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51-100)

合集下载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91靖郭君将城薛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者。

靖郭君谓谒者①曰:“毋为客通②。

”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过三言,臣请烹。

”靖郭君因见之。

客趋进曰:“海大鱼。

”因反走。

靖郭君曰:“请闻其说。

”客曰:“臣不敢以死为戏。

”靖郭君曰:“愿为寡人言之。

”答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缴不能絓也③。

荡④而失水,蝼蚁得意焉。

今夫齐,亦君之海也。

君长有齐,奚以薛为?君失齐,虽隆薛之城至天犹无益也。

”靖郭君曰:“善。

”乃辍,不城薛。

(《战国策·齐策一》)【注释】①谒者:负责传达通报的人。

②通:通报。

③缴不能絓:戴绳的箭不能拖住(它)。

缴(jiǎo),带绳的箭。

絓(guà):通“挂”,牵制。

④荡:跳。

【阅读训练】一、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A靖郭君将城.薛(城:名词用如动用,筑成。

)B客趋.进曰(趋:小步快走。

)C因反走.(走:跑)D愿.为寡人言之(愿:愿意)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有()A①客多以.谏者②臣不敢以.死为戏B①毋为客通②愿为.寡人言之C①因.反走②靖郭君因.见之D①靖郭君因见之.②今夫齐,亦君之.海也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译文:②君长有齐,奚以薛为?译文:③君失齐,虽隆薛之城至天犹无益也。

译文:四、客人的话主要表明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使靖郭君最终放弃个人的利益。

你认为客人的哪句话最能打动靖郭君?请把这句话写在下面。

答:【参考答案】一、解释不正确的是D,希望。

二、相同的有B和C,B都是介词,替,给;C连词,于是,就,便。

A①连词,因为;②介词,把。

D①代词,他;②助词,的。

三、①(一旦它)跳到(岸上),失去了水,蝼蚁也能够随心所欲地吃了它。

②你能长久地占有齐国,还要在薛地筑什么城呢?③你失去了齐国,即使把薛城修筑得有天高还是没有好处哇。

四、今夫齐,亦君之海也。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51-5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51-5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51-55(附答案与译文)51公冶长食言招祸世传公冶长①能解百禽语。

一日,有鸱②来报,曰:“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肠!”公冶长应而往,果得獐,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

鸱是以怨之。

居无何,鸱又来报如前。

长复往,望见数人围一物而哗。

长以为死獐,恐人夺之,遥呼曰:“我击死也!我击死也!”至,乃一死人。

众遂逮长见邑宰③宰审问长再三辩宰曰尔自言我击死也何为诈长无以对(《青州府志》)【注释】①公冶长:孔子的学生,复姓公冶,名长。

传说他能听懂各种鸟的语言。

②鸱(chī):老鹰。

③邑宰:县官。

【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A世传公冶长能解.百禽语() B公冶长应.而往()C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 D长复.往()E众遂.逮长见邑宰() F至,乃.一死人()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公冶长应而.往A足肤皲裂而.不知 B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C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E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F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G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三、给文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众遂逮长见邑宰宰审问长再三辩宰曰尔自言我击死也何为诈长无以对四、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鸱是以怨之译文:②长无以对译文:③居无何,鸱又来报如前译文:五、请用简要的话谈谈你对这个故事的感受。

答:六、请写出两条关于诚信的名言:【参考答案】一、A解:理解,听懂。

B应:回答。

C饲:喂,给……吃。

D复:又。

E 遂:于是,就。

F乃:竟然。

二、与例句完全相同的是B,B与例句都是连词,表顺接,然后,就。

A和C连词,表转折,却,可是。

D连词,表并列,并且。

E连词,表修饰,地。

F 连词,表因果,因而。

G连词,表并列,并且。

三、众遂逮长见邑宰。

宰审问,长再三辩。

宰曰:“尔自言‘我击死也’何为诈?”长无以对。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56-6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56-6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56-60(附答案与译文)56棘刺母猴燕王好微巧。

卫人曰:“请以棘刺①之端为母猴②。

”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③。

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

”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④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

”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

郑有台下之冶者⑤,谓燕王曰:“臣为削者⑥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

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⑦棘刺之端。

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

”王曰:“善。

”谓卫人曰:“客为棘刺之母猴也,何以治之?”曰:“以削。

”王曰:“吾欲观见之。

”客曰:“臣请之舍取之。

”因逃。

(《韩非子·外储说》)【注释】①棘刺:酸枣树上刺。

棘,俗称酸枣树,多刺。

②母猴:即沐猴,也称猕猴。

③五乘之奉:用五乘之地的赋税做俸禄。

乘,当时土地面积的计算单位。

《管子》:“方六里为一乘之地。

”奉,通“俸”,俸禄。

④晏阴:由阴转晴的的时候。

晏,晴朗无云。

⑤台下之冶者:台下的铁匠。

台下,地名。

⑥为削者:制造刻刀的人。

⑦治:通“制”,制作,此指雕刻。

【阅读训练】一、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A燕王好.微巧(喜好) B燕王说.之(喜欢)C必半岁.不入宫(年) D不饮酒食.肉(食物)E诸.微物必以削削之(各,各种) F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才)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有( )A①养之以.五乘之奉②何以.治之B①因.逃②燕王因.养卫人C①臣请之.舍取之②王试观客之.削D①客为.棘刺之母猴也②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三、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②译文:四、燕王为什么会上当受骗?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五、“台下之冶者”已经断定燕王被骗,只是没有明说而已。

他断定燕王被骗的根据是什么呢?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81-190)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81-190)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81-190)(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81-190) 181.★★饶州神童【原文】饶州自元丰①末朱天锡以神童得官,俚俗②争慕之。

小儿不问如何,粗③能念书,自五、六岁,即以次教之五经④,以竹篮坐之木杪⑤,绝其视听。

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昼夜苦之。

中间此科⑥久废,政和后稍复,于是亦有偶中者。

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

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

(选自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注释】①元丰:宋神宗年号。

②俚俗:民间。

③粗:大概。

④五经:指儒家推崇的五本经典著作。

⑤杪(miǎo):树梢。

⑥此科:指专考幼童背诵经书的“神童科”。

【译文】饶州从元丰末年时,有个叫朱天锡的小孩儿凭借神童得到了一个官位,民间的百姓都很羡慕他。

小孩不论怎么样,大概能念书时,从五、六岁,就分次教他们读《五经》,把竹篮吊在树梢上让他们坐在里面,断绝他们与外界的交流(让他们专心读书)。

教书的人预先就商量好价钱,教完一种经书,就给他们一些钱,白天黑夜(让这些小孩)苦读。

在这期间,神童科被废除了好长时间,政治和谐后又重新逐渐恢复,因此也有偶然考中的小孩。

民间就流传饶州出神童。

然而许多小孩不是读书的料,苦读到死的孩子,比起考中的孩子要多得多。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慕(2)绝(3)终(4)中 2.翻译(1)昼夜苦之。

(2)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

3.对于文中提到的培养神童的做法,你如何看待?【参考答案】1.(1)爱慕、羡慕(2)断、切断、断绝(3)终了、完毕、结束(4)指考中做官 3.文中培养儿童的做法是揠苗助长,扼杀了儿童的天性,实在是危害极大。

182.★★烛邹亡鸟【原文】景公好弋①,使烛邹②主鸟而亡之。

公怒,召吏杀之。

晏子日:“烛邹有罪三,请数③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6-10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6-10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150 篇 96-100(附答案与译文)96 治国犹如栽树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 帝①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 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②, 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③, 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④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贞观政要》)【注释】①炀帝:隋炀帝杨广。

②夙夜孜孜:从早到晚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

夙(s ù),早。

③稔(r ěn ):庄稼成熟。

④本根: 树干和树根。

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本,树干。

根,树根。

【阅读训练】一、对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A 往昔初平.京师(平定)B 征求无已.(停止)C 百姓不堪.(忍受)D 遂致.亡灭(导致)E 惟欲.清净(欲望)F 遂得徭役不兴.(兴起,发生)二、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夫 治 国 犹 如 栽 树 本 根 不 摇 则 枝 叶 茂 荣 君 能 清 净 百 姓何得不安乐乎②译文:三、下面的哪一项最能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A 不重美女珍玩 B 不穷兵黩武 C 以民为本 D 徭役不兴四、唐太宗认为隋炀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参考答案】 、有误的是 E ,想,希望 二、①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 乐乎?②治理国家就像种树, 树干和树根不动摇, 才会枝繁叶茂。

帝王能够清白 英明,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三、C ,其他三项都只是“以民为本”思想的一个方面。

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五、唐太宗是采取什么措施使百姓安乐的答: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四、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

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五、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

【参考译文】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中的美女和珍宝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

初中课外文言文翻译练习100篇 (含译文)

初中课外文言文翻译练习100篇 (含译文)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含译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翻译: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1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附参考答案与译文)说明:本文档原为书稿,找了两家出版社,都要求包销一部分,没办法,只好作罢。

现在转念一想,还不如发在“百度文库”这一平台,读者可能还要多一些。

本文档虽然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编写的,但对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会有很大的帮助,绝大多数篇目也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来运用,可谓一举两得。

编者的话中学生中广泛流行着一则名为《三怕》的打油诗,其内容是:“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

”这是因为:文言文枯燥无味,令学生望而却步;鲁迅作品思想内容深刻,不易理解;写作文占有材料有限,无话可说。

这“三怕”的确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道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苦衷;然而这三者也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点,来不得半点马虎。

这“三怕”,高中学生中有,初中学生中更是广泛存在。

后“两怕”如何消除,暂且放在一边,我们这里只解决其中“一怕”的问题。

如何消除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如何提高中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老师和同学们也都清楚——多读多背,积累词汇,培养语感。

然而,如何操作,决非易事。

课本中就那几篇文言文,怎么多读?篇目少,文言文常用词汇出现的频率低,怎么积累?读得少,语感如何培养?事实证明,要想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必须拓展文言文的阅读面。

为此,我编写了这本《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

为了适宜中学生的阅读,本书的编写原则如下:一、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7-9年级的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基于这一点,选文大都是“浅易”的文言文,短小精悍,趣味性较强;有简单情节,一般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阐明某个道理;也有极少部分说理性短文,不过内容都比较浅显,主题比较明确;思想内容积极向上,对学生有启迪意义。

为了方便学生们的阅读,每篇短文后都加了简要的注释。

二、“阅读训练”的设置是以中考命题要求为标准,内容包括:实词(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等),虚词,句式,句子翻译,主观表述题。

课外文言文200练(1-200)

课外文言文200练(1-200)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50)1.班昭续《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竞而卒。

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

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

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

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

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女文史家。

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

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

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译文】扶风郡曹世叔,他的妻子是同郡(扶风郡)班彪的女儿,叫做班昭,字惠班。

学识渊博文采很高。

曹世叔去世的早,班昭守节讲究礼节法度。

她的哥哥班固写作《汉书》,其中有八卷表记和《天文志》没有写完就去世了。

汉和帝下诏命令班昭在东观藏书阁继承班固遗志完成《汉书》。

和帝多次下诏让班昭进宫,并命令皇后和贵人们以老师之礼对待她,班昭因此号称“大家(gu)”。

每当各地或外国有贡献来的奇异的东西,就下令让班昭写诗赋颂扬。

当时《汉书》刚一发行,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同郡(扶风郡)的马融趴跪在楼阁下边,拜班昭为老师诵读传授《汉书》。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3、写马融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1.①终②总是2.①汉和帝下令班昭到东观藏书阁继续完成《汉书》(就,到;踵,继续);②像跟老师一样向她学习。

3、衬托《汉书》精深。

2.蔡文姬求情操请之。

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

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

”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课外文言文200练(101-150)

课外文言文200练(101-150)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01-150)101.虹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

熙宁①中,予使契丹②,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③。

是时新雨霁,见虹下帐前涧中。

予与同职扣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

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縠④。

自西望东则见,盖夕虹也。

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

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

次日行一程,又复见之。

孙彦先⑤云: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导读:本篇先写与同事观察虹出现时的情景,后借孙彦先之语,点出虹形成的真正原理: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深入浅出,生动传神。

注释:①熙宁:宋神宗赵顼(x )年号,公元1068—1077年。

②契丹:宋时北部少数民族政权。

③黑水:今辽宁昭乌达盟林西县和克什克腾旗境内。

卓帐:竖立帐篷。

卓,直立。

④绡縠(xi oh );绡,薄纱。

縠,绉纱。

都是丝织品⑤孙彦先:与沈括同时的科学家。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隔虹对立,相去.数丈() 2.久之.,稍稍正东()3.扣.涧观之()() 4.都无所睹.()5.逾.山而去() 6.则为日所铄.()二、翻译1.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找出文中出现的表示时间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四、《虹》涉及的是___方面的知识,选自____的《梦溪笔谈》。

五、本文说明了虹的变化和______,作者认为虹形成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

(用文中原话回答)原文102.陨石治平①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

少时而又震②一声,移著③西南。

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④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

是时火息,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极深。

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46-5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46-5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46-50(附答案与译文)46不因一袍乱方寸刘先生者,河朔①人,年六十余,居衡岳紫盖峰下。

间入衡山县市,从人乞得钱,则市盐酪②而归,尽则更出。

日挈一竹篮,中贮笤帚、麻拂③数事,遍游诸寺庙,拂拭神佛塑像。

县市一富人,尝赠一衲袍④,刘欣谢而去。

越数日见之,则故褐⑤如初。

富人问之,则云:“吾几为子所累。

吾常日出庵,有门不掩,既归就寝,门亦不扃⑥;自得袍之后,不衣而出,则心系念,因市一锁,出则锁之;或衣以出,夜归,则牢关以备盗。

数日营营⑦,不能自决。

今日偶衣之市,忽自悟,以一袍故,使方寸如⑧此,是大可笑。

适一人过前,即解袍与之,吾心方坦然,无复系念。

嘻,吾几为子所累矣!”(《睽车志》)【注释】①河朔:黄河北面。

②盐酪:指食盐等物品。

酪,本指乳制品。

③麻拂:除尘工具。

④衲袍:旧长袍。

衲(nà),缝补。

⑤褐:粗麻短衣。

⑥扃(jiōng):关闭。

⑦营营:指内心忧愁的样子。

⑧方寸:心。

【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A间.入衡山县市() B市.盐酪而径归()C日挈.一竹篮() D尝.赠一衲袍 ( )E刘欣谢而去.() F吾常日出庵. ( )G适.一人过前 ( ) H尽则更.出()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今日偶衣之.市②一人过前,即解袍与之.B①刘欣谢而.去②则市盐酪而.归C①以.一袍故②则牢关以.备盗D①尽则.更出②不衣而出,则.心系念三、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是()A则市.盐酪而归 B或衣.以出C因市一锁. D妇抚儿乳.四、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数日见之,则故褐如初译文:②吾心方坦然,无复系念译文:③嘻,吾几为子所累矣译文:五、仔细阅读原文回答问题:①短文中刘先生的话说明了什么道理?②你从刘先生的言行中得到什么体会?请简要回答。

答:【参考答案】一、A偶尔。

B卖。

C提。

D曾经。

E离开。

F小茅屋。

G恰好。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③庄以实对;④何难之有!3、曹植聪慧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

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顾②悉③将④诸⑤援2、翻译:善属文;②奈何请人;③太祖甚异之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4、默写《七步诗》。

4、鲍子难客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

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

”众客和之。

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

新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00篇(含答案)+文言文练习题

新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00篇(含答案)+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00篇(含答案)第一辑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戴胄犯颜①执法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⑤。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②上:指唐太宗。

③擢:提升。

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⑥布:昭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觉: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忿:③故.欲杀之故:④天下无冤狱.狱:2.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3. 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4分)参考答案:1.【答案】①觉:(被)发现②忿:愤恨③故:所以④狱:案件【评分】每题1分,共4分。

2.【答案】①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②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③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评分】每句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3.【答案】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

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评分】每点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附译文】皇上(唐太宗李世民)因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

(一次)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91200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91200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91200(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91-200)191、罗生还镯罗一峰先生,名伦,以孝廉①赴会试。

仆于途中拾一金镯。

行已五日,先生忧旅费不给②,仆曰:“无虑也,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

”先生怒,欲亲赍③付还。

仆叩首,且屈指曰:“往返必误场期,不可。

”先生曰:“此必婢仆遗失,万一主人拷讯,因而致死,是谁之咎? 吾宁不会试,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

”竟寻至其家,果系妇遗面盆,而婢误投于地者。

主妇疑婢窃取,鞭笞流血,几次寻死。

夫复疑妻有私,辱骂不休,妻亦愤怒投缳④,赖人解救。

先生至,出镯与之,举家感激。

急行至京,试期已届⑤矣,仓皇投卷,竟得中试,状元及第。

【注释】①孝廉:“举人”的别称。

②给:充足。

③赍(jī) :以物送人。

④投缳:上吊自杀。

⑤届(jia) :到。

【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可质为费 2.仆叩首;且屈指曰..3.竟寻至其家 4.鞭笞流血..5.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 6.举家感激..二、请你简单概括罗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三、翻译下列句子。

1.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

2.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

192、刚峰宦囊都御史刚峰海公①卒于官舍,同乡宦②南京者,惟户部苏怀民一人。

苏点其宦囊③,竹笼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③、旧衣数件而已。

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 王司寇凤洲⑤评之云:“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

”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

即千万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注释】①刚峰海公:指海瑞。

刚峰,海瑞的字。

②宦(hu6n):作动词,做官。

③宦囊:指海瑞死后的遗物、遗产。

囊,口袋。

④端:古代布帛长度单位,一端为二丈。

⑤王司寇凤洲:指王世贞。

【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即千万言谀之 2.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二、下列对“即千万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使用千言万语来奉承阿谀海瑞,也不如王世贞这九个字的评语。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含译文及答案)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含译文及答案)

1.杯弓蛇影乐广尝有亲客,久阔①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②听事③壁上有角④,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日:“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

”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⑤顿愈。

(选自《晋书》)【注释】①久阔:久别不见。

②河南:郡名,乐广担任河南尹。

③听事:官府办公的地方。

④角:角弓,用牛角装饰的弓。

⑤沉疴(kē):久治不愈的病。

疴,重病。

【译文】乐广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恶心,喝了那杯酒后,就得了重病。

”当时,朋友坐着喝酒旁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

乐广猜想杯中的影子就是弓了。

于是,他又在上次的地方摆上酒,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

”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朋友心情豁然开朗,疑团突然解开,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乐广尝.有亲客尝:广问其故.故:既饮而疾.疾:沉疴顿愈.愈:2、客人很久没有去乐广府的原因是什么?3、乐广再次招待,客人又看见了什么?实际上是什么呢?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A.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始末之前就胡乱定义。

B.不要在喝酒享乐的时候故意吓唬宾客。

C.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疑神疑鬼、胡乱猜忌。

D.不要斤斤计较小事情,心眼太小会容易生病。

答案:1. 2.因为那位客人在乐广府喝酒时看见酒杯中有一条蛇,心里特别厌恶,害起病来了、3.又看见酒杯中的蛇。

实际上是墙上角弓的影子映在了酒中。

4.C2.截竿入城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②无所出。

俄③有老父④至曰:“吾非圣人⑤,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⑥而入”?遂依而截之。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41-150)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41-150)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41-150)141、晋文公守信得原卫原文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②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③而退,罢兵而去。

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

”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④吾信也。

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遂罢兵而去。

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

卫人⑤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孔子闻而记之曰:“。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注释】①原:原国。

②期:约定。

③金:钟。

④亡:失去。

⑤卫人:卫国人。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并写出含有这个词的成语。

①裹十日粮裹:成语:②君姑待之姑:成语:2、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原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译文:3、在文中横线上用文言补出“孔子记之曰”的内容。

4、从这个故事中你悟到了什么道理?142、吴起守信原文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

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方与之食。

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②俟:等待。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①明日早,令人求故人令:②故人来,方与之食方:③恐其自食其言也恐:④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信:2、下列“之”的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A、(吴)起食待之。

B、故人来,方与之食。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D、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译文:4、这个小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什么?143、魏文候守信①原文文侯与虞人②期猎③。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④?”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⑤哉?”乃往,身自罢之。

课外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课外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1)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2)。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选自朱熹《童蒙须知》)【注释】①漫浪:随随便便。

②急.:要紧,急迫。

一、阅读训练:1.解释加点的词(4分)。

可以有得.收获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道理其义自见.同“现”,显现自晓.其义也明白2.翻译句子(4分)。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书读得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示出来。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的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心到、眼到、口到之中,心到最要紧。

心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还会不到吗?3.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请用文章原句答)(2分)。

第一步要“熟读”,要能“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第二步要“精思”,要能“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4.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_“心到”_的重要,这是因为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2分)。

5.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读书要熟读精思,要做到“三到”。

5.结合自己的学习,简要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

(3分)答案略。

二、课后练习(准确翻译选文)译文:参考译文: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

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

……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初中文言文(51-70)文言文注解 翻译 答案

~$初中文言文(51-70)文言文注解 翻译 答案

2010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51-70)文言文注解翻译答案51★★★孟子见粱襄王【原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

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注释】(1)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 (2)语(yù预):告诉. (3)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 (4)恶(Wū乌)乎:怎样,如何. (5)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 (6)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 (7)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 (8)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 (9)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 (10)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 (11)领:即脖子. (12)由:通"犹"【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 “‘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课外文言文200练(151-200)

课外文言文200练(151-200)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51-200)151.★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①,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履为履之也,而越人跣②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缟(gǎo):古代的一种白绢。

②铣(xiǎn):光脚。

【译文】鲁人自己善于织草鞋,(他的)妻子善于织白绢,(他们)想搬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们说:“你们一定会很穷的。

”鲁人问:“为什么呢?”(那个人)说:“草鞋是用来穿的,可是越人光脚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可是越人披头散发的,凭你所擅长的技能,到用不着的国家去(谋生),想要不贫穷,难道可能办到吗?”鲁国人就反问他说:“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受穷呢?”【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

①鲁人身善织履()②或谓之曰()③履为履之也()④而越人被发()⑤以子之所长()()2.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3.请用短文中的原句回答鲁人不可徙越的原因。

4.你认为鲁人可不可以徙越呢?请用自己的话说明理由。

5.本人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参考答案】1.①自己②有的人③穿但是,表示转折⑤凭、用2.略3.略4.本题答案较为开放。

如:①不可徙。

鲁人没有从实际出发,越国人不穿鞋,不戴帽,如果徙越,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后的生活肯定会走投无路。

②可徙。

鲁人可以引导越国人穿鞋戴帽,随着鞋帽用途的不断宣传推广,就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5.(1)凡做一事,制定行动计划,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凭主观,心血来潮,莽撞从事。

做生意特别要了解顾客的需要。

(做事要切合实际,实是求是,人实际出发,分析客观条件,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练含四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练含四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练含四(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21_30)(71_80)(151_170)原文 21.七步诗文帝尝令东阿王①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导读:古人说“兄弟如手足”,但兄弟之间为了争王位、争财物而互相残杀的从古到今却屡见不鲜,这不是太可悲了吗!注释:①文帝:曹操之子曹丕。

东阿王,曹操第三子,曹丕之弟曹植,大诗人。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不成者行大法( ) 2.萁在釜下然( )3.漉菽以为汁( ) 4.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二、“萁在釜下然”的“釜”解释为____,写出一个同义的成语_______。

三、《七步诗》一般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___________原文 22.太宗罢朝大宗曾罢朝①,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②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③。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

今陛下圣明,故魏徵得直言。

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导读: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见魏徵正言直谏很多。

尽管如此,也经常会触怒太宗。

文皇后能在太宗盛怒之时,指出“君圣臣忠”之道并朝服以贺,也算是独具卓识之人了。

注释:①太宗曾罢朝: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

太宗,指李世民。

罢朝,指因生气而散朝。

②文德后:即长孙皇后,李世民之妻,死后谥文德,故称。

③不自得:不痛快。

指意见被反对而窝火。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会杀此田舍汉( )( )2.谁触忤陛下()3.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4.妾闻主圣臣忠()二、翻译1.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_______2.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用“‖”标示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四、唐太宗李世民曾说“_______________”,可见魏徵之正言直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51-100)51.海市蜃楼尝读《汉书•天文志》,载“海旁蜃气象楼台①”,初未之信。

庚寅②季春,余避寇海滨。

一日饭午,家僮走报怪事,曰:“海中忽涌数山,皆昔未尝有!父老观以为甚异。

”余骇而出,会颖川主人③走使④邀余。

既至,相携登聚远⑤楼东望。

第见沧溟浩渺中,矗如奇峰,联如叠巘⑥,列如崪岫⑦,隐见不常。

移时,城郭、台榭⑧,骤变欻⑨起,如众大之区⑩,数十万家,鱼鳞相比。

中有浮图⑩老子⑾之宫,三门⑿嵯峨,钟鼓楼翼其左右,檐牙历历,极⒁公输巧不能过。

又移时,或立如人,或散如兽,或列若旌旗之饰,瓮盎之器,诡异万千。

曰近晡⒃,冉冉漫灭。

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 (宋•林景熙《霁山先生集》)[注释] ①海旁蜃气象楼台:即海市蜃楼。

②庚寅:指“庚寅”这一年。

③主人:此指友人。

④走使:派使者。

⑤远:高。

⑥叠巘(yǎn):重叠的山峦。

⑦崪(zú)岫(xiù):耸立的高峰。

⑧榭(xiè色):建在高台上的敞屋。

⑨欻(xū):突然。

⑩众大之区:广大的地域。

⑾浮图:佛塔。

⑿老子:李耳,相传为道教之祖师。

⒀三门:庙门。

⒁极:达到。

⒂晡(bū):即晡时,相当于午后3时至5时。

[文言知识]说“第”。

一、指“次第”。

如第一、第二。

二、指“但”、“只”。

上文“第见沧溟浩渺中,矗如奇峰”,意为只见广阔无边的大海中,耸立着奇异的山峰。

又,“第一莽汉耳”,意为只不过一个鲁莽的汉子罢了。

三、指“上等房屋”、“大宅子”。

如“上赐大第”,意为皇上赏赐给他大的房屋。

四、指科举时代考试及格的“等第”。

如“及第”,即指录取;“落第”,即指落榜、不取。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骇②会③移时④比⑤历历⑥或⑦向2.翻译:①初未之信②隐见不常③钟鼓楼翼其左右④冉冉漫灭52.陈亢问于伯鱼陈亢问于伯鱼①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②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③。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日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选自《论语•季氏》)[注释]①伯鱼: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

②诗:指《诗经》。

③无以言:没什么用来谈论的。

[文言知识]“他日”及其他。

上文的“他日”,是指往后有一天;翌日(也作“翼日”)是指明天;“不日”是指往后没几天;“旦日”是指第二天。

又,“质明”指天亮;“夜阑”指深夜;“暝”指天黑;“未几”指没多久;“移时”也指没多久;“已而”指不久;“寻”也指不久。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对______②退______2.翻译:①无以立____________;②闻斯二者_____________;③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亦有异闻乎?”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①你在老师那里得到与众不同的传授吗?②作为儿子,应该有不同的教育吧?③你也听到奇异的新闻吗?④你近来得到什么新的消息吗?4.理解:“尝独立”前省略了主语_______________53.郭琇面劾权臣康熙间,山左①名臣,自李之芳、董讷而下,实以郭瑞卿为最刚正。

瑞卿名琇。

当明珠②柄政时,行为专恣,朝野多侧目。

郭刚直性成,尝于明珠寿日,胪举③其劣迹,列人弹章上之④。

旋复袖草疏,乘车至明邸,踵门⑤投刺⑥。

明以其素倔强,来谒不易,肃冠带迎之。

及入,长揖不拜,坐移时,故频频作引袖状。

明喜问曰:“御史⑦公近来兴致不浅,岂亦有寿诗见赐乎?”郭日:“否、否。

”探袖出视,乃一弹章。

明取读未必,郭忽拍案起曰:“郭琇无礼,劾及故人,应受罚。

”连引巨觥⑧狂吸之,疾趋而出,座客大骇愕。

未几而廷讯明珠之旨下矣。

(选自近代•徐珂《清稗类钞》)[注释]①山左:指山东。

②明珠:满人,当时主持朝政。

③胪(1ú)举:列举。

④列入弹章上之:列(明珠的罪行)入弹劾的奏章送给皇上。

⑤踵门:亲自上门。

⑥投刺:递上名片。

⑦御史:指郭琇,时任左都御史。

⑧觥(gōng):古代盛酒器。

[文言知识]“移时”及其他。

文言中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较多:俄、顷、旋、须臾等表示一会儿;移时、未几、食顷等表示不多时;久、良久等表示较长时间。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柄_______②恣_______③邸_______④以_______⑤易_______⑥肃_______⑦见_______⑧探_______⑨旨_______2.翻译:①朝野多侧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旋复袖草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故频频作引袖状________54.晏殊诚实晏元献①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②。

适值帝御试进士③,便令公就试。

公一见试题。

曰:“臣十日前巳作此赋④,有赋稿尚在,乞别命题。

”上极爱其不隐。

后为馆职⑤,时天下无事,帝许臣僚择胜燕⑥饮。

时侍从文馆士大夫⑦各为燕巢⑧,以至市楼酒肆⑨皆为游息之地。

公是时甚贫,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

一日,选东宫官,忽宫中除⑩晏殊,执政莫知所因,次日复进⑾,上谕之曰:“近闻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⑿,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殊既受命。

上面谕除授之意。

公语言质野⒀,则曰:“臣非不乐燕游,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⒁往,但无钱不能出耳。

”上益嘉其诚实。

(选自宋•沈括《梦溪笔谈》)[注释] ①晏元献:即晏殊,宋朝人,官至宰相。

②阙(què)下:此指朝廷。

阙,宫门处的望楼。

③御试进士:由皇帝亲自主考的科举制度。

④赋:此指诗词。

⑤为馆职:在文史馆任职。

⑥燕:同“宴”。

⑦士大夫:泛指大小官员。

⑧燕巢:指固定的游乐地点。

⑨肆:店铺。

⑩除:授官。

⑾复进:再次请示(皇上)。

⑿弥日继夕:日以继夜。

⒀质野:朴实。

⒁须:会。

[文化常识]“东宫”及其他。

东宫是天子及诸侯的太子所居住的地方。

也叫“青宫”、“春宫”。

太子是君位的继承人。

太子除日常生活由侍从官及太监负责外,还需要有老师教育辅导,这老师叫“太子傅”。

晏殊因为学问好、品德高尚,所以被皇帝选中。

“西宫”是妃嫔所居住的地方。

清朝慈禧太后就住在“西宫”,故世称西太后。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隐_______②胜_______③昆_______④谕_______⑤杜_______⑥既_______⑦但_______2.选择①上文“便令公就试”中的“就”,解释为_______(A)前往(B)马上(C)就要(D)一定。

②“乞别命题”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_______(A)不要再命别的题目;(B)讨一个好题目;(c)请另外命一个题目;(D)请另外命令(他人)出颢。

3.翻译:①执政莫知所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直以贫无可为之具__________________;③上益嘉其诚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晏殊的诚实表现在哪两个方面: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55.郑板桥知潍县郑板桥,乾隆间知①山东潍县。

值岁连歉,板桥乃大兴工役,招远近饥民,修城凿池,以工代赈,复劝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饲之。

尽封积粟之家,责其平粜②,有讼事,则右窭子而左富商③。

监生④以事上谒,辄坐大堂,召之入,瞋目大骂曰:“驼钱骡⑤有何陈乞?”或命皂卒⑥脱其帽,足踏之,或摔⑦头黥面⑧,逐之出。

一时豪富咸惮之,而贫民赖以存活者则无算⑨。

(选自《板桥全集》)[注释]①知:掌管。

②平粜(tiào):平价出卖粮食。

③右窭(jù)子而左富商:保护贫苦人而压抑豪富人。

④监生:此指儒生。

⑤驼钱骡:只看重钱财的畜牲。

这是骂人的话。

⑥皂卒:穿黑衣的官府差役。

⑦摔(zu6):揪住。

⑧黥(qíng)面:本是古代的一种刑罚,用刀刻额颊,再涂上墨。

此指用墨笔在监生脸上乱涂。

⑨无算:无数。

[文化常识]城与池。

城与池是古代都市的防御工事。

为了防止入侵者,都市的四周要筑起高高的城墙。

明清以前,城墙大多仅用泥土夯实,成下宽上窄的梯形状。

明朝起,外墙砌砖。

城头上盖有小楼,可瞭望亦可射击。

筑城要用大量泥土,于是城墙下成了宽阔的天然护城河,这叫“池”。

池上有浮桥。

入侵者想攻入市内,首先要越过“池”,这是不容易的事;过了池再想爬上几丈高的城墙,则更难。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赈②复③邑④讼⑤谒⑥瞋目⑦陈⑧乞2.选择:“贫民赖以存活者”中的“赖”,解释为(A)依靠;(B)懒惰;(C)因此;(D)幸而。

3.翻译:①值岁连歉;②一时豪富咸惮之4.理解:郑板桥为什么要对“监生”如此责骂与侮辱?56.王恭从会稽还王恭①从会稽②还,王大③看之。

见其坐六尺簟④,因语恭:“卿东⑤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⑥及我?”恭无言。

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

既无余席,便坐荐⑦上。

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对曰:“丈人⑧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⑨。

”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王恭:东晋重臣。

②会稽:古地名,今浙江绍兴市。

③王大:王恭的族叔。

④簟(diàn):竹席子。

⑤东:会稽在东晋国都建康(今南京市)的东面。

⑥领:量词,相当于“条”。

⑦荐:草垫。

⑧丈人:古代对长辈或老人的敬称。

⑨长(zhàng)物:多余的东西。

[文化常识] 古人的坐具。

“椅子”是宋朝开始才有的,宋以前都是席地而坐。

人先跪下,然后臀部搁在脚后跟上。

如果上身挺直,这叫“危坐”,成语有“正襟危坐”。

家庭经济一般的坐在草垫上,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坐在锦缎垫子上。

坐垫还有皮制的、竹制的、木制的。

王恭从会稽带回家的是竹制的。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卿②举③谓④对⑤悉2.①上文有三个“之”,请依次说明它指代的内容:(A) (B) (C) 3.“可以一领及我”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可以一条跟我的相比吗?②可以把一条送给我吗?③可以让我拿一条吗?④可以让我欣赏一下吗? 4.翻译:既无余席5.理解:①上文有“恭无言”,请问王恭为什么没话可说?请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成语“身无长物”的出典即在上文,这个成语的意思57.韩云门娶盲女项城①韩云门,名堳(méi),聘②戚氏女。

未几,两目失明。

戚谓韩郎年少能文,必成远③器,而配以盲女,非偶也。

欲毁婚而终女子于家。

韩之父母将许之,云门毅然不可,如礼迎娶以归。

戚不得已,媵以美婢④。

云门曰:“人情见则欲动,不若无见,以全我居室之好。

”遂遣婢还。

后于壬子举⑤于乡,出为教谕⑥。

携妇偕行,伉俪无间。

豫⑦人称其笃行。

(选自清•钮琇《觚賸》)[注释]①项城:古县名,今河南商丘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