泊和宁静才能明 志。
13、志当存高远的名句是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成语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 鲁迅先生对时间的认识更深刻。他说: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 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 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曾经说过: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你就别浪费时 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3、 诸葛亮写信的用意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须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4、 从哪几方面论述:学习、做人 对比论证 5、 文中道出了哪几层关系?学与静、学与才、学与志 6、 诸葛亮的治学之道是: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7、 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1)要淡泊宁静(2)要有志 (3)要惜时 8、 文中人物理想人才必备的三个条件是:志、学、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志是成才 的前提基础,品德修养是成才的保障。
9、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文中有不少这样的对偶句,句式整齐, 节奏感强,言简意深。后一句用双重否 定句加强语气
• 惜时诗句: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者关系: 立志才能学有所成,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要增 长才干必须要珍惜时光,
8、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 “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 意为清心寡欲,内心保持宁静,不贪物欲。
• “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是屏除杂念, 安宁专一,心无旁骛地学习。
• “静”就是淡泊名利。淡泊和宁静才能明 志。
13、志当存高远的名句是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成语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 鲁迅先生对时间的认识更深刻。他说: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 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 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曾经说过: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你就别浪费时 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3、 诸葛亮写信的用意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须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4、 从哪几方面论述:学习、做人 对比论证 5、 文中道出了哪几层关系?学与静、学与才、学与志 6、 诸葛亮的治学之道是: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7、 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1)要淡泊宁静(2)要有志 (3)要惜时 8、 文中人物理想人才必备的三个条件是:志、学、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志是成才 的前提基础,品德修养是成才的保障。
优质课件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四单元第16课 诫子书 (共17张PPT)
4.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 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同时光而疾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悔)又怎么来得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 《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 书信。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 求。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
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
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
扰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没办法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有所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内容理解 1. 内容理解默写。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 (共26张PPT)
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 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 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 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181—234),复姓 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期 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号卧龙 先生。
诸葛亮
你知道他有哪些事迹吗?
作品简介
《诫子书》家训,家书。高度 概括了作者一生做人的准则,堪 称教子的千古范文。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品析文意:
学生活动一
小组讨论:在诸葛亮看来成为
君子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资料助读:
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 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 战死,时年37岁。其子诸葛尚一同战 死,时年16岁。
感悟文情:
学生活动二
从《诫子书》中我读出: 他,不仅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 一位 的父亲?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 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 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 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 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 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 (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
自然成诵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 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澹泊无以明志,( 才须学也 )。 夫学须静也,( ),非学无以 非志无以成学 广才,(险躁则不能治性 )。淫慢则不能励精 意与日去 ,( )。年与时弛, (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译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 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 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 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181—234),复姓 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期 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号卧龙 先生。
诸葛亮
你知道他有哪些事迹吗?
作品简介
《诫子书》家训,家书。高度 概括了作者一生做人的准则,堪 称教子的千古范文。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品析文意:
学生活动一
小组讨论:在诸葛亮看来成为
君子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资料助读:
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 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 战死,时年37岁。其子诸葛尚一同战 死,时年16岁。
感悟文情:
学生活动二
从《诫子书》中我读出: 他,不仅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 一位 的父亲?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 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 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 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 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 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 (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
自然成诵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 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澹泊无以明志,( 才须学也 )。 夫学须静也,( ),非学无以 非志无以成学 广才,(险躁则不能治性 )。淫慢则不能励精 意与日去 ,( )。年与时弛, (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第15课《诫子书》+课件(3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他警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的掌握要点。 快人一步, 不但容易达到理想,而且有更多的时间去修正与改善!
你在学习、生活中是否有过懒惰、拖延的现象呢?
第七课:性格的力量。 “险躁则不能治性”
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心 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 性格,性格影响命运。”
三顾茅庐
诸葛亮简历
姓: 诸葛
名: 字: 号:
亮 孔明 卧龙
朝代: 三国时期
职位:(蜀汉)丞相
身份: 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
后人评价: 千古良相、“智绝”……
15 诫子书
诸葛亮
解题:
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 瞻。 书:书信。
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写作背景
这是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 的一封家书。 这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成为后 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一文三读
心领神会 从儿子的角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诸葛瞻多才多艺,擅长书画,十七 岁时即被后主刘禅招为驸马,是备受蜀 国人民爱戴的英雄。公元263年,邓艾 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诸葛瞻拒不接 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 岁。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时年19岁。
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发语词“夫” 对称的句式 语气词“也” 根据句意和语感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诫子书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你在学习、生活中是否有过懒惰、拖延的现象呢?
第七课:性格的力量。 “险躁则不能治性”
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心 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 性格,性格影响命运。”
三顾茅庐
诸葛亮简历
姓: 诸葛
名: 字: 号:
亮 孔明 卧龙
朝代: 三国时期
职位:(蜀汉)丞相
身份: 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
后人评价: 千古良相、“智绝”……
15 诫子书
诸葛亮
解题:
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 瞻。 书:书信。
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写作背景
这是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 的一封家书。 这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成为后 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一文三读
心领神会 从儿子的角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诸葛瞻多才多艺,擅长书画,十七 岁时即被后主刘禅招为驸马,是备受蜀 国人民爱戴的英雄。公元263年,邓艾 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诸葛瞻拒不接 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 岁。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时年19岁。
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发语词“夫” 对称的句式 语气词“也” 根据句意和语感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诫子书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2张PPT)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正)俭以
养德
劝戒惜
时,有
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 所为
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精华品读
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 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找出这几个句子, 再次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联系自 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精华品读
A.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 “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 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 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 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 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 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险躁3s./u注则ì 意/不语能气/、治语性调。。年/与时驰,意/与lú 日 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点击播放朗读)
读准字音
夫(fú)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注 释】
⑴夫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⑵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⑶行 :操守、品德。 ⑷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⑸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⑺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补充注释】
诫:告诫、劝勉。 书: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 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修身:修养身心。 广:增长。 成:成就。 年:年纪。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诫子书》课件PPT课件
放声朗读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 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 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 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一、对照文下注释,翻译课文。
全的人,主要是担心漏掉重要内容,影响以后的复习与思考.,这样不仅失去了做笔记的意义,也将课堂“听”与“记”的关系本末倒置了﹙太忙于记录, 便无暇紧跟老师的思路﹚。 如果只是零星记下一些突出的短语或使你感兴趣的内容,那你的笔记就可能显得有些凌乱。 做提纲式笔记因不是自始至终全都埋头做笔记,故可在听课时把时间更多地用于理解所听到的内容.事实上,理解正是做好提纲式笔记的关键。 课堂笔记要注意这五种方法:一是简明扼要,纲目清楚,首先要记下所讲章节的标题、副标题,按要点进行分段;二是要选择笔记语句,利用短语、数 字、图表、缩写或符号进行速记;三是英语、语文课的重点词汇、句型可直接记在书页边,这样便于复习时查找﹙当然也可以记在笔记本上,前提是你 能听懂﹚;四是数理化生等,主要记老师解题的新思路、补充的定义、定理、公式及例题;五是政治、历史等,着重记下老师对问题的综合阐述。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安得 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 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 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薛谭学讴(ou,唱歌),自足而归,知不足而得返。就是“躁” 的最好的例证。
第16课《诫子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 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 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 家、文学家、发明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 人物。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 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 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 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整体感知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
背景知识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 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 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 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 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 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朗读节奏 诫子书
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一词多义
非学无以广才 (动词,学习) 学
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学业)
非学无以广才 (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歌以咏志 以
(介词,用)
可以为师矣 (介词,凭借)
古今异义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 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精彩课堂
4
精彩课堂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
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5
精彩课堂
2.背景链接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万代学子
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17
精彩课堂
C.惜时: (1)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2)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 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8
精彩课堂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本文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是如何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方面的关系。
10
精彩课堂
步骤三 质疑问难 深层探究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 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 美德。
11
精彩课堂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
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 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非 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此说来,一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 须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来,“志” 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
3、一词多义
夫君子之行:行为 (1)行:
与友期行:同行
静以修身:介词,用 (2)以:
非学无以广才:拿来
非志无以成学:成就,达成 (3)成:
遂成枯落:成为
8
精彩课堂
(4)重点句式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介词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为“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9
精彩课堂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躬耕陇亩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 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 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 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 誉”,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均义无反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深为后人传诵。这节课我们将重点研讨诸葛亮写给其儿子的一封家书《诫子书》。
2.拓展延伸 赞美诸葛亮的诗歌 (1)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2)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9
精彩课堂
板书设计:
20
感谢聆听
语文 七年级 上册 配人教版
主讲人:XXX
时间: xxx
21
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15
精彩课堂
A.淡泊: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 道在箪瓢端自足,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16
精彩课堂
B.立志: (1)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 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
《诫子书》
语文 七年级 上册 配人教版
主讲人:XXX
时间: xxx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朗读背诵课文,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2
精彩课堂
12
精彩课堂
步骤四 名句理解 赏析语言
1.名句理解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 期望。“淡泊”与“宁静”,是以“明志”与“致远” 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 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淡泊明志,宁静致 远”,贯穿诸葛亮一生,是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6
精彩课堂
3.文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①意与日去 (古义:离开,这里引申为“消失”;今义: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今义:危险)
(2)词类活用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定,明确) ②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博,增长)
7
精彩课堂
13
精彩课堂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诸葛亮不但告
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奋学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 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
14
精彩课堂
2.赏析语言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示。由此你联想到了哪些名
精彩课堂
4
精彩课堂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
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5
精彩课堂
2.背景链接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万代学子
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17
精彩课堂
C.惜时: (1)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2)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 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8
精彩课堂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本文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是如何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方面的关系。
10
精彩课堂
步骤三 质疑问难 深层探究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 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 美德。
11
精彩课堂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
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 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非 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此说来,一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 须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来,“志” 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
3、一词多义
夫君子之行:行为 (1)行:
与友期行:同行
静以修身:介词,用 (2)以:
非学无以广才:拿来
非志无以成学:成就,达成 (3)成:
遂成枯落:成为
8
精彩课堂
(4)重点句式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介词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为“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9
精彩课堂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躬耕陇亩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 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 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 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 誉”,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均义无反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深为后人传诵。这节课我们将重点研讨诸葛亮写给其儿子的一封家书《诫子书》。
2.拓展延伸 赞美诸葛亮的诗歌 (1)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2)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9
精彩课堂
板书设计:
20
感谢聆听
语文 七年级 上册 配人教版
主讲人:XXX
时间: xxx
21
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15
精彩课堂
A.淡泊: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 道在箪瓢端自足,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16
精彩课堂
B.立志: (1)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 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
《诫子书》
语文 七年级 上册 配人教版
主讲人:XXX
时间: xxx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朗读背诵课文,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2
精彩课堂
12
精彩课堂
步骤四 名句理解 赏析语言
1.名句理解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 期望。“淡泊”与“宁静”,是以“明志”与“致远” 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 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淡泊明志,宁静致 远”,贯穿诸葛亮一生,是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6
精彩课堂
3.文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①意与日去 (古义:离开,这里引申为“消失”;今义: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今义:危险)
(2)词类活用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定,明确) ②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博,增长)
7
精彩课堂
13
精彩课堂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诸葛亮不但告
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奋学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 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
14
精彩课堂
2.赏析语言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示。由此你联想到了哪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