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四年级科学声音教案

四年级科学声音教案

四年级科学声音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掌握声音的基本特征;2.能够分辨不同声音的高低、响度和音色;3.学习利用身体部位和简单材料制作不同的乐器。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科书《四年级科学课程标准教材》、乐器制作材料(如纸板、橡皮筋、竹棒等);2.学生准备:学生教科书、笔记本等。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到的声音产生的方式,例如:什么会产生声音?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 学习声音的基本特征1.设计实验1:探究声音的传播–器材:硬纸板、铃铛、长绳–操作步骤:a.将纸板固定在教室的两个不同位置;b.一个同学拿着一端系着铃铛的绳子沿着墙缓慢走动,另一个同学在另一端观察;c.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结论:声音是通过空气中的振动传播的。

2.设计实验2:探究声音的高低–器材:各种发音体(笛子、玻璃杯、鸟鸣器等)–操作步骤:a.分组,每组利用给定的发音体发出不同的声音;b.听取不同发音体发出的声音,并分辨高低音;c.记录实验结果。

–结论:发音体振动快的声音为高音,振动慢的声音为低音。

3.设计实验3:探究声音的响度–器材:不同大小的容器(如玻璃瓶)–操作步骤:a.倒入相同量的水到不同大小的容器中;b.用勺子轻敲容器的开口处;c.观察和记录声音的大小。

–结论:容器内的空气与水共同振动产生声音,容器越大,共振面积越大,声音越大。

3. 分辨不同声音的音色通过播放不同的声音录音,并让学生聆听,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分辨不同声音的音色,如铃声、鸟鸣声、人声等。

4. 制作简易乐器1.制作纸板拍子:–准备纸板和剪刀;–将纸板剪成适当的大小和形状,使其成为拍子的样子;–学生利用拍子敲击不同物体,观察和记录发出的声音。

2.制作橡皮筋吉他:–准备纸板、橡皮筋和剪刀;–将纸板剪成适当大小和形状,使其成为吉他的样子;–在纸板上绑上橡皮筋,调整橡皮筋的松紧程度;–学生用手指拨动橡皮筋,观察和记录发出的声音。

第13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人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第13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人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探究
声音是怎
样产生的
一、想办法让不同的物体发声,观察他们发声时出现的现象
(一)观察音叉发声
1.出示音叉并介绍音叉,你能让音叉发出声音吗?
2.提问,听到声音了吗?你们看到什么现象了吗?
3.如果把音叉放在水里敲击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
4.同学们想不想试一试?
把实验方法及实验现象记录在实验报告册上。
5.我们一起观看一个视顾(音叉入水)
在新课标中本课所属位置及概念:
领域
主题
核心概念
主要新念
分解默念
能量可以通过物质
能量
声音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6.5声音因物体振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声音中的第一课。作为起始课,本节课学生的概念掌握情况直接影响后面《声音的传播》和《声音的变化》两课的概念建立。小学四年级学生思维,由形象思维逐步过度到抽象思维,本节课在学生建立概念的过程中,让学生想办法让不同的物体发声,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学生根据这些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现象,进行归纳推理:物体发声时都会报动。让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的活动,学生通过演绎推理再次验证物体发声是通过报动产生的,从而推动学生归纳推理、类比思维的发展。
2.大家想不想验证一下?
3.学生实验并及时记录。
4.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师:根据实验现象大家说一说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三、总结
引导学生综合分析物体发声和物体不发声时的实验现象,总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试着用音锤敲击音叉
预设:学生会说到了,看到音叉好像在动
预设:水会激出来学生实验
预设:鼓,试着让它发出声音
3.想不想试一试?
把实验方法及实验现象记录在实验报告册上。
(四)归纳总结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通用8篇)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通用8篇)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2、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3、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实验记录的使用。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尺子、皮筋、气球以及各种发声的物体。

2、教师准备:音叉、小鼓、锣、水槽、烧杯、小瓶(内悬泡沫小球)与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描述:一、创设教学情境,认识各种各样的声音课件播放音乐:其中有鸟叫声、上课铃声、汽车喇叭声、小提琴声、打雷下雨声等学生身边经常听到的声音。

请大家闭上眼睛,用耳朵认真倾听,你都听到了外界的哪些声音?(学生汇报)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能不能给我们大家来学一学。

(学生汇报,模仿各种声音)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的生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声音的奥秘。

(板书:声音)【从学生熟悉的身边声音现象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唤醒学生和本课有关的已有知识储备。

】同学们最想探究有关声音的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整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完成课题板书:7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自行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是本节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同时教师有目的的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

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其产生的原理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和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分享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原理。

2.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交流分享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振动的物体(如尺子、气球等)、放大镜、录音设备等。

2.课件:声音产生原理的图片、视频等。

3.教学场地:实验室或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将尺子放在桌子上振动,让学生听到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声音产生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同时,展示一些实例,如乐器、交通工具等,让学生认识到声音无处不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方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发现,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产生的条件。

同时,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究声音传播的原理。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说出让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

2.能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探究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现象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声音的产生做出假设,并设计出简单的实验方案。

3.能用记录表等方法记录和整理实验现象。

4.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

科学态度1.能利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能与他人分工合作进行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举例说明声音与生活的联系。

二、实验材料教师准备音叉、橡皮锤、水槽、小鼓、水、纸屑、人唱歌、蟋蟀鸣叫、扬声器播放,音乐的影音等学生准备钢板尺、皮筋、《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同学们,你们是怎么知道要上课的呢?对,是铃声响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天能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

(播放各种各样的,声音)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呢?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呢?2.提问: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二)寻找声音,初步感知1.寻找声音。

(1)引导:声音无处不在。

比如我们在学校里,就可以听到上下课的铃声;在教室里,可以听到钟,表发出的“滴答”声。

谁来,说一说:你在哪里?听到了哪些物体发出了怎样的声音(2)交流: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相互补充,并把,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中。

2.制造声音。

(1)引导:同学们都是善于留心观察的孩子,找到了这么多声音。

那你,能用身边的一些物体制造声音吗?(2)实验: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让身边各种物体发出声音。

(3)小结:我们可以用敲击、拍打、吹气等多种方法使不同的物体发出,声音。

那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进一步探究。

(三)实验探究,构建知识1.实验探究,获取信息。

(1)讲解:(出示幻灯片)讲解实验方法。

①用橡皮锤敲击音叉的叉股,仔细倾听音叉发出的声音,观察叉股有什么变化,用手摸一摸叉股,看看有什么感觉。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是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起始课,是研究声音的基础,属于物质科学领域。

本课以建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的这一核心概念为知识目标,通过“导入——制造声音——科学预测、自主发现、交流表达——设计探究实验、进行探究(搜集证据,验证假设)——联系实际,拓展应用”四个层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自主得出科学结论。

从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进而获取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创新能力,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这样探究活动特别感兴趣,很贴近学生的生活,经过几年科学课的学习,科学素养及探究活动中的科学习惯已逐渐养成。

学生具备科学探究的活动经验,具有自主描述实验现象、实验过程步骤,以及对实验结果的产生有一定的科学预判性和独立或者在小组合作中与同学协助下完成实验操作的能力。

并能通过自主探究实践活动验证自己的实验预测,亲力探究过程并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

教学中提倡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探究过程中产生的瞬间精彩现象,会极大的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科学思维:能针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和假设,并制定研究计划。

能收集、记录研究声音产生的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3.探究实践:能采用不同的材料与方法,通过实验与观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4.态度责任:在科学实验活动中,能主动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对自己的观察进行反思、评价与修正。

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1、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能采用不同的材料与方法,通过实验与观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难点】能采用不同的材料与方法,通过实验与观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核心概念】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学习内容与要求】3.3声音与光的传播3~4年级:能解释声音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能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能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教材简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2课。

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通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

本课的活动将为学生提供多种物体,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使它们发出声音,并仔细观察这些物体在发出声音时的现象,使学生们有机会观察到物体在发出声音时的振动现象,从而感受到物体振动和它发出声音的关系。

【学生分析】如何让物体发出声音,学生会想出很多的方法,可让他们思考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但是学生往往会关注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很少能关注到物体发声的本质。

因此,本课要有意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与描述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认识物体发声的本质——振动,这是完全可以的。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能解释声音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思维:借助橡皮筋、钢尺、音叉、小鼓等实验材料,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探究物体发声本质,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探究实践: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用看、摸等方法进行探究。

再借助碎纸屑和栓有细绳的乒乓球等让他们的可视化。

态度责任: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如实记录和阐述自己的观察与实验的信息。

乐于与他人合作观察,互相交流。

【教学重难点】重点: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

难点:通过观察多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振动,并把物体发出声音和它的振动联系起来。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是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等基本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让学生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总结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归纳法: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尺子等)、扬声器、话筒、气球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如敲击、摩擦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

2.呈现(5分钟)展示实验器材,向学生介绍实验目的: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实验一:将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接触气球,观察气球的振动;实验二:将振动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水的波动;实验三:让学生面对面交谈,感受声音的传播。

4.巩固(5分钟)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结论。

声音的产生教案及反思

声音的产生教案及反思

1.2《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科学探究基于大量物体发声时的振动事实,归纳出声音的产生是因物体振动而来。

能对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进行细致观察和描述,探究各种不同物体产生不同的旨音,发现并归纳出固体、液体、气体都是由于振动产生声音。

3.科学态度、STSE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好的科学态度。

进一步培养探究事物的兴趣,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学生知道声音有高低、大小的不同。

【教学难点】能够区分音调与音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锣、吉他、鼓、音叉、口哨、水槽、水、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试一试并观察现象:用手敲桌子、敲锣、用笔敲木板等。

(3)交流汇报:以上操作,你有什么发现?(用手敲桌子,敲一下就有声音,不敲就没声音;敲锣时,停止敲锣后声音还能持续一会儿……)(4)初步假设:声音的产生与拍打、敲击有关。

(二)新课学习1.观察发声的物体(1)实验(一):观察比较吉他的弦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将实验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2)实验小结:发声的琴弦会发生振动,不发声的琴弦不动。

(3)实验(二):借助乒乓球来观察音叉发声时的情况。

将实验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4)实验小结: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乒乓球会振动。

音叉不发声时,乒乓球静止不动。

(5)实验(三):借助泡沫粒来观察鼓发声时的情况。

将实验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6)实验小结:敲击鼓发声时,泡沫粒会上下振动。

(7)实验(四):用手放在喉咙处,发出声音时感受喉咙的变化。

将实验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8)实验小结:发出声音时喉咙会有振动。

(9)交流:这些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点?(10)小结:固体发声时物体都在振动。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本课中,学生需要深入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和传播的规律,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让学生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观察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特点。

3.讨论法: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气球、尺子、盆子、泡沫小球等。

2.实验工具:放大镜、显微镜等。

3.教学课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声音产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呈现(10分钟)进行实验1:将气球放入盆子中,用尺子敲打气球,观察盆子是否有震动。

进行实验2:将泡沫小球放在尺子上,拨动尺子,观察泡沫小球是否跳动。

进行实验3:用放大镜观察实验1和实验2中物体的振动。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己选择材料和工具,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自己探究的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4篇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4篇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4篇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能通过实验验证这一原理。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验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声音产生的原理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原理。

2.实验操作和观察。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交流讨论等方式,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等)、放大镜、记录本等。

2.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音频,让学生分辨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原理。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和实验器材,向学生介绍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实验。

同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振动的物体,观察和记录声音的产生。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进一步验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那么,你们能举例说明一下吗?”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振动,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认识到声音的产生还与物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有关。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通过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感受声音的奇妙,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

2.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各种声音的音频,如音乐、鸟鸣、汽车声等,提问学生声音是如何产
生的,引出课题。

2.感受声音
(1)让学生闭上眼睛,听周围的声音,描述听到的声音。

(2)讨论声音的特点和来源。

3.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2)学生猜想:可能是物体的碰撞、摩擦、振动等产生的。

(3)设计实验:分组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如敲击音叉、弹拨橡皮筋、说
话时触摸喉咙等。

(4)进行实验:学生按照设计进行实验,观察并感受物体的振动。

(5)分析结果: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

4.总结归纳
(1)总结声音产生的原因。

(2)强调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5.布置作业
寻找生活中其他声音产生的例子,并试着解释其原理。

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及其特点。

2.掌握不同物体产生声音的原理。

3.能够观察、实验和记录声音产生的现象。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材:四上科学教材《声音的产生》。

2.实验器材:铃铛、吹响的玻璃瓶、空纸箱、口哨等。

3.多媒体设备。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什么是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第二步:知识讲解(15分钟)1.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介绍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并解释振动传播的过程。

2.通过实例解释不同物体产生声音的原理,例如:敲击铃铛、吹响玻璃瓶等。

3.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大小和频率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第三步:实验探究(30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物体进行实验,观察该物体产生声音的过程。

2.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记录下物体产生声音的特点,包括声音的大小、声音的频率等。

3.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并在班级中进行分享。

第四步:讨论总结(15分钟)1.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不同物体产生声音的原理。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可以产生声音,而有些物体不能产生声音?第五步:拓展延伸(15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找出能够产生声音的物体,并解释其原理。

2.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更多与声音产生相关的问题。

3.家庭作业: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实验和记录身边的声音现象,并写成报告。

四、教学效果评价1.课堂讨论和实验记录的质量。

2.学生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程度。

3.学生能否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

4.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探索声音的产生原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验过程记录和整理的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优质教案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优质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学本教学教学设计
人生格言:
我们要知道别人能做到的事,只要自己有恒心,坚持努力,就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到的。

在我
们心里必须懂得:
1.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

2.人生想学习一点东西,就应该先学会谦逊。

3.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4.你不勇敢,没人替你坚强。

5.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6.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7.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

8.不要嘲笑铁树。

为了开一次花,它付出了比别的树种更长久的努力。

9.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10.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

新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新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新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以及声音的传播和特性。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够通过介质传播,并具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性。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声音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周围的声音现象有一定的感知。

但是,他们对于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特性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的传播方式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原理。

2.声音的传播方式和特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扬声器、锣鼓、尺子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产生。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声音的产生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同时,呈现声音的传播方式和特性,让学生对声音有更深入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内容包括:(1)扬声器发声实验,观察扬声器振动时的现象。

(2)锣鼓发声实验,观察锣鼓振动时的现象。

(3)尺子发声实验,观察尺子振动时的现象。

4.巩固(10分钟)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实验现象,进一步巩固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特性。

5.拓展(5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如:电话通讯、广播、音响等,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声音的理解。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6声音的产生教案冀人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6声音的产生教案冀人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6声音的产生教案冀人版【教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6声音的产生【引言】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一种感知,了解声音的产生对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和生活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的方式,掌握声音的产生原理和基本特征。

【学习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2. 掌握声音的基本特征;3. 进行简单实验观察,加深对声音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小提琴、葫芦、纸片等用于实验的工具和材料。

2. 图片、PPT或小黑板等辅助教具。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声音分类知识,并复习学过的各种声音的例子。

2.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请谈一谈你们的想法。

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1. 对比实验:准备一根细长且有张力的弦,例如小提琴的琴弦,让学生们拨动琴弦并观察、感受产生的声音。

解释声音是由于琴弦的振动产生的。

2. 声源实验:将一个以弹性的盖子套在一个葫芦或一个容易发出声音的玻璃瓶子上,用手指轻轻敲击盖子,让学生们观察、感受声音的产生。

解释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应用实验:用纸片贴在桌子或板凳边缘,用手指轻轻拉动纸片,让学生们观察、感受声音的产生。

解释声音是由于空气的震动产生的。

三、讨论声音的特征(1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产生的声音有哪些共同的特征,例如响亮、柔和、高低不同等。

记录学生的回答在黑板或PPT上。

2. 通过展示不同场景的图片或短音频,让学生通过听觉感受声音的不同特征,并与之前的回答进行对比。

四、实验验证声音传播的方式(15分钟)1. 实验准备:准备一根长长的实验管或纸卷,一个小的报纸纸团和一个绳索。

2. 实验操作:a. 将一端敲击实验管或纸卷,让学生观察、记录声音传播的方式。

b. 按照同样的方式用绳索轻轻拍打桌子、椅子等不同物体,让学生观察、记录声音传播的方式。

3. 结论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传播传递方式,与学生共同讨论声音是如何通过实物传递的。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振动所引起的;2.能够举出日常生活中产生声音的几个例子;3.能够简单地描述声音的产生过程;4.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解释什么是响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及其产生过程。

难点:响度的概念及其使用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讲解课题:本节课的主题是《声音的产生》;2.向学生发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声音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声音,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请大家思考一下;3.让学生听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声音,如警笛声、钟声、人声等,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2. 展示实验(15分钟)1.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个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过程和振动的重要性;2.现场演示,通过橡皮筋的拉伸使木条振动以达到产生声音;3.让学生思考如何使声音变大或变小,引出什么是响度。

3. 知识讲解(15分钟)1.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所引起的,在物体振动时,周围的空气也随之振动,振动的空气形成了声波,进而传递到人的耳朵中,我们才可以听到声音;2.举例说明声音的产生原理:如橡皮球、弦乐器、嗡嗡声等。

3.讲解声音的产生过程:–振动源–发声体–声波–声音的传播4. 模拟体验(10分钟)让学生分组,自选材料进行模拟体验,通过不同实物的振动来产生声音。

教师在现场引导和辅助,帮助学生认识并掌握声音的产生原理。

5. 讲解响度(15分钟)1.讲解响度的概念:声音的大小是由响度决定的,响度是声音的强度,用分贝来表示,一般取0分贝为听到的最小声音,100分贝是疼痛的分贝数,90分贝是噪音加重的分贝数。

2.举例说明响度的使用方法:如听音乐时我们可以把播放器的声音调低,调高,使声音更合适。

6. 总结(5分钟)1.教师反复强调了本节课的知识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产生过程和响度的概念;2.对课堂展示实验进行复述,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3.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的学习体验更为深入。

2024年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13.声音的产生(教案)

2024年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13.声音的产生(教案)

【温馨提示】
首先把塑料袋充满空气,口扎紧。

【活动提示】
可以采用弹、搓、拍等方法令塑料袋发生。

2、如果自己不借助任何外物能发出声音吗?
【提示】
拍手、说话、吹口哨、拍打身体、……
二、声音产生的原因
1、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体验并描述下列物体发生时的状态。

(展示图片)
实验器材:直尺、音钹、气球、试管、水鼓、音叉、鼓槌、
泡沫
2、演示方法
(1)用手掌把钢尺的一端压在桌上,把另一端露在桌外。

用另一只手弹一下露在桌外的钢尺的一端,把钢尺的变化情况画下来。

【提示】
(2)把气球放在发声的音箱前,画出气球运动轨迹。

【提示】
(3)摸着喉咙发出“啊……”的声音,手有什么感觉?【提示】
手上接触到的部位有点麻,感觉喉部在振动。

(4)试管里放些泡沫,试吹管口,握住瓶子的手有什么感觉?
【提示】
手上接触到的部位有点麻,感觉泡沫在撞击试管壁。

声音的产生。

四年级人教鄂教版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四年级人教鄂教版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四年级人教鄂教版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振动是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

了解不同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方式和特点有所不同,能够识别常见物体发声时的振动部位。

认识到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空气、固体、液体等。

2.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观察、实验、体验等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来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科学结论,并能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科学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勇于尝试、不怕失败,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

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需要不断地思考和实践,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品质。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声音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技领域的广泛应用,如通信、音乐、医疗、建筑等,体会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认识到声音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如噪声污染对人们生活和健康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了解声音技术的发展,如超声波、次声波等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核心概念,通过多种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物体振动与声音产生之间的关系。

能够引导学生设计并进行简单有效的实验,如钢尺振动发声实验、鼓面振动发声实验、声带振动发声实验等,来验证声音的产生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这一概念,通过对比实验或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和差异。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较为抽象或不易观察到的振动现象,如空气振动发声、声带内部的振动等,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感知其振动过程,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第 1 课的内容。

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创新能力。

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教学目标
1、能初步体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过程。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3、通过学习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课前准备
尺、音叉、皮筋、泡沫小球、队鼓、钹、烧杯两只其中一只装水、饮料瓶两个其中一个装入一些泡沫碎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欣赏各种优美的声音
师:今天老师带来大家一些声音,想给大家听一听,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倾听,听听看,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都告诉你什么?好吗?(师播放各种优美的声音:鞭炮声、国歌、雨声、鸟叫、打雷。


2、提问:来说说看,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这些声音都告诉你什么?
(学生汇报,师板书)
师:那现在同学们看看黑板上老师写的这几种声音,你能分成两类吗?
(学生汇报:大自然、人为)
小结:确实呀,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它们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

3、师:刚刚我们听了一些声音,我们现在试着来制造一些声音。

(1)每个小组桌面上有这样的保鲜袋,一会儿,每个同学拿一个,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使他发出声音,一会儿做给大家看。

(学生动手活动)汇报:学生操作。

(提出要求:在做的时候,大家应该怎么办?)
(2)下面呢,老师要增加难度了。

请你把保鲜袋放回去。

现在老师不给你提供其他任何物体,就请你用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

试试看,谁的方法与众不同。

生汇报。

4、导入新课。

师:刚刚呢,我们去听了一些声音,又试着制造了一些声音,你们有没有想过,在我们自然界,这么多声音,这个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板书课题)(指生试着汇报)
二、利用材料探究问题
1、师:怎样判断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对不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实验。

其实无论什么问题,只要通过实验去听、去看、去摸、去思考,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在你们的桌面上,把实验记录表拿出来。

先看一下实验记录表,能看懂吗?(看一看,那一栏老师给你画得图,你在填表时也可以用画图或画箭头的方式表达出你看到的现象)
在实验之前,我们来看一下要求。

(投影示要求)
▪ 1.实验时,动作轻一些,避免损坏仪器或声音过响影响他人实验。

▪ 2.注意观察:通过听一听,看一看或摸一摸的方法,感受尺子、橡皮筋和鼓发出声音时,本身有什么变化
▪ 3.小组分好工(轮流做,一个同学做的时候,其他同学观察),依次开展实验,并填好实验记录。

(学生实验。

记录。

师指导。


2、交流。

师:好,谁来把自己的实验经过和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交流。

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板书。

3、师:那么,通过刚刚这三种物体发声的实验结果,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就是关于声音的产生方面的?
声音是不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我们先不急于下结论。

我们再来看几个小实验。

⑴用手摸自己的喉部,发出“啊”的声音,发声时,你有什么感觉?(生汇报。


⑵音叉。

敲击音叉,你再听到声音的同时,你会看到什么?(视频)(生汇报)
4、师:对了,你们都是细心地孩子。

像刚才的实验中,尺子发声时,在颤动,橡皮筋发声时,会振动,小鼓在敲响时会振动,包括我们的喉部发声和音叉发生时都发生了振动,看来,要让物体产生声音,物体必须要振动。

这就说明:声音的产生的原理就是振动。

也就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板书:物体的振动)
5、举例证明。

⑴拿杯子倒水。

有声音吗?这是什么在振动?
⑵拿出空饮料瓶,对瓶子吹气,这个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我看不见有什么在振动啊?(放泡沫小颗粒验证)。

6、反证法证明。

师:既然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那么振动停止是不是声音就停止了呢?
大家看老师手上的音钹,(敲)注意观察,音钹发声时的状态。

谁能让声音马上停止呢?为什么这样做,声音就停止了呢?
7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只要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就会停止,这也证明了: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总结全课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所有的产生离不开物体的振动,振动产生了声音。

鼓声咚咚,那是鼓面在振动;流水哗哗,那是溪水在振动;北风呼呼,那是空气在振动;我们唱歌,那是声带在振动。

老师这里有一首关于声音的小诗,只是还没有写完的,请同学们课后帮老师写完他好吗?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