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与冠心病
冠心病的炎症标志物与炎症反应调控研究
冠心病的炎症标志物与炎症反应调控研究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的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
除了血管壁的机械性狭窄外,炎症也被认为在冠心病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炎症标志物与炎症反应调控在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炎症标志物是反应体内炎症状态的生物标记物,它们可以通过血液样本或其他体液进行检测。
常见的炎症标志物包括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ESR)和血小板计数等。
其中,C-反应蛋白作为一种特异性的炎症标志物,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炎症评估中。
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的血浆CRP水平通常较高,而且可预测心脏事件的发生。
因此,CRP已被认为是冠心病的一个早期预警指标。
除了炎症标志物,炎症反应调控也是冠心病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炎症反应调控主要包括炎症介质的产生和调控机制的研究。
炎症介质是在炎症过程中产生的一类化学物质,它们参与调节炎症的发生和发展。
针对冠心病的研究发现,很多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CXC趋化因子(CXCL)等在冠心病的炎症反应中扮演重要角色。
这些炎症介质的过度产生与冠心病的病理进程密切相关。
在炎症反应调控机制中,核因子-κB(NF-κB)被认为是主要的调控分子。
NF-κB是一种转录因子,它调节多种炎症基因的表达。
研究发现,NF-κB在冠心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炎症反应的激活和调节。
除此之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也在冠心病的炎症反应调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STAT3是一种转录因子,它调节多种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参与炎症反应的调控。
目前,针对NF-κB和STAT3的抑制剂已经成为冠心病治疗的研究热点。
此外,近年来免疫治疗也成为冠心病炎症调控研究的新方向。
免疫治疗是一种通过激活或抑制免疫系统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免疫治疗的具体方式包括抗体治疗、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等。
炎症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炎症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摘要】炎症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见的疾病,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等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密切相关。
心肌炎症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炎症调节可能成为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新途径。
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炎症调节有望成为治疗的新方向。
进一步深入研究炎症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联系,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治疗这一疾病,为心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炎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肌炎症、炎症标志物、炎症调节、治疗策略、预防、重要性、新途径、深层联系、关键词1. 引言1.1 炎症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引言:炎症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两个关键因素。
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影响着疾病的发展过程,还对治疗和预防策略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炎症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
研究表明,炎症可以诱导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斑块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从而增加患者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风险。
深入了解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作用和机制,有助于我们制定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减少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在接下来的文章内容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炎症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有益的信息和见解。
2. 正文2.1 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作用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一种由冠状动脉的斑块破裂导致的急性血管事件,其中炎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斑块破裂的过程中,炎症细胞如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被激活并释放炎性介质,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炎性蛋白,这些物质会引发炎症反应并导致血管壁的炎症性损伤。
炎症反应不仅会促进斑块的形成和破裂,还会导致血栓的形成和血管的狭窄,进一步加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病情。
炎症因子与冠心病关系的进展
炎症因子与冠心病关系的进展引言冠心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动脉壁的炎症反应和斑块形成而引起的。
炎症在冠心病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关于炎症因子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并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冠心病和炎症因子冠心病是由于动脉壁的炎症和斑块形成而引起的。
炎症是许多慢性疾病的共同特点,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炎症反应会导致动脉内皮细胞受损,炎症介质的释放会激发血小板活化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促进动脉内皮细胞的增生和渗透性增加,最终导致动脉壁的炎症反应和斑块的形成。
炎症反应还会导致动脉血栓的形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冠心病和炎症因子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
炎症因子包括一系列的细胞因子、炎性介质和细胞黏附分子,它们在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冠心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
炎症因子与冠心病的关联研究炎症因子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许多研究都表明,炎症因子的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重要的炎症标志物,其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CRP水平升高与冠心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呈正相关。
研究表明,CRP通过促进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单核细胞的黏附、向血管内膜转移,促进斑块的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除了CRP之外,其他一些炎症因子也被证实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炎性细胞黏附分子(ICAM-1)等炎症介质的水平与冠心病的患病风险也有一定的关联。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炎症因子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调节炎症因子的水平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的新策略。
炎症因子与冠心病的治疗针对炎症因子的研究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炎症因子CTRP1血清水平与冠心病的研究
作 者 单位 :0 0 5 上 海 交 通 大 学 医学 院 附属 瑞 金 医 院心 脏 科 2 0 2 上 海 交 通 大 学 医学 院心 血 管 病 研 究 所 通信作者 : 沈卫 峰 , ma :jhn i n @ y ho t m.n E i rse wee g a o .o a l f
sg n lv t n e me tee ai my cr il n acin ( TEMI a d n tbe n ia / o -S s g n lv t n o o a da frto i S ) n u sa l a gn n n T—e me t ee ai o my c r ilifrto ( o ada na cin UA/ TEMI s b ru s As e p ce ,S NS ) u go p. x e td TEMI p te t a ih r CTRP ains h d hg e 1 lv l h nUA/ TEMIp t n s e esta NS ai t.Amo g teS g o p,ag et rsr m e e o TRP1wa b e v d e n h A r u rae e u lv l fC so sr e
侧 P <0 0 . 5为差 异有 统计 学意义 。
2 结 果
C P TR 1与冠心 病发病 的关 系仍 不清楚 , 本研 究将 探
讨这 方面 的问题 。
1 对 象 与方法
1 1 研 究 对 象 .
2 1 基 线资料 比较 .
稳定 型心 绞痛 ( A) 不稳 定 型心 绞 痛/ S S 和 非 T
MENG a,LU n,ZHANG iy n,zHANG , CHEN ujn Hu Li Ru — a Qi Qi—i g,SHEN We— e g. if n
《2024年炎症脂肪细胞因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性》范文
《炎症脂肪细胞因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性》篇一一、引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由冠状动脉血管内脂肪斑块堆积及狭窄导致的血液循环不畅所致。
随着对炎症与代谢性病变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炎症在冠心病的发病和病程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
其中,脂肪细胞因子作为一种参与体内炎症反应的信号分子,其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炎症脂肪细胞因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性。
二、炎症脂肪细胞因子的简介炎症脂肪细胞因子主要指的是一些由脂肪组织分泌的,参与机体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如脂联素、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等。
这些细胞因子在体内具有调节免疫反应、促进脂肪代谢等作用,同时也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三、炎症脂肪细胞因子与冠心病的关系1. 脂联素与冠心病脂联素是一种具有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的脂肪细胞因子。
研究表明,脂联素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
脂联素可以通过抑制内皮细胞氧化应激反应,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在动脉内膜的浸润和炎症反应,从而抑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此外,低脂联素水平也与内皮功能障碍及冠心病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
2. MCP-1与冠心病MCP-1是一种趋化因子,可以促进单核细胞的募集和活化,参与动脉内膜的炎症反应和粥样斑块的形成。
研究显示,MCP-1在冠心病患者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
高水平的MCP-1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进而导致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增加。
四、相关性分析通过对大量临床数据的分析发现,炎症脂肪细胞因子与冠心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高水平的炎症脂肪细胞因子(如MCP-1)可能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和病情严重程度。
同时,一些研究还发现,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与体内炎症脂肪细胞因子的水平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监测和调节体内炎症脂肪细胞因子的水平,可能为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炎症因子与冠心病关系的进展
炎症因子与冠心病关系的进展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炎症因子与冠心病关系的认识逐渐增加。
炎症反应在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表明,炎症因子与冠心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从炎症因子与冠心病的相关研究成果入手,介绍炎症因子与冠心病关系的进展,从而为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一、炎症因子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炎症因子在冠心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炎症反应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障碍,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使血管壁发生炎症细胞浸润和脂质沉积,从而加速斑块形成和斑块破裂,引发冠心病的发生。
炎症因子是冠心病发生和发展中的重要促进因素。
二、炎症因子与冠心病的相关研究成果1.预防冠心病的发生2.指导冠心病的治疗炎症因子的水平可以反映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和风险,对于已经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可以通过监测炎症因子水平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减轻病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3.评估冠心病的预后炎症因子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炎症因子的水平也可以用来评估冠心病的预后。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定期监测炎症因子水平可以帮助医生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制定更加科学的治疗方案,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
炎症因子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为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炎症因子的检测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提高其准确性和灵敏度。
炎症因子与冠心病之间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需要深入研究炎症因子在冠心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作用。
需要开展更多的干预研究,探讨通过调节炎症因子水平来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的方法。
相信随着炎症因子与冠心病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为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冠心病的炎症机制与抗炎治疗
冠心病的炎症机制与抗炎治疗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疾病。
近年来,研究发现冠心病与炎症密切相关,炎症反应可引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进而导致心肌缺血。
本文将从冠心病的炎症机制以及抗炎治疗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冠心病的炎症机制冠心病的炎症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冠状动脉炎症反应冠状动脉血管内膜损伤后,会诱导炎症反应的发生。
炎症介质的产生会引起内皮细胞黏附度的增加,导致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促进斑块的形成。
2. 炎症细胞浸润在冠心病的斑块中,炎症细胞的浸润是一种常见现象。
炎症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它们产生的炎症因子会影响斑块的稳定性,增加冠状动脉栓塞的风险。
3. 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炎症细胞产生的促炎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会引起内皮功能异常、血小板活化以及血液黏滞性增加,从而进一步促进斑块的形成。
二、抗炎治疗在冠心病中的应用抗炎治疗在冠心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改善冠状动脉炎症状态,减轻斑块形成和进展,降低心肌缺血发生的风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抗炎治疗方法:1.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NSAIDs能够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
研究表明,适量使用NSAIDs能够降低冠心病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但需要注意药物的用量和时间,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2. 白藜芦醇白藜芦醇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和抗炎物质,在实验证明具有明显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研究发现,白藜芦醇可抑制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斑块形成,减少冠状动脉炎症程度。
3. 高强度精氨酸精氨酸是一种唾液中的天然物质,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
研究发现,补充高强度精氨酸能够减轻冠心病患者的炎症状态,改善心血管功能。
4. 氨甲环酸氨甲环酸是一种特异性的炎症因子抑制剂,可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
研究发现,氨甲环酸能够降低冠心病患者的炎症反应水平,减少心肌缺血发生的风险。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李国强1,韩清华2,陈小平3摘要 综述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 )与冠心病(CHD )的关系㊂识别CHD 高危病人有助于指导管理㊂炎症㊁动脉粥样硬化和CHD 之间存在复杂的病理生理关系㊂SII 整合了中性粒细胞㊁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是评价病人全身炎症状况更敏感的指标㊂关键词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全身免疫炎症指数;炎症;综述d o i :10.12102/j.i s s n .1672-1349.2024.09.012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 )死亡居全球总死亡原因的首位[1]㊂动脉粥样硬化是CVD 的主要病因,可引起冠状动脉管壁受损㊁管腔狭窄,炎症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2]㊂近年来,一些低成本㊁经过验证㊁可重复的炎症和免疫指标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探索,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 )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 ,PLR ),结果表明联合指标比单细胞计数能更好地预测CVD 预后[3-4]㊂近期,针对CVD 引入了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ion index ,SII ),其作为针对CVD 的一个新指标,备受心内科学者的关注㊂本研究就近年来SII 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㊂1 SII 的概念、计算方式及意义SII 最早由Hu 等[5]提出,用于预测肝细胞癌手术病人的预后,计算公式为:SII =中性粒细胞计数ˑ血小板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其整合了中性粒细胞㊁血小板和淋巴细胞,这3种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㊂中性粒细胞分泌炎性介质,可导致内皮功能障碍和血管壁退化[6];血小板可能会释放一些趋化因子㊁促炎性细胞因子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加速内皮细胞损伤[7];淋巴细胞具有调节炎症反应㊁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8];因此,SII 可以更全面地反映病人炎症和免疫状态之间的平衡㊂SII 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全血细胞计数的常规血液测试获得,这是临床实践中最常用的检测指标,并且在癌症领域显示出比NLR 和PLR 等其他炎性指标更高的预后预测价值[9-10]㊂由于CHD 与炎症之间复杂的病理生理关系,作者单位 1.山西医科大学(太原030001);2.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太原030001);3.太原市中心医院通讯作者 韩清华,E -mail :**************引用信息 李国强,韩清华,陈小平.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22(9):1610-1614.有研究探讨了SII 与CHD 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但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㊂2 SII 与CHD2.1 CHD 诊断方面的预测价值 Liu 等[11]研究了395例有典型胸痛或胸闷症状疑似CHD 的病人,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SII 是预测冠心病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曲线,分析确定SII 对于预测CHD 发生的最佳临界值为439.44,此时敏感度为64.6%,特异度为68.2%,并且发现SII 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 )明显高于NLR (0.859与0.829,P =0.005)㊁PLR (0.859与0.733,P <0.001)㊁C -反应蛋白(CRP )(0.859与0.801,P <0.001),这证明SII 对于冠心病的发生具有更强的预测能力㊂Xu 等[12]发现在高血压或糖尿病慢性疾病人群中,SII 与CHD 的发生相关㊂这可能与糖尿病或高血压病人长期慢性炎症引起的内皮功能障碍㊁炎性浸润和血管重构有关[13]㊂以上研究均表明SII 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预测价值㊂2.2 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主要体现在病变血管数量㊁病变部位及其狭窄程度㊂SYNTAX 评分是依据11项冠状动脉病变的解剖学严重程度定量评价病变复杂程度的危险评分方法[14]㊂ Candemir 等[15]研究发现SII 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炎性参数中,SII 对高SYNTAX 评分的预测能力最好,当SII 为750时,其敏感度为86.2%,特异度为87.3%,比NLR ㊁PLR 等更能预测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另外,SII 与SYNTAX 评分呈正相关(r =0.630,P <0.001)㊂Liu 等[11]运用另外一种代表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Gensini 评分系统得出了与Candemir 等[15]相似的结论㊂Gur 等[16]发现当SII 升高,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病人的SYNTAX 评分也大幅提高,这也与Candemir等[15]研究结果相同;此外,还发现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水平与SII呈正相关,这也反映了SII与冠状动脉病变或心肌损伤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㊂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是判断血管狭窄是否导致心肌缺血的 金标准 [17]㊂Erdogan等[18]研究发现,SII是冠状动脉功能性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通过FFR测量和SII检测,将发现严重冠状动脉功能性狭窄的概率提高了5.7倍;此外,SII 在预测血流动力学意义上的冠状动脉阻塞方面优于NLR和PLR㊂一项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连续招募了200例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病人发病时的SII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或SYNTAX评分无关[19]㊂这表明虽然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病机制已清晰,但由于研究对象㊁发病机制等不同,研究结果也有所不同,因此是否应将血液学参数纳入风险分层模型,仍需要进一步研究㊂2.3预测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CSFP)的概念由Tambe等在1972年首次提出,描述了在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血管管腔无明显阻塞但远端冠状动脉造影剂延迟显影的一种现象,可累及单支或多支血管[20]㊂在疑似患有冠状动脉疾病而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病人中,CSFP的发病率为1%~7%,其病理生理机制还不清楚,有研究表明,炎症可能与CSFP相关[21]㊂Dai等[22]发现SII和CTFC呈正相关(r=0.624,P<0.001)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II是CSFP的独立影响因素,截断值为404.29,SII预测CSFP的敏感度为67.4%,特异度为71.9%,AUC为0.715(P<0.001);此外,其价值随着受累血管数量的增加而增加㊂因此,认为SII作为炎性指标可以预测CSFP的发生和严重程度㊂2.4预测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的形成CCC的形成是机体为了维持缺血心肌的组织灌注而对心肌缺血的一种自我调节㊂研究表明,CCC良好的病人比CCC不良的病人死亡率低36%㊂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所有阶段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并且在CCC的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20-24]㊂Saban等[25]根据CCC血流情况将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病人分为良好CCC组和较差CCC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II是较差CCC 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在SII的临界值为729.8时,预测较差CCC的敏感度为78.4%,特异度为74.6%(AUC=0.833,P<0.001)㊂Koray等[26]研究纳入了175例CTO病人,同样发现在良好CCC病人中SII值低于较差CCC病人,证实SII值为CTO病人中较差CCC的独立预测因素;并且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与NLR㊁PLR及CRP等炎性标志物相比,SII的预测能力更强㊂2.5评估冠状动脉内血栓负荷有报道表明,5.5%~18.2%的AMI病人在住院期间死亡,并且16.4%的AMI病人有大量冠状动脉内血栓负荷[27]㊂炎症在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28]㊂常用TIMI血栓分级评估冠状动脉内血栓负荷程度,从0~5进行分级,分为6级㊂Özkan等[27]的研究纳入389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病人,使用TIMI血栓分级系统评估血栓负荷,依据TIMI血栓分级将病人分为(0~1级)组与(2~5级)组,高SII评分是高冠状动脉血栓负荷的独立危险因素㊂Dolu等[28]的研究纳入了425例STEMI病人,将病人分成低血栓负荷(0~3级)组和高血栓负荷(4级或5级)组,当SII超过812的截断值时可预测高血栓负荷,敏感度为82%,特异度为73%, AUC为0.836,95%CI(0.795,0.877),P<0.001;并且在证明NLR㊁PLR㊁SII三种标志物与冠状动脉内高血栓负荷之间的关系的同时,发现SII在预测高血栓负荷方面优于NLR和PLR㊂2.6预测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在AMI后住院的病人中,80%可能会出现心律失常,其中10%可能会危及生命㊂导致死亡的最主要的心律失常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颤动㊂Aksakal等[29]发现住院时较高的SII水平与STEMI病人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关;当使用炎性指标来预测可能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人时,使用SII是一个比CRP或其他炎性指标更准确的标志物㊂新发心房颤动是STEMI后最常见的室上性心律失常,炎症在STEMI后心房颤动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30-31]㊂Baĝci等[32]研究发现,SII是能独立预测STEMI后新发心房颤动的血液学指标,此外,SII在预测方面优于NLR和PLR,与CRP相似㊂2.7预测PC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2.7.1预测造影剂肾病(CIN)CIN是由注射碘化造影剂导致的医源性急性肾功能障碍,已成为引起住院病人急性肾损伤(AKI)的第3大原因㊂在与CIN相关的各种因素中,炎症是发生CIN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基于炎症的预测指标可以有效地确定高风险的CIN[33]㊂CIN的发展与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风险有关,尤其是在STEMI病人中[34]㊂一项大样本的多中心研究发现,术前SII水平升高是冠状动脉造影术后CIN的独立危险因素[33]㊂Baĝci等[35]认为,术前SII的测定可能有助于预测STEMI病人的CIN风险㊂Öztürk等[36]的发现与其类似,并且与PLR㊁NLR和CRP相比,SII具有更高的敏感性㊂在Ma等[37]的研究中,调整了所有潜在的混杂因素后,发现当SII>653.73时,CIN的患病率随着SII 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当SII浓度<653.73时,CIN的发病率达到一个平稳的水平㊂这几项研究显示了SII与接受PCI的STEMI病人的CIN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在这些病人中,SII可能是一个比NLR和PLR更有用和可靠的预测CIN指标㊂Kelesoglu等[38]研究发现,对接受PCI治疗的NSTEMI病人来说,SII仍然是CIN 发生发展中最具有决定性的标志物㊂2.7.2预测PCI术后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无复流是指病人梗死相关动脉再通后,闭塞的冠状动脉区域的心肌组织灌注不足或缺失㊂研究表明,在接受PCI术治疗的病人中,10%~30%的病人在闭塞血管再通后出现无复流现象[39]㊂这种现象的发生会增加心肌缺血坏死的程度和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如院内死亡率㊁恶性心律失常㊁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㊂炎症在STEMI病人PCI术后无复流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40]㊂Çelik等[41]的研究纳入了785例接受PCI术治疗的STEMI病人,根据PCI术后的TIMI血流分级,将病人分为有无复流(TIMI0~2级)和有复流(TIMI3级)两组,随后将NLR㊁PLR㊁SII等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计算AUC,发现在SII超过950的临界值时,预测无复流现象的敏感度为84%,特异度为61%[AUC为0.789,95%CI(0.751,0.827),P< 0.001];ROC曲线的比较显示,SII的AUC大于NLR (0.789与0.766,P=0.007)和PLR(0.789与0.759,P= 0.048)㊂因此,SII是STEMI病人PCI术后无复流现象的独立预测因素,预测能力优于NLR和PLR㊂Esenboĝa等[42]与其研究结果相似㊂Vatan等[43]使用TIMI血流帧数和心肌呈色分级(MBG)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估无回流现象,同样发现SII 是STEMI病人PCI术后无复流现象的一个独立预测因素;进一步证明SII是无复流现象的有力预测因素㊂2.8预测AMI病人的预后PCI的应用以及介入技术和设备的升级,降低了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从而改善了AMI病人的预后㊂然而,接受PCI治疗的AMI病人仍然处于高风险状态,据报道10.7%的病人在术后30d内再次住院[44]㊂炎性标志物与CVD相关,许多生物标志物已被用作STEMI病人预后的预测指标,其中包括NLR 和PLR,其为预测STEMI病人的未来事件提供了有用信息[45]㊂SII最初是被作为癌症病人的预后指标进行研究,发现对此类病人的生存结果有预测价值㊂Faysal等[46]研究显示,SII值高的病人比SII值低的病人有更高的发生心脏死亡㊁非致命性脑卒中㊁血管重建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s)的频率;另外,SII是这些不良后果的独立预测因素㊂在传统的风险因素(如年龄㊁高血压㊁糖尿病和性别)的基础上增加SII,提高了STEMI病人在PCI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能力,并且SII在预测心血管不良事件方面优于其他常规生物标志物,如NLR和LPR㊂在老年NSTEMI病人中,Charlson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也是长期死亡率的一个独立预测因素[47]㊂Orhan等[48]分析发现,SII是老年NSTEMI病人院内和长期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并且与CCI相比,SII 显示出一定程度的非劣效性预测能力;Huang等[49]的研究结果与其相似㊂Ocal等[45]对1660例STEMI病人进行了长达3年的随访,将这些病人依据入院时SII值由低到高按照四分位法分为Q1㊁Q2㊁Q3㊁Q4四组,发现高SII组(Q3和Q4)的院内心源性休克㊁急性呼吸衰竭㊁急性肾损伤㊁室性心律失常㊁支架血栓㊁复发性心肌梗死㊁重复血管重建㊁MACEs和全因死亡率较低SII组(Q1和Q2)都明显升高;Q1㊁Q2㊁Q3和Q4的Kaplan-Meier总存活率分别为97.6%㊁96.9%㊁91.6%和81.0%;Q3和Q4的长期死亡率分别是Q1的3.5倍和8.4倍㊂与传统的风险因素相比,SII显著改善了心肌梗死后病人心脏死亡㊁MACEs和总心血管事件等的风险分层,表明SII可以作为一个简单实用的指标来识别PCI 后的高风险CHD病人㊂3小结与展望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HD是一种炎症相关性疾病,包括血管炎症㊁脂质代谢紊乱㊁脆弱斑块破裂与先天和适应性免疫系统的复杂相互作用㊂SII将中性粒细胞㊁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结合在一个指标中,与NLR㊁PLR㊁CRP等其他生物学指标相比,是反映病人炎症状况的一个更敏感的参数,具有独特的优势㊂SII已成为心血管疾病领域的新的研究方向㊂但目前针对SII的研究大都是单中心㊁回顾性的横断面研究,对SII水平的评估只有一次测量,新指标的临界值尚未统一,未来仍需要大规模㊁多中心㊁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及进一步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来探讨㊂参考文献:[1]YUSUF S,JOSEPH P,RANGARAJAN S,et al.Modifiable riskfactors,cardiovascular disease,and mortality in155722individuals from21high-income,middle-income,and low-incomecountries(PURE):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Lancet,2020,395(10226):795-808.[2]LIBBY P.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atherosclerosis[J].Nature,2021,592(7855):524-533.[3]WANG X D,ZHANG G Y,JIANG X J,et al.Neutrophil tolymphocyte ratio in relation to risk of all-cause mortality andcardiovascular events among patients undergoing angiographyor cardiac revascularization:a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studies[J].Atherosclerosis,2014,234(1):206-213.[4]BALTA S,OZTURK C.The platelet-lymphocyte ratio:a simple,inexpensive and rapid prognostic marker for cardiovascularevents[J].Platelets,2015,26(7):680-681.[5]HU B,YANG X R,XU Y,et al.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index predicts prognosis of patients after curative resection for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Clinical Cancer Research,2014,20(23):6212-6222.[6]VENKATRAGHAVAN L,TAN T P,MEHTA J,et al.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as a predictor of systemic inflammation--across-sectional study in a pre--admission setting[J].F1000Research,2015,4:123.[7]KYAW T,PETER K,LI Y,et al.Cytotoxic lymphocytes andatherosclerosis:significance,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cchallenges[J].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2017,174(22):3956-3972.[8]SHAH A D,DENAXAS S,NICHOLAS O,et al.Low eosinophil andlow lymphocyte counts and the incidence of12cardiovasculardiseases:a CALIBER cohort study[J].Open Heart,2016,3(2):e000477.[9]TOYODA J,SAHARA K,MAITHEL S K,et al.Prognostic utility of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 after resection of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results from the U.S.extrahepatic biliary malignancy consortium[J].Annals of SurgicalOncology,2022,29(12):7605-7614.[10]CHEN J H,ZHAI E T,YUAN Y J,et al.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 for predicting prognosis of colorectal cancer[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7,23(34):6261. [11]LIU Y H,YE T,CHEN L K,et al.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index predicts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stenosis in patients withcoronary heart disease[J].Coronary Artery Disease,2021,32(8):715-720.[12]XU M,CHEN R L,LIU L,et al.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index and incid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mong middle-agedand elderly Chinese adults:the Dongfeng-Tongji cohort study[J].Atherosclerosis,2021,323:20-29.[13]MONTEZANO A C,DULAK-LIS M,TSIROPOULOU S,et al.Oxidative stress and human hypertension:vascular mechanisms,biomarkers,and novel therapies[J].Canadian Journal ofCardiology,2015,31(5):631-641.[1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6,44(5):382-400.[15]CANDEMIR M,KIZILTUNÇE,NURKOÇS,et al.Relationshipbetween 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and the severity of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Angiology,2021,72(6):575-581.[16]GUR D O,EFE M M,ALPSOY S,et al.Systemic immune-inflammatory index as a determinant of atherosclerotic burdenand high-risk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Arquivos Brasileiros De Cardiologia,2022,119(3):382-390. [17]耿文磊,高扬,赵娜,等.CT血流储备分数不同操作者间测量一致性及诊断准确性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22,37(7):683-688. [18]ERDO G AN M,ERDÖL M A,ÖZTÜRK S,et al.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 is a novel marker to predict functionallysignificant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J].Biomarkers in Medicine,2020,14(16):1553-1561.[19]ROSTAMI A,TAJLIL A,SEPARHAM A,et al.Association between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and the systemic inflammatoryimmunologic index and the angiographic SYNTAX score and theTIMI flow grade in acute STEMI:a cohort study[J].The Journal ofTehran University Heart Center,2021,16(4):147-155. [20]赵健,梁春.冠状动脉慢血流的研究进展[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2021,4(1):1-5.[21]KALAY 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lammation and slowcoronary flow:increased 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and serum uricacid levels[J].Turk Kardiyoloji Dernegi Arsivi-Archives of theTurkish Society of Cardiology,2011,39(6):463-468. [22]DAI X T,KONG T Z,ZHANG X J,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increased 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 and coronaryslow flow phenomenon[J].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2022,22(1):362.[23]MEIER P,HEMINGWAY H,LANSKY A J,et al.The impact of the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 on mortality:a meta-analysis[J].European Heart Journal,2012,33(5):614-621.[24]LI B,LI W H,LI X L,et al.Inflammation:a novel therapeutic target/direction in atherosclerosis[J].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2017,23(8):1216-1227.[25]SABAN K,YUCEL Y,DENIZ E,et al.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a novel predictor for coronary collateralcirculation[J].Perfusion,2021,37(6):2676591211014822. [26]KORAY A M,IPEK B,GURSEL S,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 and coronary collateralcirc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total occlusion[J].ArquivosBrasileiros De Cardiologia,2022,119(1):69-75.[27] ÖZKAN U,GÜRDO G AN M,ÖZTÜRK C,et al.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a novel predictor of coronary Thrombusburden in patients with non-ST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Medicina,2022,58(2):143.[28]DOLU A K,KARAYI G IT O,OZKAN C,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intracoronary thrombus burden and 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 in patients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myocardial infarction[J].Acta Cardiologica,2023,78(1):72-79. [29]AKSAKAL E,AKSU U,BIRDAL O,et al.Role of systemic immune-inflammatory index in pred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hospitalmalignant ventricular arrhythmia in patients with ST-elevatedmyocardial infarction[J].Angiology,2023,74(9):881-888. [30]BAS H A,AKSOY F,ICLI A,et al.The association of plasmaoxidative status and inflamm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trialfibrillation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ST elevation myocardialinfarction[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LaboratoryInvestigation,2017,77(2):77-82.[31]BAŞH A,BA G CI A L,AKSOY efulness of mean plateletvolume and 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for development of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SüleymanDemirelÜniversitesi Saglik Bilimleri Dergisi,2019,10(3):278-283.[32]BA G C I A,AKSOY F.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predicts 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ST elevation myocardialinfarction[J].Biomarkers in Medicine,2021,15(10):731-739. [33]LAI W G,ZHAO X L,HUANG Z D,et al.Elevation of preprocedural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ion level increases the risk ofcontrast-associated acute kidney injury following coronaryangiography:a multicenter cohort study[J].Journal of InflammationResearch,2022,15:2959-2969.[34]JIANG H,LI D B,XU T,et al.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predicts contrast-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 in patientsundergoing coronary angiography:a cross-sectional study[J].Front Med,2022,9:841601.[35]BA G CÍA,AKSOY F,BAŞH A.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index may predict the development of contrast-inducednephropathy in patients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infarction[J].Angiology,2022,73(3):218-224.[36] ÖZTÜRK R,INAN D,GÜNGÖR B.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index is a predictor of 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 in patients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Angiology,2022,73(2):125-131.[37]MA K,QIU H,ZHU Y H,et al.Preprocedural SII combined with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predicts the risk of contrast-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 in STEMI patients undergoing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Journal of InflammationResearch,2022,15:3677-3687.[38]KELESOGLU S,YILMAZ Y,ELCIK D,et al.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a novel predictor of contrast-inducednephropathy in patients with non-ST segment elevationmyocardial infarction[J].Angiology,2021,72(9):889-895. [39]CHANDRASHEKHAR Y,ALEXANDER T,MULLASARI A,et al.Resource and infrastructure-appropriate management of ST-segmen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low-and middle-incomecountries[J].Circulation,2020,141(24):2004-2025.[40]LIU Y H,YE T,CHEN K,et al.A nomogram risk prediction modelfor no-reflow after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basedon rapidly accessible patient data among patients with ST-segmen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prognosis[J].Frontier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2022,9:966299. [41]ÇELIK M C,KARAYI G IT O,OZKAN C,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systemic inflammation index and no-reflow phenomenon inpatients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Angiology,2023,74(4):387-394.[42]ESENBO G A K,KURTUL A,YAMANTÜRK Y Y,et al.Systemicimmune-inflammation index predicts no-reflow phenomenon after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Acta Cardiologica,2022,77(1):59-65.[43]VATAN M B,ÇAKMAK A C,A G AÇS,et al.The 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 predicts impaired myocardial perfusion andshort-term mortality in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infarction patients[J].Angiology,2023,74(4):365-373. [44]LI Q,MA X,SHAO Q,et al.Prognostic impact of multiplelymphocyte-based inflammatory indices in acute coronarysyndrome patients[J].Front Cardiovasc Med,2022,9:811790. [45]OCAL L,KESKIN M,CERSIT S,et al.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 predicts in-hospital and long-term outcomesin patients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Coron Artery Dis,2022,33(4):251-260.[46]FAYSAL S,TAYYAR A.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predicts major cardiovascular adverse events in patients withST-segmen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J].ArquivosBrasileiros De Cardiologia,2022,119(1):14-22.[47]MEMBERS A F,WINDECKER S,KOLH P,et al.2014ESC/EACTSGuidelines on 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the task force on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Cardiology(ESC)and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ardio-ThoracicSurgery(EACTS)developed with the special contribution of theEuropean Association of Percutaneous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EAPCI)[J].European Heart Journal,2014,35(37):2541-2619. [48]ORHAN A L,ŞAYLIK F,ÇIÇEK V,et al.Evaluating the systemicimmune-inflammation index for in-hospital and long-termmortality in elderly 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patients[J].Aging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2022,34(7):1687-1695.[49]HUANG J B,ZHANG Q,WANG R C,et al.Systemic immune-inflammatory index predicts clinical outcomes for elderly patients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ceiv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intervention[J].Medical Science Monitor,2019,25:9690-9701.(收稿日期:2022-11-21)(本文编辑邹丽)。
冠心病的炎症与病理生理机制
冠心病的炎症与病理生理机制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脏疾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冠心病的发展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冠心病的炎症机制及其病理生理机制。
冠心病的炎症机制是指免疫炎症反应在冠状动脉内发生导致心肌缺血的过程。
这种炎症反应常被认为是由于动脉壁内发生的慢性炎症反应,以及体内免疫系统异常激活所引起的。
炎症反应的开始可以是由动脉内的脂质沉积和氧化损伤引发的。
进一步的炎症反应会导致血管壁的炎症反应细胞的增多,如单核细胞、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这些细胞会释放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等,进一步加剧炎症反应。
冠状动脉的炎症反应也会激活血小板和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最终造成心肌供血不足。
冠心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是指由于冠状动脉内炎症反应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破裂所引发的病理生理过程。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其形成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及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当动脉内皮细胞受损后,脂质和胆固醇等物质会在损伤部位聚集并逐渐形成斑块。
这些斑块由一层层的胆固醇晶体、血小板、炎症细胞和纤维组织等组成。
斑块内的炎症反应会导致斑块的破裂,释放出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最终导致血栓形成。
血栓堵塞了冠状动脉,造成心肌缺血和缺氧。
冠心病的炎症与病理生理机制的理解对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冠心病炎症反应的治疗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作用来减缓动脉内的炎症反应,从而降低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成和破裂的风险。
目前,一些药物已被证实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具有抗炎作用,如他汀类药物和抗炎风险基因等。
此外,积极改善生活方式也是预防冠心病炎症反应的重要措施,如戒烟、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等。
综上所述,冠心病的炎症与病理生理机制密切相关。
炎症反应在冠脉内的发生和发展,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破裂,最终导致心肌供血不足。
针对冠心病的炎症反应的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可以有效预防和缓解冠心病的发展。
炎症标志物IL6IL8和INFa与冠心病的关系
炎症标志物IL6IL8和INFa与冠⼼病的关系炎症标志物IL-6、IL-8和INF-α与冠⼼病的关系[关键词] 冠⼼病;⽩细胞介素-6;⽩细胞介素-8;综述[中图分类号] R541,4 [⽂献标识码] A冠⼼病是严重危害⼈类健康的疾病之⼀,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在冠⼼病的发⽣、发展和预后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1】。
冠⼼病作为⼀种炎症性疾病,已经证明低程度的慢性炎症贯穿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各个阶段,其发⽣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的结果。
从循环中细胞对动脉内层的浸润到斑块纤维帽的脆性增加,以及最终导致斑块的破裂出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炎症在冠状动脉性疾病(CAD)的发⽣发展中起了关键性的作⽤。
【2】各种促炎和抗炎因⼦如肿瘤坏死因⼦(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所形成的炎性因⼦调节⽹络在CHD 的发⽣、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免疫调节作⽤。
【3】动脉粥样硬化(AS)是冠⼼病病理过程的基础,炎症反应贯穿了AS的整个过程,炎症反应的激活可能是导致斑块不稳定⽽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因素,⽽反映局部和全⾝炎症的主要是体内炎症标志物⽔平的变化。
有研究表明病原体的感染可能是冠⼼病的重要病因。
感染可引起全⾝的炎症反应,诱发细胞因⼦IL-6的升⾼,从⽽造成⾎管内⽪功能异常,促进凝⾎,加速动脉硬化。
[4]冠⼼病病⼈缺⾎事件的发⽣常与炎症标志物的变化相⼀致,揭⽰炎症标志物与冠⼼病的关系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炎症标志物与冠⼼病的发⽣、发展和预后的关系是冠⼼病研究领域的⼀个热点。
⽬前认为⾎管内(内⽪功能受损、氧化应激等)和⾎管外(感染等)因素导致炎症反应的发⽣,炎症反应⼜引起细胞因⼦的产⽣,进⼀步诱导急性时相反应物及⼀些炎症应答相关的效应分⼦的表达,这些物质进⼊循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发展,通路中各个指标测定均与冠状动脉意外发⽣的危险性相关。
冠心病的炎症与病理生理机制
冠心病的炎症与病理生理机制冠心病,又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疾病。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冠心病仅仅是血管内膜受损、形成斑块导致的心肌缺血,但日益深入的研究表明,炎症在冠心病的发病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冠心病的炎症机制和病理生理角度,探讨炎症在冠心病中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
一、炎症与冠心病的关系炎症是机体对于损伤、感染等刺激的非特异性反应,其主要病理特征是组织肿胀、血管扩张和渗出。
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炎症反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斑块形成和动脉狭窄冠心病斑块的形成是冠心病发展的基础,斑块主要由脂质沉积、纤维细胞增生和炎症反应组成。
当脂质在血管内膜沉积时,会引起炎症反应,炎症介质的释放会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迁入斑块,增加胆固醇积累,形成纤维帽覆盖的复合斑块。
随着纤维帽破裂,斑块中的脂质和炎症介质会进一步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促进斑块生长和动脉狭窄。
2. 血栓形成和栓塞冠心病斑块破裂是导致心肌梗死和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炎症的存在可以加速斑块的破裂。
炎症反应可导致斑块不稳定,并引起血小板活化、凝血系统激活,最终形成血栓阻塞冠状动脉,造成心肌缺血。
3. 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死亡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的死亡是冠心病斑块破裂的关键步骤之一。
炎症反应可以导致平滑肌细胞凋亡和坏死,进一步削弱斑块的稳定性。
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能够诱导细胞凋亡,同时也可以引起坏死,破坏斑块的结构和稳定性。
二、冠心病的炎症机制冠心病的炎症机制涉及多个层面,包括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炎症介质等多种相关因素。
1. 细胞因子的作用细胞因子在冠心病发展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
这些细胞因子可以促进斑块的形成和破裂,同时还可以发挥导致内皮功能异常、促进血小板凝聚和血栓形成的作用。
2. 趋化因子的作用趋化因子是一类具有趋向性的细胞因子,能够引导炎症细胞的迁移和浸润。
牙周炎患者患冠心病几率高
牙周炎患者患冠心病几率高引言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牙周炎与冠心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牙周炎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牙齿松动、脱落等问题。
本文将探讨牙周炎患者患冠心病的几率高的原因和相关研究成果。
牙周炎与冠心病的关联性牙周炎与冠心病之间的关联性已经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多项研究表明,牙周炎的患者相对于没有患牙周炎的人,患冠心病的风险更高。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解释这种关联。
共同致病因素牙周炎和冠心病可能有一些共同的致病因素。
例如,炎症是牙周炎和冠心病发生的共同机制,而炎症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两种疾病都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因素(如吸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相关。
因此,这些共同的致病因素可能导致牙周炎患者患冠心病的几率增加。
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牙周炎的发生与多种致病菌的感染有关,这些细菌会引起牙龈组织的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会导致体内炎性细胞和介质的释放,这些物质可能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全身炎症反应。
全身炎症反应可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从而增加患冠心病的风险。
此外,牙周炎患者的免疫系统可能也会受到影响。
研究发现,牙周炎患者的免疫系统对于炎症反应的反应性较高,这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炎症反应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细菌感染和血栓形成牙周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而细菌在牙龈组织中繁殖时,可能会进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他部位引起感染。
研究发现,细菌感染可以引起血栓形成,而血栓形成则是冠心病发生的一个重要机制。
因此,牙周炎导致的细菌感染可能是增加患冠心病风险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关研究成果许多研究已经对牙周炎与冠心病之间的关联进行了调查,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结果。
Meta分析一项对20个研究进行的Meta分析发现,牙周炎患者患冠心病的风险较高。
该研究包括了大量的病例和对照群体,确保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炎症因子在冠心病事件中的临床价值
炎症因子在冠心病事件中的临床价值
林开敏;李卫华
【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
【年(卷),期】2007(28)1
【摘要】炎症反应是冠心病的始动因素,阐明炎症因子的作用机制,为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前景.现就炎症因子在冠心病事件中的临床价值作一综述.
【总页数】4页(P81-84)
【作者】林开敏;李卫华
【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厦门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福建,厦门,36100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厦门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福建,厦门,361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胱抑素C和炎症因子在脓毒症致急性肾损伤儿童中的临床价值 [J], 赵慧;陈苓
2.炎症因子和胱抑素C在2型糖尿病肾病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J], 蒋红梅
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蛋白及炎症因子在诊断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中的临床价值 [J], 蒋丽芳;蔡海芳;朱安;杨阳
4.炎症因子在COVID-19危重症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探讨 [J], 段秀群;龚国富;张伟;刘思嘉;程炼
5.COVID-19中相关炎症因子的临床价值探讨 [J], 唐欢欢;李琪;贾盼红;周向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与炎症反应关系研究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与炎症反应关系研究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其发病机制复杂,其中炎症反应在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以及与炎症反应之间的关系。
一、冠心病的定义和病因冠心病是由于心肌供血不足引起的病症,其主要表现为胸痛和心绞痛。
冠心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进而引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冠状动脉内膜下的脂质沉积、炎症反应和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形成动脉斑块。
该过程经历了脂褐质斑、纤维斑和斑块破裂三个阶段。
脂褐质斑阶段是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脂质在血管壁积聚形成斑块。
炎症细胞的渗出和活化是脂褐质斑形成和演化的重要过程。
纤维斑阶段是冠状动脉病变的中期,斑块内的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胶原纤维沉积,形成了较稳定的斑块。
炎症反应在纤维斑的形成和稳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斑块破裂是冠状动脉病变的晚期,斑块内的炎症反应增加,导致斑块不稳定,易于发生溃疡和破裂,进而引起血栓形成,导致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三、炎症反应与冠心病的关系炎症反应在冠心病的形成和进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各个阶段。
首先,在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后,炎症反应介导了单核细胞的粘附和渗透,形成斑块的早期脂褐质斑。
炎症因子的释放促进了脂质沉积、平滑肌细胞迁移和炎症细胞的活化。
其次,炎症反应在纤维斑的形成和稳定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炎症细胞的渗出和活化导致纤维斑内的炎症反应增加,从而促进斑块的形成和细胞增生。
最后,炎症反应与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炎症反应的活化增加斑块的脆弱性,易于发生斑块的破裂和溃疡,进而引发严重的心血管事件。
四、炎症反应与冠心病的治疗策略了解炎症反应在冠心病中的作用,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针对炎症反应的治疗已成为冠心病的研究热点。
冠心病炎症的中医辨证分析
医学论坛M D I I N WO RL D3文章编号:1008-6919(2007)02-0031-02中图分类号:R 541.4文献标识码:B【论著】冠心病炎症的中医辨证分析贺敬波(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518101)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病变,祖国医学对冠心病炎症的病因病机无明确认识,作者探讨冠心病炎症的中医辨证分型,提出冠心病炎症也是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肾虚为主,标实以痰热和瘀血为主,为冠心病抗炎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炎症中医辨证1999年Ro s s 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论述:“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细胞、紊乱血流和血管壁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细胞分子反应为特征的炎症进程”。
它将动脉粥样硬化定义为慢性炎症过程。
并提出了有名的“损伤一反应”学说,动脉粥样硬化是炎症病变主要证据有:①动脉粥样硬化(AS )是脂质沉积于动脉壁形成局部斑块的过程,此过程由炎症反应介导。
②炎症反应的特点是:出现单核/巨噬细胞、活化T 细胞和纤维化,多分布于血管分支及流出口;抗体及细胞免疫应答二者都能调控炎症反应及AS 的发生与发展。
③A S 的破裂造成血栓,形成A CS ,其过程也有大量炎性细胞和炎性介质的参与。
目前,临床研究较多的炎症性指标有CRP 、I L -6、T NF 等。
CRP 是人体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主要的、最敏感的标志物之一,是体内急性炎症反应最重要的分泌蛋白,近年来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试验的结果均肯定了C R P 对冠状动脉病变所致的心血管事件具有独立而强有力的预测价值。
国外对2121例心绞痛患者研究证实,CRP 每增加一个标准差,非致死心梗及心源性猝死增加45%(1),Ce l i k 等认为当CRP 浓度升高,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左室血栓的危险因子(2)。
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范畴,本文综合探讨冠心病炎症的中医辨证分析,为冠心病抗炎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
不同冠心病炎症因子测定及意义
不同冠心病炎症因子测定及意义易损斑块和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之间关系密切,如何防止稳定斑块向不稳定斑块进展,防止斑块破裂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大量研究显示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C反应蛋白(CRP)被认为是冠心病发病较强的独立预测因子,并做为心血管危险因素写入欧洲心脏病协会(ESC)指南。
近年研究发现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可通过多种生物学作用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炎症反应加剧,从而促进AMI的发生发展。
本研究通过检测非冠心患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AMI患者sCD40L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以及两者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为下一步寻找临床更为特异的炎症指标和特异性治疗奠定基础和理论依据。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昆明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心内科2007年3月至2008年1月间住院并经过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患者,根据临床和冠造结果,按照2001年中华医学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和2006年ESC《稳定型心绞痛诊治指南》标准分为:对照组(排除冠心病,n=20),女6例,男14例,平均年龄(65.70±5.83)岁;稳定型心绞痛组(n=20),女8例,男12例,平均(67.20±5.96)岁;急性心肌梗死组组(n=40),女12例,男28例,平均年龄(65.43±7.01)岁,详细资料见表1。
1.2 诊治方法所有入选患者入院后根据胸痛症状、心电图改变和心肌酶学改变初步诊断为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所有入选的患者最终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最终诊断,稳定型心绞痛为冠状动脉至少有1支冠脉血管狭窄大于50%且无心肌酶学增高,急性心肌梗死为冠状动脉至少有1支冠脉血管狭窄大于50%且伴有心肌酶学增高3倍以上并心电图有相邻导联ST段抬高大于0.1 mV 以上,对照组则为有胸痛症状但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患者。
冠心病与炎症反应的关联与干预
冠心病与炎症反应的关联与干预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并造成血流受限,导致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炎症反应在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冠心病与炎症反应的关联,并介绍一些干预方法以减少炎症对冠心病的影响。
一、冠心病与炎症的关联冠心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这一过程包括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聚集、脂质沉积等一系列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可促进冠状动脉病变的发展,形成斑块,并导致动脉管腔狭窄,最终引发心肌缺血和心绞痛。
有大量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血液中炎症标志物水平明显升高,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等。
这些指标的升高提示着炎症反应的存在,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炎症反应不仅参与斑块的形成,还参与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风险。
二、炎症反应的干预方法针对冠心病与炎症反应的关联,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干预方法来减少炎症对冠心病的影响,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
1.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降脂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抗炎药物。
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减少斑块形成和炎症反应。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的形成。
抗炎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症状。
2. 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方式改变是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
合理的饮食习惯,如减少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有助于调节血脂水平,减少炎症反应。
适度的锻炼,如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加血液循环,减少冠脉病变。
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也是减少炎症反应的重要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干预方法的选择和实施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避免不良反应。
三、未来的研究方向尽管冠心病与炎症反应的关联已经得到广泛研究,但仍有一些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
例如,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不同炎症标志物的作用机制,以及如何准确评估炎症对冠心病的影响程度。
炎症与冠心病
炎症与冠心病正文:章节一、概述1.1 炎症与冠心病的关系1.2 冠心病的定义1.3 炎症在冠心病发展中的作用1.4 炎症与冠心病的研究现状章节二、炎症与冠心病的机制2.1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2.2 炎症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2.2.1 炎症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2.2.2 炎症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2.2.3 炎症与冠状动脉狭窄的进展章节三、炎症与冠心病的临床表现3.1 炎症与不稳定心绞痛的关系3.2 炎症与心肌梗死的关系3.3 炎症与冠脉血栓形成的关系章节四、炎症与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4.1 炎症与冠心病的诊断4.1.1 临床症状与体征的评估4.1.2 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的检查4.1.3 冠状动脉造影和血液生化检测4.2 炎症与冠心病的治疗4.2.1 传统治疗方法4.2.2 抗炎药物的应用4.2.3 靶向治疗方法章节五、预防与管理5.1 炎症与冠心病的预防5.1.1 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5.1.2 炎症标志物的监测5.1.3 风险因素的控制5.2 炎症与冠心病的管理5.2.1 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5.2.2 定期随访和治疗调整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详见附件一-附件五。
法律名词及注释:1:冠心病:一种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疾病。
2:炎症:机体对损伤、感染或其他刺激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
3:动脉粥样硬化:一种动脉壁内脂质沉积和炎症反应引起的慢性疾病。
4:斑块稳定性: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结构和成分对于破裂或血栓形成的易发性。
5: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血流受限的病理变化。
附件一、炎症标志物检测方法介绍附件二、冠状动脉造影图像示例附件三、抗炎药物使用指南附件四、心脏超声图像示例附件五、心电图异常波形解读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立医院 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陈孟敭
约半数的心肌梗死患者没有典型的发病 危险因素。Framingham 心脏研究26年资 料示1/3冠心病患者总TC水平<200mg/dl。 胆固醇在动脉管壁的沉积不能完全解释 AS形成过程中内皮动能失调和平滑肌细 胞增生等。 ∴ 典型的危险因素只能解释部分病因。
C-RP(C-反应蛋白)可预测心脏破裂
• 心脏破裂很难预测,与心脏炎症有关 • 有研究报告: 血清C-RP水平可预测AMI后心脏破裂 C-RP>200mg/L敏感性为89%,特异性96% 持续升高>200mg/L者AMI后心破裂发生率很高
空军冠脉硬化预防试验(一级预防)示 • 洛伐他汀治疗组CHD发生↓37%其中 • 血脂低於平均数而C-RP增高者有效 • 血脂增高於平均数而C-RP增高者同样有效 • 血脂低於平肥胖、糖尿病、高血压、 吸烟、缺乏运动等,炎症标识物可能增加。 这些危险因素干预后炎症标识物可↓ ∴ 可用於评价干预效果。
C-RP与表面健康者及CHD的预防
• Ridker 用 hsC-RP 测定目前认为正常范围 的C-RP水平进行分级 • C-RP水平在最高四分位数的患者,心血 管病的危险度是 C-RP水平最低四分位数 患者的 5 倍( P=0.0001 ) C-RP 略微升高 与危险度升高有关。
• HsC-RP是较其他标识物及危险因素中最 强的单度量预测因素。(见图)
研究还表明: * ACS 的发病机制中冠脉炎症起重要作用, 不稳定性斑块中炎症反应活跃。一些炎 症标识可以预测首发或复发心血管事件 及预后。
如何识别斑块不稳定性: • 冠脉内超声,血管镜。 • 有创,广泛应用于临床尚有限制。 • 某些炎症标识物有助於识别,有 临床实用价值。
• 临床上已有测定的炎症标识物如: C-反应蛋白(C-RP)、IL-6(白介 素 -6 ) , TNF ( 肿 瘤 坏 死 因 子 ) , SICAM-1 ( 细 胞 间 粘 附 分 子 -1 ) , SAA (血清淀粉样蛋白)等。其中以 C-RP 研 究最多最成熟 hs C-RP 微炎症指标
HsC-RP对: • 确定CHD的一级预防 • 筛选重点对象,特别LDL-C不高者 • 制定预防措施(生活方式干预,药物等) • 评估预防措施 有深远意义
ACC03年会认为: • 虽不推荐对整个人群进行 HsC-RP 测定, 但对於经多种危险因子计分估算处於 中危者( 10 年冠心病累积发病危险度 为10~20%)加测HsC-RP有助於医生对 病情作进一步评估,决定是否应即予 以一级预防。
• Framingham研究:60%男50%女缺血性心 脏病的第一表现是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即: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 梗(STEMI及NSTEMI)、猝死。ACS患者 冠脉狭窄程度并不严重多在50%以下。 狭窄在50%以上反而多表现为稳定性心 绞痛(SAP)。 ∴ 冠心病发生ACS与否不决定於狭窄程 度,决定於斑块脆弱性,不稳定性易於 破裂。
HsC-RP对一级预防及药物预防 中的意义
阿斯匹林预防性治疗者: • 第一次发生心梗的危险度较对照组↓44% • 其中HsC-RP水平在最高四分位数的患者↓56% • HsC-RP水平在最低四分位数的患者↓14%
用普伐他汀治疗者:Care • 有炎症证据的患者危险度↓54% • 无炎症证据的患者危险度↓25% • 历时5年的一个研究示普伐他汀使C-RP降低 约18% • 且与LDL-C降低与相关性示系二种不同机制
• 543名表面健康男性,以后发展为心梗、 或静脉血栓或中风和543名对照组(至少8 年内未发生血管疾病)对比发现HsC-RP水 平最高四分位数的男性发生心梗的相对危 险性是最低四分位数中的男性的3倍。 • Monica-Augsburg队列研究 936 名 表 面 健 康 中 年 男 性 随 访 8 年 结 果 示 HsC-RP 与冠脉疾病的发病率间存在显著线 性正相关,认为 HsC-RP 对冠脉疾病有预测 价值。
但C-RP坛高也可反映
Δ 体内炎症处於急性活动期的疾病如类 风关恶性肿瘤。 Δ 组织坏死的存在或并发症。 Δ 烧伤加重。 Δ 排斥反应存在。
高灵敏度C-RP(hsC-RP)
• 可测定血中极低水平的C-RP,敏感值可 达0.05mg/L用高敏感性酶联免疫试验定 量测定(ELISA)。 • hsC-RP测定使我们相信C-RP是一种微炎 症指标。
C-反应蛋白(C-RP)
• 应用最广泛的敏感的炎症标识物,参与局部 或全身炎症反应对炎症刺激物产生应答时其 水平可升高几百倍。 • C-RP可:激活补体、诱导内皮产生单核细胞 趋化蛋白、上调ICAM介导巨噬细胞摄入天然 低密度脂蛋白。 • Torzewki发现早期冠脉AS斑块中有大量C-RP 沉积,以新生内膜处最显著。 • C-RP不仅是一个炎症标识物还参与冠心病的 发生与发展。
C-R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 不稳定斑块内炎症反应活跃。 • Mouttateb等研究发现C-RP与急性冠脉事件 有显著相关而与稳定性心绞痛相关不明显 认为C-RP可预测冠心病患者发生ACS的可能。 • Marrow 等 630 例 ACS 患 者 入 院 后 14 天 死 亡 ( UAP 或 NQWMI )血清 C-RP 为 72.1mg/L ,而 存活者为12.9mg/L即使肌钙白蛋白T正常者, 认为在预测 ACS 预后上 C-RP 比肌钙蛋 T 更有 价值。见图。
二个问题:
1、除典型的危险因素外还有什么其他 发病危险因素? 2、决定斑块的稳定性是什么?如何识 别?如何干预?
•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曾提出: 炎症、感染、高半胱氨酸血症、血管紧 张素转换酶 D/D ,基因因素 …… 等。其 中以炎症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受到很大 的重视,研究最多,也最成熟。
研究表明: * 动脉粥样硬化( AS )者血浆或组织中 持续存在炎症改变。冠心病患者可能 存在隐性炎症。 * 慢性潜在性炎症或感染诱导多种细胞 因子产生粘附份子的表达可能是刺激 AS炎症反应的始动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