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
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教学目标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3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2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核心知识
一、基础知识
1、红色的字注音。
淅沥()揠苗助长()猗郁()蕈菌()
涸辙()急不暇择()嵌()葱茏()
答案:xīlìyàyīxùn héxiáqiàn cōng lóng
2、形近字
┏徙(xǐ) 迁徙┏猗(yī)猗郁┏暇(xiá)闲暇┏揠(yà)揠苗助长
┣徒(tú) 徒弟┣倚(yǐ)倚靠┣遐(xiá)遐想┗偃(yǎn)偃旗息鼓┗陡(dǒu)陡峭┗绮(qǐ)绮丽┗瑕(xiá)瑕疵
3、多音字
┏(xiān)纤细┏(dù)度假┏(dī)提防┏(lèi) 劳累
纤┫度┫提┫累┫(léi)硕果累累┗(qiàn)纤夫┗(duó)度德量力┗(tí)提醒┗(lěi)罪恶累累
4、词语解释
【涸辙】课文中指的是干涸了的车辙。
涸,水干,枯竭,语出《庄子.外物》。
【急不暇择】比喻焦急的心情,等不及做仔细的选择。
【移徙】课文中指搬动、移动。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作“拔苗助长”。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偃,拔。
【淅沥】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抑郁】压抑、忧郁的心情。
【猗郁】充满生气的样子。
【烽烟】烽火台报警之烟,也指战争(借代修辞)。
5、词语辨析
“固执”和“顽固”
【辨析】两个词都可以做形容词,都有坚持、不肯改变的意思。
主要区别:“固执”指坚持已见,不肯改变。
常形容人的性格、言语、行为等,可以做动词用。
如:固执已见。
“顽固”为贬义词,程度比固执深。
①指思想保守,不愿接受新鲜事物。
如,顽固守旧。
②指在政治立场上坚持错误,不肯改变,如,顽固分子。
③不易制服或改变。
如,这种病很顽固,要根治不容易。
顽固没有动词用法。
6、文学常识
(1)陆蠡,现代优秀的_______作家,原名_______,主要作品有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
也是著名的______家,译著有_________等。
(2)1937年11月上海沦陷,文艺工作者利用特殊环境组织文学活动,文学史上称之为_________。
本文就写于这个阶段,全文的结构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思绿。
【参考答案】
⑴散文、陆圣泉、《海星》《竹刀》《囚绿记》、翻译、《鲁滨逊漂流记》。
⑵“孤岛文学”、赏绿、囚绿、放绿。
二、课文学习
背景材料介绍: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入侵租界为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
作者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
《囚绿记》就写于抗战前期(1938年)“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
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房间里,作者怀着“过于抑郁的心情”,自然对富有生命力,充满生机的绿色常春藤无比眷恋,于是作者由于恋绿,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阴暗潮湿的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来“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
但是作者慢慢地发现,这“绿友”“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而在它见不到阳光的地方,“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黄”。
从而,文章引申出更深层的意蕴:因为文章所述之事发生在芦沟桥事变后,地点是又是烽烟四逼中的旧都,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体味到,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体味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中所包含的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念,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心情。
2、句子解析:
(1)主旨句:
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
【明确】正因为长春藤的向光触发了作者的情思,作者才借它的这种执著精神来抒发自己内心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含蓄地赞美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2)重点句:
①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明确】这句通过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②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明确】点明写作的特殊背景,表现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使本文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
(3)过渡句: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
【明确】在结构上起引起下文的作用,由前文对绿的热爱过渡到下文的“囚绿”。
(4)内涵句: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明确】这句话既隐含了作者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又表达了对光明和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5)总结句:
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明确】这句话表面上写自己离开北平后还一直挂念曾被自己幽囚的绿色,极写了对绿色的思念。
其实这句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也表达了作者对胜利地无限期望。
运用问句,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1、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本文结构特点?
【明确】结构精巧,变化多端,是这篇散文的主要特点。
文章以对绿的情感为线索,按照“赏绿”“囚绿”“放绿”“思绿”来构思全文,形成了课文特有的节奏。
“赏绿”部分用大量的篇幅表达作者对绿的喜爱,为“囚绿”作铺垫。
接着用详细的语言来写“囚绿”的执著,致力于表达对绿友的爱之深、恼之切。
“放绿”部分是文章主旨所在,由前面的两部分的恣情描写,步步放纵,到这一部分文意逆转,猛然收住,就像逆水行舟,先有意识地竭尽全力,将船推至感情激流的高峰,而后突然停桨,不仅造成了文势的变化多姿,在主题的揭示上更
是发人深省。
“思绿”部分虽短,却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广阔空间,让读者去思索、去回味。
4、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明确】
(1)段落分析
本文属于状物抒情散文,至始至终贯穿了作者对“绿”的情感,通过“囚绿”这一件小事,表达了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以作者为代表的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渴望和平、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课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其中第二、三部分为课文的重点。
第一部分(1-7段):赏绿。
作者用浓墨抒写了对青藤的喜爱之情。
第二部分(8-11段):囚绿。
作者着意表现了他“囚绿”的固执和常青藤不甘被囚的执著。
第三部分(12-13 段):放绿。
作者“放绿”的目的是呼唤自由与光明,点明文章的主旨。
第四部分(14段):思绿。
含蓄表达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三、深入探究
1、写作特点简析
(1)语言含蓄优美。
生动形象,富有感染性的语言,能使读者从文字上去感受,去深深思索,领会文章的深刻含义。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本文采用了排比、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3)主旨鲜明。
本文状物抒情,以小见大,借一株小小的常春藤,来抒发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立意深远。
(4)结构严谨。
文章以“绿”字为线索,把作者的情感变化孕育其中,分成四个有机的部分:赏绿、囚绿、放绿、思绿,抒情言志浑然一体。
2、“我”与常春藤有哪些相通之处?“我”囚绿对吗?
“我”与常春藤都有一种执著的精神,都有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在这一点上我
们是相通的,从全文看来,可以说:“绿”是“我”的寄托,是“我”的灵魂,写“绿”就是在写“我”自己。
“我”的“囚绿”,表面上违背了其生长的规律,但作者以之为中心来结构全文,正是因为“囚绿”才发现它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
才发现它的执著,才能因爱而囚绿,放绿,最后达到咏物抒情的目的。
3、“我”囚绿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最后“我”又让“绿囚”恢复自由?
为了让绿色与“我”更接近、更亲密,以装饰简陋的房间,抚平“我”抑郁之心,燃起“我”对生活的希望,“我”把绿色囚住。
但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我”被青藤那顽强的抗争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精神所感染,作者仿佛看见了呼唤光明和自由的千千万万个中国人(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故珍重开释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绿囚”。
4、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的作用是什么?
文章最后一段照应前文,,表达了对“绿”的歉疚和祝福,希望常春藤永葆青春,希望象征和平的绿色能够永远存在,不再遭受蹂躏和欺凌。
本段最后一声轻轻的询问,言尽而意无穷,使读者陷入深思。
典型例题
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选文,回答问题。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
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甲)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乙)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我拿绿色来(丙)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
1、请用恰当的词填入甲、乙、丙三处。
2、文中加红词“猗郁”的反义词是_________。
(在本段中找。
)
3、第一句中的“忽然”一词不能去掉的理由是什么?
4、文段中“我”的“一种自私的念头”具体表现在哪里?
5、这段文字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6、作者为什么要将窗外的绿枝条牵进屋里囚禁起来?(用文中原句回答)
7、从表达方式看,请用双竖线将该段分为两层,并归纳段意。
【参考答案】
1、牵进伸长装饰
2、抑郁
3、“忽然”一词在于表明“我自私的念头”不是由来已久,而是在短时间的突发异想。
4、“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
5、
⑴反复。
例: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⑵比喻。
如: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6、“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
7、
第一层(从开头到“更亲密”)。
层意:叙述“我”由爱绿到“囚绿”。
第二层(从“我拿绿色来”到最后)。
层意:抒发作者爱绿极至的情感。
思考练习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白鹭》
郭沫若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专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
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
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
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着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
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942年10月31日
1、作者写的是白鹭,而又为什么提到白鹤、朱鹭和苍鹭?
2、“一种嗜好”指的是什么?
3、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红色的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这几句话照应了前文的哪句话?)
4、者通过描写白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5、作者为什么把白鹭比作“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诗”?
【参考答案】
1、通过与这几种鸟的对比以显示白鹭的大小适宜。
2、经常独立于小树绝顶,享受悠然。
3、加横线的词突出了白鹭形体很适宜的特点,与“一切都很适宜”一句相照应。
4、赞美白鹭的外在美和它所蕴含的内在美,表达作者对平凡、高洁、朴素、美好的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5、因为白鹭的外形和内心都像诗一样,形式优美,内容丰富,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将它比喻为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
阅读《春风》,回答问题。
①北京人说“春脖子短。
”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②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
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100遍……”
③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
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④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这些名句是些老窖名酒。
是色香味俱全的。
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
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
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⑤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⑥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
曾数度“春脖子”。
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
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
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
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
从关外扑过山头,_____过山梁,插山沟,______山口,呜呜大号,轰轰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⑦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
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
有天夜里,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
胳膊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⑧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
清早,着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⑨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
到喜欢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
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⑩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淡淡的阳光,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11)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1、给下列句中加红的字注音。
(1)呜呜吹号()(2)是碗口大的痛枝刮折了()
2、从“流”“灌”漫”中选择恰当的分别填入下面句子的嵌线处,使语句顺畅。
从关外扑过山头,____过山梁,插山沟,____山口,呜呜大号,轰轰呼啸,飞沙走石……
3、“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一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写出了江南春风的什么特点。
修辞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南春风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开头的写法有什么特点:它又是怎样结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⑥⑦⑧段集中笔力主要用什么方法?从哪一方面写出北国春风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háo, shé
2、依次为:漫灌
3、修辞方法:拟人比喻对偶江南春风的特点,轻柔,和悦
4、开头引用几种说法,说明北方没有真正的春天,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结尾指出江南春天令人不舒服的一面,做到了前后照应。
5、运用一连串的动词和拟声词,主要从声音(声响)方面写出北国粗犷、强劲,消冰冻、化雪霜的阳刚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