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史观题专项训练
高考历史史观详解大全(含例题)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历史高考五种史观及例题
历史新高考中涉及新史学观解读及训练解读近年的高考历史卷,无论是全国文综卷,还是各省新高考历史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是在试题命制中都以文明史观为主基调及命题着眼点,兼顾整体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同时也没有完全抛弃或排斥传统的革命史范式。
近年来,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文明史范式、社会史范式等一些新的史学范式不断涌现,打破了阶级斗争史(革命史)范式一统史坛的局面,并逐步取代旧范式成为高考历史命题的“新宠”。
因为多重史学范式的共存交融或转换,不仅在于打开了历史高考命题专家们的历史思维空间,进一步活化和拓宽多元化观察历史的视角。
其更大的价值和意义是命题的精彩点往往就在不同范式的解读与转换中产生了,让高考从更宽更广的视角去考查学生观察和解释历史的能力。
因此,同学们在进行历史高考复习时有必要了解和应用新史学观(或称史学范式)。
一、五种史学范式的基本内容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多种版本历史教科书编纂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
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让命题专家和学生在解读和诠释历史时,横看侧看,远看近看,上看下看,内看外看,左看右看,任何一“看”的加深,都有助于对整个历史进程认识的加深。
多元并存,相互争鸣,彼此宽容,不仅是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考命题的最佳视点。
(一)革命史范式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
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过去历史研究中的“阶级斗争史观”,过分强调阶级斗争,看重的是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重大政治事件,把历史看成是由重大政治事件构成的阶级斗争或人民革命,革命、起义被看作是分期、断限历史的重大界标而备受瞩目和关注,“阶级斗争史观”指导下的中外历史研究中的“政治制度变革论”、“革命史范式”等由此形成。
高考历史史实题专题训练卷
高考历史史实题专题训练卷一、选择题1、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其中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是()A 推行郡县制B 统一度量衡C 统一文字D 修筑万里长城答案:A解析:郡县制的推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管理,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后世影响深远。
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主要是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产生影响;修筑万里长城主要是军事防御方面的举措。
2、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主要措施有()①颁布“推恩令” ②设立中朝③实行察举制④罢黜百家,尊崇儒术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设立中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实行察举制,选拔了人才,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隋唐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是()A 世卿世禄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D解析:世卿世禄制主要在先秦时期;察举制在汉朝;九品中正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成为此后主要的选官制度。
4、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局面出现的是()A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B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C 削弱相权D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答案:B解析:北宋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得兵将分离,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这样虽然防止了武将专权,但也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5、元朝在地方实行的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是()A 郡县制B 行省制C 三省六部制D 分封制答案:B解析:元朝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清两朝都在沿用。
6、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不包括()A 废除丞相制度B 设立内阁C 实行八股取士D 建立行省制度答案:D解析:行省制度是元朝建立的,明朝没有建立行省制度。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加强了皇权;设立内阁,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思想的控制。
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史观史研型选择题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史观史研型选择题专项练习题1. 五帝时代指的是古史传说中夏代以前的中国上古时代。
根据文献记载,“五帝”的提法当始于西周或春秋时期,目前所见关于五帝时代的文献都在晚商以后。
东汉的《越绝书·宝剑篇》记载:“赫胥(黄帝之孙)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
”这表明()A. 先民对远古时期记载丰富B. 五帝时代与考古学发现已经相互印证C. 古史记录系统的周密完备D. 传世文献提供了五帝时代存在的可能2. 《资治通鉴》载:文景时期“安养天下,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
”但江陵凤凰山出土的简牍记载了文景时期农民的主要负担有算赋、田租、刍稿等等,还不包括繁多的徭役,这说明当时农民所受的剥削相当沉重。
以上史料所述差异说明()A.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模糊不清B. 简牍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C. 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 文献记载不能够还原历史的真相3. 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
下列材料与评述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1材料评述A 2021 年,黄埔陂头岭遗址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战国中晚期等时期的文化遗存华夏海洋文明起源于岭南B 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良诸文化遗址,出现了王城、祭坛、礼器系统反映出当时青铜铸造技术成熟C 1996年,河南新郑的郑国祭祀遗址(春秋时期)出土了完整的“九鼎八簋”反映出当时分封制彻底崩溃D 蒙古国境内诺彦乌拉匈奴葛地出土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中原文物双龙纹透雕玉璜可用于研究汉匈交往A. AB. BC. CD. D4. 如图是唐墓中出土的胡人牵骆驼俑,形象生动,驮着一捆捆的丝绸,附挂着水壶等物品。
对于唐人来说,骆驼能在荒凉的戈壁沙漠走过令人望而生畏的道路,无疑是奇迹。
该俑()①印证了东西方经济交流②讴歌了对外开拓的精神③反映了和而不同的观念④体现了世界物种大交流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③5. 宋朝十分重视“祖宗之法”,崇文抑武、严防外戚及宦官专权。
历史唯物主义主观题(三年高考例题)
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唯物史观)主观题一、小角度题目1、考点: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例1、(2009重庆卷39.)材料三近年来,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高度重视。
为此,我国政府加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法》,规范取水许可管理,完善水资源综合规划,深化水价改革,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推动了饮水安全、节水改造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8)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三。
(10分)我国古代思想家说:“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
4、考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注意包括价值观导向作用)2011年春晚小品《中奖》表现的是一位彩票投注站业主拒绝了金钱的诱惑,通知申奖者的诚信之举。
小品表现的只是千千万万诚信彩票投注站业主的一个缩影,而现实中归还大奖的业主不止一位。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不仅可以带来公益社会化的成果,而且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不仅可以增加社会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也可以使人衲在彼此关爱中感受做人的尊严,体验人生的美好和幸福的生活,激发出不懈的创造力。
运用所学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增强全社会的诚实守信意识。
5、考点:人生价值观:(2009浙江卷)41.(32分)材料二: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7.8万名“村官”,小杨就是其中的一位。
大学一毕业,小样打破传统观念,只身来到千里之外的一个乡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
任职期间,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她走访农户,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协助主任处理一系列村务。
她刻苦学习雕刻知识,与该村艺人共同努力,使该村濒临失传的木雕工艺重放异彩,并将原先小打小闹的木雕品发展为人人喜爱的旅游纪念品。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学会运用新史观认识历史问题(含答案)
我们通常所说的“史观”,实际上是指的“史学范式”,属于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
从多种史学范式设计题目,实质上是引导和促使考生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方法,去认识丰富多样的历史现象,破解复杂深邃的历史问题。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它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的有机集合体。
我国史学研究的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革命史(阶级斗争史)范式发展为革命史(阶级斗争史)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和现代化(近代化)范式等多种史学范式。
一、文明史观1.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等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灿烂果实。
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
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奴隶制文明向封建制文明转变。
明清时期在迈向近代文明的门槛时,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发展大潮。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
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逐步建立起来。
2.古希腊、罗马文明曾在地中海世界各领风骚、交相辉映的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为人类的政治文明留下了宝贵遗产。
雅典民主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罗马法稳固了罗马国家的统治基础,并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3.世界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从14、15世纪之交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开始,经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建立起来,同时资产阶级代议制政治文明也逐步建立起来。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成就,使资本主义精神文明辉煌灿烂。
4.社会主义文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建立,随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明建立起来,成为世界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1.下面是鸦片战争时期中英战舰对比图,这从一个侧面突出反映了( )A.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距B.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C.华夏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差距D.儒学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差距答案 B解析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考查鸦片战争。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集训 探究新史学范式史观 第1讲 现代化史观
专题探究新史学范式(史观)1.美籍华人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
……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
”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
A.革命史观 B.社会史观C.全球史观 D.近代化史观2.“……(清政府)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运动的目的就是弄那么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
”关于文中的“运动”,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B.对封建教育进行了冲击C.创办的企业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D.中国的国防观念发生了变化3.(2013年四川文综)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
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4.张海鹏在《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认为“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下面依据这一观点对辛亥革命后社会特征的分析,错误的是( )A.在民主化方面: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B.在法制化方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在工业化方面;倡导优先发展重工业D.在均富化方面: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5.有学者总结说:“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的过程,言教即主张学习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等资产阶级观念。
”句中省略句应是( )A.始而言技、继而言政、进而言教B.始而言政、继而言技、进而言教C.始而言技、继而言教、进而言政D.始而言教、继而言政、进而言技6.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
历史史学观点类题型专项训练
历史史学观点类题型专项训练现代化史观(也称做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一般认为,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与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等。
全球史观(也称做整体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是以“文明”为单位来看待整个人类历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
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既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看到不同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具体发展道路。
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
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主要观点包括①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高考史观题.
高考史观题1、近(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经济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
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3、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
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
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不同的文明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
4、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5、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6、革命史观的要点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隆重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复习中国近代史一定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去剖析这两大历史事件。
高考热点:历史“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一、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高 考 史 观 题
高考史观题1、近(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经济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
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3、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
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
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不同的文明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
4、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5、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6、革命史观的要点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人类历史就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高考热点:历史“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一、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高考历史史观题专项训练
史观、史料、史学【知识提要】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正如西方一位著名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它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来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二、文明史观基本概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又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认为人类创造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
认为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三、现代化史观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世界各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首先从西欧开始,随之通过殖民扩张弥散到亚、非、美广大地区,因此现代化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欧化、西化或工业化。
四、社会史观基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人们生活的现实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五、革命史观基本含义: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该史观认为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六、唯物史观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老高考旧教材适用配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素养练1唯物史观类
训练1 唯物史观类1.(2022河南洛阳三模)春秋时期,随着新兴贵族地主逐渐崛起,出现了以卿大夫为代表的私家、异姓贵族与公室的斗争,如鲁、齐、晋等相继出现公族大权旁落、卿大夫掌权的局面。
公室与私家的斗争( )A.导致诸侯争霸加剧了社会动荡B.表明官僚政治取代宗法统治C.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D.为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2.(2022贵州遵义三模)据研究,在战乱频仍的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田庄式经营比较盛行;而西汉和盛唐时期,租佃经营则较为常见。
由此可见,汉朝至唐朝( )A.精耕细作农业发展B.人身依附关系强化C.政局影响生产关系D.民族交融不断增强3.(2022山西太原三模)宋朝,在官方发布的劝农文中,频繁出现主客户关系的描述。
苏轼说:“客户乃主户之本,若客户阙食流散,主户亦须荒废田土矣。
”朱熹也说:“佃户不可侵犯田主,田主不可挠虐佃户。
”据此可知,宋朝( )A.主客户人身依附关系不断加强B.土地兼并使主佃矛盾有所激化C.国家对社会阶层控制相对松弛D.程朱理学重视百姓的生计问题4.(2022陕西临潼二模)扬州八怪中郑板桥的书法有自己的特色,他创造出一种真隶相参的方法,杂以行草,给人的感觉楷不楷,隶不隶,行不行,草不草。
这种书体他自己称为“破格书”。
这种“破格书”( )A.反映汉字书体的演变过程B.迎合商人尚奇求怪的心理C.颠覆了传统艺术表达方式D.体现创新和追求个性解放5.(2022四川雅安三模)鸦片战争至19世纪80年代以前,鸦片进口值始终占中国总进口值的40%左右。
19世纪80年代以后,棉货及其他洋货如糖、谷物、煤油等进口渐多,鸦片所占比例逐渐减少。
这一现象表明( )A.西方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主要方式B.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C.西方对华贸易逆差发生改变D.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6.(2021江苏南通二模)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会议,将中华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
人民共和国首先代表工人和农民的利益,同时还鼓励民族工商业的存在和发展。
高考历史新趋势解读之五大核心素养专题01唯物史观专项精练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专题01 唯物史观概念释疑: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课标要求:(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2)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3)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课标解读:一是认识层面上的要求,通过历史课程学习,要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唯物史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对历史学科的意义突出地体现在两方面:(1)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阐述了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揭示了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应了解唯物史观如下基本理论和观点: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四,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
第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六,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二是运用层面上的要求,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高考真题1.(2018·全国I卷,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成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答案:A2.(2018·全国I卷,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七大史观 2 革命史观(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革命史观【概念内涵】所谓革命史观,又称阶级斗争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主要内容】(1)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2)在近代中国和近代世界,从反对列强侵略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角度看待历史事件也属于革命史观。
【关键词】矛盾、阶级、斗争、运动、侵略、压迫、【真题回顾】1.(2019.4·某某高考·9)在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前仆后继,可歌可泣。
甲午战争后,大陆和某某军民反割台斗争的重要人物是( )①邱逢甲②徐骧③X永福④丁日昌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C【解析】丘逢甲,1895年任义勇军统领,与日军展开抗战,故①正确;徐骧,清末某某抗日义军将领,在抗击日本侵略的新竹保卫战中壮烈殉国,故②正确;X永福,在某某割让后,继续领导某某民众抗日,故③正确;丁日昌,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风云人物,甲午战争前去世,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2.(2019·某某高考·7)《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某某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
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答案】B【解析】通过题干中“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可知某某革命军的革命目标非常明确,故选B项;通过题干可知,该公告的针对对象是士兵,并且,辛亥革命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依靠对象仅是军队,排除A项;题干中并没有提及其他国家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排除C项;根据题干中“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可知辛亥革命并没有反帝,排除D项。
高考历史史观史法专练卷 Word版含解析
史观史法专练卷一、选择题1.文明史观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
下列能体现文明史观的选项是()A.农民的反抗斗争贯穿古代社会的始终B.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C.封建统治者将沉重的赋税转移到农民身上D.中国小农经济日趋落后于西方农业文明2.《中国古代史常识》的作者马汉麟在该书中写道:“姓名、礼俗、宗法——这是…社会‟一系的内容。
明星固然耀眼,反映时代真实面貌的却是广大民众。
”据此可以得知他强调研究()A.物质文明B.社会文明C.政治文明D.精神文明3.某版本高中历史教材的其中一单元内容如下,此单元内容最适合的标题是() 第33课现代化在英国的启动166第34课现代化在欧洲的扩展171第35课现代化在北美、东亚的扩展177第36课20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与改革182第37课苏联现代化道路的探索187第38课发展中的新兴大国193A.现代化的世界进程B.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C.世界的多极化趋势D.现代化的不同模式4.“20世纪90年代开始,受国外学术思想的影响,国内的史学理论观点日趋多样化,1994年出版的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教材开始把1900年作为现代史的开端,因为这个(象征性)时间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世界最终成为一个统一整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这段话体现了下列哪种史观()A.全球史观B.现代史观C.文明史观D.社会史观5.“(世界)历史自身是复杂众多的统一整体,它的各部分互相联系着,互相依靠着,互相制约着”,“我们不能把国别史之和看成世界史”。
与材料观点主旨一致的是() A.重视分类叙述法B.倡导全球史观C.反对用国别史研究世界史D.倡导文明史观6.广东省新会县城隍庙的庙门上镌刻着一副楹联: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观、史料、史学【知识提要】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正如西方一位著名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它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来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二、文明史观基本概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又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认为人类创造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
认为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三、现代化史观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世界各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首先从西欧开始,随之通过殖民扩张弥散到亚、非、美广大地区,因此现代化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欧化、西化或工业化。
四、社会史观基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人们生活的现实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五、革命史观基本含义: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该史观认为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六、唯物史观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是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
例1: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的认识①从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②从现代化史观: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③从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④从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例2:多种史观评价孙中山①革命史观: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②现代化(近代化)史观:“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③社会史观: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④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练习巩固】A1.“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这强调的是()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2.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
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
毛泽东对近代通商口岸的观察所体现的视角是()A.阶级斗争视角B.全球视角C.文明演进视角D.近代化视角3.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
”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A.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B.阶级斗争分析法C.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D.历史结构分析法4.2006年4月6日,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正式将一份遗失了约1700余年的《犹大福音》手稿及翻译公之于世。
手稿经过放射性碳14测定、墨水分析、多光谱照影术、内文比对、古字比对等五种技术鉴定后,被认为货真价实。
对此,下列理解中正确的是()A.流传的古代文献大都符合历史事实B.对历史文献的多重分析是非常必要的C.判断历史现象需要多种材料的印证D.历史记载只有经过考古证实方才可靠5()6.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
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学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实客观评价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7.“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
”《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①秉笔直书②言必有据③论从史出④以小见大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8.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
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
”作者在此强调的是()A.辩证统一中外关联B.厚积薄发以古讽今C.鉴往知来贯通古今D.厚今薄古学贯中西9.清朝文人赵翼在《论诗》中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诗经》和“楚辞”分别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奠基之作。
若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两者应分别列入()A.经部、集部B.经部、史部C.子部、集部D.经部、子部10.在历史学习中强调史论结合,但常常因为对概念理解有偏差,导致结论错误,下列选项中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为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
”他强调历史研究应()A.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历史D.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12.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
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
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
这说明谣谶()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13.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历史视野。
材料二抗战史学既有马克思主义史学,也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史学;既有改良主义史学,也有文化保守主义史学……通史以致用,成了史学家们普遍的学术倾向。
……内容上:一是弘扬民族气节的历史人物传记的大量出现,历代的节义之士受到极大的关注;二是国史的编著上……企图以祖国的光荣史迹来增强民族自信,来鼓励抗战精神;三是大力研究帝国主义侵华史;四是反击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
——田亮《抗战时期史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古希腊与中国汉朝的历史学家在记载历史时有什么相同之处?(2)据材料一说明,与古代历史学家相比,16~18世纪的欧洲历史学家的视野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史学的特征并分析呈现这些特征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历史学家的视野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B1. 有学者认为俄国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文明并存、竞争的局面。
这种观点是()A.文明史观B.整体史观C.唯物史观D.唯心史观2.《全球通史》写道:“本书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
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息在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
”以下能体现作者指导思想的是()A.主张以全球史观研究历史B.否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C.尊重和平等对待各国政治D.研究与推进经济全球化3.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历史观摒弃了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方法,如“古代—中古—近(现)代”的“三分法”,而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成两个基本的阶段,即1500年以前诸多孤立地区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
这样的划分显示出作者的历史观是() 4.有人在采访法国前外长于贝尔·韦德里纳时提出:“全球化与美国化是相同的吗?在这个新的全球化中为什么美国似乎是水中之鱼?”韦德里纳回答:“水中之鱼的确是准确的表述。
”以下各项表述正确的是()①全球化就是美国化②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领域拥有明显的优势③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无所不能④世界其他各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没有任何利益可言⑤经济全球化是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主导下的全球化A.①②③④⑤B.②⑤C.②③⑤D.②④⑤5.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间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梦想有一种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等。
其中“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的实践活动主要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6.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后,世界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一种先进文明以‘生存威胁’迫使其他文明不得不仿效它。
”中国近代能够反映这一历史现象的历史事件是()①太平天国运动②洋务运动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7.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指出,“中国之史,则本纪、列传、一篇一篇,如海岸之石,乱堆错落”,只记载“某日有甲事,某日有乙事”,而不能使后人“鉴以往之大例,示将来之风潮”“鉴之裁之,以为经世之用”。
这说明()A.梁启超注重运用科学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B.梁启超强调修史论史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C.梁启超全面否定旧史观,提倡新史观D.梁启超的史学观点为民主革命打下了基础8.庞卓恒先生指出:“本来意义上的历史学著述,总要对各种历史事物的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做出一定的判断,总要对历史人物作为的成败原因或国家民族的兴衰原因做出一定的阐释。
”这一史学思想说明,历史学的主要任务是()A.提供真实而不是虚假的、纯事实的历史陈述或纯客观的历史真相B.研究真实的历史,作出纯历史的叙述,对历史事件不发表评论C.在正确的史学观指导下,对历史事物作出一定程度的判断或阐释D.根据主观意志和是非善恶,对历史事物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阐释9.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
该论述在“因为”到“所以”之间缺少的必要条件是() A.自由主义思潮兴起B.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影响C.新型工厂制度产生D.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向10.孙中山曾称赞某国“今竞一旦将牢不可破之专制国,一举而倾覆之,成立一新共和国,与中国作佳邻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