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朱熹 精品

合集下载

朱熹代表作著名诗词

朱熹代表作著名诗词

朱熹代表作著名诗词(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策划方案、规章制度、祝福语、诗歌美文、名言大全、教育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schem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blessings, poems and essays, famous quotes, educational materials, composition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朱熹代表作著名诗词朱熹,中国古代先哲,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亦称朱文公。

朱熹《春日》诗意及赏析

朱熹《春日》诗意及赏析

朱熹《春日》诗意及赏析朱熹《春日》诗意及赏析《春日》表面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朱熹《春日》诗意及赏析,欢迎阅读。

《春日》原文: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注释:1、春日:春天。

2、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3、寻芳:游春,踏青。

4、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水边,河边。

6、光景:风光风景。

7、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东风:春风。

《春日》诗意: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春日》赏析:人们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

一句中分三层叙说,特别是以“泗水滨”结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

“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无边光景”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这里不做细碎描写,不在一草一木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大的空间落笔。

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光景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

“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

意谓胜日寻芳,本不期望有无边光景的所得,今既有如此新鲜感受,不禁欢欣雀跃。

“东风面”,把春气、春景形象化了,拟人化了,把“识”字落到实处。

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

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春日宋朱熹诗句的意思

春日宋朱熹诗句的意思

春日宋朱熹诗句的意思摘要:1.了解朱熹的《春日》诗句背景和作者简介2.分析诗句中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3.解释诗句中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4.结合实际生活,探讨诗句给我们的启示和感悟正文:春日宋朱熹诗句的意思朱熹的《春日》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篇,诗句富有意境,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

作者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首先,让我们了解朱熹的背景。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著名哲学家、文学家。

他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传承者,被誉为“程朱理学”的创立者之一。

他的诗作具有深厚的哲理内涵,同时兼具优美的文学价值。

接下来,我们分析诗句中的意境。

诗句如下: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诗句描绘了春天里,人们寻觅美好景色的场景。

诗人用“胜日”、“寻芳”、“泗水滨”等词语,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水源充沛、花香四溢的美丽画面。

诗人通过“无边光景一时新”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美景的赞叹。

然后,我们解释诗句中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

在第一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诗人选取了“胜日”、“寻芳”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词语。

其中,“胜日”表示美好的日子,暗示着春天这个美好的季节;“寻芳”则表达了人们向往美好事物的愿望。

而“泗水滨”则是具体的地点,寓意着诗人在这里寻找到了春天的美景。

最后,我们结合实际生活,探讨诗句给我们的启示和感悟。

朱熹的《春日》告诉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好的事物,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就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同时,诗句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在我们忙碌的生活中,要学会把握春天般的美好时光,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总之,朱熹的《春日》是一首描绘春天美景的诗篇,通过对诗句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春天的生机盎然,体会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4课 百丈山记文本助读(含解析)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4课 百丈山记文本助读(含解析)

第4课 百丈山记朱文公一生治经讲学,皓首穷经,畅游于经山书海,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险奇幽静的百丈山就曾留下朱文公的足迹。

踏石磴,过涧水,夜宿听泉;观瀑布,赏夕阳,探幽寻胜,不禁让人思绪飘然,逸兴畅飞。

在朱夫子细腻的笔触下,那俊美的山峰,险奇的石磴如现眼前。

百丈山承载了朱文公的游玩意兴,朱文公的文字又为百丈山注入了文化的厚重。

秀美景色,历历如绘,让人瞻言见貌,如临其境。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文学家。

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谥文,世称朱文公,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

在哲学上,朱熹继承并发展了程颢、程颐的理气关系学说,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

他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说“理在先,气在后”,精神派生物质。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他的理学后来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较深刻的研究。

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吸收了当时已有的成果,提出一些对自然变化的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地质变迁说等。

朱熹的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通鉴纲目》等。

经后人编辑的还有《晦庵文集》、《朱子语类》、《朱子遗书》等。

二、背景资料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作者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同游百丈山,“皆赋诗,以纪其胜”,复又“叙次其详如此”,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文白对照登 百丈山 三里许,右俯 绝 壑,攀登百丈山三里多路,右边是又深又险的山谷。

⎣⎢⎡⎦⎥⎤百丈山:位于福建建阳县东北。

许:约计的数量。

俯:屈身,低头。

绝壑:又深又险的山谷。

左控 左临悬垂崖,叠 石 为 磴,崖绝壁,垒叠石头作为阶梯,⎣⎢⎡⎦⎥⎤控:临。

叠石为磴:垒叠石头作为阶梯。

春日_诗词赏析_南宋_朱熹

春日_诗词赏析_南宋_朱熹

创作பைடு நூலகம்景
这首诗从字面意思看来,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 观感,王相注《千家诗》,就认为这是游春踏青之作。而根 据作者生活年代可知这首诗所写的泗水游春不是实事,而是 一种虚拟。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签订了《绍兴 和议》,一项宋金领土以淮水为界。隆兴元年(1163),张 浚北伐,又败于符离。从此,主和派得势,抗战派销声。宋 孝宗以还,南宋朝廷稍稍安稳,偏安于东南,而金人亦得暂 时息兵于淮北。终朱熹一生,南宋没有很大的边防军队,而 朱熹本人更无从渡淮而至鲁境,不可能北上到达泗水之地。 作者从未到过泗水之地,而此诗却写到泗水,其原因是朱熹 潜心理学,心仪孔圣,向往于当年孔子居洙泗之上,弦歌讲 诵,传道授业的胜事,于是托意于神游寻芳。因此此诗其实 是借泗水这个孔门圣地来说理的。
春日
南宋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字元晦。祖籍婺源,生于 尤溪,长于建州,从师五夫,讲学武夷,结庐云谷,授徒 孝亭,葬于唐石。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 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 烟海的著述。他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融汇儒、释、 道诸家而建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和人类文 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术成果,“致广大,尽精微, 综罗百代”,深得历代文人推崇和历朝皇帝褒奖封号。后 人尊他为“朱文公”,评价他为“理学正宗”,是继孔孟 之后的第三圣人。他一生致力倡兴教育,先后创办了考亭、 岳麓、武夷、紫阳等多所著名书院,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门 生,对创建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朱 文公文集》。
赏析

《活水亭观书有感》朱熹

《活水亭观书有感》朱熹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宋代〕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作者简介】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译文】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注释】蒙冲: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赏析】本诗借助形象喻理。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

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春日》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春日》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导语】《春⽇》是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创作的⼀⾸诗。

此诗表⾯上看似⼀⾸写景诗,描绘了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哲理诗,表达了诗⼈于乱世中追求圣⼈之道的美好愿望。

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以下是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原⽂】 原⽂: 春⽇ 宋代:朱熹 胜⽇寻芳泗⽔滨,⽆边光景⼀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万紫千红总是春。

【知识点】 译⽂: 风和⽇丽游春在泗⽔之滨,⽆边⽆际的风光焕然⼀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注释: 春⽇:春天。

胜⽇:天⽓晴朗的好⽇⼦,也可看出⼈的好⼼情。

寻芳:游春,踏青。

泗⽔:河名,在⼭东省。

滨:⽔边,河边。

光景:风光风景。

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东风:春风。

创作背景: 这⾸诗从字⾯意思上来看,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

⽽根据作者⽣活的年代推算出这⾸诗创作之时泗⽔之地早已被⾦⼈侵占,泗⽔游春不是实事,⽽是⼀种虚拟。

作者也从未到过泗⽔之地,⽽此诗却写到泗⽔,其原因是朱熹潜⼼理学,⼼仪孔圣,向往于当年孔⼦居洙泗之上,弦歌讲诵,传道授业的胜事,于是托意于神游寻芳。

因此此诗其实是借泗⽔这个孔门圣地来说理的。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9⽉15⽇~1200年4⽉23⽇),⾏五⼗⼆,⼩名沋郎,⼩字季延,字元晦,⼀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称紫阳先⽣、考亭先⽣、沧州病叟、云⾕⽼⼈、沧洲病叟、逆翁。

谥⽂,⼜称朱⽂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闽学派的代表⼈物,世称朱⼦,是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师。

【练习题】 1.阅读下⾯这⾸古诗,完成①②两⼩题。

春⽇秦观 ⼀⼣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蔷薇卧晓枝。

【注释】 ①浮⽡:晴光照在⽡上。

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

于潜僧绿筠轩
—— 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宁可食无肉, 无肉令人瘦, 人瘦尚可肥,
不可居无书。 无书令人愚。 士愚不可医。
【读书三境界】
【结构梳理】
第一则讲读书方法: 熟读精思。 首句(以句号为准,下同)讲熟读; 次句说要少而精; 自三、四、五句讲读书目的:穷理, 修身。
埽(按:此字本读 sà o ,这里同“扫”则读 sǎo) 荆棘芜秽 (jīng jí wú huì) 兢兢 (jīng)
做将去(这里作助词 (jīang ,无义)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数(shù)过: 几次 略晓: 大略通晓 厌: 通“餍”,满足 得趣: 明白其中旨趣 愦愦(kuì): 昏乱不清醒 真味: 真意 着意: 用心 穷: 理解 徒: 仅仅 自是: 从此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 “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 内容: “理”。
共同点:
影响: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 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 起了积极影响。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理学思想】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 人欲。 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子认为天 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 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 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 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 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 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文言文讲解】《司马光好学》

【文言文讲解】《司马光好学》

司马光好学朝代:宋代作者:朱熹【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终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朱熹编辑的《三朝名臣言行录》)【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为止。

(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 读书不能不背诵,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注释】1: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追赠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温国公。

2:患:担忧,忧虑。

3:不若:比不上。

4:众:众多。

5:既:已经。

6:迨:到;等到。

7:倍诵:“倍”通“背”,背诵。

8:乃:于是,就。

9:尝:曾经。

10:或:有时。

11.咏:吟咏。

12.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

这里借此指专心读书。

13: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

14:终夜:半夜。

【作者简介】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1.生平淳熙二年(1175年),与陆九渊为首的另一学派在信州(今上饶)鹅湖寺相聚,就两学派之间的哲学分歧展开辩论。

朱熹的经典诗词10篇

朱熹的经典诗词10篇

朱熹的经典诗词10篇朱熹历高宗、孝宗、光宗、甯宗四朝。

他总结了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开创了紫阳学派。

他还在建阳云谷“晦庵”草堂讲学,并校订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成为后代科举应试科目。

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朱熹写的诗,来欣赏一下吧。

好事近·春色欲来时词牌名:好事近|朝代:宋朝|作者:朱熹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

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

中原佳气郁葱葱,河山壮宫阙。

丞相功成千载,映黄流清澈。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词牌名:水调歌头|朝代:宋朝|作者:朱熹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

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

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

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水调歌头·次袁仲机韵词牌名:水调歌头|朝代:宋朝|作者:朱熹长记与君别,丹凤九重城。

归来故里,愁思怅望渺难平。

今夕不知何夕,得共寒潭烟艇,一笑俯空明。

有酒径须醉,无事莫关情。

寻梅去,疏竹外,一枝横。

与君吟弄风月,端不负平生。

何处车尘不到,有个江天如许,争肯换浮名。

只恐买山隐,却要练丹成。

水调歌头·富贵有馀乐词牌名:水调歌头|朝代:宋朝|作者:朱熹富贵有馀乐,贫贱不堪忧。

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

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

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

鸱夷子,成霸业,有馀谋。

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

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

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水调歌头·联句问讯罗汉同张敬夫词牌名:水调歌头|朝代:宋朝|作者:朱熹雪月两相映,水石互悲鸣。

不知岩上枯木,今夜若为情。

应见尘土胶扰,便道山间空旷,与么了平生。

与么平生了,□水不流行。

熹起披衣,瞻碧汉,露华清。

寥寥千载,此事本分明。

若向乾坤识易,便信行藏无间,处处总圆成。

记取渊冰语,莫错定盘星。

2.古诗两首(2)

2.古诗两首(2)

细细的柳叶,绿绿的小草,美美的花 朵……万紫千红的春天让人心情愉悦,让人 心生希望。当我们欣赏并沉醉在这美丽春光 中的时候,又怎能忘了那悄然打开春天之门, 默默送暖的春风?春风徐来,才有这焕然一 新的景象;春风点染,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饮水思源,相信我们每一时新,
一个时辰,这里形容 时间很短,一时之间。
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 色映入眼帘。
随意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 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但是要真正认识它, 只有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才行。
春 日 胜 日/ 寻 芳/ 泗 水/ 滨,
无 边/ 光 景 /一 时/ 新。
2 古诗两首
预习检查

海滨 光景

等闲 万紫千红
红日 宋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资料宝袋
作者简介:朱熹(1130—1200)
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字 元晦,号晦庵、晦翁,别称紫阳。
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
义》《诗集注》《楚辞集注》。
等 闲/ 识 得/ 东 风 /面, 万 紫 /千 红 /总 是 /春。
如何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来写作呢?
1、必须细致的观察所写的景物,要把景物描 写得生动传神,为抒情打好基础。 2、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写的景物中,使景 物仿佛也有了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做到情景交 融。 3、要把立足点放在抒情上,因为在借景抒情 中写景是其次,抒情是主;写景是手段,抒情 是目的,要为抒情而写景。
红日 宋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在春天里 红日 宋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诗意及赏析_写作技巧

朱熹《春日》诗意及赏析_写作技巧

朱熹《春日》诗意及赏析《春日》表面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朱熹《春日》诗意及赏析,欢迎阅读。

《春日》原文胜日2寻芳3泗水4滨5 ,无边光景6一时新。

等闲7识得东风8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1、春日:春天。

2、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3、寻芳:游春,踏青。

4、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水边,河边。

6、光景:风光风景。

7、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东风:春风。

《春日》诗意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春日》赏析这是描写春天风光的一首诗。

诗人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到郊外去踏青,沐浴春风之中,看到满眼春色,不禁发出“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赞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这两句写郊外踏青时所看到的情景。

诗人选择了丽日晴空这样的好日子,沿着泗水河畔去郊游,看到无边无际的春天景色焕然一新,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两句是对美好春光的不尽赞美。

诗人在这里把春天写得生机勃勃,青春热烈。

春天万物复苏,春天百花争奇斗艳,万紫千红,这美好的景致都是春风带来的,如果没有春风,就没有这美好的春天。

赞美之中又发出理趣,别具一格。

朱熹是理学大师,是儒家道统的继承人。

他在这美丽的春天来到泗水之滨——当年孔子讲学的地方“寻芳”,是别有一番感受的,因此他的踏青赏春也就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

他是把孔子的学说比作春风,她博大精深,化育万物,泽被后世。

这首诗寓情于景,语言清新活泼,尤其是后两句以其内涵丰富,形象鲜明,一直广为流传。

《春日》作者简介朱熹(1130.9.15-1200.4.23),汉族,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亦称朱文公。

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偶成赏析未觉池塘春草梦【宋】朱熹

偶成赏析未觉池塘春草梦【宋】朱熹
阶 前 梧 叶 已 秋 声 。
未 觉 池 塘 春 草 梦 ,
一 寸 光 阴 不 可 轻 。
少 年 易 老 学 难 成 ,
偶 成
宋 · 朱 熹
作者简介:朱熹(xī) 南宋著名的理 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文 学家,世称朱子。朱熹是宋代理学 的集大成者,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 “理在先,气在后”。朱熹著作很 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 读本》,后人编辑有《朱子大全》 等。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任务: (1)正确流利诵读 《偶成》。
(2)说说:读《偶成》后你知道了什么? 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把你读《偶成》不懂的地方向本组同学请教, 请同学帮你解答。把本组解答不了的问题记下来,一会 儿交流时向其他组的同学请教。
注释: 少年:少年的时光。 学:做学问。 光阴:时间。 轻:轻视,浪费。 觉:醒。
少 年 易 老 学 难 成 ,
偶 成 宋 · 朱 熹

中外珍惜时间名言
• 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 也就等于延长了人的寿命。——鲁(lǔ迅xùn) • 时间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 做出更大的成绩来。——华罗庚(gēng) •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jū)之过郤(xì ),忽然而 已。——庄子 •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 追。——曾国藩(fān)
诗的大意: 如果不珍惜少年的时光,一晃就要 走向衰老,可做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 每一寸光阴我们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 过。还没等从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 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 作响了,时间(青春)已在梦想中悄悄 地逝去。
阶 前 梧 叶 已 秋 声 。
未 觉 池 塘 春 草 梦 ,
一 寸 光 阴 不 可 轻 。

朱熹简介_朱熹的诗全集_古诗大全

朱熹简介_朱熹的诗全集_古诗大全

朱熹简介_朱熹的诗全集_古诗大全朱熹(1130915~120039)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的诗全集:《春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朱熹。

其古诗全文如下: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翻译】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观书有感》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朱熹。

其古诗全文如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翻译】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偶成》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朱熹。

其古诗全文如下: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悟叶已秋声。

【翻译】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每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观书有感其二》作者为宋朝文学家朱熹。

古诗词全文如下: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翻译】昨天晚上,江河里的春水顿时涨起来了,这使得大战船漂浮在水面上犹如一根羽毛那样轻了/a/zhuxihtm。

往日少水时,多少人花费了多少力气也不曾移动巨船一尺一寸,如今好了,船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当中。

《劝学诗》作者为宋代文学家朱熹。

其古诗全文如下: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翻译】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观书有感其一_诗词赏析_南宋_朱熹 PPT

观书有感其一_诗词赏析_南宋_朱熹 PPT

赏析
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
“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 “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 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 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 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 “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 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 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 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 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 影”,而且能够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 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赏析
诗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而又令人愉
悦的读书感受。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所领悟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 畅、精神愉悦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 的读书感受。诗人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 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 来”两句,表面是写水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才“清如许”,实则预示 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认真读书,不断求新求异,不断获取新知,才能 达到至高的境界。
观书有感
南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水? 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字元晦。祖籍婺源,生于 尤溪,长于建州,从师五夫,讲学武夷,结庐云谷,授徒 孝亭,葬于唐石。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 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 烟海的著述。他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融汇儒、释、 道诸家而建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和人类文 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术成果,“致广大,尽精微, 综罗百代”,深得历代文人推崇和历朝皇帝褒奖封号。后 人尊他为“朱文公”,评价他为“理学正宗”,是继孔孟 之后的第三圣人。他一生致力倡兴教育,先后创办了考亭、 岳麓、武夷、紫阳等多所著名书院,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门 生,对创建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朱 文公文集》。

朱熹古人谈读书二则

朱熹古人谈读书二则

朱熹古人谈读书二则
古人谈读书
【作者】朱熹【朝代】宋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来自朱熹)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来自曾国藩)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2022年朱熹《观书有感》鉴赏

2022年朱熹《观书有感》鉴赏

2022年朱熹《观书有感》鉴赏2022年朱熹《观书有感》鉴赏1作者简介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观书有感》朝代:宋代作者: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的诗意鉴赏这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

“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

闪耀浮动,情态毕见。

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

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

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

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

“问渠”就是“问它”。

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

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

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宋代徽州 (江西)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他一生刚正不阿,无意仕途,平生致力于著书立说,创办书院,讲学传道,是我国继孔子、孟子之后的一代宗师。

如果说孔子是中早期儒学的权威代表者的话,那么朱熹则是中后期儒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的书被元、明、清三朝代定为开科取士的必读之书。

朱熹的哲学观点影响我国封建社会末期长达600多年,迄今仍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发展起到承先启后和无可替代的作用。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