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江苏卷小说刘庆邦《少男》分析——《隐秘的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江苏卷小说分析
隐秘的成长
——刘庆邦《少男》赏析
马唯然
这是一篇忧伤的青春成长小说。故事在春节过后姐姐订亲到秋后遭遇退亲的这段时间内展开,含蓄微妙地呈现出主人公十二三岁的少年河生在这件重大家事中的心理历程,一个青涩、倔强、积极、有担当的少男在一夜之间突然长成,却没有人发现。
在整个退亲事件中,河生经历了三次不同的心理体验。
首先是他听说姐姐订亲之后,河生“不大容易接受”。原因有二:
一是作为家里的长子,“父亲去世后,在母亲的郑重提议下,户主换上了他的名字”,“在弟弟妹妹眼中,他俨然一副小父亲的样子”。然而,姐姐订亲的事他只是“听说”,而没有丝毫参与与决定权。
二是他认为“姐姐定亲,就意味着姐姐将变成别人家的人”,这是最主要的。在弟弟妹妹眼里,河生虽然像“小父亲”,但在河生心里,姐姐何尝不是一个“小母亲”呢?
“河生从刚会走路的时,就由姐姐领着他玩。姐姐教他上树摘果,下河摸鱼。若是谁敢欺负他,姐姐跃起来就跟人家厮打。”姐姐在河生成长的过程中,不仅陪伴他,呵护他,还教导他,引领他。而更重要的是,河生“到了上学年龄,母亲就不许姐姐再上学,姐姐很快就理解了。姐姐退学后,天天到地里薅草,并用
卖干草的钱补贴家用,或留着给河生交学费。”姐姐牺牲了上学的权利,不仅完全理解接受,而且毫无怨言地为家付出,为河生付出。在河生的眼里,姐姐不只是姐姐,还是他的“小母亲”,他怎么舍得姐姐“变成别人家的人”。他为此“情绪低落,沉闷,还有一些伤感。”
因为舍不得姐姐,而先入为主地厌恶未来的姐夫,“觉得那人的名字生硬蹩脚得很”。在夏天抓鱼时,他为了避免和那个人打照面,躲到蓖麻丛中去,觉得和那个人面对面他会无地自容。这就是一个倔强少年的骄傲和自尊!
但是河生看见那个人之后,他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单纯的厌恶变得矛盾起来。“嘈杂的人群渐渐远去,河生还呆呆地站在蓖麻下不动。他热得满脸通红,胸口出了不少汗。”为什么他这么紧张?不只是因为他在隐蔽处观察的是一个他厌恶的人,更重要的是他同时也在衡量那个人和姐姐是否般配。“那个人个头不低,身体结实”,似乎还不至于让他无地自容,但是他“就是接受不了。他没想过姐姐应该和什么样的人定亲,也许配得上姐姐的人还不存在,反正不是像捉黑鱼的人这样的。”一个孩子复杂、细微的心理状态在此被准确地表现出来:河生心中似乎已经有几分能妥协,甚至能够接受这个人了,但少年的自尊和骄傲,还有对姐姐的不舍,使他一定要找一个理由拒绝反对,比如他是个“捉黑鱼的人”。河生的心思为后文得知姐姐被退亲之后的气愤和由此逼出的成长埋下了伏笔。如果河生丝毫接受不了那个人,那后文的退亲对他来说就无所谓了,也不会因此激发出少年的志气和担当。
但此时,舍不得姐姐的情感更占上风,所以在回到家后,姐姐问“逮鱼的有没有外村的人”时,他装作没听见,去睡觉去了。在这里,作者有用细致的笔触刻画了姐姐的神态,体现出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满腹心事:“姐姐正独自坐在
树荫下面的小凳子上出神,姐姐摘下一片石榴叶,手捏着含在嘴边,一副不辨榴叶是何叶的样子。”姐姐为什么出神?通过姐姐问河生的话可以推知,姐姐也想得到更多那个人的信息,毕竟不论对于一个少女而言,还是对这个家庭来说,对“那个人”更多的了解都是无比重要的。而河生故意不理姐姐,与其说是和姐姐较劲,不如说是和自己的“矛盾心理”较劲。一方面他不那么厌恶那个人了,另一方面他又必须厌恶那个人,他知道姐姐是无辜的,所以“河生想,他对姐姐做得是不是过分。他有些后悔,有心跟姐姐说一句话,又想不起说什么好,只好蔫蔫地回到床上,真的睡去了”。
河生的第一次成长发生在姐姐要给他做裤子的时候,河生先是心疼“姐姐还没舍得做一条洋布裤子,他怎么好意思花家里的钱呢?”这时还只是姐弟情在起主导作用。但姐姐说“学校里那么多女同学,别人家笑话呢”,这首先体现出的是姐姐的变化,即将出嫁的女子突然懂得了“美”和“尊严”,不想让人笑话自己,也因而不想让人笑话弟弟。“河生看见姐姐缝裤子,想起姐姐说的关于女同学的话,心里悄悄泛起一种从未有过的东西,有些柔软,有些滋润,还有漫无边际的忧愁……”姐姐的成长带动弟弟的成长,在姐姐的青春年华中,弟弟的“两性意识”正在萌芽,成长带来的忧愁第一次将他笼罩。
姐姐被退亲后,河生“就像被当头砸了一砖头,头发空,腿发软,小脸顿时变得苍白。河生觉得,这件事不仅对姐姐是一个侮辱,对母亲、对他、对他们全家都是一个严重的耍弄和侮辱”。河生的情感经历了先是觉得受到屈辱,继而愤恨,委屈,自责的变化。“他无端地想,父亲去世后,一切责任都是他这个长子担着,他这个长子当的是什么!”
面对生活的无奈,河生和姐姐一样,“不吃饭”。而母亲可以理解姐姐,却
大概不能理解河生。孩子大了,打也打不成了,也许在母亲眼里,河生还要承受“不懂事”的误解。当母亲的哭泣和埋怨击垮他心中硬撑的堤坝,“他虽然咬着牙对自己说,我是长子,我不哭,可他到底没能咬住,嗷的一声就哭倒在地”,一个稚嫩的少年在一次次加强着自己的骨骼和肩头。“他哭了一会就不哭了,他心里突然升起一个庄严的念头:从今以后,我要好好读书……”眼泪获得释放,新的河生蜕变而出,担当和自强在少年心中崛起,由此获得第二次成长。从那一刻开始,河生把母亲、姐姐、弟弟妹妹和整个家都担在了肩头。隐秘的成长在心灵深处掀起巨澜,却没有人发现少年已经初长成。
在小说的开头,“一切还没真正长开”的河生出场的时候“靠在院墙外的一颗苦楝树下”,“眼神有些忧郁”。作者巧妙地利用苦楝树这个意象,象征少年成长的过程要经历的苦涩和历练。全文时间的设置也暗含作者的深意,在春节刚过的时候,事情开始进展。“年又跑远了”,每个人都要长一岁了,暗示了小说青春成长的特点;“散布的是失落的空气”,则为全文笼罩上了一层忧伤的氛围。退亲发生在“秋后”,秋后收获已经完成,这个忧伤的故事结束了,故事中的主人公也收获了人生的成长。
这篇小说忧伤而温暖,极易勾起成长在八九十年代兄弟姐妹众多的八零后的回忆。那个纯情而伤感的年代,永远停留在河生和姐姐这两个人物身上,让已到中年的八零后们久久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