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人教新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六年级数学广角—— [数与形 ]教案【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重视“数”“形”之间的联系,找到解题规律。
2.引导学生探究算式左边的加数与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的关系,发现“数”“形”之间的联系,找到其中的规律,使学生在体验用形表示数的直观性的同时,学会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1.借助“数”“形”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初步了解、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同时,体验到数学的极限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巩固练习时,充分利用教材习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培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数与形可以互相转化,树立数与形相结合是数学解题思想方法。
难点:体验到数学的极限思想。
【教具准备】教具:正方形块,课件。
学具: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纸卡若干【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师:老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很爱听故事,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这个故事叫《形帮数》想听吗?生:想、、、、、、师:(出示第一张形与数的课件,背景音乐响起)在数学王国里住着数和形两个大家族,他们有时争吵,但更多的是互相帮助、、、、、、(故事讲完)同学们,你们知道形是怎么帮助数解决问题的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数与形 中寻找它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方法。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
1=(1)1+3=(2) 1+3+7=(3)(以故事的方式讲解)让我们再次回到故事中,形大步走到数的面前,挺着肚子说:“考考你,你算算我有多大?”数上下打量了一下形:“哼!!小菜一碟,你是正方形,边长1厘米,面积等于边长乘以边长,就是1×1=(1) ;看到数能快速地说出来,形说:“别高兴的太早,后面还有呢!”接着它把和它长得一样大小的三个兄弟叫到它身边,和它站在一起,一个挨着一个,整齐地排成两排,(让学生拿出正方形按照形说的摆出来)形说:“那你现在能算出我们有多大吗?”数说:“你的面积是1,你的三个兄弟都是和你一样大小的正方形,它们每个的面积也是1,三个的面积就是3,你们四兄弟的面积是1+3=4,4是2的平方。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集体备课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集体备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通过数与形的结合,让学生感受数形结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数形结合的概念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不能很好地将数形结合的思想运用其中。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形结合的规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数形结合的概念,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数形结合的概念和应用。
2.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形结合的规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形结合的规律。
2.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丰富的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形结合的方法。
3.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数形结合的概念。
2.新课导入:讲解数形结合的基本方法和应用。
3.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小组合作: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形结合的规律。
5.总结提升:对数形结合的概念和方法进行总结,引导学生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课后作业:布置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解决。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清晰地展示数形结合的概念和方法。
可以设计成以下形式:概念:数形结合是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它将数学问题与图形相结合,通过观察图形来发现问题的规律。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1课时 数与形(一)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1课时数与形(一)人教版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1课时数与形(一)人教版一、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进一步学习分数,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算规则,掌握分数的化简和比较大小。
2. 形的认识:学习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分类,进一步掌握图形的变换和组合。
3. 数形结合:通过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算规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的化简和比较大小;使学生了解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分类,掌握图形的变换和组合。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数的化简和比较大小,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分类,图形的变换和组合。
2.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算规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的化简和比较大小;使学生了解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分类,掌握图形的变换和组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投影仪、教学课件。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数与形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数的认识:讲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算规则,通过例题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分数的化简和比较大小。
3. 形的认识:讲解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分类,通过实例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图形的变换和组合。
4. 数形结合: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数的认识:分数的基本性质、运算规则、化简、比较大小形的认识: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分类、变换、组合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用分数表示下列数量,并比较大小。
(1)一个苹果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8单元 数学广角——数与形-第1课时 数与形(1)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8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第1课时数与形(1)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字组成的可能性和规律性。
2.掌握整数的数目与形状的关系。
3.能够灵活运用数与形的关系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1.理解数字和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
2.分析数字组成形状的方式。
三、教学难点1.探究数字和形状之间的规律。
2.综合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案、教材。
2.数学工具:尺子、钢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出示一个由数字组成的几何图形,让学生观察,猜测数字与形状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思考数字如何影响形状。
2. 探究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将一些特定数字按照顺序组合成不同的形状,例如数字“8”可以组合成“∞”形状,让学生认识数字具有多样的组合方式。
3. 讨论让学生展示自己组合的数字与形状,进行讨论和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分析数字如何影响形状的变化。
4. 拓展提出更复杂的数字与形状挑战,让学生动手尝试,进一步发现数字与形状之间的关系。
六、课堂练习1.快速找出数字组成的各种形状。
2.分析数字组成形状的规律。
3.解决实际问题,利用数字和形状之间的联系。
七、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发现,共同探讨数字与形状的奥秘。
八、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上相关练习题。
2.自己设计一个数字与形状的组合图形。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数字与形状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数字与形状之间的内在关系,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学生们在数字与形状的探索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8 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8 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一、教学内容1.1 知识点梳理•顺序数•平行线•图形的旋转•逆推法•图形的对称1.2 教学目标•理解顺序数的概念,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能够识别平行线,并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够进行简单的图形旋转操作•能够熟练运用逆推法解决问题•理解图形的对称性质,能够完成相关练习题1.3 教学重点•顺序数的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图形的对称性1.4 教学难点•图形的旋转操作二、教学过程2.1 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中,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如果有一条平行线,它的性质是什么?”“如果我给你一个图形,你能找到它的对称轴吗?”等等,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2.2 教学步骤1.理解顺序数:–介绍顺序数的概念,让学生举例子将生活中的顺序数与数学中的顺序数联系起来,并完成相关练习题。
2.认识平行线:–通过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引导学生认识平行线,并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平行线的理解。
3.学习图形的旋转:–教授简单的图形旋转方法,让学生亲自操作进行练习,以加深对图形旋转的理解。
4.运用逆推法解题:–通过举例讲解逆推法的应用,让学生掌握逆推法的解题技巧,完成相关练习。
5.探索图形的对称性质:–引导学生认识图形的对称性质,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操作找出图形的对称轴,并完成相关练习。
2.3 练习与应用设计一些巩固练习和拓展应用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4 总结与反思在教学结束前,对本课时所学内容进行简单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点,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教学反馈教师可通过课堂练习、口头提问等方式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检测和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扩展阅读学生可以通过课后作业或自主阅读,了解更多相关概念和拓展知识,丰富数学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小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顺序数、平行线、图形的旋转、逆推法和图形的对称性等内容,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的实例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解题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运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运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将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并利用图形的直观性来辅助问题的解决。
内容将包括对线性方程、不等式以及比例问题的图形表示,以及如何通过图形来推导和验证数学结论。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利用图形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包括画图、标注、分析等,并能将图形与数学表达式相互转换。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与准确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1. 数量关系与图形的对应: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如何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为图形,并从图形中提取数学信息。
2. 图形的准确绘制与解读:学生应能准确绘制各种数学图形,并能从图形中读取相应的数学信息,进行逻辑推理。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彩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已学的数学问题,引入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授:讲解数形结合的基本方法,通过实例演示如何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图形问题,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基础的数形结合问题,教师进行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巩固: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分享,让学生互相学习,加深对数形结合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板书设计板书将清晰地展示数形结合的步骤和关键点,包括图形的绘制方法、数学信息的标注以及从图形中提取数学结论的技巧。
作业设计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数形结合问题,让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课后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以便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并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将极大地提高他们解决复杂数学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有答案)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有答案)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围绕数学广角展开,教学内容包括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将通过学习,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难点1.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来解决问题,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2. 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何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视频,教学案例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数学广角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的重要性。
3.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1. 数学广角2. 副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包括数学广角的相关知识,解题方法和技巧,以及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题:包括数学广角的题目,以及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题目。
2. 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课后反思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本单元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和性质,理解数轴和数的大小关系,能够利用数轴表示数的大小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数轴计算。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数轴进行数的大小比较和计算。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和性质,理解数轴和数的大小关系。
难点:理解数轴表示数的大小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数轴计算。
【教学过程】一、热身导入(5分钟)1.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以问答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定位测试。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数与形”这个单元要学习什么内容吗?学生:要学习几何图形和数轴。
教师:那几何图形有哪些呢?学生:有尺规作图、正方形、长方形等。
教师:那数轴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学生:用来表示数的大小关系。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2.理解数轴和数的大小关系,能够利用数轴表示数的大小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数轴计算。
3.老师通过示意图介绍几何图形,引导学生了解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4.老师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数轴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数轴表示数的大小关系,以及进行简单的数轴计算。
三、课堂练习(25分钟)1.练习题选做(15分钟)(1)假设现在数轴上有两个点,一个点的数值为-3,另一个点的数值为6,它们之间距离是多少?(2)现在数轴上有两个点,一个点的坐标为-2,另一个点的坐标为6,它们之间距离是多少?(3)把以下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2,0,3,-5,6。
(4)数轴上画出-3到5的区间,并在区间上标出-3和5两点,求这个区间的长度是多少?2.板书案例解答(1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列出题目的解答过程和结果,以及参考答案。
四、课后延伸(5分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深入了解相关内容,教师布置作业,以便学生在课后完成和掌握。
【教学评估】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情况,评估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知识。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数学广角——数与形》单元,主要内容为数与形的探究和理解。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数与形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数与形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的概念和简单的几何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数与形的内在联系可能还不太清楚,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和探究来加深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关系感到困惑,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数与形的概念,认识到数与形之间的联系。
2.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数与形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如何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等活动,发现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准备一些实际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到数与形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展示一些物体排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排列特点。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具体的数与形的案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
例如,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数字序列和对应的图形,让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数学问题,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
可以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然后进行分享和讨论。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集体备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数与形的关系,认识数学中的图形美感。
2.能够灵活运用图形的特征进行问题解答,培养数学推理能力。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数与形的关系。
2.图形的分类及特征。
三、教学重点1.数与形之间的联系。
2.图形的特征及分类。
四、教学难点1.运用数与形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图形特征进行逻辑推理。
五、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课堂练习题。
3.计算器、尺子等教学辅助工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讨论数与形之间的关系,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新知(30分钟)(1)数与形的关系•示范几个数与形相关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图形美感,引导学生探索数与形之间的联系。
(2)图形的分类及特征•讲解不同图形的分类及特征,让学生学会通过特征来识别图形。
3. 练习与讲评(40分钟)•让学生针对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并及时进行讲评,引导学生掌握数与形的应用方法。
4. 拓展应用(15分钟)•引导学生展示自己通过数与形关系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探索更多的应用场景。
5. 总结与反馈(10分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数与形关系的理解,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为下一步教学做准备。
七、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
2.思考并记录三个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实例。
3.查找三个关于数与形之间联系的案例并进行归纳总结。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培养了他们对图形美感的认知。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实例的引导,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与形的关系,提高课堂互动性。
九、教学延伸可以邀请学生参观数学与艺术相关的展览,或者进行户外数学与形的联合探索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以上是本节课的备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广角——数与形的关系,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8单元 数学广角——数与形-第2课时 数与形(2)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8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第2课时数与形(2)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初步了解平展视图和立体图的相关概念,初步认识几何中的投影与视线。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2.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平展视图和立体图的概念,了解几何中的投影与视线。
•难点:理解立体图到平展视图的转化过程,初步掌握视线的概念。
3. 教学准备•教学工具:平展图、实物模型、投影仪等;•教材准备:备好《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相关内容;•教学环境:教室应具备投影设备,方便展示相关视觉材料。
4. 教学步骤4.1 第一步:导入利用实物模型展示,引出本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第二步:讲解•介绍平展视图和立体图的概念,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讲解投影与视线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3 第三步:示范老师展示一个简单的立体图,并带领学生一起尝试将其转化成平展视图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视线的作用。
4.4 第四步: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个小组给出一个简单的立体图,要求他们转化为平展视图,并互相检验。
4.5 第五步:总结•结合学生的操作,总结平展视图和立体图的关系,以及视线和投影的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概念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空间与形状之间的关系。
5. 教学反馈•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即时评价,及时纠正错误,肯定优点;•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思考和练习相关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延伸学生可自主挑选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尝试根据立体图设计出对应的平展视图,增强对立体图和平展视图的理解。
7.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认识立体图和平展视图之间的联系,并初步了解投影与视线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其观察与逻辑推理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集体备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数与形》,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数的排列规律和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体会数学的美感。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数与形的结合,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数的排列规律和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体会数学的美感。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发现和总结数的排列规律和图形的特征。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体会数学的美感。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通过实例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道具,如PPT、图片、图形等。
2.准备相关的问题和实例,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如“你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计算1+2+3+…+100的和?”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一些数的排列和图形的例子,如斐波那契数列、黄金分割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与形的结合,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计算,验证和总结规律。
可以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如“请找出斐波那契数列中第10个数是多少?”、“请计算一下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等,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巩固和加深对数与形的理解。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规律。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第八单元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算术与图形的转换教材第107~11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2.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与形可以互相转化,树立数与形相结合是数学解题思想方法。
3.使学生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认识,充分感受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重点:感受数与形可以互相转化,树立数与形相结合是数学解题思想方法。
难点:寻找和发现数与形相互转化的途径与方法通过数与形的转化,认识到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教具学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一导入投影出示。
计算下面的算式1+2+3+4+5+6+7+6+5+4+3+2+1=?(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尝试独立完成。
(3)介绍解题方法。
如果有的学生能够想出来好的解题方法,就让他们说一说他们的解题思路,老师加以点拨、归纳。
二教学实施1.出示例1。
(1)学生读题,教师整理。
为了便于观察,我们可以把图形与算式一一对应起来,找出图形和算式存在的相互关系。
1+3+5=( )1=( )21+3=( )22(2)老师:先填一下算式括号。
1=(1)21+3=(2)21+3+5=(4)2提问①:算式左边的加数有什么特点?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汇报。
(观察后会发现:算式左边的加数是连续的奇数)提问②:算式左边的加数与构成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汇报。
(仔细观察后,我们会发现:算式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正好是每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提问③:算式右边括号里的数字与构成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汇报。
(仔细观察后会发现:算式右边括号里的数字是图形构成小正方形的个数)提问④:算式左边加数(除1图外)与右边括号里的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算式左边的加数是1、3、5……n,右边括号里的数字用a表示,那么你能用字母表示其关系吗?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汇报。
(最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总复习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总复习教学设计课题:总复习(一)教学内容:复习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倒数、比、百分数等概念。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倒数、比的意义,能熟练化简比与求比值,能熟练进行在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把这些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系统中。
2、培养学生概括和分类能力,使已有概念条理化,系统化。
3、激发学生自我复习整理的意识,认识到复习的重要性,提高复习的实效。
教学难点:正确、清晰地理解各个概念,并加以区分。
教具学具:能正确理解与概念有关的实际问题。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过程性目标复习分数乘除法的意义1、说出下面各式的意义。
43×4 4×434÷4343÷42、小结:强调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
3、练习:选择口算中的几个分数乘法除法算式,说说表示的意义。
指名口答:分别说出四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口算,完成课本第1118页总复习第1题。
指名校对答案,错的当堂纠正。
指名基础差的学生回答,及时鼓励。
使每一位同学都正确到位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
复习倒数1、倒数有什么特点?2、什么数的倒数比它本身大?3、求一个数的倒数:完成课本第121页练习二十七第3题。
举例说明什么是倒数。
两个数互为倒数,乘积是1。
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
举例说明。
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说说求倒数的方法。
正确理解倒数的概念,能解释有关的判断题。
复习比1、什么叫比?比的意义是什么?2、求比值:课本第118页总复习第2题。
3、思考:怎样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怎样化简比?4、讨论: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指名回答,说说对比的认识。
化简比:课本第122页练习二十七第4题。
正确理解比的意义,能熟练化简比和求比值。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共2课时)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共2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数字与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2.掌握在几何图形中出现的数字特点;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1.数字与几何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2.几何图形中的数字特点。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2.教具:彩色图形卡片、黑板、彩色粉笔、教案、学案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几何图形和数字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本节课内容。
2. 概念讲解(15分钟)•讲解数字与几何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正三角形有3个顶点、三边等;•介绍几何图形中的数字特点,比如矩形的四个顶点、四边等。
3. 课堂练习(20分钟)•让学生分组做练习题,巩固数字与几何图形的对应关系。
4. 拓展(10分钟)•讲解数字与形状之间更复杂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更多规律。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习题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1. 复习(10分钟)•对上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强化学生对数字与形状关系的记忆。
2. 练习(20分钟)•分发练习册让学生进行练习,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检测(15分钟)•进行课堂小测,检测学生对数字与几何图形关系的掌握程度。
4. 拓展活动(10分钟)•设计一些拓展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数字与形状的关联。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数字与几何图形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发现数字与形状之间的规律性,让他们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2.思考数字与几何图形的更多关联。
以上为本次数学课教案,希望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完成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二”第7题6.板书设计数与形例11=( 1 )21+3=( 2 )21+3+5=( 3 )2教师活动: 师播放课件,首先呈现圆,然后将圆的12、14、18、116……标出阴影部分,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呈现算式的形式,提出问题:你能算出阴影部分是圆的几分之几吗?:在你的周围哪有数与形的知识?学生活动: 学生计算 活动意图:用比赛的形式,引发学生想要窥探教师心中的秘密的兴趣。
环节二: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12+14+18+116+132++……的和等于多少呢?2、明确要求:请你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画一画,找一找。
12+14+18+116+132++……=?教师活动:1、提问:你有什么发现?2、这道算式很长,省略号后面还有算式,要想计算结果,我们不可能把每一个数都写出,因此,可以先分段计算,去发现规律。
分段计算,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学生算出结果后,再次计算验证。
2.观察分析算式,归纳规律。
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按分子是1,分母依次扩大到原来的2倍的规律加下去,结果是1减最后一个分数。
3.借助正方形探究计算方法。
教师: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初步发现了一部分算式的规律,那么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呢?我们不妨用一个正方形来看一看。
(1)演示12+14: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学生活动:1.学生发现分数的分子都是1;后面的分母都是前面的分母乘2;有无数个数相加。
用学具独立操作,并尝试画,小组内合作交流。
小组汇报分段计算。
12+14等于多少吗?(学生:34) 12+14+18等于多少呢?(学生:78) 12+14+18+116=1516学生发现规律,结果的分子和分母相差1,结果的分母和最后分数的分母相同;结果是1减去最后一个分数。
学生算出结果后,再次计算验证。
3.(1)正方形中表示12+14的涂色部分与空白部分和整个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板书设计
个性调整补充
课题(教学内容)
位置
课时
教学目标: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表示的方法,能用数对来表示某一物体的位置.
2、能借助方格图用数对来确定位置.
3、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与位置有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发现三:算式左边的加数和正好等于大正方形中每行(或每列)的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算式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右上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L”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正好是每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可借助学具摆一摆)
①1+3+5+7=()2(1+3+5+7=42)
②1+3+5+7+9+11+13=()2(1+3+5+7+9+11+13=72)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数对的形式来解决相关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初步感知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能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吗?
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
(1)用“第几组第几个”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让学生先说说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
1.课件出示问题.
小兰和爸爸、妈妈一起步行到离家800m远的公园健身中心,用时20分钟.妈妈到了健身中心后直接返回家里,还是用了20分钟.小兰和爸爸一起在健身中心锻炼了10分钟.然后,小兰跑步回到家中,用了5分钟,而爸爸走回家中,用了15分钟.上面几幅图哪幅是描述妈妈离家的时间和离家距离的关系?哪幅是描述爸爸的?哪幅是描述小兰的?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0列、0行,并指导学生正确找出.)
③____________________=92(1+3+5+7+9+11+13+15+17=92)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例题.
(2)观察、试算、发现规律.
①观察算式中加数的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是前一个数的 )
②分步算一算,你有什么发现?
(发现加下去,等号右边的分数越来越接近1)
2、我们全班有48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3、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知探究
1、教学例1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自己的位置吗?
[第6个图形:红色6个,蓝色18个;第10个图形:红色10个,蓝色26个.根据图示可知:红色小正方形的个数与图形的序数(第几个)相同,蓝色小正方形的个数=(图形的序数+2)×3-图形的序数或蓝色小正方形的个数=(图形的序数+2)×2-2]
3.完成教材110页4题.
[因为小狗和小亮的行走时间相同,所以不必考虑小狗的行走路线.由“小亮走到这条马路一半的时候,小狗已经到达马路的终点”可知:小狗的速度是小亮的2倍,所以小亮走200m时,小狗走了200×2=400(m)]
课题(教学内容)
数学广角——数与形
课时
教学目标:1、发现、理解“数与形”的关系.
2最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借助数与形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用形表示数.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纸卡若干
(3)数形结合,验证规律.
①引导验证:你发现的规律成立吗?请结合图示进行验证.
②汇报、交流.
a.结合圆的面积验证:用一个圆的面积表示单位“1”,则原算式可表示为:
b.结合线段图验证:用一条线段表示单位“1”,则原算式可表示为:
(4)明确结论.
(5)交流对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感悟.
(数形结合的方法把抽象的代数问题形象化,使其直观、简洁、易懂)
设计意图:教学时,观察、讨论相结合,引导学生借助不同的几何图形解决例题中的代数问题,使学生在理解、掌握例题中数与形关系的基础上,充分体会用数形结合方法解决问题的直观性,感悟数学的极限思想.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08页1题.(让学生独立读题、分析、解答,鼓励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2.完成教材108页2题.
⊙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题.
看图,把算式补充完整.
1=()21+3=()21+3+5=()2
(2)看图与算式,总结发现.
①观察、讨论.
仔细观察,看一看上面的图形和算式左边有什么关系?
②汇报发现.
发现一:算式左边的加数的个数与对应的大正方形中每行(或每列)的小正方形的个数相同;
发现二:算式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右上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L”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比较(2,3)与(3,2)的不同.
{在比较中发现不同之处,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对的更深了解.}
3、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因为妈妈在健身中心没停留;图1是描述小兰的,因为她回家路上用了5分钟;图3是描述爸爸的)
3.揭示课题.
借助图形不但能帮我们直观了解小兰离家时间与离家距离的关系,还可以帮我们解决复杂的代数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与形”.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与图形有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关注图形与数学的关系,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