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学论史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一、教学论发展的历史通过查阅资料和我的理解,我将教学论的发展分为“教学论的萌芽期”、“教学论的形成期”、“教学论的发展期”、“教学论的繁荣期”四个时期,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各个时期教学论的发展!状况。
(一) 教学论的萌芽期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自从产生教育活动以来,就开始形成了各种教学思想。
孔子主张以培养“修己安人”的“君子”、“成,人”为目的,明确提出教学任务在于养成“君子”、“成人”的理想人格和各种才能;孔子提出了“六经”(即《诗》、《书》、《礼》孔子的教育思想《乐》、《易》、《春秋》六种典籍)和“六艺”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孔子提出了启发教学、。
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等。
孔子的这些思想对后来我国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些思想(如启发教学、因材施教等)在今天还在沿用《学记》出自《礼记》,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著作,虽然篇幅不长,但涉及到一系列的课程与教《学记》(2000多年前) 学问题。
在教学目的上,《学记》明确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提出“教学相长”;…在教学方法上,强调预防、及时、循序、观摩。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产婆术”,成为西方启发式教学的渊源。
他主张,在教学中,教师就像产婆帮助产妇生产婴儿一样,重在引导和旁敲侧击,帮助学生获得问题的结论,而不是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
~苏格拉底、昆体良昆体良在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著《雄辩术原理》,系统地总结了培养演说家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提出通过实践、演练、观察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教学论的形成期教学论的形成期德国教育家拉特克是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他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的学校改革的奏书《教学论或教授术》,提出研究如何教的问题——重点在于探讨如何使所有的拉特克(德国,1612) 》人最容易、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教养这一方法上的问题。
夸麦纽斯(J. A. Comenius, 1592-1670),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的创立者。
教学论第三章3教学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第三单元教学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进程一、古代教学论思想的起源与创立二、近代西方教学思想的发展及教学理论独立体系的形成三、传统教学理论的改造与现代教学观的形成四、20世纪我国教学论与实践发展的审视一、古代教学论思想的起源与创立古代中国丰富的教学思想观及其研究方法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知识观中国古代教学内容的基本特点:独尊儒术。
“道成而上,艺成而下”,重道(知识)轻器(艺);轻自然斥技艺。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体系以“求善”——求道德之善为主旨,不同于古希腊对“求真”的关注。
(二)以人性问题为核心的教学价值观中国古代教学价值观集中体现在对人性问题的探求上(人性本源,人性形成的看法)。
孔子:“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性相近,习相远也”。
——人性具有可变性。
孟子:“良知良能”,仁义礼智——教学价值在于“复性”,达到“尽心、知性、知天”荀子:“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强调学习、环境的陶冶和改造。
王夫之:“实有”的自然之性,“后天之性”。
“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
”教学乃“继善成性”的过程。
重人文。
但脱离人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制约抽象地谈论人性的本质和差异,难以把握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实质及其复杂关系,以及人性差异的由来及其具体表现。
对教学对象——学生成长的关注。
启发教学、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循循善诱等。
(三)学思行结合的知识行观孔子:学-思-习-行孟子:“内省”、“养气”荀子:闻-见-知-行《中庸》:学-问-思-辨-行宋元明清:涉及知行的先后、难易、轻重、分合及判断真、善、美的标准等问题。
程颐:知先行后朱熹:知先行重;知行相须。
王阳明:知行合一。
中国先哲们偏重于践行尽性,履行实践,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知行互动,较为辩证。
(四)整体、辩证、直觉体悟的研究方法对教学问题的研究基于朴素的经验论。
⒈强调整体综合以及朴素的系统观与哲学、政治等观点一起论述教学理论。
我国教学论的发展及趋势
我国教学论的发展及趋势摘要:我国教学论的发展除了受到各个时代的社会影响之外,还受到各个时期的教育实践经验发展的影响,以及各门科学自身发展的影响。
为此,回顾教学论发展的历史,我国教学论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形成、定型发展、成熟衰微、过渡转化、重新构建、综合创建等阶段。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教育加快了改革的步伐。
关键词:教学;教学论;教学论思想;发展经历1我国教学论的发展过程从《学记》问世到至今的二千三百多年中,我国教学论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形成、定型发展、成熟衰微、过渡转化、重新构建、综合创建等阶段。
1.1我国教学论萌芽形成期我国教学论思想是伴随着我国学校教育的产生、发展和人们理性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而逐步产生、形成和发展的。
到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儒墨道法各家纷纷创办私学,为教学论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教育实践基础;同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和人文主义、理性主义思潮为教学论思想的产生准备了学术和思维的深厚土壤。
随着教学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对教学问题的理论思考不断深入,便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论思想并逐步系统化,这就导致了教学论的萌芽和产生。
各家对教学目的、教学作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学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展开争鸣,共同构建了我国教学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奠定了后世教学论发展的基础。
《学记》是我国传统教学论形成的显著标志。
1.2 我国教学论定型发展期从秦到隋唐的一干多年,是我国传统教学论体系定型发展阶段。
在此期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巩固,学校教育制度逐渐发展和日臻完善,儒学逐渐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汉唐各朝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教学思想。
如汉代以淮南王刘安为代表的黄老学派自然主义教学论思想,以董仲舒为代表的经学教学论思想,以王充为代表的儒学异端教学论思想;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以嵇康为代表的玄学教学论思想,以道安、慧远、葛洪为代表的宗教教学论思想,以颜之推为代表的儒道佛初步融合的教学论思想;隋唐时期在重振儒术运动中,出现了王通、韩愈、柳宗元等重振儒道的教学论思想。
教学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进程
欧美现代教育运动的主要特征
高度尊重儿童自然的天性(本能、兴趣、需要)强调教育要基于儿童的兴趣、需要等自然天性。
高度尊重儿童的现时生活,以儿童的主动活动作为对儿童教育的基础。
杜威的教育思想
20世纪我国教学论发展的主要阶段 现代教学论发展的准备期(20C初—20C20年代) 主要介绍和引进美、英、法、德等国的教育体制,并做出了自己的探索。 新学校学制问题 ;职业教育的实施问题;对中小学各学科教授法特别是赫尔巴特的“形式阶段理论”的研究;关于教学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 这一时期尽管废私学,举办新学堂,但未能触及旧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观的变革,教育变革仅处在思想启蒙阶段。
(二)教学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开创期(20C20-40年代) 1.教育研究以西方哲学的自然观、认识论、发展观和逻辑学作为理论基础,以进化论的唯物论为方法论武器。 2.以大规模的教改实验作为传统教学论继承改造和现代化发展的实践基础。 教改实验的特点:(1)对国外教育理论的移植改造,主要从美国引进以“儿童为中心”的各种教育实验。 (2)规模宏大的平民教育、乡村教育、乡村改造实验。 (3)引进心理学实验、测量统计等研究方法进行的学科改革。
二、近代教学思想的特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尊重人的天性,关注儿童的自然发展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将“过度的赘述、练习、记忆“视为酷刑,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教育要“培养心性聪明、行为谨慎、精神虔敬的人”。
(一)对封建教育的批判
夸美纽斯以唯实主义理论为基础建立教学论 赫尔巴特以观念心理学为基础提出教学过程理论
近代心理学、生物学以及统计测量学对教学理论研究方法科学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多种教育思潮的形成 三民主义教育思潮、军国民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美感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生活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乡村教育平民教育思潮、工农民主主义教育思潮等。
近代中国教学论的发展历程考述
近代中国教学论的发展历程考述
肖菊梅;李如密
【期刊名称】《教育学报》
【年(卷),期】2016(012)006
【摘要】近年来,从学术史①的视角探讨中国近代教育学各分支学科的形成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这是教育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学论作为一门外来学科,考察其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正是教学论学科发展的应然要求.在把握近代社会变迁的前提下,通过对教学论学科知识进展与学科制度构建两个维度的分析,我们可以将近代中国教学论发展的历史划分为引进模仿期、探索融合期和发展分化期三个阶段.这既与近代中国教育学各分支学科发展轨迹相符合,也与世界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步伐相一致.
【总页数】9页(P23-31)
【作者】肖菊梅;李如密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南京210097;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南京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2
【相关文献】
1.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考述——以梁启超先生的“三个中国说”为考察中心[J], 唐辉
2.近代中国人《圣经》观念考述 [J], 陈建明
3.中国女子足球发展历程回顾与分析——基于历届世界杯和奥运会的考述 [J], 汪雄;陈玉林;周山彦;白丽佳
4.河套雪花粉发展历程考述 [J], 赵娜
5.近代中国电信管理体系变迁考述 [J], 李沛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教学论学科发展
学
论
第一章第十一讲 我国教学论学科发展
孔
子
夸
美
纽
斯
赫尔巴特
杜 威
泰 勒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同学们一定 很关心我国教学论学科的发展。我们这节课就 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教学论学科百余年的发展 历程及其未来展望。
目 录 / contents
一 我国教学论学科发展历程 二 我国教学论学科发展的机制 三 我国教学论学科发展的未来展望
辩证扬弃古代教学思想
反映教学活动内在 规律的教学思想
融入 我国教学论学科
二、我国教学论学科发展的机制 (三)自主创新
改20革世开纪放20以-3来0年代
学习和改造西 方教学理论
进行
有本国特色的教 学理论创新
学生主体性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教学模式 多样综合
各种各样的教学实验研究
在教学论学科建设上取得陶了行重知要成 “教学做合一”
继承发展
自主创新
二、我国教学论学科发展的机制 (一)学习借鉴西方教学理论
20世纪前20年
20世纪20-40年代
20世纪50-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至今
赫尔巴特教学理论
杜威教学理论
凯洛夫教学理论
世界各国众多教学理论
二、我国教学论学科发展的机制 (二)继承发展古代教学思想
因材施教 学思结合 启发教学 文道统一
就
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探索之一
多种教学思想
三、我国教学论学科发展的未来展望
三、我国教学论学科复于族兴我的国伟基础教推育动的变革教性育实大践
建设
走向
“一带一路”
战略
教育强国
全球化 信息化
适应
我国课程论研究的历史回顾:1922--997
我国课程论研究的历史回顾:1922--997课程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学校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的理论与实践。
从先秦以来,我国教育家已有许多有关这一领域的论述,但课程论作为一个正式的研究领域在我国还只有简短的历史。
考察课程论领域的历史,不仅能够使我们发现这一领域的中心问题,同时也可以使我们在接受、理解和创立新的课程理论时进行更多的思考。
因为,在一些称之为新的课程思想、观点和理论中,许多东西实际上并不新。
通过历史的回顾和透视,我们可以更具批判性地评价各种课程理论和思潮,并在一定程度上预示这些理论的未来发展及其命运。
此外,通过考察那些在课程论领域的萌芽、确立和发展过程中做出贡献的人对课程问题的认识,我们也许能够更清楚地明白课程是什么、课程论要解决哪些问题。
本文重点考察课程论作为一个正式的研究领域在我国近现代教育研究中的地位及其走过的道路,同时探讨80年代以来我国课程研究所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课程论研究历史的简要回顾(一)课程论学科在我国的建立:1922-1949课程作为一个正式研究领域,在我国始于20年代初期[1],并和当时的学制改革紧密联系。
围绕1922年新学制改革,我国学者纷纷开始研究课程,特别是中等教育课程的改革。
1922年5月,《教育杂志》刊出第14卷号外《学制课程研究号》,在教育界和社会上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廖世承在这期杂志上发表《关于新学制草案中等教育课程之研究》,论述了编制中学课程的三原则。
原则一,无论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俱当采用分科选科制,设职业科与普通科;原则二,中学应破除学年制,采用能力分组的办法,凡学生升班,均以学科为单位;原则三,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应视各科性质,分别规定必修科目若干种。
[2]后来,他又将原则增加到八条:原则四,选修科目不限定组别;原则五,初高两级的毕业年限应有伸缩;原则六,初级中学必修科目的教材,偏重应用方面;原则七,初级中学必修科内增加社会常识,高级中学必修科内增加世界文化史;原则八,童子军也列入初级中学的必修科内。
全日制语文教育硕士阅读书目
全日制语文教育硕士阅读书目一、教育学类1.教育学原理《教育概论》,叶澜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教育哲学通论》,黄济著,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单中惠、杨汉麟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理解与教育》,金生鈜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什么是教育》(邹进译),雅斯贝尔斯著,三联书店1991年版《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美]约翰·杜威著,姜文闵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被压迫者教育学》[巴西]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中国基础教育的文化使命》,叶澜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钟启泉、高文、赵中建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石中英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民主主义与教育》[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史密斯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教育评价》[美]B·S·布卢姆等著,邱渊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人的教育》福禄贝尔(孙祖复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和教师的谈话》,[苏]赞可夫(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教育的艺术》,[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论教学过程最优化》,[苏]巴班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皮亚杰教育论著选》,[瑞士]皮亚杰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2月版《教育学的建构》,陈桂生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教学论-从传统走向现代-中国教学论发展的历史回顾
从传统走向现代-中国教学论发展的历史回顾从《学记》问世到20世纪末,中国教学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形成、定型发展、成熟衰微、过渡转化、重新构建、综合创建等阶段。
其中大致以20世纪初期赫尔巴特为代表的西方近代教学论的引入为标志,可以具体将我国教学论的发展历史划分为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两个主要阶段。
下面,就我国教学论的历史发展脉络作一个详细的梳理。
一、传统教学论的萌芽形成期(先秦时期)(一)产生条件:中国学校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人们理性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私学的产生(教育实践基础);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以及人文主义、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为其奠定了深厚的学术和思维基础;(二)形成标志:《学记》是中国传统教学论形成的显著标志。
(三)萌芽形成期的教学论具有以下特征:1、混同性: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但缺乏相对独立性。
2、经验性:针对性强随意性大,经验性强理论性弱。
3、早熟性4、百家争鸣二、传统教学论的定型发展期(秦–隋唐时期)(一)背景:此时期,学校教育制度日臻完善,儒学取得独尊地位,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教育教学思想,比较有代表性的诸如:以淮南王刘安为代表的黄老学派自然主义教学论思想、以董仲舒为代表的经学教学论思想,以王充为代表的儒学异端教学论思想等。
这个时期,中国传统教学论的结构框架和发展模式基本确定。
(二)定型发展期的教学论思想具有以下特征:1、形成了中国古代教学理论发展的基本模式:(1)以儒家教学论思想为主包融各家教学论思想的结构体系;(2)坚持“尊孔崇儒”的指导原则;(3)采取继承、改造、融合的发展道路,开辟了古代教学论发展的基本方向。
2、儒家教学论思想逐渐居于中心地位3、儒、释、道相互交流、冲撞、融合三、传统教学论的成熟衰微期(宋明时期)→→↑↓(一)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1、理学教学论: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陆九渊等;2、功利主义教学论思想:胡瑷、王安石、叶适、陈亮等;3、以李贽为代表的一批启蒙思想家提倡保护童心、解放个性,反叛传统。
新中国教学论发展70年
新中国教育论发展70年引言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一直被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基石,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经过70年的努力,中国的教育事业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从教育体制改革、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教育质量提升以及教育国际化等方面,对新中国教育论发展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教育体制改革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教育体制基本继承了传统的封建教育体制,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水平较低。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重要转型和改革。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开始了对教育体制的深度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投入机制改革等。
在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我国逐步建立了以学校为主体、社会为依托的管理体制,开展了学校自治、减少政府干预的改革措施。
这种改革使得学校能够更加自主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面,我国逐渐放宽了高考的限制,不再仅仅依赖于一次高考成绩来决定学生的命运。
同时,探索和推行多元评价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以更多元化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能力和特长,提高了教育公平性。
在教育投入机制改革方面,我国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使得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增加,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教师待遇得到提高。
这些改革举措对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70年来,我国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再局限于大城市,而是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扩展。
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投入,使得农村地区的教育设施得到了改善,教师队伍也得到了加强。
此外,我国还加大了对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鼓励高校的多样化发展,推动高校的特色建设。
通过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和教师来到中国的高校学习和工作,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三、教育质量提升新中国教育论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教育质量的提升。
教学论学科发展历史及本土化建构探索
教学论学科发展历史及本土化建构探索教学论学科是研究教学过程、方法及理论基础的一门学科。
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至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而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教学论学科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和变革。
在古代希腊,柏拉图是最早研究教学论的思想家之一。
他认为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思考能力。
而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对教育和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教育无边”的理念,主张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教学论学科逐渐成为专门的学科领域。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教育学开始兴起,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得到了广泛关注。
一些教育学家,如奥斯汀和斯皮兹曼,开始研究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效率。
他们提出了一些教学原则和方法,如利用问答和小组讨论等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20世纪中叶,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对教学论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行为主义强调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形成正确的学习反应,而认知心理学则关注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和知觉。
这些心理学理论为教学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在21世纪,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教学论学科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学论学科需要探索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除了发展历史,教学论学科的本土化建构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结合本地的教育实践和文化传统,发展适合本土教育的教学论理论与方法,这成为教学论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本土化建构方面,研究者可以通过深入本土教育实践和教育观念,分析教育制度与国情之间的关系,发展适合本土教育实践的教学论理论。
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学论学者进行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国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加深对教学论学科的本土化建构的认识。
教学论学科的发展历史不断演进,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深入研究教学过程和方法,探索本土化建构,教学论学科可以为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第二章中国教学论发展史
2010-6-17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钱旭升
8
学行结合 在《中庸》中以孔子的名义总结出:"博学之,审问之,慎 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子路》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 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熟读三百篇诗,叫他 管理政事却管不了,派他出使各国却不能独立应付,读得虽 多,又有何用? 《宪问》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里仁》说:"君 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君子认为言过其实是可 耻的,应该少说多做.孔子赞扬颜渊好学,因为他"不迁怒, 不贰过","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 (《易系辞下》)意思是颜渊能知错立即改正,永不再犯.
2010-6-17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钱旭升
6
启发诱导 《述而》说:"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 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学生 处于求懂而未懂透,想说而说不出的积极思 维状态中时,教师才给予启发开导,教师 "举一",学生应该"反三".所以孔子特 别赞扬"闻一知十"的学生颜渊.
2010-6-17
2010-6-17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钱旭升 13
教学目的 《学记》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 学乎".又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意思是: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 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建立国家,统治人民,要先从教学入手.
2010-6-17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钱旭升
2010-6-17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钱旭升 19
上述教学思想有不少符合教学的客观规律的 因素,是《学记》的精华,是可以批判继承 的.但是《学记》也有一些糟粕,如"夏楚 二物,收其威也",即以体罚用的仗棒维持 整齐严肃的秩序.这成了封建社会"不打不 成人,打到做官人"的根据,是应该否定的.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论发展史
1、人物介绍:17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教育思想家。出生于律师家庭。幼年受过严格的家庭教育,中学毕业后入牛津大学学习,大学毕业后留在牛津大学任教。他同时还研究了化学和医学。
2、主要著作:《教育漫话》、《政府论》、《人类理解论》。
3、主要教育思想:《教育漫话》是洛克最主要的教育著作。《教育漫话》本来是洛克和友人爱德华 葛拉克讨论教育问题的通信,1688年后为了帮助英国上流社会家庭用“最容易”、“最简捷”的方法培养青年绅士,洛克把信札加以编辑,1693年于公开发表,成为一本教育专著。这本书围绕青年绅士的培养进行论述。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如同一块白板,没有任何标记和观念;人的一切只是都是后天得来的,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这种观念,洛克认为人的发展是由教育决定,而不是由先天的遗传决定。洛克重视体育,他说:“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能出人头地,也必须有强健的身体。” 同时。洛克还重视德育、智育、早期教育。
夸美纽斯(enius)(1592-1670)
1、人物介绍: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系统化教学理论的创立者,于1592年3月28日生于波西米亚王国(捷克)南摩拉维亚的尼夫尼兹。
2、主要著作:教育学巨作《大教学论》、《致天国书》、《语学入门》、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中学物理教材《物理学概念》。
[1][2]、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6页。
他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的理论。这一理论要求对教学做出适当的安排,根据儿童心理活动规律,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教学。
杜威(1859-1952)
1、人物介绍: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百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百年发展回顾与展望一、概述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教育领域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历程反映了我国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变化。
在20世纪初期,中国教育界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如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等。
这些理论的引入,对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冲击,促使中国教育开始向现代化转型。
同时,中国也开始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期。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开始紧密结合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这一时期,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开始系统总结我国的教育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如“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等。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国课程与教学论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国教育界开始关注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积极引进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
同时,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也开始关注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创新等重大问题,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百年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将继续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1. 研究背景与意义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从最初的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到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体系,这一百年间的发展不仅见证了中国教育的变迁,也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变革。
在新的历史时期,回顾和总结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的百年发展,对于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论学科发展历史及本土化建构探索
教学论学科发展历史及本土化建构探索1.引言教学论学科发展历史及本土化建构探索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的不断变革,教学论学科的发展历史及本土化建构探索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
教学论学科的发展历史及本土化建构探索对于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论学科的发展历史教学论学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教育思想的形成和演变。
古代的教育思想家如孔子、孟子、庄子等,他们对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为教学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家们提出了“教学相长”、“教学相长”等理念,为后世的教学论学科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论学科在近代开始了系统化的发展。
19世纪,教学论学科在欧洲和美国开始了兴起,形成了教学理论和教育技术等相关学科,促进了现代教学论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20世纪以来,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教学论学科的研究日益深入,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3.教学论学科的本土化建构探索教学论学科的本土化建构探索是指在本土文化和教育实践基础上,探索和建构符合本土教学实践和教育需求的教学论学科体系。
本土化建构探索是教学论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论学科的本土化建构探索中,需要重视本土文化和传统教育理念的融合与创新。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教学论学科的本土化建构探索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教学论学科发展的源泉和根基。
除了本土文化的融合,教学论学科的本土化建构探索还需要关注本土教学实践和教育需求。
教学论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应当紧密结合中国教育实践的要求,深入探索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教学论学科的本土化建构探索也需要注重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化建构的结合。
在全球化时代,教育的发展已经超出了国界,各国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教学论学科的本土化建构探索也需要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与方法,促进国际教育资源在中国的传播与接纳。
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教学论专注
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教学论专注《学记》是最早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它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我国古代教学思想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后来,我国历代的学者大儒都有对教学理论的研究和论述。
例如,汉代董仲舒提出的“圣化”之功:“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唐代的韩愈在《师说》中提出了“传道、授业、解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子弟子”;特别是南宋的朱熹系统地总结了治学读书之道。
这些优秀的教学思想都散见于学者的著述与政治、哲学思想的言论中,并没有成为系统的体系。
到了近代,一些进步教育家对教学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形成了许多新。
的教学思想。
教育家梁启超提出了趣味教学思想,推行自动、自主、自治、自立教学法。
教育家蔡元培强调重视学生“自动自学、自主自研”能力的培养,反对单方面的讲授和灌输。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的法子必须要根据学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
因此,他极力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教学的本质含义即为“教学生学”。
在西方的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们并将此解释为“教学的艺术”。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理论形成的标志。
之后,随着赫尔巴特对教学的系统论述,教学理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概念和范畴,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学形式等,形成了科学化水平较高的理论体系。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论的发展历史
教学论的发展历史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思想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它们是教学理论形成的基础,为教学理论的发展作了充分准备。
教学论发展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两千年前的《学记》。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系统全面的阐述了教育的作用、教育和教学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
1、教育的目的及作用:发展社会教化,通过社会教育手段,提高全体国民的文化素养和到的自觉,强调了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的目的,尤其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突出特色。
2、教育和教学制度:《学记》中说“古之教育,家有塾,党有痒,术有序,国有学。
”也就是在不同的地方行政机构中建立不同等级的学校。
关于学校管理的具体措施,《学记》提出了特别重视大学的入学教育和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
大学必须建立严格的成绩考核制度。
3、教育原则和方法:预防为主的原则、及实施教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相关而善的原则。
4、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三王四代唯其师”,要尊重教师。
作为移民合格的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要做到博大精深,能够随时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并且《学记》在世界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命题。
《学记》全文只有1229个字,共20 节,但其内容丰富、精辟、深刻的概括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
教学论作为一种理论形态正真的产生与发展则始于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时期。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特拉克、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奇等。
1、特拉克的教学理论:特拉克(1571——1635),德国教育家。
他在1612年给德意志帝国议会的奏书《改革学校与社会的建议书》中,自称是“教学论者”。
其主要观点有:(1)教学的方法技术是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即教学研究的重点在于探讨如何使所有的人最有效的获得知识和教养这一方法问题,也就是“如何教”的问题。
中国教学论史
中国教学论史(中国教学论史/董远骞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从本来意义上说,教学论史应该研究教学理论,即由概念、规律、原则、方法等等按照一定逻辑关系组成的抽象体系。
这种教学理论,在我国近代称为教授学、教授法、普通教学法、教学法、教学原理等,在现代则称为教学论,它们是在教学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形成并逐步发展的。
可见,教学理论是近现代的产物,在古代并没有这种理论体系而只有教学思想。
【2】●按一般历史学的分期,中国历史的古代和近代是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界。
1840年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这种社会演变,使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面临反帝反封建,兼民族民主革命于一身。
近代和现代以“五四”运动为界。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其标志就是无产阶级取代了资产阶级对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地位。
将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百多年的历史,划分为近代与现代两个性质不同的社会阶段,是存在不同看法的。
这一方面我们姑且不论。
从另一方面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同时,社会意识、上层建筑又有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
中国教学论(教学思想)的发展并不是与社会存在、物质生产的发展完全同步的。
中国古代教学思想的发展并不终止于1840年。
从1840年至20世纪初这段时间的教学思想,主要是古代儒家教学思想的延续。
因为历史总有一个发展过程,教学思想的发展变化是相对比较缓慢的。
从教育实际看,1859年,武训开始“行乞兴学”,还在办封建式的义塾;至1862年,清政府办新教育的标志的京师同文馆才正式开学;1905年,清政府才废科举兴学校;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政权,为新教育茁壮成长开拓了道路。
以中国近代教学论的发展说,并没有发端于19世纪40年代,而是经过了60年之后的20世纪初年。
据目前发现的材料,国人最早自编的教学论是1903年(清光绪29年7月)由上海时中学社出版的朱孔文编教授法通论》。
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建构主义教学论 社会建构主义 激进建构主义
一、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
战国后期出现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以 教学论为主的自成体系的教育学专著。 《学记》总结了先秦儒家教学思想的精华,并 在教学思想的理论化和系统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 索,它的划时代意义在于标志着中国古代教学思想 发展到了一个崭新阶段,在教育史上处于领先地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杜威分析思维过程是为了说明教学过程。 他认为,思维过程的要素与教学方法的要素是相同的。 因此,他提出的教学过程也含有与思维过程各步骤相应 的步骤,具体包括: 创设情境(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 --明确问题(在这个情境中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 ---提出假设学生占有资料,从事必要观察等活动,提出 解决这个问题的种种设想) ---解决问题(学生必须要负责地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所设 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手段) ---检验假设(学生要有机会通过运用来检验自己的想法, 看他们是否有效)。这就是杜威的五步教学法。
(二)夸美纽斯的教学思想: 1.直观性原理。 2.活动性原理。 3.兴趣与自发性原理。 4.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
5.对教材编排提出了一些新主 张。
6.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理论。
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 践家,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 基者之一,进一步发展了拉特 克的观点,对教学论的确立作 出了贡献。
1.自然教学论 为反对封建社会的违反人类自然的 “人为”社会体制,卢梭主张建立自然 的合乎人类本性的自由、平等的资产阶 级社会秩序。在《爱弥尔》中,卢梭反 对书本主义、脱离生活、儿童行为受束 缚等,主张顺应自然的教育,使儿童从 旧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遵循人的自 然倾向,使之能够自由地成长。 “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 卢梭 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 J.J.Rousseau 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成孩 (1712--1778) 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学论史(中国教学论史/董远骞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从本来意义上说,教学论史应该研究教学理论,即由概念、规律、原则、方法等等按照一定逻辑关系组成的抽象体系。
这种教学理论,在我国近代称为教授学、教授法、普通教学法、教学法、教学原理等,在现代则称为教学论,它们是在教学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形成并逐步发展的。
可见,教学理论是近现代的产物,在古代并没有这种理论体系而只有教学思想。
【2】●按一般历史学的分期,中国历史的古代和近代是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界。
1840年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这种社会演变,使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面临反帝反封建,兼民族民主革命于一身。
近代和现代以“五四”运动为界。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其标志就是无产阶级取代了资产阶级对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地位。
将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百多年的历史,划分为近代与现代两个性质不同的社会阶段,是存在不同看法的。
这一方面我们姑且不论。
从另一方面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同时,社会意识、上层建筑又有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
中国教学论(教学思想)的发展并不是与社会存在、物质生产的发展完全同步的。
中国古代教学思想的发展并不终止于1840年。
从1840年至20世纪初这段时间的教学思想,主要是古代儒家教学思想的延续。
因为历史总有一个发展过程,教学思想的发展变化是相对比较缓慢的。
从教育实际看,1859年,武训开始“行乞兴学”,还在办封建式的义塾;至1862年,清政府办新教育的标志的京师同文馆才正式开学;1905年,清政府才废科举兴学校;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政权,为新教育茁壮成长开拓了道路。
以中国近代教学论的发展说,并没有发端于19世纪40年代,而是经过了60年之后的20世纪初年。
据目前发现的材料,国人最早自编的教学论是1903年(清光绪29年7月)由上海时中学社出版的朱孔文编教授法通论》。
【3】 从20世纪初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阶段的教学论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1.就近代教学论的思想来源说,它的主要思想来源不是自己的历史传统范围内,而是西方资产阶级教学论体系直接影响下的产物;同时,也吸收我国古代和近代的教学经验。
这与古代儒家教学思想的土生土长的特点有明显的不同。
2.近代教学论具有反封建传统教学观的进步倾向。
3.从原来偏于经验形态走向理论阐述与探讨,从此,我国学者开始自觉地建设教学论学科(教授法、教学法)的独立体系。
4.把心理学知识引进教学论,并开始运用教学实验的方法研究教学问题,取代了“述而不作”,专引孔子言论和《学记》的情况。
上述四点是古代儒学教学思想与近代教学论的不同点。
这些特点并不结束于1919年,而是延续到1949年。
因此,近代教学论发展简史要探讨这个阶段教学论教材的编写史。
【4】●现代教学论发展简史以建国以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学论的发展为研究对象。
建国以后教学论的发展走过一条曲折的道路,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明确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学论的方向,并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
现代中国教学论发展的特点是与古代、近代不同的。
主要是:1.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方法论;2.运用古今中外法,把古今中外的教学论(教学思想)熔为一炉,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3.总结社会主义学校教学经验,并上升为理论,以探索特殊规律为主,同时利用共同规律。
4.在这一阶段教学论的发展,是逐步走向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论这个目标的。
【5】●研究中国教学论史要运用古今中外法。
1942年,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说“:如何研究党史呢?根本的方法马、恩、列、斯已经讲过了,就是全面的历史的方法。
我们研究中国党史,当然也要遵照这个方法。
我今天提出的只是这个方法的一个方面,通俗地讲,我想把它叫作‘古今中外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
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
所谓‘古今’就是历史的发展,所谓‘中外,就是中国和外国,就是己方和彼方。
”他又说:“研究中国党史,应该以中国做中心,把屁股坐在中国身上。
世界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我们也必须研究,但是要和研究中国党史的关系弄清楚,就是要看你的屁股坐在哪一边,如果是完全坐在外国那边去就不是研究中国党史了。
我们要研究中国就要拿中国做中心,要坐在中国的身上研究世界的东西。
我们有些同志有一个毛病,就是一切以外国为中心,作留声机,机械地生吞活剥地把外国的东西搬到中国来,不研究中国的特点。
不研究中国的特点,而去搬外国的东西,就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这两段话表明古今中外法的内涵是极为丰富和深刻的。
中国教学论问题史和近现代教学论发展简史的研究,应结合实际,学习运用这个方法,逐步掌握它,裨能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
近代教学论的发展是与引进西方的教学论分不开的。
我们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应该看到,在我国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引进是完全必要的。
有些学者采用了翻译、译编或模仿的办法,但不能说我国只有照抄照搬,而没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论的发展。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存在着古今中外教学思想之间的吸收、充实、变通和创新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中国教学论有了飞跃的发展,达到封建主义教学思想所不可能达到的水平。
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发展到后期,他的确是“把杜威翻了一个跟斗,从实用主义翻过来变成实践论”(徐特立语);在长期教育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创造的方针”,培养救国和建设新中国的人才;形成了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使他自己成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教学论的代表。
我们决不能轻率地说陶行知的教学论是抄杜威的。
纵观近代教学论史,不乏照抄照搬者,而探索教学论中国化还是有有心人的。
研究近代教学论史,需要正确运用古今中外法,“要坐在中国身上研究世界的东西”,善于从古今中外教学思想的交互影响中,看清中国教学论的发展史。
【7、8】徐特立在谈古今中外法时说过:“把外国的变为自己的,和现代的结合起来”,我们要把这“变”与“结合”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我国学者采取批判吸收各流派的合理因素,将各种教学思想和方法结合中国实际加以改造、融合、创新,使之具有中国特色。
这应该是研究中国现代教学论史的着重之点。
中国教学论史的研究要充分掌握历史资料,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涉及科学前沿的问题的阐述和分析,还要受到教学论发展水平的限制。
研究者水平的限制更是不在话下的。
因此,完全符合历史发展实际,又有独创性的见解是困难的。
努力结合实际,学习运用古今中外法,将使前进的脚步更为扎实。
【9】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学论需要中国教学论史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学论,要以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包括教学实验)作基础。
这是“源头活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搞清社会主义教学理论问题必须研究其“源”,这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另一方面,也要探讨其“流”,继往开来,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中国教学论史就是探讨其“流”的。
(其实,也涉及其“源”。
)列宁在《论国家》中说:“为了解决社会科学问题,为了真正获得正确处理这个问题的本领而不被一大堆细节或各种争执意见所迷惑,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
”教学论问题与国家问题虽有所不同,也需要对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情况作一个概括的历史考察,不能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
教学论中的不少问题,在很早以前就提出来了,历史上对问题的答案有杰出的思想,也有谬误,还有一些问题是历史上未曾提出过的。
教学论史应当:(一)搞清某些问题是怎样产生,研究中已得到什么成就,有哪些方面还不清楚,有待继续研究;(二)探讨教学论发展中曾提出哪些问题而未曾解决的,以及为什么未曾解决;(三)研究当前提出的某些教学论问题及其中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在历史上有无其胚芽或有关的研究;(四)研究教学理论和方法中以前曾肯定或否定的东西,是否可以重加评价。
举例来说,通过中国教学论问题史中提出的“探索教学规律所走过的路”,就可以搞清教学规律的探究是怎样产生,研究中已得到什么成就,还有哪些方面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这种探讨,对于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学论是很必要的。
又如,教学艺术问题是教学论发展中曾提出过的问题,却是未曾解决的,“教学艺术观的发展”的课题,可以探讨我国教学艺术研究走过的道路,并为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线索。
【9、10】孔子的教学思想要点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他所处的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
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创办了我国最早、最大的私学,建立了影响最大的儒家学派。
他在“三十而立”之年创办私学以后,任教四十余年,即使在51岁至55岁这段时间做过官,也没有停止教学。
他有弟子三千人,青年和成年人居多,以个别施教为主,教育和教学无严格界限。
长期的教学活动,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作出了经验性的概括。
《论语》一书是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集成的。
全书搜集的材料共509条,有孔子教育言行333条,其中有关他对教学的看法、主张和实际情况,涉及我国古代儒家教学思想的主要问题: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修养等等。
他可以说是我国儒家教学思想的创始者。
(一)教学目的孔子在政治上提倡举贤才,在教育上主张“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意思是为学者有了丰富的知识还有余力应去做官。
他办私学就是要培养从政的贤才,学生跟他学就是要取得做官的本领。
也是从举贤才出发,他实行“有教无类”(《卫灵公,)意思是贵族和平民都可入他的私学,而实际上是以平民为主要教育对象。
可见,“学而优则仕”是作为与奴隶社会的世袭制相对立的思想提出的,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这种思想被后世所继承,对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孔子在教学中把所收集到的历史文献材料,精心加以整理编成六种教材:《诗》指经他删订存留的305篇诗歌选集,就是流传到现在的《诗经》;《书》即历史,是指他将春秋以前历代官方的政治历史文件的汇编,称《尚书》;《礼》指周礼,他选取“士”必须学习的礼制篇。
《乐》是古乐曲,是与诗(歌词)相联系,与礼相配合的。
《易》指《易经》,是一部占卜的筮书,但其内容却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
《春秋》是他据鲁国的史记编写的一本编年史。
(三)教学方法1.因材施教2.启发诱导3.学思结合4.学行结合(四)教师修养《述而》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