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
ITP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专家共识PPT课件
的2倍,或有出血 复发:治疗有效后PLT<30x 109/L,或不到基础值的 2倍,或出现出血症状
定义CR/R时,应至少检测2次血小板计数,间隔至少 7天;定义复发时至少检测2次,间隔至少1天
13
14
谢谢
15
2
诊断
至少两次血小板计数减少,血细胞形态无异常 脾脏一般不增大 骨髓: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排除: 自身免疫性疾病 甲状腺疾病 恶性血液病、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慢性肝病脾功能亢进 常见变异免疫缺陷病(CVID)
3
继发性
感染 药物 血小板消耗性减少 先天性血小板减少 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妊娠血小板减少
假性血小板减少
4
出血评分
出血分数=年龄评分+出血症状评分(患者所有出血症状中最高值)
5
分期
新诊断的ITP:确诊后3个月以内的ITP 持续性ITP:确诊后3~12个月血小板持续减少 的ITP患者 慢性ITP:血小板持续减少超过12个月的 ITP 患者 重症ITP:PLT<10x109/L,且有活动性出血 症状 难治性ITP:再评估为ITP,且脾切除无效或 术后复发
9
一线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
大剂量地塞米松
泼尼松
不良反应的防治
高血糖 高血压 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
急性胃适应症: 紧急治疗 不能耐受肾上腺皮质激素者 脾切除术前准备 妊娠或分娩前 部分慢作用药物发挥疗效之前 剂量: 400mg/kg/d*5d 1000mg/kg/d*(1-2)d
11
二线治疗
促血小板生产药物 抗CD20单抗 脾切除 其他二线治疗
ET
巨 核 细 胞
幼巨核细胞
巨核细胞:①颗粒型巨核细胞: 胞体甚大,直径40~70μm,有时可 达100μm,其形态不规则。胞核较大,形态不规则,核染色质较 粗糙,排列紧密呈团块状,无核仁,胞质极丰富,染粉红色,夹 杂有蓝色,质内含有大量细小的紫红色颗粒,常聚集成簇,但无 血小板形成。②产生血小板型巨核细胞: 胞体巨大,直径 40~70μm,有时可达100μm,胞核不规则,高度分叶状,核染色 质呈团块状。胞质呈均匀粉红色,质内充满大小不等的紫红色颗 粒或血小板。胞膜不清晰,多呈伪足状,其内侧及外侧常有血小 板的堆集。③裸核型巨核细胞: 产生血小板型巨核细胞的胞浆解 体后,释放出大量血小板,仅剩一胞核,称之为裸核。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
1、多潜能造血干细胞发生突变 而引起的恶性克隆性疾病 2、骨髓祖细胞呈克隆性过度增 殖导致三系增生 3、以血容量和红细胞明显增加 为特征 4、可转化为骨髓纤维化 5、少部分病人可转化为白血病
骨髓纤维化(MF)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 ,CML
• 2)血小板>1500×109/L,不推荐服用阿司匹林 • 3)对阿司匹林不耐受,换用氯吡格雷
治疗原则
• (5)有CVR的患者,积极处理
• 1)戒烟
• 2)控制血压 • 3)控制血糖 • 注:CVR(心血管危险因素):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心衰
降细胞一线治疗
• 1、羟基脲片:持续疗法: 15-20/mg/Kg Qd
• 年龄>60岁(1分)
• 有心血管危险因素(CVR)(1分)
• 此前有血栓病史(2分)
• Jak2 V617F突变阳性(2分)
• 危险分度:低危(0~1分)、中危(2分)、高危(≥3分)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脾肿大:由于血小板增多 导致脾脏肿大
血栓形成:由于血小板增 多导致血栓形成风险增加
胃肠道症状:如腹痛、腹 泻等,可能与血小板增多 有关
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 头晕等,可能与血小板增 多有关
并发症
01
02
03
04
血栓形成:可 能导致心肌梗 死、脑梗死等 严重后果
出血倾向:可 能导致鼻出血、 牙龈出血等出 血症状
社会支持和资源整合
政府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社会组织参与: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心理、生活等方面的支持 医疗资源整合: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宣传教育:加强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健康意识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汇报人:xx
疾病概述
临床表现
目录
CONTENTS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与护理 预防与控制
疾病概述
定义和诊断标准
01
定义:原发性血小 板增多症是一种骨 髓增生性疾病,表 现为血小板数量明 显增多,导致血液 粘稠度增加,容易 形成血栓。
02
诊断标准:血小板 计数大于 450×10^9/L,骨 髓检查显示巨核细 胞增生,JAK2基 因突变等。
03
临床表现:包括出 血、血栓形成、脾 肿大等。
04
治疗方法:包括药 物治疗、放疗、化 疗等。
发病率和患病率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骨髓增生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小板数量明显增加。 发病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病率相对较低,约为1/100000。 患病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患病率相对较高,约为1/1000。 发病年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之间,但也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
聚乙二醇干扰素-α_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药物治疗学◇摘要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ET )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纳入50例ET 患者,均接受12个月以上Peg-IFN-α治疗,180μg 皮下注射,以每2周1次作为起始剂量,后续根据血常规调整治疗间隔,并分析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Peg-IFN-α治疗ET 患者的血液学反应发生较快,3个月后较初诊时血小板明显降低(508.56±120.75vs.931.44±209.13,P =0.000),12个月时血液学完全缓解率和总缓解率分别为70%、98%;Peg-IFN-α治疗ET 患者的JAK2-V617F 突变负荷在治疗6个月时较初诊时明显降低(0.2541±0.1228vs.0.3153±0.1332,P <0.0001),12个月时的分子生物学完全缓解率为12.5%,总缓解率为31.75%。
患者的MPN-SAF-TSS 积分在Peg-IFN-α治疗6月内下降明显(P <0.001),但12月时积分较治疗6月时变化不大(P >0.05);患者的血液学不良反应少见,均为1-2级不良反应,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以流感样症状为主,绝大部分患者为1-2级,偶有≥3级的不良反应,但延长用药间隔或对症处理后患者可耐受,没有患者因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
结论:Peg-IFN-α治疗ET 有效且安全。
关键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聚乙二醇干扰素α;疗效;安全性中图分类号:R55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2501(2023)09-1049-07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9.01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ET )是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性疾病,属于经典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 ,MPN )的一种,其主要表现为血栓形成、出血,甚至转化为骨髓纤维化以及急性白血病[1-2]。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与治疗
药物治疗
抑制血小板生成药物
通过抑制巨核细胞的生成,减少血小板的产生。常用药物包括羟 基脲、阿那格雷等。
血小板功能抑制剂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等功能,减少血栓形成的风 险。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细胞因子抑制剂
针对血小板增多症的特定细胞因子进行抑制,如JAK2抑制剂等, 可用于治疗特定类型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免疫调节治疗
探索利用免疫调节剂调节机体免疫 功能,从而抑制血小板过度生成的 治疗方法。
THANKS 感谢观看
预后评估
患者的预后与年龄、并发症、治疗反应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年轻患者、并发症少、治疗反应好的患者 预后较好。而老年患者、伴有严重并发症、治疗反应 差的患者预后较差。
疾病转化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长期血小板增多可能导致骨 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转化。因此,患 者需要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
患者需定期进行门诊随访 ,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和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 案。
血小板计数监测
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以 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病情 恶化风险。
并发症筛查
定期筛查可能出现的并发 症,如血栓形成、出血等 ,以便及时发现并采取相 应治疗措施。
心理支持与疏导
心理辅导
为患者提供心理辅导服务 ,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 态,应对疾病带来的压力 和焦虑。
体征:体检可发现患者皮肤黏膜出血点、紫癜等出血倾向。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脾肿 大。实验室检查显示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
请注意,这里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诊断和建议。如有疑虑 或症状,请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
02 诊断方法
血常规检查
血小板计数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 血小板(1000~3000)×109/L,涂片中血小板聚集成堆,大小不一,偶见巨核细胞碎片。 聚集试验中血小板对胶原、ADP及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聚集反应下降,对肾上腺素的反应消失。 白细胞增多(10~30)×109/L之间,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 半固体细胞培养有自发性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eg)形成,有利于本病的诊断。
治疗
(二)降低血小板数 血小板大于1000×109/少血小板量,常用于妊娠、手术前准备以及骨髓抑制药不能奏效时。
谢谢
原发性血小板 增多症
定义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为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明显增高而功能异常,骨
髓中巨核细胞增殖旺盛,约50%~70%病人有 JAK2 V617F 基因突变。
流行病学
在发达国家及地区,约1/3的BCR-ABL-阴性MPN为ET所致。人群流行病学研
究发现,每年新发ET的发病率为1-2.5例/100,000人。由于ET患者的预期寿命似乎 与正常人群无异,所以本病的患病率要高很多,估计总患病率为9-24例/100,000 人。
发病率因种族、性别和年龄而异。在美国,黑人的发病率高于非西班牙语裔白 人,西班牙语裔白人和亚太裔的发病率较低。患者多为女性,男女发病率比约为 2:1。发病率随年龄而增长,诊断时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0岁,但多达20%的患者可 能不到40岁。
临床表现
可达半数的ET患者是在因其他原因接受全血细胞计数检查时顺带发现了血小板增多。其 他则是因疾病相关性症状(如,头痛、头晕或视觉改变)或并发症(例如,血栓形成、出血或孕早 期妊娠丢失)而就诊。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不同,ET患者中很少见皮肤瘙痒,其发生率低于5%。 由于各研究在患者选择及对“血管舒缩症状”、“出血”或“血栓事件”的定义不同,所报道 的ET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存在较大差异。
2016原发性成人血小板减少症ITP指南解读
ITP相关的规范性定义(2016年版中国共识)
2016年版中国共识1对相关术语的定义与IWG 2009报告2基本相似
• 新诊断的ITP:确诊后3个月以内的ITP • 持续性ITP:确诊后3-12个月血小板持续减少的ITP患者,包括没有自发缓解和
停止治疗后不能维持完全缓解的患者
• 慢性ITP:血小板持续减少超过12个月的ITP患者 • 重症ITP:PLT<10×109/L 且就诊时存在需要治疗的出血症状或常规治疗中发 生新的出血而需要加用其他升血小板药物治疗或增加现有治疗药物剂量 • 难治性ITP:指满足以下所有条件的患者:①进行诊断再评估仍确诊为ITP;② 脾切除无效或术后复发。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治
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解读
ITP诊疗指南和共识
• 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指南和专家共识包括
• ASH指南(2011)1 • 国际专家共识(ICR 2010)2 •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3
•
ASH指南和ICR共识由于多年未更新,近几年更新的研究数据均为 纳入
增加出血风险的因素
• 患者高龄、患病时间长 • 血小板功能缺陷 • 凝血因子缺陷 • 未被控制的高血压
• 外科手术或外伤
• 感染 • 服用阿司匹林、非甾体类抗炎药、华法林等抗凝药物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止血与血栓学组, Chin J Hematol, 2016, 37: 89-93
治疗目标
IWG 2009报告1指出,ITP的疗效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估
• 2016年版中国ITP共识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止血与 血栓学组讨论并撰写,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并纳入近年 来更新的数据,对临床实践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
∙标准与讨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DOI :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6.10.001通信作者:肖志坚,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Email :zjxiao@ ;马军,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Email :majun0322@Chinese expert consensu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ssential thrombcythaemia (2016)Leukemia and Lymphoma Group,Chinese Society of Hematology,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Corresponding author:Xiao Zhijian,Institute of Hematology and Blood Diseases Hospital,CAMS &PUMC,Tianjin 300020,China.Email:zjxiao@;Ma Jun,Harbin Institute of Hematology &Oncology,Harbin 150010,China.Email:majun0322@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血液科医师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 )患者的临床诊治,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牵头,在广泛征求国内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最终达成了ET 的诊断程序、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共识。
一、诊断程序1.病史采集:必须仔细询问患者年龄,有无血管性头痛、头晕、视物模糊、肢端感觉异常和手足发绀等微循环障碍症状,有无疲劳、腹部不适、皮肤瘙痒、盗汗、骨痛、体重下降等情况,有无心血管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有无血管栓塞病史(中风、短暂性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外周动脉血栓和下肢静脉、肝静脉、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等深静脉血栓),家族有无类似患者等。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病机理与诊断治疗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病机理与诊断治疗摘要】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 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ET)是一种以骨髓中巨核细胞异常增生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增多为主要临床特点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neoplasm, MPN)。
由于JAK2V617F 的发现对ET研究的重要意义,WHO已经对 ET的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
由于JAK2/MPL 突变均需启动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可用于靶向治疗的特异性JAK2激酶抑制剂已经被设计出来,并已进入临床试验。
【关键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病机理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5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3-0170-02一、 ET 的诊断标准我国排除标准有(1)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证据,红细胞数正常或Hb<185g/L(男)或165g/L(女),血清铁正常或红细胞平均体积正常。
(2)无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证据:无Ph1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
(3)无慢性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证据:胶原纤维变性缺如,网状纤维变性微量或缺如。
(4)无MDS的证据:无de(l5q),t(3;3)(q21;q26),inv(3)(q21;q26)等染色体异常,亦无粒细胞发育障碍,无小巨核细胞或很少。
(5)无由于下列原因引起的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的证据:炎症或感染、肿瘤、脾切除术后。
JAK2V617F突变的发现是ET分子学发病机制研究的重大进步,并且JAK2V617F的检测已经用于对ET的临床诊断。
2008年WHO对ET的诊断标准:(1)血小板计数≥450×109/L;(2)骨髓巨核细胞增生,形态为较大的成熟巨核细胞,没有或仅有轻微的有核细胞或红系增生;(3)除外CML、PV、PMF、MDS 或其它MPN;(4)JAK2V617F或其它遗传学标志阳性,或除外反应性血小板增多。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中医诊疗方案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2016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标准[1]。
符合4条主要标准或前3条主要标准加次要标准即可诊断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主要标准:1.血小板计数≥450×109/L;2.骨髓活检示巨核细胞高度增生,胞体大、核过分叶的成熟巨核细胞数量增多,不伴粒系、红系显著增生或左移,且网状纤维极少增多(1级);3.不符合BCR-ABL+慢性髓系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其他髓系肿瘤的WHO诊断标准;4.有JAK2、CALR或MPL基因突变。
次要标准:有克隆性标志或无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的证据。
(二)证候诊断参考《血液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葛志红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2]。
1.肝郁脾虚夹瘀证起病隐匿,轻者可见易疲劳、乏力、四肢困倦,头痛眩晕,视朦,肢体麻木,痹痛,或烧灼感,胁下胀闷不适,舌质淡红,苔白,脉弦细涩,或沉弦滑。
2.肝郁血热夹瘀证眩晕头痛,面红目赤,胸胁胀满或胁痛,急躁易怒,口干苦,鼻衄,齿衄,皮肤紫斑,便血(黑便),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暗,苔少,脉弦数,或弦滑数。
3.脾肾两虚夹瘀证头痛眩晕,体倦乏力,气短懒言,胸闷心悸,胁下积块,腰膝酸软,畏寒肢冷,便溏,小便清长,夜尿频多,手足麻痹,肢体瘀胀,或溃烂坏疽,口淡,纳呆,舌淡胖、暗或有瘀点,苔白滑,脉沉细虚,或沉细涩。
4.肝肾阴虚夹瘀证头痛头晕,视朦,耳鸣,肢体麻痹不仁,肢体瘀胀,或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胁下积块,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多梦,潮热盗汗,或皮下紫癜,牙龈出血,鼻衄,舌暗红或光红少苔,瘀斑,脉弦细涩数。
二、治疗方法(二)辨证论治1.肝郁脾虚夹瘀证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化瘀。
推荐方药:逍遥散合活络效灵丹加减。
柴胡、当归、茯苓、白芍、白术、甘草、丹参、乳香、没药。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023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和治疗
2023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和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是费城染色体阴性的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中较常见的亚型,年发病率为1~2.5∕10万,发病高峰年龄在50-70岁。
ET 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克隆性疾病,表现为巨核细胞过度增殖从而导致血小板计数明显增高。
ET的发病机制为基因突变或其他因素导致JAK-STAT信号通路高度活化。
ET的驱动基因突变包括JAK2V617F、钙网蛋白基因(CA1R)及骨髓增殖性白血病蛋白基因(MP1)突变,分另!!占50%~60%、15%~35%及2%~4%.20%~30%的患者存在MPN非特异性基因突变(包括信号通路、转录因子、DNA甲基化、组蛋白甲基化以及剪接基因等\一、典型病例患者,女,28岁,因孕检发现”血小板增多4周”入院。
入院4周前血常规:WBC1o.53χ109/1、RBC4.6×1012∕1x HGB123g∕1x红细胞压积(HCT)36%、P1T1180×109/1、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7.4×109/1,无不适症状。
3d前复查血常规:WBC9.46χ109/1、RBC4.8×1012∕1x HGB130g/1、HCT38%、P1T1460×109∕1s ANC6.9×109∕1z未治疗。
既往体健,无吸烟、饮酒史,妊娠16周,孕1产0,否认家族类似病史及遗传病史。
入院后血常规:WBC9.56χ109/1、RBC4.7×1012∕1x HGB125g/1、HCT37%、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5.7f1、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8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7g/1、P1T1582×109∕1.ANC7.1×109∕1;外周血乳酸脱氢酶(1DH)176U∕1(参考值0~248U/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77%(参考值50%~160%),VWF活性58.1%(参考值48.8%~163.4%);肝肾功能、电解质、铁代谢、C反应蛋白、凝血功能、肿瘤标志物、抗核抗体谱、狼疮抗凝物及抗磷脂抗体均未见异常。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血液科医师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的临床诊治,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牵头,在广泛征求国内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最终达成了ET的诊断程序、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共识。
一、诊断程序1.病史采集:必须仔细询问患者年龄,有无血管性头痛、头晕、视物模糊、肢端感觉异常和手足发绀等微循环障碍症状,有无疲劳、腹部不适、皮肤瘙痒、盗汗、骨痛、体重下降等情况,有无心血管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有无血管栓塞病史(中风、短暂性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外周动脉血栓和下肢静脉、肝静脉、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等深静脉血栓),家族有无类似患者等。
建议在初诊时及治疗过程中评估患者疗效时采用骨髓增殖性肿瘤总症状评估量表(MPN-SAF TSS)[1]对患者进行症状负荷评估。
2.实验室检查:以下实验室检查应作为疑诊ET患者的必检项目[2,3,4,5,6,7]:①外周血细胞计数;②骨髓穿刺涂片和外周血涂片分类计数;③骨髓活检病理细胞学分析和网状纤维(嗜银)染色;④JAK2、CALR和MPL基因突变检测;⑤BCR-ABL融合基因;⑥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总铁结合力和血清铁蛋白;⑦肝脏、脾脏超声或CT检查。
二、诊断标准1.ET诊断标准:建议采用WHO(2016)诊断标准[5]:符合4条主要标准或前3条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即可诊断ET。
主要标准:①血小板计数(PLT)≥450×109/L;②骨髓活检示巨核细胞高度增生,胞体大、核过分叶的成熟巨核细胞数量增多,粒系、红系无显著增生或左移,且网状纤维极少轻度(1级)增多;③不能满足BCR-ABL+慢性髓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其他髓系肿瘤的WHO 诊断标准;④有JAK2、CALR或MPL基因突变。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
骨髓增生性疾病(MPD)指骨髓细胞不断克隆性生 殖的一组肿瘤性疾病,也称骨髓增生性肿瘤。典型 MPD分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真性红细胞 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原 发性骨髓纤维化(PMF),各亚型可互相转化或转 化为其他疾病。
五、治疗
ET的治疗目标是预防和治疗血栓合并症,因 此,现 今治疗的选择主要是依据患者血栓风险分组 来加以 制定。血小板计数应控制在<600× 109/L,理想目 标值为400×109/L。
五、治疗
(1)无血栓病史:①年龄<60 岁、无 心血管危险因 素(CVR) 或JAK2V617突变者,可采用观察随诊 策略;②年龄< 60岁、有CVR或JAK2V617突变者, 给予阿司匹林 100 mg 每 日 1 次 ;③年 龄 <60 岁 、有 CVR 和 JAK2V617突变且PLT<1 000×109/L者 ,给予阿司匹 林 100 mg 每日 1 次;④年龄≥60 岁、 无 CVR 或 JAK2V617突变者给予降细胞治疗+阿司 匹林100 mg每日1次;⑤年龄≥60岁、有CVR或 JAK2V617 突变者给予降细胞治疗+阿司匹林100 mg 每日2 次;⑥任何年龄、PLT>1 500×109/L的患者 ,给予降细 胞治疗
五、治疗
(2)有动脉血栓病史: (3)有静脉血栓病史: (4)治疗选择的动态调整:在病程中应对患者 进
预后:进展缓慢,多年保持良性,10%可转化为其 他类型骨髓增生性疾病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
一、诊断程序
1. 病史采集:必须仔细询问患者年龄,有无血 管性 头痛、头晕、视物模糊、肢端感觉异常和手足发 绀 等微循环障碍症状,有无疲劳、腹部不适、皮肤瘙 痒、盗汗、骨痛、体重下降等情况,有无心血管高 危 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和充血 性心 力衰竭),有无血管栓塞病史(中风、短暂性 缺血发 作、心肌梗死、外周动脉血栓和下肢静脉、 肝静脉、 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等深静脉血栓),家 族有无类 似患者等。建议在初诊时及治疗过程中评 估患者 疗效时采用骨髓增殖性肿瘤总症状评估量表 (MPN-SAF TSS)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
∙标准与讨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DOI :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6.10.001通信作者:肖志坚,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Email :zjxiao@ ;马军,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Email :majun0322@Chinese expert consensu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ssential thrombcythaemia (2016)Leukemia and Lymphoma Group,Chinese Society of Hematology,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Corresponding author:Xiao Zhijian,Institute of Hematology and Blood Diseases Hospital,CAMS &PUMC,Tianjin 300020,China.Email:zjxiao@;Ma Jun,Harbin Institute of Hematology &Oncology,Harbin 150010,China.Email:majun0322@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血液科医师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 )患者的临床诊治,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牵头,在广泛征求国内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最终达成了ET 的诊断程序、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共识。
一、诊断程序1.病史采集:必须仔细询问患者年龄,有无血管性头痛、头晕、视物模糊、肢端感觉异常和手足发绀等微循环障碍症状,有无疲劳、腹部不适、皮肤瘙痒、盗汗、骨痛、体重下降等情况,有无心血管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有无血管栓塞病史(中风、短暂性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外周动脉血栓和下肢静脉、肝静脉、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等深静脉血栓),家族有无类似患者等。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
况:骨髓衰竭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一线及二线 治疗无效的ITP患者;药物性血小板减少;单克隆丙 种球蛋白血症和获得性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无 力症等罕见的复杂疾病。但该试验不能鉴别原发 性ITP与继发性ITP。②血小板生成素(TPO)检测: 可以鉴别血小板生成减少(TPO水平升高)和血小 板破坏增加(TPO水平正常),有助于鉴别ITP与不 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或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 合征。上述项目不作为ITP的常规检测。 6.出血评分:出血评分系统用于量化患者出血 情况及风险评估。出血评分系统分为年龄和出血 症状两个部分(表1)。ITP患者的出血分数=年龄评 分+出血症状评分(患者所有出血症状中最高的 分值)。 j、疾病的分期”。31 1.新诊断的ITP:确诊后3个月以内的ITP
患者。
该病主要发病机制是由于患者对自身抗原的 免疫失耐受,导致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多和免 疫介导的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不足。阻止血小板 过度破坏和促进血小板生成是ITP现代治疗不可或
缺的重要方面。1。4。 二、诊断要点
ITP的诊断是临床排除性诊断。1。4。,其诊断要点
如下:
1.至少2次血常规检查示血小板计数减少,血
物剂量。
物、控制高血压、局部加压止血、口服避孕药控制月
经过多,以及应用纤溶抑制剂(如止血环酸、6一氨基
已酸)等。如上述治疗措施仍不能控制出血,可以 考虑使用重组人活化因子WlI(rhFWlIa)(证据等
级4)。
5.难治性ITP:指满足以下所有条件的患者: ①进行诊断再评估仍确诊为ITP;②脾切除无效或 术后复发。 四、治疗原则及方案 证据等级按牛津大学EBM中心(Oxford
3.慢性ITP:指血小板持续减少超过12个月的
ITP患者。
甘欣锦辨治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经验简介
山 西 中 医 2021年3月第37卷第3期 SHANXI J OF TCM Mar.2021 Vol .37 No .3·11·甘欣锦辨治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经验简介武昊明 甘欣锦关键词:甘欣锦;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5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156 (2021) 03-0011-03作者简介:武昊明,男,在读硕士研究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上海 200032) ;甘欣锦,单位同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甘欣锦,E-mail:*******************甘欣锦教授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血液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血液学博士,龙华医院血液科首席专家。
其从事血液病相关临床治疗与研究30余年,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主张从毒、肿、瘀入手,清热解毒贯穿治疗始终。
笔者有幸随甘师研习,获益良多。
现将甘师辨治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essential thrombocytosis,ET) 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骨髓象表现为巨核细胞增生为主。
患者血小板持续增多,功能失常,就诊时常有头晕、乏力,可伴肝、脾肿大。
部分患者就诊时无明显感觉不适,仅常规体检或术前检查发现血小板明显升高。
随着疾病进展,容易导致鼻腔、消化道等黏膜出血甚至发生脑梗死等恶性血栓栓塞事件。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病机制现代医学尚无定论,目前认为与血小板生成素 (thrombopoietin,TPO) 和血小板生成素受体 (thrombopoietin receptor,TPOR/MPL) 的改变以及基因的异常活化有关。
约一半的患者伴有JAK2V617F基因的突变。
该病总体病情呈缓慢进展,少部分可向其它类型骨髓增殖性肿瘤转化[1]。
该病临床常见出血、血栓,多数医家将其归属于中医血瘀、积症、血症、脉痹等范畴。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与治疗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与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是一种少见的血液病,发病率约为0.4-2.5/100000 人 / 年,多见于 50-60 岁女性。
过去十年,由于分子生物学、临床试验以及回顾性研究的发展,ET 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
如何诊断 ET?40 岁女性,血小板计数 1100 x 109/L,血红蛋白 123 g/L,白细胞计数与血细胞比容正常。
烟龄 10 年,每天 5 支,体重指数 23。
患者自述无症状,无血栓及出血病史,体格检查正常,脾不肿大。
血小板增多是一个常见的表现,涉及到多种疾病,所以,当临床上遇到这样一个患者,诊断思路可以遵循英国血液学标准委员会(BCSH)的指南(图 1)。
首先询问病史并进行详细的检查,在本例中,吸烟史就是一个关键点,因为吸烟不仅是血小板增多的原因,也会增加血管意外的风险。
另外,吸烟会增加 ET 患者血栓栓塞的风险。
图 1. BCSH 指南诊断血小板增多症的流程BCSH 和 WHO 对 ET 的诊断指南是以血液学、组织学以及临床上的指标来制定的,但实际运用中,更注重排除该疾病是慢性髓性白血病的可能性。
当排除血小板增多是由继发因素引起之后,Alimam 教授首先检测JAK2 V617F 是否突变。
95% 以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50%~60% 的 ET 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的患者,以及诸如患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恶性疾病的患者,JAK2 V617F 存在突变。
对 JAK2 V617F突变阴性的患者,检测 CALR,如果 CALR 也阴性,则检测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MPL)基因。
镜下泪滴状的异形红细胞及白细胞红细胞增生是 PMF 的特点,血涂片也可排除 PMF。
此外,骨髓组织学常用于诊断,前提是有好的骨髓病理,并由优秀的血液病理学专家来读片。
PV 典型的骨髓病理表现为在增生的骨髓组织中,出现多形巨核细胞、正常的粒细胞、成熟的红细胞(图 2)。
血小板增多症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临床表现
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多无任何症状
1、80%患者有不明原因的出血或血栓形成 (1)出血常为自发性,可反复发作。
以胃肠道出血常见,也可有鼻、齿龈出血、血 尿、呼吸道出血、皮肤、粘膜瘀斑,但紫癜少见。
出血机制:血小板功能缺陷,粘附及聚集功能减
退,血小板第三因子降低,5-羟色胺减少以及释 放功能异常
3、中性粒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
3~5mu/d。 以巨核细胞系增殖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患(MPD)
可对巨核细胞生成抑制及血小板生存期缩短。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治疗 约半数患者可生存5年以上,部分患者生存10年以上。 脾大见于80%以上的病例,一般为轻到中度肿大 大多数是由于血小板生成加速所致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临床表现 以巨核细胞系增殖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患(MPD) (1)抗血小板治疗: 如要求血小板快速下降可选用羟基脲2~4g/d,3~4天后减至1g/d。 以胃肠道出血常见,也可有鼻、齿龈出血、血尿、呼吸道出血、皮肤、粘膜瘀斑,但紫癜少见。 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ST)
血尿酸、乳酸脱氢酶、血清酸性磷酸 酶均增高。
部分病人因血小板破坏,大量钾离子 释放到血中,引起假性高血钾症。
染色体检查部分病人有21号染色体长 臂缺失(2lq-),也有报告21号染色体长臂 大小不一的变异。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标准
1、血小板持续大于450×10^9/L 2、骨髓象以巨核细胞系增多为主 3、除外其他骨髓增生性疾病 4、存在基因突变 5、除外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PLT大于1500×10^9/L 易出现出血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临床表现
(2)血栓发生较少
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以脾、系膜及下肢静脉为血栓好发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治要点和处方建议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和治疗要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为主要累及巨核系的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MPD),其特征是血小板水平持续性增多而功能异常,骨髓巨核细胞过度增殖,伴有出血和(或)血栓栓塞发作,脾常增大。
本病是一种只有通过排除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以及排除其他CMPD后才能诊断的疾病。
【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1.起病缓慢,约>20%的患者无症状。
2.约2/3患者有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以胃肠道出血常见,也可有鼻出血、齿跟出血、血尿、皮肤粘膜瘀斑,但紫癜少见。
3.约30%有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
肢体血管栓塞后,可表现红斑肢痛、肢体麻木、疼痛,甚至坏疽。
脾及肠系膜血管栓塞可致腹痛、呕吐。
肺、脑、肾栓塞引起相应临床症状,个别患者以心肌梗死或脑血管意外为首发表现。
4.脾大占80%,一般为轻到中度。
少数患者有肝大。
5.病程后期可向骨髓纤维化(MF)或白血病转化。
二、辅助检查1.血小板计数>600x109/L;血片中血小板聚集成堆、大小不一,有巨大畸形,偶可见到巨核细胞碎片及裸核。
2.白细胞数可正常或增高,多在10~30x109/L,一般不超过50x109/L,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偶见幼粒细胞。
3.30%的患者红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多,形态大小不一,呈多染性,也可出现豪-胶小体及嗜碱性点彩。
少数患者有反复出血而导致低色.素性贫血。
4.骨髓象有核细胞尤其是巨核细胞显著增生,粒系及红系亦增多,血小板聚集成堆。
无病态造血。
中性粒细胞的碱性磷酸酶(NAP)活性增加。
5.染色体检查有21号长臂缺失,也可21号染色体长臂大小不一,JAK2/V617F 突变可阳性,无Ph染色体或BCR/ABL融合基因。
三、2008WHO诊断标准满足以下所有4条标准:①持续血小板计数>450x109/L②骨髓活检主要为巨核细胞系增生,胞体大而形态成熟的巨核细胞增多。
无明显粒系或红系增多,无中性粒细胞左移现象。
③不符合PV,PMF,BCR-ABL阳性CML或MDS或其他髓系肿瘤的诊断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与讨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DOI :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6.10.001通信作者:肖志坚,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Email :zjxiao@ ;马军,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Email :majun0322@Chinese expert consensu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ssential thrombcythaemia (2016)Leukemia and Lymphoma Group,Chinese Society of Hematology,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Corresponding author:Xiao Zhijian,Institute of Hematology and Blood Diseases Hospital,CAMS &PUMC,Tianjin 300020,China.Email:zjxiao@;Ma Jun,Harbin Institute of Hematology &Oncology,Harbin 150010,China.Email:majun0322@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血液科医师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 )患者的临床诊治,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牵头,在广泛征求国内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最终达成了ET 的诊断程序、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共识。
一、诊断程序1.病史采集:必须仔细询问患者年龄,有无血管性头痛、头晕、视物模糊、肢端感觉异常和手足发绀等微循环障碍症状,有无疲劳、腹部不适、皮肤瘙痒、盗汗、骨痛、体重下降等情况,有无心血管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有无血管栓塞病史(中风、短暂性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外周动脉血栓和下肢静脉、肝静脉、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等深静脉血栓),家族有无类似患者等。
建议在初诊时及治疗过程中评估患者疗效时采用骨髓增殖性肿瘤总症状评估量表(MPN-SAF TSS )[1]对患者进行症状负荷评估。
2.实验室检查:以下实验室检查应作为疑诊ET 患者的必检项目[2-7]:①外周血细胞计数;②骨髓穿刺涂片和外周血涂片分类计数;③骨髓活检病理细胞学分析和网状纤维(嗜银)染色;④JAK2、CALR和MPL 基因突变检测;⑤BCR-ABL 融合基因;⑥C 反应蛋白(CRP )、红细胞沉降率、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总铁结合力和血清铁蛋白;⑦肝脏、脾脏超声或CT 检查。
二、诊断标准1.ET 诊断标准:建议采用WHO (2016)诊断标准[5]:符合4条主要标准或前3条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即可诊断ET 。
主要标准:①血小板计数(PLT )≥450×109/L ;②骨髓活检示巨核细胞高度增生,胞体大、核过分叶的成熟巨核细胞数量增多,粒系、红系无显著增生或左移,且网状纤维极少轻度(1级)增多;③不能满足BCR-ABL +慢性髓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其他髓系肿瘤的WHO 诊断标准;④有JAK2、CALR 或MPL 基因突变。
次要标准:有克隆性标志或无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的证据。
2.ET 后骨髓纤维化(post-ET MF )诊断标准:采用骨髓纤维化研究和治疗国际工作组(IWG-MRT )标准[8]:主要标准(2条均需符合):①此前按WHO 诊断标准确诊为ET ;②骨髓活检示纤维组织分级为2/3级(按0~3级标准)或3/4级(按0~4级标准)。
次要标准(至少需符合2条):①贫血或血红蛋白含量较基线水平下降20g/L ;②外周血出现幼粒幼红细胞;③进行性脾脏肿大(超过左肋缘下5cm 或新出现可触及的脾脏肿大);④以下3项体质性症状中至少出现1项:过去6个月内体重下降>10%,盗汗,不能解释的发热(>37.5℃)。
三、鉴别诊断1.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最常见的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的原因有感染、炎症和缺铁性贫血等。
感染和炎症常有CRP 和红细胞沉降率增高,因此,一个血小板增多的患者应通过这2项检查结合病史首先应排除感染和炎症导致的反应性血小板增多。
缺铁性贫血时可有血小板增多,可通过血清铁等检查鉴别。
如果患者有缺铁,在充分铁剂补充治疗后再复查血常规。
2.其他伴血小板增多的血液系统疾病:PV、PMF、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5q-综合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和血小板增多(MDS/MPN-RS-T)等血液系统疾病均可出现血小板增多,ET应与这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骨髓病理对于鉴别ET与隐匿性PV(masked-PV)和纤维化前期(prefibritic)骨髓纤维化至关重要,这依赖于经严格专业培训且经验丰富的血液病理科医师[9-11]。
ET骨髓增生程度正常,以巨核细胞增生为主,粒系和红系增生正常且无左移,巨核细胞呈随机分布或呈松散簇,巨核细胞体积大或巨大,胞核过分叶(鹿角状),胞质成熟正常。
masked-PV骨髓增生程度经年龄调整后为轻至中度增生,主要是巨核细胞和红系细胞增生,巨核细胞大小不一,成熟正常。
纤维化前期骨髓纤维化患者骨髓呈极度增生,以粒细胞和巨核细胞增生为主,红系细胞增生常为轻至中度减低,巨核细胞大小不一,成簇分布,胞核低分叶,染色质凝集(呈气球状或云朵状),核/胞质比增大(成熟障碍),裸核巨核细胞数增多。
四、预后判断标准1.ET血栓国际预后积分(IPSET-thrombosis)系统[12]:血栓是影响ET患者生活质量和降低患者寿命的主要原因。
患者确诊ET后首先应按IPSET-thrombosis系统对患者发生血栓的风险作出评估:年龄>60岁(1分),有心血管危险因素(CVR)(1分),此前有血栓病史(2分),Jak2V617F突变阳性(2分)。
依累计积分血栓危度分组:低危(0~1分)、中危(2分)和高危(≥3分)。
各危度组患者血栓的年发生率分别为1.03%、2.35%和3.56%。
2.ET国际预后积分(IPSET)系统[13]:建议采用IWG-MRT提出的IPSET对患者总体生存预后作出评估:年龄(<60岁0分;≥60岁,2分);白细胞计数(<11×109/L0分,≥11×109/L,1分);血栓病史(无0分,有1分)。
依累计积分预后危度分组:低危组(0分),中危组(1~2分),高危组(≥3分)。
各危度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依次为没有达到、24.5年和13.8年[13]。
五、治疗ET的治疗目标是预防和治疗血栓合并症,因此,现今治疗的选择主要是依据患者血栓风险分组来加以制定[2-5,14-16]。
血小板计数应控制在<600×109/L,理想目标值为400×109/L。
1.治疗选择的原则[2-5,14-16]:(1)无血栓病史:①年龄<60岁、无CVR或JAK2V617突变者,可采用观察随诊策略;②年龄< 60岁、有CVR或JAK2V617突变者,给予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③年龄<60岁、有CVR和JAK2V617突变且PLT<1000×109/L者,给予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④年龄≥60岁、无CVR或JAK2V617突变者给予降细胞治疗+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⑤年龄≥60岁、有CVR或JAK2V617突变者给予降细胞治疗+阿司匹林100mg每日2次;⑥任何年龄、PLT>1500×109/L的患者,给予降细胞治疗。
(2)有动脉血栓病史:①任何年龄、无CVR和JAK2V617突变者,给予降细胞治疗+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②年龄≥60岁、有CVR或JAK2V617突变者,给予降细胞治疗+阿司匹林100mg每日2次。
(3)有静脉血栓病史:①任何年龄、无CVR和JAK2V617突变者,给予降细胞治疗+系统抗凝治疗;②任何年龄、有CVR或JAK2V617突变的患者,给予降细胞治疗+系统抗凝治疗+阿司匹林100mg 每日1次。
(4)治疗选择的动态调整:在病程中应对患者进行动态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选择。
PLT>1000×109/L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可增加出血风险,应慎用。
PLT>1500×109/L的患者不推荐服用阿司匹林。
对阿司匹林不耐受的患者可换用氯吡格雷。
(5)有CVR的患者,应积极进行相关处理(戒烟,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等)。
2.降细胞治疗一线药物:(1)羟基脲[17-18]:起始剂量为15~20mg·kg-1·d-1,8周内80%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可降至500×109/L以下,然后给予适当的维持剂量治疗。
血常规监测:治疗的前2个月每周1次,以后每月1次,血象稳定后每3个月1次。
对羟基脲耐药或不耐受的患者可换用干扰素或阿拉格雷等二线药物。
(2)干扰素:为年龄<40岁患者的首选治疗药物。
起始剂量为300万U/d皮下注射,起效后调整剂量,最低维持剂量为300万U每周1次。
醇化干扰素的起始剂量为0.5μg/kg每周1次,12周后如无疗效可增量至1.0μg/kg每周1次。
部分患者在使用干扰素后可出现甲状腺功能减低、抑郁等精神症状,因此在使用干扰素前应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仔细询问患者是否有精神病史。
血常规监测:治疗的第1个月每周1次,第2个月每2周1次,以后每月1次,血象稳定后每3个月1次。
3.降细胞治疗二线药物:(1)阿拉格雷[17-18]:起始剂量为0.5mg每日2次口服,至少1周后开始调整剂量,维持PLT<600×109/L。
剂量增加每周不超过0.5mg/d,最大单次剂量为2.5mg,每日最大剂量为10mg,PLT维持在(150~400)×109/L为最佳。
(2)白消安、双溴丙哌嗪和32P:由于这些药物的最严重不良反应是远期发生治疗相关性白血病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肿瘤,现仅作为老年患者的二线药物选择。
4.妊娠期ET患者的治疗[2-5,14-16]:约20%的ET患者确诊时年龄<40岁。
ET患者妊娠会出现流产、早产、胎儿发育迟缓等。
此外,妊娠会增加ET患者出血和血栓的风险,因此,应给予特殊处理。
服用羟基脲治疗的患者(无论男、女)在受孕前至少应有3个月的洗脱期。
女性患者受孕前应仔细评估是否有以下妊娠合并症高危因素:①此前有动、静脉血栓病史(无论是否妊娠);②此前有ET导致的出血病史(无论是否妊娠);③此前发生过以下可能由ET引起的妊娠合并症:反复发生的非孕妇和胎盘因素所致妊娠10周内流产,不能解释的宫内胎儿发育迟缓,妊娠≥10周胎儿发育正常的宫内死胎,因严重先兆子痫或胎盘功能不全导致妊娠<34周且胎儿发育正常的早产、胎盘剥离、严重的产前和产后出血(需要红细胞输注)等;④血小板计数显著增高(PLT>1500×109/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