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案例分析案例一
重点风险案例分析报告
重点风险案例分析报告一. 案例一:数据泄露事件概述:某公司客户数据库遭到黑客攻击,导致大量客户个人敏感信息外泄。
1. 事件背景: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被黑客入侵,导致其客户数据库被窃取。
2. 影响分析:a. 个人隐私泄露:系统中包括客户的姓名、联系方式、银行卡信息等敏感信息,这些信息可能被不法分子用于诈骗、身份盗窃等犯罪活动。
b. 公司信誉受损:数据泄露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导致公司声誉受损,可能导致客户流失和商业伙伴的不信任。
c. 法律责任与罚款: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公司可能面临被监管机构处以巨额罚款的风险。
3. 分析原因:a. 网络安全漏洞未及时修补:黑客利用企业系统的漏洞成功入侵数据库,这暴露了企业网络安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例如未及时安装补丁、未使用最新网络安全技术等;b. 员工安全意识低下:员工对网络安全的认识不足,可能存在弱密码使用、未经过网络安全培训等问题,容易被黑客攻击,进而引发数据泄露;4. 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a. 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加强员工网络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和辨识能力,共同提高公司整体网络安全防护能力;b. 及时修补安全漏洞:定期评估系统安全漏洞,及时安装补丁,更新网络安全设备,以增强系统的安全性;c. 审查供应商安全措施: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的安全审查,确保其有合理的网络安全措施,以防止供应链风险;d. 加强安全监测和应急响应:建立安全监测系统,及时检测和响应安全事件,减少数据泄露的影响。
二. 案例二:内部数据滥用事件概述:某公司员工滥用其权限,盗取公司重要商业机密,并出售给竞争对手。
1. 事件背景:一名内部员工滥用其职权和权限,窃取了公司的机密数据,并与竞争对手合谋将数据转售。
2. 影响分析:a. 商业机密泄露:公司核心技术、产品方案、合作伙伴信息等重要商业机密泄露,可能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丧失以及商业合作关系破裂。
b. 员工信任危机:公司员工信任与合作意愿受到严重影响,可能导致员工流失和团队士气下降。
公司法律风险分析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科技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智能硬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经过多年的发展,科技公司已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
然而,在2019年,科技公司因一项核心专利技术被另一家公司(以下简称“被侵权公司”)指控侵权,引发了专利侵权纠纷。
二、法律风险分析1. 专利侵权风险- 事实分析:被侵权公司指控科技公司的产品侵犯了其一项名为“智能穿戴设备交互界面技术”的专利权。
该专利描述了一种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实现智能穿戴设备交互界面的方法。
-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被授予后,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 风险评估:如果被侵权公司的指控成立,科技公司将面临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等法律责任,对公司声誉、市场地位和财务状况造成严重影响。
2. 合同风险- 事实分析:科技公司在研发过程中,与多家供应商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
其中,部分供应商提供的核心技术可能存在知识产权争议。
-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 风险评估:如果供应商的技术存在知识产权争议,科技公司可能因使用该技术而承担侵权责任,导致经济损失。
3. 劳动争议风险- 事实分析:科技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招聘新员工。
部分员工在入职前可能已经拥有相关专利技术,或者在工作中可能接触到公司的商业秘密。
-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 风险评估:如果员工在离职后利用公司的商业秘密或专利技术从事竞争行为,科技公司可能面临商业秘密侵权或专利侵权纠纷。
员工法律风险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甲公司是一家大型制造企业,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各类电子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甲公司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对员工的管理和考核制度进行了改革。
然而,在改革过程中,甲公司却因为一系列法律风险问题陷入了困境。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一:劳动合同解除甲公司为了降低人力成本,决定对部分员工进行劳动合同解除。
在解除过程中,甲公司未按照法律规定向员工支付经济补偿金,导致员工提起劳动仲裁。
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甲公司未按照法律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违反了劳动法律法规,侵犯了员工的合法权益。
2. 案例二:员工工伤认定甲公司一名员工在岗位上受伤,但甲公司未及时向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导致员工无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甲公司未按时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违反了工伤保险条例,导致员工无法享受应有的待遇。
3. 案例三:员工离职补偿甲公司一名员工因个人原因提出离职,甲公司未按照法律规定支付离职补偿金。
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甲公司未按照法律规定支付离职补偿金,侵犯了员工的合法权益。
4. 案例四:员工加班费问题甲公司规定员工每周加班时间为10小时,但实际工作中,员工加班时间远远超过规定。
甲公司未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加班费。
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支付加班费。
甲公司未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加班费,侵犯了员工的合法权益。
5. 案例五:员工劳动争议甲公司一名员工因工作矛盾与同事发生争执,甲公司未及时处理,导致矛盾升级,员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劳动争议。
财务风险防控案例分析
财务风险防控案例分析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财务风险。
这些风险可能来自内部管理不善、外部市场波动、政策法规变化等多个方面。
如果不能有效地识别和防控财务风险,企业可能会陷入困境,甚至面临破产的危机。
本文将通过几个实际案例,深入分析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和防控措施,以期为企业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案例一:过度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一)案例背景_____公司是一家在行业内颇具知名度的制造企业,主要生产高端电子产品。
在过去几年中,公司业绩良好,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为了进一步抢占市场,公司决定大规模扩张产能,投资建设新的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
(二)风险产生原因1、盲目投资公司在没有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和可行性分析的情况下,贸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扩张。
新的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建设周期长、投资大,短期内无法产生效益,导致资金大量占用。
2、融资结构不合理为了筹集扩张所需的资金,公司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和债券发行,债务负担过重。
同时,公司没有合理安排长短期债务的比例,导致短期偿债压力巨大。
3、市场变化在公司扩张期间,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产品价格下降,销售不畅。
公司的新增产能无法得到有效利用,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紧张的局面。
(三)风险后果由于资金链断裂,公司无法按时偿还债务,银行纷纷收紧信贷,供应商也停止供货。
公司生产陷入停滞,员工工资无法按时发放,最终不得不申请破产重组。
(四)防控措施1、科学决策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前,应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和可行性分析,评估项目的风险和收益。
避免盲目跟风和过度扩张,确保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优化融资结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资金需求和偿债能力,合理安排融资结构。
增加股权融资比例,降低债务融资比例,优化长短期债务的比例,降低偿债风险。
3、加强市场监测企业应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产和销售策略,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同时,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高市场份额和产品竞争力。
二、案例二:应收账款管理不善引发财务危机(一)案例背景_____公司是一家贸易企业,主要从事大宗商品的进出口业务。
风险事故案例分析
风险事故案例分析风险事故是指在生产、工作、生活等活动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意外事件,可能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甚至环境污染等严重后果。
对于企业和个人而言,避免和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将通过分析几个实际案例,来探讨风险事故的成因和应对措施。
案例一,化工厂泄漏事故。
某化工厂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操作人员疏忽大意,未能及时关闭化学品储罐的阀门,导致有毒化学品泄漏。
事故发生后,工厂周边居民纷纷出现呼吸困难、恶心等症状,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健康。
分析,这起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操作人员的疏忽大意和对安全意识的不足所致。
化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安全培训和教育,确保其具备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应对措施,化工厂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生产设备和化学品储存的监控,定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案例二,建筑工地坍塌事故。
某建筑工地在进行土方作业时,因地基不稳定,导致部分土方垮塌,造成多名工人被埋压。
事故发生后,多名工人受伤,其中一人不幸遇难。
分析,建筑工地坍塌事故的发生往往与地基稳定性、施工工艺、监管不力等因素有关。
在土方作业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充分了解工地地质情况,采取相应的支护和加固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应对措施,建筑施工单位应加强对工地地质情况的勘察和评估,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施工,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工人的人身安全。
案例三,交通事故。
某公司员工在外出任务途中,因疲劳驾驶和超速行驶导致车辆失控,发生交通事故。
事故造成多人受伤,车辆严重损坏。
分析,交通事故的发生往往与驾驶员的驾驶行为、交通环境、车辆状况等因素有关。
疲劳驾驶、超速行驶、违规变道等行为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应对措施,企业应建立健全的交通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员工驾驶行为的监督和管理,推行安全驾驶理念,提高员工的交通安全意识,确保出行安全。
综上所述,风险事故的发生往往与人为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多方面有关。
商业银行的风险事件案例分析
案例二:某房地产开发商贷款违约事件
总结词
房地产市场调整导致贷款违约
详细描述
某房地产开发商在开发项目过程中,由于市场环境变化和政策调整,项目销售受 阻,资金回流出现问题,最终无法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导致违约。
案例三:某大型企业集团贷款违约事件
总结词
过度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
详细描述
某大型企业集团在快速扩张过程中,大量举债,资金链紧张。由于未能及时获得新的融资或缩减业务规模,最终 无法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导致违约。
总结词
商品价格波动也可能对商业银行的资产 和负债产生影响,尤其是与商品价格挂 钩的金融衍生品。
VS
详细描述
某银行持有大量与商品价格挂钩的金融衍 生品,由于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导致该银 行遭受重大损失。此外,该银行还因未能 及时平仓而面临更大的损失。
03
操作风险事件
案例一:某银行因内部欺诈导致的损失事件
总结词பைடு நூலகம்
内部欺诈事件
详细描述
某银行内部员工利用职务之便,通过篡改数据、伪造文件等方式,骗取银行资金。最终导致银行遭受 重大损失。
案例二:某银行因外部欺诈导致的损失事件
总结词
外部欺诈事件
详细描述
某银行遭遇外部诈骗团伙的攻击,诈 骗团伙通过伪造客户身份、伪造交易 等方式,骗取银行资金。最终导致银 行遭受重大损失。
案例二:某银行因利率波动导致的损失事件
总结词
利率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另一重要 市场风险,利率波动可能对银行的盈 利和资产价值产生负面影响。
详细描述
某银行在持有大量固定利率资产的情 况下,由于市场利率下降,导致资产 价值缩水,同时该银行还需要为新增 贷款支付更高的利息,从而造成较大 的财务压力。
关于风险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风险管理是企业运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涉及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方方面面。
本文以某公司产品召回事件为例,从法律视角分析风险管理的相关法律问题,以期为我国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提供借鉴。
二、案例背景某公司是一家生产家电产品的企业,主要产品包括空调、洗衣机、冰箱等。
近年来,该公司在国内市场取得了较好的销售业绩,但在2018年,该公司一款空调产品因存在安全隐患被召回。
三、案例分析1. 产品召回的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发现其生产、销售的产品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停止生产、销售,并通知消费者、召回产品,同时向有关行政部门报告。
”在本案例中,某公司因产品存在安全隐患,根据法律规定,应立即停止销售,并召回产品。
2. 产品召回的法律责任(1)产品质量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因产品质量问题给消费者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在本案例中,某公司因产品存在安全隐患,给消费者造成了损害,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2)召回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三条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召回产品的,应当承担召回费用,并赔偿消费者因此遭受的损失。
”在本案例中,某公司召回产品,应承担召回费用,并赔偿消费者因此遭受的损失。
3. 风险管理的重要性(1)预防损失通过风险管理,企业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采取措施预防损失,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2)降低成本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帮助企业降低事故发生后的处理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提升企业形象风险管理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消费者信任度。
四、结论某公司产品召回事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训。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应重视风险管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1.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加强质量控制,确保产品质量。
20个案例分析:人力资源风险及其控制
20个案例分析:人力资源风险及其控制案例1:招聘风险某公司在招聘过程中,由于未对求职者进行严格的背景调查,导致了不合格员工的入职。
这种风险可以通过加强背景调查和面试过程来控制。
案例2:培训风险一家企业在员工培训上投入巨大,但未能转化为实际工作效能。
控制方法是通过设定明确的培训目标和效果评估。
案例3:离职风险一家IT公司的核心员工突然离职,导致项目延期。
为防止此类风险,公司应建立员工激励机制和职业发展路径。
案例4:工资风险某企业因为工资计算错误,导致员工满意度下降。
企业应加强工资管理系统的审计和监控。
案例5:合规风险一家公司由于忽视劳动法规定,导致被罚款。
控制方法是强化合规培训和监督。
案例6:绩效评估风险某公司由于绩效评估标准不公,导致员工士气低落。
控制方法是建立公正、透明的绩效评估系统。
案例7:人际关系风险一家公司由于内部人际关系紧张,导致工作效率下降。
解决方法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案例8:劳动安全风险一家建筑公司由于忽视劳动安全,导致工伤事故。
防控方法是加强安全培训,严格执行安全规定。
案例9:知识产权风险一家设计公司的设计图被前员工泄露,导致经济损失。
控制方法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签订保密协议。
案例10:员工满意度风险一家公司由于长时间加班,导致员工满意度下降。
解决方法是合理安排工作,关注员工工作生活平衡。
案例11:人力资源配置风险一家公司由于人力资源配置不当,导致人才浪费。
控制方法是科学做好人力资源规划。
案例12:人才流失风险一家公司的核心人才流失,对公司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控制方法是建立合理的薪酬和晋升机制。
案例13:员工健康风险某公司员工因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导致健康问题,影响工作效率。
解决方法是关注员工健康,定期做好体检。
案例14:团队建设风险一家公司的团队分工不明,导致工作效率不高。
解决方法是明确团队角色,加强团队建设。
案例15:竞业禁止风险一家公司的前员工违反竞业禁止条款,给公司带来损失。
风险案例分析案例一
风险案例分析案例一风险案例分析:案例一1. 案例背景在商业运作中,风险管理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聚焦于一家创业公司"ABC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BC公司)在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风险案例,并进行分析。
2. 案例描述ABC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开发创新科技产品的初创企业。
该公司在推出首款产品前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并且通过融资筹集了大量的资金用于研发和推广。
然而,尽管公司拥有一支优秀的团队和全新的创意,他们最终在市场中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
3. 风险因素分析3.1 技术风险ABC公司所开发的产品是一款辅助智能家居设备,预计通过智能手机控制各种家电,并提供各种便利功能。
然而,由于技术实现上的困难,产品功能和用户体验并未能达到预期,导致用户不满意,市场反应温和。
技术风险是该案例中的首要风险因素之一。
3.2 市场风险尽管ABC公司进行了详尽的市场调研,但他们未能准确评估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
该产品的特定功能可能对一部分用户有吸引力,但对整个市场而言,需求并不强烈。
此外,市场上已有其他竞争对手推出了类似的产品,使得ABC公司在市场中难以脱颖而出。
3.3 品牌知名度由于ABC公司是一家初创企业,品牌知名度较低,在市场推广中缺乏竞争优势。
与知名品牌相比,消费者更愿意信任和购买熟悉的品牌产品,这对于ABC公司来说是一个明显的竞争劣势。
4. 风险影响分析4.1 经济损失ABC公司在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由于市场销售不佳,公司面临着严重的经济损失。
资金的大量流出使得公司的财务状况变得脆弱,难以维持正常的运营需求。
4.2 市场竞争力ABC公司未能在市场上建立起良好的竞争地位,这导致了对其他竞争对手的直接抄袭和侵害。
公司的创新成果未能有效保护,竞争对手借鉴其产品并迅速推出更优秀的替代品,进一步削弱了ABC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4.3 技术困境产品的技术问题和用户体验不佳严重影响了ABC公司的声誉和用户口碑。
技术风险的20个案例分析及控制措施
技术风险的20个案例分析及控制措施案例1: 数据泄露风险风险描述:数据泄露可能导致敏感信息被恶意使用,损害个人隐私或组织利益。
控制措施:- 加强数据加密技术,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
- 限制数据访问权限,只授权给需要的人员。
- 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并妥善保管备份数据。
案例2: 网络攻击风险风险描述:网络攻击可能导致系统瘫痪、数据丢失或被篡改,对组织运营和声誉造成重大影响。
控制措施:- 安装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及时发现和阻止恶意攻击。
- 定期更新系统和应用程序的安全补丁,修复已知漏洞。
- 培训员工,提高网络安全意识,防范社会工程学攻击。
案例3: 技术设备故障风险风险描述:技术设备故障可能导致生产中断、数据丢失或无法正常工作,对业务运营造成重大影响。
控制措施:- 定期维护和检查技术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 建立备份技术设备,以备不时之需。
- 编制应急计划,及时应对设备故障,并恢复业务。
案例4: 软件漏洞风险风险描述:软件漏洞可能被黑客利用,导致系统被入侵或数据泄露。
控制措施:- 定期更新软件版本,安装最新的安全补丁。
- 进行安全测试和代码审查,发现和修复潜在漏洞。
- 使用可信赖的软件供应商,减少软件漏洞的风险。
案例5: 云计算安全风险风险描述:云计算存在数据隐私、数据泄露、服务中断等安全风险。
控制措施:- 选择可靠的云服务提供商,确保其具备良好的安全措施。
- 加强对云计算环境的访问控制和身份认证。
- 对云计算数据进行加密和备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恢复性。
(接下来的案例和控制措施请根据需要自行补充)。
风险案例分析案例一
风险案例分析案例一:某公司实施伊朗大坝项目的成功案例我国某公司在承包伊朗某大坝项目时,风险管理比较到位,成功地完成了项目并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下面对该项目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简单分析:合同管理:该公司深知合同的签订、管理的重要性,专门成立了合同管理部,负责合同的签订和管理。
在合同签订前,该公司认真研究并吃透了合同,针对原合同中的不合理条款据理力争,获得了有利的修改。
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则坚决按照合同办事,因此,项目进行得非常顺利,这也为后来的成功索赔提供了条件。
融资方案:为了避免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该公司委托国内的专业银行做保值处理,避免由于利率波动带来风险。
因为是出口信贷工程承包项目,该公司要求业主出资部分和还款均以美元支付,这既为我国创造了外汇收入,又有效地避免了汇率风险。
工程保险: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对一些不可预见的风险,该公司通过在保险公司投保工程一切险,有效避免了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不可预见风险,并且在投标报价中考虑了合同额的6%作为不可预见费。
进度管理: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影响工程进度的主要是人、财、物三方面因素。
对于物的管理,首先是选择最合理的配置,从而提高设备的效率;其次是对设备采用强制性的保养、维修,从而使得整个项目的设备完好率超过了90%,保证了工程进度。
由于项目承包单位是成建制的单位,不存在内耗,因此对于人的管理难度相对小;同时项目部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员工特别是当地员工都进行了严格的培训,这也大大保证了工程的进度。
设备投入:项目部为了保证项目的进度,向项目投入了近两亿元人民币的各类大型施工机械设备,其中包括挖掘机14台、推土机12台、45t自卸汽车35台、25t自卸汽车10台、装卸机7台、钻机5台和振动碾6台等。
现场进驻各类技术干部、工长和熟练工人约200人,雇佣伊朗当地劳务550人。
成本管理:对于成本管理,项目部也是牢牢抓住人、财、物这三个方面。
在人的管理方面,中方牢牢控制施工主线和关键项目,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施工力量,尽量减少中国人员。
建设工程合同风险案例分析
建设工程合同风险案例分析咱今儿个就来唠唠建设工程合同里那些风险的事儿,就跟讲故事似的,可有意思了。
一、案例一:工期延误风险。
有这么个工程,甲方要盖个大楼,乙方呢是施工方。
合同里写得明明白白,啥时候开工,啥时候得竣工。
乙方一开始拍着胸脯保证,绝对没问题。
结果呢,施工到一半,出状况了。
首先是材料供应不上,为啥呢?供应商那边出了点岔子,说好的钢材没按时到货。
这就像做饭没米了,你说急不急人?然后呢,工人也不够,原来请的一批工人被另一个大工程给撬走了,那工资给得更高啊。
这时候,工期就开始延误了。
按照合同规定,延误工期是要给甲方赔钱的,一天好几万呢。
乙方这时候就懵圈了,本来想着这个工程能赚一笔,这下可好,还没赚呢,先得往外掏腰包了。
从这个案例咱们能看出啥呢?在签合同的时候啊,乙方就没考虑到这些风险。
对于材料供应,就应该在合同里写清楚,如果供应商出问题,怎么补救,有没有备选供应商啥的。
对于工人呢,也得有点保障措施,不能光指望着口头承诺。
比如说,签个长期合同,或者多找几个后备的施工队伍,以防万一嘛。
这就好比你出门旅游,不能只带一套衣服,万一弄脏弄湿了呢,得有个备份。
二、案例二:工程质量风险。
再讲一个,也是个建筑工程。
甲方要求这个房子盖得那叫一个结实漂亮,合同里也详细说了各种质量标准,什么混凝土的强度得达到多少,墙体的垂直度偏差不能超过多少毫米之类的。
乙方呢,为了节省成本,在材料采购上就动了点小心思。
买了一些价格便宜但是质量不太好的建筑材料。
刚开始施工的时候,好像也没什么大问题。
可是随着工程进展,问题就慢慢暴露出来了。
墙体出现裂缝,这可把甲方给吓坏了。
甲方就请了专业的检测机构来检测,一检测,发现很多地方都不符合合同里规定的质量标准。
这时候甲方就不干了,要求乙方返工。
乙方这下可惨了,返工那得花多少钱啊,之前为了省那点材料钱,现在可好,全搭进去还不够。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啥呢?在建设工程合同里,工程质量这块必须得严格把控。
企业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企业风险管理案例分析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目的是为了预测、评估、应对和控制各种可能影响到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
正确预测和管理风险,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下面通过一个企业风险管理的案例来了解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实践中的应用。
案例一:东方商城的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东方商城是一家以电商与零售为主营业务的企业,采购的物资大多数通过互联网进行。
为了方便采购,东方商城经营着多条供应链业务,供应商数量多达数千家。
然而,由于资金流动性受到限制,东方商城在供应商付款方面出现了困难,多家供应商的信誉评级因而下降,企业信誉也受到负面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东方商城采取了多种措施,如与银行合作开发供应链金融产品,以及对供应商的信誉评级和供应链的审核整改。
此外,东方商城还通过与供应商的合作开展效益分析来推动供应商优化经营流程,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
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企业成功规避了大量潜在风险,确保了持续稳定的供货渠道与流畅的资金循环,提升了企业信誉,也加强了与供应商的共赢合作。
案例分析:这个案例中,东方商城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应对供应链金融风险。
首先,企业与银行合作开发供应链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也为供应商提供额外的融资支持。
其次,企业加强对供应商的信誉审核,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信誉评级制度,对供应商进行了甄别和分类,同时也对供应链的管理进行了整改,确保了资金流动性的流畅性。
此外,企业还与供应商开展合作,进行效益分析,为供应商提供流程优化建议和对应支持,推动供应链的协同效能,提升了企业与供应商的共赢关系。
通过这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企业风险管理在商业运营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具体应对风险的应用方式。
企业风险管理需要全员参与,涉及到企业内外部的因素,包括供应链、资金流动性、品牌信誉等多个维度,需要整合各种资源来打造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以确保企业能够在面对风险时做出及时、明智的决策,做好风险预警和控制工作,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
公司法律风险分析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XX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科技”)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和IT咨询服务。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合同纠纷也随之增多。
本案例将分析XX科技在一次合同纠纷中的法律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二、案情简介2019年,XX科技与某知名企业(以下简称“甲方”)签订了一份软件开发合同,约定XX科技为甲方开发一套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合同金额为500万元。
合同签订后,XX科技按照甲方要求完成了软件开发工作,并在约定的时间内交付了软件。
然而,甲方在验收过程中发现软件存在诸多功能缺陷,遂要求XX科技进行整改。
XX科技积极配合,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进行整改,但最终仍无法满足甲方的要求。
甲方因此拒绝支付剩余款项,并要求XX科技承担违约责任。
三、法律风险分析1. 合同条款风险(1)合同条款不明确:合同中关于软件功能、验收标准、违约责任等条款表述不够清晰,容易产生歧义。
(2)合同履行过程中变更风险:合同签订后,XX科技在履行过程中对软件进行了多次修改,但未及时与甲方协商变更合同条款,存在变更风险。
2. 证据风险(1)合同签订及履行过程中的证据不足:XX科技在合同签订及履行过程中,未能及时收集和保存相关证据,如邮件、会议记录等,导致在纠纷中处于不利地位。
(2)证据形式不规范:XX科技收集的证据存在形式不规范的问题,如签名、盖章等,可能影响证据的效力。
3. 法律适用风险(1)合同法律适用问题:合同中未约定适用法律,可能导致在纠纷中适用法律出现争议。
(2)法律变更风险:合同签订后,相关法律法规可能发生变更,影响合同履行和纠纷解决。
四、风险防范措施1. 完善合同条款(1)明确合同内容:在合同中详细约定软件功能、验收标准、违约责任等条款,避免产生歧义。
(2)约定变更条款:在合同中约定变更合同条款的程序和条件,确保合同变更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2. 加强证据管理(1)及时收集证据:在合同签订及履行过程中,及时收集和保存相关证据,如邮件、会议记录、验收报告等。
系统风险事故案例分析
系统风险事故案例分析一、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事故案例:手直接伸入运转的机器设备内xx年xx月xx日xx时,某包装员工在调试PTV110冲床时,用手擦拭正在运行中的钢带时被挤伤手指,造成左手食指肌腱受伤。
违章作业,将手伸入运行状态的设备中。
二、造成安全装置失效拆除了安全装置安全装置堵塞,失掉了作用调整的错误会造成安全装置失效事故案例:调整措施导致安全装置失效xx年xx月xx日xx时,某旋开盖厂员工在制盖线制盖机擦拭胶料时,被制盖机三道模模头压伤左手,导致左手中指严重受伤。
事故原因:违章双人操作,违章取消设备安全限位开关功能。
三、使用不安全设备临时使用不牢固的设施使用无安全装置的设备事故案例:某糖厂高处坠落事故直接原因:作业人员未佩戴任何防护用品,违章攀爬管道,高空坠落死亡间接原因:作业人员意识淡薄安排货运叉车将人员升空工作本身就违反安全要求安全监护不到位,作业人员习惯性违章没有得到制止四、手代替工具操作用手代替手动工具用手清除切屑不用夹具固定、用手拿工件进行机加工事故案例:用手代替工具操作xx年xx月xx日上午,浙江一注塑厂职工江某正在进行废料粉碎。
塑料粉碎机的人料口是非常危险的部位,按规定,在作业中必须使用木棒将原料塞入料口,严禁用手直接填塞原料,但江某在用了一会儿木棒后,嫌麻烦,就用手去塞料。
以前他也多次用手操作,也没出什么事,所以他觉得用不用木棒无所谓。
但这次,厄运降临到他的头上。
右手突然被卷入粉碎机的入料口,整个手都面目全非。
五、物体存放不当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存放位置不当或清理不及时。
事故案例xx年xx月xx日xx时左右,旋开盖分厂员工在冲床4号线边上行走时,右脚将地面上的废条料带起割伤左脚肌腱,导致左脚肌腱断裂。
六、冒险进入危险场所1)冒险进入涵洞2)接近漏料处(无安全设施)3)采伐、集材、运材、装车时,未离危险区4)未经安全监察人员允许进入油罐或井中5)未“敲帮问顶”开始作业6)冒进信号7)调车场超速上下车8)易燃易爆场合明火9)私自搭乘矿车10)在绞车道行走11)未及时观望如:进入有触电危险场所,未穿绝缘鞋;进入易燃易爆环境,未按规定做消除静电处理、携带火种或接打手机事故案例:某糖厂中毒窒息事故事故原因:按惯例对饱充罐进行除垢,除垢作业人员在罐内除垢速度快,掉落的垢片致使排渣口截面变小,致使罐内空气对流量小,盲板也没有打开,残留在管道中的有害气体引起人员中毒。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案例分析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案例分析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国际案例案例一:巴林银行。
1995 年2 月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宣布了一条消息:巴林银行不得继续从事交易活动并将申请资产清理。
10 天后,以1 英镑的象征性价格被荷兰国际集团收购。
巴林银行总损失为13 亿美元;资本损失100%;从违规到灾难发生的时间为三年;违规内容是未经授权及隐匿的期权和期货交易、隐匿亏损;违规者为新加坡附属机构交易员;操作风险发生的原因在组织因素上,治理、管理、文化多元、沟通失败;在政策因素上,违反政策、不合规、职责不清;在人员因素上,雇员不当、雇主判断失误。
具体分析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首先,巴林银行没有将交易与清算业务分开,允许里森既作为首席交易员,又负责其交易的清算工作。
在大多数银行,这两项业务是分立的。
因为让一个交易员清算自己的交易会使其很容易隐瞒交易风险或亏掉的金钱。
这是一种制度上的缺陷。
其次,巴林银行的内部审计极其松散,在损失达到5,000 万英镑时,巴林银行总部曾派人调查里森的账目,资产负债表也明显记录了这些亏损,但巴林银行高层对资产负债表反映出的问题视而不见,轻信了里森的谎言。
里森假造花旗银行有5,000 万英镑存款,也没有人去核实一下花旗银行的账目。
监管不力不仅导致了巴林银行的倒闭,也使其3 名高级管理人员受到法律惩处。
案例二:日本大和银行。
1995 年总部设在大阪的日本大和银行行长藤田彬宣布,由于驻纽约分行雇员井口俊英从1984 年开始在账外买卖美国债券,使该行蒙受了1,100 亿日元(约合11 亿美元)的巨额损失。
二战结束时,日本通过了《证券和交易法》,其中第65 条严令禁止日本的银行参与国内证券业,旨在保证存款人利益不受证券市场大幅度波动的影响。
然而,日本银行业的利润来源因此大受限制,在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竞争中也显然处于不利地位。
于是,日本银行业纷纷积极拓展国际证券业务,通过国际渠道进行国内证券投资,以此增加利润、积累经验,等待国内金融管制的放松。
风险案例 短篇
风险案例短篇摘要:一、引言二、风险案例背景三、风险案例分析1.案例一:投资风险2.案例二:安全风险3.案例三:健康风险四、应对风险的措施五、总结正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面临的各种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风险,我们需要了解风险案例,从中吸取教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本文将介绍三个风险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提出应对风险的措施。
二、风险案例背景1.投资风险案例:张先生在朋友的推荐下,投资了一家P2P 平台。
开始时,收益颇丰,但后来平台暴雷,张先生损失了大部分积蓄。
2.安全风险案例:李女士在一家餐厅就餐时,手机被盗。
盗贼利用李女士的个人信息,盗刷了她的信用卡。
3.健康风险案例:王先生的孩子因长期食用垃圾食品,导致患上高血压和心脏病。
三、风险案例分析1.案例一: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是指在投资过程中,由于市场、政策等因素的变化,导致投资者资金损失的可能性。
在这个案例中,张先生由于缺乏投资知识和风险意识,盲目跟风投资,最终导致了损失。
2.案例二:安全风险信息安全风险是指在网络、通信、数据处理等过程中,由于技术、人为等因素,导致信息泄露、篡改、破坏等问题。
李女士在餐厅被盗手机,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给她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3.案例三:健康风险健康风险是指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环境等因素,导致人们患上各种疾病的风险。
王先生的孩子长期食用垃圾食品,导致患上高血压和心脏病,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四、应对风险的措施1.提高风险意识:了解各种风险案例,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不盲目投资、不泄露个人信息,关注健康饮食等。
2.学习相关知识:投资前要学习投资知识,保护信息安全要了解网络安全知识,关注健康要学习健康饮食和锻炼知识。
3.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适的投资计划、信息安全防护措施和健康饮食计划等。
五、总结风险无处不在,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关注风险案例,从中吸取教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金融风险案例分析1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集目录案例一:法国兴业银行巨亏案例二:雷曼兄弟破产案例三:英国诺森罗克银行挤兑事件案例四:“中航油”事件案例五:中信泰富炒汇巨亏事件案例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破产案例七:越南金融危机案例八:深发展15亿元贷款无法收回案例九:AIG 危机案例十:中国金属旗下钢铁公司破产案例十一:俄罗斯金融危机案例十二:冰岛的“国家破产”案例一:法国兴业银行巨亏一、案情2019年1月18日,法国兴业银行收到了一封来自另一家大银行的电子邮件,要求确认此前约定的一笔交易,但法国兴业银行和这家银行根本没有交易往来。
因此,兴业银行进行了一次内部查清,结果发现,这是一笔虚假交易。
伪造邮件的是兴业银行交易员凯维埃尔。
更深入地调查显示,法国兴业银行因凯维埃尔的行为损失了49亿欧元,约合71亿美元。
凯维埃尔从事的是什么业务,导致如此巨额损失?欧洲股指期货交易,一种衍生金融工具产品。
早在2019年6月,他利用自己高超的电脑技术,绕过兴业银行的五道安全限制,开始了违规的欧洲股指期货交易,“我在安联保险上建仓,赌股市会下跌。
不久伦敦地铁发生爆炸,股市真的大跌。
我就像中了头彩……盈利50万欧元。
”2019年,凯维埃尔再赌市场下跌,因此大量做空,他又赌赢了,到2019年12月31日,他的账面盈余达到了14亿欧元,而当年兴行银行的总盈利不过是55亿欧元。
从2019年开始,凯维埃尔认为欧洲股指上涨,于是开始买涨。
然后,欧洲乃至全球股市都在暴跌,凯维埃尔的巨额盈利转眼变成了巨大损失。
二、原因1.风险巨大,破坏性强。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牵涉的金额巨大,一旦出现亏损就将引起较大的震动。
巴林银行因衍生工具投机导致9.27亿英镑的亏损,最终导致拥有233年历史、总投资59亿英镑的老牌银行破产。
法国兴业银行事件中,损失达到71亿美元,成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金融案件,震惊了世界。
2.暴发突然,难以预料。
因违规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而受损、倒闭的投资机构,其资产似乎在一夜间就化为乌有,暴发的突然性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
20个案例分析:人力资源风险及其控制
20个案例分析:人力资源风险及其控制1. 招聘风险案例1:未充分调查招聘渠道风险描述:公司在招聘过程中,由于未对招聘渠道进行充分调查,导致招聘效果不理想,无法吸引到合适的人才。
公司在招聘过程中,由于未对招聘渠道进行充分调查,导致招聘效果不理想,无法吸引到合适的人才。
控制措施:公司在招聘前应对不同招聘渠道进行调查分析,选择适合公司需求的渠道,并定期对招聘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公司在招聘前应对不同招聘渠道进行调查分析,选择适合公司需求的渠道,并定期对招聘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2. 培训与发展风险案例2: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不符风险描述:公司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不符,导致培训效果不佳。
公司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不符,导致培训效果不佳。
控制措施:公司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应充分了解员工的实际工作需求,确保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符。
公司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应充分了解员工的实际工作需求,确保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符。
---3. 绩效管理风险案例3:绩效考核标准不明确风险描述:公司在进行绩效考核时,考核标准不明确,导致员工对绩效考核结果产生异议。
公司在进行绩效考核时,考核标准不明确,导致员工对绩效考核结果产生异议。
控制措施:公司在制定绩效考核标准时,应明确、具体地设定考核指标,并与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
公司在制定绩效考核标准时,应明确、具体地设定考核指标,并与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
---4. 员工关系风险案例4:员工沟通渠道不畅通风险描述:公司在员工管理过程中,沟通渠道不畅通,导致员工意见无法及时反馈,影响团队和谐。
公司在员工管理过程中,沟通渠道不畅通,导致员工意见无法及时反馈,影响团队和谐。
控制措施:公司在管理过程中,应建立畅通的员工沟通渠道,定期举行员工座谈会,及时了解员工需求和意见。
公司在管理过程中,应建立畅通的员工沟通渠道,定期举行员工座谈会,及时了解员工需求和意见。
---5. 离职管理风险案例5:离职员工信息泄露风险描述:公司在处理离职员工时,未妥善处理离职员工的信息,导致公司机密泄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二:某联合体承建非洲公路项目的失败案例我国某工程联合体(某央企十某省公司)在承建非洲某公路项目时,由于风险管理不当,造成工程严重拖期,亏损严重,同时也影响了中国承包商的声誉。
该项目业主就是该非洲国政府工程与能源部,出资方为非洲开发银行与该国政府,项目监理就是英国监理公司。
在项目实施的四年多时间里,中方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合同于2005年7月到期后,实物工程量只完成了35%。
2005年8月,顷目业主与监理工程师不顾中方的反对,单方面启动了延期罚款,金额每天高达5000美元。
为了防止国有资产的进一步流失,维护国家与企业的利益,中方承包商在我国驻该国大使馆与经商处的指导与支持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2006年2月,业主致函我方承包商同意延长3年工期,不再进行工期罚款,条件就是中方必须出具由当地银行开具的约1145万美元的无条件履约保函。
由于保函金额过大,又无任何合同依据,且业主未对涉及工程实施的重大问题做出回复,为了保证公司资金安全,维护我方利益,中方不同意出具该保函,而用中国银行出具的400万美元的保函来代替。
但就是,由于政府对该项目的干预往往得不到项目业主的认可,2006年3月,业主在监理工程师与律师的怂恿下,不顾政府高层的调解,无视中方对继续实施本合同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以中方不能提供所要求的1145万美元履约保函的名义,致函终止了与中方公司的合同。
针对这种情况,中方公司积极采取措施并委托律师,争取安全、妥善、有秩序地处理好善后事宜,力争把损失降至最低,但最终结果目前尚难预料。
该项目的风险主要有:外部风险:项目所在地土地全部为私有,土地征用程序及纠纷问题极其复杂,地主阻工的事件经常发生,当地工会组织活动活跃;当地天气条件恶劣,可施工日很少,一年只有三分之一的可施工日;该国政府对环保有特殊规定,任何取土采沙场与采石场的使用都必须事先进行相关环保评估并最终获得批准方可使用,而政府机构办事效率极低,这些都给项目的实施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承包商自身风险:在陌生的环境特别就是当地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中方的施工、管理、人员与工程技术等不能适应于该项目的实施。
在项目实施之前,尽管中方公司从投标到中标的过程还算顺利,但就是其间蕴藏了很大的风险。
业主委托一家对当地情况十分熟悉的英国监理公司起草该合同。
该监理公司根据非常熟悉当地情况,将合同中几乎所有可能存在的对业主的风险全部转嫁给了承包商,包括雨季计算公式、料场情况、征地情况。
中方公司在招投标前期做的工作不够充分,对招标文件的熟悉与研究不够深入,现场考察也未能做好,对项目风险的认识不足,低估了项目的难度与复杂性,对可能造成工期严重延误的风险并未做出有效的预测与预防,造成了投标失误,给项目的最终失败埋下了隐患。
随着项目的实施,该承包商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项目的进展,但由于前期的风险识别与分析不足以及一些客观原因,这一系列措施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特别就是由于合同条款先天就对中方承包商极其不利,造成了中方索赔工作成效甚微。
另外,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由于中方内部管理不善,野蛮使用设备,没有建立质量管理、保证体系,现场人员素质不能满足项目的需要,现场的组织管理沿用国内模式,不适合该国的实际情况,对项目质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一切都造成项目进度仍然严重滞后,成本大大超支,工程质量也不如意。
该项目由某央企工程公司与省工程公司双方五五出资参与合作,项目组主要由该省公司人员组成。
项目初期,设备、人员配置不到位,部分设备选型错误,中方人员低估了项目的复杂性与难度,当项目出现问题时又过于强调客观理由。
现场人员素质不能满足项目的需要,现场的组织管理沿用国内模式。
在一个以道路施工为主的工程项目中,道路工程师却严重不足甚至缺位,所造成的影响就是可想而知的。
在项目实施的四年间,中方竟三次调换办事处总经理与现场项目经理。
在项目的后期,由于项目举步维艰,加上业主启动了惩罚程序,这对原本亏损巨大的该项目雪上加霜,项目组织也未采取积极措施稳定军心。
由于瞧不到希望,现场中外职工情绪不稳,人心涣散,许多职工纷纷要求回国,当地劳工纷纷辞职,这对项目也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由上可见,尽管该项目有许多不利的客观因素,但就是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还就是在于承包商的失误,而这些失误主要还就是源于前期工作不够充分,特别就是风险识别、分析管理过程不够科学。
尽管在国际工程承包中价格因素极为重要而且由市场决定,但可以说,承包商风险管理(及随之的合同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亏。
三鹿集团败于管理失控风险类型:运营风险代表企业:三鹿集团背景材料: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液态奶包括巴氏杀菌奶与超高温瞬时灭菌(UHT)奶两种,巴氏奶指的就是采用国际流行的“巴氏”杀菌方法,将原奶中对人体有害的细菌杀死并同时最大限度保留营养成分的新鲜牛奶,相对目前市场上所普遍销售的UHT奶而言,巴氏奶具有更新鲜、营养价值更高的优点,因此“新鲜”成为巴氏杀菌奶的最大优势,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巴氏奶在液态奶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了90%,目前我国的比例为30%左右。
2008年12月25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破产案处理情况。
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三鹿集团于2008年9月12日全面停产。
截止2008年10月31日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三鹿集团资产总额为15、61亿元,总负债17、62亿元,净资产-2、01亿元,12月19日三鹿集团又借款9、02亿元付给全国奶协,用于支付患病婴幼儿的治疗与赔偿费用。
目前,三鹿集团净资产为-11、03亿元(不包括2008年10月31日后企业新发生的各种费用),已经严重资不抵债。
至此,经中国品牌资产评价中心评定,价值高达149、07亿元的三鹿品牌资产灰飞烟灭。
反思三鹿毒奶粉事件,我们不难发现,造成三鹿悲剧的,三聚氰胺只就是个导火索,而事件背后的运营风险管理失控才就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醉心于规模扩张,高层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对于乳业而言,要实现产能的扩张,就要实现奶源的控制。
为了不丧失奶源的控制,三鹿在有些时候接受了质量低下的原奶。
据了解,三鹿集团在石家庄收奶时对原奶要求比其她企业低。
对于奶源质量的要求,乳制品行业一般认为巴氏奶与酸奶对奶源质量要求较高,UHT奶次之,奶粉对奶源质量要求较低,冰激淋等产品更次之。
因此,三鹿集团祸起奶粉,也就不足为奇。
另外,三鹿集团大打价格战以提高销售额,以挤压没有话语权的产业链前端环节利润。
尽管三鹿的销售额从2005年的74、53亿元激增到2007年的103亿元,但就是三鹿从未将公司与上游环节进行有效的利益捆绑,因此,上游企业要想保住利润,就必然会牺牲奶源质量。
河北省一位退休高层领导如此评价田文华:“随着企业的快速扩张,田文华头脑开始发热,出事就出在管理上。
”企业快速增长,管理存在巨大风险作为与人们生活饮食息息相关的乳制品企业,本应加强奶源建设,充分保证原奶质量,然而在实际执行中,三鹿仍将大部分资源聚焦到了保证原奶供应上。
三鹿集团“奶牛+农户”饲养管理模式在执行中存在重大风险。
乳业在原奶及原料的采购上主要有四种模式,分别就是牧场模式(集中饲养百头以上奶牛统一采奶运送)、奶牛养殖小区模式(由小区业主提供场地,奶农在小区内各自喂养自己的奶牛,由小区统一采奶配送)、挤奶厅模式(由奶农各自散养奶牛,到挤奶厅统一采奶运送)、交叉模式(就是前面三种方式交叉)。
三鹿的散户奶源比例占到一半,且形式多样,要实现对数百个奶站在原奶生产、收购、运输环节实时监控已就是不可能的任务,只能依靠最后一关的严格检查,加强对蛋白质等指标的检测,但如此一来,反而滋生了层出不穷的作弊手段。
但就是三鹿集团的反舞弊监管不力。
企业负责奶源收购的工作人员往往被奶站“搞”定了,这样就形成了行业“潜规则”。
不合格的奶制品就在商业腐败中流向市场。
另外,三鹿集团对贴牌生产的合作企业监控不严,产品质量风险巨大。
贴牌生产,能迅速带来规模的扩张,可也给三鹿产品质量控制带来了风险。
至少在个别贴牌企业的管理上,三鹿的管理并不严格。
危机处理不当导致风险失控2007年底,三鹿已经先后接到农村偏远地区反映,称食用三鹿婴幼儿奶粉后,婴儿出现尿液中有颗粒现象。
到2008年6月中旬,又收到婴幼儿患肾结石去医院治疗的信息。
于就是三鹿于7月24日将16个样品委托河北出入镜检验检疫技术中心进行检测,并在8月1日得到了令人胆寒的结果。
与此同时,三鹿并没有对奶粉问题进行公开,而其原奶事业部、销售部、传媒部各自分工,试图通过奶源检查、产品调换、加大品牌广告投放与宣传软文,将“三鹿”、“肾结石”的关联封杀于无形。
2008年7月29日,三鹿集团向各地代理商发送了《婴幼儿尿结晶与肾结石问题的解释》,要求各终端以天气过热、饮水过多、脂肪摄取过多、蛋白质过量等理由安抚消费者。
而对于经销商,三鹿集团也同样采取了糊弄的手法,对经销商隐瞒事实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从2008年7月10日到8月底的几轮回收过程中,三鹿集团从未向经销商公开产品质量问题,而就是以更换包装与新标识进行促销为理由,导致经销商响应者寥寥。
正就是召回的迟缓与隐瞒真相耽搁了大量时间。
大规模调货引起了部分经销商对产品质量的极大怀疑,可销售代表拍着胸脯说,质量绝对没有问题。
在2008年8月18日,一份标注为“重要、精确、紧急”传达给经销商的《通知》中,三鹿严令各地终端货架与仓库在8月23日前将产品调换完毕,但仍未说明换货原因。
调货效果依然不佳,毒奶粉仍在流通。
而三鹿集团的外资股东新西兰恒天然在2008年8月2日得知情况后,要求三鹿在最短时间内召回市场上销售的受污染奶粉,并立即向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报告。
三鹿以秘密方式缓慢从市场上换货的方式引起了恒天然的极大不满。
恒天然将此事上报新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克拉克于9月8日绕过河北省政府直接将消息通知中国中央政府。
另外,三鹿集团缺乏足够的协调应对危机的能力。
在危机发生后,面对外界的质疑与媒体的一再质问,仍不将真实情况公布,引发了媒体的继续深挖曝光与曝光后消费者对其不可恢复的消费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