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
看“蝴蝶的轮回”-精选文档
看“蝴蝶的轮回”1.引言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随着汤婷婷、谭恩美、李健孙、雷祖威、任碧莲等一系列富有影响的作家的作品的出现,反映“边缘文化”的美国华裔文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作为“边缘文化” 代言人之一的黄哲伦被评论界认为是当今美国最富才华的华裔剧作家。
他的作品文理俱惬、独具魅力,充分展现了移民后代特有的东西方文化背景,构成华裔美国文学以及当代美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部分。
1988 年,他的代表作《蝴蝶君》登上百老汇舞台,引起巨大反响,好评如潮,成为华裔进入美国演艺主流的里程碑式作品。
这部作品是以意大利著名歌剧《蝴蝶夫人》作为颠覆的原型创作而成的。
黄哲伦致力于颠覆西方人眼中华人的刻板形象,搭建起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诚如他在《蝴蝶君》后记中所言:“《蝴蝶君》有时会被认为是一部反美国的戏剧,是对西方支配东方、男人支配女人的模式化观念的一种谴责和反对。
恰恰相反,我把它看成是对各方的一个请求,希望它能穿透我们各自的层层累积的文化的和性的误识,为了我们相互的利益,从我们作为人的共同的和平等的立场出发,来相互真诚地面对对方。
”这亦是黄哲伦创作的文化策略。
2.吉拉尔?热奈特:五种“跨文本关系”法国文艺理论家吉拉尔?热奈特是结构主义互文性理论的代表,他以三部著作《广义文本之导论》、《隐迹稿本:第二度的文学》、《副文本:阐释的门槛》来阐释其互文性思想。
热奈特认为:“广义文本无处不在,存在于文本之上、之下、周围,文本只有从这里或那里,把自己的经纬与广义文本的网络联结在一起,才能编织起来。
”(热奈特,1992: 83—84)因此,正如艾伦所说:“热奈特的广义文本并非如巴特或克里斯蒂娃那样激进地张扬文本的不稳定性和多元性,而是一种具有实用主义色彩的结构主义。
”(Allen ,2000: 100)热奈特在《隐迹稿本:第二度的文学》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他在《广义文本之导论》的观点,提出了“跨文本性”(transtextuality )的概念,并赋予了“跨文本性”很高的地位,把它作为诗学研究的对象。
飞不过沧海的蝴蝶——浅谈《蝴蝶夫人》和《蝴蝶君》
赤 身裸 体站在仁 尼的面前 , 希望f尼 和 自己都 能承认这个真 相。但 ●
仁尼却 不敢正视 。他用无数 的谎言毁 了仁尼 的一 生 , 而仁尼 却用一
句话就毁 了他 的一生 宋丽 玲在故 事的结 尾喃 喃道 :b t ryb t “ utf ?u— e l
t l ” 心底对真相所抱有 的最后一丝希望受 到了彻底 的讽刺和打 ey 他 f ?
给予他完全 的毫无保 留的感情 。i 西方人总 是有着那种浪 漫情怀 , f l f
将 自己想像成骑 士去拯救 一个女人 , 给她带来幸 福和希望 。他就这
样 陷在 自己对爱情 的虚幻 巾 , 电以同样的 A以为是的姿态去想 象宋 舸玲对 他的爱 和依 赖 。当他 在 2 年之后 得知这个 让 自己付 出一生 6 和所有 的人竟 然是 个男人 时 , 的世 界开 始混乱 , 他 分不 清爱情 与仇
知更鸟筑巢 的那一天返 回。面对权 高位重的求婚 他相信 和f 尼之 间是有 爱 的 , 二 这种 爱是超越 了身 份 、 种族 、 色、 别之 上的。虽然 他嘴上说不相信 , 肤 性 并带着对 西 : 疗的仇视 心理 , 但他 内心 一直在编织着这样 的真相。所 以他在追求 , 想要 证明这个真 相 , 想让 自己和仁 尼都接受两人 间的同性 之爱 。他
东方女性形象在_蝴蝶夫人_和_蝴蝶君_中的构建与颠覆
描述、殖民、统治等方式来处理东方的一种机制”,是“西方用 以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赛义德用“东方主义” 这一术语概括地表述了西方世界与东方世界之间的殖民关 系, 指出东方主义的实质是西方世界认识东方世界的一种 知识体系,是西方企图主宰东方的一种政治性话语,是西方 视域下的东方。 长期的隔阂使得西方总是以征服者和胜利 者的姿态描述幻想中的东方, 话语权力的严重失衡使东方 “女性化”、“他者化”并陷入失语状态。 在西方强权话语中,东 方人被视为异类或者对西方列强顶礼膜拜的奴仆。 结果,在 多数西方作品中,东方都被描述成无声、柔弱、卑下、非理性和 落后的;与之相反,西方则是阳刚、强悍、高贵、理性和进步的 化身。 其目的是营造西方全面优于东方的梦境,为西方侮辱、 侵害、征服东方提供理论依据。 赛义德说:“东方自古以来就不 是欧洲的对话者,而是其‘沉默的他者’。 因此,对东方的论述 以及对其作为殖民时代有机组成部分的挑战, 就是对东方 ‘缄默性’的挑战。 ”“西方对东方的强权被人们想当然地作为 科学的真理加以接受。 ”[4]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赛义德写作“东 方主义”的目的,就是从一个生存事实遭到扭曲和否定的东方 人立场,对帝国主义论述进行一场“书写反击”,打破百年静寂 的沉默,改变东方被“集体误现”的他者地位。 [5]
此剧与《蝴蝶夫人》构成了一个鲜明的二元对立,其中 男女关系、东西方关系甚而殉情方式都完全颠倒。 该剧通过 解构《蝴蝶夫人》的文化含义,瓦解西方男子对东方女性的 刻板印象,让观众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东方主义有了新 的认识;警醒观众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如何处理多元文化、 身份构建问题;使观众重新认识和对待种族和性别问题,了 解作者反对霸权主义的政治立场、 民族融合的理念及对话 语平等的重视。
三、《蝴蝶夫人》所构建的传统东方女性形象 《蝴蝶夫人》一剧讲述的是日本艺妓巧巧桑与美国军官 平克顿相恋的故事。 巧巧桑将平克顿视为一切,为了取悦平 克顿,她与亲友、同胞断绝来往,但还是被抛弃,最终失去亲 人、幸福、尊严的她在绝望中自杀。这部充满“东方主义”色彩 的经典歌剧之所以受到西方观众的追捧, 除了旋律优美动 听以外,还因为它迎合了西方世界的审美需要,是西方“东 方化”的产物。 《蝴蝶夫人》诠释了东方必须臣服于西方的强势话语, 创造出了一种“蝴蝶”意象,即“被西方男性抓住任意玩弄甚 而被用钢针刺穿心脏制成标本或玩物的蝴蝶是东方女子遭 遇残忍的西方男子时必然命运的物化”[6]。 平克顿将巧巧桑 物化为“蝴蝶”,任意观赏、蹂躏甚至抛弃。西方通过对“他者” 的想象,构建出西方强大、东方弱小;西方阳刚、东方柔弱的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_黄哲伦的文化策略初探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黄哲伦的文化策略初探卢 俊内容提要:决意要写出一部“伟大的《蝴蝶夫人》似的悲剧来”的黄哲伦在他的《蝴蝶君》一剧中,巧妙地把普契尼的蝴蝶夫人这一对东方女子的刻板印象编进了法国外交官和中国京剧名伶的爱情故事中。
黄哲伦不仅解构了对东方女子作为定型的蝴蝶夫人的刻板印象,而且也颠倒了原有的东西方权力关系,成为与西方中心主义相对立的他者的声音,对原有的东西方关系中潜在运作的文化霸权与权力关系进行了一次惊人的倒置。
关键词:解构 蝴蝶夫人 刻板印象 角色倒置 东西方关系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汤婷婷、谭恩美、李健孙、雷祖威、任碧莲等一系列富有影响的作家的作品的出现,反映“边缘文化”的美国华裔文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作为“边缘文化”代言人之一的黄哲伦被文学评论界认为是当今美国最富才华的华裔青年剧作家。
在他22岁那年,作为其戏剧生涯起点的《刚下船的中国移民》就赢得百老汇设立的奥比(Obie)奖;随后创作的关于1867年华人铁路工人罢工的戏剧《舞蹈与铁路》获得有线电视CINE金鹰奖;再加上同年完成的《家庭至爱》,构成了“美华三部曲”。
1988年他以《蝴蝶君》一剧,夺得了声名卓著的托尼(T oni)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美国华裔剧作家。
该剧随后由大卫・克罗恩伯格执导拍成电影,英国影星杰罗米・艾瑞恩饰演男主角,好莱坞美籍华裔影星尊龙反串女主角,影片在美国风靡一时,引起巨大反响。
《蝴蝶君》一剧是根据一篇真实的报道创作出来的。
一位法国外交官深深地迷恋上了一个中国的京剧旦角,他们有着20年的情人关系,直到最后,这位法国外交官才发现他的中国情人不仅是一名男性,而且还是一个间谍。
他承认他之所以没有见过他的中国情人的裸体是因为他觉得“中国的女性在恋人面前非常地矜持、娇羞;这是中国的一个传统”(Hw ang94)。
黄哲伦在《蝴蝶君》的后言中写道,“这并不是中国的传统;亚洲的女性在恋人面前和西方的女性一样,并不矜持、娇羞”(Hw ang94)。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的蜕变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社会符号学角度浅谈汉语“一”字成语翻译2 浅谈进口商品商标的翻译3 从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浅析弗图纳多之死4 An Insight into Cause for Feminine Tragedy--A Case Study of A Rose for Emily5 《莎乐美》中月亮的意象——从原型批评视角进行分析6 浅析英语原版影视欣赏和英语学习7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8 自然主义在《海狼》中的表现9 从数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011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Red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12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对策研究13 《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主义解读14 中西校园流行语的文化对比15 欧美电影对英语学习者英语口语的影响16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演讲的影响17 英语听力理解障碍及应对策略18 网络资源在听力自主学习中的作用研究19 浅谈我国服装行业的网络营销20 对《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性格的分析21 归化和异化在政治文本英译里的运用:以十七大报告翻译为例22 浅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作品中人文精神的一致性23 合作性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24 试析美国社会的道德恐慌——从麦田守望者的主人公看美国社会病态25 对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译的研究26 《智血》中主要人物生命历程解读(开题报告+论)27 浅析爱伦坡短篇小说《黑猫》中的象征手法和心理描写28 《黛西米勒》中道德冲突的表现分析29 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30 论《教授的房子》中圣彼得教授对自我的追求31 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32 《红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混合体33 An Analysis of Syntactical Features and Rhetoric in English Speech34 广告翻译35 对《斯佳丽》中生态女权主义的解读36 On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A Comparative Study on Fitzgerald and Dick Diver37 论《可爱的骨头》中的多重象征38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39 理智胜于情感40 对《草叶集》两个汉译本的比较研究41 《紫色》中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成长42 商务演讲中的跨文化障碍43 美国梦的矛盾心理-伟大的盖茨比主题分析44 《了不起的盖茨比》——论美国梦的破灭45 论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汉译46 《远大前程》的叙事技巧47 从《喜福会》看美国华裔女作家身份探求48 浅析卡夫卡小说中的荒诞意识49 春晚流行语的社会语言学和修辞学研究50 对中式菜名英译的试探性研究51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探析52 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研究53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54 An Interpretation to The Characters in Nella Larsen’s Novel—Passing55 《圣经》对英语习语的影响56 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57 性格决定命运----浅谈《老人与海》桑提亚哥性格特点58 从《在路上》解读“垮掉的一代”时代背景与主题59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60 傲慢与偏见的电影与原著比较61 亨利詹姆斯的《戴茜米勒》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62 澳大利亚传记文学中的土著文化:以《我的位置》为例63 关于高中生英语听力理解中非语言因素的研究64 《爱玛》女主角爱玛伍德豪斯人物分析65 素质教育下农村小学英语现状初探--以某县为例66 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67 初中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分析68 中美电子商务的选择性分析69 从《尼罗河上的惨案》看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的魅力和价值70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之比较分析71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72 论“冰山原则”在《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应用73 别样的美丽——析《厄舍古屋的倒塌》中无处不在的哥特式风格74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成效的课堂研究——以礼仪祝辞类口译为例75 论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76 解析《紫色》中妇女意识的形成77 “理想化”和“反理想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主题辩析78 中学生英语听力障碍分析与对策79 论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开题报告+论)80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哈姆雷特》中的双关鉴赏81 凝视与对抗:《屋顶丽人》中的两性战争82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83 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84 小议约翰多恩的奇思妙喻85 论电影片名翻译的“忠实性”86 对中国英语语言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87 浅谈跨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互译88 An Analysis of the Fatalism and Pessimistic View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89 论《傲骨贤妻》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90 浅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91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两个概念的区别研究:以公示语为例92 The Archetype of the Ugly Duckling in The Secret Garden93 从《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看女性的社会地位94 关联理论在中餐菜单英译中的应用95 英语委婉语的特点及运用96 从目的论角度讨论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97 英语中源于希腊罗马神话主要神祇姓名词汇的认知探索98 环保宣传语翻译中的文化介入99 《野性的呼唤》中巴克形象分析100 从模糊性看古典诗词英译101 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102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103 从电视相亲节目看当代中美女性婚恋观差异104 《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105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106 翻译呼啸山庄的感想(英译中)107 论《西风颂》背后的精神力量108 非规范性法律文书的文体特征探究109 从多视角比较《论读书》的两个译本110 Study on Dietetic Cultures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111 Motivation’s Cultivation and Maintenance in English Learning112 多媒体英语教学的优势与劣势113 正面解读《名利场》中的蓓基-夏泼114 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中人物与社会的冲突115 他者形象:最逆来顺受与最狂野的—中国女性在西方电影中的形象116 对《嘉莉妹妹》中摇椅意象的解读117 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118 从麦琪的礼物中折射出欧亨利对已故妻子的爱119 “红”、“黄”汉英联想意义对比研究120 从《道连葛雷的画像》角色看王尔德121 《我的安东妮亚》中安东妮亚的成长122 从王尔德的童话看其悲观主义爱情观123 浅析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策略124 从谭恩美小说中“家”的概念看其文化身份认定125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Setting and Characters in Howards End 126 英汉产品简介的对比分析127 女性形象下的女权主义思想——浅析汤亭亭小说《女勇士》128 An Interpretation of Rebecca’s dual Personality129 跨文化视角中中英颜色词的对比及翻译130 "工业小说"《玛丽•巴顿》的宗教解析131 文化差异视域下英语报刊硬新闻的翻译132 On the Absurdity in Waiting for Godot133 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特点解读134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比较135 浅谈时代背景对于《飘》中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136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小妇人》的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137 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看商业广告的英汉翻译138 文化差异视域下英语报刊硬新闻的翻译139 她们的自我选择—解读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的婚恋观140 试论英汉日常礼貌表达的异同141 An Analysis of Daphne du Maurier’s Female Identity Anxiety Reflected in Rebecca142 对比分析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区别143 从惩罚角度看中美育儿观144 初中生英语口语常见错误分析及纠错策略145 浅析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商务信函中的运用146 论《格列佛游记》的社会意义147 从艾米莉•狄金森与李清照的诗歌看女性文化差异148 探寻《呼啸山庄》的道德意义149 国际商务谈判技巧与策略初探150 《大地》中赛珍珠女权主义分析151 英语语音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研究152 On the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Translation Skills153 试探吸血鬼文化的起源154 英汉关于“愤怒”隐喻的分析155 《马太福音》对话中语气的人际意义研究156 哥伦布和郑和航海的对比研究——两次航海所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157 A Popular Form of Subtitles Translation by Fansub Group on the Internet158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t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evel159 A Semantic Analysis of the Written Errors Committed by Chinese English Majors160 思维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应对策略161 英语名的取名艺术162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163 元认知策略对英语写作的影响164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n Chines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165 英汉动物习语对比研究166 非言语交际及其在二语教学中的运用167 A Feminist Reading of The Portrait of a Lady168 《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169 《分期付款》中英语长句的分译策略170 英汉招呼语差异探析171 当今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对比172 “黑尔舍姆”教育尝试的失败—析石黑一雄小说《别让我走》(开题报告+论)173 从关联理论分析辛弃疾的诗词翻译174 “红”的中英对比及其翻译175 Comparative Studies on Metaphors with Animal Imag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176 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分析威利洛曼的悲剧177 商务谈判中的礼貌策略研究178 中餐菜单英译的归化与异化179 论《大卫科波菲尔》中人物个性与时代背景的关系180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双关语的研究181 非言语交际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182 《鲁滨逊漂流记》中‘星期五’的意义183 在文化教学中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184 英语新闻的用词和翻译185 从同化的角度看英语中的中文借词186 论疯女人形象对小说简爱所作贡献187 商务英语谈判的翻译技巧188 《还乡》中哈代的自然观189190 从莎翁作品透视伊丽莎白时期女性社会地位191 The Dilemma of Career Woman in The Millstone192 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的文体分析193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194 论英语中的矛盾修辞195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itiation Story 196 英语学习能力与风格的性别差异研究197 从“硬汉”角度分析《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皮拉尔198 奥斯卡王尔德《认真的重要性》中似非而是的隽语对现实世界的重塑199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的蜕变200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策略研究。
《蝴蝶君》解析
《蝴蝶君》解析
《蝴蝶君》是一部由黄哲伦所创作的现代小说,故事主要发生在一个名叫“蝴蝶王国”的神秘地方。
主人公庄周因一次意外被迫化身为女子,并被卷入了一场关于爱情、权力、性别的纷争之中。
首先,从主题上来看,《蝴蝶君》将《蝴蝶夫人》中的悲剧主角颠倒,改写了东方女性的悲情命运,而使西方男性的结局以狱中自杀、狼狈死亡而收场。
这种颠倒和改写,表现了作者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渴望,以及对西方中心论的反思和挑战。
其次,从人物塑造上来看,小说中亚洲人进一步被物化,被贴上“精明、狡诈、欺诈”的标签,而伽里玛所代表的西方男性则被塑造为“乐善好施、心地单纯、易被误导”的正面形象。
这种塑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和偏见。
此外,从情节设置上来看,小说中亚洲男性被错认为女性二十多年而不被怀疑的形象,侧面印证了东方男性弱不禁风、缺乏阳刚之气、女性化特质明显。
这种情节设置,进一步加深了西方对东方的误解与污蔑,造成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最后,从语言风格上来看,《蝴蝶君》运用了反讽和戏仿等修辞手法,
将传统的《蝴蝶夫人》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写。
这种语言风格,既表现了作者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理解和探索,也反映了对于西方中心论的批判和反思。
综上所述,《蝴蝶君》是一部深刻反映东西方文化交流和理解的现代小说,通过对于传统故事《蝴蝶夫人》的颠覆性改写,表现了作者对于西方中心论的批判和反思。
同时,小说中也反映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和偏见,以及对于东方男性的刻板印象。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蝴蝶之死:由《蝴蝶夫人》和《蝴蝶君》看蝴蝶意象的发展
20091001
中文摘要
20世纪初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塑造的悲剧人物蝴蝶夫人成为西方人眼中刻 板的东方女子形象,八十四年后的美国华裔剧作家黄哲伦写出了一部巧妙的《蝴蝶 君》,对《蝴蝶夫人》作了颠覆性的诠释,呼吁东西方抛弃重重偏见、重新审视双方 的关系。本文以《蝴蝶夫人》和《蝴蝶君》为研究对象,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两 部剧作中蝴蝶意象的深刻含义,从蝴蝶意象这一小的着眼点来探讨《蝴蝶君》对《蝴 蝶夫人》的多方位的解构和颠覆,揭示出蝴蝶意象出现的动态变化及主要原因。
第三章以《蝴蝶夫人》剧本为例来分析蝴蝶意象是如何被运用在同类的蝴蝶叙事 中,同时用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尤其是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对蝴蝶意象的作用和本质加 以分析,指出蝴蝶意象被赋予了明鲜带有性别主义、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内涵,它 服务于塑造蝴蝶夫人这一形象,更是西方用来表现东方的工具和策略。
第四章着重分析了黄哲伦的《蝴蝶君》,并通过与《蝴蝶夫人》的对比,清晰地 展示出蝴蝶意象发生的惊人的动态变化。笔者首先分析了《蝴蝶君》中出现的扑朔迷 离的蝴蝶意象,然后分析了剧作家黄哲伦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颠覆来完成对蝴蝶夫人 这一形象的解构和对蝴蝶意象的摒弃。
respectively and a briefintroduction of the post-colonial theories is also provided.
Chapter two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produc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butterfly stories
本文首先介绍了《蝴蝶夫人》和《蝴蝶君》的创作者和故事梗概,然后对后殖民 主义理论作了简要的介绍。
模拟_含混与杂糅_从_蝴蝶夫人_到_蝴蝶君_的后殖民解读_陆薇
2004年7月2004年 第4期外国文学Fo reig n LiteratureJul.2004N o.4,2004模拟、含混与杂糅———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的后殖民解读陆 薇 内容提要:本文借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的“模拟、含混与杂糅”的概念,对华裔美国剧作家黄哲伦的《蝴蝶君》对意大利歌剧《蝴蝶夫人》的模拟做了后殖民主义理论意义上的解读,试图说明模拟永远不可能是单向的同质结构,而是双向运作的过程。
在帝国主义利用文化霸权话语巩固自己的主导地位,同化、压制庞杂的异质文化同时,异质文化也在利用模拟、含混与杂糅等方式与策略渗透前者,使其内部结构发生“滑动”,产生变异,最后达到对殖民话语的超越。
关键词:模拟 含混 杂糅 二元对立 东方主义 颠覆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529(2004)04-0086_06 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Ho mi Bhabha, 1949— )曾在他的《文化的定位》(1994)一书中的《模拟与人:后殖民话语的含混性》一文中,借用了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的“模拟”(mimicry)与后现代主义大师德里达“带有差异的重复”(repeti-tio n with difference)这两个概念,并将其运用到了后殖民主义的文化批评上。
他认为模拟是一种复杂、含混、矛盾的表现形式,它的目的并不是追求与背景相和谐,而是像战争中的伪装术一样,依照斑杂的背景将自身也变得不纯而斑杂,在隐蔽中保护自己,并力求威胁敌人。
与此同时,模拟者在模拟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调整、改变着自己,不断产生延异、差别和超越,一方面吸收、“挪用”一切有利于自己的东西来完善自我,另一方面拒绝、摈弃被模拟者,从而在近似中产生威慑的力量。
巴巴认为军事、政治和文化上的征服道理一样,都是一个规训、改造和调整的过程。
被征服者被迫不断地对殖民话语进行模拟,而在模拟的过程中也不断地从内部改造它,在殖民意识中发现、撕开裂缝,打破二者之间非此即彼的东方与西方、自我与他者、中心与边缘、统治与被统治的二元对立局面,在其中制造含混与杂糅,生成第三个空间(the third space),以对抗本质主义的、整体性的西方文化霸权话语。
论《蝴蝶君》的变形记
论《蝴蝶君》的变形记
杨兴帮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37)006
【摘要】《蝴蝶君》自公演起便被视为解构"东方主义"的典型,其主要探索帝国想象、男权意志以及性别错位等主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作者创作此剧时所采取的对位置换手法为理论依据,分别从视角、主客、性别三方面对两位主角实施对位还原.借此证明《蝴蝶君》对《蝴蝶夫人》隔靴搔痒式的戏仿,非但没有消解东西方话语差异,反而强化了早已固化在西方想象中的变形的东方形象.
【总页数】3页(P60-62)
【作者】杨兴帮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重庆 40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33
【相关文献】
1.“蝴蝶君”的性别追寻——对《蝴蝶君》中伽里玛的一种霍米·巴巴式解读 [J], 谢诗彤;
2.想象的中国西方的"蝴蝶君"——谈电影《蝴蝶君》 [J], 马婷
3.“蝴蝶君”的性别追寻--对《蝴蝶君》中伽里玛的一种霍米·巴巴式解读 [J], 谢诗彤
4.不对称的《蝴蝶君》--《蝴蝶君》的后殖民解读 [J], 徐娟
5.《蝴蝶君》的警示——《蝴蝶君》中黄哲伦创作意图探讨 [J], 张玮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菊子夫人》到《蝴蝶君》的演变——后现代思潮对文学文本的影响
少女菊子为“ 临时妻子” 的两个多月的生活。这个 日本女人菊 子不是后来《 蝴蝶夫人》 中那样的妻子 , 只是一个近似妓女 的 短期合约夫人 ,她与男主人公之 间的关系实际上是租赁 , 这 在当时的 日本是合法的。菊子夫人和后来人们所熟悉 的蝴蝶
夫 人 的 悲剧 形 象 在 性 格 上有 很 大 的 区别 , 者 基 本 上 是 个 轻 前
一
松喜剧的形象 , 根本不可能为 白人男人要死要活。小说结尾 也是 比较讽刺滑稽的。在“ 离开之际遗忘了一件行李又返 我” 回去取 时 , 看见 菊子正坐在地上“ 摊着 所有我按协议给她 的
那 些 美 丽 的皮 阿斯 特 ,她 正 以 一 个 老兑 换 商 的灵 巧 和 技 能 ,
首 曲子 。 此剧于 10 9 4年 5 2 月 8日在意大利的布雷斯加大
第 1卷第3 21) 5 期( 0 0
寸 奸 拒 音离
V15 o ( L) o1N. 2 O . 3 O
从《 菊子夫人》 蝴蝶君》 到《 的演变
后 现代 思潮 对 文 学 文本 的影 响
刘会 凤
( 商丘师 范学 院 文学 院 , 河南 商丘
摘
460 ) 700
要 :蝴蝶 夫人》 久负盛名的意大利歌剧之一 , 菊子 夫人》 蝴蝶君》 蝴蝶 夫人的故事情节经历 了 《 是 从《 到《 ,
这 部 小 说 面世 后 , 到 了来 自各 方 面 的 批 评 , 引 发 了 受 也
一
些作家和剧作 家们对这个文本的改编和演绎 , 产生 了一系
列 以此为题材 的作品 ,逐渐诞生 出了另一个崭新 的菊子形 象——蝴蝶夫 人 。 比较有 影响 的是 美 国的 约翰 ・ 卢瑟 ・ 郎 (onL te L n ,8 1—12 )他 的《 蝶夫 人)M dme Jh u r og 16 h 97 , 蝴 ( aa ・
《蝴蝶君》电影观后感
《蝴蝶君》电影观后感《蝴蝶君》电影观后感影片《蝴蝶君》开篇即交代的很清楚,北京1964年,法国驻华大使馆,男主角隶属情报局。
整部电影从开头的歌剧《蝴蝶夫人》,及其间无数次被提及的you are my butterfly,到结尾男主的死去,可算是与《蝴蝶夫人》来了一个完美的角色转变和西方中心的颠覆,然后才明白,蝴蝶夫人和蝴蝶君都存在,他们有时是两个人,却其实又都是一个人。
宋丽玲作为一个本地伶人,唱了一场蝴蝶夫人的折子戏。
由于男主角对于此剧知识层面的匮乏,一下子就被这样的爱情故事,东方魅力吸引并感动。
蝴蝶夫人的剧情隐隐暗示着,并借着男主的口说了出来“她是纯粹的牺牲。
”宋丽玲是这样一种东方女性,恭顺、传统、自信,优雅十足,却又没多少婉转在其中,但却真是柔媚中透着刚毅。
男主被指引着来到宋丽玲的戏院,撞到一场她的《贵妃醉酒》。
懂戏的人都知道,花旦实为男人反串,影片到这里已经暗示的很明显了,可很不幸,我跟男主一样被爱蒙蔽了双眼。
男主一脚踏进设好的圈套,大胆的用他那西方的、帝国主义的方式追求着东方的魅力。
丽玲请他到家中做客,捧起一盏茶,说:“中国是一个有两千年历史的国家,我所做的,即使是现在给你倒茶,也是有含义的。
”如此含蓄的欲拒还迎的东方女性顿时让男主着了魔,连帝国主义式的吻都是试探性的。
后来的发展一直都让人误以为这是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并且会毫不自主的联想到歌剧《蝴蝶夫人》,想着这一定又是个东方女性被残忍的西方男人抛弃的故事。
直到有一天,组织来找丽玲,我才惊呼原来这女人也是间谍!并且迅速的理解上了她接触男主的目的,就算如此,我仍旧会禁不住想,丽玲为了国家,不得不牺牲自己,可她的爱一定是真的。
愚蠢如我,一切真爱至上的思维使我停止了思考,忽略各种暗示。
比如丽玲与男主去野餐,她问他:“我有一个疑团,你为何会选择一个胸部像男孩子的中国女孩子呢?”男主要褪去她的衣衫,她不愿,说:“我以为你了解东方的端庄,理解我的羞耻。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从“两只蝴蝶”的遭遇看东西方之间的文化鸿沟
二 、 蝶 夫人 和 蝴 蝶 君 蝴 。
蝴蝶夫人 日本艺妓 秋秋桑 (i Co Sn与美 国军 官宾 Co i a) — —
克顿 ( ej nFaki ikr n 相恋 , B n mi rnl n et ) a nP o 只因这个美 国 白人 在婚礼上的花言巧语就不顾一切地去奉 献 自己的全部 乃至
2 1 年 第 6期 01
Ju lo qhrJ no ah r’ o ee o ma fQiia u irTec e C U g s
No. 2 1 6, 01
Ge e  ̄. o.2 nr N 14
( 总第 14 2 期)
齐齐哈 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世 界上最遥远 的距离
— —
Fo uso l eGa ewe n W eta d s m p rn h Two But r is c n Cu t p b t e s n Eat ur by Co ai g t e” te f e l
MI Ao O卜 q i
( n a oma n est, u mig6 0 9 。 hn ) Yu n nN r l i ri K n n 5 0 2 C ia Uv y
Ab ta t Th o g n l z g t ee p r n eo eh r i e f . t r y a d M a a t r y丘o p  ̄ e d e o in ai t e s r c : r u h a a i x e e c f h eo n s M Bu t f n d meBu tf y n h i t o el e l m e p c v f Or t s e l m. h t e i f c s n t eo ii ft e t g d h s o u r n o r e y—— — u t r h c n n g t ewa o S le t e p o lm. t o n st a i tr u t rl ea s o h g h a c l es o k a d f in y t o v h r be I p it h t n ec l a rl— u i h u t mhp wi a eg e t r g es h o g ewa f o i o i l m k r a p o r s t r u h t o c mmu i a o t s e t n n es n i g l h n c t n wi r p c d u d r a dn . i h e a t K y WO d : u tr y; u t r a o in a m ;c mmu c t n e r S b t f c l eg p: r tl e l u e i s o i i n ao
观《蝴蝶君》有感
观《蝴蝶君》有感第一篇:影片《蝴蝶君》开篇即交代的很清楚,北京1964年,法国驻华大使馆,男主角隶属情报局。
整部电影从开头的歌剧《蝴蝶夫人》,及其间无数次被提及的you are my butterfly,到结尾男主的死去,可算是与《蝴蝶夫人》来了一个完美的角色转变和西方中心的颠覆,然后才明白,蝴蝶夫人和蝴蝶君都存在,他们有时是两个人,却其实又都是一个人。
宋丽玲作为一个本地伶人,唱了一场蝴蝶夫人的折子戏。
由于男主角对于此剧知识层面的匮乏,一下子就被这样的爱情故事,东方魅力吸引并感动。
蝴蝶夫人的剧情隐隐暗示着,并借着男主的口说了出来“她是纯粹的牺牲。
”宋丽玲是这样一种东方女性,恭顺、传统、自信,优雅十足,却又没多少婉转在其中,但却真是柔媚中透着刚毅。
男主被指引着来到宋丽玲的戏院,撞到一场她的《贵妃醉酒》。
懂戏的人都知道,花旦实为男人反串,影片到这里已经暗示的很明显了,可很不幸,我跟男主一样被爱蒙蔽了双眼。
男主一脚踏进设好的圈套,大胆的用他那西方的、帝国主义的方式追求着东方的魅力。
丽玲请他到家中做客,捧起一盏茶,说:“中国是一个有两千年历史的国家,我所做的,即使是现在给你倒茶,也是有含义的。
”如此含蓄的欲拒还迎的东方女性顿时让男主着了魔,连帝国主义式的吻都是试探性的。
后来的发展一直都让人误以为这是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并且会毫不自主的联想到歌剧《蝴蝶夫人》,想着这一定又是个东方女性被残忍的西方男人抛弃的故事。
直到有一天,组织来找丽玲,我才惊呼原来这女人也是间谍!并且迅速的理解上了她接触男主的目的,就算如此,我仍旧会禁不住想,丽玲为了国家,不得不牺牲自己,可她的爱一定是真的。
愚蠢如我,一切真爱至上的思维使我停止了思考,忽略各种暗示。
比如丽玲与男主去野餐,她问他:“我有一个疑团,你为何会选择一个胸部像男孩子的中国女孩子呢?”男主要褪去她的衣衫,她不愿,说:“我以为你了解东方的端庄,理解我的羞耻。
”男主早晨从丽玲家里出来,若有所思的走到镜头前,又似乎回味般的亲吻了一下手中外套的衣领,大有深意。
英语论文-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开题报告
欧亨利开题报告英语论文-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附表6: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课题名称: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系别:专业:英语教育指导教师:作者姓名: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欧·亨利(o·hey,1862-1910).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
欧亨利善于观察生活各个方面,其故事人物一般都是他寄予同情的小市民,情节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国内外对欧·亨利的短篇小说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了他的作品的各个方面,如欧·亨利小说的结构艺术。
象他的独特的小说结尾;他的小说的写作技巧与风格,象充斥于作品的字里行间的幽默与讽刺。
以及作品的主题社会意义等各个方面。
评论家弗门(h·j·forman)认为亨利“具备漠泊桑的技巧,而幽默上则远超过他。
”描写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是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现实主义文学的一大特色,但从世界范围来进行衡量,象欧亨利在《四百万》中那样以明快,抒情的描写手法写出这些小人物的命运,写出他们的内心痛苦和快乐的小说实不多见。
更主要的是通过一些小人物命运的描写,在戏而不谑的讽刺和怒而不哀的揭露中,显示出作者对社会的抨击。
本选题将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作者在短篇小说中所创造的人物形象。
在作者数量众多的短篇小说中,我们可以见到当时美国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物:小人物、骗子、富翁等。
这些形象已有不少成为世界公认的艺术典型。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为人们认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提供了生动而准确的形象材料。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欧·亨利是美国文学史上优秀的短篇小说家。
本课题研究的是欧·亨利短篇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作者写了许多故事,围绕虚假的掩饰,无情的欺骗,伪装的高贵等主题,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贫穷但快乐的小人物,善良的骗子,阴险狡诈的富翁等等。
东方女性形象在《蝴蝶夫人》和《蝴蝶君》中的构建与颠覆
人眼 中 , 东方 是非 理性 的 , 堕落 的 , 幼稚的, 不正常的; 而 欧
洲则是 理性 的 , 贞洁 的 , 成熟 的 , 正 常 的 。长 久 以来 , 西 方 凭
克顿 , 她 与亲友 、 同胞 断绝来往 , 但还 是被抛 弃 , 最终失 去亲
人、 幸福 、 尊 严 的 她 在 绝 望 中 自杀 。 这部充 满“ 东方 主义” 色 彩
描述 、 殖民 、 统 治等方式来处理东方 的一种机制 ” , 是“ 西 方 用
一
、
引 言
雷蒙 ・ 威廉 斯 , 英 国杰 出 的文化 研究 开创 者 。 指 出广 义 的文化是 由艺术及 一切 与艺术相 关 的活动构成 的 , 诸如 “ 音
乐, 文学 , 绘 画和雕 塑 , 戏 剧 和 电影 ” 。… 此外 , 学 者 斯 特 恩 根 据 文 化 的 结 构 和 范 畴 将 文 化 分 为 广 义 和 狭 义 两 种 概 念 。 广 义 的 文 化 是 指 人 类 在 社 会 历 史 发 展 过 程 中 所 创 造 的 物 质 和
借强 大的经 济 和军事 优势 , 居 高 临下地 审 视和 对待 东方 民
族及 文化 . 无 形 巾折 射 出 其 强 烈 的 逻 各 斯 中心 主 义 和 白 人
的经典歌剧 之所 以受 到西方 观众 的追 捧 ,除了旋律优 美动
听 以外 , 还 因为 它迎合 了西 方 世界 的审美 需要 , 是西 方 “ 东
风 俗 习惯 、 生活方式 、 行 为 规 范 等 。[ z 1 由此可见 , 文 学 作 为 文 化 不 可 或 缺 的 组 成 部 分 。很 大 程 度 地 反 映 并 影 响 着 人 类 的 物质生 活及精神世界 。
戴.赫.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鲍尔顿夫人的角色分析
1 The modern American and Death of a salesman2 新闻翻译中“编译”的合理性分析3 疯女人的呐喊——《简爱》中失语疯女人的解析4 论中美两国的现代中年女性观念之差——以美剧《欲望都市》为例5 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特征6 论关联理论在商业广告翻译中的运用7 硬汉形象-浅析厄内斯特海明威《杀人者》8 On the Causes of the Death of Willy Loman in Death of A Salesman9 卡森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中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原型分析10 探究中西方委婉语产生的文化背景11 从唐诗不同译本看数字词汇翻译得与失12 Analysis on Paul Morel’s Life Pass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rence’s Unconscious13 通过巴丝谢芭看哈代的宿命论14 试论爱伦坡的哥特式风格——以《厄舍古屋的倒塌》为例15 比较《西游记》与《哈利波特》中的英雄形象16 论《海狼》中拉尔森船长本性的双重性17 Black Women's Searching for Identity in Toni Morrison's Sula18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黛西19 Harmony is Everything: an Ec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Grapes of Wrath20 商务英语新词构词研究21 从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看美国对中国意识观念的转变22 中西神话中的创世神话23 政治演讲辞中常用修辞24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看女性委婉语的语用功能25 文化语境下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运用26 哲学视角下的中英数字对比研究27 分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女主人公的爱情观28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29 《哈利波特》中斯内普的人物分析30 On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Factors in News under Skopostheorie31 《围城》中文化词的英译策略32 比较《简爱》中女性“陈规形象”与《飘》中女性“新形象”33 英汉习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转换34 职场女性的言语行为的礼貌原则35 追寻荆棘的女人——浅析《荆棘鸟》中梅吉的形象36 英语词汇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37 《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38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垮掉派”特质的体现39 《飘》两个中译本人名地名翻译对比研究40 济慈六大颂诗的意象41 从词汇对等角度看《红楼梦》中“笑”一词的英译42 The Research of Language Art in English Class43 从美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看英语歧视性词汇的变化44 理想政体的历史超越性探因——《理想国》、《乌托邦》和《新亚特兰蒂斯》中哲学家的自我中心共性45 论跨文化因素对广告汉英翻译的影响46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英语新闻标题研究47 An Analysis of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the Letter “A” in The Scarlet Letter48 从美学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策略49 探析《最蓝的眼睛》中女主人公的悲剧根源50 逃离——解读爱丽丝门罗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51 从汉英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52 译员主体性在歌曲《我有个梦》歌词翻译中的体现53 逆向思维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54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55 自然主义在《海狼》中的表现5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57 析《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的性格及人物形象58 大学校训翻译:问题与基本对策59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视角下《夜访吸血鬼》人物解读60 《最蓝的眼睛》中美国黑人小女孩所承受的三重歧视61 中西婚礼风俗对比62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63 从关联理论角度谈英语双关语的翻译64 浅析英语谚语中的女性歧视65 英文商务信函中礼貌原则的运用66 宗教在世界战争史中扮演的角色67 A Study of Cultural Presupposition in Idioms68 从目的论的角度浅析美国电影字幕翻译69 中西方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对比研究70 《傲慢与偏见》折射出的奥斯汀的婚姻观71 O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Automobile Brand Names72 Conflict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American Culture in The Joy Luck Club73 从电视相亲节目看当代中美女性婚恋观差异74 唐诗中比喻修辞格的翻译——以许渊冲英译本为例75 On Social Function of English Euphemism Expression76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77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透析王尔德的艺术人生观78 考琳麦卡洛《荆棘鸟》中麦琪悲剧命运的成因79 探讨图式理论对英语专业四级阅读中的指导作用80 The Impac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Sino-US Business Negotiations81 从历史剧中的君王形象看莎士比亚的君王观82 A Probe into Assisting Func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Machine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Texts83 《无名的裘德》主人公人物形象浅析84 The Comparison of Western and Eastern Privacy Concepts85 中国与美国家庭教育的差别86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the Light of Chinese Brand Names Translation87 目的论下的修辞手法翻译: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汉语译本为例88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89 浅析英语专业学生在听力理解中的策略运用90 中西谚语的文化比较研究91 论双性同体理论下的《达洛卫夫人》92 中英文化的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93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94 日用品广告语言中中西方价值观差异比较研究95 An Analysis of Life and Death in Mrs. Dalloway9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97 试析《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伦理冲突98 On Dual Personality in Dr. Jekyll and Mr. Hy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99 试析《远大前程》中匹普性格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00 A Researc h on Frances Burnett’s “Fauntleroy” Writing Style101 通过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弗兰纳里奥康纳《好人难寻》的主人公性格102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03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的分析104 哥特文化--十字架背后的光105 比较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不同106 英汉习语的差异及其翻译——对杨、霍译《红楼梦》中习语翻译的研究107 德国功能目的论指导下广告口号的汉译108 论广告与文化109 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本的对比研究110 浅析嘉莉妹妹成功的原因111 论《喜福会》中母女关系背后的文化冲突112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113 现代英语新词分析114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及其形成背景分析115116 高中学生英语课堂口语交际活动的错误分析117 从电影功夫字幕翻译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118 The Function of Symbols in the Feminist Novel Possession119 论企业简介中文到英文的翻译120 自然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表现121 分析嘉丽妹妹性格变化的原因122 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幽默的翻译研究123 浅谈《圣经》对英语习语的影响124 浅析广告英语中修辞的魅力125 学生写作中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及其改进方式126 对《最蓝的眼睛》黑人的悲剧命运的分析127 方言电视节目收视群体特点及社会影响分析128 论翻译的艺术129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的蜕变130 从语用学角度看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表达131 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132 比较分析《野草在歌唱》与《倾城之恋》中女性的爱情婚姻观133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种族主义:电影《相助》赏析134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奶妈与《西厢记》中红娘的人物形象对比135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136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性格分析137 《夜色温柔》中主人公迪克人格分析138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139 灵魂救赎者—《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菲比的人物分析140 《哈姆雷特》中不言而喻的隐喻魅力(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41 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42 从《绝望主妇》看美国人的婚姻观143 初中英语课堂管理方法探析144 从女性主义看《兔子,跑吧》中女性形象145 浅析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角色146 论《亚瑟王之死》中的骑士精神147 英汉基本颜色词对比研究148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策略研究149 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爱情悲剧150 A Study on Humanity——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avid Copperfield151 On Paul’s Self-development in Sons and Lovers152 《威尼斯商人》中的关键社会元素——莎士比亚心中的乌托邦社会153 中西文化中女性家庭价值观之对比研究154 肯尼迪演讲的语音衔接分析155 德伯家的苔丝中人类的欲望——悲剧的根源156 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157 跨国企业广告语在中国本土化体现的文化价值观差异158 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159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Chinese and British Wedding Culture 160 浅析《黑暗的心》女性形象的作用161 从等效理论视角看汉英外宣翻译162 尤金·奥尼尔戏剧中的父亲形象163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164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科技英语翻译165 论《太阳照常升起》中“迷惘一代”的反叛与抗争166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下《老人与海》两中译本对比分析167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自然观168 《红楼梦》英译中双关语文化成分的翻译策略研究169 中西酒文化比较170 英语电影片名翻译微探171 论高中英语文化教学172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173 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商务英语信函写作174 《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175 永恒的精神追求—《天使,望故乡》的精神主题分析176 试探吸血鬼文化的起源177 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之比较研究178 维多利亚时期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特征179 On Cultural Default and Translation Compensation180 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181 The Use of Symbols in A Farewell to Arms182 英语委婉语成因及其在政治方面的应用183 分析《嘉莉妹妹》中赫斯渥的人物形象184 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185 从英汉习语视角看中英文化差异186 中西文化中颜色词的象征意义18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88 浅析《红字》中的象征意义189 从花语的不同含义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190 浅谈《当幸福来敲门》中的美国个人主义191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宠儿》中塞斯的内心世界——黑人民族精神重塑192 爱与正义:《杀死一只知更鸟》主人公阿提克斯芬奇形象解读193 An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of Road and Traffic Public Signs194 合作原则在小说《傲慢与偏见》对话分析中的应用195 The Effects of Family Education on Personalities in Little Women196 企业文化构建的话语分析路径197 论英语中的矛盾修辞198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英语人名的翻译199 外语词汇磨蚀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200 《莎乐美》中月亮的意象——从原型批评视角进行分析。
听了这么多版本的《蝴蝶夫人》,哪一个才走心呢?
听了这么多版本的《蝴蝶夫人》,哪一个才走心呢?'万能的上帝用小手指轻轻碰了我一下说:‘创作歌剧,记住,只创作歌剧。
’我于是谨遵这一至高无上的神谕。
'(普契尼)普契尼是一位意大利的歌剧作曲家,出生于1858年的意大利托斯卡纳卢卡。
他一生中创造了不少鲜活的女性形象,凭借着坚韧和天才,去世时身价达400万美元。
普契尼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旋律,在人们的心中永无止境地流动着。
普契尼的音乐以甜美、轻柔著称,他采用了一些老式规则中绝不允许的各种和弦的奇怪结合,并使它们听起来令人激动。
但是,普契尼从来不把一部“真正伟大”的戏剧配成音乐,他的作品中,绝大多数(例如《蝴蝶夫人》)若不是由于普契尼的音乐,也许原来的故事早已经被人们忘记了。
“普契尼毕生在探索戏剧与音乐中的情感。
咏叹调如燃烧的火,将四周的空气变了形。
其实他作品不多,只有十来部歌剧,缺乏威尔第那样旺盛的创作力和正歌剧的历史厚度,但这爱的激情让他的音乐附上魔力,《蝴蝶夫人》和《波西米亚人》如今是上演率最高的歌剧。
——田艺苗歌剧《蝴蝶夫人》蝴蝶夫人的故事发生于日本明治时代,1900年左右,地点在日本九州的长崎港区。
美国海军军官平克顿经婚姻掮客介绍,娶了年仅十五岁的日本艺妓巧巧桑(即蝴蝶夫人)为妻,但这位美国佬对此桩婚事则抱持游戏态度,新婚不久后即随舰队返回美国,而巧巧桑仍不改初衷,终日痴心等待,结果竟换来丈夫的恶意抛弃。
待三年后平克顿返回日本时,则带来了真正的美国妻子,并且要求带走与蝴蝶夫人所生的小孩,蝴蝶夫人应允“丈夫”的请求,而自己却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这场婚姻悲剧。
“在当年,普契尼的日本情调少不了被冷嘲热讽,可他有动人的音乐和女主角,足以叫一切刁难和质疑闭嘴。
巧巧桑的音乐主题,勾勒了一个怯生生的天真少女。
这只是表面。
新婚之夜,当她唱出了那个咄咄逼人的日本音调,我们方才认识了这位大和民族的烈女,而平克尔顿的句子里只有狂喜和鲁莽。
一场月夜洞房的咏叹调,音乐如潮水高涨,将两人挤出了房门,相拥来到花园中歌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
摘要:歌剧《蝴蝶夫人》作为意大利歌剧家普契尼的代表作,塑造了一个日本女子遭到美国海军军官始乱终弃的悲剧故事,多少年来,西方观众对这个在东方主义思维想象出的凄美爱情故事如痴如醉。
而华裔剧作家黄哲伦创作的《蝴蝶君》则以一个法国剧作家对中国女性误读的故事,对这种东方主义想象进行了有利消解。
关键词:《蝴蝶夫人》《蝴蝶君》东方主义
前言:
爱德华·w·萨伊德在《东方学》中将“东方主义”的思维方式定义为“对有关东方观点进行权威裁断,对东方进行描述、殖民、统治等方式来处理东方的一种机制,是西方用以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他认为“西方人所谓的‘东方’与其说是某种真实存在,还不如说是一种对‘他者’的想象性建构”。
因此东方主义思维是一种建立在霸权主义之上的,以政治实力优越为基础的想象方式。
东方主义视野下的所谓“东方”即是西方(以欧洲为主)人通过文本/文艺作品了解到的、非经验化的,“欧洲人凭空创造出来的地方”,这里的“东方”往往具有落后、野蛮、非文明等特点。
无论是在西方的学术著作还是在其文艺作品中,东方都被描述成无声、阴弱、卑下、非理性和落后;与之相对立,西方则是阳刚、强悍、高贵、理性和进步的化身。
其目的是为了制造出西方全面优于东方的神话,为西方侮辱、侵害、征服东方提供理论依据,让西方施之于东方的罪行披上一件合理化、正义化的外衣。
另外,在面对
古代东方世界(以印度为代表)的灿烂文化和强硬军事实力时,欧洲人经常在承认东方过去的辉煌的同时,便以现代东方的贫弱和非文明将其消解掉了。
他们辉煌灿烂的过去只能更加反证了现代东方卑下和落后的荒谬与非合理性。
1、《蝴蝶夫人》对东方女性的想象
1.1 创作与改编
歌剧《蝴蝶夫人》的故事最早见于19世纪末美国作家约翰·路德朗的一篇短小说,作品描述的是一位日本女子被美国水手抛弃的故事:傲慢的美军官平克顿是个带有强烈征服欲的男人,他娶了一位日本女子,但不久便将她抛弃,这位日本女子在苦等他不会之后最终自杀。
1900年,大卫·贝拉斯科将其改编成戏剧,为了更加突出剧组的情感性和冲突,作品增加了蝴蝶夫人最终死在平克顿怀里的情节,更加渲染了爱情至上的主题。
剧作以经上演便倾倒了大批的西方观众,此剧被搬到伦敦上演后,普契尼观看了首演,并萌发了将其改编成歌剧的想法。
1904年,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上演,为了体现歌剧的东方色彩,普契尼使用了许多日本曲调,包括日本民歌《樱花》等。
果然,这部歌剧很快风靡全球,长演不衰,其故事模式也不断被套用和改编。
从60年代好来坞电影《黄苏姬的世界》到80年代百老汇音乐剧《西贡小姐》无一不是沿用“蝴蝶夫人”的模式而引起轰动。
1.2 “蝴蝶”式东方女子的构建
“蝴蝶夫人”巧巧桑在西方观众眼中是个完全没有自我的女子,
他为了爱情抛弃了自己的一切,包括家庭、尊严甚至是信仰,她将自己的一切全新献给了她心中的“神”,她用牺牲自己的所有来完成被美国军官的征服,在最终得知自己被抛弃的命运后,她没有争夺与反抗,而是用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成全”这个悲剧的最高潮。
不论是小说、戏剧还是歌剧,“蝴蝶夫人”的故事和形象模式总是受到西方观众的欢迎与追捧,他们虽然不认同美国军官始乱终弃的婚姻行为,但是“如果一个金发碧眼的西方女性爱上了矮小的薄情寡义的日本商人,在他回国的三年,她也坚守着美好的憧憬拒绝嫁给年轻富有的肯尼迪,对于这样的故事,那些西方观众们会说些什么呢?当她得知他己经结婚,她也会自杀吗?”
很显然,西方观众无意中已经将这位东方女性看做了“理所应当”的柔弱、被动形象,他们并不会思考东方女性被西方男子抛弃的道德意义,他们不但在乎非谴责,反而深深沉醉于这段无理爱情和优美唱段所营造出的凄美情景中。
他们将这个可怜日本女人的殉情看作是最“经典”的爱情故事,他们陶醉其中,并能“松驰地升华他们博爱情愫”。
在他们心中,东方女子理所当然地应该是卑微、驯良和没有自我的,他们把东方女子定型为美丽、温顺的蝴蝶,它被暴戾的西方猎人捕捉后用钢针刺穿了心脏,永久地作为标本留存在纸上,西方观众则作为猎人邀请的客人,他们一同在展柜前欣赏这只死去蝴蝶的悲剧之美,他们沉醉于这种用生命代价换来凄美、无力和悲凉而不可自拔,看上去充满同情,实际上内心充满不自知的、可怕的支配感和优越性。
整部戏中,柔顺的巧巧桑是作为卑弱的东方女性甚至整个东方的形象出新的,西方人在这里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将东西方之间的政治权利差异投射其中,巧巧桑作为东方女性的象征,在权利关系、支配关系、霸权关系下只能听凭美国白人男性支配自己的命运,就像整个东方在面对欧洲权利的无力和贫弱一样。
2、《蝴蝶君》对东方女性想象的瓦解
2.1 爱上“蝴蝶夫人”
《蝴蝶君》一剧是根据一篇真实的报道创作出来的。
新闻报道一位法国外交官和他的一位中国京剧名伶爱人,因为为中国传递情报而被判监禁,但是之道法庭审判时,这位外交官才才知道这位与相爱、生活二十年的爱人是潜伏在他身边的中国间谍,更为荒唐的是,他的这位“爱人”竟然是男性。
听到这个间谍案之后,黄哲伦被外交官的自白给震惊了:这位外交官之所以对“妻子”的身体没有进行任何“探索”,是因为他以为她很谦虚,他以为这是中国人的习惯。
黄哲伦认为,这位外交官一定是把亚洲女人的过度刻板化,他认为东方女子都是“娇羞的花朵”,因此并没有对眼前的女性进行更多的了解,而是不断将其“规范”到自己的东方想象中,换句话说,他爱上了他想象中的“蝴蝶夫人”。
因而,黄哲伦决定解构“蝴蝶夫人”。
不久他写成了《蝴蝶先生》之后他又把蝴蝶“先生”改成了法文缩写的《蝴蝶君》(m.butterfly),看上去并不确实指明“m”究竟是“miss”还是“monsieur”,也就是,到底谁是谁的“蝴蝶夫人”呢?
2.2 东方主义误读的悲剧
《蝴蝶君》悲剧的发生,完全是一场东方主义视野下对东方女性的误读。
法国外交官加里马之所以被宋丽玲所深深吸引,实际上是由于西方男子对于东方女子的错误幻想,就像大部分的欧洲人对东方的幻想一样。
黄哲伦在《蝴蝶君》的后记中写道:“这个法国人的假设与视亚洲人为羞答答的低垂花朵的传统观念是一致的。
因而我的结论是,这位外交官爱上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幻想出来的传统模式形象,他也许以为自己找到了蝴蝶夫人”
在第一次看到歌剧《蝴蝶夫人》时,加里马的对俯首帖耳柔弱东方女性的欲望被激起,他被温良、顺从的“蝴蝶夫人”宋丽玲深深吸引,他喜欢她东方女性特有的服从精神,他并不对眼前活生生的爱人进行任何探索和认识,他将她作为他想象中的东方女人来看待,当宋丽玲表现出他不能理解的行为时,他就将其归并入“含羞带怯东方女性”的性格特质,他将幻想自己是《蝴蝶夫人》中那个残忍的美国军官,他幻想着眼前的这个“蝴蝶夫人”也是能为他心甘情愿牺牲的凄美爱情对象,他享受着这种他幻想中的东方化爱情。
当宋丽玲换去了女人的转而变成真正的男人之后,加里马看到他裸露的男性身体彻底崩溃了,他意识到,二十年来,他以为自己掌握了这个柔弱东方女子的一切,他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地就自以为像美军军官一样,掌控着“蝴蝶夫人”的一切,殊不知,在这个骄傲男子的面前,二十年来他的所有想法都被对方深深了解并且一步
步把控着,他全无意识地随着对方的步伐亦步亦趋地被控制了二十年。
他崩溃了,他的所有独立思考和尊严都瓦解了,他终于明白了在这个“玩偶之家”中,他们谁是谁的“蝴蝶夫人”。
最后,在监狱的舞台上,在《蝴蝶夫人》音乐的伴奏下,加里马完成了自己一生中最盛大的演出,伴着《蝴蝶夫人》凄美的歌声,马里加一边将自己装扮成日本和服女人的样子,一般静静述说着自己心中的痛,心中的荒谬和委屈,最终,这个骄傲的男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巧巧桑的哀嚎中,结束了自己“蝴蝶先生”的一声。
结论: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普契尼和黄哲伦分别对东方主义进行了构建和消解,东方主义思维作为一种非建立在真实经验基础上的自我想象,造成了巧巧桑和马里加的悲剧。
但是这种以政治权利为前提的优越感思维不是简单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所能够消除的。
随着近代中国的越来越贫弱,从“五四”开始,中国人自己也开始了“唯西方是从”的思考方式,从此“天朝大国”的帝国心态彻底颠覆,而越来越多地成为了向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倾斜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