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囚绿记导学案人教版必修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囚绿记》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巩固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从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领会文中赋物以情、咏物抒情的写法,并能将这种手法在写作中加以借鉴、运用。
3、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即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紧扣文本,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探讨绿的象征意义。
2、难点:
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主动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和“绿”的象征意义,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提升。
知识衔接
陆蠡(1908—1942),原名陆考原,字圣泉,浙江天台人。
幼时有“神童”之称。
抗日烈士,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
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
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
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年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陆蠡曾与巴金、曹禺等63位作家一起,在抗议日本侵略的《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上签名,发出“我们决不屈服,决不畏惧”的呼号。
1942年4月13日,上海。
卢家湾捕房查抄文生社,劫走存书数万册。
陆蠡孤身前去据理抗辩,要追回被抢图书,为文生社讨回公道,却当即被戴上手铐。
后被押送到江湾日本宪兵司令部,因为“他是共产党”。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
——“赞成南京政府(指汪伪政权)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
陆蠡坚持爱国抗日立场,不屈不挠,被日军刑审数月后残忍杀害。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
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
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
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
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
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诚挚、朴实。
三本散文集:《海星》,于1936年8月问世;《竹刀》(曾名《溪名集》),于1938年3月出版;1940年8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
三个文集的共同特色是凝练、质朴、蕴藉而秀美。
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背景介绍:
卢沟桥事变:也称“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的开端。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中国东北后,陆续运兵入关。
到1936年,日军已包围了北平。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径自在中国驻军阵
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
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
中国守军奋起还击。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华民族八年抗日战争的序幕。
一个以宽容、和善、仁义作为道德标准的民族,开始在痛苦中学会以血还血、捍卫生命和民族的尊严。
中华全民族的空前觉醒和因此重新焕发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是中国人民坚持
8年抗战、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根本力量。
四、再识作者:
教学过程
导语
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欢的颜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的颜色。
这样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我们“求”之不得,可有人却偏偏要“囚”住它。
要想理清其中缘由,请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一、初步感知
标题“囚绿”是什么意思?这里的“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从全文看,“囚绿”是怎么一回事?
“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绿”指绿色的常春藤。
“囚绿”指“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
二、深入感知
1、本文围绕哪个字展开的?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找出答案并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动宾短语概括)
2、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变化?
寻绿(1-4)——喜悦
赏(观)绿(5-7)——欢喜(满足)
绿囚绿(8-12)——溺爱(至爱)
放绿(13)——歉疚
怀绿(14)——牵挂(惦念)
三、重点探究
1、请找出文中写常春藤的句子,分析其特点。
蓬勃、向阳、固执
①“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
说明常春藤柔弱而又固执
②窗外有什么力量使这株常春藤的细叶、卷须朝窗外生长?
阳光和自由
③“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
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朝气蓬勃
2、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喜爱呢?
(1)常春藤的特点及语句“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说明作者喜欢绿,是把绿看做是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和快乐的象征。
(2)这也暗示着另一面,作者的人生并不顺利,甚至还暗示了当时整个社会都不安定,因此作者借绿来表达希望。
(3)再有,作者说“在这古城中我市孤独而陌生”,他需要有陪伴,而象征着生命和快乐的绿枝条便成了他唯一的“朋友”,因而它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3、作者在文章中仅仅是要抒发自己对绿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吗,还是有更深层的寄寓?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本文时代背景的语句,联系作者生平(幻灯片展示),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写作时代背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绿”的象征意蕴:
1、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作者本人!
2、蒙难、渴望自由与和平的北平的人们!
3、日寇铁蹄下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
“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
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作者从绿“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感受到了民族的顽强性格,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作者也借物抒情,通过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热爱祖国、渴望民族解放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四、拓展延伸
其实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抹绿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
遗憾的是,有的没有能够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枯萎了!就以一些作家艺术家为例吧……
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
正面的有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苏轼、李白等。
结束语(生齐读):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五、课堂作业
模仿本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来写一种植物。
要求:字数200左右;寄托情意。
结束语: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不仅了解了象征借物抒情散文的写作方法,更体会到了作者那种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感受到我们民族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