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 2 C-E Translatio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 无景;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龚自珍《病 梅馆记》)。 译文1. One may say: with regard to plum springs, the beauty lies in their sinuosity while straightness diminishes their grace; the beauty lies in their obliquity while erectness derives them of their nice shadows; the beauty lies in their sparsity while density eclipses their fascination. All this may be true. 译文2. It is said: the beauty of the branches of a plum tree lies in their crooked shape, their being no charm in ramrod straightness; their beauty lies in their jagged angles, as being upright and straight is not pleasing to the eye; their beauty lies in their sparseness, as dense abundance has no definition. This has long been so.


ຫໍສະໝຸດ Baidu



译文不仅忠实地表达了原作的思想内容,也译 出了原文的形式——诗体,通过重音及尾韵的 安排,使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再 现了原作的气势。
但是,绝对地来看,译文并未 “完全” 译出 原作的形式,即 “沁园春” 的格律要求,失 去了汉语特有的平仄韵律。如果和着 “沁园 春” 的格律要求,肯定和不上曲调节拍。这 种由语言差异引起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矛盾有 时是无法克服的。如果不牺牲一些形式因素, 原文的可译性只能是零。

一般说来,翻译以保留原文的内容为前提,改 变原文的形式,以取代译入语的形式。如翻译 技巧中的词语增减、词类转换、句式调整等等。 如果翻译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都作要求,翻 译的难度会大大增加,甚至达到不可译的程度。 最典型的例子是诗歌的翻译。

诗歌是音韵、词语、句式、意境诸方面的 有机结合体,因此译出来的东西也必须是 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做到这一点虽然不 是不可能,但十分困难。请欣赏辜正坤翻 译的毛泽东诗词片段: 沁园春 · 雪
1.2 文化因素的限制

文化是决定可译度的另一大因素。文化是一种 社会现象,任何人类社会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 传统,通过语用反映出来。文化和语言具有交 融关系,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都带有各自民族 文化的烙印。一般说来,一篇文章的可译度, 与其文化含量呈反比:文化内涵越大,可译度 越小,翻译的难度越大。 可译度在物质文化方面表现为词语的空缺,如 中国的 “水饺” 在英语里找不到对应词,只 好采用音译。





可译性障碍在诗歌的翻译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实际上, 凡是涉及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翻译均会遇到类似难题。 此时,要么牺牲原文的一部分形式,要么牺牲一部分 意义,要么通过变通、阐释等手段绕过矛盾。例如: ——我只会马走日,象走田。 ——让你车马炮。 — I only know the most basic moves. — Would you like me to allow you a handicap? 此例中的 “马走日”、“象走田” 和 “车马炮” 为 中国象棋术语,如果借用国际象棋的术语套译,势必 语言累赘,语义不清,不如只译其语用意义,如 the basic moves,或借用赛马术语,如 allow you a handicap,从而绕过原文形式意义。


2. 可读性

通俗地说,可读性相当于“通顺易懂”,或者严复 三字标准的 “达”。刘宓庆将可读性定义为“书面 语词语组合,章句及至语篇的可读程度”,将可读 性的具体内容分为:(1)合乎语法;(2)合乎习 惯;(3)合乎语体;(4)含义明晰;(5)条理 分明。 翻译涉及的原文和译文都存在可读性因素,一般的 原则是,译文的可读性应尽量接近原文的可读性, 即原文清晰流畅的词句,到了译文中必须做到流畅 自然;原文出于修辞原因而故作晦涩艰深的文字, 译文也应该通过某些手段再现出这种修辞效果。从 这层意义看,可读性与修辞及语体风格又不无关系。 下面从三个层次分别讨论: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 时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Snow
to the tune of Spring Beaming in Garden
What a scene is in the north found! A thousand li of the earth is ice-clad aground, Ten thousand li of the sky is snow-bound. Behold! At both sides of the Great Wall An expanse of whiteness conquers all; In the Yellow River, up and down, The surging waves are gone! Like silver snakes the mountains dance, Like wax elephants the highlands bounce, All try to be higher than heaven even once!
Unit 2 C-E Translation Translatability & Readability
可译性与可读性

可译性(translatability)与可读性(readability) 是衡量原文与译文语言难度的两个参数。二者成 正比关系。可译性是针对原文向译文语言的转换 过程的难易程度而言的,即原文与译文的语言特 征愈接近,翻译过程中的语际转换就愈简单、愈 容易,此时可以说原文具有较大的可译性。 可译性指转转后的译文对译文读者的易解性 (intelligibility)和通顺程度(smoothness, naturalness)而言。一般说来,原文的可译性越 强,译文的可读性越大。了解可译性和可读性的 原理,有助于提高运用翻译技巧的自觉性。

2.1 词语翻译中的可读性
各类典故用语、缩略语及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大 都 “言简义丰”。如果将这类词语的丰富内容全 部表达出来,势必造成译语冗长、行文阻滞。所 以多采用直译加注、阐释或淡化(虚化)甚至音 译等手段加以处理。例如: (1)五讲四美三热爱:the Five Stresses, Four Points of Beauty and Three Loves---requirements for advocating socialist culture (Note: The five stresses are: stress on decorum, manners, hygience, discipline and morals. The four points of beauty are: beauty of the mind, language,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 The three loves refer to love of Communist Party, love of socialism and love of our country. )

1. 可译性与可译性限度

可译性指的是一种语言译为另一种语言
时原文信息得以传达的最大可译性,可
译性的大小取决于客观因素对翻译过程
只意义转换的限度,人称 “可译性限
度”,通俗一点说就是翻译的难度。

限制可译性的因素很多,这里主要从语 言和文化两个大的方面探讨可译性问题。
1.1 语言文字的限制

决定可译性的首要因素是两种语言本身的差异。 汉英两种语言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不同语系 语言之间的互译比同种与游戏语言之间的互译 有着更大的难度,这些难度体现在语音、词汇、 句法和篇章各个语言层面上。

2.2 句子翻译中的可读性

句子的可读性在很大程度上和语法有关,不合语法的 句子当然谈不上可读性,这一点在英译汉中容易做到, 但在汉译英中需要格外当心。第二个影响句子可读性 的因素是结构安排,汉译英应按照英语习惯组织句式, 尽量减少汉语句式的影响。英语句子结构灵活,几乎 可以用任意一个实意词来作为句子的开端,而且总能 找到一种适当的结构使句子接续下去。 尽管如此,不同的英语句式在衔接能力、句意的重心 以及逻辑走向上都会有所不同。在翻译转换过程中需 要频繁地更换主语、改变语序、调整结构,所以这些 都是为了保证译文在连贯性、逻辑性、层次性等方面 和原文一样清晰流畅、前后照应。

在文章中出现这些缩略语时,可以通过阐释 或注释的手段解决,如上例。但如果将 “五 四三办公室” 译为英语的表识文字,小小的 门牌显然无法容纳如此反复的内容,只能通 过淡化或虚化手段进行处理,如可以译为 “Cultural and Ethics Education Dept.”。 (2)三个代表:the Three Represents (The CPC represents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general public, represents the most advanced social productive force and represents the most advanced human culture of the world.)


汉语的 “走麦城” 与英语的 “to meet one’s Waterloo”都有 “遭遇最后的失败” 之意,而且二者 都起源于典故,同属于历史文化的范畴。但用后者翻 译前者,会给人以文化错位的感觉;如果直译 “to flee Maicheng after defeat”,读者也会莫名其妙。较 为安全的办法是意译为 “to be totally defeated”,不 过原文的比喻色彩就不复存在了。 亲属文化词语方面,也存在可译性障碍。中国文化历 来重视尊卑长幼,所以亲属关系的分类很细,很多细 类词语在英语里没有对应。虽然有时可以用修饰语解 释清楚,但总不能不顾赵元任先生的告诫,把 “您 好,表妹” 译成 “Good morning, my female-cousinon-mother’s-or-paternal- aunt’s-side-younger-tanmyself”吧?

另外,像 “阿庆嫂”、“来福哥” 之类,有人译 为“Sister Ahqing”、“Brother Laifu”,切不论意 思正确与否,在西方的宗教文化背景中,听上去像 是神职人员或教徒之间的称谓。
精神文化方面,由于语言间的对应空缺和似是而非 的对应,可译性难度较大。如翻译老子的 “道”、 孔子的 “仁”、八卦的 “阴阳”,还有 “太极 拳”、“武术”等。有时需要生造词语(Taoism, ren, yin and yang; taijiquan, wushu),有时借用英 语的近义词(logos, benevolence; shadow boxing, martial arts)。两种译法都不能完全再现原语的文 化内涵。 总之,翻译过程总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限制,译者有 责任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突破这些限制。



汉语中的词语虽然能在英语里找到功能相似的 词语,但各自的文化内涵还是不同的。如汉语 的 “猫哭耗子” 和英语的 “shed crocodile tears”表达基本相同的比喻义,但带有不同的 地域文化色彩,“豺狼一样凶狠” 和 “as fierce as sharks” 也是如此。 前者带有明显的陆地文化特征,后者带有海洋 文化特征。翻译时,如用原文的比喻直译,则 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含义,译文读者不免感到陌 生;如借用英语原有的比喻,译文的读者当然 感到亲切自然,却无法领略原文文化的独特风 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