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的特征:以日本为例

合集下载

日本教学设计

日本教学设计

日本教学设计在当今全球化的教育背景下,了解和研究不同国家的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日本作为一个教育水平较高的国家,其教学设计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值得借鉴之处。

日本的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课程目标的设定上,不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以数学课程为例,除了基本的数学运算和公式,更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日本的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科技发展。

比如,在物理学科中,会引入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应用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同时,日本的教材还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将传统文化中的元素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方法方面,日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课堂上,教师更多地扮演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化学实验课上,学生们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共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在实践中掌握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教学评价也是日本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评价方式多元化,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考试、实践项目等多个方面。

不仅注重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更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

通过这种全面、客观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日本的教学设计还非常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被广泛使用,如电子白板、在线课程、教学软件等。

这些技术的运用丰富了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网络学习平台的搭建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他们可以在课后自主学习、交流互动。

课例研究的概念、特征与实施步骤

课例研究的概念、特征与实施步骤

当前位置:首页>>课程教材研究所>>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研讨会论文集课例研究的概念、特征与实施步骤青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王松摘要:课例研究起源于日本,是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主导通过集体合作确立主题、设计教案、上课和观课、评价与反思以及分享成果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循环过程,其本质是一种行动研究。

其主要特征包括研究性、合作性、情境性和间接性。

课例研究的步骤主要包括确立主题、设计教案、上课和观课、评价和反思、分享成果等至少五个步骤。

关键词: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概念;课例研究特征;课例研究步骤课例研究起源于日本的授业研究(jugyokenkyn或じゅぎょけんきゅう),最早可追溯到明治时期[1],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Jugyokenkyn由两个词组成:一个是jugyo,意思是“课”;另一个是kenkyn,意思是“研究”。

“授业研究”在国际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始于1995年和1999年的TIMSS(第三次数学与科学课程国际研究)[2],斯蒂格勒和黑波特(Stigler& Hiebert)对比了日本、美国和德国的课堂教学录像之后,认为日本教师在教学上的成功与日本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相关,即课例研究(Lesson Study)。

[3]随后,斯蒂格勒和黑波特对课例研究进一步展开了研究,并于1999年出版了二人的著作《教学的差距》。

至此,课例研究才引起人们对的普遍兴趣。

[4]图1“课例研究”检索论文的时间分布笔者以“课例研究”为主题词对中国期刊网上的论文进行了统计。

截止到2010年5月共搜集到149篇标题中包括“课例研究”的论文,其中146篇为期刊论文和3篇为硕士学位论文。

如图1所示,国内自2002年起,标题中包含“课例研究”一词的论文数量逐年呈稳步递增的趋势,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课例研究正逐渐得到更广泛的关注。

在文献阅读和整理中笔者发现国内外对课例研究的概念、特征以及步骤等缺乏统一的定义,这种众说纷纭的局面导致许多研究者和教师难以与其他概念相区别,难以实践操作等问题。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日本》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日本》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教学目标
3、知道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4、归纳日本的交通特点;
5、大致说明日本在与其他世界国家之间的经济贸
易、文化方面的联系。
在学习本课中,大部分同学还是拥有较高的学习积
极性,通过一段时间的地理学习也已经能基本形成了地 学生学习能
理学习的模式,主要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经济 力分析
发展、城市和人口等方面进行分析,只是还有部分同学
依旧对地理的学习中看图识图还不。
教学策略选
本课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让同学们自主探索问题
择与设计 的答案,通过小组合作,互相帮助,最终找到答案的同
时达到对本课知识有大概的了解,这也体现了学生学习 的主导作用
(一)导入 图片展示富士山、樱花、丰田汽车、本田汽车及动 漫图片,引导提问:这些图片让你联想到哪个国家? (二)图片出示亚洲政区图 1、日本位于太平洋什么部位?亚洲什么部位? (太平洋西北部、亚洲东部) 2、你能用经纬线说出日本的位置吗? (30N--46N;130E--150E) 3、结合课本书 69 页活动,找出日本的主要岛屿、 濒临的海洋及隔海相望的国家 教学过程 (主要国家:北海道岛、本州岛、四国岛、九州岛 濒临的海洋:日本海、太平洋隔海相望的国家:俄罗斯、 中国、朝鲜、韩国) 4、日本的领土面积是多少?海岸线有多长? (面积 37.8 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约 3 万千米) 教师补充:日本的领土面积只相当于我国云南省, 但是海岸线却是远远的大于我国(1.8 万千米),思考: 为什么日本的海岸线长? (日本是一个群岛国家,海岸线曲折,所以海岸线 长)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日本》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地理
教学课例名
《日本》

本课主要学习内容主要是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

浅析日本基础教育阶段的课例研究

浅析日本基础教育阶段的课例研究

浅析日本基础教育阶段的课例研究《浅析日本基础教育阶段的课例研究》一、日本教育体系特点日本是一个蜚声世界的发达国家,凭借着良好的发展战略,不断创新和物质发展,使整个日本的社会充满活力。

而其中的教育体系,也为世界各国所瞩目。

很多学者研究地证明,日本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教育体系存在明显区别,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

日本教育体系主要分成三个阶段,即小学、中学和高中。

日本小学教育一般从6岁到12岁,是教育阶段最重要的时期,此时和后期的学科及才艺培养等都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日本小学还会定期调整课程,引入先进的科学方法,加强各种活动的阴影训练,发挥小学阶段的教育作用。

二、课例研究的价值日本基础教育阶段的课例研究在逐步完善中连续具有重要发展意义,是实践唤醒学习热忱的重要对象。

对基础教育阶段的课例研究包括课例的教育理论、教育管理,以及教育目的的实践研究,其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是分不开的。

课例研究确立了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实施和学习成果的评估模式,它是完善基础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日本在基础教育阶段取得持久成功的重要因素。

对于未来发展和研究课例研究,日本可以在国际上扮演更大的改革性贡献角色,促使基础教育领域更深入地融合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和学科思想,形成更加综合的教育思想。

三、日本小学课例组成及内容日本小学课例主要由英语、社会与历史、科学、数学、信息学科、艺术、体育等组成。

日本小学英语课程设置也比较丰富,不仅包括传统的英语语言,而且结合生活场景,注重综合性活动,用更多的情境教学课例,越来越强调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社会与历史是日本小学教育基本任务中的五大任务之一,它强调从焦点事件、话题和历史知识的建构来实现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思维训练。

科学课程重点落实了“以调查任务实现学习质量的提高”、“结合社会现状进行跨学科教学”等,注重发挥实践性教学的作用,采用“课堂内要求,实验室外认知”的教学模式及实践技巧,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拓展知识框架。

日本教育教学实践总结(3篇)

日本教育教学实践总结(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对日本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旨在借鉴日本教育的成功经验,提升我国教育教学质量。

本文通过对日本教育教学实践的总结,分析其特点和优势,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二、日本教育教学实践特点1. 注重基础教育日本教育体系强调基础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

从小学到高中,日本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 强调实践教育日本教育注重实践教育,通过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重视教师培养日本教育重视教师培养,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

此外,日本教师还要接受定期培训和考核,以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4. 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日本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潜能。

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活动,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5. 强调终身学习日本教育强调终身学习,鼓励学生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在日本,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得到了广泛重视,为国民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三、日本教育教学实践优势1.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日本教育教学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 促进教育公平日本教育体系较为完善,为所有学生提供了平等的教育机会。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学生都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3.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日本教育教学实践注重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建设,使得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4. 培养优秀人才日本教育教学实践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1. 加强基础教育我国应借鉴日本经验,加强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2. 注重实践教育我国应重视实践教育,通过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日本课例研究的特征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日本课例研究的特征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日本课例研究的特征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杨帆;夏惠贤
【期刊名称】《外国中小学教育》
【年(卷),期】2008(000)012
【摘要】日本基础教育阶段的课例研究是日本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方式.课例研究之所以能迎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受到教师的青睐,首先在于其本身固有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这种校本研修制度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此外,外部条件的有力支持也是课例研究成功实施的有力保障.
【总页数】4页(P31-34)
【作者】杨帆;夏惠贤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234;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2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课例研究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J], 吴艳;冯刚
2.课例研究视角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 [J], 马凯;贾星蕊
3.课例研究视角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 [J], 马凯;贾星蕊
4.从几何课例研修活动看中式课例研究的特征
——由ICME-14平面几何课例主题特色展示引发的思考 [J], 杨玉东
5.课例研究的作用、特征和必要条件:来自日本和美国的启示 [J], 胡庆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课例研究及启示

日本课例研究及启示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课例研究是一种有组织的合作教 学,与“从教中学”的思想紧密相连,它 产生于日本,在日本中小学有着悠久的 历史。简单地说,课例研究就是计划、观 察、反思和修订课的过程。
也有人把课例研究作为教师专业 发展的一种形式。Lewis 这样定义课例 研究:教师共同计划、共同观察和讨论 的课,课例研究是教学提高过程的核 心。Lewis 指出,课例研究就是教师在教 室中和学生一起完成的课,它有以下五 个基本特点:(1) 研究课需要其他教师 参与观察。(2)研究课是需要合作、长期 计划的课。(3)研究课要把生活带到课 堂中,要有宏观而长远的教育目标。(4) 研究课是一种被记录的课。(5)研究课 是一种需要讨论的课。
文件的传播或通过某一教学行为的变 化来快速提高教学,这是极不现实的方 式。
教学是一种文化行为,是一种“群 体性的行为”,是某一群人因地域、民 族、职业等原因而形成的一种只为这一 群人所共有共享的行为方式,具有稳定 性、不易改变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 两个方面:
第一,教学行为具有系统性。教学 系统是由各种相互影响和相互加强的 元素组成,并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 这个系统中,所有的特征都互相加强, 如果一个特征改变了,这个系统就会立 刻“修复这一损坏处”使之像以前那样 正常运作。这就意味着想要通过改变单 个元素或特征来改变教学是不可能 的。
三、课例研究移植过程中出 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课例研究移植到美国等一些国家 后,在实施中发生了变异,并没有产生 预期的效果,这使得很多期望通过引进 课例研究来改变教学的国家对此产生 了质疑。为什么日本通过课例研究提高 了教学,而移植到其他国家后会产生变 异或效果不明显,抑或使教学发生倒退 呢?究其原因,是他们忽视了教学是一 种文化行为,他们期望通过著作和改革

日本教学设计

日本教学设计

日本教学设计在全球范围内,日本教育一直备受关注。

日本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本文将探讨日本教学设计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如何将其中的一些理念融入到其他教育系统中。

一、综合学习日本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综合学习。

综合学习强调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在一起,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日本的学校通常会将学科知识组织成主题单元,学生在这些单元中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和项目实践来学习各项知识。

例如,在一个关于环保的主题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到环境科学、社会学和科技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同时还要进行团队合作和实地考察等活动。

二、尊重个体差异日本教学设计重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例如,学校通常会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以满足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的需求。

此外,日本的学校还鼓励学生参与各种俱乐部活动和社会实践,以培养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特长。

三、培养创造力日本教学设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学校通常会提供一系列的学习机会,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和探索来培养创造力。

例如,学生可能会在课堂上进行各种实验和实践活动,或者参与科技竞赛和艺术创作。

此外,日本的学校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强调社交技能与其他许多国家的教育系统相比,日本教学设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和合作精神。

学校通常会进行团队合作和小组讨论等活动,以帮助学生学会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此外,学校还会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和沟通能力,在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注重终身学习日本教学设计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他们终身学习的习惯。

此外,学校还会给学生提供各种资源和机会,以帮助他们持续学习和发展。

例如,学校通常会组织各种研讨会和讲座,邀请专业人士和业界人士与学生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日本幼儿园教师教案设计

日本幼儿园教师教案设计

日本幼儿园教师教案设计一、引言教案设计是幼儿园教师教学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个合理、科学、创新的教案设计能够有效引导幼儿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日本幼儿园教师的角度出发,探讨日本幼儿园教师教案设计的特点和方法。

二、日本幼儿园教师教案设计的特点1.注重情感教育:日本幼儿园教育强调培养孩子们的情感素质,因此教案设计往往注重培养幼儿的情感体验、情感表达和情感交流能力。

2.强调综合素养:日本幼儿园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养,教案设计往往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旨在培养幼儿的多元智能和综合能力。

3.以游戏为主导:日本幼儿园采用游戏化教学的方法,教案设计中注重设计富有趣味和互动性的游戏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4.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日本幼儿园教师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教案设计中强调鼓励幼儿主动探索、自我发现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日本幼儿园教师教案设计的方法1.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教案设计的第一步是明确学习目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需求确定合适的目标。

2.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材:根据学习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包括游戏、故事、音乐、手工等多种教学资源。

3.设计富有趣味的活动:教案设计中应设计富有趣味和互动性的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引导幼儿自主学习:教案设计中应引导幼儿主动探索、自我发现和自我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5.注重评价和反馈:教案设计中应注重对幼儿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四、结论日本幼儿园教师教案设计注重情感教育、综合素养培养、游戏化教学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案设计应设定明确学习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材,设计富有趣味的活动,并注重评价和反馈。

通过合理的教案设计,日本幼儿园教师能够有效引导幼儿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更全面发展的幼儿。

以上即是关于日本幼儿园教师教案设计的一些特点和方法的介绍,希望能对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教案设计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日本中小学课例研究的特点及启示

日本中小学课例研究的特点及启示

日本中小学课例研究的特点及启示作者:杨晓刘德华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xx 年05 期:G629 文献标志码:A :1674-5884(xx)02-0039-03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日本课例研究已成为其中小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在此过程中“课例已经成为联结教育理论与教学行为、研究者和教师的桥梁,成为教育研究走向课堂生活的重要标志” [1] 。

在日本,几乎所有中小学教师都有机会将其教学创新思想体现在教学计划中,并借助课例研究的机会,将教学创新设计付诸课堂教学实践,然后在课后的研讨会议中讨论所获得的信息,最后将得到的启示应用到往后的课程中,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 * ,可以攻玉”,本文试图通过阐述基于PDCAf环理论的日本课例研究的特点,以期为我国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1 日本课例研究中的四个基本环节日本的课例研究作为校本教师培训项目,包括四个基本环节:中小学教师一起制定和撰写教案;实施教案;通过课后的研讨会议讨论课堂中反映的情况;最后将获得的结论应用到日常的课程中。

即“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行动(Action) ”的基本环节。

在“计划阶段” ,相关老师根据课程的结构制定和撰写一个教案。

课前,老师们就实施课的细节开展一个研讨会议。

最大程度的根据目标来完善草案,从而使课的目的、方法和结构更为清晰。

在该阶段,教师通过讨论草案,模拟真实的课堂,及时地发现需要改善的地方和可能遇到的困难。

在“实施阶段”,通过课堂的具体情景来更真实地研究儿童在课堂上学习知识的情况。

通常采用以下方式来观察儿童:录制课堂视频、文本记录和观察试样儿童。

同时采用量化的观察和质性描述的方法,从而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真实状况。

在“检查阶段” 即课后研讨会议阶段,通过文本、视频所收集到的数据来检查孩子的学习过程并验证课例的目的、方法以及结构是否合理。

课后的研讨会议给与了教师很好的寻找解决方案或进一步提升教师技能和课程质量的平台。

谈谈日本的课例研究

谈谈日本的课例研究

谈谈日本的课例研究——兼与我国的备课组比较课例研究(Lesson Study)起源于日本,目前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已推广到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课例研究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引起广泛重视,是因为它直接针对和解决有关教学改进的三个难题:促进教师知识的迁移,即把教师从各种渠道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现成教师的学习型组织,即本来是教师个人化的课堂教学,经由课例研究变成了大家共同关注和协同改进的专业实践;擦亮教师观察学生的眼睛,并由此培养教师基于学生反馈而改进课堂教学的情怀。

过去15年里,日本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改革,已推进到近5000所学校(小学、初中、高中),为了实现回归“学校是人们共同学习和成长的场所的本真的教育愿景”,佐藤学教授明确提出,以“公共性”、“民主主义”与“卓越性”三个基本原理而构成的哲学。

“公共性”原理要求向他人开放,是宽于待人的精神与尊重多样性的精神。

“民主主义”原理要求学生、教师、校长、家长结成对等的关系,每一个人都成为学校的主人公,实现个人的权力承担个人的责任与义务。

“卓越性”原理则要求追求完美,教师要撑起三面旗帜:①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尊严②尊重教材的发展性③尊重自己的教育哲学。

以基于课堂事实的课例研究构建起教师的“同僚性”,促成以“学生参与”为主的家校关系重建,构建起“学习共同体”的活动系统。

课例研究一般由“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会议”三个环节组成,可以循环反复,不断研究改进。

在每个环节,关注的重点各有不同。

课例研究使得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室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室,取代那种教师给学生提供知识的自上而下的教育过程,参与课例研究的教师把教育看成是一种提供给学生表达他们需要和困难的机会。

这样,教师就会变得更关心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在教室是如何表现的,而不是一味地测验学生的学习状况。

尽管课例研究很耗时间,但它可以让教师清楚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并且获得改进教学技能的重要信息,还可以促使他们对一些关键的问题以一种有深远意义的方式深入思考。

日本的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实践研究

日本的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实践研究

日本的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实践研究
日本初中数学课程的实践研究将关注新技术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

研究的目的是考察新技术如何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从而提升初
中学生在数学课上的表现。

通过充分利用当今技术手段,如VR/AR/AI等,改善日本初中数学
课程的教学方法及内容,以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

具体来说,该
研究将通过网络技术和相关软件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测评。

其次,将使用技术手段进行交互式课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
的理解,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效果。

此外,还将采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及
学习技能,以便量身定制学习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通过对学
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挖掘出学生学习问题,并根据情况实施针对性解决方案,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本研究将深入研究当下最新的技术手段,如VR/AR/AI,以
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综合运用到日本初中数学课程中,为学生
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也能培养学生的学
习习惯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更高效的教育效果。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日本》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日本》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分组活动:日本有很多火山,火山能给人类带来灾 难,但是,在火山非活动期间,火山能为人类造福吗? (学生讨论基础上教师加以总结:火山爆发后沉降下来 的火山灰是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火山在非活 动期间,可以开辟为旅游地和地学科研基地。通过这一 讨论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地理环境问题的能力)
启迪思考:日本传统的民居,多是用质地较轻的建 筑材料建筑的,这种建筑在防灾上有什么好处?(可以 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
学生交流:防御地震的方法有很多,同学们收集到 的防灾方法有哪些呢?让大家一起来交流吧!(学生活 动略)
板书:大洲位置——亚洲东部
3.纬度位置
观察日本的纬度范围,判断日本大部分在什么温度
带?(北温带)
引导分析:让学生讨论:日本的领土组成有何特
点?领土主体部分在哪儿?(学生回答:日本是个群岛
国,主体部分主要为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国四大岛,
其中本州岛最大) 教师小结:日本是一个典型的群岛国家,国土由北
781 年有文字记录以来共喷发了 18 次。1707 年为距今 最近的一次喷发,现在仍有喷气现象。[来源:学_科_ 网]
日本地震频繁,有“地震国”之称。近百年来,5 级以上地震发生 100 余次。强烈地震约每 3 年 1 次,有 感地震平均每天有 4 次。地震主要分布在日本列岛的太 平洋沿岸。1923 年 9 月发生的关东大地震、东京大地 震,东京房屋毁坏了 73%,横滨达 96%,死亡人数达 15 万。
特点。
2.知道日本的首都——东京,知道日本发达的经济
教学目标 特点:以加工贸易型为主的经济结构,以及发展特点:
进行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与销售基地,知道日本工
业区沿海分布的特点。
3.了解日本的人口和民族构成,以及东西方兼容的

日本课例

日本课例
2.出示有关日本饮食、服饰、诗歌绘画、宗教、建筑方面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有关知识,分析日本文化特点,并与东西方文化对比,既开阔学生视野,又激发学习兴趣。
3.游戏:分组比比看谁知道日本之最最多。教师在学生说完加以补充总结
(日本最大平原——关东平原,日本最高峰——富士山,日本人最喜欢的食品——寿司、生鱼片,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美国,日本最大岛——本州,日本最大渔场——北海渔场,日本最大湖——琵琶湖,日本是填海造陆最多的国家,日本是地下街最多的国家,日本是森林覆盖最高的国家之一,日本是人均寿命最高的国家之一,日本是最大的汽车输出国,日本的东京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卢舍那佛坐像是世界最大的金铜佛像),并对说的好的组给予物质奖励。
2、日本领土由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个大岛及其附近_____个岛屿组成,其中最大岛屿是_______,纬度最低的岛屿是________
3、日本居民主要是_____族,通用_____语。
4、算一算中国和日本的人口密度
比较日本与中国的人口、面积、人口密度,你有什么发现______________。
(1)我是日本化工企业的老总,企业效益不错,但环境污染严重,我将怎随便砍树,但生产和生活需要大量木材,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我们日本人很喜欢吃鱼片,不仅本国需要量大,而且出口海外,但我们海域有限,怎么才能打到更多的鱼?
(4)我是本田公司总裁,现在汽车原材料上涨厉害,我们公司怎么办?
课题:日本
科目:地理
教学对象:初一年级
课时:3
提供者:郑倩媛
单位:秦皇岛市第十八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是我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一章的第一节,教材设计能使学生比较充分地了解日本这一东亚岛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点。人教版教材编写由“大洲-国家”组成,层层递进。“日本”这节内容,是初中世界地理部分中第一次单独讲授一个国家的教材。因此,这一节教材具有国家地理起始课的功能,应起到说明国家地理学习目的和方法的作用。日本是东亚乃至世界的一个经济大国,与我国经济贸易联系密切。由于种种关系,学生对于日本较为熟悉也兴趣较大,对日本有很强的认识愿望。学习这一节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节教材另设阅读、图表、活动等,在说明日本地形和组成,经济发展方式,扩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日本文化,经济状况等方面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开阔了视野,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日本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特征分析

日本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特征分析

日本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特征分析日本初中数学课题的学习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一、针对每一课题的定义、概念、规则、解法等基本知识要求扎实。

对于每一节课题的概念、规则、解法,要有足够的针对性,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地理解课题,准确地解答。

二、练习精细、细致入微。

掌握初中数学课题要经过大量的习题及练习,以提高解题能力。

在每一节课题上,要细致入微,不断练习、检验、积累,巩固概念,提高解题的速度及准确性。

三、拓宽视野,开拓思维,课题学习就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知识,发现新的知识,开拓思维,化难为易,拓宽视野,去解决问题和获得新的知识。

四、积极参加课堂练习。

及时跟上老师上课讲解,积极参与到课堂练习中去,不搞单独学习而忽视课堂,能让自己快速学习、掌握,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五、结合实际应用,加强实际运用。

初中数学课题与实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把课题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使课题更加具有实际意义,并且能更好的融会贯通。

日本数学教育的特色——课例研究与运用问题解决教数学

日本数学教育的特色——课例研究与运用问题解决教数学

第24卷第2期(2019)Vol.24No.2(2019)图1日本课例研究流程示意图收稿日期:2018-07-10作者简介:梁丽芳(1995—),女,甘肃定西人,数学学院2016级本科生.*通讯作者,E-mail :maoyaozhong@.日本数学教育的特色———课例研究与运用问题解决教数学梁丽芳,毛耀忠*(兰州城市学院数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日本的课例研究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然而仍有不少人对日本课例研究的某些方面存在误读与忽视.多数人一般关注日本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对日本数学课例与运用问题解决教数学的特色视而不见.探讨日本数学课例研究与运用问题解决教数学的关系,可为我国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参考.关键词:日本数学教育;课例研究;运用问题解决教数学;任务设计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19)02-068-03课例研究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样态,但日本的课例研究无疑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日本的课例研究前后跨越了一个多世纪,对于日本的教师,开展课例研究就像呼吸空气一样自然.日本的课例研究在全世界广为人知,主要归功于《教学鸿沟》(《The Teaching Gap 》)这本书的出版.该书主要报道了1999年国际数学与科学教学趋势(The Trends in Interna ⁃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简称TIMSS )录像带研究的发现,该书中介绍的日本课例研究引起了全世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自此以后,许多数学教育研究者和教师加入到课例研究的大军当中,大量有关课例研究的专著与论文相继问世.然而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对日本课例研究的某些方面存在误读与忽视.比如通过观看TIMSS 录像带可以发现,日本的数学课例具有运用问题解决教数学的特征,但很多人却更加关注日本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对日本数学课例运用问题解决教数学的特色视而不见.事实上,课例研究与运用问题解决教数学是日本数学教育的两翼,彼此之间相互渗透,缺一不可.1日本课例研究的流程日本课例研究的流程主要分为五步,见图1.(1)目标设定:教师首先考虑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远期目标,找到近期与远期目标的差距,据此决定课例研究的主题;(2)课例计划:教师们根据设定的目标合作开发课例,生成课例计划,主要包括具体的研究主题、内容目标、教学内容与前后内容的联系、教学方法的选取理由、学生可能的思考方式、数据收集的细节等;(3)课例观摩:整个课例研究团队分工协作,对课堂教学过程开展观察与数据收集;(4)课后讨论:在课后的研讨会上,观察者分享课例观察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指出在学生学习、学科内容、课例设计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5)反思:在反思阶段,不单是授课教师,整个研究团队的成员都会收获在本轮课例研究中的进步与启示,并形成课例研究报告,该报告涵盖初始的课例68第24卷第2期(2019)Vol.24No.2(2019)计划、学生的反馈数据、反思等方面的详细信息[1].第三和第四两步在日本课例研究中是最可见的部分,因此也是最能引起国际数学教育界关注的方面.但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人在关注课例观摩与课后讨论的同时却存在着对日本课例研究的误解,即把“课例观摩+课后讨论”理解为课例研究的全部.事实上,课例研究的五个步骤彼此紧密相关,相互支撑,构成了一个循环圈.目标设定与课例计划是课例研究的基础,为课例观摩与课后讨论的成功实施提供保障.而反思则是基于前面四个阶段,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2运用问题解决教数学的结构问题解决作为重要的数学教育目标,其内涵也随着文化与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同样,二战后的日本数学教育界对于问题解决的理解也在变化: (1)1945年-1954年,问题解决主要体现为解决生活经验类的任务;(2)1955年-1964年,问题解决基本等同于解数学文字题;(3)1965年-1974年,问题解决主要作为数学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4)1975年以后,日本数学教育界对于问题解决的理解虽然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但将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教学方法的观念仍然占据主流,成为日本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由于日本数学教育在TIMSS录像带研究中的出色表现,国际上对于日本数学教育的特点展开了大量研究.如贝克尔(Becker J P)归纳了八条日本数学课堂的特征”[2],斯蒂格勒(Stigler J)与希伯特(Hiebert J)总结了五条日本数学教育的特色[3].但是,上述讨论均是从外国观察者的视角进行的归纳,日本本土的教师往往并不这样总结他们自己的课堂,他们认为,运用问题解决教数学的课堂结构主要包括四个活动:(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理解问题;(2)学生解决问题;(3)就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比较与讨论;(4)课堂小结. 2.1教师提出问题《教学鸿沟》中写到:“日本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并不会马上展示如何解决问题的细节和程序,而这却反衬出以往注意不到的美国数学教师的一个习惯———教师在布置任务时首先会提供解决问题的程序.”在日本,提出问题意味着让学生理解所布置任务的情景以及相关的解决该任务所需的数学条件,强调学生“学会自己解决任务”.因此,选择恰当的任务就显得特别关键,好的任务往往会在数学课堂上引发重要的数学观点讨论.多伊格(Doig,B)等人介绍了日本课例研究中常见的四类数学任务,分别为:直接提出数学概念的任务、推动数学实践的任务、限定明确范围与序列的任务、有关普遍性迷思概念的任务[4].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课例研究每节课只设置一个任务.不熟悉的人也许对一节课只针对一个任务而感到奇怪,但事实证明,日本教师的这种做法在实践中非常成功.每节课选择的唯一任务往往包含多种数学实践,以至于可以实现一节课的所有目标.有效的任务往往满足五个特征:(1)对于教学目标是恰当和有价值的;(2)能够吸引学生;(3)难度是合适的;(4)往往可以一题多解;(5)能够引发有价值的思考.2.2学生解决问题在学生解决任务期间,教师往往极其繁忙,教师的工作主要包括:识别不同学生的解决方案,并与课例计划中的方案进行对比;体察课堂氛围;给学困生予以提示,鼓励学优生另辟蹊径;为接下来的比较与讨论环节做出规划.在这些活动中最困难的是识别不同学生的解决方案,因为这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并运用恰当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与技巧背后的数学观念.如果某位学生提出了课例计划之外的解决方法,那么教师会追问学生的思维过程,并予以回应与评价.2.3师生比较与讨论学生在解决任务时往往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此对这些方法进行比较与讨论就成为必要.学生的方法会被教师大体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写在黑板上,教师在这个时候需要仔细衡量,因为学生会在意自己的想法在黑板上呈现的次序.在黑板上不仅需要显示每种方法的答案,还要注明每种方法的思维过程,这对教师临场的板书规划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正源于此,日本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不大情愿使用投影仪.一方面是因为投影仪投射的屏幕较小,无法展示更多的内容;另一方面源于这里的板书是课堂生成的资源,很难在课前进行预设.比较与讨论环节是教师培育学生数学思维的难得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通过彼此的交流、论证甚至争论,体悟每种方法是怎样步步为营地接近答案,各种方法之间有哪些相同点、不同点,如何选择恰当的方法达成目标等数学实践过程,而这是无法通过提问或梁丽芳,毛耀忠:日本数学教育的特色———课例研究与运用问题解决教数学69第24卷第2期(2019)Vol.24No.2(2019)责任编辑:郭有婧Introdu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apanese Mathematics Education ———Lesson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Problem Solving in Mathematics TeachingLIANG Li-fang,MAO Yao-zhong *(School of Mathematics,Lanzhou City University,Lanzhou Gansu 730070)Abstract:Japanese lesson study has great influence in the world.However,many people still misread and ignore some aspects of Japanese case study.Most people generally pay attention to the function of Japanese lesson study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development of teachers,but ignore the characteristic of using problem solving to teach mathematics.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Japanese mathematics lesson study and using problem solving to teach mathematics,and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the reform of Chinese mathematics courses.Key words:Japanese mathematics education;lesson study;using problem solving to teach mathematics;taskdesign演示能够实现的过程性目标.2.4课堂小结库玛盖(Kumagai K )等学者通过国际比较研究发现,美国教师在课堂末尾很少进行小结,而日本教师则大部分会开展小结,显著的区别就是没有小结的课堂学生感悟到的只是自己的理解与进步,而有小结的课堂学生会感受到集体的智慧与力量.更重要的是,课堂小结往往体现了教师对于知识理解的价值判断,通过教师的言说,会传递给学生.如果教师强调程序性知识的重要性,那么学生会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这些程序性知识,如果教师回顾了学生建构概念的过程,学生会认为数学思维过程是一节课的关键[5].3统一课例研究与运用问题解决教数学大多数国家的数学课程标准主要涵盖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数学内容,然而越来越多的数学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数学教育不仅需要考虑数学内容,也需要关注数学过程,“数学内容嵌套于数学过程当中,数学过程依附于数学内容”.那么,如何理解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数学过程,日本国家数学课程在1958年就将“数学思维方式”作为数学课程的目标之一,这也是第一次在日本国家数学课程中同时强调数学内容与数学过程,自那时起“数学思维方式”就成为日本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问题解决教数学的方式被《教学鸿沟》的作者称之为“结构性的问题解决”(structured problem solving ),已被实践证明是有效地整合数学内容与数学过程的结晶态数学教学方式,结果也得到TIMSS 录像带研究的检验,其与课例研究共同构成了日本数学教育的特色,是日本数学教育的两翼,共同驱动着日本数学教育走向卓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对于目前我国开展的数学课程改革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在以“立德树人”“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数学课程改革中,务必将数学内容与数学过程统一起来,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一来可以改进数学教学,二来也可以为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新视角.参考文献院[1]Lewis,C.,Perry,R.,&Hurd,J.(2009).Impr -oving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Through Lesson Study:A Theoretical Model and North American Case[J].Jo -urnal of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ion ,2009,(12):285-304.[2]Becker,J.P.,Silver,E.A.,Kantowski,M.G.,Travers,K.J.,&Wilson,J.W..Some Observations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Japanese Elementary andJunior High Schools[J].Arithmetic Teacher ,1990,38(2):12-21.[3]Stigler,J.,&Hiebert,J..The teaching gap:BestIdeas from the World ’s Teachers for Improving Ed ⁃ucation in the Classroom[M].New York,NY,USA:The Free Press,1999:421-422.[4]Hart L.C.,A.S.Alston,&Murata A..LessonStudy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Mathematics Educa ⁃tion[M].Dordrecht:Springer,2011:37-39.[5]Kumagai,K.,Fujii,T.,Shimizu,S.,&Sugiya ⁃ma,S..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Classroom Practices Based on a Common Topic[J].Tsukuba Journal of Ed 鄄ucational Study in Mathematics ,1998,(7):185-194.70。

《藤野先生》教学课例研究

《藤野先生》教学课例研究

《藤野先生》教学课例研究《藤野先生》是日本知名作家太宰治的代表作之一,被广泛地应用在日本的初中、高中教育中。

本文以《藤野先生》为例,结合教学实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深入挖掘作品内涵,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文学鉴赏。

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藤野先生》,让学生了解太宰治的文学风格和作品特点。

2. 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美学情感和文学素养。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藤野先生》是太宰治在1929年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结识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对主人公的慷慨和仁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文深情而感人,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理解。

通过对这篇小说的学习,学生将会感受到太宰治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教学方法1. 导入:通过唤起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以及介绍太宰治的文学背景,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整体性的理解。

2. 阅读分析:指导学生从情节、人物以及语言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深入的阅读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记忆。

4. 作业设计:布置相关的作业,比如写读后感、进行文学评论等,让学生在课外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鉴赏能力。

教学环节1. 导入教师可通过介绍太宰治的文学背景和《藤野先生》的故事梗概,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可以配以一些插图、音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的背景和意义。

2. 阅读分析在阅读分析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逐段解读,分析作品中的语言运用、情节设计、人物形象等方面。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领会作品的内涵。

3. 课堂讨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思考和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规范性探究还是阐释性探究
课例研究是对教学的规范性探究还是阐释性探究?换句话说,课例研究是探求教师“应该怎样”还是去追问教师“何以如此”。在以往的教学研究中,研究者总是满怀信心地相信,课堂是一个可控的物理世界,教学是一个机械的认识过程,教学研究就是寻求教学的规律,而后推而广之。孰不知正如德国哲学家加达默尔所言:“凡是在某种东西能被我们所产生并因而被我们所把握的地方,存在就没被经验到。而只有在产生的东西仅仅能够被理解的地方,存在才被经验到。”教学研究越是执着于寻求“教师应该怎样上课”的普适法则,越是脱离了具体的课堂,越是遮蔽了复杂的教学。更明确地说,这样的教学研究不是为了作为当事人的教师改进教学的研究,而更多的是研究者为获取权威地位所从事的教学宏大理论的构筑。事实上,这样的教学研究既造成了教学与研究的分离,又造成了教师与研究者的对立。勿庸置疑,课例研究只有摆脱控制取向的规范性探究,转向理解取向的阐释性探究才可能寻到出路。在阐释性教学研究的视野中,课堂从来都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领域,也从未有传统研究者所希求的教学规律充斥其中。课堂总是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语脉息息相关,更或者它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充满矛盾的人类文化生活的世界,其中所发生的教学满载着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意义。研究者不亲自走进课堂,去直面师生活生生的教学生活,去经验师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便无从理解和诠释教学活动的意义。阐释性的课例研究期望教师悬置以往获得的有关教学的各种理论,深入课堂,对自己或同伴的教学活动进行“深描”,并在与环境脉络的互动中理解与诠释教学活动的意义。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阐释性课例研究所透出的“还课堂以本来面貌”的现象学方法。
课例研究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积极践行的教学研究方式,为避免其徒劳无功,必然需要以上述教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为依据,重新考量其理论定位。考察课例研究的实施状况,不容我们小觑的是,受制于传统的研究思路,人们并未把其真正的意蕴作为一个基本问题加以检讨和反思。而不领会课例研究的意蕴所在,必然就无法提升其实践境界。如下所示,把握课例研究的意蕴意味着在下列范畴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主持教师:最近,我们感到在科学教育中观察过程得到了重视,科学结论没有得到重视。难道好课只是因为学生在活动吗?
观课教师:如果孩子们把学习和日常生活相联系,那就是科学。
主持教师:不是任何经验都可称作科学。如果孩子们离开课堂就认为是重物让摆有不同的摇动,那么这里所进行的科学的过程就是错误的。
课例研究的应有意蕴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课例研究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推广,从而致力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例研究”作为重要的教学研究策略在我国亦倍受关注。然而,继起的实践却表明,囿于传统的研究思路,课例研究的推展面临种种陷阱和误区,因此以教学研究为视角,依据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考察课例研究的应有意蕴,就成为纠正课例研究现实误区并扎实推进课例研究工作的重要前提。
观课教师:如果学生得到了正确的答案,你就叫它为科学的推理吗?如果没得到正确的答案呢?
在这番对话当中,两种科学教育的观点互相碰撞。让学生获得实际的知识重要呢?还是让学生学会设计实验,把握实践科学的过程重要?二者好像都很有价值。研究课提高了教师听取对立观点的可能性,而不只是听取与自己相似的观点。
(5)研究课要完成的教育目标宏观而长远
通常,从事课例研究的教师要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或焦点,而研究主题或焦点往往是一个宏观的目标或教育愿景,超越了具体的学科。学校研究主题包括:“做一个主动的学习者”、“成为活跃的问题解决者”、“发展个性”。所有的研究主题或焦师让每个学生都设计用杠杆举起沙袋的方案,教师认为用“你能举起100千克的沙袋吗”?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鼓励学生发展个性思维的最理想的方法。教师所做的只是把有相同想法的学生编入一个学习小组,为学生实施方案提供必要的材料,担任的是助手的角色。
(1)教学研究的范式转换
课例研究是教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近半个世纪以来,教学研究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虽然不同的学者对转换的研究范式有不同的表述,但各种表述中却蕴含着内在的一致性。
日本东京大学的佐藤学教授曾用黑匣子、玻璃盒和潘多拉盒三种隐喻来概括教学研究的范式。视课堂为“黑匣子”的教学研究以定量的方法探讨教学过程的诸要素之功能的因果关系。视课堂为“玻璃盒”的教学研究则如透过玻璃窗观察作业场一般,希望运用基于课堂观察的质性研究来求得教学过程的理论解读。然而,无论是“黑匣子”还是“玻璃盒”,研究人员都抱有一种信念,教学是合乎法则的,教学研究就是求得教学的科学化与教学技术的合理性解释。以这种认识为前提,教学研究者并未真正打开“黑匣子”和“玻璃盒”,亲自走进课堂,去钻研师生直面的实践课题,以至于“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关系日渐紧张与疏远,甚至出现“教学研究繁荣,课堂教学衰败”的讽刺性现象。“潘多拉盒”是一个一旦打开一切灾难都逃逸出来,最后只剩下“希望”的魔盒。以之为隐喻的教学研究指的是研究者亲临课堂,直面课堂事实的复杂性与丰富性,直面教师实践的难度与可能性,在复杂的混沌中,满怀“希望”地求得实践性问题的解决。“潘多拉盒”的隐喻开启了一条新的教学研究之路,这条道路告诫我们:教学研究唯有扎根于课堂实践才有“希望”可言。
研究课的教学目标始于教师研究小组共同明确的问题,讲求设计性。设计要求能针对问题,提出假设,构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课例研究把日常的教学活动提高到了教学设计的高度,使备课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师们必须倾力合作,在制定计划,上课,观课,修正,再次上课的系列活动中,教师间的合作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课例研究的特征:以日本为例
在当代,课例研究已经被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方式之一,教师是整个研究过程的主体,要参与研究计划的制定、参与课堂观察、分析及反馈等各个环节。而课例研究特别强调教师之间的亲密合作,合作贯穿课例研究的始终。日本的课例研究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以合作的方式设计研究课
课后要举行讨论会。通常,授课教师有优先发言权,以便解释他们期望达到的课的目标,以及课上得好和不好的地方。这样做的目的是想使教师自己反思研究课的不足之处。下一步,合作研究者就要解释为什么课要如此设计及这一课例如何拓展学校的研究主题。这些铺垫过后,课例本身就要被讨论了。讨论的最大特色在于不同教学观点的碰撞。教师认为只有让不同教学观点碰撞,才能有效促进教师思想的进步与发展。比如在科学知识重要还是实践科学过程重要的思想交锋中,发生了这样的讨论(在吊架研究课中):
(3)教的研究还是学的研究
课例研究的重心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虽然“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教学这一活动中总是复合交错,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师群体在研讨教学时,习惯于把评议的重点放在上课教师如何处理教材、如何讲授、如何提问、如何指导等这些“怎样教”的行为上。这种倾向的形成与我国教学理论长久以来无视儿童的存在是分不开的。一系列文献都专注于探讨“正确的教学”或“教师的应为”,忽视对于学生经验的研究和评判,致使教学理论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支撑,甚至背离学生发展的重要目标。而实际上,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向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教师“教的怎样”应当从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学习实况出发加以考察。佐藤学在谈到校内教研活动的原则时强调:“比起教师的提问、教材注解的研究来,更应该围绕学生学习的具体状况和教师的对应来进行讨论。比如对于学生上课时的窃窃私语或困惑,教师是否能够领会;教师有没有在无意识中,以不恰当的应对遏制了学生学习发展的苗头;对于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学生的反应,教师有没有采取灵活、耐心的态度;对于需要帮助的学生,教师有没有给予恰当的帮助,等等。”对“教师的教”的考察显然是根据教师对每个学生言行的应对是否恰当来加以评判的。“每个学生的言行”由此成为教学研讨的出发点。课例研究因此只有以研讨“学生的学”为中心,才能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室”,实现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每个学生都得到尊重的学习。香港特区政府于2000年启动的“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以‘变异’为基础”的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表明,课例研究是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有效方法。香港的课例研究以“课堂学习研究”(learning study)为核心,以变易学习理论为指导,通过聚焦学生的学习来改进教学,在学生有效学习、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学习文化重塑等方面都显现出卓越的成效。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因此不仅标志着教学研究重心的转移,更创造着崭新的教学伦理和教学文化。
(2)注重课堂现场观察
课堂现场观察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改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教师的研究课在“观课”这一环节有自己的特色。教师需置身于教学现场,收集真实的教学信息,如学生参与的事件、毅力、情绪反应,小组讨论的形式、特点、任务完成的情况、兴趣程度等等。前来观察研究课的教师可以是学校内的教师,也可以是一个人员更广泛的包括校外专业人士的研究小组,有些研究课甚至面向全开放。参加观课的教师会拿到一个资料包,里面装有课例计划、教学单元计划和教师从事课例研究的背景材料。在随后的小组讨论中,观课教师会认真听取上课教师对课例得失的自评,同时也可以对上课教师的课例进行提问,交换看法。
(3)全景记录课堂面貌
研究课力图能全景式地记录课堂的面貌,从而为下一步的课例研讨奠定良好的基础。听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多方收集信息,教师可以用各种方式记录课例,包括录像、录音、课堂观察笔记、复制学生作业等等。对于教师所做的课例计划等特定资料的收集,通常由本校教师来完成。
(4)研究课需要讨论
迈厄斯(Myers, M.)则区分了三类教学研究人员:理性主义者(rationalist)、实证主义者(posi-tivist)和情境主义者(contextualist)。在他看来,“实证主义者”的研究所践履的即是科查伦—史密斯与利特尔所提到的“过程—产出范式”。而理性主义者则受理性主义的规约,注重概念演绎和逻辑推理,专注于寻求所谓“教学的本质”。与上述两者不同,情境主义者则倡导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依靠参与者的洞察与直觉透视可见的现象,记述和分析课堂教学的真实面貌。与实验科学寻求教师行为的法则不同,民族志是一门对意义做出解释的学问,因而情境主义者的教学研究把教学视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试图寻求在教学这一历史事件中,具体情境中的师生所建构的意义何在。迈厄斯进一步指出,情境主义者的教学研究实质上是教师从事“塑造他们实践的理论的开发、评价和修订”的一种方式。换句话说,情境主义者的研究不是“田野—验证的研究”(field-testing research),而是“田野—制造的研究”(field-making research)。它着力记录教师的日常工作,即使教师获得的是权威人士的教学言论,它照样鼓励教师悬置自己的判断,从多元的视点出发理解教学,获得一种对多样化的力量的觉醒,并且意识到多样化是共同体发展的源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