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件3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讲稿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讲稿PPT课件
社交焦虑
强化源:挫折、缺少社会支持、自我意识感强、自卑、模仿与暗示
嫉妒 对他人比较后,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
特点: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
羞耻 个体缺陷或与常态不一致而痛苦,导致自我孤立
第8页/共36页
态度
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
ABC模型:C认知 A情感 B行为倾向
象。
第28页/共36页
第七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吸引和亲密)
爱情的概念
1 .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指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 个体产生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2. 特点:(1)异性恋 (2)个体心理发展到相对成熟 (3)是一种高级情感 (4)建立在生理基础上 (5)基本倾向是奉献
爱情的发展阶段
亲合、喜欢、爱情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熟悉与邻近 相似性 双方感知的相似性 互补 需要、社会角色、某些人格特征 外貌 才能 “小错误” 人格品质 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
第20页/共36页
人际互动
合作与竞争
合作的条件:
竞争的条件:
目的一致
目标稀有或难得
共识与规范 进行
按一定社会规范
信目或赖双标的赢合手作段氛相围互依赖理论
• 2.社会规范对赞许动机的影响:社会赞许动机是学习的 产物。个体在婴幼时期的赞许动机以成人,主要是父母 的规范为标准;在儿童及青年时期,同辈群体的赞许, 即同辈群体的规范的影响往往超过成人。
第3页/共36页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敌意性攻击行为: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 恐怖活动
工具性攻击行为:把伤害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 谋杀
第17页/共36页

社会心理学课件ppt课件完整版

社会心理学课件ppt课件完整版
群体间互动的过程
包括接触阶段、认知阶段、情感阶段和行为阶段等。
群体间互动的特点
包括相互独立性、目标差异性、情感分离性和行为冲突性等。
群体间互动的影响因素
包括文化差异、社会距离、权力关系和沟通障碍等。
2024/1/27
26
07
社会心理学应用与展望
2024/1/27
27
社会心理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01
2024/1/27
16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影响行为
个体的态度会对其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积极的态度会促使个体采取积极的行为 ,消极的态度则可能导致消极的行为。
行为反作用于态度
个体的行为也会对其态度产生影响,通过改变个体的行为方式,可以进而改变其 态度。
2024/1/27
17
态度改变的理论与方法
态度改变的理论
印象形成的定义
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 根据有限的信息形成对他人整
体印象的过程。
2024/1/27
印象形成的影响因素
包括外表、非言语行为、言语 表达等。
印象管理的定义
指个体通过控制自己的行为和 表达方式,试图影响他人对自 己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印象管理的策略
包括自我表现、自我宣扬、自 我掩饰等。
10
包括共同性、互动性、稳定性和结 构性等。
24
群体内互动的过程与特点
群体内互动的过程
包括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阶段和执行阶段等。
群体内互动的特点
包括相互依赖性、共同目标导向性、情感共鸣性和行为一致性等。
群体内互动的影响因素
包括群体规模、群体结构、群体规范和群体文化等。
2024/1/27
25

社会心理学课件(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课件(第三章)
别的稳固的内在观念。
• 女性被认为最适合从事传统的女性职业,即所谓的“粉领工作”—— 秘书、护士、收银员和其他女性占主导地位的动作,这些工作的酬劳 和社会地位一般都较低。即使当女性进入社会地位或级别较高的工作 岗位,她们在力争上游时也会遭到很大的阻碍,最后一头撞上所谓的 “玻璃天花板”。
• 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指一种在组织里看不见的障碍。由于性别 歧视,女性可能不会被提升到某一高度。
• 社会心理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于20世纪30年代,对新几内 亚的三个部落的性别角色进行过研究。阿拉佩什、门杜古 莫及特哈布利。
• 前两者几乎不存在性别差异,阿拉佩什部落里男女所显示 的行为是在其他社会里被认为是女性的行为,如消极的、 合作的,而门杜古莫部落里男女所显示的行为是在其他社 会里被认为是男性的行为,如相互敌视、富有攻击性、很 残忍。特哈布利部落的性别角色却和通常情况相反,男性 很敏感,有依赖性,懂得关心人,对手工艺感兴趣;女性 则是独立的,有进取心,在做重大决定时起关键作用。
3. 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
成人在社会环境突然变化(如移民)、社会身份或地 位巨变、原有的观念和行为模式不符合社会的要求时放弃 原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学习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 式(广义)。
强制性再社会化(狭义)
4. 反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
二、社会化的类型
• 1. 基本社会化(early socialization) • 2. 继续社会化(developmental socialization) • 3. 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 • 4. 反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

《社会心理学》课件

《社会心理学》课件

《社会心理学》课件一、概要《社会心理学》课件是一篇深入探讨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综合性课件文章。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思想、情感、行为以及群体互动过程的学科。

本课件旨在全面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以及研究方法,帮助学习者对社会心理学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课件的开头部分将介绍社会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阐述社会心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接着将重点介绍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包括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以及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理论等。

此外还将探讨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如社会认知、社会影响、人际关系、群体行为等。

本课件还将强调社会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展示社会心理学理论如何解释和预测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

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习者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如何相互关联,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将总结社会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习者将对社会心理学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为日后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 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背景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认知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如何在社会环境中思考、感受、行动,以及这些行为与认知过程如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不仅研究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更侧重于揭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和关联。

在这一框架内,它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冲突和和解机制,以及群体决策、社会影响等复杂的社会现象。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家的思想以及早期社会学家的研究。

然而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社会心理学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逐渐形成的。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社会交往日益复杂,社会心理学的崛起便顺应了这样的历史背景。

其理论与方法也不断创新和完善,从而更好地理解并指导人类的社会行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社会问题如人际冲突、群体冲突等日益凸显,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社会心理学》全套课件 第三章 社会化的发展

《社会心理学》全套课件 第三章  社会化的发展
弗认为,超我是从自我的一部分中分化而来,它是在幼 儿时期形成起来的
自居 ?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学到了父母的各种道德观念
和行为模式,父母的各种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一般是 反映了社会上认可的行为与公认的价值观 人的发展过程(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和 性器期 )
25
(二)新精神分析理论有关个体 社会化的论述
二、家庭父母的影响
(一)家庭双亲在子女社会化过程中的特 殊地位
父母对子女社会化的影响大于其他人(包 括教师)的影响
父母的行为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对孩子的 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前期是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
17
(二)家庭双亲的影响反映了社会 文化的要求
父母总是把自身早已内化了的社会文化灌 输给子女,限制着子女的言行
任何时代的社会都会使用种种方 法对个人施加影响,使其成为一个符 合该社会要求的成员
个人也随时随地对当前的社会环 境以其自身的独特方式做出种种反应, 反作用于环境,从而表现出了人的主 观能动性
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一系列的社 会化的过程
6
(三)只有经过社会化才能使自然人变为 一个社会人
儿童要能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 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不仅需要在身 体上受到照顾,还需要与社会成员进 行交往,发生感情上的联系,否则社 会化就会受到损害
艾里克森 :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泛性生物学 观点,认为精神分析既要考虑生物学影 响,又要注意社会文化影响,主要集中 注意家庭、学校和文化给予儿童的影响
人格的发展继续到人的整个一生,也就是 说,社会化过程经历着整个一生
人格的发展是一个经历着许多阶段的过程
26
二、认识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观点 个体的认知结构是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多而不断发

社会心理学 第三次课 人际关系和人际吸引

社会心理学 第三次课 人际关系和人际吸引
自我最表层的内容,是人们的兴趣爱好及其有关的内容;属于 自我第二层次的内容,是人们真实的态度;我的第三层次通常是私 密性更高一些的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与或个人自己对自身的真实评 价;属于自我最深层次的,是我们通常称为隐私的个人生活内容。
实际上,从深层心理学的角度说,通常意义的个人隐私实际上 并不是个人自我最深层次的内容。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自我的 更深层次的内容,应当是连个人自身都不接受的,与个人的自我价 值相对立的经验、冲动和行为经历。
第二节 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的规则 *爱情
一、人际吸引规则
(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 (二)、人际吸引与个人特征 (三)、相似规则 (四)、互补规则 (五)、人际吸引规则的协同
• (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
1、熟悉与人际吸引
(1).熟悉引起喜欢
扎琼克(Zajonc,1968)向学生们展示了他人的面部照片,有些 图片被呈现达25次之多,有些则仅仅被呈现一两次。结果发现,一个人的 照片被呈现次数越多,被试对照片就越喜欢,对照片上的人也是越喜欢。
简言之,人际吸引的增减规律表现为:肯定维度“新的爱更有 吸引力”现象和否定维度“失去的抛却得更彻底”现象。
–弗里德曼等人( Freedman, 1981)的解释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提供的满意解释
3、保护他人的自我价值
人们对自我评价的敏感和强烈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说明, 在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维持上,我们必须遵守自我价值保护 原则,即必须在同别人的交往和关系维持中作为别人的自我 支持力量而存在,只有支持别人的自我价值,才可能被别人 接受和赢得别人。
(2).熟悉对象的性质与喜欢
熟悉不是影响喜欢的唯一变量。所接触对象的性质,也影响 着人们喜欢的程度。Perlman & Oskamp与1971选择三种类型的人的照片作 为研究素材。一类为正面人物,一类为穿着运动服的中性人物,另一类则 为反面人物。结果表明,熟悉增加了被试对于正面与中性对象的喜欢水平, 但对于反面对象,却没有这种效应。

《社会心理学概论》课件

《社会心理学概论》课件
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 响。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0息,包括社会知觉、刻板 印象、归因理论等。
社会影响
研究个体如何受到他人的 影响,包括从众、服从、 群体压力等。
社会行为
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 行为反应,包括人际互动 、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 等。
详细描述
心理咨询中,社会心理学原理如人际关系理论、自我概念理 论等被用来分析来访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同时,咨询 师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技巧和方法,如角色扮演、行为疗法等 ,帮助来访者改变不良行为和思维模式。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社会认知过程
探讨个体如何加工、解释 和理解社会信息,以及如 何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和判 断。
社会影响过程
研究个体如何受到他人的 影响,以及如何影响他人 ,包括从众、服从、权威 等。
社会行为反应
探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 行为反应,包括人际互动 、群体行为、传播行为等 。
CHAPTER 02
个人特质
个体性格、价值观和自我认知 等因素也会影响社会情感的表
达和体验。
社会情感的作用机制
心理调适
社会情感能够调节个体的心理 状态,帮助个体应对压力和情
绪波动。
社会互动
社会情感是促进个体间互动和 交流的重要纽带,有助于建立 和维护人际关系。
行为驱动
社会情感能够激发个体的行为 动机,推动个体采取行动以实 现目标。
归属感
指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 ,表现为对集体、组织 或团体的认同和忠诚。
社会情感的影响因素
01
02
03
04
文化背景

社会心理学课件 第三章 性别角色与性别差异 简报

社会心理学课件 第三章  性别角色与性别差异 简报

上世纪80-90年代许多研究支持原有的对女性的印象: 更少攻击性、更多关心他人、更敏感。 ——使许多人评价两性时,认为“女人”比“男人”更受 欢迎
性别角色发展中使用的有关术语
二,性别角色的影响因素
【生物;社会环境;教育】
1,生物学因素
遗传影响 基因,第23对染色体 性激素 尤其青春期,男性持续分泌,女性周期性分泌 大脑 丘脑 大脑两半球

2,社会环境因素
(1)文化影响。 存在两种普遍性情况: 每个社会都确认性别有差异(图); 通常男性受到更高评价(社会的刻板印象图) (2)家庭影响 取名字,选服装,挑玩具,教育方法(父母的不同期望) (3)大众传媒影响 文艺作品中的男性、女性;商业活动中性别偏见(广告 中女、男裸露4:1) ■
2,社会学习理论
基于其社会行为发展的基本理论之上
父母对儿童“性别适宜性行为”的强化
学校教教育教学活动、同伴社会互动中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学习

3,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的性别认知在其性别角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先形成性别认知结构,才会表现出性别化行为; “性别恒常性”是性别认知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 2-3岁同一性,认知自己性别,与他人异同 3-7岁稳定性,性别不随时间变化 6、7岁后一致性,性别不随外表、服饰、活动而变化 与社会学习理论的比较(示意图)
研究发现: 父母对子、女态度无显著差异 双性化教养未明显减少男女性别行为 当只观察一个人时,男女姓别行为差异很小
对性别角色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同伴群体、而不是家庭 儿童很小1-2岁,就具有偏爱“像我”者的倾向 童年中期后,有“自我分类”倾向 进而,形成同性别同伴文化 ■
四,性别差异的表现

社会心理学完整版 PPT

社会心理学完整版 PPT
优点:对实验情景的控制程度高,因而自
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 缺点:实验情境与生活现实距离过远,使 研究结果往往缺乏概括力 实验法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应用得最广泛的 方法之一。
三、如何看待社会心理学研究结果 研究的生态学效度值得怀疑; 有人称社会心理学是“大学二年级学生的心 理学”。这是造成社会心理学危机的根本原因之 一。
G.列朋著的《群众心理学》曾被译成16种文字, 在法国再版45次。他认为任何群体都表现了与其成 员的个体完全不同的特征。群体“使他们以一种与 其各自独处的完全不同的方式感受、思考和行动”。 他用本能、气氛感染及易受暗示 3种因素解释群众 的过激行动。他对群众虽有贵族式的偏见,但提出的 问题对以后的群体研究却有较大影响。
1.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
态度、社会动机与社会学习等。 2.人际层面: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 人际关系等。 3.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氛围、个体与群 体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4.社会层面:研究风俗、时尚、阶层、阶级、 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Unit 1 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奥尔波特(F.H.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 (1924)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 体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意识的学科。 奥尔波特(G.W.Allport)《现代社会心理 学的历史背景》 (1954) :社会心理学 是为了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 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像的和隐含的 存在所影响。
普力特(N.Triplett)和德国的莫德(W.Moede)。
F.H.奥尔波特(F.H.Allport):《社会心理学》
(1924)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使社

《社会心理学概论》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概论》PPT课件

精选PPT
17
访谈过程与技巧
▪ 过程:准备工作乛接近受访者乛访谈乛结果处 理。
▪ 应对拒绝的技巧 ▪ 谈话及提问技巧:保持交流,避免诱导 ▪ 追问技巧:说明、详尽、假设、系统、反问、
追问
精选PPT
18
问卷法
▪ 定义: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搜集资料的研究方法 ▪ 特点:严格设计、标准化、收效快 ▪ 分类:结构问卷与非结构问卷。按问卷传递方式分为
3、法国群众心理学(中观群体层面)社会学视角;①塔尔德 (1890) 《模仿律》 用模仿解释社会行为;②迪尔凯姆(1895)《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整 体——结构观;③列朋 (1895)《群众心理学》论群体意识。
4、奥地利精神分析学。 5、美国社会心理学罗斯《社会心理学》(1908)
精选PPT
12
(三)实证分析阶段
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
调查和参与观察法
美国心理学会的《人格和社会心 美国社会学会的《社会心理学季
理学》
刊》
精选PPT
9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层次 ——人际层次
例:对犯罪原因的分析
大的社会环境 当时的社会情境 主观感觉 结果
贫穷
家境贫寒
都市化
居住拥挤
挫折 愤怒 攻击行为
种族偏见
失业
(犯罪)
经济萧条
个人早期经验
家教
不正常的家教 不正常的教养
正常的家教 正常的教养 守法行为
精选PPT
10
二、 社会心理学简史
霍兰德“三阶段理论”:哲学思辨阶段、经验描述阶段、实证分析阶段
(一)哲学思辩阶段(孕育时期: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1、人物:S-P-K-R(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卢梭);

现代社会心理学课件

现代社会心理学课件
促进人类自我认知
促进人际关系和谐
推动社会问题解决
社会心理学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社会心理学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的深层原因,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
03
02
01
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性
02
社会认知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
总结词:认知失调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它探讨了个体在面对不一致的认知时如何进行调整。
爱情的定义
亲密关系和爱情是相互关联的,但并不完全相同。亲密关系可以包括亲情、友情和浪漫爱情等不同类型的关系;而爱情则更侧重于浪漫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亲密关系与爱情的关系
亲密关系与爱情
合作是指两个或多个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工作的行为。
合作的概念
竞争是指个体或团体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而相互争夺资源或地位的行为。
特点
定义与特点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社会认知、态度、刻板印象、从众行为、群体行为、人际互动等方面。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关注个体在群体中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以及群体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研究范围与对象
研究对象
研究范围
社会心理学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提高自我认知水平。
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研究如何促进学生的社会认知发展,如自我概念、自尊和友谊关系的发展。
学生发展
通过了解课堂环境和社会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育环境
社会心理学研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以促进更积极、有效的学习环境。
教师与学生关系
在教育中的应用

2024年度社会心理学周晓虹课件

2024年度社会心理学周晓虹课件

2024/2/3
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手段收集大量数据,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得出结论。
案例研究法
对个别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以揭示其内在规律和特点。
7
02
社会认知
2024/2/3
8
社会认知的概念与特点
2024/2/3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群体、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 感知和理解过程。 社会认知的特点包括主观性、整体性、互动性、情境性 和动态性等。
2024/2/3
21
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社会态度的形成
受到遗传、环境、文化和社会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社会学习、模仿、认 同等机制逐渐形成。
社会态度的改变
可以通过说服、宣传、教育、奖惩等手段来改变个体的社会态度,其中认知失 调、社会比较、情感卷入等是影响态度改变的重要因素。
2024/2/3
22
社会态度的测量与评估
14
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后果
影响因素
社会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因素(如个性、价值观、能力等)、环境因素(如文化、社会制度、群 体氛围等)和情境因素(如时间、地点、事件等)。
行为后果
社会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后果,包括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对个人而言,社会行为可能影响其自我认知、情感状态 、人际关系等;对社会而言,社会行为可能影响社会秩序、文化传承、社会变迁等。同时,社会行为的后果也会 反过来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选择和动机。
13
社会行为的动机与目的
2024/2/3
动机理论
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社会行为的内在原因,是社会行为产生 和持续的动力。动机理论包括需要层次理论、归因理论、期 望理论等。
目的性
社会行为总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即人们通过社会行为想要 达到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目标。不同的社会行为可能有不同的 目的,如追求个人利益、维护社会公正、实现自我价值等。

第三节 人际吸引 社会心理学 教学课件

第三节   人际吸引 社会心理学 教学课件
2020/6/16
第六节 人际关系的测量
• 一、社会测量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method of social measurement)
• 创立人:美国精神医学家莫雷诺(Moreno
,1934)。
• 目 的:了解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
2020/6/16
• 基本原理: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选
择,反映着他们之间心理上的联系, 肯定的选择意味着接纳,否定的选择 意味着排斥。肯定程度越高,意味着 双方之间心理距离越小,否定程度越 大,意味着双方之间心理距离越大。
非参数简选择法
简单选择,人数不确定
参数简单选择法
简单选择,人数确定
接纳水平等级分类法 等级分类,人数不确定
较大团体 较小团体 均可 均可 均可
2020/6/16
• 例1:你最想邀请参加你的生日晚会的同学,第一
是: 第二是: 第三是(参数顺序选择法)
• 例2:按照你喜欢的程度排列班级的男生,人数不
定。(非参数顺序选择法)
用,另一方表现为理智;
2020/6/16
• 7)PC—AA:一方要求以理智方式沟通,另一方 则以高压方式进行沟通;上下级之间
、 同事之间都会发生;
• 8)CP—AA:一方以理智的方式进行沟通,另一 方则耍性子、感情用事。这在各种 人的沟通中都会发生;
• 9)PC—PC:一方采取命令式,另一方也以同样 的方式回敬,矛盾冲突多;
• 10)CP—CP:双方都喜欢夸大、自傲。同事朋 友之间比较多.
2020/6/16
• 人际沟通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沟通双方的 心理状态。当乙方接到信息后,按照甲 的期望作出反应,那么这种沟通关系属 于“互补性”或“对等性”;如果乙的 反应出乎甲的反应,这种沟通关系属于 “非互补性”或“交叉性”。交叉性沟 通关系会导致误会、紧张和关系中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尔特曼和泰勒(I.Altman & D.A.Taylor, 1973) 认为,从交往由浅入深的角度看,良好的人 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一般需要经过四个阶段: 定向阶段 情感探索阶段 情感交流阶段 稳定交往阶段.
李 晔
五、人际关系的理论
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 公平理论
第十一章 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
第一节 第二节

利他行为 侵犯行为
李 晔
第一节

利他行为


一、什么是利他行为 二、对利他行为的解释 三、冷漠行为 四、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五、利他行为的培养与教育
李 晔
一、什么是利他行为
1.
定义
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不图回报的助 人行为。
2.
3.
利他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两种情境下的利他行为.

李 晔
二、竞争与合作的原因
长期的生活经验告诉人们,合作是人类生 存的必要方式 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超越意识,使人们 倾向于采用竞争的方式 现实生活中的利益一致或冲突是导致合作 与竞争的直接动因.

李 晔
三、影响竞争与合作的因素
奖励方式 信任程度 沟通 个性因素 文化因素.
幸福感 心理健康 身体健康.

李 晔
(一)人际关系的状态

相互依赖模型
(G. Levinger & G. Snoek,1972) (莱文格和斯诺克)
随着相互依赖的增加,
人际关系的各种状态及其 相互作用水平递增。
他们把共同心理领域和
情感融合范围作为描述人 际关系的指标。
李 晔
(二)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减少侵犯的具体途径
1 宣泄

用文学作品中悲剧的手法,使人们的恐惧与忧 虑等情感得以释放,以达到净化的目的。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学到的对侵犯行为的控制, 主要指下面几点:
社会规范的抑制 痛苦线索的抑制 对报复的畏惧
李 晔
2 习得的抑制



3 置换
某人由于他人的阻碍而遭受挫折和烦恼,但 又不能还击他,便可能侵犯那些与制造挫折者相 似的人。
1.
2.
3.
形成和发展社会心理 协调功能 心理保健功能
李 晔
三、 人际沟通的分类
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直接沟通与间接沟通 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 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李 晔
第九章 人际沟通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李 晔
李 晔
第十章 人际沟通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人际沟通概述 人际沟通的过程与特点 人际沟通的符号系统 人际沟通网络 人际沟通的改善*
李 晔
一、人际沟通的含义
广义: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狭义:人与人之间借助一定的符号系统相 互交流信息的过程.

李 晔
二、人际沟通的心理功能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旁观者的影响、社会规范、社会文化、社会风气.
李 晔
五、利他行为的培养与教育
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的作用 群体规范与舆论的作用 责任心的培养、移情训练.

李 晔
第二节

侵犯行为
一、什么是侵犯 二、对侵犯行为的解释 三、侵犯的消除与控制
李 晔
一、什么是侵犯
含义:侵犯行为是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 特点 种类
产生的情感 高级性:是一种高级情感 生理性:有生理基础,不是纯粹的精神依恋 利他性:有为对方奉献的心理倾向
李 晔
爱情与喜欢

人际吸引的三种形式
亲和、喜欢、爱情
爱情与喜欢的主要区别
依恋、利他、亲密
李 晔
(二)爱情的产生

情绪二因素论(沙赫特)
情绪=生理唤起×认知标签 不同情绪的生理反应可以很相似,但若果人们
李 晔
一、语言符号系统
口头语言 书面语言

李 晔
二、非语言符号系统
身体语言 辅助语言

李 晔
身体语言

动态无声: 目光(眼神) 面部表情 手势 运动体态 触摸

静态无声:

空间距离 静姿 装饰
李 晔
识别谎言:非言语线索的作用

谎言的非言语线索
微表情:瞬间闪现的表情 各通道之间表达的不一致 辅助语言(如音调升高、犹豫、错误) 目光接触水平(过低或过高) 夸张的面部表情
武器效应
& ler) 修正了的“挫折—侵犯说”(L.Berkowitz)

社会学习理论.
李 晔
侵犯的影响因素
情绪唤起水平 道德发展水平 自我控制能力 社会角色与群体 大众传媒的影响

李 晔
三、侵犯的消除与控制
不同的理论观点提出的方法 减少侵犯的具体途径

李 晔
4 寻找替罪羊
个体不明白挫折的来源,就倾向于去寻找一只 “替罪羊”(scapegoat),从而把自己的不幸归 咎于他人,并通过对他人的攻击来发泄自己的愤 怒与不满。 “替罪羊”的人往往具有如下两个特征:
第五节
人际沟通概述 人际沟通的过程与特点 人际沟通的符号系统 人际沟通网络 人际沟通的改善*
李 晔
一、人际沟通的要素及基本过程
信息 编码 解释 译码 信息 信道 信道 信息 译码 解释 编码
信息
双向信息沟通过程
李 晔
二、影响沟通效果的因素
障碍 背景
信息 发送者
信息
通道
信息 接收者
反馈
李 晔
(二)人际沟通的特点
李 晔
二、对利他行为的解释
先天论、习得论 (一) 先天论( nativism)
代表:威尔逊(Wilson)


(二) 动机论(theories of motivation)
代表:斯陶布(Staub)
(三) 决策论(decision-making theory)
代表:拉坦内和达利(Latane
& Darley)、
施瓦茨(Schwartz)
李 晔
Latane & Darley的干预模式

个人决定在紧急情况下是否干预,需要经过五个认知阶段: (1)注意(2)解释(3)决定(4)选择(5)履行
注意发 生的事 件 是应 激事 件吗 是 我有 责任 吗? 是 需要的助 人形式是 什么 应当 如何 履行
李 晔
公平理论

人们并非简单地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利益,他们 还要考虑关系中的公平性,即关系双方贡献的成 本和得到的回报基本是相同的,公平的关系才是 最稳定、最快乐的关系。
李 晔
第二节

人际吸引
一、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李 晔
一、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
互惠原则 得失原则 联结原则

李 晔
种类
☺ 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
语侵犯和动作侵犯。
☺ 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
侵犯和工具性侵犯。

广义侵犯和狭义侵犯。
李 晔
二、对侵犯行为的解释

本能论
弗洛依德(S.Freud)的精神分析观点 洛伦兹(K.Lorentz)的习性学观点

挫折—侵犯说
最初的理论观点(J.Dollard
非正式沟通网络
集束式
偶然式
流言式
李 晔
单线式
第九章 人际沟通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人际沟通概述 人际沟通的过程与特点 人际沟通的符号系统 人际沟通网络 人际沟通的改善*
李 晔
第五节 人际沟通的改善
从沟通过程分析原因,采取措施 进行人际沟通的训练

如:T小组训练、相互作用的PAC理论

识别谎言过程中的认知因素
是否我们识别谎言的动机越强,就会越成功 地识破谎言?
李 晔
第九章 人际沟通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人际沟通概述 人际沟通的过程与特点 人际沟通的符号系统 人际沟通网络 人际沟通的改善*
李 晔
正式沟通网络
轮式
Y式
链式
环式
全通道式
秘书专政式 李 晔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 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的特点

个人性
直接性可感性
情感性.
李 晔
二、人际关系产生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亲和需要 人际关系的报酬 摆脱寂寞

李 晔
三、人际关系的作用


不需要行动
让别人处理
李 晔
三、冷漠行为

什么是冷漠行为 产生冷漠行为的主要原因


个人的人格特点 旁观者效应 原因

责任扩散 他人的示范作用 其它因素.
李 晔
四、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利他行为的唤起事件 利他者的个人因素

人格、心境、情感、价值观、性别、年龄等
求助者的特点 环境因素
浪漫式 好朋友式 游戏式 占有式 实用式 利他式
李 晔
第三节

竞争与合作
一、竞争与合作的含义 二、竞争与合作的原因 三、影响竞争与合作的因素 四、竞争与合作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