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消费群体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眼】70年代生人,何以“立”?
70年代生人,倍受争议并被热烈讨论的一代人,目前分散在社会各个阶层和各种职位之间,已成为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正在成为引领时代的主导力量,但是还远远没有成为主流:还没有能真正能领导这个时代和社会。2004年了,生于70年代的我们这一拨人,最大的34,最小的25。按孔子《论语》所说“三十而立”来看,70年代人都应该立起来啦。但事实上呢?
在刚结束的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队金牌总数排名第二,国人无不自豪,只是在中国已获的63枚奖牌中,有37枚属于低于23.3岁平均年龄的年轻选手,占全部奖牌数的59%。25岁以下的80年代生人已成为体坛的主力,文坛也如此,“80年代”作家越来越受关注,这个世界已是更年轻的80年代的天下?设计师、广告人、评论家、企业家……权威们在一个个领域里被迅速打倒,80年代毫无顾忌、毫不留情地迈过他们的身体,直接向最高点发起冲锋。与前辈相比,他们起点高、视野宽、触觉敏锐、行事干脆,没有谁没有什么能挡在他们面前。“80年代”正日益引领社会潮流。面对这种发展趋势,我们不仅要问:“70”年代生人,何以“立”?
七十年代人的集体画像
●[1970年生]
踩到了一点“文革”的尾巴,所以对它有点淡漠的记忆,说不上喜欢,也不是特别讨厌。接受理想化的东西多一点,对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充满向往;喜欢看抓阶级敌人和特务和连环画;早期看过的电影有《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等;上中学时女排“六连冠”,对女排里的姑娘们的名字非常熟悉,找女朋友喜欢梳着梁艳一样马尾辫的纯情女生;没见过很有风韵的女明星,崇拜的影星是巩俐,因为巩俐的身上有乡下女孩的纯朴劲儿;不少人已成为单位领导决策层人物;混得不太如意的人也开始被后来者尊敬地称为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大多数已婚,正是生儿育女的主力,在街道大妈们的视线里出现的机会最多。
●[1971年生]
他们是唱着“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这首歌上的小学,后来被改唱为“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元钱,把它交到妈妈手里边”;《少林寺》热播,引起习武热,产生过出家习武的念头,后来一些人开了武校;女的挺喜欢冯程程,对许文强爱得要命;男的看《霍元甲》挺上瘾,但穿着多喜欢中山服,后来很多人戴许文强的礼帽和白围巾;上中学时爱抄歌,制成“歌本”并贴上女明星的照片收藏,这个习惯后来影响了之后两年出生的人;对1990年亚运会的盛况津津乐道;爱看《围城》这部电视剧
。钱钟书式的幽默成为时尚,跟父母爱看《渴望》形成鲜明对比;上大学要军训了,言必提老山英雄,唱《血染的风采》。
●[1972年生]
改革开放的初步成果开始在他们的生活里体现出来,不仅经常提到学习雷锋好榜样,还在作文里经常引用张海迪的例子;万元户开始受到重视,也是很多人的奋斗目标,但现在他们好多人早不止这个数了;大部分城市出生者已经是独生子女了,一些因超生而被罚款的孩子经常起“李二百”或“苏三白”这样的名字;是最早一批港台歌星的“追星族”,知道了苏芮;大学时已经有一批人到商业的海洋里邀游,不过尽倒腾些磁带、丝袜、贺卡之类的小玩艺儿;今年29岁,不过如今这年龄算不上“大龄青年”,很多人还唱着《单身情歌》寻找另一半。
●[1973年生]
他们有的小时还受一些苦,农村的孩子肯定对苞米面大饼子记忆犹新;只能从图书馆或者父母的嘴里知道“文革”了,对父辈们不用花票钱就可走遍全国的大串联羡慕不已;最狂热“追星族”终于产生了,不过他们追的星现在差不多都已退隐江湖,他们对陈小春之流根本不感冒;在他们十四五岁的时候“霹雳舞”开始流行,很多人因为舞跳得好而成为小女生理想的男朋友;保送上大学的情况开始增多,大学毕业时就业越来越难,找不到理想工作的人选择了考研;现在他们大概研究生毕业了,但好的工作还是不好找。
●[1974年生]
一个苹果分两半,吃了奶糖留糖纸,过年穿新衣服;会知道诗人顾城自杀的事;他们好像是最后一批文学青年,因为搞文学而受到女孩子的青睐;每个人都有崭新的红领巾,比裤子干净得多;上大学时赶上中国“申奥”不成和冲击世界杯失败,有的人因此砸了酒瓶,大学周围的小酒馆开始成为一景;男孩子大都对军事感兴趣,看过《军事世界》一类的杂志,对军用飞机和舰艇的事了如指掌;国内的原创流行歌曲开始有一片天地,但很幼稚,一般被当作幽默来说;看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感动得一塌糊涂,对找不到孙少平那样的女朋友尤其感叹。
●[1975年生]
小学生时代总是很有理想,喊过“长大要当科学家”之类的口号,现在有的已经成为车间主任;中学时候对国际国内的事很了解,因为考试时要遇到“时事政治题”,也因而看过《半月谈》;流行广交笔友的活动,很多男生的抽屉里都有外省长发女孩子的照片;早恋成了父母和老师的心头大患,个别的早恋者已经组成家庭,但多数想不起对方的名字了;崔健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开始流行;他们开始觉得应该和1974年前出生的同龄人活
得不一样,开始做出逃学等叛逆行为。
●[1976年生]
金庸是他们最普及的科目,对翁美玲的黄蓉形象津津乐道。赶上“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时代,致使计算机在今天如此火爆;上中学时正经历“汪国真”热,每个人都在毕业留念册上写过无数忧伤的诗句;日本的卡通人物开始流行,樱桃小丸子和美国的小老鼠一样受到欢迎;对港台明星的追逐呈白热化,小虎队已经呈老态,黄家驹在大红大紫的时候早逝;师范类高楼受欢迎,好找工作成为考生最优先考虑的内容;也该结婚了,但多数根本不予考虑,“快乐的王老五”式的单身汉生活成为时髦。
●[1977年生]
小学生时代仍然向往着四个现代化的蓝图,黑板上方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五讲四美三热爱”还是他们的口号;连环画越来越少,名人的少年时代全被《灌篮高手》取代,这是他们的悲哀;中学生时代世界已经变得异常丰富,男生爱打电子游戏机,女生爱看席绢之类的书。家长特别紧张,因为孩子太难管了,你说他早恋,他说其实是代沟;如果不是太笨的孩子,已经大学毕业了,但大城市的户口越来越难弄了,有的人只好赖在北京;漂着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说是等待机会。
●[1978年生]
据说,真正的“计划生育”就从他们这年开始的,所以这一年出生的孩子肯定都有过“小皇帝”之类的称呼;压岁钱到他们这时候已经达到相当大的一笔数额了,一些孩子离家出走,因为他们手里有足够的钱买到远方的车票;小学的时候开始吃到麦当劳了,中学的时候就学会了咆吧、蹦迪,在幽暗的光线里抽烟喝酒摆出做作的深沉;琼瑶在他们这里受到了怀疑,因为他们喜欢的是卫慧;而对中国足球队根本不抱任何希望,只喜欢酷哥张玉宁和英国人贝克汉姆。
●[1979年生]
从小喝可口可乐,嚼绿箭口香糖,逃课看飞人乔丹太空大灌篮;追星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可以在五星级宾馆的门口等一晚上,就为了看一眼任贤齐;课余时间他们是最忙的,校外的网吧总是不容易占位子,因为太多的学生想上网聊天;笔友成了历史文物了,现在时髦的是交网友,网恋成了父母恐惧的新的洪水猛兽;读的书是《第一次亲密接触》,喜欢的名人是痞子蔡。(以上文字摘自《新视听》)
生于70年代 三十而“栗”?
似乎是不经意之间,一批20世纪70年代,现在30岁上下的年轻人,逐渐跳上了潮头,占据了桥头堡,成为了社会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分子),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他们也成为时下消费的中流砥柱。于是有关“生于70年代”的话题被各路
人马炒得沸沸扬扬,房子是给“生于70年代”盖的,车子是给“生于70年代”开的,就连手纸,“生于70年代”的都和其他年代不同。然而,这一切都有个前提,“三十而立”!
都三十了,立得住吗
“而立”的年龄被提得越来越早,过去是30岁以上给社会制定“游戏规则”,而如今这个权利转移到了二十来岁人的手中,腿脚稍微不利索就会被“生猛海鲜”们撞个人仰马翻。加上诸如“三十而立”、“人过三十天过晌”等等来自民间、一代一代沿袭下来的说法,逼得那些为人生有所设计的70年代们要跳墙。
对于一腔雄心、壮志未酬的70年代们,“三十而立”就像身后追逐的野兽。耳边是野兽爪子踩过落叶的嚓嚓声音,脊背是一层一层的凉意,这代人身体斜曲成弓形,紧张奔跑一刻也不敢停留,甚至不敢回头。累伤的70年代们发出一声浩叹,想坐下来略微停停,或者伸伸腰杆,捶一捶发木的小腿。然而,停留的间隙,追逐的野兽从头顶上呼啸而过,虎视眈眈截住了去路……越是临近30岁的年龄,这样的想象越是频繁地出现在他们的梦里。人们都知道询问女孩的年龄是一件不礼貌的事情。而今在这“时不我待”的年代里,壮怀激烈的男人同样脆弱,他们的梦境深处发出羔羊的叫声:“妹妹,别问哥的年龄”。一个个关卡,在你没起步的时候就屹立在远方,等待着你走到它面前的时候深刻反省:如果侥幸合格,你的心情会稍微有些放松,但穿过那高高的门楼,短短的隧道,不远处又一道关卡映入了眼帘,容不得你歇息,你不得不铆足劲儿往前冲;如果没有通过,甚至三十岁了,你既无事业的根基,也没有能给人“打杂”的高学历,没有人来指责你,你的感受也不会好过“万箭穿心”。
社会竞争犹如赛跑,后面是轰隆作响的轧路机,要么“而立”下去,要么被轧成路标,而有些人到三十还没找到北呢,只是原地转圈傻唱着“从终点又回到起点到现在才发觉……”发觉了什么,发觉如果“三十不立”,房子没你的份,事业不沾边,车子没的开,自然当不上消费的主人翁,脑袋上空顶着个“生于70年代”还有什么意义?不是吗,现在连概念都是用钱堆出来的,“中产”、“BOBO”、“小资”,包括“生于70年代”本身哪个不是金光闪闪而又杀气腾腾?捧给“生于70年代”的玫瑰身上的倒刺扎得这群三十出头的人冷汗涔涔。生于70年代,三十而栗!(唐唐 摘自《北京青年报》)
我们就这样“立”起来 70年代生人自评
70年代生人应该是这个社会最年轻的生力军。他们敢于放弃已有的东西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有很强
烈的目标感和成功的渴望。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是年代的一个典型特征,他们能够容忍很多的生活方式。很长时间以来,已经有很多人从媒体上、从网络、从电视上、从广播里喋喋不休地告诉我们70年代人是怎样的一代人。他们告诉我们,他们是物质的、他们是充满个体户的、他们是飘的一代。“团代”一词好像是专为70年代人所属,在这个纷繁多变的世界当中也许70年代出生的人正在利用自己的团队建立一种机关报的秩序,建立自己滑翔的速度跟飞翔的方向。
●丁磊(网易的CEO):为了兴趣而工作,为了享受而活着
财富过了一定的数字,过了一定的量以后,就是一个数字的概念了。
当我在27岁的时候已经看到100万美金的合同卖软件,其实那时候是很惊喜的。我大学毕业4年就能赚到一个公司,靠一个创办的公司。几个人就可以赚到那么多的钱,到后来我就觉得这个几百万和上亿都没什么差别。
●丁薇(歌手):音乐是我的生命
很多人都说音乐是我的生命,音乐是我的生活。我觉得音乐一定不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没有音乐我也能活着,但是活得怎么样我自己心里清楚,就是一定没有那么多色彩。音乐在我的生活里占了很大一个比重,我是一个很喜欢音乐的人,我没事就会听音乐。然后我又是一个用音乐去记录自己情感的人。所以说如果没有音乐的话,我可能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人,可能就是一个不得不去做我自己认为很枯燥的工作的人。但就是因为音乐,我才能够去实现了一些我自己的梦想。我觉得70年代还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年代。
●撒贝宁(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主持人):我们会舍弃和继承
比如说哪一天万一我的女朋友出点车祸或是失去一条腿,或者是失去健康了,或者没有办法像现在这样快乐地生活,如果我跟她结婚的话可能要照顾她一辈子,这样的情况下我会跟她分开吗?我觉得我可能会分开。
我觉得我们每一个70年代的人也许都从父辈身上继承到了这一点,那就是怎么把手中的时间抓住,一种对生命的渴望。还有一些美好的传统道德。我认为70年代的人是渴望交流的一代,不仅仅是横向的,更应该的是纵向的交流,比如说,我们跟历史的交流,这种精神上的沟通,可能是我们整个民族的,甚至对国家、对我们的后代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以上摘自《新视听》)
●网友:七十年代相当理性。
我是七十年代中后期出生的,在我成长岁月最关键时期中,中国经历了现代化进程最重要的转变。可以说七十年代这批人在观念和生活方式上,有着比前辈人更新的知识结构和行为准则;
对历史有着比后来者要更认真更负责的态度。如今我们这一代已开始一批批走向社会,主动承担起历史与社会责任。在经历了相当的观察、思考和锻炼后,七十年代其实是以相当理性的姿态迈出自己的脚步的。在我身边,有一大批生于七十年代的同学朋友,这群人给我一个总体印象是:都很自信、自知、自强、优秀并且几乎都很聪明、美丽,他们健康、明朗,他们活跃、勇敢、有爱心、富于理想,开明而知大义,但也很现实,不会做无谓的牺牲,相信努力付出就会有回报。(摘自《新人类》)
●网友王怡:七十年代人是最健康的一代。
70年代人在一个意识形态化的童年里浸泡,而在一个不断世俗化的当代寻求立命安身。这是中国语境下最典型的一种成长。从这个角度说70年代是最幸运的。70年代人将成为中国社会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的粘合剂,他们在前辈和后生面前,一方面不够世俗化,同时又不够意识形态化。随着时代的推进,他们的逆反会是前后几个十年代里最温和的一批。我认为70年代人将成为立足在现代市场和民主价值之上的保守主义的中坚。
70年代人在目前是中国民间力量的主体,相对于前辈,他们和传统体制的关系也最为暧昧。他们现在大多在努力挣钱、买房子和准备带小孩及赡养开始年迈无保障的父母。他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在少年时代经历了理想主义的启蒙和被摧毁,在成年后被市场压得喘不过气来。相对于建国后的每一代人,我倒倾向于认为70年代是最健康的一代。因为这种健康,70年代终于要担任起这样一种角色,在前辈面前说自由与民主是重要的,在后辈面前则大讲道德和责任也必不可少。以我的看法,对社会国家的命运怀有真诚关怀,这更像是70年代人的特点而不是前辈们的特点
●雷军(金山公司总裁)我有一个梦想。
“一个人能够消费到的财富是有限的,惟有理想才是保持后劲和激情的动力。”生于70年的雷军对理想有着更深刻的看法:“缺乏方向的生活会让人觉得很郁闷,而理想不但让人充实,也会使人在奋斗过程中不受欲望的干扰,在众多的诱惑面前不至于迷失方向”。
●许知远:生于70年代,这一代人的中国意识。
出生于1970年代,注定了我们拥有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精神。在超过四分之一的世纪中,中国没有经历过全国性的混乱,没有遭遇恶劣的外部环境,并保持着高速度的物质生产能力,这在过去150年的中国,从未出现过。这种乐观主义常常赋予我无法去除的轻浮感,世界总是充满幸运、而没有艰苦。几代人面临民族危难时表现出的深重的使命感,到了我这一代
几乎消失殆尽。出生于70年代后期的一代人几乎是“天然的全球化的一代”,对他们而言,世界是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叙述的。1978年最重要的历史,不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而是斯蒂夫·乔布斯的苹果电脑有了进一步改善,1989年值得纪念是因为伯纳斯·李发明了互联网……意识形态终结了,我们关心的MTV、管理革命与跨国公司,在这一面上,中国这一代青年与西方的同龄人相当类似。
但伴随着成熟,这一代人将必须肩负起更为重要的使命。他们要帮助这个国家摆脱历史的阴影,向更为成熟与强大的方向迈进。值得忧伤的是,这一代人仍缺乏韧性与耐性,或许也缺乏足够的雄心壮志,但值得庆幸的是,由于没有历史的阴影,他们或许会使这个国家变得更健康。对我而言,未来令人激动的是,我正在卷入一场伟大的试验,我将有可能像我景仰的人物一样,帮助塑造一个新国家、一个新社会的形成。
确切而言,这一代人将再次面临重新塑造这个国家性格的挑战。毛泽东塑造了一个革命气质的国家,在那一代青年人眼中,地球上充满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世界地图上的大部分地区都在等待插上我们的红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中国由崩溃的边缘拯救出来,也带来一个过分实用主义的中国,甚至将整整一代人变成了“经济动物”。而现在,或许再用一代人的时间,我们将到达150年以来,几代中国杰出之士所渴望达到的目标。如果追赶不再是一个国家的目的,那么她应该为自己寻找哪些新目标,她该为自己的行为赋予哪些新的意义?(摘自《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