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中心的课例研究
安桂清:以学为中心的课例研究
思 性实 践者 ”在教育 日常 中的缺席 体现 为: 教师 反 思 的主观性掩 盖了反 思的科学性 、教 师反 思的功利 性掩盖 了反思 的人文性 、教 师反思 的霸权性掩 盖了
在 多年 后 即使 身处低 谷 ,也 能免 于崩 溃 的力 量 。 然 而在 日常 的教育 生活 中 ,儿童 身上 的生 命 热情 正在 被抹 杀 。 以儿 童 画画 为例 ,豆 豆 以她 自己对 周 围的理解 和 感情 画画 ,是 生命 热情 在 画 画 中飞 扬 。然而 学校 教育 对画 画条 条框 框 的 “ 指 引”却 导 致儿童生命热情 的 “ 失语 ”。 (《 教 育观 察 》,2 0 1 3 年第7 期) ◎
课 后 研 讨 ”环 节 做 到 以学 论教 ; 在 “ 形 成 研 究报
告 ”环节 做 到 以学改 教 。最终 ,以学为 中心 的课 例研 究期 望嵌 入 教师 的 E l常教 学 ,成 为课 堂教 学 的未来景观 。
的创生提供持续不断的内在动力 。 (《 教育理论与实践 》,2 0 1 3 年第7 期)
撑 ;恰切把握师生间 的教学互动 ,为生成性教学美
为实 现其 价值诉 求 ,课 例研 究 的每一 环 节需 要基
于如下原则 展开: 在 “ 确立研究 主题 ”环节 做到教
学 合 一; 在 “ 规 划教 学设 计 ”环 节做 到 因学 设教 ;
在 “ 实施课 堂观察 ”环节做 到以学观教 ; 在 “ 开展
美在 教学 的 “ 预设 之外 ” ,美在 教学 的 “ 即兴 创 作 ” ,也 美在 “ 教 学机智 ”以及 教学 的 “ 情境 观 照”之 中。生成性 教学美 的创生策略为 :保持教学 目 标 “ 刚弹相济”的张力 ,给生成性教学美的创生 留有余地 ;灵活处理教学内容 ,为生成性教学美 的 创生提供多样态的鲜活素材 ;艺术性地使用教学方 法 ,为生 成性 教 学美 的创生 提供 多 样化 的手 段支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心得体会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心得体会篇一:课例研究体会课例研究心得体会通过学习我认为:课例研究就是聚焦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载体重视教师的行为跟进、理论提升、能力提高以及个体的自我反思以促进教师群体的共同成长。
它依据教师个人已有的教学经验,在此基础上关注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行为,寻找自身的差异不断改进已有的教学方式方法。
课例研究通常采用做中学的方式帮助教师学会怎样去做,达到提高教师学科专业水平的目的,引导更多教师掌握并运用这种方法改进常态教学的质量。
在这个过程中课例研究就成为了教师学习的认知支架,是教师们直面教学共同分享的平台,课例研究起到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介作用,它能够增长我们的实践智慧,使每一位参与的教师都成为有研究能力的实践者。
我也深深感受到,课例研修与我们的平常的教研活动是有区别的,平常我们往往只关心课怎么上,板书怎么设计?提哪些问题等技术问题,缺乏从理论层面上对教材、教法和学生的认知基础与风格加以分析与思考,因而就不能高屋建瓴地从整体把握教学设计。
进行课例研修可以让我们学习别人的经验和理论,丰富自己的认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课例研修是一种旨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以改进和提高教师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为首要目标。
课例研修关注的不是教育学或各学科所认定的理论问题,而是校长和教师经常遇到或亟待解决的实际教育教学问题。
这种研修活动最终不是追求理论上的产出,而在于教师实践本身的改进。
这种改进没有终结的目标,因此,这种研修通过螺旋往复的过程来追求教育实践的不断完善。
这种研修的过程是教师在行动中学习提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与反思,通过与其他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的对话与交流,不断地对自我和自我实践加深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自己。
“课例研修”的阶段:“策划与准备”阶段、“实施与反思”阶段、“梳理与提升”阶段。
“策划与准备”阶段具体任务有组建课例研修小组并分工、定主题和课例、定关键词、查找文献资料、制定课堂观察表。
高中数学教学课例《三角函数》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教学过程 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问 题驱动、探索新知,在这一方面我通过旧知识来引导学 生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技能,从中发现问题并学会怎么 解决新问题,通过学生的实践来获得新知识使他们印象 深刻。并有我讲出本节课的重点“五点作图法”实战演 练、巩固新知,学习了新知识后我们得通过实际演练,
即活动式的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相结合的方法,调动
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实现教学
任务和目标。
教学策略选
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出发点,使
择与设计 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地进行信息加工、知识意义 构建、归纳能力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适时 介入,引导、启发、组织、帮助、促进。随堂进行小组 指导,一方面参与学生的讨论,更给学生以个别辅导, 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题。通过演示法把制作 的课件、学生的作文等显示给学生看,便于学生对知识 的把握,并从中获得启迪,从而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协 作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内化而形成学习成果, 并将其在全班学生中展示,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 而激发学生的后续学习热情。 基于以上的种种,我决定设计以下的教学过程,将 教学分成以下几个层次: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 问题驱动、探索新知,3,实战演练、巩固新知,4,总 结反思、提高认识,5,任务延后、自主探究。 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中,我通过给同学展示一个 生活中见过的例子,让学生观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实际
高中数学教学课例《三角函数》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数学
教学课例名
《三角函数》
称
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为函数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教材分析 的内容:对于该内容学生半知半解,加上三角函数容易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秋天的图画》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为师生、生生交流、增大了课堂信息量,使学生在学习
中学会合作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
动口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在这节课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做到自主探究和合
作学习,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自主观看图片、讨论
交流,做到了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有较强的合作学习
氛围,很多学生都准确地捕捉到了课堂信息。
景物写下来。(板书:秋天的田野) 生:写一写,自己在秋天的田野所看到的景物。 (4)请学生来读一读自己的习作片段——《秋天
的田野》。 生:读一读,自己的习作片段——《秋天的田野》。 看图练说,是为了进一步引领学生探究观察与表达
的方法。让学生在表达时能自然联想,能发挥想象,能 融进自己的情感。看图练写,是为了让学生尽快将说的 内容转化为写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小《秋天的图画》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
组课文的一篇习作,习作围绕本组专题设计,主要内容
是写“秋天的画”。本专题四篇课文中学到的观察和表
达方法,为学生习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组安排的口
教材分析 语交际“快乐的秋天”,也为学生描写秋天做好了先说
天的果园》。
生:读一读,自己的习作片段——《秋天的果园》。
2.秋天的田野。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走到秋天的果园里看
了看,现在,让我们一起再到这里去看看,近距离地去
看一看它。(出示秋天的田野的近景图) ⑵师:秋天的田野里有些什么?谁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田野里有沉甸甸的稻谷。 生:秋天的田野里有笑红了脸的高粱。 生:秋天的田野里有雪白的棉花。 (3)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在秋天的田野里所看到的
“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是贯穿这节课的两条 主线。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方法。
诸冯学校开展课例研究 ,实现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8
开展课例研究,实现“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诸城经济开发区诸冯学校【开展课例研究的背景】诸城经济开发区诸冯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位于舜帝故里----诸冯。
东依潍河,西邻206国道,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交通便利。
学校现有32个教学班,在校生1500余人,教职工102人。
其中初中部16个教学班,752名学生,68名教师。
初中生源主要来自全区18个自然村和驻地村属企业职工家庭。
教师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现有研究生2名、本科生60名;现有潍坊市教学能手6人,诸城市特级教师2人,诸城市教学能手18人。
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师的师资水平、敬业精神在全市是一流的。
但由于学校尚未建立和形成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研究机制,严重阻碍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2014年3月我校被潍坊市教科院确定为首批课例研究实验学校,在充分调研、思考、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决定以课例研究为载体,转变教研模式,促进全体教师专业快速成长,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开展课例研究的整体思路】根据潍坊市教科院《关于课例研究的指导意见》,制定了我校“三六二”课例研究实施规划。
“三”指将三年作为一个研究周期,第一年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为实验探索阶段;第二年2015年9月至2016年7月为实验提升阶段,第三年2016年9月至2017年为实验总结表彰,培植典型,创建名校阶段。
“六”指6个学期,每个学期确定一个研究主题,第一个学期研究的方向主要研究新授课,建立配套管理制度,确定研究流程,开发各种量表,构建各科教学模式,打造高效理想课堂。
第二个学期研究方向构建各科复习课、讲评课教学模式。
第三、第四学期在前两个学期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各科在课堂教学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将问题转化为小课题,开展主题性课例研究。
第五六学期研究方向为课例研究总结提升,重点打磨典型,培养名师,创建名校。
“二”指每个学期每位教师必须举行两轮课例研究课。
分享在课例研究中创建学习共同体
在课例研究中创建“学习共同体”——兼谈沪新中学的课例研究实践摘要:沪新中学以创建青年教师学习共同体为目标开展课例研究,旨在研究中形成教师间新型的同伴关系——平等的伙伴关系和倾听为基础的对话关系。
总结一年的实践,通过更新研究主题确定方式与深度链接思考与行动,激发参与者主动学习的意愿,使研究内容更针对青年教师的个性发展需要,是后续改进的重点。
关键词:课例研究;学习共同体;合作近年来兴起的课例研究,是一种基于课堂观察——学生学习过程的教学研究,旨在聚焦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通过群体努力,互助合作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和难题,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联通教学与研究,促进课堂实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
课例研究中,从研究主题的选择、教学设计、一次上课、课后研讨、二次教学设计和教学改进及课后研讨,都离不开团队合作。
课例研究打破不同学科的界限、理论研究者与教学实践者的界限,有本学科教师间的合作、跨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以及教师与校外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
其中学校的教师同事之间、教师与研究者之间如何合作,突破权威限制和心理芥蒂,走向以倾听、对话为基础的合作,是以校为本的课例研究中急需突破的难点和课例研究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如果课例研究是个别化的行为,而非群体的一致行动,研究中缺乏真正的平等对话,课例研究多重视角的课堂观察与理解教学的优越性即无法显现,研究也随即走向空洞。
课例研究需要参与者通过共同学习、合作、共享和发展,形成团队合作关系,形成“学习共同体”,同时通过课例研究创建“学习共同体”也是课例研究取得实效的基本保障。
一、创建“学习共同体”尝试进行各种类型的学校变革是世界各国提升教育质量的通行做法。
日本佐藤学教授在《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中“提出了把21世纪的学校作为‘学习共同体’来重建的愿景、哲学与方略”。
①1、理想的学校“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中“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给学生提供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
以学为中心的课例研究
解释
当讨论的主题发生游离时,教师似乎并没有把学生拉 回主题的意思,只是“静静地听着”,放弃了对课堂的控 制。这似乎并不符合课堂讨论需要遵循的规则,比如不能 跑题。但接下来课堂的进展表明教师这一刻的“无所作为” 并非没有意义。由杰瑞开始,谈话由外部世界转向了内心 世界。学生们开始分享自己的秘密。被检讨的主题虽然开 始变得缺乏逻辑和力量,但却更具有关心性和真实性。课 堂讨论开始滑入一场真正的对话。从中我们体验到了主题 讨论与心灵对话的细微区别。虽然两者都是“在一起谈论” 的经验,但讨论的双方会产生观点的冲突乃至对立,而对 话则把彼此带入一种共享的氛围中,学会相互理解和维系 更深的联系。如果说讨论可以由教师施加控制,那么对话 则不是按谈话者任何一方的意愿而进行的,它以个体间的 亲密、脆弱和内在的约定为特征。
教师应对
学生反应
教师应对
*积极鼓励学 *小蝌蚪 这是它的 生表达自己的 为什么先 生长规律 观点。 长出后腿? 决定的。 *强调先长出 后腿、再长出 前腿、接着尾 巴变短等是小 蝌蚪的主要变 化,其他变化 也是存在的。
(三)实施课堂观察——以学观教
2、“以学观教”的工具举隅
(4)姓名牌 赞成根岸湾填海造 地
为避免传统教研 中执教者与观摩 者的彼此伤害, 教师期待从“学 生的学”透视“ 教师的教”。
结 论
以学为中心的课例研究致力于使 校本教研的主旋律从“教材的教法” 转向“教材的学习的教法”。更进一 步说,是将儿童研究与课堂教学合二 为一,恢复教师作为儿童研究者的专 业形象。
主 要 内 容
为什么?
是什么?
(一)日本的授业研究
1、步骤
第1步
第2a步
第2b步
这里添加文字
第3步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生活中的透镜》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正立的(板书: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
的像)
本节课首先进行复习,然后提出问题,根据对问题
的猜想或假设由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分组讨论,最后选
出小组代表展示本组设计的实验电路图和实验记录表
课例研究综 格,并说明自己的想法与计划安排,要求说出所选器材,
述
选择原因。培养学生根据理论知识和探究目的设计实验
片上,因为胶片上涂有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胶片曝光 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了。经过 显微定照相机的
看到一个缩小的、倒立的、清晰的像。(板书:形 成一个倒立的缩小的像)
教师: 下面我们来学习投影仪,这是在教学中常用到的, 大家翻到教师:课本 95 页,观察它的构造,想想它有 什么优点? 首先我们知道,投影仪由哪几部分组成? 它的镜头是什么镜片? 那投影仪成的像是不是和照相机一样的?好,让我 们一起来分析投影仪所成的像 由投影仪成像原理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我们再来重新理清一下投影仪的工作原理,我们投 影仪上方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来自投影片上的 光经过凸透镜后会聚在天花板上,形成像。天花板的平 面镜有什么作用呢?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得射向天花 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这就是我们投影仪的成像原 理。 现在会议室、教室用的投影仪,,通常与电脑相连, 电脑上的字或图通过投影仪被放大,原理和上面说的投
们来说就是一个神秘的小盒子,里边到底有什么?照相
机为什么能拍照?
师:好,请同学们观察照相机,并根据生活中使用 照相机的经验或收集到的资料以及阅读课文,来回答下 面的问题:
①照相机前面的镜头是什么透镜? ②为什么同样的照相机能拍出全景和不是全景的 照片? ③有时拍出的照片很白,有时拍出的很暗,这是怎 么回事? ④照相机的构造是什么样的?也就是照相机有哪 几部分组成? ⑤像片是如何得到的? 生:①照相机前面镜头是凸透镜。(板书:镜头相 当于一个凸透镜) ②想拍全景离景远点,想拍人大点离人近点。物体 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像是缩小、倒立的。现在的相机 利用光学或电子技术,把倒立的像转变成正立的,便于 观察。 ③光线强拍出的照片发白,光线弱拍出的暗。 ④照相机由镜头、机箱、调焦环、光圈、胶片等组 成。(板书:照相机由镜头、机箱、调焦环、光圈、胶 片组成) ⑤来自被摄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
什么是优秀的教学课例(课例与课例研究)
什么是优秀的教学课例(课例与课例研究)一、教学课例及其特点什么是“教学课例”,目前教育界的看法也不一致。
有学者认为,“课例”即课堂教学案例,是“案例”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教学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过程中的故事。
这就是说,“课例”即等同于“教学案例”。
也有学者认为:“与专业研究工作者不同,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一节节具体的课,他们研究的也正是这一节节具体的课,这种以一节节具体的课为对象的研究,我们称之为课例研究。
”(余文森,2003)应该说,后一种类型的教学课例,是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教研实践中,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形成的一种成果表达方式,也是校本研究的一种实践形式。
虽然有人认为这种表达方式缺乏独立价值,但由于课堂是中小学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他们的主要研究对象,完全有必要把这种“教学课例”视为一种有实践意义的研究载体,使课例研究成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手段。
“教学课例”反映的是课堂教学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它以某一具体的课为研究对象,提出对某些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和个人反思,以便对课堂教学本身进行改进、优化和提高。
通常,教学课例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围绕教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
其中,其中,“教学设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学预期);“教学实录”是解决问题的做法(教学生成);“教学反思”则描述了“教学预期”的实现程度,即问题解决的效果,也就是对教学的评价。
教学课例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了学科问题、教学法问题、认知水平问题、情感态度问题与背景问题等。
为了给教师在课例研究中的讨论与反思搭建平台,能否提出针对性强的问题,也是课例撰写成功的关键。
教学课例的各部分内容,正好对应了当前各地中小学教研活动中最常用的几种形式——“集体备课”与“说课”(共同拟定教学设计方案、说明教学意图和教学策略)、“听课”(相互观察课堂教学的过程)、“评课”(授课教师与其他教师对课的讨论与评价)。
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起点:“学生中心”意识的培养——以新加坡“课例研究”为例
能改变 。新 加坡 自 20 04年 以后 , 育: 教 向便 积极往 学 生 中心 靠拢 , 育政 策 首先 提 出以学 生 为 主 教 体的“ 少教 多学 ” 念 ④, 学 生 积 极 投 入 。 即 , 育 部 拟 定 了 “ 教 多 学 ” 指 导 原 则 “ E - 理 让 ②随 教 少 的 P T
o es 的身 份带领 l t r) h O所学 校进行 课 例研究 。本 文将 根据实 际案例进 行分 析与 总结 , 讨论 教 师如 何 通 过观察 与反 思 , 实“ 习者为 中心 ” 落 学 的课 例教学 。
二 、 献 综 述 文
( ) 一 以学 习者为 中心
在6 0年代 , 国心 理学 家布鲁 纳 JS Bue 提 出了 以“ 习者 为 中心 ” 美 . . rnr 学 的理论 。他 认 为 学 习 是一 种认 知过程 , 是学 习者 主动形成 认 知结构 的过程 。英 国教育 学家科 德 ( odr18 ) 出外语 C re,94 提 教学 必须 以学生 为 中心 , 主张外语 教 学“ 能令 学生 去适 应老 师 和教材 , 应让 教师 和教 材 去适 他 不 而 应学 生 。 98年 澳大利 亚语 言学 与应用语 言学专家 D vdN nn发 表 了专 著《 习者 为 中心 的课 18 ai ua 学
以 新 加 坡 Βιβλιοθήκη 例 研 究 ” 例 课 为林季华 , 月宝 , 胡 黄黛菁
( 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发展 与规划司 , 新加坡 )
摘
要: 以学习者为中心 的教学理念强调通过研究认知学习过程 , 学习材料和评价手段来提升
新课例研究范文(推荐九篇)
课例研究范文(推荐九篇)5课例研究范文(篇一)本次课题研讨我从一开始就充分利用教学剩余时间,认真听课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认真聆听了很多专家的精彩讲座,认真做好学习笔记,积极完成作业。
专家们精湛的教艺,先进的理念和独特的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堂成功的课必有一个气氛和谐的课堂。
师生、生生互动,学习热情高涨。
我努力将专家经验和自身所学有机结合起来,丰富自己的课堂,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现将我这阶段学习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通过这次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教学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
在培训过程当中,我收获很大,学习了专家们的先进经验和理论知识,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认真学习典型课例,开阔了自己的视野,通过学习,让我从优秀教师的课堂中领略了他们的执教标准,以及驾御课堂的能力,可以说重新让我坚定了课堂教学的信念。
教学中,教师要勇于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定势,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与帮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能力。
通过观看培训的课例,,它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重新提升了我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把握。
这次学习我抱着一种积极、乐观和向上的心态去学习,因为我认为,保持乐观的心态对每个人的学习、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无论是从教学课件还是教学思维上,我们都应该抢先一步,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大家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发展的道路,积极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以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和引领性,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和作用,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
总之,这次培训学习使我专业成长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的培训。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会给我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将认真领会到让自己学有所学,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课例研究范文(篇二)20**年度我校科研工作依据区研究中心工作目标,紧扣学校工作思路,结合*期课改的推行,立足教育教学,边研究边学习,边学习边研究,努力构建学校科研交流平台,加强过程管理,努力提升学校科研水平,促进学校发展。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例研究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例研究模式的构建与实践NO.1问题的提出学校变革的答案几乎都在课堂现场,因而学生的学习应当成为改革者关注的核心内容。
这一经验已被与PISA相关的研究结论所证实。
程介明明确提出,关注学习其实就是真正的“回归基础”,上海教育之所以取得卓越成绩的经验之一就是坚持了关注学生学习的课程改革。
然而,无论是课堂现状还是教学研究,“以学习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仍未获得广泛的共识和践行,应当说与政策诉求尚有距离。
过去十年间,作者借助承担的上海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国际视野中的课例研究”(2006—2009)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例研究的国际比较”(2011—2014)的研究基础,带领项目组先后与上海部分区县合作,积极推进以学习为中心的课例研究实践,在课堂转型和教学研究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例研究模式即是在改变上述状况的过程中形成的,同时也是在发现以下问题后整体设计的。
1. 为学而教的课堂转型遭遇教师对学生学习缺乏了解的瓶颈“以学习为中心组织教学”,即“为学而教”是基础教育发展战略转型的重要决策,同时也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教学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但长期以来由于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侧重于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习关注不够,教师并未积累起充分的有关学生学习的知识,教师对学生学习缺乏了解这一事实造成其无法践行为学而教,课堂转型因而面临瓶颈问题。
2. 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研究忽视对学生学习的考察由于以往教学成功的基础往往被归结为教师熟练的教学技能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而淡忘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向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中小学的教研活动由此形成单看“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的局面。
事实上,教学是否成功或教师“教的怎样”只能从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学习实况出发加以考察。
为此,探索“以学习为中心的课例研究”,实现教学研究重心的转移成为课堂转型的必然要求。
3. 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学生的学习亟需方法论层面的支撑为学而教的课堂转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转移期待教师掌握研究学生学习的方法,积累有关学生学习的知识。
通过课例研究实现课堂转型
通过课例研究实现课堂转型作者:***来源:《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20年第02期编者按随着最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为了践行“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必须进行转型。
这是当今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学校改革的核心。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怒江州民族中学从2019年开始积极探索实现课堂转型的基本路径,现已形成通过课例研究实现课堂转型的校本教研模式。
本专题将推出该学校的三篇研究成果,让大家从理论认识到学科实践层面共同聚焦课堂转型的路径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这是新时代的教育思想,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迈上了新的台阶。
当前,随着最新一轮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和颁布,为了践行“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務,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必将进行根本性的转变,即所谓的课堂转型。
这是当今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学校改革的核心。
那么,课堂转型的主旨是什么?如何做才能有效地实现课堂转型呢?一、课堂转型的主旨、方向及途径21世纪的社会处于急剧变革之中,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新时代的人才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更需要拥有“在特定的情境中,能够运用包括知识、技能与态度在内的心理的、社会的资源,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称为“21世纪型能力”,又叫“关键能力”“核心素养”“通用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迫使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变革,同时学校的课程和课堂教育教学的范式也要进行相应的转变。
于是,一段时期以来,众多国家都在致力于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虽然各个国家所界定的核心素养模型不尽相同,但都会表现出同样的基本内涵,要求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教育功能必须从传统的“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而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必须从“被动学习”走向“能动学习”。
以学习为中心,打造贴合教学实际的教案
教案是一门教学设计的艺术。
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是教学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以学习为中心,打造贴合教学实际的教案是非常重要的。
一、学生为主体,理解为核心教师应该将学生作为教育过程的主体,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自由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灵活演绎、理解、运用知识。
通过教学,走出板书、PPT等老式的知识传授方式,把学生的思考放在教育过程中,让他们在丰富的环境中自由地思考问题,提高自主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策略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不同,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习目标应该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
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兴趣、学习困难和学习目标,使用不同的教学语言,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环节,精心挑选合适的教学材料和教具,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依赖于老师的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但是,在现代教育中,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用。
现代教育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赋予学生以自由探究的学习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思考和实践,让学生更好地通过锻炼和交流提高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要求。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现代社会追求创新发展、追求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通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课堂氛围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从而让他们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
五、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能够提供不同的教育效果,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根据学科、目标等因素,开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供更多元化和更适应当代教育的教育效果。
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及课例研究
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及课例研究一、本文概述《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及课例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讨和剖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构建和实施有效的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并通过具体的课例研究,展示这些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效果。
本文首先对学习型课堂的内涵与特点进行界定,明确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与联系。
接着,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种适合的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并详细阐述这些模式的构建原则、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
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具体的课例研究,分析这些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包括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课堂互动等方面,从而验证这些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本文旨在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二、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构建的。
这一模式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确认:在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扮演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
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环境是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创设一个开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其中自由表达、交流合作、探索创新。
同时,学习环境还应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样的学习方式,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风格。
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任务是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的核心。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学习任务。
这些任务应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学习过程的引导:在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同时,教师还应通过有效的引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
以学为中心的课例研究
以学为中心的课例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以学为中心的课例研究,通过深入分析课例研究的重要性、方法和实践案例,揭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独特价值和深远影响。
文章首先将对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界定,阐述其核心理念和特点。
接着,将介绍课例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方法,包括研究的设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通过具体实践案例,展示以学为中心的课例研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推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促进者和协作者。
在这种理念下,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都以学生为中心,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和发展潜力。
因此,教学活动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路径,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项目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能够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评价与反馈。
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自身的不足和优势。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倡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等,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师也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进行改进和提升。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一种以学生为本、注重个体差异、强调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重视评价与反馈的教学理念。
课例研究的概念、特征与实施步骤
课例研究的概念、特征与实施步骤课例研究的概念、特征与实施步骤青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王松摘要:课例研究起源于日本,是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主导通过集体合作确立主题、设计教案、上课和观课、评价与反思以及分享成果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循环过程,其本质是一种行动研究。
其主要特征包括研究性、合作性、情境性和间接性。
课例研究的步骤主要包括确立主题、设计教案、上课和观课、评价和反思、分享成果等至少五个步骤。
关键词: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概念;课例研究特征;课例研究步骤课例研究起源于日本的授业研究(jugyokenkyn或じゅぎょけんきゅう),最早可追溯到明治时期[1],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Jugyokenkyn由两个词组成:一个是jugyo,意思是“课”;另一个是kenkyn,意思是“研究”。
“授业研究”在国际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始于1995年和1999年的TIMSS(第三次数学与科学课程国际研究)[2],斯蒂格勒和黑波特(Stigler&Hiebert)对比了日本、美国和德国的课堂教学录像之后,认为日本教师在教学上的成功与日本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相关,即课例研究(Lesson Study)。
[3]随后,斯蒂格勒和黑波特对课例研究进一步展开了研究,并于1999年出版了二人的著作《教学的差距》。
至此,课例研究才引起人们对的普遍兴趣。
[4]图1 “课例研究”检索论文的时间分布笔者以“课例研究”为主题词对中国期刊网上的论文进行了统计。
截止到2021年5月共搜集到149篇标题中包括“课例研究”的论文,其中146篇为期刊论文和3篇为硕士学位论文。
如图1所示,国内自2002年起,标题中包含“课例研究”一词的论文数量逐年呈稳步递增的趋势,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课例研究正逐渐得到更广泛的关注。
在文献阅读和整理中笔者发现国内外对课例研究的概念、特征以及步骤等缺乏统一的定义,这种众说纷纭的局面导致许多研究者和教师难以与其他概念相区别,难以实践操作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学为中心的课例研究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逐渐受到重视。
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是一种将学生的需求、兴趣和特点作为教学的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的教育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更多的是起到指导和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而不再是单纯地传递知识。
课例研究是以学为中心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分析和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案例,总结和分享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课例研究的意义
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课例研究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通过分析课例,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这有助于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能力。
其次,课例研究可以帮助教师从“教”向“学”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个体差异。
而可以帮助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课例研究还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如何进行课例研究
1. 选择适当的课例
在进行课例研究时,首先需要选择适当的课例。
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教学案例,如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案例、学生学习成果显著的案例等。
同时,还可以选择一些存在问题或挑战的教学案例,以便进行分析和改进。
2. 观察和记录课堂情况
在进行课例研究时,教师需要认真观察和记录课堂情况。
可以
记录学生的表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效果,以及课堂中的互动和氛围。
通过这样的记录,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为后续的分析提供素材。
3. 分析和总结课例
在观察和记录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对课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如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方法的适应性以及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等。
通过分析和总结,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4. 分享和反思课例
最后,教师可以将课例分享给其他教师,并进行反思。
可以组织教研活动、座谈会等形式,让教师们共同学习和分享,互相借鉴和启发。
同时,教师还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例研究的效果
通过,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
首先,课例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通过分析和总结案例,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课例研究可以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教师通过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课例研究还可以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
通过分享和交流课例,可以激发教师们的创新思维,推动教育教学向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研究方法。
通过课例研究,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例研究这一方法,推动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落地和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人才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是一种有益的教育研究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然而,在实施课例研究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教师在选择和设计课例时可能存在偏见,导致结果的局限性。
其次,课例研究过程中缺乏定量数据的支持,难以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估。
此外,课例研究缺乏全面的评估框架和标准,难以进行有效的总结和推广。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首先,教师应该保持客观和开放的态度,多角度考虑课例的选择和设计,尽量避免主观偏见。
其次,可以引入定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为课例研究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最后,可以建立完善的评估框架和标准,系统地进行课例研究的总结和推广。
通过这些改进措施,可以进一步提升的效果和价值,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