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论文

合集下载

城市地理学专业课论文

城市地理学专业课论文

浅谈城市产生、发展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以盐城为例摘要要研究一个城市,首先需要了解一个城市如何产生和发展,从时间或空间角度;然后根据发展的过程分析,得出城市发展的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盐城,2009年6月,《江苏沿海开发总体规划》经国务院批准,被正式定位为江苏沿海中心城市之一、江苏沿海新兴临港工业城市、长江三角洲产业北拓承接基地和西太平洋国际湿地旅游城市。

本文章从学习了解城市发展的概况出发,结合盐城的历史文化、资源要素和发展状况,浅谈盐城城市的产生、发展过程、动力和未来趋势等等。

通过一些文献和新闻调查了解盐城的基本状况,研究盐城的发展过程,并对其提出比较浅显的见解。

第1章绪论1.1选题背景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代表,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的焦点,是地区经济发展的轴心,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要研究一个城市,首先要了解一个城市如何产生和发展,不论是从时间或空间角度来了解;其次,根据发展的过程分析、判断,总结出城市发展的动力,也有由此得出未来发展趋势。

1.2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盐城,2009年6月,《江苏沿海开发总体规划》经国务院批准,被正式定位为江苏沿海中心城市之一、江苏沿海新兴临港工业城市、长江三角洲产业北拓承接基地和西太平洋国际湿地旅游城市。

作为生活20多年的城市,通过多种途径,深入了解这个城市的产生、发展、未来趋势,并对其提出一些比较浅显的见解。

1.3研究内容第一章,绪论。

说明选题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盐城的历史及产生。

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盐城的历史和产生。

第三章,盐城的发展状况。

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盐城的发展历程进行简单的表述;第二部分阐述盐城的发展动力,分为5个小部分,分别为纺织、化工、重点企业、港口优势和旅游。

第四章,未来发展趋势。

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盐城汽车产业的竞争力和未来发展;第二部分为新能源,阐述其发展优势;第三部分为旅游业,阐述对于盐城发展旅游业的优厚条件;第四部分为海洋经济,盐城沿海,对于发展海洋经济的一系列资源基础。

城市地理论文

城市地理论文

兰州城市学院——城市地理论文题目浅析城镇化率的定位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班级地理 141班学号 20140203050107学生姓名何惠琳任课教师黄万状成绩论文完成日期:2015年10月内容摘要:本篇论文主要通过对以定西市安定区城镇化的发展状况为例,提出了有关专家学者对该地区城镇化发展的观点后,简单的阐述了自己对城镇化率的定位的认识。

关键词:经济发展、城镇发展、特色产业、城镇化、城镇化率、新型城镇化、教育、水利建设正文:浅析城镇化率的定位——关于定西市安定区城镇化率的思考一、定西市安定区的基本情况(一)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定西市安定区地处黄河上游,位于甘肃中部,是甘肃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通称“陇中”。

介于东经103°52′—105°13′、北纬34°26′—35°35′之间,是兰州市的“东大门”。

定西市安定区海拔最高2100米,最低1856米,平均海拔1942米,属大陆性气候,全年降雨量300—420毫米,蒸发量1400毫米以上。

年平均气温6.8℃,全年无霜期141天。

年平均日照2500小时,光照充足,气候干燥寒冷,年温差大。

(二)经济发展状况定西市安定区2013年实现生产总值252.22亿元,比上年增长11.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07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64.58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109.57亿元增长11.3%。

三次产业结构为31.0:25.6:43.4,与上年相比,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上升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4个百分点。

(三)交通情况定西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也是兰州市的东大门,素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

距兰州市仅98公里,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和兰白都市经济圈毗邻。

随着城市建设、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加快推进,定西会完全融入兰白都市经济圈。

陇海铁路、宝兰复线312、310、212、316国道及馋柳高速、兰临高速平定、天定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已开工建设的兰渝铁路、宝兰客运专线均途经定西。

地理小论文范文

地理小论文范文

地理小论文范文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地理环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它们共同影响着城市的
形成、发展和演变。

自然地理环境,如地形、气候、水文等,对城市的选址和规模有着直
接的影响。

例如,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城市的扩展和交通网络的建设,
而丰富的水资源则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反,崎岖的地形和恶劣
的气候条件可能会限制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人文地理环境,如人口分布、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等,也对城市
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口密集的地区往往能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和消
费市场,促进城市的经济增长。

而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不仅
能够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还能吸引游客,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然而,地理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非总是积极的。

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干旱等,可能会对城市造成巨大的破坏,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地理环境的限制也可能导致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加剧地区
发展不平衡。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需要充分考虑地理环境因素,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战略。

例如,通过建设防洪设施来减少洪
水对城市的影响,或者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缓解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总之,地理环境是影响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只有深入了解和合
理利用地理环境,城市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我的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病理学以及其它

我的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病理学以及其它

我的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病理学以及其它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病理学成为了研究和关注的热点话题。

作为一个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我深感城市的地理环境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理学和病理学的角度探讨城市的各个方面,以期带给读者一种全新的视角。

让我们从城市的地理环境开始讨论。

作为一个地处沿海城市的居民,我深知海洋对城市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海洋资源不仅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也为居民带来了丰富的生活方式。

海滨风光和海鲜美食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一大特色。

此外,城市的地理环境还决定了城市的空气质量和气候特征。

例如,城市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

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城市的地理环境,积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

城市病理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研究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城市病理学关注城市内部的不平衡和不协调现象,分析城市发展中的病理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城市病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城市空间结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社会矛盾等方面。

例如,城市空间结构的不合理布局导致了交通拥堵和资源浪费,而环境污染则给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威胁。

因此,城市病理学的研究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地理学和病理学,城市的其他方面也值得我们关注。

例如,城市的文化特色是一个城市的独特之处。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和艺术氛围。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此外,城市的经济发展也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经济水平和发展潜力成为了各方关注的重点。

经济的繁荣不仅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在探讨了城市的地理学和病理学以及其他方面之后,我们不得不意识到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解决。

作为城市的居民,我们应该关注城市的发展,积极参与到城市建设和治理中去。

海南大学城市地理学论文_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海南大学城市地理学论文_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城市地理学》论文题目: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学院:专业:姓名:学号: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关键词中小城市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摘要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向工业化、城市化转变的过程,我国在向现代化转变过程中,既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也不能重蹈“拉美陷阱”的覆辙,把主要精力放到大城市的发展上,而是要正确分析本国国情,立足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面对国內存在的重大问题,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优先发展中小城市,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从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由传统的农业国演变为现代工业化国家的过程。

就是变农业人口、农村人口为主体为非农业人口为主体、城镇人口为主体的过程。

一个国家城镇化的程度体现着该国家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工业化、城市化是人类文明演变进程中在近代的孪生骄子。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物化。

鉴于各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学生认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立足于全球化背景,实现向工业化、城镇化转变,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需优先发展中小城市,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下面学生就来谈谈学生的看法。

一、优先发展中小城市,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1.从历史角度看,我国农业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绝对优势,农村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主阵地,城市只是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而存在,其经济功能的主导地位没有显现出来。

直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人口比重仍不到20%,广大农村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80%农民仍处于靠手工劳动挣饭吃的较为原始的农业状态,同时,这时的城市大多为生产型城市,城市功能不够健全,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不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制定了“两个大局”的发展战略,通过改革开放,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沿海地区迅速崛起,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地方工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城乡界限被逐步打破。

地理科学学院《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

地理科学学院《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
城市化一词出现至今也有百余年历史,不同学科理解不同。在人口学上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不仅是农业人口向非农、城镇聚集,而且是城镇在空间数量、区域规模、功能作用扩大,以及城市经济关系、居民生活方式转型过程,是以工业化为动力,以人为中心,受众多因素影响的涵义广泛的从传统向现代社会变迁过程。城市总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和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是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在46%左右,中国人口中大头是农民,8亿农民是中国最大国情,全国土地面积的一半为农村集体所有,城市化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农村人口问题。因此,处理好农业人口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是城市化研究的首要问题,对于加快我国城市化步伐,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设新农村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审视国情,我国城市化历程可划分为以下阶段:改革开放前包括城市化起步阶段、大起大落阶段和停滞阶段;改革开放后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同步发生,包括城市化恢复发展阶段、平稳发展阶段和加速发展阶段。20世纪7O年代以前,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中国并未曾正面提出“城市化”问题,有关研究也是凤毛麟角。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城市化才得到迅速发展,人们开始从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城市化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中的重大作用。尽管30余年米,中国城市化理论和实践取得举世瞩目的显著成效,但从世界整体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现阶段我国城市化水平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新机遇。现代科技进步和交通通信发展,为中国特色城市化模式创新提供现实可能性;新的产业革命使中国城市经济活动和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为中国特色城市化注入新的活力;改革开放30余年持续高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为加速中国特色城市化提供强大推动力。
新标志。世界城市发展规律表明,城市化率在30%一70%之间为加速成长期。毋庸置疑,中国城市化正处于加速成长期,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先决条件。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世界制造业中心东移、民营经济快速成长、城市群带动和辐射以及政府在城市转型中的作用等,都将成为中国城市化加速成长的新动力,全面城市建设新时代姗姗来迟。未来20年,全面城市建设将迅速改变中国经济与人口版图,非同以往,具有全面城市转型、竞争、经营、管理和发展等五个新标志。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中国城市化摘要: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

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

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

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

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

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关键词:生产力资源人口城市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城市化的程度往往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三产业发展并壮大,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而第二、第三产业大都集中于城市,所以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

因此城市化的发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

二、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城乡资源分配存在明显的片面性、不平衡性,突出表现在以下三多三少上。

一是资源分配对经济发展考虑多,对社会事业考虑少。

长期以来,在很多人眼中,发展似乎就是增长,特别是受政府政绩考核制度的影响, 城乡政府却常常把GDP的增长摆在一个“主角”地位,而把社会事业发展摆到一个“配角”和“服务”的地位。

无论是对科技,还是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城乡均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农村尤为严重。

从而造成了经济高增长,社会低发展的失衡局面。

二是资源分配对城市投入多,对农村投入少。

我国农村人口占70%,城市人口占30%,但是,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用在农村的仅占23%;国家对卫生资源的投入,用在农村的仅占30%,这是一种典型的“倒三角”模式。

城市地理学论文

城市地理学论文

城市地理学论文摘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由大中小城市在一定地域内聚集而成的,在空间结构上表现出明显的轴线、圈层和网络特征。

由于各中心城市具有相对独立的利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协调发展面临严重的障碍,主要表现为行政分割、产业趋同、缺乏创新的合作模式、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只有尽快抓住机遇,完善区域空间管治制度并细化落实,才能真正促进长三角城市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结构;区域协调发展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及其特征(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结构长江三角洲地区现有15个地级以上城市、67个县及县级市、1479个建制镇,地级以上城市、县及县级市、建制镇三级比例为1∶4.5∶98.6,从而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并举、城市等级较为完善的“金字塔”结构。

从城市的经济地位和综合实力来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由中心城市和次级城市群构成。

长江三角洲地区15个地级以上的中心城市包括: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城市――南京、杭州、宁波,11个地级城市,即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形成了我国密度最大的城市带。

上述城市构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体系,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主体。

以中心城市为基础,长江三角洲还形成了5个次级城市群(如图1):(1)上海都市区。

以上海为中心,包括3个层次,即中心城区、卫星城镇(6个)、外围小城镇(31个),具有典型的都市区空间结构特点。

(2)以南京为中心的宁镇扬城市群。

包括南京、镇江和扬州3个中心城市和丹阳、扬中、句容、高邮、江都、仪征6个县级市。

(3)苏锡常城市群。

包括苏州、无锡、常州3个中心城市和常熟、张家港、太仓、昆山、吴江、吴县、江阴、宜兴、锡山、金坛、溧阳、武进12个县级市,具有城乡一体化的都市区特征。

(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特征图1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趋势(一)上海市核心功能继续深化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的地位已完全确立,但与伦敦、纽约、东京等全球城市相比(见表1),其核心地位和功能仍有待提高。

本科毕业设计-《城市地理学与区域规划》课程论文城市公园对比研究

本科毕业设计-《城市地理学与区域规划》课程论文城市公园对比研究

《城市地理学与区域规划》课程论文城市公园对比研究——广州vs台北摘要处于完全不同制度下的两个城市(广州和台北),在城市公园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

基于此,论文从城市公园的背景起源入手,再到总体特征、产权及管理方式,将广州和台北进行全方面对比,突出两者的异同之处,并分别举出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对比。

最后是两地在城市公园的规划理念和发展方向上的对比,并试图对此做出评价。

关键词:城市公园;广州;台北;对比第一章现代公园发展历程对比1.1 广州公园发展历程根据广州历年建成公园绿地面积计算年平均增长率,再结合年平均增长率变化趋势以及社会发展背景,得到各阶段公园绿地面积平均增长率变化。

自1918年以来广州城市公园发展共经历了七个发展阶段,分别为:①1918年以前的晚清萌芽期;②1918——1935年的民国快速成长期;③1936——1949年的战乱毁坏减少期;④1950——1959年的新中国成立初恢复增长期;⑤1960——1978年的自然灾害和“文革”停滞期;⑥1979——1999年的改革开放二十年不稳定增长期;⑦21世纪以来持续增长期。

1.1.1 晚清萌芽期(1918年以前)广州园林建设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2100多年前的南越王宫苑,但真正具有现代公共园林意义的公园历史则不过一百年左右。

学界对广州首个公园主要有两种说法:①始建于晚清光绪年间(1906年),在广州黄埔长洲岛建成黄埔公园,现仅存遗迹图。

②始建于民国7年(1918年),由孙中山倡议于1921年建成,当时称广州第一公园,后更名为中央公园,现改名为人民公园。

不过,公园一词作为西方“舶来品”,在广州第一个建立的具有向“公众开放的花园”含义的应该是半殖民地时期沙面租界内的沙面公园。

1.1.2 民国快速成长期(1918——1935年)出现向公众开放的、真正意义的公园,其个数和规模迅速增加,同期居全国之首。

公园开始成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不再是个别行为。

公园的建设大多依托现有条件,筹资方式、公园类型及功能开始变得多样化。

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范本模板】

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范本模板】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市发展较快,但其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如城市化水平低、质量差,城市开放过热,城市化区域不平衡,城镇贫困人口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均,农民工、留守儿童、老人不断增加,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

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解决措施,如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调整城市化发展战略;协调区域间的发展;解决城市贫困、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分配制度;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大力保护环境、改善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等。

关键词:城市化面临问题措施“城市化是指第二、三产业在城镇聚集,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1.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由贫穷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农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知识经济导致了城市化,城市化也反过来促进了他们的发展。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类得到了许多好处:经济成果喜人、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繁荣…………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是每个国家都避免不了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市化中,许多问题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显现出来了.1。

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1城市化水平低、质量差、城市开发过热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以前(即1978年以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速度很快,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我国城市化起步较晚,人口基数过大,现代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我国城市化水平还是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整理(http:///view/7ccebcd658f5f61fb7366630.html?edu_search=true)图1城市化质量较差,城市数量在不断增加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大城市在城市总数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偏低,中小城市所占比重较大,难以适应现在的经济发展速度及要求。

有关城市地理学的论文三篇

有关城市地理学的论文三篇

有关城市地理学的论文三篇城市地理学论文篇一摘要:城市地理学是研究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的科学,不仅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城市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地理学已经走过了开门立户的最艰难岁月,展望未来,城市地理学在知道城市建设方面仍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城市地理学;城市化;学科进展一.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与此同时,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表现出明显的特点和趋势。

中国的奴隶社会时代的早期作品,如《诗经》、《管子》、《尚书》、《周礼》等,就是记录地理知识的典籍。

封建时代的历史记录除了《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和许多编年史中包含了大量的关于城市的描述,诸如《洛阳伽蓝记》、《汴京遗迹志》、《东京梦华录》等,也都主要记载都城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建筑、风水,内容浩繁如烟海,也很难被称为城市地理书。

解放前,在我国地理研究中,城市地理领域是空白的。

解放后,我们在苏联的地理工作者帮助下进行了少量的研究,主要对农业产业进行服务。

城市地理仍是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

80年代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城市规划动作受到重视和城市的普遍快速开展的背景下,城市地理学进入历史上发展最旺盛的时期,在80年代,出版了大量论著。

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

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一)领域的研究日益拓宽,研究工具和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宏观和中观领域,如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和城市系统。

380年代末90年代初,深化宏观和中观的同时,微观的研究开始增加,城市交通、环境领域的研究也开始走入城市地理学的视野。

数学方法逐渐被引进城市地理研究,引进新技术和新手段的研究水平也大幅提升。

(二)关注重点研究课题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地理学研究的现实意义是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实践密切相关的。

一方面,由于经济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科的性质非常接近;另一方面,规划领导部门认识到,地理工作者参加编制城市规划工作的必要性?。

城市地理的论文题目

城市地理的论文题目

城市地理的论文题目城市地理的发展与影响城市地理,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城市空间分布、城市发展过程以及城市与社会、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地理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就城市地理的发展与影响展开论述,从历史演变、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演变城市地理的发展与影响与人类历史密不可分。

自古以来,人类就开始聚集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形成聚落,实现社会分工与经济交流。

从古代的古巴比伦、古希腊城邦,到现代的巴黎、纽约,城市地理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城市地理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断演变至今。

二、人口增长城市地理的发展与人口增长密切相关。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现象日益普遍。

城市成为了人们就业、生活的重要场所。

城市的人口规模与分布对城市地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城市的人口密度、人口结构以及城市与周边地区的人口流动等都是城市地理发展与影响的重要方面。

三、经济发展城市地理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吸引了大量资源、资本和人才的聚集。

城市的地理位置、产业结构以及交通网络等都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不同的城市由于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经济特色和竞争优势。

城市地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城市经济的发展方向和潜力。

四、环境问题城市地理的发展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城市化进程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

城市污染、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系统破坏等成为城市地理研究中的重要议题。

城市地理的研究有助于找出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城市地理的发展与影响多方位、多角度。

通过对历史演变、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城市地理的本质。

未来,城市地理将继续发展,为我们认识城市、改善城市环境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城市地理,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大学专业课论文:城市地理论文

大学专业课论文:城市地理论文

如何看待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与作用(xxx班姓名学号)从简单的意义上来说,城市地下水体包含了自然蕴藏的地下水以及人为产生的污水及生活用水。

而本文只讨论人类活动产生的、进入到地表以下的生活废水、污水的处理系统,在城市规划中所应占有的地位以及所能产生的作用。

首先谈谈我学习本专业课前后的感触。

在学习城市地理学这门专业课之前,我对城市地理的感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我从前从书本上学到的,城市规划与布局,在交通布局上令我记忆深刻的是我国北京、西安这两座城市,它们在从前的方格网状布局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环状、放射状的交通线路,在方便城市沟通的基础上也将城市划分为更为精致的布局,在这一方面,我很感叹城市规划与建造师们的才华。

其实,早在秦始皇统治时期,他就曾下令在国城修筑驰道,这种驰道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道或者高速公路。

在当时,这种交通规划大大方便了城中交通,划分了交通方式,甚至在防卫攻守上起到了意外的作用。

另一方面就是源于我自身对城市设计与规划成果的切身体会。

出门求学三年,最常跑的三座城市,宜昌,武汉,黄石。

这三者之中,宜昌是一座相对年轻的城市,规划思维和功能性与其他二者大有不同。

武汉与黄石相近,都有大型政划分区,都有主导重工业原料,都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优越的地理位置。

但二者实力悬殊,在时代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获取、运用信息的速度和能力不同。

武汉比于黄石的壮大显而易见,但是,相对于武汉的拥挤混乱,我想大多数乐于安逸的人还是会更愿意在黄石买房。

举一个十分简单的例子,也是我将分析到的,武汉的城市下水道系统真的是负荷过重。

每年的这个季节,武汉武昌区的高等学府,无一不在水中浸泡,不是浅浅的淹没,而是彻底的浸泡。

马路上无论是公交车还是私家车或者行人的腿,都在暴雨里举步维艰。

因此网友们也常常戏谑道“来武汉吧,我请你看海”,武汉甚至还有了“东方威尼斯”的说法。

由此可见,一座城市在面临自然灾害的考验是所表现出的坚强程度是它规划失败或成功的读数。

城市地理学论文

城市地理学论文

城市地理学论文舞阳坝地区城市化问题研究分析恩施市中心城区班级:学号:姓名:—舞阳坝地区城市化现状及问题分析摘要:本论文重点讲述恩施市中心城区-舞阳坝片区的城市化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大量资料进行引证论述。

通过从大到小、从上到下的层次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

首先是对区位所处城市的一个简单分析,包括现有资源、环境、根底设施、城市化情况等进行收集分析,对城市开展进行一个系统的swot分析。

其次对舞阳坝片区的现状的分析,包括资源、人口、建筑、商业概况、交通等进行整理分析。

最后找出片区城市化程度、开展的优势、缺乏、存在的问题等。

为恩施市舞阳坝片区及更大范围的开展提供有用的结论。

正文:恩施州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恩施市恩施自治州中部,属云贵高原的东延局部,地近四川台地边缘,处于我国地形第二级阶梯末端。

东与建始、鹤峰交界,西与利川、咸丰毗邻,南与宣恩相交;北与重庆奉节县接壤,辖区内东西相距86.5千米,南北长90.2千米。

恩施市属于典型的西南卡斯特地貌城市,城市沿清江两侧开展,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风俗、地域特色。

现状资料自然资源:水文、地貌地形、气候、资源:清江河横穿恩施整个市区,典型卡斯特地貌,全年降雨丰富,气候温润宜人。

土地资源: 国土面积3967平方公里。

据国土局资料,全市耕地总面积88600.45公顷。

占国土面积的22.3%,人均耕地为11.1亩,其中根本农田保护面积50345.59公顷,保护率达56.82%.矿产资源 : 恩施位于多种构造体系联合、符合的部位,地层尚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矿产资源较丰富,种类较多。

全市有39种矿产,103个矿区、点。

已探明具D级储量以上矿产9种,产地15处。

其中熔剂用石灰岩、熔剂用白云岩、耐火粘土、水泥用石灰岩、水泥用粘土等五种矿产,居鄂西自治州第一位。

正在开采利用的矿产主要有煤、黄铁矿、水泥用石灰岩、水泥用粘土等四种。

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全市有林业用地面积398.29万亩,占国土面积的66.93%,其中有森林面积279.68万亩。

城市地理学论文

城市地理学论文

目录一、中国与世界城市化比较 (2)二、中国城市化内部差异 (3)(二)中国城市化类型差别 (4)(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4)(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5)(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5)(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6)(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6)三、中国城市化难题 (7)当代中国城市化现状和问题摘要城市化是近现代以来伴随工业化发展而展现出来的一种地理现象,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决定了本地区城市化的发展情况,同时合理的城市化进程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城市化现状与世界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有着巨大差距,同时我国城市化过程有着很大的地区差异,我国城市化地区差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异和大中城市与小城镇的差异,而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也极其严重,若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将威胁到国家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以上问题作简略分析,提出个人观点。

关键词:城市化;类型;特点;差异;问题“城市化,就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集聚行为所进行的过程,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

”[1城市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后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的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至少包含了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1)人口结构的转型;(2)经济结构的转型;(3)地域空间的转型;(4)生活方式的转型。

”[2]中国真正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持续到现在,而且必将在未来数十年内保持这种较快速度。

但是城市化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产生集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资源、粮食和能源等的巨大压力,而我国又是一个发展极不均衡的国家,地区差异明显,城乡差距较大,有这些差异的存在必然也导致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譬如农村城市化如何推进,落后地区城市化是否应该加速,又该怎样进行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由大中小城市在一定地域内聚集而成的, 在空间结构上表现出明显的轴线、圈层和网络特征。

由于各中心城市具有相对独立的利益,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协调发展面临严重的障碍, 主要表现为行政分割、产业趋同、缺乏创新的合作模式、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只有尽快抓住机遇,完善区域空间管治制度并细化落实,才能真正促进长三角城市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城市群; 空间结构; 区域协调发展从经济地理的角度看, 长江三角洲是指上海市全部、江苏南部与中部地区和浙江东北部地区,该区域总面积为 10 万平方公里, 约占全国的1%, 人口 7534 万人, 约占全国的 6% 。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不同层次、不同结构和不同功能的大中小城市通过交通网络、商品网络、技术网络、资金网络、人才网络和信息网络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形成相互分工、互补、交流和竞争的城市群体系。

随着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经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及其特征(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结构长江三角洲地区现有 15 个地级以上城市、67个县及县级市、1479 个建制镇, 地级以上城市、县及县级市、建制镇三级比例为 1∶4. 5∶98. 6, 从而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并举、城市等级较为完善的“金字塔”结构。

从城市的经济地位和综合实力来看,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由中心城市和次级城市群构成。

长江三角洲地区 15 个地级以上的中心城市包括: 1 个直辖市——上海, 3 个副省级城市——南京、杭州、宁波, 11 个地级城市, 即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湖州、嘉兴、绍兴、舟山, 形成了我国密度最大的城市带。

上述城市构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体系, 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主体。

以中心城市为基础, 长江三角洲还形成了 5个次级城市群(如图1): ( 1) 上海都市区。

以上海为中心,包括 3 个层次, 即中心城区、卫星城镇( 6 个) 、外围小城镇( 31 个) , 具有典型的都市区空间结构特点。

( 2) 以南京为中心的宁镇扬城市群。

包括南京、镇江和扬州 3 个中心城市和丹阳、扬中、句容、高邮、江都、仪征6 个县级市。

( 3) 苏锡常城市群。

包括苏州、无锡、常州3 个中心城市和常熟、张家港、太仓、昆山、吴江、吴县、江阴、宜兴、锡山、金坛、溧阳、武进12 个县级市, 具有城乡一体化的都市区特征。

4) 通泰城镇群。

(以南通、泰州为中心,包括如皋、通州、海门、启东、泰兴、姜堰、靖江、兴化等县级城市及其下属小城镇。

由于这一地区城镇经济实力相对较弱, 城镇间联系不密切, 属于潜在的二级城市群。

( 5) 以杭州为中心的杭州湾城市群。

包括位于杭州湾北翼的杭州、嘉兴、湖州, 位于宁绍平原的宁波、绍兴以及海岛城市舟山共 6个地级市, 萧山、余杭、建德、富阳、临安、平湖、海宁、桐乡、余姚、奉化、慈溪、诸暨、上虞、嵊州等 14个县级市。

(二)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特征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轴线特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明显表现出按照一定的轴线发生联系, 这种轴线的方向和路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主要分布在沪宁、沪杭、杭甬三条交通轴线上, 形成“ 字之”形空间格局。

宁、沪、 杭是三大节点城市, 联结这三大节点城市的沪宁、沪杭、杭甬铁路、高速公路、江河沿线和沿海地带是产业集中和城市分布的主要轴线。

沿线城镇稠密且分布均匀, 平均每 30 公里一座城市, 基本形成了大中小城市梯度发展的城市连绵区。

尤其在苏锡常地区, 许多城市工业区与小城镇几乎沿着铁路、大运河和高速公路发展, 形成“交通走廊式”的城市分布格局。

从城市之间的联系和扩散效应来看, 以上海为增长极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了三条基本传导方向和运动路径, 即: ( 1) 北线, 大致由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京: ( 2) 南线, 包括上海→嘉兴→湖州→杭州→宁波; ( 3) 东线, 即上海→绍兴→宁波→舟山。

上述三条基本运动路径所依赖的交通框架分别是: 长江沿岸河港航运、沪宁铁路和沪宁高速公路; 沪杭、杭甬铁路和沪杭、杭甬高速公路; 东部沿海城市的远洋港口运输。

总体上来看, 上海这个增长极主要是沿着铁路扩散的, 沿江扩散轴和沿海扩散轴属于次一级扩散轴。

二、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趋势(一) 上海市核心功能继续深化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的地位已完全确立,但与伦敦、纽约、东京等全球城市相比(见表1),其核心地位和功能仍有待提高。

据统计,上海2004 年人均GDP 为6 820 美元,而伦敦、纽约分别超过和接近30 000 美元,东京则超过 50 000 美元;2004年上海 GDP 总量仅占全国 7.7%,而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占本国经济总量的比重都在 20%以上[6]。

随着世博会的召开和高速铁路的建设,上海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源流入,大大加强其核心作用,进一步推动了上海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城市功能的提升。

图1(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层级结构扁平化发展,“单核引导”向“单核 + 多中心支撑”转变上文已分析到,从空间发展历程上看,上海市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单核的条件不会改变,作为引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上海的核心功能仍将持续完善。

而在管理层级扁平化、时空距离压缩和区域分工逐步完善的条件下,作为次级中心的南京、杭州的地位将受到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的追赶和挑战。

因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将呈现出“单核+多中心支撑”的空间格局。

(三)行政区边界概念逐步淡化,区域及次区域联合发展成为主流长久以来,行政区经济是制约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竞争的加剧,长江三角洲各城市也逐步意识到必须通过加强合作或强力扩大行政管理区域来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各城市往往倾向于忽视既有行政边界,选择有利于己方的发展方向和结构,如苏州、无锡与上海关系的紧密度远远大于与南京的紧密度,同样而作为县级市的昆山更是以上海马首是瞻,上海为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城市轨道交通也将延伸至昆山境内。

有些城市则选择强有力的行政手段—行政兼并,来减少区域内的恶性竞争,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区域协调发展(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协作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的城市竞争不断加剧,为减少不必要的恶性竞争,中央政府及长江三角洲各城市不断寻求区域合作发展的模式和手段。

作为国家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的协作发展已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广泛认可。

但相比世界级较为成熟的区域空间管治机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协调合作机制仍然存在着“貌合神离”的问题。

除去行政绩效考核、财政分配等“先天性”国家层面的制度约束外,区域协调机制的成果往往停留在指导性或方向性等原则性的意见上,并无实质性的配套政策和举措,这些都对长江三角洲城市之间的恶性竞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前,区域和城市管理体制及税收政策都将逐步改革,只有抓住机遇,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区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完善区域协调机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可操作的措施和方案,才能真正保证区域的健康协调发展。

(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对策随着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强和综合实力的提高, 大中小城市在商品、服务、人口和资讯等方面的交流与协作将会更加紧密, 促进商品第三, 要逐步打破地方利益主体、经济主体和管理主体“三位一体”的传统格局, 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 规范地方政府的调控行为。

1.合理进行产业定位和分工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应根据未来共生演绎形成的各自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确定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地位和分工关系。

城市之间的合理角色分工与通力合作, 有利于避免各城市产业功能的重复建设, 实现经济与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

因此, 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合发展、共同繁荣”的原则, 在都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优化以及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联合投资建设等领域, 努力实现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功能互补, 为实现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

上海作为该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增长核心, 担负着调配该区域经济和社会资源, 建设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三大中心的重任, 根据上海工业发展条件, 以轿车、通讯设备、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设备、微电子和电脑、生物工程等作为 21 世纪的重点行业。

南京和杭州要发挥对长江三角洲南北两翼城市群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进行协调的次中心功能。

根据目前的状况,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产业定位可以大致分为四个区域: ( 1) 苏、锡、常、通高新技术产业区和杭、湖、嘉、绍高新技术产业区, 这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区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 加快传统产业结构的升级, 高起点发展、高水准建设生物工程、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 成为长江三角洲南北两翼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策源地; ( 2) 宁、扬重镇、化工基地, 成为区域工业基础和产业升级的支撑,以炼油、石化、汽车制造、造船、建材、电子等行业为主; ( 3) 沪、舟深水枢纽港口群, 力争成为连甬、接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要枢纽; ( 4) 杭州和苏州要充分利用旅游资源, 努力发展专业化的国际旅游业。

个中心城市的战略角色分工与通力合作有15利于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 形成布局合理、协作密切的生产体系, 在长江三角洲的广阔地域空间内避免各城市产业功能的重复建设。

2. 建立区域性投融资管理机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协调发展需要建立统一的投融资管理机制, 促进资源在城市间的合理流动。

首先, 应建立区域共同发展基金, 使协调机构具有相当的经济调控能力和投资管理能力, 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第二, 要建立规范化的民间融资机制。

长江三角洲地区民间资金较为充裕, 但目前大多数民营企业仍以亲友间相互借贷和各种集资为主要融资方式, 制约了民营经济的改造升级和企业规模的扩张, 因此要适当开放金融领域, 以民间资金为基金建立民营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等。

第三, 要打破所有制和地域限制, 积极鼓励生产要素跨地域流动, 鼓励个人和企业跨区域投资和创业。

3. 构建区域性信息交流和技术创新体系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长江三角洲应尽快建立政府——中介机构——企业、政府有关部门之间、各相关中介机构之间、企业之间纵横连接、快捷畅通的信息联通网络及其运行机制, 促进信息的高速流动。

可以建立以上海为中心, 南京、无锡、杭州、宁波为次中心的信息网络系统, 同时建设长江三角洲网络型光缆干线网, 辅之以数字微波通信网, 形成宽带、高速、安全可靠的信息通道。

特别紧迫的是要建立企业信息、产业信息、法律信息和专业性公用服务信息网络, 以促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联动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