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

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教学目标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3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2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核心知识

一、基础知识

1、红色的字注音。

淅沥()揠苗助长()猗郁()蕈菌()

涸辙()急不暇择()嵌()葱茏()

答案:xīlìyàyīxùn héxiáqiàn cōng lóng

2、形近字

┏徙(xǐ) 迁徙┏猗(yī)猗郁┏暇(xiá)闲暇┏揠(yà)揠苗助长

┣徒(tú) 徒弟┣倚(yǐ)倚靠┣遐(xiá)遐想┗偃(yǎn)偃旗息鼓┗陡(dǒu)陡峭┗绮(qǐ)绮丽┗瑕(xiá)瑕疵

3、多音字

┏(xiān)纤细┏(dù)度假┏(dī)提防┏(lèi) 劳累

纤┫度┫提┫累┫(léi)硕果累累┗(qiàn)纤夫┗(duó)度德量力┗(tí)提醒┗(lěi)罪恶累累

4、词语解释

【涸辙】课文中指的是干涸了的车辙。涸,水干,枯竭,语出《庄子.外物》。

【急不暇择】比喻焦急的心情,等不及做仔细的选择。

【移徙】课文中指搬动、移动。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作“拔苗助长”。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偃,拔。

【淅沥】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抑郁】压抑、忧郁的心情。

【猗郁】充满生气的样子。

【烽烟】烽火台报警之烟,也指战争(借代修辞)。

5、词语辨析

“固执”和“顽固”

【辨析】两个词都可以做形容词,都有坚持、不肯改变的意思。

主要区别:“固执”指坚持已见,不肯改变。常形容人的性格、言语、行为等,可以做动词用。如:固执已见。

“顽固”为贬义词,程度比固执深。①指思想保守,不愿接受新鲜事物。如,顽固守旧。

②指在政治立场上坚持错误,不肯改变,如,顽固分子。③不易制服或改变。如,这种病很顽固,要根治不容易。顽固没有动词用法。

6、文学常识

(1)陆蠡,现代优秀的_______作家,原名_______,主要作品有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著名的______家,译著有_________等。

(2)1937年11月上海沦陷,文艺工作者利用特殊环境组织文学活动,文学史上称之为_________。本文就写于这个阶段,全文的结构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思绿。

【参考答案】

⑴散文、陆圣泉、《海星》《竹刀》《囚绿记》、翻译、《鲁滨逊漂流记》。

⑵“孤岛文学”、赏绿、囚绿、放绿。

二、课文学习

背景材料介绍: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入侵租界为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作者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囚绿记》就写于抗战前期(1938年)“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房间里,作者怀着“过于抑郁的心情”,自然对富有生命力,充满生机的绿色常春藤无比眷恋,于是作者由于恋绿,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阴暗潮湿的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来“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但是作者慢慢地发现,这“绿友”“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而在它见不到阳光的地方,“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黄”。从而,文章引申出更深层的意蕴:因为文章所述之事发生在芦沟桥事变后,地点是又是烽烟四逼中的旧都,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体味到,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体味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中所包含的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念,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心情。

2、句子解析:

(1)主旨句:

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

【明确】正因为长春藤的向光触发了作者的情思,作者才借它的这种执著精神来抒发自己内心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含蓄地赞美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2)重点句:

①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明确】这句通过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②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明确】点明写作的特殊背景,表现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使本文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

(3)过渡句: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

【明确】在结构上起引起下文的作用,由前文对绿的热爱过渡到下文的“囚绿”。

(4)内涵句: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明确】这句话既隐含了作者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又表达了对光明和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5)总结句:

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明确】这句话表面上写自己离开北平后还一直挂念曾被自己幽囚的绿色,极写了对绿色的思念。其实这句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也表达了作者对胜利地无限期望。运用问句,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1、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本文结构特点?

【明确】结构精巧,变化多端,是这篇散文的主要特点。文章以对绿的情感为线索,按照“赏绿”“囚绿”“放绿”“思绿”来构思全文,形成了课文特有的节奏。“赏绿”部分用大量的篇幅表达作者对绿的喜爱,为“囚绿”作铺垫。接着用详细的语言来写“囚绿”的执著,致力于表达对绿友的爱之深、恼之切。“放绿”部分是文章主旨所在,由前面的两部分的恣情描写,步步放纵,到这一部分文意逆转,猛然收住,就像逆水行舟,先有意识地竭尽全力,将船推至感情激流的高峰,而后突然停桨,不仅造成了文势的变化多姿,在主题的揭示上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