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诗词三首 教案
人教版语文《古诗词三首》板书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语文《古诗词三首》板书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古诗词三首》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朗诵、默写、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3.通过板书设计,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古诗词三首》的内容和情感。
难点:板书设计的美感和创意。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词三首》。
这三首诗分别是《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和《登鹳雀楼》。
大家先自主朗读这三首诗,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
2.诗歌解析(1)我们来学习《静夜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
诗中描绘了诗人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景。
请大家齐读这首诗,然后我来讲解一下诗中的关键字词。
(2)我们学习《望庐山瀑布》。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象。
请大家先自主朗读这首诗,然后我们一起来分析诗中的意象。
(3)我们来学习《登鹳雀楼》。
这首诗描绘了鹳雀楼的高远和壮丽。
请大家齐读这首诗,然后我们一起来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
3.板书设计(1)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设计一下这三首诗的板书。
请大家充分发挥创意,将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关键字词融入板书设计中。
(2)我先来给大家示范一下《静夜思》的板书设计。
请大家看黑板,我会在左边写上诗的题目,右边写上诗的内容。
在诗的内容下面,我会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诗人夜晚思念家乡的画面。
大家觉得怎么样?(3)请大家分组讨论,为《望庐山瀑布》和《登鹳雀楼》设计板书。
每组选一位代表上台展示你们的板书设计,并简要说明设计思路。
4.课堂展示(1)现在,请大家展示你们的板书设计。
我会邀请每组代表上台展示,其他同学在下面观摩。
(2)展示结束后,请大家互相评价一下各组的设计,看看哪组的设计最具创意,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古诗词三首》的基本内容,也学会了如何通过板书设计来表现诗人的情感。
希望大家课后能够继续复习这三首诗,巩固所学知识。
(2)作业:请同学们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设计一份板书,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语文九年级上册《诗词三首》教案
乘风破浪,沧海扬帆。
意境开阔,壮思飞扬。
千古雄句,激荡人心。
师:这个句子的含义是乘风破浪,沧海扬帆,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态的、勇往直前的画面。它表现出海阔天空的意境,是作者壮思飞扬的理想境界的描述。因此,人们这样评价,说它是“千古雄句,激荡人心”。这样的句子已经单独流传下来,流传在我们现在的书面语中,流传在口语中,流传在广告中,流传在我们写文章的引用中。这样的句子叫做警句。
2能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
课时数
课时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标、增、改、删、调)
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受命入长安,但并没有得到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这首《行路难》可能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不得不离开长安的时候。它表达了李白失意而又憧憬美好未来的心情。
(学生朗读)
师:皇帝把李白召到宫里去,只让他写写诗,过了一段时间,给了他一点钱,让他离开长安。李白于是写了三首《行路难》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快乐。再读背景材料。
2.朗读诗歌,体会思想感情是不是悲叹?教师范读、学生范读,集体朗读。
存疑?感情基调似乎不仅仅是悲叹,似乎与白诗不同。到底是什么呢?引出下文具体分析。
四、朗读探究----理解诗意。
1.朗读前两句。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承接白诗的哪句话而言?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首联直抒胸臆。“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心酸愤懑之情表现了出来。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标、增、改、删、调)
一、背景导入----刘柳贬谪
《小石潭记》是一篇著名的贬谪文学作品,其作者是谁?柳宗元有个一生最要好的朋友,也被贬官,也写出名篇。他们在诗坛上并称“刘柳”,他是谁?
《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诗词三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题临安邸》三首诗词。
2.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情感。
3.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背诵三首诗词。
2.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诗词中的意象。
2.理解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登鹳雀楼》(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如《春晓》、《静夜思》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鹳雀楼吗?它在哪里?让我们一起走进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感受一下诗人眼中的美景。
(二)新课导入1.学生自读《登鹳雀楼》,注意朗读节奏和韵律。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3.学生讨论: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感受?(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四)课后作业1.背诵《登鹳雀楼》。
2.家长签字确认。
第二课时:《望庐山瀑布》(一)复习导入1.复习《登鹳雀楼》的内容,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瀑布诗句,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新课导入1.学生自读《望庐山瀑布》,注意朗读节奏和韵律。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3.学生讨论: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感受?(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等。
(四)课后作业1.背诵《望庐山瀑布》。
2.家长签字确认。
第三课时:《题临安邸》(一)复习导入1.复习《望庐山瀑布》的内容,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邸宅诗句,如“临安春梦寻无觅,处士生涯自可嘉”。
(二)新课导入1.学生自读《题临安邸》,注意朗读节奏和韵律。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3.学生讨论: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感受?(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等。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也说古风、古诗。
《古诗词三首》吟诵教案
《古诗词三首》吟诵教案一、引言1.1 古诗词的背景介绍1.1.1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1.1.2 古诗词反映了古代文人的情感、思想和生活,是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途径。
1.1.3 古诗词在语言表达上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给人以美的享受。
2.1 诗词的魅力2.1.1 诗词语言精炼,用词讲究,给人以美的享受。
2.1.2 诗词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引发读者的共鸣。
2.1.3 诗词中的意象和比喻,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3.1 诗词的传承3.1.1 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需要传承和发扬。
3.1.2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1.3 诗词中的智慧和思想,对现代社会仍具有启示作用。
二、知识点讲解1.1 诗词的格律1.1.1 诗词的格律是指诗词的音韵、平仄、押韵等规律。
1.1.2 诗词的格律是诗词形式美的基础,是吟诵的重要依据。
1.1.3 学习诗词格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词。
2.1 诗词的意象2.1.1 诗词中的意象是指作者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的画面或场景。
2.1.2 意象是诗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
2.1.3 通过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3.1 诗词的修辞手法3.1.1 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
3.1.2 修辞手法使诗词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效果。
3.1.3 学习诗词的修辞手法,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1 《静夜思》1.1.1 作者:李白1.1.2 内容:表达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1.3 重点:体会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1 《登鹳雀楼》2.1.1 作者:王之涣2.1.2 内容: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所见的壮丽景色。
2.1.3 重点: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1 《赋得古原草送别》3.1.1 作者:白居易3.1.2 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伤感和对友谊的珍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3诗词三首 教案
13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背诵三首诗词,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课时:2课时资料超市: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有《东坡乐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由千古唐诗引入二、品读诗歌《行路难》1、解题《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
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
2、朗读注意字音:金樽zūn珍馐xiū投箸zhù歧qí路注意通假字:“羞”同“馐”,美味食品。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5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5篇中班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同学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同学根本无法体验。
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同学进入情境,进行感悟。
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三班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古诗激趣1、同学沟通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1)理解课题,熟悉(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二、揭题学习《山行》1、仔细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2、同学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诗,沟通。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杜牧(唐)同学用课外学问沟通对杜牧的熟悉,加深记忆,更便利的理解诗意。
(3)沟通: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同学发觉沟通,在结合同学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季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模糊约可以观察几户人家。
C、由于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欣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6、介绍古诗(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沟通: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在朗读娴熟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完成课后的习题2.部编版三班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山行》,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宠爱之情。
2、学习诗中消失的生字。
会写“于、枫”这两个字。
3、培育同学对古诗的宠爱之情,鼓舞同学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部编版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教案
13 诗词三首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行路难》(其一)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行路难》(其一)作于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
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
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
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其一)。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酬答他。
(3)《水调歌头》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
他在诗、词、文、画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
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中秋词人在密州时所作。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新人教版
-参观一次诗词主题展览或博物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词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4.线上资源:
-推荐学生关注一些古典诗词的微信公众号或在线平台,如“诗词大会”、“古典文学赏析”等,以便及时获取最新的诗词相关知识和资讯。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诗词词典、文学鉴赏网站等,进行自主学习和查询。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诗词三首》中的诗词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诗词的主题、意象、情感等方面,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诗词的认识和理解。
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以赠送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人生、命运的感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以秋夜的凉爽来比喻人生的逆境,启示人们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以渔家的生活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诗人们的思想感情,通过分析诗词的语言、形象和思想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欣赏古典诗词的基本方法,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 ②通过诗词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用趣味性的方式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③使用诗词插图,如刘禹锡、杜牧、范仲淹的画像,以及与诗词内容相关的图画,使板书更具艺术性和趣味性。
重点题型整理
1.诗词鉴赏题:
题目:请简要分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的意象和情感。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 教案
13 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诗意,体会意境,学习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词的意境美。
2.在分析品味诗词语言的基础上,提高鉴赏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古诗词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反复诵读古诗词,培养阅读兴趣,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难点积蓄文化沉淀,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课前准备音频朗读、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天下大定,海县清一”。
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
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
这个人就是——李白。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世称“诗仙”。
他是唐代与杜甫并称的伟大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三、文本链接《行路难》这组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诗歌赏析1.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朗读节奏。
3.理解字词。
(1)金樽:金酒杯。
樽,盛酒的器具。
(2)珍羞:珍贵的菜肴。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3)直:同“值”,价值。
(4)箸:筷子。
(5)歧路:岔路,大路分出的路。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3 诗词三首【教材分析】《行路难》(其一)是大诗人李白怀才不遇的愤慨,也是他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
《酬乐天某某初逢席上见赠》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是X禹锡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是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是苏轼词的典X之作。
这三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
学习这三首诗词要注意不同体裁诗歌的特点,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与豁达胸怀。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赏析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预习提示】(1)我搜集的文学常识、创作背景(2)我积累的文言字词(音形义)(1)诵读课文,注意不同体裁诗歌(乐府诗、律诗、词)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2)结合注释初步读懂每首诗词的内容。
(3)这三首诗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与胸怀?(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是谁如此的豪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又是谁如此的旷达?“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谁又如此的乐观?你来谈谈你心目中的大诗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生平、时代、代表作品;有关故事、传说;你对诗人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一)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三首诗歌,根据注释和字典标注字音。
(二)认真听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
(三)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然后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注意三首诗歌(乐府诗、律诗、宋词)的节奏和韵律,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
统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示范教案
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金樽、歧路”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和展示课外资料,学会对诗歌进行赏析,并深入了解诗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诗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1.学会如何鉴赏古诗词。
2.学习古人诗歌唱和的习惯,理解诗中典故的内涵。
3.结合生命细节,感受作者情怀,感悟人生规律,懂得得失与取舍。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中国历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而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有一个人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
他是谁呢?我们通过一副对联猜猜看。
(大屏幕展示对联内容,指名读出,学生猜测)对,他就是李白!(大屏幕展示李白的四幅图片,感知李白的外在形象。
)诗圣杜甫曾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
”的确,李白一生诗酒相依,与酒缘定终生,难舍难分。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他与酒有关的诗——《行路难》。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天宝元年,李白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
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
因此,李白逗留宫中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逐出长安。
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于是写下《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本诗是李白《行路难》组诗的第一首,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金樽.(zūn)投箸.(zhù)冰塞.川(sè)歧.路(qí)济.沧海(jì)(2)词语释义金樽:金酒杯。
斗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羞:同“馐”,美味的事物。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案设计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是苏词的代表作,全词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围绕中秋之月,把自己仕途的失意和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哲理的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深刻的人生哲理蕴含在完美的文学意境中,在诗词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词中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对正在人生观与价值观塑形期的中学生而言更是一个很生动的教育素材。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接触过诗词,能够理解词的内容,并掌握了一定的赏析方法,但对文本的探究能力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掌握诗词节奏并体会词人传达的情感;2.品析重要词句,感受词作优美的语言和豁达、乐观的情感;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4.背诵此词。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自己从诗词的品读中去理解内涵、把握情感、感悟意境。
分析:教学中根据目标,把教学重点置于读、品之间,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去品味语言和词的内涵,了解作者的情感境界,如此才能将诗的解读升华到更高的层次。
但囿于年龄和经历的差异,这还是很有难度的。
所以,引导学生自己从诗词的品读中去理解内涵、把握情感、感悟意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如此。
有人说,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
你都知道哪些带“月”字的诗句?(生发言)中国的诗人常常喜欢把自己的情怀寄托在浪漫的月亮上,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生爱月咏月的词人苏轼,共同学习他的一首美丽的词——《水调歌头》,看看他借月亮向我们诉说了什么。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我的导入设计意在调动学生古诗词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诗词的学习氛围。
【读词】1.教师范读(配乐)。
要求:听准字音,划出停顿,感悟情感。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教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诗词三首》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和《乡愁》。
这三首诗词分别反映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土地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词,学生可以了解不同诗人对家乡、祖国和自然的情感表达,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但对于这一单元的诗词,他们可能还存在以下问题:1. 对诗词背景和文化底蕴的理解不够深入;2. 在欣赏诗词时,难以把握诗人的情感和意境;3. 部分学生对于诗词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这些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三首诗词;掌握诗词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了解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词的能力;学会欣赏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家乡、祖国和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对诗词艺术的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词的背诵、理解及情感体验;诗词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的掌握。
2.难点:对诗词深层含义的解读和诗人情感的把握;对诗词背景和文化底蕴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故事等手段,为学生创造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情感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感受诗词美的同时,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诗词内容、诗人背景、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课件。
2.参考资料:收集与诗词相关的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讲解。
3.课堂活动准备:准备相关游戏和活动道具,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第13课《诗词三首》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朗读师范音频,学生赏析、学习。
2、以小组为单位,组内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个别字音和重音,并尝试划分朗读节奏。
但愿人长久(古义:只,只是;今义:转折连词)
(3)词类活用
怀旧空吟闻笛赋(形容词用作名词,老朋友)病树前头万木春(名词用作动词,争春)
照无眠(动词用作名词,入睡的人)何事长向别时圆(“圆”,形容词用作动词,成为圆形)
(4)特殊句式
多歧路,今安在(宾语前置,应为“多歧路,今在安”)倒装句
(三)通过预习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一)预习交流:
1.作者档案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词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全集》传世。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中唐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枝词》等作品,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难点:背诵并默写诗歌,感悟诗意,品味意境,赏析名句,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情境导入:
古代诗词,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其中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为世人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词三首》,去感受古典诗词独特的魅力,品味古代诗人留给我们的精神美餐。
二、交流展示:
2.背景链接
《行路难(其一)》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13课《诗词三首》教案
13 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金樽、歧路”等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展示课外资料,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深入了解作者,并学会对诗词进行赏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1.品读古典诗词作品的意象,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2.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丽奇葩,是传统文化的宝库。
多读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而且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下面,就让我们先来欣赏李白的著名诗作《行路难(其一)》。
(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其诗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当时政治的腐败作了尖锐的批判;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同情;对安史叛乱势力予以斥责,讴歌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战争;又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其诗歌水平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有《李太白集》。
二、和诗人相遇,看“行路难”1.读诗,划分节奏。
生自由读,指名读。
(设计意图:本诗为七言,也有三言,且对偶句较多。
关注诗句音律的节奏,便于学生对以上特点形成直观的感受,也为下面改诗做准备。
)2.以诗改诗,晓其意。
语言学家王力曾说“多数七言诗可缩为五言”。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将七言诗改为五言诗。
要求:语句要通顺,不改变诗句的原意。
以同伴互助组为单位活动,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改诗,促使学生理解诗句之意,提取关键内容,知晓诗人“行路难”难在何处,为赏析语句做准备。
)三、和诗人对话,品“行路难”1.感受“仕途难行”。
第13课《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行路难(其一)》这首诗的背景和情感表达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同学们的生活经历,他们能够迅速地与诗歌内容产生共鸣,这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于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掌握得还不够熟练。在解析“冰塞川”、“雪满山”这样的难点时,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解释,希望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们积极提问,通过互动来加深对诗句含义的领会。
-诗词解析: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意象、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掌握《行路难(其一)》的核心内容。
-诗词鉴赏:学会从审美角度欣赏诗词,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举例:
-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的动作描写和内心情感的表达。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的自然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2.教学难点
二、核心素养目标
《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学科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诗句,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掌握古诗词的基本表达方式,提升文学素养。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李白及其创作背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词创作的乐趣,分析如何运用诗词表达情感,并解决问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诗词三首》(第3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13《诗词三首》教案(三)第3课时水调歌头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词的内容。
2。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
背诵默写诗歌。
2。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一句歌词唱得好叫“明月千里寄相思。
"它好在几乎道出了所有与明月有关的作品的主题。
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对明月有着深厚的情感,借月抒怀的佳作不胜枚举,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篇优秀的代表作《水调歌头》.(板书课题、作者)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历任密州、徐州、湖州太守.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2。
题解。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
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
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
3。
写作背景。
思乡:苏轼原是四川眉山人,此时被贬官至山东密州,远离家乡,相隔千里之遥,自然少不了对家乡家人的思念。
思人:苏轼与弟弟苏辙(子由)兄弟情深,苏辙在山东为官,苏轼为了能离弟弟近些,所以上书皇帝要求从杭州调任至密州,可即便相隔不远,但兄弟俩依然不能常相见,所以孤独之余东坡不免伤感嗟叹。
仕途坎坷:苏轼由于朝庭党争,被排挤出中央政府,几经坎坷,仕途并不得意,在这中秋月夜,怎能不勾起他的哀伤、思念.三、朗读诗歌,理解大意1.教师范读全词,要求听准字音、节奏。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精品教案(第3课时)
《诗词三首》精品教案(第三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慨,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体悟“月亮”在古诗词中所赋予的意象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学情诊断1.情境导入。
设计一:(以歌曲《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
)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
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
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
同学们能抖出多少句有关“月”的诗歌?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向我们诉说什么。
设计二:欣赏美轮美奂的月亮图,并配以《明月几时有》的轻柔笛音乐曲。
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士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以拈来几句,下面请大家背诵几句吧,让我们共同欣赏文人骚客钟爱的有关“月亮”的诗句。
诗人常通过月亮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千年以前,大文豪苏轼也在中秋明月下对酒当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苏轼,走进他的词中,看看他将围绕月亮向我们诉说什么。
2.介绍词的知识,解题。
词,是一种配合乐曲用来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宋朝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
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
婉约词派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等。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其词题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大气、恢宏,少了缠绵悱恻,多了豪迈豁达。
3.作家作品。
(多媒体出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位列“唐宋八大家”。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三首诗词,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课时:2课时
资料超市: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有《东坡乐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由千古唐诗引入
二、品读诗歌《行路难》
1、解题《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
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
2、朗读注意字音:金樽zūn珍馐xiū投箸zhù歧qí路
注意通假字:“羞”同“馐”,美味食品。
“直”同“值”,价值。
3、理解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
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
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4、赏析
a、叙事开篇,化用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
其情感又有别于《拟行路难》。
b、联想而过渡,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
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
现了自己的愿望。
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c、直接抒情,诗人一向所抱的“辅弼天下”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因此悲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全诗情感迭变:他的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
d、名句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6背诵指导感情的表达
三、品读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听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正确划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感情。
作者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自由朗读,直至背诵
3、请同学自由发言,谈谈读后感受。
4、提供背景及相关材料,重新研读诗歌。
5、师生品读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
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此句蕴含生活哲理,喻新生事物不可抗拒。
6、自由有感情品读这首诗。
四、背诵前两首诗,当堂默写。
五、布置作业
1、预习下面的诗词,并搜寻资料,准备鉴赏。
2、继续熟背诗歌。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品读诗歌《水调歌头》。
1、播放或学生唱王菲的《但愿人长久》
2、请同学说说聆听后的感受(初步感知情感基调)
3、介绍词的相关知识,解题并提供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
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4、播放音频,让学生听读一遍,跟读一遍。
5、师生品读
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
)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
(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
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
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
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
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抒发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情感。
6、联系《记承天寺夜游》及搜寻的资料,结合本词,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1、推荐学生阅读《江城子》
2、背诵诗词
教后记:
古诗词教学,个人认为宜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和赏析文章两种途径来完成,教师不宜讲授得过细,应该传授一些方法,并注意示范、指导。
基于这样的想法,在课堂组织教学时,便依照读-品-析-背的流程与学生共同赏析诗词。
学生在课堂上也能积极发挥主体性,参与讨论,其中时有精彩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